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喜歡重陽節作文
我喜歡重陽節作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我喜歡重陽節作文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農歷九月九日,便是「重九」日,因為「九」是八卦中的陽爻,所以又稱「重陽節」。同時,九九也稱為長久之意。所以這天也是「老人節」。
重陽節有些習俗,比如要看望老人,節日通常插茱萸、賞秋、賞菊、登高、踏秋;傳統食物為重陽糕、菊花酒;節日重在敬祖、敬老、感恩。
這一天,是我外公的生日。
早晨,為外公生日做准備,拿出我的零花錢,出門去了。我小跑著,去了文具店,買來彩紙和筆,又跑去蛋糕店,買來一塊小蛋糕,小心翼翼地走回家,把蛋糕放在桌子上,拿出彩色卡紙,開始寫賀卡。
中午到了,我的賀卡也做好了。上面有幾朵立體花朵,還有一個正方形窗子,裡面寫「一場秋雨帶去一份溫馨,一縷陽光送去一份暖意,一份友情送去一份思念,在這重陽佳節的日子裡,希望你健康快樂」翻開一頁,四角上有金色花紋,依稀能看見幾匹形態各異,生龍活虎的馬,左邊是一幅畫,一個笑眯眯的老人坐在藤條大木椅上,看著桌子;一個小孩在桌子旁給老人捶背;桌上有一個精緻漂亮的小蛋糕,上面用奶油寫著:「生日快樂」四個字;牆上掛一個日歷,上面寫著:「九月九日」、「重陽節」旁邊還有幾個小字:「外公生日」。右邊是我從網上搜到的20個成語:一帆風順、二龍戲珠、三陽開泰、四平八穩、五福臨門、六六大順、七星報喜、八面威風、九九歸一、十全十美、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招財進寶、金玉滿堂、萬事如意、心想事成、吉星高照、旭日東升、欣欣向榮。
中午,我來到外公家,把賀卡和蛋糕交給他,外公樂壞了,我又給他捶背,他心裡別提多舒服了。我把蛋糕給外公,他說:「我不會切,你來吧。」我迫不及待地切開了蛋糕,雖然是給外公的,但我也是想吃的。切成六塊,給外公、外婆、媽媽、我、舅舅、舅媽,給外公最大的那塊,老人蛋糕吃在嘴裡,甜在心裡。
中國有許多傳統的節日,有中秋節、春節、端午節等,我最喜歡的是在雲南過的重陽節,至今讓我記憶猶新。
那一年,我們一家人在雲南住了短短三個月,這一段難忘的時光令人懷念。尤其九月初九重陽節那天,是我最快樂的日子。
重陽節要登高,我們一家人提著一盒水果,隨著當地人登上了一座山。這座山很高大,山上都是鬱郁蔥蔥的樹林,林中布滿了密密麻麻的小路。沿著小路慢慢上山,
一路上會遇見許許多多嶙峋的怪石,更能看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景色。終於,我們登上了最高峰。從山頂眺望,整個昆明市盡收眼底,這時真有置身雲端的感覺,登高望遠果然別有一番滋味。我們忍不住大喊「啊——」,聲音在山間回盪,頓時心情舒暢。
離我們居住的地方不遠就是當地的敬老院,爸爸媽媽決定在重陽節這一天去探望老人們。搭了一輛馬車,很快就到了敬老院。走進去一看,許多當地的孩子早已來看望老人了,熱鬧得很。老人們眉開眼笑,身邊擺放著許多水果與食物。爸爸擠了進去,把>禮物分送給他們。
我不解地小聲地問媽媽:「媽媽,我們並不認識這些老人,為什麼要把東西都給他們呢?」「這就是重陽節的傳統習俗啊。」「什麼習俗呢?」「重陽節就是為了讓我們後人懂得尊敬老人,關心老人。你以後會懂的。」媽媽的回答令我有些明白,但又有些迷迷糊糊,也許以後長大了就能懂了吧。「九九重陽節雖沒有在老家過,但我們也很開心啊!」爸爸說道。他的快樂感染了我,雖然我還不明白他為什麼這樣開心。
當我們一家人離開敬老院時,老人們與我們揮手告別。這一刻,我似乎有點懂了:為別人行善,其實就是為自己儲蓄幸福。
此後,雖然再也沒有到雲南過重陽節,但我依然最喜歡重陽節,不僅是可以登高,還可以去探望老人。原來,過重陽節可以播撒給予的種子,收獲快樂。
金黃的枯葉離開了樹梢,在空中如蝴蝶樣飛舞,最後以悠柔的弧度悄無聲息地降落在地上,一片片的金黃,為冷寂的街道作了最美的點綴,漸漸的,秋的韻味濃了起來。秋天,來了。
「每逢佳節倍思親」楓葉正紅時,又是重陽佳節到。我登上了故鄉的山。往日,崎嶇的亂石小路,如今還十分親切,路旁的景物依舊,只是覺得更添了一份愁緒,因為,睹物思人,而物事人非。是的,重陽節,難免讓人回想起過往的人,過往的事,過往的一切,更難免讓人觸景傷情。不經意間,我又想起了我那已故的.,親愛的大伯。往日與大伯的歡聲笑語,又在我難中浮現,讓我對他的思念,在秋風中更加濃烈。
去年的重陽節,過去了不久但又似乎很漫長。那時,大伯還在我們身邊。他是一個很活潑可愛的老人,因為他有一顆常青的新,又寬厚的胸懷。他的笑,是那麼的爽朗,清澈又慈祥,不禁讓我想起「絕類彌勒」。他的一切,都感染著身邊的日呢。
可是,生老病死——這一不可逆轉的自然規律,終究讓大伯從此成為過去,只給我們留下似楓葉般的片片回憶,簌簌的落下,沉甸甸的壓在我們心頭。那爽朗的笑容從此定格了。如今的重陽節,我站在山上,習習秋風,夾雜著思念,吹亂了我的思緒,古往今來,人們都喜歡悲秋,又值重陽,我終於明白,這「悲」從何而來。「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此時此刻,我反復咀嚼這句詩的韻味,嘗到「少一人」中包含的那份沉甸甸的思念,其中有對現實的無奈和對過往的追憶。我於這迷離的秋色中,試圖尋找昨日那一幕幕珍貴的畫面,不知不覺,太陽已滑到了山間,像一個泛黃的大石榴。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我心裡默念著,踏向了歸途……那一刻,我似乎長大了,明白到人世的悲歡離合,明白到何謂親情,明白到在世的我們應該珍惜這一切。
還有幾天就是九九重陽節了。我趁假期期間想親手為爺爺奶奶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陪他們過個快樂的重陽節。
做點什麼呢?我思前想後,後來爸爸說做重陽糕啊,不過有點復雜的,你最好去小區賣早點的叔叔那學下。吃完午飯我就立馬去店裡學習,只見糕點店的師傅正在忙著,還有幾天就重陽節了,他們家重陽糕的賣得很好,我就站在一旁認真的看著,一道道工序我看花了眼。這時一位叔叔對我說:「小朋友這個太難做了,你還是做點簡單的吧,這個要技術的」。
我回到了家,爸爸問怎麼了?"叔叔說重陽糕難學的。」媽媽聽到了說:「做餅好了,簡單又美味」。這主意好,因為之前媽媽在做餅的時候我有這一旁看過,我倒挺感興趣的。媽媽很快幫我把需要的材料准備好:米粉,南瓜,紫薯,白糖。我按照之前她做的方法先把南瓜和紫薯洗凈放鍋里蒸,15分鍾蒸熟了,先把南瓜泥白糖和米粉攪拌均勻,那顏色黃黃的真好看,然後再把紫薯糖和米粉攪拌均勻,紫色是我最喜歡的顏色。全部拌好我開始學媽媽的樣子做小餅了,捏來捏去就是不圓,也學媽媽在紫色的餅上加上黃色的眼睛和嘴巴,黃色的餅上加上紫色的眼睛和嘴巴,做成了笑臉的形狀。全部做好下來開煎餅了。這時媽媽說爺爺奶奶年齡大了,牙不大好,最好蒸著他們吃。媽媽的心真細,不是她提醒估計這餅爺爺奶奶也吃不了了,10分鍾後愛心餅熱騰騰的出鍋了,我把它們裝進盒子里迫不及待的給爺爺奶奶送去。
爺爺奶奶聽說餅是我親手做的,一人拿起一塊品嘗了起來,連連誇贊我:「小樂樂你做的愛心餅既好吃又好看,棒極了!」只見他倆笑得合不攏嘴,我在一旁也自得其樂。爺爺奶奶年紀大了,以後我要經常給他們做好吃的,經常陪他們出去走走玩玩。
最後衷心祝天下所有的老人身體健康,幸福長壽。
有人喜歡春節,有人喜歡端午節,還有人喜歡中秋節,可我卻與他們不同,我喜歡重陽節。為什麼呢?因為我覺得它是我們漢族人民從古代一直流傳到現在的傳統佳節。
今年的重陽節,我們家也過得很有意義。這天,我剛起床,只見桌子上已經擺著兩塊圓圓的、厚厚的糕點,見我一臉的疑惑,爺爺解釋道:「今天是重陽節,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重陽糕。」「噢!」我情不自禁地拿起爺爺已經切好的一小塊糕,邊吃邊問:「那重陽節還有哪些習俗啊,爺爺你快告訴我吧!」
爺爺見我這么感興趣,就讓我坐在他身邊,竹筒倒豆子般把他知道的一五一十地說了起來。
古代,民間在九月初九有登高的習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詩人的登高詩有很多,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講究的重陽糕要做成9層,像寶塔,上面還做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上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聽了爺爺的話,我了解了我們漢族文化是這么傅大精深,這讓我聯想起在學校里學過的一首古詩,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說得正是在重陽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重陽節除了有「登高」和吃「重陽糕」外,還有喝菊花酒、插茱萸等豐富多彩的習俗。近年來,我國又把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和助老的優良風氣,使重陽節多了一層新含意。所以我喜歡重陽節,它使我從心底里樹立起從小尊敬老人的好習慣。
『貳』 重陽節的寓意是什麼
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是我國的傳統佳節——重陽節。重陽節是一個有著多重美好寓意的節日。下面從幾個方面來加以說明。
如今,重陽節還被人們稱為「老人節」。重陽敬老的習俗成為了新的時尚了。
最後說一句,重陽節到來之際,在尊老敬老的同時,也不要忘了重陽節的其他習俗與美好寓意,比如追求健康長壽,到戶外享受賞菊帶來的美好感受!
『叄』 為什麼要過重陽節
每一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古人以九為陽數,九月初九,兩陽相重,故叫"重陽"。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這一天,人們人們登高望遠,賞玩菊花,佩戴茱萸,攜酒登山,暢游歡飲思念親人。
重陽節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到哪裡。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沖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裡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重陽登高,是節日主要習俗。歷代以來,漢族官民到九月九日全都成群結隊去爬山。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幹無山可登,無高可攀,就仿製米粉糕點,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藉以示登高(糕)避災之意。 "登高"受人重視,特別是受老年人重視的另一個原因,是"高"有高壽的意思,因此人們認為"登高"可以長壽。
歷代詩人都喜歡重陽登高賦詩,唐代(618-907)大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方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遠客思鄉之情,深切感人。
重陽節還有插茱萸,飲菊花酒等風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種中葯植物,氣味辛烈,中國古人認為折以插頭,可以防止惡濁邪氣的侵襲;燃熏後可以避蟲咬,在這"百足之蟲,死而未僵"之時,熏佩以避之,猶似端午節熏雄黃一樣,是很符合傳統衛生習慣的。菊花是中國一種歷史悠久的名花,除重陽賞菊外,還具有食療價值。因而古人在食其根、莖、葉、花的同時,還用來釀酒。晉代菊花酒製法是:"採菊花莖葉,雜秫米釀酒,到次年九月始熟,用之。" 重陽花糕是用粳米製成的一種節令美食,在重陽節食用。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的意義。
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