『壹』 2018年教師退休工資新規定
目前關於教育、科學、衛生事業的相關工作單位的講師、工程師、助理研究員、農藝師、主治醫師等工作人員,以及高等院校、高中、中專學歷畢業的,經過考核取得了同等學力的、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的的中學和小學教師,如果能夠堅持正常的工作,業務能力也比較強,可以略微延長他們的退休年齡.延長之後的規定是:女同志不超過六十歲,男同志不超過六十五歲.如果沒有上述關於堅持工作和業務能力的條件的人員,他們的退休年齡仍然按照國家統一的規定進行。
對於延長退休年齡的人員,如果擔任的是行政領導或者管理職務,如果達到了國家規定的統一退休年齡,要免除行政領導或者管理職務,只獨立從事專業工作。
在這項規定下達之後,已經退休的人員不復職,當然,如果有需要並且本人也自願的,可以聘請他們工作。
關於教師退休年齡的規定目前還沒有具體的變化,我國教師的退休年齡暫且按照這方面來執行。
退休教師工資計算方法
國發[1997]26號文件實施前參加工作,本決定實施後退休且繳費年限累計滿15年的人員,在發給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的基礎上,再發給過渡性養老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要按照待遇水平合理銜接、新老政策平穩過渡的原則,在認真測算的基礎上,制訂具體的過渡辦法,並報勞動保障部、財政部備案.
(一)基礎養老金月標准以當地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和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的平均值為基數,繳費每滿1年發給1%.計算公式為:基礎養老金=(參保人員退休時當地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繳費年限×1%
(二)個人賬戶養老金月標准為個人賬戶儲存額除以計發月數.計算公式為:
個人賬戶養老金=參保人員退休時個人賬戶累計儲存額÷計發月數
(三)過渡性養老金月標准以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為基數,「統賬結合」前的繳費年限每滿1年發給1.2%.計算公式為:
過渡性養老金=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統賬結合前的繳費年限×1.2%
(四)過渡性調節金以當地現行標准為基數,按一定比例計發。
今年年初,人社部副部長胡曉義表示,國務院已經下發了調整公務員基本工資、事業單位人員基本工資、機關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費的三個方案.具體來看,本次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基本工資普漲,重點是向基層傾斜.像公務員中最低級別的辦事員,基本工資標準是由630元提至1320元;事業單位中最低級別的工人、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基本工資標准分別由610元、630元、3150元,提升至1280元、1320元、6940元.中小學教師、醫院護士的基本工資標准提高10%.此外,不同級別的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退休費也都有提高。
1、基本工資
辦事員2800元;科員3000元;副科級3100元;正科級3300元;副處級3600元;正處級4000元;副廳級4400元;正廳級5000元;副部級5500元;正部級6000元.
辦事員三周年按科員對待;科員五年按副科級對待;副科級十周年按正科級對待;正科級十周年按副處級對待;副處級十周年按正處級對待;正縣級十五周年按副廳對待;副廳級二十周年按正廳級對待;初次套改以累計年限對應的職務待遇確定基本工資。
2、工齡工資
每年60元,以虛年計算,按月發放.三年一調.
3、獎勵工資
每月300元,年度考核不合格者次年1月停發,直至考核合格的次年1月繼續發放.三年一調.
4、補助工資
1.車補,隨工資每月發放,標准=基本工資÷5,逢一進十.
2.取暖補助,一年發放一次,標准=基本工資÷3,逢一進十.
3.出勤補助,正常上班每天30元,無顧不至每日扣發30元,經單位領導批準的病假、事假和國家規定的節假日等0元.三年一調.
4.山區補助,農村和山區公務員享受山區補助,標准=基本工資÷10,按月發放,三年一調.
5.地區差別補助,各地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地區差別工資.
除養老、醫療補助按現行政策執行外,公積金、獨生子女費等一切現行補助全部廢止.
5、新參加工作人員基本工資確定方法
高中、技校、中專以辦事員確定;大專以科員確定;本科以副科級確定;碩士以正科級確定.
6、退休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管理人員退休生活費
退休前工資×80%.三年一調.
2018年最新教師工資套改標准出爐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 2020年)》(簡稱《計劃》),其中提出,提高鄉村教師生活待遇,拓寬鄉村教師來源,暢通高校畢業生、城鎮教師到鄉村學校任教的通道,逐步形成「越往基層、越是艱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勵機制.通過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帶動建立相關制度,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
期待「最無爭議漲薪」盡快兌現
長期以來,中國鄉村教師工作條件艱苦,生活待遇低下,微薄的薪水有時還被無情拖欠,這種尷尬而無奈的局面,極大地影響了鄉村教師從教的積極性,進而制約了鄉村教育的健康發展.按照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計劃》,我國330萬鄉村教師的工資待遇將有明顯提高,生活待遇將獲得較大改善――這次可以預期的鄉村教師漲工資,受到了公眾的一致贊同,被稱為「最無爭議漲薪」,足見鄉村教師待遇低下已成為一個嚴重問題,提高鄉村教師待遇已經刻不容緩。
2018教師退休工資規定
(一)全面提高鄉村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師德水平
堅持不懈地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鄉村教師頭腦,進一步建立健全鄉村教師政治理論學習制度,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不斷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和思想政治素質.切實加強鄉村教師隊伍黨建工作,基層黨組織要充分發揮政治核心作用,進一步關心教育鄉村教師,適度加大發展黨員力度.開展多種形式的師德教育,把教師職業理想、職業道德、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融入職前培養、准入、職後培訓和管理的全過程.落實教育、宣傳、考核、監督與獎懲相結合的師德建設長效機制。
(二)拓展鄉村教師補充渠道
鼓勵省級人民政府建立統籌規劃、統一選拔的鄉村教師補充機制,為鄉村學校持續輸送大批優秀高校畢業生.擴大農村教師特崗計劃實施規模,重點支持中西部老少邊窮島等貧困地區補充鄉村教師,適時提高特崗教師工資性補助標准.鼓勵地方政府和師范院校根據當地鄉村教育實際需求加強本土化培養,採取多種方式定向培養「一專多能」的鄉村教師.高校畢業生取得教師資格並到鄉村學校任教一定期限,按有關規定享受學費補償和國家助學貸款代償政策.各地要採取有效措施鼓勵城鎮退休的特級教師、高級教師到鄉村學校支教講學,中央財政比照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人才支持計劃教師專項計劃給予適當支持。
(三)提高鄉村教師生活待遇
全面落實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依據學校艱苦邊遠程度實行差別化的補助標准,中央財政繼續給予綜合獎補.各地要依法依規落實鄉村教師工資待遇政策,依法為教師繳納住房公積金和各項社會保險費.在現行制度架構內,做好鄉村教師重大疾病救助工作.加快實施邊遠艱苦地區鄉村學校教師周轉宿舍建設.各地要按規定將符合條件的鄉村教師住房納入當地住房保障范圍,統籌予以解決。
(四)統一城鄉教職工編制標准
鄉村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按照城市標准統一核定,其中村小學、教學點編制按照生師比和班師比相結合的方式核定.縣級教育部門在核定的編制總額內,按照班額、生源等情況統籌分配各校教職工編制,並報同級機構編制部門和財政部門備案.通過調劑編制、加強人員配備等方式進一步向人口稀少的教學點、村小學傾斜,重點解決教師全覆蓋問題,確保鄉村學校開足開齊國家規定課程.嚴禁在有合格教師來源的情況下「有編不補」、長期使用臨聘人員,嚴禁任何部門和單位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佔用或變相佔用鄉村中小學教職工編制。
(五)職稱(職務)評聘向鄉村學校傾斜
各地要研究完善鄉村教師職稱(職務)評聘條件和程序辦法,實現縣域內城鄉學校教師崗位結構比例總體平衡,切實向鄉村教師傾斜.鄉村教師評聘職稱(職務)時不作外語成績(外語教師除外)、發表論文的剛性要求,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注重師德素養,注重教育教學工作業績,注重教育教學方法,注重教育教學一線實踐經歷.城市中小學教師晉升高級教師職稱(職務),應有在鄉村學校或薄弱學校任教一年以上的經歷。
(六)推動城鎮優秀教師向鄉村學校流動
全面推進義務教育教師隊伍「縣管校聘」管理體制改革,為組織城市教師到鄉村學校任教提供製度保障.各地要採取定期交流、跨校競聘、學區一體化管理、學校聯盟、對口支援、鄉鎮中心學校教師走教等多種途徑和方式,重點引導優秀校長和骨幹教師向鄉村學校流動.縣域內重點推動縣城學校教師到鄉村學校交流輪崗,鄉鎮范圍內重點推動中心學校教師到村小學、教學點交流輪崗.採取有效措施,保持鄉村優秀教師相對穩定。
(七)全面提升鄉村教師能力素質
到2020年前,對全體鄉村教師校長進行360學時的培訓.要把鄉村教師培訓納入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保障經費投入,確保鄉村教師培訓時間和質量.省級人民政府要統籌規劃和支持全員培訓,市、縣級人民政府要切實履行實施主體責任.整合高等學校、縣級教師發展中心和中小學校優質資源,建立鄉村教師校長專業發展支持服務體系.將師德教育作為鄉村教師培訓的首要內容,推動師德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貫穿培訓全過程.全面提升鄉村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積極利用遠程教學、數字化課程等信息技術手段,破解鄉村優質教學資源不足的難題,同時建立支持學校、教師使用相關設備的激勵機制並提供必要的保障經費.加強鄉村學校音體美等師資緊缺學科教師和民族地區雙語教師培訓.按照鄉村教師的實際需求改進培訓方式,採取頂崗置換、網路研修、送教下鄉、專家指導、校本研修等多種形式,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從2015年起,「國培計劃」集中支持中西部地區鄉村教師校長培訓.鼓勵鄉村教師在職學習深造,提高學歷層次。
『貳』 教師退休工資如何計算
事業單位的退休抄費按照本人退休前的崗位工資和薪級工資之和的一定比例計發:工作年限滿35年的,按90%計發;滿30年不滿35年的,按85%計發;滿20年不滿30年的,按80%計發。在此基礎上,中小學教師有10%的比例提高作為獎勵。另外,還有一項優惠政策:教齡滿30年的教師,都是100%計發。(有些地方女教師只要教齡滿25年即可100%計發,這個你要去咨詢當地的教育局)
因此,你媽媽的退休工資=(退休前的崗位工資+薪級工資)x對應的比例。
『叄』 教師退休的工資是多少
隨著養老金的持續上漲,三類教師的退休工資也實現了「飛漲」的趨勢。第一類教師是工齡超過35年的教師。只要你在教師崗位上干過了35年,那你的退休金計算標准就是全市一年職工月平均工資×20%+個人賬戶的本息/120+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1997年底前繳費年限×1.4%。
『肆』 教師的退休工資一般是多少
退休工資多少由很多因素決定的。
退休金的高低的因素
每個人的退休金,是由自己的參保條件所決定的,無論參加的是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還是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都跟自己的參保條件是有直接關系的,參保條件越好,那麼將來享受到養老金的待遇水平,才會更高一些,這是毫無疑問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人按照15年來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而另外一個人卻按照40年來繳納基本養老保險,在相同平均繳費指數的前提下,並且是同一年退休,那麼就能夠保證平均繳費指數的條件和上一年度社會平均工資的條件是完全一致的,唯一不相同的條件是在於累計繳費年限。
所以說15年參保的個人,他的養老金待遇水平,一定會低於40年參保的個人,所以很顯然參保條件才是決定我們養老金待遇高低的重要因素。
退休工資的計算方式
計算退休金,計算公式較為復雜,涉及諸多「個人因素」,每個參保人員的情況不一樣,必須要經過計算機系統准確的計算。
雖然大家都在不停地繳納養老保險,但不到退休的那一刻,是無法准確計算出自己到底每月能領取到多少養老金。
因為它涉及到一年一次發布的全省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參保本人指數化平均繳費工資,以及參保人員個人賬戶累計和銀行利息等不確定因素。
以上內容參考:鳳凰網-社保員工解讀計算方法:退休後你有多少養老金
『伍』 哪一類教師退休後,退休金能達到九千以上
是那樣的,大學老師一般全是具備高級職稱的老師,教齡也全是在35~50年上下,因此,大學老師退休後的月薪水都能夠取得6000元之上,月退休薪水做到八、九千元直到過萬余元的也不在少數。
大學教授,屬於高級知識分子,位於專家行列,上層社會人士,如若如此標准,也是個不怎麼出息的教授!
一線城市和沿海城市的退休老師退休薪水的高矮與別的情況下的薪水相近,是依據平常薪水級別來的。因此,平常薪水高退休薪水就高些。平常低退休的情況下薪水也更低了。
這個問題實際上不太好精確回應,由於退休金6K之上的老師如在經濟發展比較發達地域不奇怪,其他許多 領域比這一數據還高。
到中西部地區城東區,尤其是四、五線城市,退休後做到6K的人很少,高校教授級別的,應當有。這都不限高校,因現中小學老師都可以評正高級職稱、副高級職稱,這種人退休後可貼近8k或8k之上。
各地區區別非常大。重慶市的一般的中小學退休老師都是在4000——5000以內。沒有5000元之上的退休老師。她們的教齡全是30年之上。
重慶縣區退休的中學老師,中教:四級7900,五級7100,六級6600,七級6100,八級5700。我院退休60餘名大抵如此,市區每一個職務級別相對應多五百元上下。
『陸』 中小學老師退休之後的工資待遇怎麼樣
與企業退休人員相比,中小學教師退休後的待遇仍然相對較高。自2014年10月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納入社保繳費體系以來,中小學教師作為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全部納入社保繳費體系。
因為完全符合新制度,沒有過渡性養老金,繳費基數越高,繳費時間越長,個人賬戶金額越高,退休養老金越高;除繳納五險一金外,職業年金應按12%的費率繳納,其中8%由單位繳納,4%由個人繳納。退休後,個人賬戶資金總額除以相應的領取月數,即男教師領取139個月,女教師領取170個月。領取相應月份後,不再享受職業年金。
總之,中小學教師的退休待遇要按照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待遇執行,即養老法、中年法、新時代法。老年人退休前將按工資比例領取養老金;中國人按基本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和過渡性養老金繳納養老金,繳納職業年金,享受職業年金待遇;新人按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發放養老金,同時享受職業年金待遇。
『柒』 教師退休後的待遇究竟怎麼樣退休工資一般是多少
我是高中學校的管理者,曾經負責人事工作多年。
今年我校有3位老師面臨退休,他們非常關心退休以後工資會不會變少,會少拿多少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專門咨詢了辦公室現在負責人事工資的同事。
他接到我的電話後,通過微信發給我一份現行的退休工資審批明細表,我仔細看了看,發現現行的退休工資審批項目與多年前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按照這個新政策,教師退休工資比在職的時候大約少拿2000元左右。
看到這里,相信各位網友能夠看明白了吧!
我是朗月寒雪,感謝閱讀,歡迎關注,一起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