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重陽節的起源地是哪裡重陽節由來介紹
重陽節的起源地是哪裡?重陽節由來介紹
重陽節的起源地是哪裡?重陽節由來介紹
我們知道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但是對於重陽節的起源地並不了解,那麼重陽節的起源地是哪裡呢?了解一個節日,就要先從它的起源地開始了解,我們一起來看看重陽節的起源地在哪裡吧。
重陽節的起源地是哪裡
蘇東坡《丙子重九》詩:“登高作重九,蠻菊秋未開。”這個“重九”指的就是重陽節。根據歷史上的風俗習慣,重陽節都是在每年農歷的九月九日。西周初年,人們就認為“九”為“陽”數,《周易》即以陽 爻 為九。後來,人們認為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故稱重陽。宋代吳自牧在《夢梁錄》里曾說:“日月梭飛,轉瞬重九。蓋九為陽數,其日與月並應,故號曰重陽”。
重陽成為節日,始於東漢時期。南朝的吳均《續齊諧記》有這樣一段記載:汝南桓景,從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
於是,桓景按照費長房的囑咐,屆時全家登上上崗。傍晚歸家,見雞犬牛羊皆死。後來,人們為了避禍,每到九月九日,即離開家庭,去到高處。這樣就逐漸形成了登高望遠的習慣,並形成了節日。
桓景避難所登的`山岡,即今上蔡縣城所在的蘆崗。西漢時期,“漢高祖四年”在上蔡縣置汝南郡,因此,西漢時的汝南,人們均認為即今上蔡。從春秋至漢代,桓氏一直是上蔡聲勢顯赫的家族。《鹽鐵論》的《大倫》篇有:“孔子適蔡,桓魑害之。”“蔡”,即今上蔡縣。孔子周遊列國,七十二賢多皆伴行,三千弟子部分亦皆隨從,並有武裝保衛。桓魑能夠組織一定的人力對孔子進攻,可見其地位之高,實力之大與桓氏家族之強。古代,人們由於血緣關系及生活環境限制,一個家族往往世代住在一起。如:陳留,為蔡氏家族所居地,東漢時有蔡邕、蔡文姬。桓魑這個家族之漢代,有桓寬。桓寬是位研究《春秋公羊傳》的學者,博通經典,善屬文,《鹽鐵論》即是他寫出的;漢宣帝時官至廬江太守丞。從桓寬的官職、學識,說明上蔡桓氏仍是個顯赫的家族。東漢時期的桓景,當是這個桓氏家族的成員。
桓景登的山岡,春秋時名岡山。南北長25公里,東西寬7公里,高97米,上土下石,今名蘆崗。上蔡境內唯此崗最高,登上崗陵,可以瞭望四野。桓景所登之地,應即此崗。
伴隨歷史進展,重陽節迅速傳遍全國,晉朝周處的《風土記》謂:“以重陽相會,登山飲菊花酒,又雲茱萸會。到了唐代,詩人並以此為題寫了很多詩篇。如唐朝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茱萸本是香氣濃烈的植物,桓景用茱萸裝進絳袋佩戴,原是為了袪邪避災。到了唐代,已經變為插在頭上的裝飾品了。
重陽時節,秋意正濃,,天朗氣清,葉紅菊黃,正是登高望遠,飽覽秋色的大好時機,和清明節“踏青”春有同樣富有詩意。重陽節的起源地上蔡,自古就有登高遠眺的習尚。上蔡縣城西南的蘆崗上,有蔡侯玩河樓,高踞蔡國古城之上。登上樓台遠眺,西面嵖岈翠峰插雲,東面洪河蜿蜒若帶,周圍數十里的村落、田畝、丘陵、林木、道路、溝渠,星羅棋布,均歷歷在目。尤其上蔡縣城,房舍櫛比,街道縱橫,人如流水,車若矯龍,每當夜色降臨,燈火齊明,互相交織,匯成燈海,不能不令人嘆為奇觀。因此,明清以來,經常有人到此登高賦詩。清人冀景雋有《望河樓劇飲》詩,李士英有《重陽偕友登望河樓》詩,均描寫在望河樓瞭望景色和佩戴茱萸飲菊花酒的情況。
據文獻記載,在九月九日佩茱萸飲菊花酒可令人長壽。南朝梁宗凜在《荊楚歲時記》中寫道: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耳,飲菊花酒,令人長壽。“茱萸味辛苦,可以除風散寒,止痛;蓬耳今無其名,未知起何作用;菊花有濃厚的香氣,能夠除風明目解毒,用之泡酒,並可活血理氣,對人體健康是有益的。這可能是當時的驗方,所以梁宗凜說它可以令人長壽。現在國家規定九月九日為老人節,即取祝老人長壽之意。
;B. 重陽節快到了,想帶爸媽在邢台附近走走,誰給推薦一個地方,適合老爸老媽去的。謝謝
帶老人出去的話,還是建議不要走太淵博,畢竟老人坐車也不舒服,而且選擇的地方要適合老年人的體力,要不然老人光感覺累了,也玩不好。
其實邢台我感覺沒有太多玩的地方,要是放鬆放鬆的話,還是建議去爬山,畢竟山裡空氣好,你們可以去西邊山裡轉轉,英談就不用去了 ,並經老房子對老人來說沒什麼吸引力的,那剩下的幾個山相比,像什麼九龍峽、大峽谷、雲夢山、天河山什麼的。我都去過,個人建議的話 還是去天河山,其他的幾個路線都太長了,而且大多都是台階,老人走不合適,天河山的小循環線路倒是可以,全程下來也就是2個半小時左右。沿途道路比較平坦,偶有小上坡的台階,老人也能適應,沿途都是水,所以感覺挺舒服的。而且最後聽過有優惠活動!
(以下是網上摘抄的景區的活動 嘿嘿!)
「百花紅葉迎前輩,健步登上九重天」
遠望深秋的天河山,百花爭艷,紅葉叢叢,她龐大而偉岸的山體,幾乎被五光十色的花團裹挾。一碧長空,秋陽暖照之下,團團錦綉的天河諸峰,幾乎和遙遠天際的白雲融為一體,展開了一幅接地通天、令人震撼的壯美畫面。
萬花叢中的紅葉,在陣陣秋風中如正在燃燒的火炬,在林濤花海的大背景下,極富動感的充盈在偌大的空間中,形成了大自然造化般的聖境奇觀。
為了使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在天河山景區的延續和繁榮,今年的重陽盛世將向社會推出「百花紅葉迎前輩,健步登上九重天」的敬老、惠老活動,優惠條件:本月21日—25日,凡55歲以上(含55歲)的遊客門票半價,陪同人員(一家五口含本人)均享受半價優惠。
天河山景區的百花在召喚、紅葉在召喚、長天秋水在召喚,我們熱情的恭迎廣大遊客的蒞臨。
C. 重陽節爬山登高活動方案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開展,時常需要預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方案,方案是為某一行動所制定的具體行動實施辦法細則、步驟和安排等。那麼大家知道方案怎麼寫才規范嗎?以下是我整理的重陽節爬山登高活動方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活動目的: 歡度五一勞動節,登高望遠,陶冶情操,感受體育鍛煉的魅力,享受成功的樂趣,體現團隊精神,豐富業餘生活,創建和諧校園文化。為此,工會將舉辦全校教工「歡度五一勞動節、喜登白雲山活動」。
二、活動內容: 登白雲山
三、組織機構
總指揮:范獻華
工作組成員:常志華、胡美玉、石春鴻、徐麗萍、劉德健、徐國強、各工會小組長
四、具體事項
(1)時間;20__年4月30日下午14:30—17:30
(2)地點:白雲山風景區
(3)形式:自由組合,自由活動
(4)考勤:下午17:00前在山頂公園鳴春谷處登記,並領取100元活動費。
(5)要求:希望各位工會會員准時參加,團結合作,互相幫助,根據自我身體狀況和健康條件,確定登山的速度,要量力而行,並且愛護公物,注意安全,參加活動有始有終。
一、活動題目:
《工會單位職工第一屆健身登山比賽》
二、活動意義:
通過組織職工進行登山比賽,提高職工身體素質以及團隊合作精神。
三、活動前期准備:
由局工會辦公室負責此次活動的組織工作,並安排專人負責整個活動的安全預防工作。各科室負責本次活動的宣傳活動,辦公室負責活動中的攝影和後期的宣傳工作,
四、活動所需物品:(辦公室准備)
隊旗:2面(規格1.2米_1.8米),每面隊旗上印有局工會名稱,分為男子隊、女子隊;參與人員每人一套運動服裝;礦泉水:約8件,發放給參加本次活動的比賽人員和工作人員,人手一瓶;口哨(發令槍):1個。
五、活動時間:
11月上旬
六、活動路線:
望王山山底路口→望王山(頂點)→返回;
七、聯絡小組及工作人員組成:
比賽設立望王山山下和山頂上兩個聯絡小組。山下小組由袁曉明等組成,山頂上的小組由__等組成。付雪梅主任負責裁判工作。何斌負責安全工作。
八、比賽辦法:
比賽開始前,參賽人員列好隊以後由每隊隊長對該隊員的進行登記,聽到比賽開始的命以後,參賽人員開始比賽,登上「山頂」以後到裁判員處報到,由裁判員做好登記,比賽結束後統一組織下山。
九、獎項設置:
比賽隊伍分成男子組和女子組。比賽獎項分設:一、二、三等獎,分別發放證書。一等獎一名;二等獎一名;三等獎一名。
十、活動安排:
8:00:參賽人員在望王山下集合,由每隊隊長帶隊,講解登山注意事項;9:15:由隊長帶隊把各自隊伍領至望王山下起始點集合,由裁判長講解活動規則,單位領導比賽前進行講話並宣布比賽開始,放發令槍;9:30:比賽開始,直至活動結束。參賽的.人員人數,由辦公室於10月31日報單位領導,單位統一安排就餐(工作餐),比賽過程結束後,單位辦公室組織集合。
十一、活動經費:
運動服裝36套,每套1300元,共計36×1300=46800(元)
水8件,每件45元,共計8×45=360(元)
隊旗2面,口哨,證書6個,共計800元
工作餐5桌,每桌600元,共計5×600=3000(元)
共計經費50960元
注意事項:
1、參賽人員在比賽中須穿運動鞋或者球鞋,登山時注意途中安全;
2、比賽中提倡「友誼、團結和互助「的精神;
3、參賽人員遵守公共道德,愛護生態環境,禁止亂丟垃圾;
4、工作人員要堅守崗位,沿途維護比賽秩序,確保此次比賽有序進行
5、參加活動者要聽從工作人員的指揮,積極配合共同完成登山比賽的活動。
1、活動意圖:
新學期開學已一個半月的時間,家委會設想通過開展親子登山活動,促進親子溝通,家長孩子交流情感、信息,改善親子關系,增進心理健康;在讓孩子們感到開心的同時,也學到許多如交通安全、體育鍛煉、重陽節日習俗等知識;同時鍛煉和塑造孩子在爬山過程中,相互合作、相互幫助的團隊精神。(建議邀請老師同游)
2、活動目的:
(1)培養孩子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2)培養孩子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促進集體的和諧發展;
(3)講解戶外安全小常識
(3)讓學生了解重陽節的來歷、習俗等,啟蒙和懂得中華傳統美德----敬老與孝道;
3、時間安排:10月13日下午13:00—16:00
4、活動地點:塘朗山郊野公園
5、活動安排:(活動安排在意見徵集後可能調整)
塘朗山龍珠門大門口集合、小朋友分組、活動注意事項講解、義工家長們分工
整隊登山、放歌山林、途中休憩15分鍾
會師山頂,留影20分鍾、休憩,重陽故事
下山、山下自由活動
6、活動內容:(活動內容在意見徵集後再填上,請策劃組的家長匯總一下,裁判及義工由家長們報名擔任)
編號活動內容裁判員安全義工地點備注
7、活動規則:
A、全體小朋友按班內小組分成幾隊(建議八人一隊,正好五隊),所有參加活動的未擔任其他職務的爸爸們都擔任安全義工職務。平均分配在各隊中負責帶隊與安全保衛,子女與父母盡量不要同隊,媽媽們在後墊尾。親子登山隊各隊列隊向山頂攀登。本次的活動以體驗、交流、環保、團結協作為主題。故而不設爬山比賽的獎項。
B、關於重陽節知識、登山鍛煉知識、安全知識等可隨隊由帶隊家長和隨從途中解乏或鼓勁時機動講述;山頂會師後長廊休憩時可用提問方式對搶答正確者予以獎勵。以此活動之前,家長們可以先給孩子們灌輸一些相關知識。
8、活動要求:
A、安全第一、紀律第二
B、團結合作、輕松愉悅
C、分工明確、關注細節
D、自備食糧、確保健康
9、活動組織與任務分工(寫了多位家長名字的,由家長自行商議選出代表擔任本次活動的職務):
(1)會長___媽媽(__)----負責活動的意見徵集、人數統計和集合、聯絡等事宜、組織本次活動,敦促全程細節的跟進和落實,以保圓滿進行;
(2)安全委員?----負責本次活動的安全問題、體力活勞動,請協調好各安全委員或徵集家長幫助。
(3)宣傳部長___爸爸(___)或__爸爸----負責本次活動的節目安排、照相、及活動總結、評獎與宣傳事宜;
(4)策劃委員__媽媽(__)或___媽媽(___)或___媽媽(___)-----負責活動細節的編排;
(5)後勤部長___媽媽(___)或___媽媽(___)或___媽媽(___)----負責協助本次活動的物品購置;
(6)財務委員___媽媽(___)----負責活動的預算核准、費用支出和班費的合理調配;
10、活動評獎:
(1)獎項:團隊協作獎;知識搶答獎;
(2)獎品:橡皮、卷筆刀、田字本、鉛筆、貼紙等(見附件清單)
一、活動意義: 豐富員工業餘生活,促進員工之間的溝通,讓員工放鬆心情,增強集體凝聚力和團隊精神。
二、活動時間: 20xx年8月27日
三、活動口號: 放鬆心情、勇攀高峰!
四、活動地點: 翠華山國家森林公園
五、參加人員: 20xx年新進公司員工76人人企部3人
六、行程安排:
①、7:00從藍領公寓統一乘車前往翠華山景區。
②、8:30到達翠華山景區,進入山門開始游覽。
③、9:30—12:00步行沿十八盤攀登而上,沿途可欣賞翠花飛鴻、清崖銀聯、地質博物館等景點;徐徐而上,登上山頂,在游覽素有「中國山崩奇觀」之稱的山崩地質遺跡景區游覽,了解山崩地震、地質科普知識,體驗冰風洞奇特景象,領略夏日春景,感受大自然得到魅力。
④、12:00—13:00在在天池邊用餐、休息。
⑤、13:00—15:30在天池自由遊玩,可在「天池」、「迎客松」留下青春美好的記憶和珍貴友誼。也可攀登翠華峰拜謁太乙神,或是游覽翠花廟祈禱愛情。
⑥、15:30—17:00在度假村就餐。
⑦、17:00—18:30統一在山門口停車場集合乘車返回藍領公寓。結束愉快的旅行。
七、注意事項:
1、此次活動為戶外運動,請參與人員務必准備好背包,合適服裝、鞋襪、相機以及必要的日常用品。
2、遊玩當天早餐自備,中午由公司統一配發簡便午餐,下午三點半在景點處統一就餐,員工可根據自身情況配備少量食物和水。
3、提醒全體人員出發前手機充足電,出遊全程保持手機處於開機狀態,方便聯系。
4、行為舉止大方得體,注意維護公司形象,不在風景區里大聲喧嘩,亂扔垃圾,破壞公物,破壞環境。
5、期間出現任何突發情況時,要及時上報負責人,負責人及時處理好應變工作。
6、在遊玩中,請各組確認人數、注意安全,不要擁擠,依次進入景點。在危險區域,要盡量結伴而行,千萬不要獨自冒險前往。
7、必須嚴格遵守時間規定,並准時到達集合點,及時清點人數。一切聽從負責人的安排。
8、請您保管好自己的行李。特別是手機、錢包及其他貴重物品。並應時刻提醒自己不要遺忘物品。
八、各隊負責人電話
第一隊張三151198____張四18692_____
第二隊李五1362_____李六1511______
第三隊王七189______王九18478_____
具體分組名單見附件《翠華山之行分組名單》。
活動主題:
活動時間:
活動地點:
活動目標:
1、讓孩子走入大自然,培養孩子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挑戰自我獨自登山。
2、給老師、父母、孩子創造更多的交流機會,增進其感情。
3、簡單了解重陽節的來歷,習俗等,啟懞懂得中華傳統美德。
活動准備:
1、活動前講解重陽節的來歷、習俗。
2、家長准備:幼兒穿園服、水、零食、衛生紙、毛巾、防蚊水、葯物等。
3、活動前老師了解周邊環境及路線(可坐208號車到城區政府)
4、教師准備班牌,口哨當天帶上。
活動流程:
1、家長帶孩子自行乘車到城區政府,早上8:00准時城區政府門口集合。
2、整理隊伍,點清人數,照集體照,教師有紀律的組織家長、幼兒登山,孩子可自由結伴登山。(如遲到者,自行上山)
3、老師與幼兒、家長邊登山邊交流,並鼓勵幼兒獨自登山。
4、到達山頂以班級為單位集合歇息一會,教師組織幼兒互相分享登山感受和分享零食。
5、分享完後集體下山。
6、活動結束,家長自行乘車回家,到家後,家長以簡訊方式告知老師平安到家。
溫馨提示:
1、爬山時穿運動鞋和休閑服。(幼兒穿園服)
2、如提前離開或有突發狀況請於班上老師聯系3、注意環保,不亂扔果皮紙屑。
4、活動期間(包括路途中)請家長注意自身和幼兒的安全,如因自身看護不當造成安全事故,後果自負。
5、可乘坐208路車到城區政府。
6、需要參加的家長提前到老師那登記。(周五截止)
一,活動題目
秋季分組登山比賽
二,活動意義
通過組織學生進行登山提高學生身體素質以及團隊合作精神
三,活動前期准備
由社團組織部負責參與活動同學的組織工作,宣傳部負責本次活動的宣傳工作及活動中攝象工作,外聯部負責本次活動的贊助工作
四,活動內容
將所有參加活動的同學分成若干組,沒組選出隊長一名,負責帶領各自的小組。各小組自由選擇登山路線,一先到的一組為獲勝組。
五,活動目的
通過本次活動使學生提高對身體素質的重視,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六,活動總結
通過成功的進行本次登山比賽活動,使我們社團的內部合作更加默契,各部門對於各自職責更加明確。也在活動中發現了社團內工作分配的成功與不足,對我們社團未來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D. 重陽節發源地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你知道重陽節發源地嗎?下面我就告訴你重陽節發源地,一起看看吧!
重陽節發源地
蘇東坡《丙子重九》詩:“登高作重九,蠻菊秋未開。”這個“重九”指的就是重陽節。根據歷史上的風俗習慣,重陽節都是在每年農歷的九月九日。西周初年,人們就認為“九”為“陽”數,《周易》即以陽爻為九。後來,人們認為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故稱重陽。宋代吳自牧在《夢梁錄》里曾說:“日月梭飛,轉瞬重九。蓋九為陽數,其日與月並應,故號曰重陽”。
重陽成為節日,始於東漢時期。南朝的吳均《續齊諧記》有這樣一段記載:汝南桓景,從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
於是,桓景按照費長房的囑咐,屆時全家登上上崗。傍晚歸家,見雞犬牛羊皆死。後來,人們為了避禍,每到九月九日,即離開家庭,去到高處。這樣就逐漸形成了登高望遠的習慣,並形成了節日。
桓景避難所登的山岡,即今上蔡縣城所在的蘆崗。西漢時期,“漢高祖四年”在上蔡縣置汝南郡,因此,西漢時的汝南,人們均認為即今上蔡。從春秋至漢代,桓氏一直是上蔡聲勢顯赫的家族。《鹽鐵論》的《大倫》篇有:“孔子適蔡,桓魑害之。”“蔡”,即今上蔡縣。孔子周遊列國,七十二賢多皆伴行,三千弟子部分亦皆隨從,並有武裝保衛。桓魑能夠組織一定的人力對孔子進攻,可見其地位之高,實力之大與桓氏家族之強。古代,人們由於血緣關系及生活環境限制,一個家族往往世代住在一起。如:陳留,為蔡氏家族所居地,東漢時有蔡邕、蔡文姬。桓魑這個家族之漢代,有桓寬。桓寬是位研究《春秋公羊傳》的學者,博通經典,善屬文,《鹽鐵論》即是他寫出的;漢宣帝時官至廬江太守丞。從桓寬的官職、學識,說明上蔡桓氏仍是個顯赫的家族。東漢時期的桓景,當是這個桓氏家族的成員。
桓景登的山岡,春秋時名岡山。南北長25公里,東西寬7公里,高97米,上土下石,今名蘆崗。上蔡境內唯此崗最高,登上崗陵,可以瞭望四野。桓景所登之地,應即此崗。
伴隨歷史進展,重陽節迅速傳遍全國,晉朝周處的《風土記》謂:“以重陽相會,登山飲菊花酒,又雲茱萸會。到了唐代,詩人並以此為題寫了很多詩篇。如唐朝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茱萸本是香氣濃烈的植物,桓景用茱萸裝進絳袋佩戴,原是為了袪邪避災。到了唐代,已經變為插在頭上的裝飾品了。
重陽時節,秋意正濃,,天朗氣清,葉紅菊黃,正是登高望遠,飽覽秋色的大好時機,和清明節“踏青”春有同樣富有詩意。重陽節的起源地上蔡,自古就有登高遠眺的習尚。上蔡縣城西南的蘆崗上,有蔡侯玩河樓,高踞蔡國古城之上。登上樓台遠眺,西面嵖岈翠峰插雲,東面洪河蜿蜒若帶,周圍數十里的村落、田畝、丘陵、林木、道路、溝渠,星羅棋布,均歷歷在目。尤其上蔡縣城,房舍櫛比,街道縱橫,人如流水,車若矯龍,每當夜色降臨,燈火齊明,互相交織,匯成燈海,不能不令人嘆為奇觀。因此,明清以來,經常有人到此登高賦詩。清人冀景雋有《望河樓劇飲》詩,李士英有《重陽偕友登望河樓》詩,均描寫在望河樓瞭望景色和佩戴茱萸飲菊花酒的情況。
據文獻記載,在九月九日佩茱萸飲菊花酒可令人長壽。南朝梁宗凜在《荊楚歲時記》中寫道: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耳,飲菊花酒,令人長壽。“茱萸味辛苦,可以除風散寒,止痛;蓬耳今無其名,未知起何作用;菊花有濃厚的香氣,能夠除風明目解毒,用之泡酒,並可活血理氣,對人體健康是有益的。這可能是當時的驗方,所以梁宗凜說它可以令人長壽。現在國家規定九月九日為老人節,即取祝老人長壽之意。
重陽節的傳說
和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也有古老的傳說。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癒之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恆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恆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恆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梁人吳均在他的《續齊諧記》一書里曾有此記載。
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後來重陽節被立為才老人節。
重陽節的民間習俗
重陽節有很多的習俗,因為重陽節所屬秋天,所以有一部分地方的村落還保留了曬秋的習俗,而且因為鄉村秋天風景秀麗,還有不少人會去鄉村賞秋,重陽節最為出門的活動當為登高遠眺的活動了,有利於身心健康,還有吃菊花糕,賞菊,喝菊花酒,佩戴茱萸。
而韓國則是吃花菜,吃花煎,放風箏,日本則是吃栗子飯,吃茄子。
猜你喜歡:
1. 重陽節的歷史淵源
2. 重陽節主題班會演講稿
3. 重陽節的傳統文化
4. 重陽節活動主持詞
E.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等到秋天九月重陽節來臨的時候,菊花盛開以後別的花就凋零了。
F. 「滿城盡帶黃金甲」隱喻是什麼
滿城盡帶黃金甲深層含義:「滿城」是說菊花無處不有,遍滿京都;「盡帶」是說這遍滿長安的菊花,無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黃金甲。「滿」、「盡」二字,則狀摹出菊花奪魁天下時的奇觀——重陽佳節,菊花盛開,整個長安成了菊花的世界,這就充分展示出農民革命風暴摧舊更新、主宰一切的勝利前景。
出自:《不第後賦菊》是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所作的詠物詩。
原文: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譯文:等到秋天九月重陽節來臨的時候,菊花盛開以後別的花就凋零了。盛開的菊花璀璨奪目,陣陣香氣彌漫長安,滿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黃如鎧甲般的菊花。
首句「待到秋來九月八」,意思是重陽佳節未到,而詩人即賦詩遙慶之。「待到」二字迸發突兀,「驟響如爆竹」,具有凌厲、激越的韻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
「九月八」在重陽節的前一天,從詩情奔騰的湍流來考察,詩人不寫「九月九」而寫「九月八」,並不僅僅是為了押韻,而且還透露出一種迫不及待,呼喚革命暴風雨早日來到的情緒。
次句「我花開後百花殺」,一方面向讀者展示了一種不可抗禦的自然規律,用金菊傲霜盛開與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強烈對比,顯示出菊花生機盎然的頑強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農民革命風暴一旦來臨,腐敗的唐王朝立刻就會像「百花」遇霜一樣,變成枯枝敗葉。
G. 重陽節的起源地是哪裡_關於重陽節的來歷傳說故事
農歷九月初九是 重陽節 ,馬上就是重陽佳節的來臨,你們對於這個節日又了解多少呢?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有關重陽節的起源地是哪裡_關於重陽節的來歷 傳說 故事 ,希望大家喜歡。
重陽節的起源地是哪裡
重陽成為節日,始於東漢時期。南朝的吳均《續齊諧記》有這樣一段記載:汝南桓景,從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
於是,桓景按照費長房的囑咐,屆時全家登上上崗。傍晚歸家,見雞犬牛羊皆死。後來,人們為了避禍,每到九月九日,即離開家庭,去到高處。這樣就逐漸形成了登高望遠的習慣,並形成了節日。
桓景避難所登的山岡,即今上蔡縣城所在的蘆崗。西漢時期,「漢高祖四年」在上蔡縣置汝南郡,因此,西漢時的汝南,人們均認為即今上蔡。從春秋至漢代,桓氏一直是上蔡聲勢顯赫的家族。《鹽鐵論》的《大倫》篇有:「孔子適蔡,桓魑害之。」「蔡」,即今上蔡縣。孔子周遊列國,七十二賢多皆伴行,三千弟子部分亦皆隨從,並有武裝保衛。桓魑能夠組織一定的人力對孔子進攻,可見其地位之高,實力之大與桓氏家族之強。古代,人們由於血緣關系及生活環境限制,一個家族往往世代住在一起。如:陳留,為蔡氏家族所居地,東漢時有蔡邕、蔡文姬。桓魑這個家族之漢代,有桓寬。桓寬是位研究《春秋公羊傳》的學者,博通經典,善屬文,《鹽鐵論》即是他寫出的;漢宣帝時官至廬江太守丞。從桓寬的官職、學識,說明上蔡桓氏仍是個顯赫的家族。東漢時期的桓景,當是這個桓氏家族的成員。
桓景登的山岡,春秋時名岡山。南北長25公里,東西寬7公里,高97米,上土下石,今名蘆崗。上蔡境內唯此崗最高,登上崗陵,可以瞭望四野。桓景所登之地,應即此崗。
伴隨歷史進展,重陽節迅速傳遍全國,晉朝周處的《風土記》謂:「以重陽相會,登山飲菊花酒,又雲茱萸會。到了唐代,詩人並以此為題寫了很多詩篇。如唐朝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茱萸本是香氣濃烈的植物,桓景用茱萸裝進絳袋佩戴,原是為了袪邪避災。到了唐代,已經變為插在頭上的裝飾品了。
重陽時節,秋意正濃,,天朗氣清,葉紅菊黃,正是登高望遠,飽覽秋色的大好時機,和 清明 節「踏青」春有同樣富有詩意。重陽節的起源地上蔡,自古就有登高遠眺的習尚。上蔡縣城西南的蘆崗上,有蔡侯玩河樓,高踞蔡國古城之上。登上樓台遠眺,西面嵖岈翠峰插雲,東面洪河蜿蜒若帶,周圍數十里的村落、田畝、丘陵、林木、道路、溝渠,星羅棋布,均歷歷在目。尤其上蔡縣城,房舍櫛比,街道縱橫,人如流水,車若矯龍,每當夜色降臨,燈火齊明,互相交織,匯成燈海,不能不令人嘆為奇觀。因此,明清以來,經常有人到此登高賦詩。清人冀景雋有《望河樓劇飲》詩,李士英有《重陽偕友登望河樓》詩,均描寫在望河樓瞭望景色和佩戴茱萸飲菊花酒的情況。
據文獻記載,在九月九日佩茱萸飲菊花酒可令人長壽。南朝梁宗凜在《荊楚歲時記》中寫道: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耳,飲菊花酒,令人長壽。「茱萸味辛苦,可以除風散寒,止痛;蓬耳今無其名,未知起何作用;菊花有濃厚的香氣,能夠除風明目解毒,用之泡酒,並可活血理氣,對人體健康是有益的。這可能是當時的驗方,所以梁宗凜說它可以令人長壽。現在國家規定九月九日為老人節,即取祝老人長壽之意。
重陽節的來歷傳說故事
來歷一: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
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葯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來歷二: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歷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游的 春節 ,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
節日發展演變:
重陽節已有2019多年的歷史。「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
唐朝時,重陽節才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後,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
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慶祝,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
清代,明代的風俗依舊盛行。
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一些地方把夏歷九月初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中國政府在1989年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老人節」、「敬老節」。
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2019年12月28日表決通過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傳說故事: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
病癒之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桓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桓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桓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桓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桓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他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辟邪用法,讓他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備。
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桓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
重陽節的起源地是哪裡_關於重陽節的來歷傳說故事相關 文章 :
★ 重陽節的民間故事
★ 重陽節為什麼是老人節
★ 重陽節節日起源
★ 關於九九重陽節的來歷範文
★ 重陽節的傳說資料作文
★ 九九重陽佳節的來歷
★ 重陽節的節日小知識
★ 介紹重陽節的來歷作文
★ 重陽節民間故事
H. 七言絕句《菊花》(黃巢)的賞析
七言絕句《菊花》的賞析:
句子的意思是重陽佳節未到, 而詩人卻為之慶祝,「版待到秋來九月八,我權花開盡百花殺」具有凌厲、激越的肯定意味。「九月八」不單單是押韻,而且透露出一種迫不及待,呼喚革命到來的情緒。
用金菊冬天盛開和百花在冬天凋謝做對比,顯示出菊花的頑強生命力。也暗示著農民革命的風暴來臨,腐朽的唐晚潮就會像枯枝敗葉一樣。
三四句「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是對勝利的憧憬和預見,菊花盛開,整個長安城變成了菊花的世界,充分展現了農民革命摧毀舊統治,建立更新的王朝,統治一切的勝利前景。
(8)重陽節奇觀擴展閱讀:
黃巢本是山東菏澤人,祖上都是販鹽的,只有他讀書顯得聰穎些,於是讓他去應考,時值大唐末期,天下漸漸混輪,想中舉你必須得賄賂主考官,黃巢不知道,他考了五六次都沒有中舉,憤憤不平,自感明珠蒙塵,於是寫下了《不第後賦菊》。
黃巢起義的結局雖然最終失敗了,但他也使腐朽不堪的唐王朝徹底動亂起來,終釀成了五代十國的慘劇。
I. 重陽節遇小長假,想出去旅行,有沒有好的推薦
重陽節遇小長假,想出去旅行,有沒有好的推薦?因為三亞是具有熱帶海濱風景特色的國際旅遊城市,又被稱為「東方夏威夷」。宜居指數在全國40個城市中位居第三。來到三亞一定要去天涯海角才算不虛此行。天涯海角游覽區,以美麗迷人的熱帶自然海濱風光,悠久獨特的歷史文化和濃郁多彩的民族風情馳名海內外。「天涯海角」一詞,是清雍正年間崖州知州程哲在景區的海濱礁石上題刻了「天涯」二字,民國時期抗日將領王毅將軍又在相鄰的巨石上題寫了「海角」二字。
J. 《不第後賦菊》賞析
1、賞析
首句「待到秋來九月八」,意思是重陽佳節未到,而詩人即賦詩遙慶之。「待到」二字迸發突兀,「驟響如爆竹」,具有凌厲、激越的韻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
「九月八」在重陽節的前一天,從詩情奔騰的湍流來考察,詩人不寫「九月九」而寫「九月八」,並不僅僅是為了押韻,而且還透露出一種迫不及待,呼喚革命暴風雨早日來到的情緒。
次句「我花開後百花殺」,一方面向讀者展示了一種不可抗禦的自然規律,用金菊傲霜盛開與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強烈對比,顯示出菊花生機盎然的頑強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農民革命風暴一旦來臨,腐敗的唐王朝立刻就會像「百花」遇霜一樣,變成枯枝敗葉。
第三、四句「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則是對菊花勝利遠景的預見和憧憬。第三句寫味,「沖天香陣透長安」,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沖天香陣」。
「沖天」二字,寫出了菊花香氣濃郁、直沖雲天的非凡氣勢;「香陣」二字說明金菊勝利時決非一枝獨放,而是群體皆榮,包含了樸素而深刻的天下太平觀念;一個「透」字,又顯示了菊花香氣沁人心脾、芳貫廣宇、無所不至的進取精神。
第四句「滿城盡帶黃金甲」,「滿城」是說菊花無處不有,遍滿京都;「盡帶」是說這遍滿長安的菊花,無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黃金甲。
「滿」、「盡」二字,則狀摹出菊花奪魁天下時的奇觀——重陽佳節,菊花盛開,整個長安成了菊花的世界,這就充分展示出農民革命風暴摧舊更新、主宰一切的勝利前景。
2、原文
不第後賦菊
唐代: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3、注釋
不第:科舉落第。
九月八:九月九日為重陽節,有登高賞菊的風俗,說「九月八」是為了押韻。
殺:草木枯萎。《呂氏春秋·應同》:「及禹之時,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
黃金甲:指金黃色鎧甲般的菊花。
4、譯文
等到秋天九月重陽節來臨的時候,菊花盛開以後別的花就凋零了。盛開的菊花璀璨奪目,陣陣香氣彌漫長安,滿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黃如鎧甲般的菊花。
(10)重陽節奇觀擴展閱讀:
1、創作背景
根據明代郎瑛《七修類稿》引《清暇錄》關於此詩的記載,此詩是黃巢落第後所作。黃巢在起義之前,曾到京城長安參加科舉考試,但沒有被錄取。
科場的失利以及整個社會的黑暗和吏治的腐敗,使他對李唐王朝益發不滿。考試不第後,他豪情倍增,寫下了這首《不第後賦菊》。
2、作者簡介
黃巢是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出身鹽商家庭,善於騎射,粗通筆墨,少有詩才,黃巢五歲時候便可對詩,但成年後卻屢試不第。
王仙芝起義前一年,關東發生了大旱,官吏強迫百姓繳租稅,服差役,百姓走投無路,聚集黃巢周圍,與唐廷官吏進行過多次武裝沖突。十二月十三日,兵進長安,於含元殿即皇帝位,國號「大齊」,建元金統,大赦天下。
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黃巢敗死狼虎谷。昭宗天復初年,黃巢侄子黃皓率殘部流竄,在湖南為湘陰土豪鄧進思伏殺,唐末農民起義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