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好好活著是對父母最好的孝順
好好活著,無論什麼情況都要好好活著是對自己這個生命的負責,對父母孝順。
在父母過不好他們一生的情況下,子女盡情享受自己的生命會莫名的有一種愧疚感,不敢去享受,不敢讓自己好,越是這樣越要讓自己好起來,不能大家都在底層趴著,互相埋怨,互相傷害而不快樂,快樂也是一種本事,一種能力。
媽媽在爸爸在世時總在抱怨爸爸這不行那不行,爸爸走了,她才發現爸爸帶著病弱的身體做了好多事情。給她買葯,買電水汽,換電池,生活中力所能及的小事情爸爸都在做,不會讓媽媽操心,現在爸爸走了一年多了,媽媽還在痛苦中出不來,我心裡怨恨媽媽的自私,而媽媽天天抱怨我們不理解她,不知道她的苦,其實媽媽是在自己設計的痛苦中不出來,不知不覺中在找苦吃,因為那才是她熟悉的味道,我看在眼裡,不知道該如何幫助她,媽媽在退行,退回到嬰兒期,卻沒有人給她安靜的環境來退行,不允許,這也是在之前,媽媽就已局槐陪經種下了因,現在呈現的是果,而我也在不知不覺中幫助她受苦,言語相桐蠢加,行動冷漠,感情遠離,我也在模仿她,回家一次明臘我就抑鬱一次,早上三點醒,晚上九點睡,這正是媽媽休息的節奏,我被媽媽帶著走,我不能跟她一樣,我要幸福,快樂,我要有我的世界。
B. 告誡年輕人父母健在的時候要好好孝順他們竟好自己的本分關心他們的詩句是
子欲養而親不待,樹欲靜而風不止怎麼樣?這句話主要是用來告誡子女們,父母在世要好好照顧他們,免得以後追悔莫及。
望採納謝謝!
C. 哪個詩句告訴我們要趁著父母健在的時候及時行孝道而不要等到父母去世了才後悔
樹欲靜而風不止, 子欲養而親不待:樹希望靜止不擺,風卻不停息;子女想贍養父母,父母卻已離去。樹是客觀事物,風是不停流逝的時間,比喻時間的流逝是不隨個人意願而停止的。多用於感嘆人子希望盡孝雙親時,父母卻已經亡故。
【出處】
春秋孔子《孔子家語卷二 ·致思第八》:「與友厚而小絕之,失之三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
譯文:朋友交情深厚,可很早就斷絕了聯系,這是過失之三。樹想靜下來可風卻不停吹動它,子女想要好好孝敬的時候老人卻已經不在了!
(3)活到的時候對父母孝順擴展閱讀
這是丘吾子說給孔子的話,旨在宣揚儒家的孝道。此話是從反面來告誡孝子們,說明行孝道要及時,要趁著父母健在的時候,而不要等到父母去世的那一天。
後來用「樹欲靜而風不止」比喻不以人的主觀願望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也有用來比喻一方想停止做某事,而另一方卻不讓其停止,這里所指的做某事, 一般指的是不正義的事。
D. 在孝順老人時,有人主張活著時孝順,死後的一切皆是空,對嗎
所謂「一切皆空」指的是物質本體是空無自性的。要知道,人固有一死,但生命無限。好比電燈,說燈泡壞就要否定電能源也不存在了嗎?斯人已逝,任何生命體死後,依然可以享有到後人為他所做善事福德的感召力。當然,生前孝順更為重要!
我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同時又是仁義忠孝所在,自古就有厚養薄葬的優良傳統!一個孝字就表明做為子女,在老人在時要使其衣有所著,食有所甘,心情順昌。去世之後葬得其所,不使父母先人暴骨原野,便是盡人子之孝了。至於葬儀不過是禮儀的一種形式,要依 社會 風俗,自己的條件,入世隨俗就可以了。
上古頌鄭時期人們以為,人!是天賜之物,生之於天,還之於天,於是人去世之後,置之原野,隨自然而消失,這種習俗在邊遠地區和少數民族還存在,如置之高山之洞穴,水葬,火葬等等多種形式。隨著人口的增多,聚集,文明的演化,人們便將先人深埋,起高冢以葬奠,以使自己的哀思有寄託之所,這叫入土為安!但任何事物都是過猶不及,後來的人們重形拆櫻者式,不重有為,旅薯這就有違先人的原意,重後斂而不重贍養,把葬儀搞的很大,而不重孝順老人,這就與傳統教育的厚養簿斂背道而馳了!
因此,父母在以盡人子之孝,父母去使葬得其所就可以了!
孝順的人,肯定會在老人活著的時候盡孝,死後雖然是皆空,也會懷念的,不忘來路,方明是理,古時候守靈三年,孝道是中華民族最重要、最優良的傳統。
E. 生前孝和死後孝的區別是什麼
中國是一個傳統的國家,注重孝道,生前孝順是為了讓自己不留下什麼遺憾,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一種非常痛苦的滋味,所以趁著父母活著的時候多對他們盡點孝,能把更多的關愛送給他們,這也是讓我們的良心能好受一些。身後孝順是做給別人看的,中國人都注重面子,父母死了以後,父母的葬禮排場非常的大,有人吹拉彈唱請了很大的班子,有的人給父母的墓地買的很豪華,這就是給活人看的,與其如此,倒不如在父母生前盡孝。
父母養我們小辛苦的過了一輩子,操持這個家,如今當他們老了,需要有人依靠,需要有人照顧的時候,我們卻不能夠對他們盡孝,給他們更多的關愛,不能像我們小時候,他們對我們那樣去孝順他們,這是做兒女的最大的不孝。趁著父母在世,多對他們好一些,也能在他們死後對得起我們的良心。良心正了,我們能睡得著覺,良心歪了,我們一世難得安寧。
F. 人生短暫,生前孝敬,離世無憾是什麼意思
人生短暫,當你成年時,你父母已經步入老年。
盡孝要趁早,別留遺憾
這世上有一件一等一的急事,那就是盡孝,子女盡孝要趁早,長情是陪伴。
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時間來陪伴父母,在節假日常回家看看,給父母形成一種儀式感,也會增加他的幸福指數。
盡孝這件事情,不要等到父母身體不好了才後悔,病榻前的精心伺候固然是孝,平日里的關心愛護也不能減少分毫。
對父母的孝順不論窮富,有多大的力量盡多大的「孝道」。
不要想著有朝一日飛黃騰達了再來盡孝,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人生下來在壽命上就一直在做減法,盡孝,盡一次少一次。
在父母尚在人世的時候,多多盡孝,遠勝於父母逝去後的「面子工程」。
孝順不是給人看的,而是發自內心的孝敬。
G. 人這一輩子,一定要孝順父母
人這一輩子,不管活得咋樣,一定要孝順父母,不孝順父母的人,是可恥的。
中國人講,百善孝為先。
看一個人善良與否,首先看他孝不孝順,一個人就算再會做人,連父母都不孝順,這個人人品肯定不行!
有的人表面看來還不錯,但對父母一點孝心都沒有,這樣的人,你敢相信他有多麼真誠?
一個對父母都不好的人,再好,能好到哪裡去?
反之,一個人可能有些缺點,但他如果能夠做到孝順,則說明他至少還是一個不錯的人。
但袁世凱是個大孝子。
縱觀天下,往往越是無能之輩,越經常抱怨父母平庸,反之,真正有能力的人,卻發自內心盡其孝順。
無論有錢有勢的人,還是貧窮落魄的人,都有孝順或者不孝順的人,可是您就看吧,一個連父母都不孝順的人,他很難成大器。
孝順並不盡是給別人看的,孝順,是人對自己良心的問路。
這個世界,還有誰,能像父母那樣對你好,其實真無幾人,甚至父母的好,是獨一無二,永遠無法替代的。
父母再窮,也永遠會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孩子。
當然了,也有自私的父母,但太少了。
再好的朋友,有一天也可能會因為一點利益疏遠你;再愛你的人,也難免有一天離開你;甚至骨血連筋的手足,各自組建了家庭以後,也從親人變成了親戚……
唯有父母,你輸了,他們可能覺得抬不起頭,但還是要你吃飽穿暖就好,你娶了媳婦,他們含著熱淚,覺得那一刻是最幸福的,你出人頭地,他們一邊驕傲著喜悅著,卻還一邊叮囑你——要好好做人。
不管你怎樣,父母覺得你長得最好看,父母用生命捍衛你的尊嚴,父母用辛勞的一生換你歲歲平安,你在父母眼中,永遠是最無法割捨的孩子。
《曾廣賢》文中有一句話: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孟子有一句話:
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
巴金曾說:
母親是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替代的。
老舍曾說: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
父母在時,無論我們走多遠,至少心裡還有個家,父母不在,餘生便浪跡天涯。
我們與父母終究不是一代人,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變得越來越老,他們的故事停留在幾十年以前,甚至更早,我們與父母難免產生一些代溝,因為一些事情,也難免產生矛盾,甚至產生深深的隔閡,但別忘了,這世界,沒有人比父母更愛你,每個人都是如此,每個人有了孩子,才突然想起父母年輕時的樣子,孩子長大以後,你又突然懷念父母的「影子」。
孝順父母是仁義,也是天意。
人這一輩子,一定要孝順父母。
H. 人活著,為什麼要對父母孝順
下面,我們就為什麼要對父母孝順做個反思,希望能對大家有所觸動。
孝順父母的本質是感恩,感恩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把我們帶到了這個世界上來,讓我們品嘗人生的酸甜苦辣,生命因為經歷而變得愈發厚實。
人最初的感恩之心,就是對父母的感激,這也是我們行走世間最溫暖的行囊,無論走到哪裡,我們都沒有忘記父母的恩情。
人生是一場單程旅行,父母陪我們長大,看我們漸行漸遠,我們卻很難回過頭抱一抱父母,看父母蒼老的鬢角。
孝順的意義,就在於告訴自己不要忘本,保持心底的溫暖,在人世安然前行。
父母是我們的榜樣,也是教會我們無私愛他人的老師,父母的愛,對於我們毫無保留,也不求回報。
正是在這樣愛的氛圍中長大,我們才學會了如何去付出,如何去愛他人,同時,也懂得了怎麼被愛。
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會伴隨一個人一生,同樣的,原生家庭帶來的溫暖,也會驅動一個人勇敢前行。
愛是世間最美好的期待,不要吝惜給予,像父母愛我們一樣去愛父母,愛身邊的人,你的人生終會迎來更多的精彩。
孝順父母的意義在於,無論我們走多遠,父母都是我們的根,是我們的來處。
有父母孝順的人是幸福的,自己的孝心有承載的地方,也有心棲息的地方,即使滿身疲憊,也可以回家。
孝順父母,會讓我們始終記得來時的路,保持自己的初心,給前行的路上增加更多的意義,讓父母以我們為榮。
父母是我們的老師,我們也是孩子的老師,我們如何孝順父母,對孩子就是最好的教育。
有一天,當我們成為站在孩子身後的守望者時,孩子也不會忘了回頭看我們一眼,抱一抱我們。
我們的孝順,就是給孩子樹立了榜樣,為自己的晚年埋下一顆幸福的種子。
不孝順老人的父母,不會養出孝順的孩子,自己造成的因,終究會十倍、百倍的回報在自己身上。
I. 在孝順老人時,有人主張活著時孝順,死後的一切皆是空,對嗎
這句話前半句是對的,後半句是錯的。
首先孝順老人,扮培拆活著的時候需精心伺候,生活起舉細心照料,經常噓寒問暖,談心舒情,面對面交流,心與心靠近,情與情盤活,理與義疏通,各自有各自的特點,各家有各家的難處,周全考慮,盡到責任,有情有義就行,不必攀比,也無需強求。
如果老人一但去逝,生老病死,自然規律,誰也無法抗拒,誰也無力逆天。坦然面對,順勢而為,節哀順便,親情依舊,隨鄉入俗,理順人情,端正風俗,不必要嬌揉造作虛張聲勢,也無需要大操大辦鋪漲浪費。心到意到,孝到禮到就好。
親人去後,七七載載,節日節點,應時常懷念,以表情意,宣誓孝道,雖不必誇張,也不能無視。只有禮儀翩翩,才能彰顯情意綿綿。上傳下孝,風氣使然,切不可無視或偏廢。
完全正確。我是唯物主義者,死後上天堂是人們的一種美好的願望。而祭拜、掃墓是人們對逝去親人的一種追思。紀念先烈英雄是為了繼承他們的意志、精神,並且教育後人。
死後一切皆空,說明已永遠離開了人世,你再怎樣表示,他也不會知道,祭祀的廳棗禮品再豐厚他也享受不到。
做為家中的長中沖輩至親,在他們活著的時候,用他們的愛把兒女養大成人,用自己的辛勞助兒女獨立生活。這份恩情做為兒女當永世相報,待他們年老身體衰弱之時,理應盡孝侍奉,是人之常倫,對老人來說也是一種慰籍。
有的人生前不養老人,死後大做排場,其實都是做給別人看的。一是為了賺取一個好的名聲,向人宣示。二是成本低廉,視財如命,因為死後孝敬花不了太多的錢,而生前養老卻是無底深淵,因而不願承擔。這種人應受到良心譴責。
我本人非常認同這種做法 ,我們都是無神論 ,做為子女 ,老人在世 你盡了孝道 就問心無愧 ,老人去世了 ,葬禮再講排場 ,那隻是求得自己一點心理安慰 ,或者是做給別人看的 。
就拿我們家來說,親生父母走的早 ,當我們還沒有能力孝敬他們 ,沒來得及回報的時候 ,父母就離開了我們 ,非常遺 憾 ,子欲養親不待 。
每到掃墓的節日 ,我們幾姊妹 都要到父母墳上 ,祭拜 ,表達哀思 ,那又有什麼用 ,只能表達活人的哀思 。
我婆婆公公有所不同 ,婚後我們一直住在一起 ,我們對二位老人也算盡到了孝心 。
二位老人生前都立下遺囑 ,走後不留骨灰 ,不講排場 ,讓我們一定照辦 ,我們還是按遺囑照辦 了。
雖然外人有些不理解 ,但是我們問心無愧 ,生前孝敬老人 ,沒必要管外人說什麼 。
所以我的觀點也是 ,生前一定要好好孝敬老人 ,死了,死了,人死後, 一切皆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