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社會養老保險現狀
2014年中國社會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達80%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6月30日對外發布《中國社會保險發展年度報告2014》。這是首次以政府部門的名義就社會保險制度建設、管理運行、經辦服務等方面情況向公眾全面、系統、客觀地進行發布,標志著我國社會保險信息披露工作已逐步邁入制度化和規范化軌道。
8.42億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中斷繳費現象有所抬頭
《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底,職工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合計達到8.42億人,其中2.29億人領取基本養老金。在我國人口總數中,剔除16歲以下少年兒童和在校學生等群體,符合參保條件的人數約為10.5億人。據此判斷,目前職工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總體覆蓋率已到80%左右。
到2014年底,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34124萬人,比上年底增加1906萬人,增長5.9%;比2009年底增加10574萬人,年平均增長7.7%。但是《報告》也顯示,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實際繳費人數占參保職工的比例在下降。2014年,企業繳費人員19431億,比2013年增加470萬人,占參保職工的比例81.2%,比2013年的佔比下降2.8個百分點,比2009年下降6.5個百分點。
《報告》分析稱,導致繳費人數占參保職工人數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困難群體中斷繳費比較多,主要是部分個體、靈活就業人員收入低且不穩定。二是部分人員對養老金計發「多繳多得、長繳長得」等政策不夠了解,繳費年限累計滿15年就不願再繼續繳費。三是一些人在多地就業過程中未能及時接續養老保險關系,因而即使在新就業地已經參保也可能被原參保地統計為中斷繳費人員。
人社部社會保險事業管理中心主任唐霽松表示,出現中斷繳費人數增加的情形,一定程度上也是受經濟形勢下行的影響,部分企業和行業受到了一些沖擊,有的企業用工量在減少。人社部將採取措施扭轉這種狀況。首先是進一步積極研究如何完善養老保險的相關政策,包括研究完善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的政策,吸引和鼓勵更多企業和個人參加或者接續養老保險關系。完善養老保險待遇的計發辦法和待遇調整的辦法,激勵更多人長期繳費、多繳費。其次,為了避免更多的中斷繳費現象出現,人社部門將加大對繳費困難人員的扶持力度,比如落實社保補貼政策等。此外,還將加強社保的稽核與執法的檢查力度,按照社會保險法對各類人員參加社會保險的強制性要求,加大執法檢查力度,保證參保人員流動到私營企業、小微企業的時候,能夠及時接續好自己的養老保險關系。
「對社保繳費的宣傳也要加強。有些人繳費滿15年,認為可以領到終身的養老金就不再繳費。這些參保者確實是可以在達到退休年齡後按月領養老金,但是交的少,肯定也領的少。今後還要不斷提高企業和職工的參保意識。」唐霽松說。
企業養老金過去5年保持年均10.8%的增速
《報告》首次披露了企業養老金替代率情況。替代率指勞動者退休時,養老金的領取水平與其退休前工資收入水平之間的比率,是衡量勞動者退休前後生活保障水平的重要指標。2014年,企業離退休人員月人均養老金2061元(離休人員月人均養老金4664元),當期發放無拖欠。2014年,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替代率為67.5%,比上年增長1.5個百分點,與2010年(67.6%)基本持平。
《報告》顯示,2014年,按照國務院統一部署,實施了連續第十年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調整,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養老金達到2050元,比上年增長10.5%,比2009年增加825元,增長67.3%。盡管企業養老金過去5年保持年均10.8%的增速,但是一直有研究機構認為我國企業養老金替代率偏低或低於國際標准。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⑵ 養老保險覆蓋率計算
保險覆蓋率覆蓋率等於覆蓋人群數/總人數
測試的主要評測方法包括覆蓋和質量。
測試覆蓋是對測試完全程度的評測,它建立在測試覆蓋基礎上,測試覆蓋是由測試需求和測試用例的覆蓋或已執行代碼的覆蓋表示的。
質量是對測試對象(系統或測試的應用程序)的可靠性、穩定性以及性能的評測。質量建立在對測試結果的評估和對測試過程中確定的變更請求(缺陷)的分析的基礎上。
覆蓋評測
覆蓋指標提供了"測試的完全程度如何?"這一問題的答案。最常用的覆蓋評測是基於需求的測試覆蓋和基於代碼的測試覆蓋。簡而言之,測試覆蓋是就需求(基於需求的)或代碼的設計/實施標准(基於代碼的)而言的完全程度的任意評測,如用例的核實(基於需求的)或所有代碼行的執行(基於代碼的)。
系統的測試活動建立在至少一個測試覆蓋策略基礎上。覆蓋策略陳述測試的一般目的,指導測試用例的設計。覆蓋策略的陳述可以簡單到只說明核實所有性能。
如果需求已經完全分類,則基於需求的覆蓋策略可能足以生成測試完全程度的可計量評測。例如,如果已經確定了所有性能測試需求,則可以引用測試結果來得到評測,如已經核實了75%的性能測試需求。
如果應用基於代碼的覆蓋,則測試策略是根據測試已經執行的源代碼的多少來表示的。這種測試覆蓋策略類型對於安全至上的系統來說非常重要。
兩種評測都可以手工得到(公式如下所示)或通過測試自動化工具計算得到。
基於需求的測試覆蓋
基於需求的測試覆蓋在測試生命周期中要評測多次,並在測試生命周期的里程碑處提供測試覆蓋的標識(如已計劃的、已實施的、已執行的和成功的測試覆蓋)。
在執行測試活動中,使用兩個測試覆蓋評測,一個確定通過執行測試獲得的測試覆蓋,另一個確定成功的測試覆蓋(即執行時未出現失敗的測試,如沒有出現缺陷或意外結果的測試)。
基於代碼的測試覆蓋
基於代碼的測試覆蓋評測測試過程中已經執行的代碼的多少,與之相對的是要執行的剩餘代碼的多少。代碼覆蓋可以建立在控制流(語句、分支或路徑)或數據流的基礎上。控制流覆蓋的目的是測試代碼行、分支條件、代碼中的路徑或軟體控制流的其他元素。數據流覆蓋的目的是通過軟體操作測試數據狀態是否有效,例如,數據元素在使用之前是否已作定義。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⑶ 養老保險制度的存在問題
伴隨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家庭人」逐漸成為「社會人」,傳統家庭養老功能變弱,社會養老保障應運而生。1889年,德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與家庭養老相比,養老保險制度具有長期性、穩定性,可最大限度分攤養老風險,提供安全可靠的養老預期。
在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城市到農村、從職工到居民的過程。在經濟發展水平還不高的基礎上,我們用較短時間織就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養老保障網。同時也要看到,我國屬於典型的「未富先老」,人口老齡化速度快,加之歷史因素等影響,養老保險制度雖已初步建立,但存在的問題還比較尖銳,有些問題至今仍沒有解決。
公平性不足。因身份、地區、行業等不同,不同人群參加的養老保險制度類型也不同,退休後的養老保險待遇差別較大。比如,企業退休職工基本養老金從2005年以來已連續提高10次,目前每月為2000多元,而新農保的基礎養老金只有55元;再如,有研究統計,2013年事業單位退休人員月均養老金是企業退休職工的1.8倍,機關退休人員月均養老金水平是企業退休職工的2.1倍。
可持續性弱。在我國現行養老保險制度中,各方面主體責任不是很清晰,補充養老保險發展滯後,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尚無具體政策,多層次保障體系尚未形成,使制度的可持續性難以保障。另外,養老保險基金缺乏科學、高效的投資管理機制,保值增值渠道單一,也影響了制度的長遠發展。
統籌層次低。目前,我國實行的是養老保險省級統籌,但實際運行中,省級調劑的力度還不夠,未充分發揮統籌共濟的功能,大部分養老保險基金還處於分散統籌狀態,造成地區間負擔畸輕畸重,影響了制度的效率。
兼容性不強。多年以來,我國養老保險制度採取按人群設計、分部門管理、各地區實施的「單兵突進、重點突破」方式,出現了人群分割、地區分割、城鄉分割的狀況。隨著人員流動規模不斷擴大,由於相關制度銜接不夠、信息系統建設滯後等原因,參保人員跨制度和跨地區流動仍有不少障礙。目前,全國進城務工農民數量已達2.69億,約占總人口的1/5,因養老保險制度流動性差,他們參保積極性不高。
養老保險制度存在的這些問題,是歷史因素和現實矛盾長期積累的結果,已經影響了社會和諧穩定,也制約了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以更大的力度推進改革,進一步完善養老保險制度,解決每個人的後顧之憂,讓老年人生活得更加體面、更有尊嚴。 綜觀國際社保發展史,各國的養老保險制度都在不斷變革中求完善。目前,全世界已有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形成了不同模式的養老保險制度。其中比較成功的,無一不是植根於本國經濟、社會基礎和文化傳統之上的。中國作為人口第一大國,此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到底如何「走起」?
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注重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統籌謀劃,摒棄「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做法。此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就是要在統籌規劃的基礎上,在中央政府強力推動下,以解決民眾關注的迫切問題為突破口,盡快構建起更加完整、更加嚴密的養老保險體系。
實現「全覆蓋」,讓全體人民進入養老「安全網」。把人人享有基本社會保障作為優先目標,通過法律強制和利益引導相結合,完善政策和工作推動相結合,把更多的人納入制度安排,體現「人人有份」的原則。要通過努力,使全國參加養老保險總人數,從2013年的8.2億增加到2020年的10.5億,覆蓋率達95%以上。
解決「雙軌制」,讓大家在「一口灶」里吃飯。目前我國養老保險制度是「多條腿走路」,至少有4種養老待遇制度,分別是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機關事業單位退休費制度、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有的人把它稱為「多重雙軌制」或者「多軌制」。下一步,就是要加快不同制度的並軌步伐,更加體現制度上的公平性原則。目前,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並軌已經開始實施,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的並軌方案也將在2014年年內出台。
逐步上水平,讓基本養老金「水漲船高」。隨著經濟的發展、財富的增加,國家和地方的財政實力增強了,就能拿出更多的錢來補貼基礎養老金,讓人們更多地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目前,有關部門正在研究建立保障水平正常調整機制,根據經濟發展、財政收入、物價變動等因素,實現養老金的合理穩定增長。
強化多層次,形成「重擔大家挑」的局面。一個國家的養老保險體系,只有國家、企業、個人多方參與,才能「眾人拾柴火焰高」。目前在我國的養老體系中,國家和企業承擔了大部分,其他力量沒能充分發揮出來。下一步要在加大公共財政投入的同時,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鼓勵用人單位為勞動者建立補充養老保險,鼓勵個人建立儲蓄性養老保險,加快形成多支柱的養老保險體系。
總的看,養老保險制度統一是改革的方向,但在養老金待遇上不宜完全拉平,搞簡單的「一刀切」,從而產生新的不公。應按照體現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的原則,建立符合各類職業、各個群體特點的制度安排,為每個人提供同等的機會和權利。 為加快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統籌步伐,2014年以來,黨和政府緊鑼密鼓地出台了一系列重大舉措。2月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進行了專題研究,21日發布《國務院關於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意見》,決定將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兩項制度合並。3天後,《城鄉養老保險制度銜接暫行辦法》出台。
《意見》提出,「十二五」末,在全國基本實現新農保和城居保制度合並實施,並與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相銜接;2020年前,全面建成公平、統一、規范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新農保、城居保的統一,表明我國養老保障在打破城鄉壁壘、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上邁出了一大步。目前,全國新農保、城居保參保人數已近5億人,可以說這項新的制度將惠及職工養老保險覆蓋對象以外的城鄉居民。
統一新農保和城居保,不是簡單的「1+1」,而是在總結成功經驗基礎上的改革創新。當前最重要的是,在堅持「三個不變」,即統賬結合的制度模式不變,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資金籌集渠道不變,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相結合的待遇支付政策不變的前提下,將現有的兩項制度有機整合,實現從制度名稱到政策標准、管理服務、信息系統的「四個統一」,統稱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
統一政策標准。原來新農保、城居保對每年繳費標准,分別設置了5個檔次和10個檔次,這次統一制度歸並為100元至2000元12個檔次。這使城鄉居民繳費有了同等的自主選擇權。
統一管理服務。按照精簡效能原則,整合現有公共服務資源和社會保險經辦管理資源,建立統一的經辦機構;將新農保基金和城居保基金合並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金,逐步推進省級管理,按國家統一規定管理、監督和投資運營。
統一信息系統。整合現有新農保和城居保業務管理系統,形成省級集中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信息管理系統,納入「金保工程」建設,並與其他公民信息管理系統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實現省、市、縣、鄉鎮(街道)、社區實時聯網,大力推行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卡,方便城鄉居民參保繳費、領取待遇和關系轉移。
當然,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統一後,並不意味著每個參保人都領取同樣的養老金。《意見》強調長繳多得、多繳多得的激勵機制,除了國家支付的基礎養老金,個人養老金待遇主要取決於個人繳費年限和繳費多少,有效體現了制度的統一性和政策的靈活性。 從2010年開始,深圳啟動了公務員分類管理改革,對新錄入的聘任制公務員,實行「社會基本養老保險與職業年金相結合」的養老保險制度。全市近3000名聘任制公務員與企業職工一樣,按照一定標准繳納養老保險。深圳的探索,為全國推動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鑒。
據統計,全國在職的公務員數量約為700萬, 126萬個各類事業單位在職人員達到3000多萬。長久以來,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實行不同的退休養老制度,養老待遇有一定差距。前者是由國家財政或單位負擔,後者則是由社會養老保險體系來保障。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的「雙軌制」,一直備受百姓議論,迫切需要改革。
目前,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已經破冰。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已明確將「改革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作為2014年的重點工作,有關部門正在抓緊研究制訂具體方案。2014年7月1日施行的《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規定,「事業單位及其工作人員依法參加社會保險」。改革總的目標就是要建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讓機關事業單位人員與企業職工在統一制度安排下,承擔同樣的繳費義務,享受平等的養老保險權益。
建立養老「基金池」。按照統賬結合的制度設計方向,機關事業單位和個人均要繳費,建立社會化的養老保險基金,實行社會統籌互濟,同時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
建立職業年金制度。這是一種針對公職人員的補充性養老保險,由單位和個人共同繳納,進入個人賬戶,可以體現其服務貢獻程度,也保障其合理的退休待遇。比如,深圳針對新進入的聘任制公務員,由財政每月按工資的一定比例繳納職業年金,待退休後領取。
完善激勵機制和待遇調整機制。實行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相結合的待遇結構,建立待遇高低與繳費多少和繳費年限相關聯的激勵約束機制,基本養老金水平與個人歷年的繳費水平、繳費年限掛鉤,更好體現整個職業生涯的貢獻。同時,根據工資增長和物價變動情況,建立統一的基本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不斷提高基本養老金水平。
「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不論這項改革有多難、阻力有多大,都必須堅持下去。下一步就是要按照「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中人有過渡辦法」的思路,盡快拿出具體妥當的改革措施,確保改革平穩地向前推進。
「最美桑榆景,人間重晚晴。」這是我們對老年生活的美好期許。有理由相信,通過改革的不斷深入,養老保險制度將煥發新的青春活力,為人們提供一個人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安」的制度保障。
⑷ 最新的養老保險改革方案出來了嗎養老金並軌方案通過後公務員工資會漲嗎
您好,中公教育為您服務。
各地反映養老保險雙軌制不公平
12月23日上午,正在進行的正在舉行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審議了國務院關於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工作情況的報告。
報告指出,我國將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建立與城鎮職工統一的養老保險制度。
報告在被提交的背後,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存在著這樣兩個事實:
事實之一:
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年底,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為8.19億人,覆蓋率為79.7%,目前我國的養老保險計劃是世界上覆蓋人數最多、最大的養老保險計劃。
事實之二:
全國人大財經委一份問卷調查顯示,49%的被調查者對機關事業單位職工退休金與企業職工養老金差距大表示不滿。
今年,養老保險制度已經成為媒體關注的熱點之一。在「不滿」和「最多」、「最大」之間,存在著怎樣的缺口?新的改革方案將有什麼突破?
現狀:兩億多人游離於養老保險制度之外
「目前我國還有兩億多人游離於養老保險制度之外,離人群全覆蓋還有很大距離。」早在今年5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險事業管理中心黨委書記皮德海就向媒體坦言,目前我國養老保險制度依然存在問題。
以2013年為例,參加了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但交不起費而中斷的有36043人,去年中斷人數為近年來最高。養老保險統籌層次還不高,難以在省與省之間調劑。如果按省來計算,2013年有19個省的養老保險基金收不抵支,收支缺口合計達到1702億元,全國算賬沒有缺口,分省算賬有缺口。
同月,全國人大財經委調研組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社會救助制度為重點,進行了專題調研。
問題:「雙軌制」最為突出
雖然我國用較短時間織就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養老保障網,但不可否認的是,現行的養老保險制度依然存在著比較尖銳的問題。
更多詳情:http://taizhou.offcn.com/html/2014/12/17938.html
更多公務員考試詳情:台州中公教育網站
如有疑問,歡迎向中公教育企業知道提問。
⑸ 養老保險的行業發展是怎樣的
養老可以算是和保險契合度最高的行業之一,步入老齡化社會,養老產業成為新的藍海,也給保險業帶來了新的機遇。保險公司投資養老相關產業具有天然的優勢。從產業鏈的角度來看,保險和養老服務的本質都是要為人的生命健康提供保障,二者間存在比較強的協同效應。投資養老產業可以延長保險公司的業務鏈,一端連接養老險、長期護理險、醫療險等適合老年人的保險產品,另一端附加醫療、護理、慢病管理等服務,增加保險業務的附加值。長壽時代對於保險行業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未來,養老社區形成規模優勢且運營質量高的保險公司,必然能在養老產業之中佔得一席之地。
⑹ 武漢建立全覆蓋社會養老保險體系
武漢建立全覆蓋社會養老保險體系
社會保險服務進社區
社保全覆蓋
《市人民政府關於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實施意見》政策問答
截至2015年9月,全市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城鄉居民達140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在職職工及靈活就業人員和企業退休人員約 391萬人,兩項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合計參保人數約531萬人,參保綜合覆蓋率達到99%。初步實現了人人享有養老保險的全覆蓋工作目標。
◎新農保啟動試點
2009年,武漢市啟動了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黃陂區、漢南區全區和蔡甸區、江夏區、新洲區各三個鄉鎮納入試點范圍。
◎新農保擴大試點
2010年至2011年,武漢市擴大試點范圍,江夏區、新洲區和蔡甸區全部納入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范圍。
◎建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
2011年,武漢市將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與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合並實施,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2012年,啟動實施了中心城區和東西湖區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工作,實現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全覆蓋。
◎基礎養老金實現三年連調
2013年至2015年,市政府連續將“調整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列為市政府為民辦實事之一,基礎養老金標准從2012年每月100元開始起步,2013年提高至每月120元,2014年提高至每月144元,2015年提高至每月180元。
◎完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
2015年,貫徹落實國家及省文件精神,武漢市完善了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建立“多繳多補、長繳多得”的激勵機制,明確“普惠公平、市區共擔”的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城鄉居民可享受喪葬補助金待遇。
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
改革總體目標
“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
1.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參保范圍有哪些?
年滿16周歲(不含在校學生),非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及不屬於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覆蓋范圍的城鄉居民,可以在本人戶籍地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
2、城鄉居民如何辦理參保手續?
武漢市參保范圍內的城鄉居民,戶籍地在中心城區(含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東湖高新開發區、武漢化工區、東湖風景區)的,可到所在區的市人力資源和社 會保障局所屬社會保險管理處辦理參保手續;戶籍地在新城區的,可到所在區的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所屬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和鄉鎮街道人社服務中心辦理參保 手續。
3.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繳費有哪些檔次?
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員應當按照規定繳納養老保險費。繳費標准目前設定為每年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 800元、900元、1000元、1500元、2000元、3000元、4000元、5000元14個檔次。參保人員自主選擇繳費檔次,多繳多得。為進一 步提高參保人員到齡領取待遇後的保障水平,今後將繼續適時適當提高最低繳費檔次。
4、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集體補助有哪些規定?
有條件的村集體組織應當對參保人員繳費給予補助,補助標准由村民委員會召開村民會議民主確定,鼓勵有條件的社區將集體補助納入社區公益事業資金籌集 范圍。鼓勵其他社會經濟組織、公益慈善組織、個人為參保人員繳費提供資助。對參保人員補助和資助的金額不得超過當地政府設定的年度最高個人繳費檔次標准。
5. 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繳費補貼是如何規定的?
根據國家關於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要求,必須建立健全城鄉居民參保繳費的財政補貼機制,實行“多繳多補”的繳費激勵機制,鼓勵參保的城鄉 居民選擇更高檔次的繳費標准,今後到齡可以享受更高水平的養老待遇。本市確定的參保繳費補貼標准高於全國、全省最低標准,對於選擇200元至400元檔次 標准繳費的,補貼標准不低於每人每年45元;對選擇500元及以上檔次標准繳費的,補貼標准不低於每人每年60元。
市本級即中心城區城鄉居民參保繳費,統一執行45元和60元的補貼標准;各新城區的執行標准不得低於此標准,同時,還可以在此標準的基礎之上,結合本區實際情況,制定實施本區城鄉居民參保繳費的補貼標准。
對重度殘疾人等困難群體,各區人民政府為其代繳全部最低標準的養老保險費。
6、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個人賬戶有哪些規定?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為每一個參保人員建立終身記錄的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將個人繳費、政府補貼、集體補助、老農保賬戶資金、村主職幹部財政補助、 其他社會經濟組織或者公益慈善組織及個人對參保人的繳費資助、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施前各地自行試點期間的個人繳費全部記入個人賬戶。個人賬戶儲存 額按照國家規定計息。
7. 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繳費年限如何計算?
自本市實施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以來,參保人員在年滿60周歲以前按年或者按照規定補繳養老保險費的,其繳費年限可累加 計算,並參與計算繳費年限基礎養老金;參保人員在年滿60周歲以後一次性繳納的養老保險費,只記入本人個人賬戶,不計算繳費年限,也不參與計算繳費年限基 礎養老金。
8.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領取的基本條件有哪些?
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人員,年滿60周歲、累計繳費滿15年,且未領取國家規定的基本養老保障待遇的,可以按月領取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
本意見實施前,已按照規定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且已領取養老金待遇的,繼續按月領取。
9、城鄉居民補繳養老保險有哪些規定?
當地制度實施時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距規定領取年齡超過15年的人員,應當按年繳費,累計繳費不得少於15年。在年滿60周歲時應補齊不足15年 年限的養老保險費以後,方可辦理按月領取養老金待遇手續。同時,對於參保後因各種原因中斷繳費的,在達到規定領取養老保險待遇年齡前,也可以補繳養老保險 費,上述補繳的年限不享受政府的繳費補貼。補繳養老保險費,按照不低於補繳時當年全市統一規定的最低繳費檔次確定,各區可結合實際制定本區的具體辦法及執 行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