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少年事跡材料
少年事跡材料(通用5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事跡材料,肯定對各類事跡材料都很熟悉吧,事跡材料屬於事務公文的一種,有弘揚正氣,表彰先進,推動工作的作用。什麼樣的事跡材料才是規范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少年事跡材料(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女,11歲,xx區第五小學學生,班長。一個活潑開朗的女孩,連年被評為校級「三好學生」、「優秀班幹部」。她盡責奉獻,積極進取,是老師的好助手。剛當班長時受了不少「委屈」,也哭了幾次,但總是擦乾眼淚後繼續堅持做好。
有一次臨近放學突然下起暴雨,學校通知要緊急聯系家長提前來接學生,她幫助班主任查家長聯系方式、打電話通知,等送走最後一個同學才發現忘記通知自己的爸爸。她關心集體,愛護公物,班裡桌凳壞了,總是第一時間想辦法幫助維修。她始終保持班級前五名的學習成績,並主動結對幫助學習差的同學,做班級勤奮學習的「領頭雁」;主動幫助老師做好上課准備,做好老師同學們之間的溝通交流,做文明班級創建的「粘合劑」;同學有了困難就主動幫助,違反校規班規就堅決制止,連一些調皮男生也服從她的「管理」了,成為同學們的「主心骨」。
她的爸爸媽媽都是工人,收入非常低,但她從不攀比任性,衣服、學慣用品也是買最便宜的,從來不覺得丟人。因為她相信生活在農村的爺爺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萬事德為先。她始終相信世界是美好的,只要自己不斷努力,做一朵美麗的小花朵,祖國大花園就會更美麗!她在父母的影響下,努力成長為一個尊敬長輩,孝敬長輩的孩子。平時,每天吃完晚飯,就主動洗碗,幫媽媽整理廚房。每到周末,做完功課,都會打掃房間,或洗衣服、做飯。媽媽不讓她做這些家務,怕影響她學習。她總是笑笑說:「學習也要勞逸結合,做家務等於是休息嘛!」父母有時因工作或生活瑣事,心情煩悶,每到這時,她就用平時看到的一些幽默滑稽的笑話來逗父母開心。
總之,她是一位德才兼備的優秀好少年!?
安xx,男,漢族,12歲,石島實驗小學五年級六班的學生。校園里,他是一名刻苦學習的小學生;生活中,他是一個充滿孝心的好孩子;同學中,他是一位助人為樂的好朋友。面對父親常年出海打漁,姐姐異地工作常年不能回家,母親又體弱多病的家庭情況,他用愛心和孝心,演繹了一段有關孝心少年的佳話,而這故事的背後,是安中宇對家庭的愛和呵護,是對母親的愛和孝敬,更是他自己樸素傳統價值觀的體現。
孝順,就是把快樂帶給母親
安中宇出生在一個普通漁民家庭,父親為了家庭的生計,常年出海打漁,很少回家,姐姐畢業後一直在外地工作,一年最多回家一兩次。所以,平時家裡只有他和母親兩個人相依為命,而母親有嚴重的心臟病,常年靠吃葯維持生命,犯病時常常一卧床就是一整天甚至兩整天的時間。小小年紀的安中宇知道家庭的情況,從不和別的孩子攀比。去超市也不像別的孩子一樣總是鬧著買玩具,買零食,除了生活上必須要用的學慣用品之外,他從不額外要求別的物質上的東西。雖然沒有豐厚的物質,但是他卻從未因此在學校自卑,相反,在生活中他一直保持著陽光、開朗、積極的心態和同學們交往,和老師們溝通;在學習上,他也積極進取,用一個個優異的成績回報母親的辛勞和付出,小小年紀的他知道能夠不讓母親多勞心,就是最大的"孝".而這個家庭,母親勤勞,孩子懂事,從未缺少過歡聲笑語。
孝順,就是把"好吃的"留給母親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情。安中宇很小的時候就聽姐姐講過很多關於孝心的故事,並深深的受這些故事的影響。幼兒園大班的一天中午,中宇照例和小朋友排著隊去小餐廳吃飯,剛剛走到餐廳,中宇就聞到了濃郁的肉包子的香味。家裡可是好久都沒有吃肉包子了。看到前面的小朋友吃得津津有味,中宇的哈喇子都快流出來了,真想一口氣吃兩個大包子解解饞。可是,在包子拿到手裡的這一瞬間,中宇想到了媽媽——這段時間媽媽身體一直不太好,精神狀態也很差,早上他上學的時候媽媽還在床上躺著。媽媽會不會病了?媽媽吃沒吃飯?中宇的腦海里瞬間掛滿了問號。想到每次自己生病時,媽媽都會做好吃的給他吃,如果媽媽吃了這兩個包子,應該病情馬上就會好起來。想到這里,小小年紀的他悄悄咽下口水,將兩個包子放進書包,自己餓著肚子堅持到晚上放學,一路飛奔回家將兩個包子拿給媽媽。媽媽看到書包里已經被壓得有些變形的包子,感動的留下眼淚。而他一邊給媽媽擦眼淚一邊奶聲奶氣的說:"媽媽,小朋友們都說很好吃,你吃吧,你吃了身體就變好了,到時候爸爸姐姐回來,我們一家人就都能夠開開心心的了。"
對他來說,孝順媽媽,就是要把"好吃的"留給媽媽,而他小小年紀的想法和舉動,讓我們看到"孝"之情在孩子的心中埋下了綠色的種子。
孝順,就是不亂花家裡的錢
平凡而幸福的生活讓安中宇逐漸成為一個小學生。尤其是上小學之後,他知道自己已經慢慢成為一個小小男子漢,自己不應該在家人的呵護下理所當然的享受,相反,自己應該為母親著想,為這個家庭著想。對小小年紀的安中宇來說,家裡條件不是很好,就不應該在物質上要求過多。這么多年來,他也沒有一個自己的小書桌,每天回家後,總是自己趴在炕上寫作業。眼瞅著一天天長大,媽媽覺得有必要給中宇買一張書桌了,於是,在幾經權衡後,在中宇生日的這天,媽媽花了一百多元為他買了一張小書桌。本想等他放學後給他個驚喜,沒想到中宇回家看到後,卻跟媽媽生起氣來:"媽媽,跟你說過了,不用學習桌,我自己趴著寫也能做好功課的!一百塊錢省下來,能給你買多少葯吃啊!"這是中宇從小到大第一次跟媽媽鬧脾氣,母親聽了他的話心裡既心疼又感動:長這么大,中宇從來沒有一件象樣的生日禮物,但他從來沒有怨言,對比其他的孩子來說,小小的中宇過早的承受了成年人需要承載的家庭重擔。是的,在安中宇小小的內心裡,只要母親身體健健康康的,父親出海打漁平平安安的,姐姐工作順利就是這個家庭最大的幸福。
光陰有限情無限,孝親敬老是美德。對小小年紀的安中宇來說,大愛無疆,大孝無言。每個人的生活本身就是平平淡淡的,自己做的是一些最簡單,最平凡的事情,而自己身為一名小學生,能夠為這個家庭做的還很有限,能夠回饋父母,報答母親的也很有限,但是他一直努力著,在學習上不讓母親勞心,在生活上艱苦樸素,讓自己用內心的懂事來帶給母親快樂和溫暖,雖然這一切都顯得很平凡,但我想生活正是因為這樣的平凡而偉大,因這樣的偉大而精彩。
姜崇博,一個聰明、活潑、開朗的大男孩,現擔任八年級2班團支部書記,是一位品學兼優、全面發展的好學生。在家中,他孝敬父母,懂事聽話,總是想方設法為父母分憂解愁,是父母的好幫手;在學校,他勤奮好學,心系集體,積極參加各項活動且成績顯著,是老師的好助手和同學的好榜樣;在社會,他樂於助人,熱心公益事業,是傳遞愛心的小天使。
尊老愛親學做人
從小受到父母的言傳身教,孩提時的姜崇博就是一個尊敬長輩,孝敬長輩的好孩子。他懂得體貼父母工作的辛苦,每天吃完晚飯,他就主動洗碗,幫媽媽整理廚房。每到周末,他都會幫忙打掃房間,或洗衣服。父母有時因工作或生活瑣事,心情煩悶,每到這時,他就用平時看到的幽默滑稽的笑話來逗父母開心。
去年夏天,媽媽生病住院,爸爸又要加班,照顧媽媽的重任就落在他身上。他為媽媽跑前忙後,倒水服葯、守護點滴、買飯喂飯 儼然一個小大人,媽媽欣慰的說: 崇博真的長大了!
由於爸爸媽媽的工作總是早出晚歸,姜崇博從小上下學都由奶奶接送。如今奶奶70多歲了,腿腳不太靈便,崇博很是心痛,一有空他就幫奶奶捶背、敲腿、按摩,還不時的給奶奶講故事解悶。每到周末,就攙扶奶奶到附近空地散步、鍛煉。寒去暑往,周圍的鄰居都羨慕奶奶有個孝順的好孫子。
去年暑假,姜崇博還利用業余時間帶領同學們去街道的敬老院開展 獻愛心 傳真情 尊老敬老慰問活動。他們不僅幫助老人們掃地,擦桌,曬被褥,還為老人們帶去了精彩的節目,讓老人在敬老院也能感受到像家裡一樣的快樂。敬老院的院長跟學校校長說起來,不禁豎起大拇指: 這些孩子真是懂事啊!讓敬老院的大爺、大娘們開心了不少呀!
勤奮學習志氣高
姜崇博同學學習刻苦努力,學習成績名列前茅。他從小就養成了閱讀的習慣,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這是常掛在崇博嘴邊的一句話,在書籍的海洋里他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從偉人身上汲取了奮進的力量,以開闊自己的視野,增長知識。他的求知慾強,勤奮好問,從小就養成了良好的學習喜歡和生活習慣。每天,他都主動做好各科的預習工作,課堂上,他敢於提問,善於質疑,對所學的知識能理解的'掌握;課外,他一絲不苟的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遇到難題就向同學老師請教。在自己勤奮學習的基礎上,他還主動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同學,把自己的學習經驗和方法傳授給他們,他善於思考,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在學習上頗有收獲,多次被評為 學習標兵 , 詩文誦讀小博士 讀書小明星 等。
多才多藝愛心濃
姜崇博愛好廣泛,主持、聲樂、單簧管器樂、跆拳道他樣樣精通。多次代表學校參加街道、區的藝術表演和比賽。平日里姜崇博還是學校里的 美德小模範 ,他積極協助老師組織 情系災區 愛心冬衣送溫暖 活動,為遠在四川省的小夥伴捐贈衣物、奉獻愛心;20XX年世園會時,他和同學們成為了學校里的宣傳小使者,他們自編自演的小節目,使同學們增長了見識。
他就像初航的風帆,伴著朝陽駛向人生的未來,我們相信,這個人間文明小使者會以更加頑強的毅力描繪出他更加耀眼、更加絢麗的人生!
每次徐州取得一點新的成績或進步,我總會剋制不住作為母親的一種本能:向同事或朋友炫耀兒子帶給我的幸福和榮耀。雖然他沒有轟轟烈烈的光榮事跡,但每一份這個小男子漢爭取來的榮譽都讓我如數家珍:從幼兒園時的好孩子到如今小學一年級的新三好學生;從口算比賽的第一名到系紅領巾、唱隊歌、敬隊禮比賽的優秀個人……從小到大,我和徐州說的最多的便是做一件事,要把它做到自己能做的最好。也許這個年紀的孩子難以體會這句話真正的重量,但他確實一直盡心地去實現。
在新樂藝術培訓中心,徐州的韌性是同齡人中最好的,從不遲到、早退或無故缺課。回家後即使我不提醒也會自覺練琴。因為成績和表現優異,被評為鋼琴專業班優秀學員。學校里他在課堂上認真聽講,積極發言。作業在家總是早早做好,從不拖拉,學習也十分努力。擔任班長後,一改從前睡懶覺的習慣,不用我再三催促,聽到鬧鍾響自己就起床洗漱,幾乎每天都是班裡來的最早的。經常幫助老師搞衛生。考慮到營養全面的問題,我本想讓他回家吃午飯,可是徐州對我說中午想在學校食堂吃,我問起原因,他竟一本正經地和我說,有一個別的班中午在食堂吃飯是他們班長維持秩序的,我也是我們班的班長……盡管答案讓我啼笑皆非,但我還是對他的責任感給予了鼓勵和支持。有時他也會和我說起班裡的八卦,說誰和誰起了什麼樣的矛盾……然後結尾往往回歸到了他的英雄主義:他又是怎樣幫助他們和解了。陪他去買美術課要用的工具材料,他總會讓我多備一份,因為會其他小朋友會忘了帶。但是對自己卻有些摳門,很少買新的筆,總是舊筆用完留著筆桿買筆芯,沒有寫完的本子會把空白頁裝訂在一起打草稿。
在學校,徐州是老師的好幫手,是同學們的榜樣。在家,他是我們快樂的源泉。他會在我累得躺沙發上動彈不得的時候主動過來給我捶捶背,也會在我感冒咳嗽不停的時候遞來一杯水;他會在我洗碗的時候把用餐的桌子擦了,也會在洗完腳後把自己換下的襪子給洗了,他說自己的襪子臭,不能碰媽媽美麗的手……(盡管他洗過的襪子都有濃濃的肥皂味兒。)他記得家裡長輩的生日,會用自己的壓歲錢准備禮物,有時也會自己畫一幅畫或製作一張賀卡。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而很多時候,孩子也是父母的老師。在得知住在樓下車庫的老爺爺和老奶奶以賣紙板箱、塑料瓶為生後,徐州對我說,媽媽,以後咱們家有紙板箱和塑料空瓶都留著給他們好不好?看到新聞里的災區人民流離失所,他會捧著儲蓄罐到我面前讓我替他捐掉。孩子的同情心讓我感動、欣慰!同時他也是一名環保達人:用過後的紙巾或是喝完飲料的空瓶從不隨地亂扔,寧願拿在手裡走很久的路直到走到垃圾桶跟前;家裡廚房間的和衛生間水池前的牆壁上分別貼著他寫的淘米水留下澆花和洗臉水留下沖廁所;每次去超市購物都記得提醒我帶上購物的布袋,減少使用塑料袋……有時候我都會覺得麻煩,他卻一直在堅持。
雖然他並不十全十美,也有些小孩子們慣有的小缺點,但我仍然感激,他成長為現在的這樣的他,帶給我驕傲和希望,還有滿滿的正能量。願這次評選成為他新的動力,激勵自己:一切做到最好!
我叫xx,是xx小學四(5)班的學生。在校我是個尊敬師長、積極向上的好學生;在家是一個孝敬父母、尊老愛幼的好孩子。
每次遇見長輩,總能聽到我甜甜的叫聲,看到樓下的小妹妹,我總是逗她開心地玩。樓下老人沒一個不誇我是一個有禮貌懂事的好孩子。有時跟爸爸媽媽一起出外遊玩,吃剩的果皮紙屑,我總是認真地丟到垃圾桶中;有好吃的,我總是先給爸爸媽媽吃,再自己吃;有時一起回家,看到爸爸媽媽拎的東西挺多的,我總是主動地幫爸爸媽媽拿東西;母親節時用自己的零花錢請媽媽吃面;休息天有空還會幫忙打掃衛生。出門時和長輩說再見,放學回來和長輩打招呼,吃飯要等大人都坐下來再吃……孝敬長輩最可貴的是長年堅持這樣做,而且要自覺孝敬,照顧長輩。
今年暑假,爸爸、媽媽在外地培訓,家裡只剩下我和姥姥。姥姥下樓時不慎摔壞了腿,這可把我急壞了,本來姥姥照顧我,現在成了我照顧姥姥了。我想姥姥躺在床上,一定會很餓,我沉思了一會兒,准備為她做飯,雖然我做的米飯不是很好,但是經過我的努力,姥姥還是吃到了我第一次做的飯,心裡有說不出的感動。看著她欣慰的樣子,我暗暗下定決心,要伺候好姥姥。讓爸爸媽媽回來,對我刮目相看。這樣,每天我不但要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還要在學習上更加自覺主動,真正讓親人們放心。
我的爸爸,媽媽平時工作特別忙,但是他們還是經常抽時間陪陪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只要我放假他們也總會帶我一起去,使我親眼目睹了爸爸媽媽對長輩的那份孝心.雖說平時爸爸,媽媽工作壓力都很大,但在爺爺奶奶面前他們從不表現出來,我想那可能是不讓兩位老人家為他們擔心吧,在爸爸媽媽行為的潛移默化下,我也深深地懂得了孝敬長輩是多麼光榮的事。
總之,我沒有太過感人的孝敬事跡,只是努力做好生活中的點滴瑣事。「百善孝為先」,尊敬長輩,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我一定會堅持做一個合格的小學生!
;『貳』 老師關於美德少年的故事怎麼寫
王延俊,男,14歲,揚州市文津中學學生。王延俊的父親生病後,媽媽承擔起家庭重擔,除了白天打工外,每天還要起早去送牛奶。看著媽媽漸漸消瘦的身體,懂事的王延俊主動承擔了替媽媽送牛奶的任務。他每天四點半就起床,一家一家把牛奶送掉,一直要送到六點鍾左右,才匆忙地吃點早飯往學校趕。他的媽媽清楚地記得,越是節假日、別人家的孩子越輕松的時候,他就越忙碌。特別是每年除夕之夜,懂事的他總是爭著搶著、幫助媽媽冒著風雪外出送牛奶。在家裡,王延俊一直主動幫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父母曾多次生病住院,每當這時候,他每天一放學就趕到醫院,端茶送水,照料父母。有一次,父親住院了,母親白天打工沒有時間照顧。於是,懂事孝敬的他又承擔起照顧父親的責任。他每天一大早送完牛奶後,就把母親做的早飯送到醫院,服侍父親吃完後才急急忙忙趕到學校上課。下午一放學,他又匆忙趕到醫院,為父親擦洗身體,換洗衣服,關切地問候父親的病情,與父親談談心,減輕父親的病痛。星期六、星期天,他更是整天陪護在醫院,為父親端茶送水,細心呵護,一直到父親康復出院。王延俊的事跡經媒體報道後,感動了整個揚城。他先後被評為全國優秀少先隊員、揚州市孝德之星、揚州市十大美德少年標兵等。
王思源,男,12歲,常州金壇市華羅庚實驗學校7(7)班學生。「你的高尚品格、助人為樂的行為將永存於我們和受助人的心中」,2008年8月8日,王思源收到中國紅十字總會的來信,信中對他向四川地震災區的捐款表示了感謝。王思源上小學時,看到學校的垃圾筒里經常有同學丟棄的飲料瓶,覺得撿拾起來既能保護環境,也能使資源得到再利用。從那以後,課余時間、放學路上總能看到他在草叢中、垃圾筒邊忙碌的身影。小臉出汗了,小手變臟了,絲毫沒有影響他翻撿的熱情。幾年來,他撿起的瓶子成千上萬,堆起來快有一座小山那麼高了。每一次賣瓶子得來的錢,他都單獨放在一個小盒子里,並一筆一筆地記錄在本子上,到他小學畢業時累計達七八百元。這些錢他自己從來捨不得花一分,但是當別人需要幫助時他卻毫不猶豫。四川汶川「5.12」地震的消息傳來,他立即倒出小盒子里的錢,捐出200元錢匯給了中國紅十字總會,後來又讓爸爸買了一千多元的書,委託去汶川參加救災工作的同志
華靈,女,11歲,常州市戚墅堰東方小學六(3)班學生。她是一個有著濃濃愛心的「少年義工」。在戚墅堰、朝陽、永紅等敬老院,每逢節假日,總能看到她的身影。她跟著義工聯的叔叔阿姨們去看望那裡的老人,為他們包餛飩、講省運、貼春聯、表演節目,老人們看到她,都會開心地說:「小妮子又來了啊!」今年四月份,她帶著常州兒童福利院的孤殘兒童乘坐高鐵去無錫,圓了他們的高鐵夢。一路上,她細心照顧結對的孩子—8歲的常吉健,向他介紹高鐵的知識,共享沿途的美景,讓很少出門的常吉健不僅感受到了乘火車的新鮮,更是深深記住了這位穿綠色義工服的「小姐姐」。去年暑假,十歲的華靈和省中義工服務隊的同學來到大別山,向那裡的孩子捐贈了學慣用品,和他們同吃、同住、同學習。今年暑假,華靈等同學再次來到大別山,看望結對的張志新同學,並送去了書包等學慣用品。除了自己參加義工活動外,華靈還組織同學們參加公益活動。汶川地震後,她帶頭捐出自己所有的壓歲錢,一年後,又發動大家給汶川小朋友捐書;嚴寒肆虐,她組織全校少先隊員進行「2010暖冬行動」;雙休節慶,她帶領同學去敬老院義演;此外,她還組織同學去花溪公園、圩墩公園進行環保活動……夥伴們從她身上明白了什麼叫「義工」,什麼是「志願者」。
江奇,男,14歲,常州市實驗初中八(6)班學生。右手的殘缺最大限度地激發了他左手的能力,也激發了他積極上進的人生動力。江奇相信,一隻手也能創造奇跡。他時常用這樣一句話勉勵自己:「向不可能說不!」一開始家人、朋友都覺得騎自行車對他來說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愛挑戰的他在學騎自行車時不知摔了多少次,負了多少傷,但他從沒流過一滴淚水!經過不懈的努力,他終於學會了!這次成功經驗給他帶來了莫大的鼓勵,更令他開心的是,他可以為家人分擔煩憂——他可以騎著自行車幫奶奶去超市買日用品了。他喜愛運動,進入初中的第一次秋季運動會就拿到100米第一,200米第二。除了跑步,踢毽子、跳皮筋都是他的強項,但惟獨跳繩令他犯了難。不服輸的他把繩子的一頭繞在殘臂上,打個結,配合著另一隻手甩動起來,粗糙的繩子摩擦著稚嫩的手臂,殘臂被勒得通紅,皮都磨破了,可他說,這點傷痛無法阻止男子漢追逐成功的步伐。老師和同學們為了照顧他,沒有給他安排值日,可他卻讓自己每天都成為值日生,他要用實際行動為熱愛的集體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今年他還積極參加了八年級組的「學生自主管理委員會」主任競聘活動,並贏得了全年級同學的信任和支持,以全年級最高票數獲得競聘成功。
成倩,女,生前系興化市樂吾實驗學校學生,2010年因病去世。一個年僅13歲的少女,與病魔進行了5年之久的抗爭,最後永遠閉上了雙眼。她在病床上忍著劇痛堅持寫作,留下了40萬字的童話文稿。她就是成倩。成倩小學時成績特別優秀,尤其喜愛寫作,家裡的獎狀貼滿了牆。8歲那年,一向健康的她開始莫名嘔吐,吃不下東西。從此,小成倩開始了在全國的漫長求醫道路。由於不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成倩的大部分時間便讀書與寫作。她爸爸花光了家裡的所有積蓄還背了20多萬元的債務,可是依然查不出真正病因。到了上初中時,成倩的病情沒有一點好轉,體重只有35斤,可她要讀書要上學,但家裡已拿不出錢。樂吾實驗學校董事長王華桂知道後,決定免費讓成倩到樂吾上學。在樂吾讀書期間,她除了體育之外其他功課門門優秀。以後的日子裡她就輾轉在全國各大醫院和學校之間。看病途中的小成倩,總是隨身帶著一背包書和一沓稿紙,學習、讀書、寫童話是她最大的樂趣。她的病越來越重了,可她的童話作品卻越來越多。但是無情的病魔並沒因為人間真情而絲毫感動,2010年3月26日,小成倩永遠地閉上了眼睛……成倩離世後,王華桂決定完成成倩的遺願,幫她出書。2011年7月,成倩的遺作《未曾凋謝的玫瑰》在河海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
朱恩漢,男,16歲,泗洪縣特殊教育學校學生。自小失去母親又喪失聽力的朱恩漢,在同齡人中一直是自尊自立、勤儉自強的典範。朱恩漢自幼與父親、哥哥相依為命,洗衣、做飯、收拾家務從來不用父親操心。稍大一些,他便跟著父親去地里干農活,手上磨出了血泡,夜裡偷偷用針挑破,第二天照常跟父親下地。五年級暑假,他執意要跟隨父親去工地做小工貼補家用,40多度的高溫,使他中了暑,可他在紙上寫道:爸爸,你的腰不好,我要幫你。父親無語淚流。他還是勤儉節約的小標兵,撿來廢品賣的錢,總是用來買書,衣服也常穿哥哥剩下的。外表樸素的朱恩漢,內心同樣質朴善良。作為班長和學生會主席,他工作學習兩不誤,同學有困難,總是竭力相助,處理學生會事務也是公平公正,待人溫和有禮。他勤奮好學,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在學校有很高威信,連續多次被評為校「三好學生」、「優秀學生會幹部」。他還是個運動健將,曾代表學校參加了泗洪中小學生運動會。 朱恩漢雖處在無聲世界中,但他熱忱開朗,積極向上,樂於與健全朋友交流,每天刻苦練習說話,閱讀各種報刊書籍,寫作能力迅速提升。他最大的夢想就是能像海倫•凱勒那樣做一名作家,用文字傾聽全世界的聲音。
邵帥,男,14歲,徐州人,中央工藝美院附中學生。為挽救母親的生命,邵帥毅然捐獻骨髓,純凈的孝心和無比的勇氣感動了無數人。邵帥1歲時父母離異,5歲多時母親邵丹到北京打工,他與年邁體弱的姥姥、姥爺生活在徐州。就讀於礦大附小的他,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他興趣廣泛,酷愛書法繪畫,多次獲獎。2009年初,就在邵帥面臨著小升初的關鍵時期,媽媽突然患上了白血病。升學考試後他沒有到新學校報到,而是讓姥爺為他辦理休學一年的手續,到北京去照顧媽媽。在北京的日日夜夜,他每天給母親端茶喂飯,細心照顧。邵丹需要骨髓移植,邵帥立刻向大夫請求捐獻自己的骨髓,醫生和護士都被小邵帥的勇氣折服。2010年2月24日,醫院成功為母親作了骨髓移植手術。原本暈血的邵帥抽血時每天勇敢挺住,沒掉一滴淚,沒有一絲一毫退縮。出院後的邵帥每天起早貪黑乘坐公交車奔波在香山的暫住所與醫院之間,給媽媽送飯。邵帥的姥姥說,邵帥以前最怕黑,晚上從來不敢一個人在外面走,可現在他一點兒也不怕了。2011年1月,邵帥光榮地加入了共青團,還先後榮獲中國十大孝子、中國孝老愛親好人、江蘇省十大教育人物、江蘇省孝老愛親道德模範。2010年6月,他作為徐州市80萬少年兒童的唯一代表出席了全國第六次少代會。
閔正紅,女,13歲,金湖縣外國語學校初二(8)班學生。閔正紅6歲時,父親患癌症,母親不堪重負喝農葯而死。不久,父親撒手而去,小正紅從此也成了孤兒。在左鄰右舍的關愛下,小正紅用自己稚嫩的小手張羅著一日三餐。小正紅一入學便顯現出了學習的天賦,成績一直在年級的前三名。學校考慮她的實際困難,不僅免除了她的一切學雜費,而且還讓她免費住進了校園。她便利用住在學校的條件,在放學後組織學習差的同學學習。由於品學兼優,2008年她被團省委授予「江蘇省十佳少先隊員」光榮稱號,2009年被團中央、教育部、全國少工委授予「全國優秀少先隊員」光榮稱號。2010年,進入金湖縣外國語學校學習。每天,她都堅持學到深夜,成績均保持在年級前列,多次被學校、省市授予光榮稱號。小正紅深深地明白「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她幫助路遠的同學值日,幫助同宿舍的小妹妹梳小辨,組織班內同學捐款幫助困難的孩子,每天清晨她組織好本班的同學晨讀。離學校500米處有一座敬老院,小正紅便是那裡的常客。清晨,她早早起床後就悄悄溜進敬老院,給那些孤寡老人們梳頭、疊被、整理東西;傍晚放學後,她又去給老人們講故事。老人們高興地稱她為「敬老院的小天使」。
張妞,女, 14歲,銅山區大許鎮太山中學九年級三班學生。張妞憑借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組織能力把留守小夥伴聚集在一起學習、活動,與他們共同健康成長,也讓小夥伴在外打工的親人安心、放心。張妞周圍許多鄰居、親戚都外出打工,不少留守兒童教育缺失,有的和社會上「小混混」混在一起,有的上網成癮徹夜不歸,致使學習成績下降甚至走上邪路,還有的出了安全事故令人揪心。張妞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她決定開辦「興趣書屋」。她的想法得到了爸媽的支持。於是,他們家成了留守兒童的活動中心,張妞把自己的學慣用品和書籍、玩具等整理出來,建立學習書屋和學習互助小組。周末一到,孩子們聚在張妞家裡,在張妞的指導下,一起做作業、看書,一起做游戲。為了讓家長了解子女的成長情況,張妞建立了留守少年兒童檔案,厚厚的一本,密密麻麻的記錄了少年兒童的姓名、性別、年齡、愛好、缺點、優點、爸爸媽媽的打工地和聯系電話,定期及時地把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向叔叔阿姨匯報。她家的電話和電腦,也成了留守兒童爸媽們的親情熱線,親人們可以通過電話或視頻和孩子聊天。 張妞的做法受到了留守兒童家長、學校和社會的熱情稱贊。2011年5月她榮獲第二屆徐州市美德少年」稱號,並於今年6月參加了省「十佳自強女孩」的評選活動。
張暢煊,男,12歲,南通市通州區通州小學六(8)班學生。張暢煊下定決心要做一名環保小衛士,源於科幻電影《後天》帶來的震撼。他向班主任建議讓全班同學一起觀看這部電影並討論,中隊會上,他們一起用舊衣服做環保袋,將空罐子做成花瓶,還商討了許多節約小竅門。他率領隊友用環保材料設計的製作參加南通市「小巧手」比賽獲團體特等獎,他參加省「金鑰匙」科學知識競賽獲特等獎。家人也在張暢煊的要求和督促下紛紛加入了環保志願者行列。鄉下外婆要搭建一個衛生間,他發現污水管將直接通向池塘,一遍遍央求奶奶改建。在爸爸媽媽的支援下,奶奶家的水污分流改造工程建起來,張暢煊高興地拿出壓歲錢來支持。他是社區有名的節水小衛士。有戶人家太陽能熱水器經常一個勁地噴水,他知道這是未安裝自動放水控制器的緣故,就向那戶人家提出安裝控制器的建議。那戶主人被他的執著感動了,終於採納了他的建議。利用假期,張暢煊騎著自行車去了好幾個村莊,對河流污染狀況作調查,並寫成小論文《清澈的池塘,美麗的家》,寄給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引起他們的興趣。2010年10月,他應邀參加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日本名古屋舉辦的「世界兒童環境會議」。
李能達,男,12歲,無錫市洛社中心小學六(7)班學生。母親因小兒麻痹症落下殘疾,父親因抑鬱症失去勞動能力,李能達跟著離婚後的母親艱難生活。在重重困境之下,小小男兒用稚嫩的雙肩與家人一起挑起生活的重擔,成為家中的「頂樑柱」。 2007年,李能達父母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協議離婚,父親由爺爺奶奶照顧,李能達則由母親撫養。與母親相依為命的日子裡,他用自己力所能及的點點滴滴溫暖著母親的心,讓母親重新燃起對生活的希望。從漸漸懂事開始,李能達就堅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大人的事情搶著做。他幾乎包攬了家中的大小家務活。家中的下水道堵了,他想方設法自己疏通。需要換煤氣了,他一個人艱難地拖動五六十斤重的鋼瓶,嫻熟地換接。盛夏酷暑的夜晚,四十多平米的房子里,高溫熱得讓人難以入眠,李能達讓家中唯一的電扇對著母親吹,自己的衣衫卻一次次被汗水浸透…… 更讓母親欣慰的是,李能達在學校也是一個相當優秀的孩子。他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每學期都被學校評為「三好學生」,他撰寫的《逶迤的惠山》、《我造再生紙》等文章獲得全國比賽一等獎,他的畫作也多次獲獎並被刊登在報刊雜志上。李能達說:「好的學習成績,也是對媽媽最好的回報。」
吳涵,男,16歲,鹽城市第一中學高二(8)班學生。2011年2月18日晚,吳涵同學在回家途中撿到一隻拎包,內有近萬元現金和存額達10萬余元的銀行卡。當晚,吳涵和媽媽一起,根據包內的電話本設法聯系失主,並報了警。直到夜裡12點多,母子倆先後打了10多個電話,也沒聯繫上失主。第二天,吳涵的爸爸根據兩張身份證、商場消費卡,通過派出所才聯繫到失主姚義華。原物歸還時,失主拿出8000元錢酬謝,被吳涵同學婉言謝絕。2月21日,姚義華向學校送來了感謝信,吳涵拾金不昧的消息這才傳開。鹽都區文明委隨即授予吳涵「美德少年」榮譽稱號,並獎勵2000元美德基金,然而,他卻將現金轉贈給了學校陽光基金工程,幫助最需要幫助的人。由中央文明辦主辦的「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揭曉了「中國好人榜」2011年4月份候選名單,吳涵因拾金不昧彰顯誠信本色的事跡入選「誠實守信好人」。面對記者的采訪,吳涵說,「誠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撿來的錢不給人家,留著自己花,花掉的不是錢而是自己的良心,心裡會一輩子不踏實。」吳涵的先進事跡傳開後,老師同學都有這樣的認識:他這樣做,只是一個「正常舉動」,因為吳涵在平時學習生活中一直都是一個助人為樂的好學生。
李晨瑤,女, 12歲,南京市瑞金路小學六(三)班學生。李晨瑤是一個樂觀向上、尊敬師長、團結同學、關心集體、謙遜待人的同學。不管誰在學習上遇到困難,她都熱心幫助。在工作上嚴謹負責,擔任大隊長兩年來,積極創新地完成輔導員布置的各項任務。在生活中,她活潑開朗,老師和同學個個都誇她「樂於助人,態度謙和,嚴於律己」。六年來,年年被評為校「三好學生」,2008-2011年,連續被評為「白下區三好學生」。李晨瑤熱心公益。2010年,在「世界艾滋病日」即將到來之際,她組織同學學習關於防治艾滋病的相關知識,自己設計宣傳單,復印了1000多份,在校門口、社區、街道發放給路人。她在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組織的「童心紅絲帶」預防艾滋病同伴教育活動中,榮獲個人優秀獎。每年的寒暑假,李晨瑤都積極組織小夥伴投入到雛鷹假日小隊活動中,他們的雛鷹假日小隊被評為市區優秀雛鷹假日小隊,她個人被評為「白下區暑假道德實踐先進個人」。在參加《揚子晚報》組織的愛心年夜飯活動中,她主動與特困家庭的一名同學接成對子,主動幫扶,每次過年過節均到對方家裡探望。因此,李晨瑤2011年被揚子晚報評為寒冬中最美的「愛心小記者」。
陳穎琪,女,11歲,無錫市揚名中心小學學生她是學校的「名主持人」,每周一的升旗儀式在她的組織下,井然有序。她是熱衷公益的愛心小使者。陳穎琪有一個大紙板箱,專門用來放「舊瓶舊罐」、「舊書舊報」,積累到一定的數量變賣之後,就有了一筆「愛心基金」,為支援災區捐款,為貧困山區的孩子捐款,為患白血病的孩子捐款。她是揚名敬老院的「好小孩」,每年重陽節前夕,她都會和小隊成員為老人們送去自己書寫的春聯,用零用錢買的水果,親手製作的賀卡,還帶去精彩的節目。她是認養魚苗的「老代表」,從2009年第一屆太湖放魚節開始,每年她都會倡議同學們捐獻壓歲錢,認養小魚苗。在她的倡議下,全校師生都加入到了保護母親湖的行列。她是駱駝一家的「老朋友」,學校在無錫市動物園領養了三隻駱駝,她和同學們為駱駝起名,利用假期去給駱駝餵食。在無錫動物園•太湖歡樂園開園儀式上,她作為隊員代表在儀式上致詞。她是手拉手尋訪活動的「領頭雁」,帶領隊員以「小記者團」的形式,走訪不同時期的老少先隊員,無錫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會長沈仲興爺爺、革命老戰士吳成爺爺、無錫市關工委的弓峰爺爺等都曾接受過她的訪問。陳穎琪,就是這樣一位美麗善良的好學生、好公民、好孩子。
單葉,女,9歲,大豐市小海鎮第二中心小學四年級學生。單葉的父母都是教師,為她准備了電腦、古箏、籃球等文體器材。單葉還把父母給的零花錢積攢起來,到書店買下一本本兒童讀物。「怎麼與小朋友分享這些好東西呢?」去年春節後,小海鎮江北村村組幹部找到單葉父母,希望以單家為陣地,建立一個青少年校外輔導站。聽說建成輔導站,就會有許多小朋友到自己家裡來學習活動,單葉一下子就樂了。她央求父母盡快將輔導站建起來,還正兒八經地向父母承諾:一定會做好幫手,打掃、整理等全由自己包干。這年暑假,小海鎮唯一一家設在居民家庭的校外輔導站開始運行。第一次活動,就聚集了10多名孩子。原來,單葉已在同學中間悄悄作了宣傳和邀請。在輔導站的運作過程中,單葉果然履行著自己的承諾。她幫助媽媽分發圖書,引導大家一起閱讀;幫助爸爸分配器械,指導小夥伴們正確使用;組織比賽時,她就像一個小裁判。每次活動結束,都搶著收拾「戰場」,不要任何人幫忙。這就是一個喜歡與人分享的小女孩。當然,她還有許多其它優點,比如愛勞動,班級衛生時,總是要揀最臟最重的活兒干;愛鍛煉,先後練過五步拳和少年拳,現在又在學習太極拳和乒乓球;愛學習,先後在學校「誦讀經典」、鹽城「小哥白尼杯」科學素養展示等活動中獲獎……
周冉冉, 女,13歲,泗洪縣育才實驗學校學生。由於年僅3歲的弟弟身患急性白血病,剛步入初中的周冉冉,就承擔起家務,以減輕父母負擔。父母整天愁容滿面,到處向親戚朋友借錢,周冉冉通過努力學習,以優異成績來安慰父母,回報父母。2011年6月,經檢查,周冉冉與弟弟的骨髓配型成功,8月底進行了幹細胞移植。在移植前後,周冉冉先是打針過敏昏倒,插管疼痛難耐,接著提取幹細胞渾身疼痛。周冉冉至今記得那天插管的情景。醫生先是捏了捏他脖子上的皮膚,然後就是一股鑽心刺骨的疼痛,這是打麻醉針。在管子剛插入時,他能感覺到脖子快要炸開了一樣。周冉冉咬緊了牙,盡量克制住自己的眼淚。隨著麻葯開始起效,疼痛慢慢消失,但他仍然可以清楚地聽到醫生把管子費力往下插的聲音。當從手術台上起來時,周冉冉才發現床單已經被他抓得皺巴巴的,衣服的後背也全被鮮血染紅了。在學校里,周冉冉勤奮好學,樂於助人,經常受到老師與同學的好評。在期中和期末考試中,他多次進入年級前100名,受到學校表彰。他的書法作品多次榮獲各級書法比賽金獎;在剛剛結束的宿遷市教育系統「迎園博盛會,做文明學生」主題演講比賽中,他奪得全市第四名(二等獎)的好成績。
居政,男,14歲,蘇州吳江市實驗初級中學初二學生。居政老家在山東濟寧。9年前,爸爸媽媽來吳江,家就安在一條水泥船上,靠捕魚為生,每天凌晨3點就要外出,一直要到晚上八九點才能回家。居政放學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煮飯燒菜。父母對他說:「你的明天只有靠自己努力。」居政總是認認真真聽好每一節課,善於在學習中不斷舉一反三,靈活運用。他頭一回參加全國作文大賽,就獲得了二等獎。到現在,已經捧回各類比賽50多張獎狀。二年級暑假,居政對小提琴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可每小時100元的學費,讓爸爸媽媽犯了難。輾轉反側一夜後,爸爸媽媽咬牙買了一把小提琴。居政沒有辜負他們的一片心意,演奏小提琴成了他每天晚飯後必不可少的練習項目。如今,他的小提琴演奏得有板有眼,還能利用雙休日幫輔導同學小提琴演奏。2009年12月,居政因發明「上接插頭式電水壺」獲得了2009年江蘇省青少年創造發明大賽一等獎,獲得了吳江市第四屆科技創新市長獎,而這小發明也來源於他平時做家務時的靈感。居政是一個平凡又幸運的孩子,不富裕的家庭讓他更加地獨立,格外地堅強。2010年,居政,這個蘇州新市民的孩子,獲得了「蘇州市少先隊形象代表——州州」的榮譽稱號。2011年5月,他榮獲了江蘇省「四好少年」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