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弟子規 主題徵文
弟子規讀後感
最近讀了一本叫做弟子規的書,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一說我讀後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里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裡面也有寫到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裏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扣,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閑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 現在什麼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盡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於別人怎麼說,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麼才能做呢?學知識。怎麼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貳』 《弟子規孝篇》結合生活實際心得體會是什麼
人們常說:「百善孝為先」。一個人如果能夠孝順父母,那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版
有了這份仁權慈心,才是人們行善業的開始。孝是中華傳統文化提倡的行為,指兒女的行為不
應該違背父母、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種穩定倫常關系的表現。所謂「百行孝為
先」,反映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的觀念。
『叄』 弟子規孝順父母句子的心得體會1000字
感謝是一種溫暖的情感,象一條緩緩流淌的小溪,輕輕吟唱著,在心與心之間傳遞著人世間最純最美的訊息.我最最感謝的是我的父母.是他們用博大的胸懷與深沉的愛包容了我的一切優點與缺點,慷慨地送給我一個屬於我自己的空間,讓我伸展開雙臂,擁抱我想要的生活.我感謝我的父母,是他們給了我來到這個世界的權力.我的童年是在父母的關愛與呵護下無憂無慮地度過的.陽光燦爛的日子,他們送我一片明媚的晴空;飄雨落雪的時節,他們為我撐起一把溫情的傘.少年的時光伴隨著求學的喜怒哀樂,而其中又包含了父母的多少苦辣酸甜.父母常因我的歡樂而喜上眉梢,也常因我的煩惱而愁在心頭.我知道,父母是在盼望著我有一個好的成績,將來有一天,他們的女兒能憑借自己的能力,去過更好的生活.終於有一天,父母的願望實現了。
終於有了一個屬於我的幸福美滿的家.父母笑了,而在這由衷的笑容里,我卻看到了父母額頭不知何時爬滿了一道道深深的皺紋,鬢角也多了縷縷白發.父母的心中依然裝滿了數不清的牽掛,牽掛著女兒,牽掛著他們的小外孫.於是,為了我的工作,我的家庭和我的孩子,父母在他們已近六十歲的年紀里,又做起了外孫女的「老保姆」,看著外孫女如童年時的我一般聰明乖巧的樣子,父母滿足地笑了.只是,他們已不再年輕…… 我感謝我的父母,當我已不再年少,當我悄悄地數著父母頭上的縷縷白發,當我輕輕地撫摸父母臉上的道道皺紋; 我感謝我的父母,當父母已不再年輕,當春去秋來父母無聲的愛依然陪伴在我的旅程,當父母慈祥的雙眼裝滿了數不清的牽掛與溫情; 我感謝我的父母,當我初為人母用滿心的關愛去呵護自己的小寶寶,當我輕輕地為女兒唱起那首《你快樂所以我快樂》…… 我終於明白:是我的父母,給了我整個的世界!我感謝我的父母.父母辛苦知多少 寫下這個題目的時候,我自己也感到很汗顏.因為我也是前幾年才知道父母的生日,才能真正的體會到父母頭上的每一根白法所承載的勞累和滄桑.也就是在前些天,才真正的感受到手裡每一分錢的重量.也就是前幾天,我才鄭重的日記的首葉上寫下了: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寸暉.也就在前些天,在一次團支書會議上,趙老師的一句話:父母辛苦知多少,讓我的心再一次被楸住.這些天,心裡一直在想和父母在一起的點點滴滴,無論是快樂的,還是悲傷的,總想拿起電話,給母親打個電話,告訴她兒子很愛她.可是每當自己想到這兒的時候,淚水就會情不自禁的流出來,總感覺到欠父母的太多太多,總感覺到說出這句話會讓自己更加內疚和自責,可是壓抑在心裡會更加難受.在大學里,並不見得我們就是大人了,並不見得我們就成熟了許多,就懂得了許多.其實我們還很幼稚,還根本體會不到那身上穿的是什麼?吃的是什麼?那僅僅就是衣服和佳餚嗎?在我們的一生中,父母的關心和愛護是最博大最無私的,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永遠也訴說不完的:吮著母親的乳汁離開襁褓;揪著父母的心邁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兒歌聲中酣然入睡,在無微不至的關懷中茁壯成長.父母為我們的生病熬過多少個不眠之夜;父母為我們的讀書升學費去多少心血;
對這種比天高,比地厚的恩情,我們又能體會到多少呢?我們又報答了多少呢?瘋狂的夜機、痴情的戀愛、曠課、遲到,這就是我們的報答嗎?坐在網吧里,無所事事的打cs,打仙侶奇緣,打軒轅,我不知道你是不是敢在此刻想一想的父母,想一想父母頭上的那些新添的白發;在你為自己的女友一擲千金時,我不知道你是不是敢想一想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父母,想一想日夜加班還面臨下崗的父母.在大學里,我也有過這么一段幼稚的有點傻的日子,那個時候,不是我沒有想到這些,而是我不敢想.只顧昧著自己的良心而「聰明」的做著一些傻事.總是以一種自以為很酷的方式把吸剩的煙頭彈出,總是以一種自以為很輕松的口吻說自己蹉跎著時光,總是以一種自以為很浪漫的神態拉著女友的手,總是以一種自以為很自豪的態度逃課上網,總是以一種自以為很瀟灑的生活應付生活,其實是幼稚,幼稚的可笑.說白了是傻,是在為自己的傻而作秀.而我們的父母呢?
總是以一種自以為很富裕的方式給我們掏錢,總是以一種自以為很松閑的口氣對我們說上班不累,總是以一種自以為很奢侈的方式吃頓餃子,總是以一種很幸福的口吻對我們說擁有我們這樣的兒子.可是我們不但沒有想過報答,就連父母為我們付出的辛勞我們也沒有放在心上,我們也都有為人父母的那一天,到那時我們心裡的滋味也就是現在我們父母所承受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無論我們以前做過什麼,只要現在我們給自己靜靜的一天,想想父母為我們付出的點點滴滴,想想我們明天的責任.拿起那些被我們遺忘的課本,安心的坐在教室里,認真的聽完每一節課,用心的過完每一個日子,我想我們父母那博大的心胸一定會容下,由於我們曾經的幼稚而揮霍的那些時間.
『肆』 弟子規孝篇 結合生活實際 談談你的心得體會
人們常說:「百善孝為先」。一個人如果能夠孝順父母,那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專
有了這份仁慈心,才屬是人們行善業的開始。孝是中華傳統文化提倡的行為,指兒女的行為不
應該違背父母、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種穩定倫常關系的表現。所謂「百行孝為
先」,反映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的觀念。
『伍』 以《弟子規》為題寫一篇1800字徵文
最近讀了一本叫做弟子規的書,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一說我讀後的感受吧!
首先是 「入則孝」,這里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裡面也有寫到「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 「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裏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扣,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閑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陸』 弟子規入則孝篇踐行作文,急求!!
《弟子規》是依據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的一本反映自身問題的著作,是後人應該學習的典範。上個學期,學校讓我們每個班都要學習《弟子規》,踐行《弟子規》。
我們要想學好《弟子規》,就要時時刻刻用弟子規中的要求約束我們。《弟子規》中有這么一句話: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它要求我們做到先將書包整理好,再上床睡覺。有一次,我晚上寫作業寫到很晚,爸爸媽媽都叫我趕快睡覺,要不然明天早上起不來了。剛寫完作業,桌子上還很亂,但已經很晚了,我想到了《弟子規》中的那句話,就用我最快的速度將書包整理好,然後才去睡覺。
還有一次,我早早的忙完了一天的事情,就出門找朋友玩,臨走的時候,我想到了《弟子規》中:「出必告返必面」這句話,便給爸爸媽媽留了一張紙條,上面寫著我去了什麼地方,讓爸爸媽媽不要擔心,我幾點就回來。
在我們班裡,每周都要填一個《弟子規》踐行——學校評價用表。上面有一條: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在剛下了數學課的一個課間,我們都在班裡做數學作業,有一個題最有爭議,是一個求年齡的題。我和翟梓翔分別算出了兩個不同的答案,其他同學的答案也是我們兩個之中的一個,我們就在教室里展開了驗算、調查等證實自己答案是正確的方法。最後,我們還沒討論出來一個結果,只好找數學老師劉老師解決,我們拿著作業去了辦公室。劉老師給我們兩個講了這道題的正確做法,發現翟梓翔的答案是正確的,我只好就此作罷,相信真理。這樣,我們就解決了一個富有爭議的問題。
要想學好《弟子規》,就要在做每件事之前想想:我這樣做對嗎?我是不是應該先干這件事,再干那件事……要時時刻刻想到《弟子規》,這樣才能更深入學習!
『柒』 弟子規 孝 的徵文 急急急!!!! 800字左右啊
現今社會人們所仰望的不過是金錢二字,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在這世界危難之際,我們將何去何從?
五千年悠久的文化,造就了中華文明。以孔子為首的諸子百家,告訴了我們為人處世的最佳方法,既以德行天下。這在今日物慾橫流的社會中,無疑能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中華民族之魂在一「和」字,內齊家、外平(和平)天下。而和字的根本在一個「孝」字。
對於孝字,解釋有諸多版本。最著名的是「百善孝為先」。最好的詮釋是《弟子規》的入則孝篇,其中詳細的講述了什麼行為是孝,任何一句都能讓我們實行一生,受益一生。
以「父母命,行勿懶」為例,我們可以回想自己從小到大,有過多少次父母「命」時我們做到了「行勿懶」?我想大家一定做的很好。我是非常慚愧,當自己的事兒與父母的事兒有沖突時,首先想到的是利益。然後再考慮對父母所命之事的應承。就這樣,還很有道理,自認「孝」做的還可以。看著《弟子規》才明白什麼是孝與不孝,不用看別人,自己就是改造對象。
一個人孝自己的父母,別人亦會敬他信他。孝字做好了可以和一家,和一個社會,和一個世界。所謂小孝孝父母,大孝孝天下,此為至孝。一個人如果不孝父母,只是不孝自己的父母,那麼眾人也會不恥他的行徑。為什麼?對父母都不孝,對其他人會有真誠嗎?生養之恩尚放在一邊,與人和善自然不會是真心。人一旦把利益放在第一位,就註定了他是靠不住的。
「孝」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翻世界,造大同」我們難做,可是從我們自己做起就不是難事了。世上多一個孝子,人間就少一個忤逆。
美好社會離不開孝,《弟子規》明確給了我們方向和做法。讓我們欣喜的是在社會各界的努力之下,《弟子規》正在廣泛傳播,發揚光大。相信會在我們生活中起更大的作用。
和諧社會,「孝」字當先。
事急,倉促。勉強而寫。
『捌』 弟子規關於孝的演講稿1000字
弟子規故事演講稿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成,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近日,我拜讀了我們祖先的傑作《弟子規》,《弟子規》顧名思義,就是為人弟、為人子的規矩,「無規矩不成方圓,無五音難正六律」, 《弟子規》正是教我們如何孝敬父母、關愛兄弟、修身養性、為人處世、讀書求學的生活基礎規范。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古人的教育目的,首先是教做人。能夠做好這些,還有精力,才可以學習知識。
其中,孝著方面對我的感觸尤其頗深。百善孝為先。父母對我們的愛是無窮無盡的。她是我們最親的人。我們孝敬父母也是理索應當的。可是,我們真的盡了孝道了嗎?「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就這么簡單的幾句,有幾個人真真正正的做到呢?
此事講個故事:陸績,是三國時期吳國人。官職最大時曾居太守之職,精通天文、歷法,陸績六歲那年,在九江見到袁術,袁術叫人拿了橘子給他吃,陸績偷偷藏了三隻,臨走時告辭袁術時,橘子掉在地上。袁術笑著說「陸郎在這里做客卻懷揣著橘子回去,是什麼原因呢?」陸績跪著回答說:「是因為橘子很甜,想拿回去給我母親吃!」袁術說:「陸郎這么小就知道孝順,長大後必然成大才!」袁術感到很驚奇,往後常常稱道此事。
我以前父母 往往喊我幾遍我才能回應他們,有時可能會鬧得不愉快。還可能會被罵一頓。我卻不以為然。自從學了弟子規的「父母呼,應勿緩。」這句。我懂得了父母喊你的時候,因該馬上回應。之後,每次父母喊我時,我總會立刻答應。使他們非常欣慰,他們還都說我乖了呢,這都是《弟子規》的功勞呀!
古人黃香九歲為雙親溫席;沈雲英替父親守衛道州府;郯子取鹿乳,供奉雙親;董永賣身葬父;陸績懷橘遺親;王祥為母卧冰求鯉;楊香扼虎救父。
這些事例足以看出孝悌一直是中國文化的基礎。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應該學習先輩們以父母為首的優良品德,把中華民族以孝為本的精神發揚光大。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玖』 利用《弟子規》來寫一篇作文,以《孝》為主題,500字
弟子規,這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給我們的禮儀。弟子規,顧名思義,這是作為學生的規范。它雖簡短精悍,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文明的靈魂,讀起來朗朗上口,直入人心。這是聖賢之人都應學的良言,是中華民族幾百年來的精髓,是學生文化的瑰寶。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一說我讀後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里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弟子規》里有這樣的一句話「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結鈕扣,有定位,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閑話」。順便說一個故事:以前著名詩人王安石是當時國家的重臣,可他有一個壞習慣:不愛洗澡。有一次,國家開大會,他也參加了。正當國王在大會上公開地對王安石說話時,一隻虱子,從他的脖子一直爬到臉上,會上的大臣都看得一清二楚,很快,這件事就傳遍了五湖四海,成了千古的笑話。所以我們要吸取教訓,不然也有可能成為別人的笑話。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你會很快樂。
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學仁慈……現在什麼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我自己作了一首小歌:「能親仁,當然好,好日來,壞日少」我們可要努力啊!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麼才能做呢?學知識。怎麼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
我們應當繼承和弘揚。則對待兄弟姐妹,親朋好友也 應該尊敬,禮貌,對待老人更應該尊敬,做 「敬老尊賢」。
我們學習《弟子規》,不僅僅要背誦,而且還要深入理解,貫徹到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里,這樣明天才會更美好。
弟子規,這就是學生的傳統,學生的文明,我們要用心去感受它的魅力,用意去品味它的文明,就像弟子規餘力學文的片段所說,不要一味地死讀它。讓我們一起置身於弟子規的文明世界吧!
『拾』 踐行弟子規 徵文
最近讀了一本叫做弟子規的書,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一說我讀後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里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裡面也有寫到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弟子規》共分八個部分,首先《總敘》篇為我們介紹了《弟子規》正文七個部分的題目。《孝》篇告訴我們如何孝敬父母;《悌》篇告訴我們要尊敬長輩,與兄弟和睦相處;《謹》篇向我們端正了日常行為,要有一個好習慣;《信》篇教育我們要誠信待人。《泛愛眾》篇讓大家知道要愛護所有群眾,不分貧富;《親仁》篇告訴我們必須要仁義,否則人品不好;《學文》告訴我們要好好學習,要有好的學習計劃、態度。這就是古代學生的「日常守則」。
在這本書里講了許多故事,其中讓我感受最深刻的是:"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讀書的方法講究三到:就是心到,用心地想;眼到,仔細地看;口到,專心地讀 。仔細想想這句話可真是太有道理了,結合我平時的日常學習去體會這句話確實也是如此,比如說背單詞需要我先看書,反復聽磁帶,同時大聲朗讀,這樣才能真正地把單詞記在心裡。
在學生主修的第四課「信」,我知道了能實踐諾言,便是守信;不能實踐諾言,無論是出自不得已,還是故意食言,都違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處世的基本原則。
弟子規》是我們的良師益友,它能讓你明白許多人生道理,它能教你如何做一個品行端正的人,它會使你迸發出無限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