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官員什麼時候能退休,退休制度是怎麼制定的
古代官員好像沒有退休這個說法,他們是如果沒有差錯,就一直任職,直到自己告老還鄉。
⑵ 清朝的武官都是多少歲退休的,退休以後的福利待遇怎麼樣
在清朝的時候官員不出意外的話退休年齡是在60歲,但是對於武官而言的話那麼退休的年齡會比別的官員早一點兒,大概在55歲左右。對於副將來說的話退休年齡最遲是60歲,武官的官職越低,那麼他們退休的年齡也越早。所以大約來說的話,武將的退休年齡應該是不會超過60歲,而俸祿方面就和你自己的創造的戰績有很大的關系了。你創造的戰績越好,退休的待遇就越高了。
而且一般來說的話,那些武將都是為國家出生入死的人,他們日夜征戰還是十分的疲勞的,所以他們的壽命相對而言也比一般的人要短一點。於是國家也考慮到這一點,會讓他們退休的比其他人早一點。而俸祿方面來說的話和文官是一樣的,繼承之前一半的俸祿,根據之前所立戰功大小給予嘉獎。
⑶ 古時候的官員有沒有退休金,退休年齡是多少歲
現在的退休年齡和退休金,都是有國家規定的,有法定的退休年齡,而到了這個年齡之後大部分人其實都會選擇不再工作,畢竟人已經老了,不是所有的工作崗位都還能繼續做了。那麼,古代的官員們有沒有退休年齡呢?古代官員們他們老了之後能不能退休,退休之後又能不能有退休金呢?很多官員可能都是向皇帝告老還鄉,這算不算退休呢?
唐代的家庭,若父母還健在,兒子一般就不出遠門,也不分家,更不各自攢私房錢。這種養老的社會氛圍,使得老人可以在兒女的全天候照料下,安享晚年。當然,現代社會,兒女離開父母去遠方工作是一種常態。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對那些因照顧老人而就近工作的人予以某種補助(或精神上的,或財物上的),那麼,即便社會大環境不允許人們都守在父母身邊,也能對家庭養老起到引導作用,在某種程度上彌補現代社會的養老缺憾。
到了清代,家庭養老的法律規定相當嚴苛,其中,如果老人因為養老無著而自殺,那麼兒子要以過失殺人罪論處。這一點,雖然在現代法治社會不可能實現,但某種道德上的約束卻是必要的。
古代較高的死亡率和較低的壽命,註定相當數量的老人會沒有後代。公元521年,中國有了歷史上第一家由政府開辦的「養老院」——南朝的梁武帝命令設立「獨孤院」,專門收養老人和孤兒。從此,中國的養老院開始制度化。
到了唐代,國家強盛,養老院更為普遍,當時稱為「悲田院」。但名副其實的養老院是北宋時期的「居養院」,只收養貧困老人。而且,在宋徽宗時期,老人的年齡標準是50歲,使養老的人群范圍得到了極大的擴展,成為歷史上老人的黃金時期。
北宋末期,政府在各地設立公墓,當時稱為「漏澤園」,以安葬窮人,這也是古代國營公墓的開端。同時,宋代的官員也特別熱衷於慈善事業,譬如大文豪蘇軾,任職於杭州時,就在城內設立養老院,並委任德高望重的僧人為院長,救濟貧困老者。
南宋初年,中國出現專門為包括老人在內的各種貧民設立的福利醫療機構,叫作惠民和劑局。剛開始,只是象徵性地收取費用。後來,乾脆免費,全部由各地方財政埋單。
明代初期,朱元璋下令全國各地建立「養濟院」和「惠民葯局」。養濟院是一個融收容和養老為一體的機構,與南北朝時期的「獨孤院」類似。惠民葯局則等同於南宋的惠民和劑局。養濟院都設立在寺廟和道觀裡面或周邊,因為在古代,寺廟和道觀本身就收容弱者和老者,把政府公辦的養老等機構與這種帶有宗教關懷的民辦救濟機構設置在一起,可以實現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應,具有較強的宣傳力度,讓更多的老者有所目標,主動尋求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