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養老金缺口為什麼大
養老金缺口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人口老齡化加劇:隨著醫療條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壽命普遍延長,老齡化現象愈發嚴重。退休人員數量持續增加,而繳納養老金的勞動者數量相對減少,導致養老金的收支平衡受到巨大壓力,養老金缺口因此加大。
養老金制度轉軌帶來的壓力:我國養老金制度由過去的現收現支向基金積累制轉變,但在轉軌過程中,年輕人需要同時承擔養老和轉軌成本。由於轉軌成本較高,這使得養老金負擔加重,短期內養老金缺口擴大。
投資收益不理想:養老金的投資運營對於彌補缺口至關重要。然而,由於投資渠道有限、投資風險控制嚴格等因素,養老金的投資收益往往不理想。當投資收益無法覆蓋支出時,養老金缺口問題就會凸顯。
繳費與領取的不平衡:部分地區養老保險繳費人數與領取待遇人數比例失衡,導致養老金收支不平衡。此外,養老保險制度的完善程度也是影響繳費與領取平衡的關鍵因素。制度執行不嚴會導致基金徵收不及時或收取額度不足,而過度透支未來收入預期支付當前待遇也會加劇養老金缺口問題。
Ⅱ 2012年我國養老基金缺口有多少
人社部:養老保險基金結余已超1.9萬億元
人社部有關負責人近日采訪時表示,目前我國五項社會保險基金的結余達2.7萬億元,其中養老保險基金結余已超過1.9萬億元。統籌考慮社會保險基金的收支狀況,養老金支付不存在太大問題。今後國家會不斷完善、健全養老保險制度,使制度更具有可持續性,老百姓應當對此有信心。
《社會保險法》已明確,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出現支付不足時,政府給予補貼。「也就是說,我國養老保險制度是由政府信用做擔保的,政府是確保養老金發放、維護參保人員養老權益的最終責任人。」
據該負責人介紹,考慮到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建立之初統籌層次較低,地區間支付能力不均衡,中央財政從1998年開始建立對基本養老保險的補助制度。補助金額已從1998年的20多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2100億元,年均增長率38%。根據支付需要,中央財政今後還會繼續加大補助力度,讓退休職工按時足額拿到養老金。
這位負責人說,1998年,我國尚未進入老齡化社會,職工養老保險制度中的企業離退休人員只有2727萬人,人均養老金不到500元,有28個省份當年收不抵支。而到2011年,全國老齡化率達到13%以上,離退休人員6826萬人,人均養老金增至1511元,「缺口省」則減少了一半,累計結余大幅增加。
他表示,只要我國保持經濟健康發展和社會穩定,政府就必然能保證養老保險制度的平穩運行和養老金的發放,並根據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提高離退休人員的待遇水平。
Ⅲ 養老金的缺口與空賬
2012年12月1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在北京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2》顯示,2011年城鎮職工養老金收不抵支省份達14個,收支缺口達767億元,高於2010年。
報告顯示,在32個統籌單位中(31個省加上新疆兵團),如果剔除財政補貼,2010年有17個收不抵支,缺口達679億元;2011年收不抵支的省份雖然減少到14個,但收支缺口卻高於2010年,2011年達767億元。《化解國家資產負債中長期風險》預測,到2013年,中國養老金的缺口將達到18.3萬億元。
養老金缺口在哪裡呢?缺在個人賬戶。養老費有兩部分組成:個人和企業分別按照職工本人上年工資總額的8%和20%繳納保險費,記入個人賬戶基金的保險費為個人繳納的8%,企業繳納的20%全部劃入現收現付的統籌基金,但是實際運行中,個人賬戶基金被用於社會統籌賬戶的資金支出,出現了「個人賬戶空賬運行」的問題。
2015年6月30日,人社部發布的「2014年中國社會保險發展年度報告」顯示,在剔除財政補貼後,全國養老金「虧空」正在逐年擴大。而2015年在全國30多個省份中,其實已有18個省的養老保險征繳收入是大於支出的,其中又以黑龍江的「虧空」最大。
2015年底,財政部公布了2014年全國社會保險基金決算數據。總體上看,全國社會保險基金滾存結余超過5萬億元,「家底」還是很厚實。2014年,本年收入23273億元,比上年增長11.9%。其中,基本養老保險費收入18726億元,比上年增長10.1%。本年支出19797億元,比上年增長18.6%。其中,基本養老金支出19045億元,比上年增長18.4%。本年收支結餘3476億元,年末滾存結餘30376億元。 第一原因就是轉製成本。1997年國務院頒發的《關於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確立了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由現收現付制過渡到社會統籌賬戶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養老保險模式。這時就有兩類人的養老金存在了問題,一類是改革前已退休的「老人」,他們沒有個人賬戶。另一類是改革前參加工作而改革後退休的「中人」,他們的個人賬戶建賬時間短。而政府不能讓這兩類人因為制度轉化而無法領足養老金,所以直接挪用在職職工的個人賬戶資金,導致了個人賬戶空賬運行。
第二個原因就是人口老齡化。中國早在2000年就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來自金羊網數據,到2020年60歲以上老人占社會總人口的比重將達到18%,到2034年將達到22.8%。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快速發展的階段,人口老齡化沖擊下中國養老金的統籌賬戶將給我國財政造成巨大的負擔,從2017年起養老金要求的財政補貼將持續上升,至2050年養老金的缺口將達到當年財政支出的20%以上。
第三個原因就是較為單一的投資渠道。養老金投資渠道非常狹窄,除了銀行和國債,幾乎沒有其他渠道。而我國的存款利率總體上不敵通貨膨脹率,實際為負利率的銀行存款處於貶值狀態。而大部分投資國債,也只是投資中短期的,真正能實現增值的長期國債處於空白。
除了以上三方面原因,企業中拖欠、拒繳現象嚴重;社保體系改革前,國企未能足額為國企員工繳納養老金;養老金挪用等也是造成空賬的原因。 第一,足額徵收並擴大徵收面。一方面要使得參保的企業數量逐漸增加。由於中國養老保險的繳費率高,導致應該繳納養老金的企業逃避規定的養老繳費支出,由於近幾年政府積極引導、支持,企業參加統籌的積極性也正在逐步提高。另一方面,我國養老保險的覆蓋率正逐步提高。2009年下半年,國務院決定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2011年啟動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到012年9月底,城鄉參保人數達到4.49億元,參保率超過83%,其中領取養老金人數達到1.24億人,發放率超過95%,使我國成為世界上覆蓋面最多,受益面最廣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覆蓋城鄉的養老保險體制初步形成。
足額徵收並擴大徵收面:一方面要使得參保的企業數量逐漸增加。另一方面,中國養老保險的覆蓋率逐步提高。
第二,做實個人賬戶。首先要界定個人產權。這是做實個人賬戶的前提。個人賬戶和社會統籌賬戶「混賬」管理。這就為社會統籌賬戶挪用個人賬戶資金提供了制度漏洞。個人賬戶「空賬」不能激勵人們繳費積累個人賬戶,有回歸到現收現付制的危險。個人賬戶資金是來自個人繳費,用於職工個人退休後養老金支付,具有完全積累性質。社會統籌賬戶資金來自企業繳費,用於現有退休職工養老金支付,具有現收現付制性質。不同資金來源和性質的賬戶應該採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政府應當明確個人賬戶產權歸個人所有,任何部門都不得擠占挪用,個人有權選擇競爭性的基金管理公司為其投資。這樣做可以保障個人賬戶基金的安全性,使「統賬結合」真正落到實處。目前我國政府一方面要給個人賬戶適當補貼,另一方面要加大個人賬戶的資金投資運營,盡快縮小缺口。
第三,繼續推進國有股劃撥工作。2009年印發的《境內證券市場轉持部分國有股充實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實施辦法》中詳細介紹了國有股轉持的含義和具體方式。國有股轉持是指含國有股的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時,按實際發行股份數量的10%,將上市公司部分國有股轉由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持有。將國有股及國有企業利潤作為全社會的資本收入進行分配,可以統籌社會財富,補充社保基金的資本金,有利於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也是多種渠道籌集社保基金精神的重要措施,是未雨綢繆、積極應對未來人口老齡化高峰時期養老金缺口的實際行動。然而,在當時統計的131家符合轉持條件的公司中,截至到2010年3月履行轉持義務的只有57家。因此,政府應該繼續出台相關細則,解決存在的操作問題。
第四,擴大養老保險金投資范圍。人社部2012年4月25日召開2012年第一季度新聞發布會,人社部表示將會同有關部門繼續對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運營模式、管理機制、政策措施等進行深入研究,抓緊制定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辦法,促進基金保值增值,維護廣大參保人的切身權益。
2011年底以來,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理事長戴相龍等人多次呼籲養老金入市。2012年廣東省積累的養老保險基金1000億元委託社會保險基金理事會投資運營,這里需要注意的有:一是廣東的養老保險基金積累結余比較多,將1000億元委託全國社會保險保險基金理事會運營。二是它是委託運營,委託期是兩年。三是人社部正在研究制定全國的基本養老基金投資運營管理辦法,要對委託投資運營的問題進行統一的調整。四是投資運營是經過嚴格的程序。養老金入市應該是長期投資、價值投資、責任投資。
養老金要想提高資金運用的收益率,又想保值增值,必須進行多元化的投資。投資組合理論研究在不確定結果的條件,理性的投資者應該怎樣作出最佳投資選擇,把一定數量的資金按合適的比例,分散投放在許多種不同的資產上,以實現投資者投資者效用最大化的目標。當投資組合中既包括股票、債券、存款、基金等金融資產,又包括房屋、土地、商品等實物資產時,一般被稱為資產組合。投資實踐表明:即使是由兩種完全正相關的金融資產構建的組合,在大多數情況下其標准差也比單項金融資產要小。
第五,延長退休年齡。這是一個具有爭議的辦法。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認為,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不逐漸延長退休年齡,工作周期在人的一生中便會持續縮短,將造成日益巨大的人力資源投資浪費。勞社部發〔1999〕8號通知指出:國家法定的企業職工退休年齡是男年滿60周歲,女工人年滿50周歲,女幹部年滿55周歲。從事井下、高溫、高空、特別繁重體力勞動或其他有害身體健康工作的,退休年齡男年滿55周歲,女年滿45周歲,因病或非因工緻殘,由醫院證明並經勞動鑒定委員會確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退休年齡為男年滿50周歲,女年滿45周歲。2012年7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何平提出,我國應逐步延長退休年齡,建議到2045年不論男女,退休年齡均為65歲。延遲退休主要是應對養老金不足的問題,有專家測算,退休年齡每推遲一年,養老統籌基金就增加40億元,減支160億元,減緩基金缺口約20億元。人社部稱推遲退休年齡勢在必行,對不同群體差別對待,小步慢走地推行。
在我國加快走向老齡化的情況下,養老金危機難以迴避。我國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經驗,根據我國實際,結合財政、金融和稅收體制改革,制定並健全適應我國的有關社會養老保險的法律法規,對資金來源、運用方向、增值渠道、收支程序、政策監督等都要有明確的法律規定,規范操作行為,建立長效機制,從根本上解決社會養老金的缺口問題。
Ⅳ 延遲退休與養老金缺口有關是怎麼回事
延遲退休年齡政策是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問題。人社部部長尹蔚民說幾乎每次新聞發布會都會被問到。在3月1日由國新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就有記者請尹蔚民回應「延遲退休方案可能跟中國養老金的發放缺口相關」的質疑。
「當然,我們已經看到了這一點,要未雨綢繆,進行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採取綜合性措施保障養老保險基金的可持續發展。」尹蔚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