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想要「都很好」,你得學會擺脫原生家庭中「蘇大強」式的有毒父母
這兩天大熱的《都很好》,又一次讓人們關注到了原生家庭對子女的影響。劇中姚晨扮演的蘇明玉,從小受盡母親的偏心父親的漠視,家裡的好東西永遠是哥哥們的,她什麼都沒有。蘇母可以為老大出國留學和老二結婚把房子賣了,而在老三想要考清華的時候硬說沒有錢,偷偷地把她保送到免費師范去,18歲的蘇明玉從此與父母決裂,靠打工養活自己,幸好遇到老懞提攜,成就一番事業,活得風生水起。但因為從小的心理陰影,性格冷血堅硬,從不講任何情面,斷絕和蘇家一切聯系。直至蘇母去世,迫不得已因為父親的贍養問題,重新捲入家庭紛爭之中。
原生家庭帶來的痛苦,致使蘇明玉心中充滿暴戾,高中時為了發泄心理的陰暗,她曾經一夜掐斷數學教研室所有粉筆。原著小說中寫道:「人最悲催的莫過於不能選擇出身。別人可以人之初,性本善,而她雖然沒有入教,卻實實在在地在背負原罪,父母將罪惡將仇恨傾注於胚胎,她是開放於陰暗家庭的罪惡之花。」幸好遇到溫暖體貼的石天東,才慢慢放下心頭的怨恨。《都很好》的編劇王小毛說: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找回來,找得回來,就是「都很好」;找不回來就是一場災難。想要找回來,關鍵在於成年後的你如何看待這一切,自我修復情感的創傷。
現實生活中我們可能有蘇明玉一樣的遭遇,卻沒有蘇明玉一般的幸運,能夠遇見貴人老懞,逆襲成職場精英;又能夠得到暖男石天東全心全意的愛慕,我們只是平凡而微小的存在。如果你也一樣曾經遭受過有毒父母的傷害,那麼我推薦你讀一讀這本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 ,這是一部振聾發聵的家庭心理療傷經典之作。
《原生家庭》 的作者 蘇珊 · 福沃德 是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師、演說家和作家,擁有二十多年的心理治療經驗,在多家心理機構和醫學診所擔任心理醫師和指導顧問,解除了無數人心靈方面的困擾。著作頗豐,有《執迷:如何正常地愛與被愛》《依戀:為什麼我們愛得如此卑微》《金錢魔鬼》《情感勒索》等等,她的書被翻譯成15種文字在全球發行。她和克雷格·巴克合著的這本《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結合自己多年的治療案例,選擇其中一些典型,講述了有毒的原生家庭帶來的痛苦,並給出治療方案,以幫助那些受到傷害的子女在成年後找回自己,重新回歸快樂和自由。最重要的是不再把罪惡一代代地延續下去。
一、有毒的父母
蘇珊·福沃德在這本書里,首先告訴我們稱職的父母該是什麼的樣,而後將有毒的父母做個歸納。 稱職的父母:他們必須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求;他們必須保護孩子,使其免受身體上的傷害;他們必須滿足孩子對愛、關懷以及更深層次的情感的需求。他們必須保護孩子,使其免受感情上的傷害;他們必須在道德倫理方面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 而有毒的父母則可以分為六種:不稱職的父母、操控性父母、酗酒型父母、身體虐待型父母、言語虐待、性虐待型父母。
1、 不稱職的父母 ——那些集中精力於自己的身體和情感維護的家長向他們的孩子傳遞了一條明確的信息:「 你的感受無關緊要,只有我自己最重要。 」「蘇大強」就是這樣的父親,「不作為」,完全漠視蘇明玉所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漠視蘇母的「重男輕女」,只愛他自己,遇見難題只會遠遠地躲開,做個隱形人。明玉和父母決裂的時候,罵道:「更可笑的是,從小隻要我媽打我,你就往廁所跑;只要罵我,你就看報紙,你還像個父親嗎?」
2、 操控性父母 ——「按我說的去做,否則我就再也不會見你!」「你不聽我的,以後一分錢也別想得到!」這些話是不是很熟悉?生活中很多父母的控制欲都很強,要求孩子事事服從,不允許絲毫違抗。大到擇業婚姻,小到穿衣吃飯都要依從父母的意思才行。《都很好》中蘇明玉想要考清華,卻被蘇母以沒有錢為由偷偷地串通老師,沒有和蘇明玉商量就把她保送到免費師范去。蘇明玉和媽媽大吵一架,激怒了蘇母,從此斷了經濟支援,任她自生自滅。幸好蘇明玉夠堅強,不服輸一切靠自己,成就一番事業。生活中這類操控型的父母,當子女結婚後,就會將子女的另一半當成敵人來看待,處處挑刺。《金鎖記》里的曹七巧,不僅每天晚上要拉著兒子陪他抽大煙,還引誘兒子說媳婦的壞話,不停地在眾人面前嘲笑挖苦她,甚至在牌桌上故意當著親家的面來說,最後逼得媳婦自殺。
3、 酗酒型父母 ——天涯上有個帖子討論:有個酗酒的父親是種怎樣的災難?樓主自述:「自從我記事以來,聽到最恐怖的話不外乎就是別人對我說,你爸又喝醉了,不誇張,聽到這句話我的後頸就是一陣陣寒意。更不要提看到喝得醉醺醺的父親了,因為我的父親喝醉酒會到處鬧事,不是和別人吵架,就是欺負兒女和老婆,想起來頭皮都是發麻的。這種感覺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有任何減少,反而越來越恐怖,因為這些年因為他酗酒我受的傷害越來越多,有身體上的也有心靈上的。」讀著這樣的文字,內心湧起陣陣心酸。一個生活在酗酒者家庭的孩子,從小內心就要承受多少荒涼?這樣的父親留給孩子的時間和關愛微乎其微,母親自己也心力交瘁,孩子只能被遺忘,有時甚至連基本需求也難以得到滿足,更別提情感上的支持。「別人家的爸爸帶孩子釣魚、打球、看比賽,而我爸爸從來沒有過,他一有時間就坐在那喝得爛醉。」有網友跟帖說。更可怕的是很多酗酒者的子女成年後的配偶常常也是酗酒者。每個人都有重復熟悉的情感模式的需求,不論這些情感是多麼痛苦又或者對自己有多麼大的傷害。重現過去的沖突是因為希望這一次可以讓一切進展順利,最終贏得這場戰斗。這種對過去痛苦經歷的重現被稱作「強迫性重復」。
4、 身體虐待型父母 ——「棍棒底下出孝子」這是中國人常說的一句老話,在我們身邊大概從小到大沒有挨過打的人不多。其實多數父母都會不時地產生想要打孩子的沖動,尤其是孩子在不停地哭泣、煩擾我們甚至挑戰我們權威的時候,這種沖動便會異常強烈。我也會在氣頭上動手打孩子,尤其是在輔導作業的時候,他根本不聽你的,你讓他寫他偏要玩,一眨眼的功夫,就溜得沒影子,氣得你吐血,打一頓是最簡單的讓他聽話的辦法。有時候與其說這種感覺是孩子的行為所致,倒不如說是來自我們自身的疲憊、壓力、焦慮或不快。多數人能夠成功地剋制打孩子的沖動,不幸的是,也有不少人無法如此自製。打孩子這種事情會上癮,虐待型的父母都極度缺乏對沖動的控制力,只要有負面情緒需要發泄,他們就會選擇對孩子動粗。毫不考慮對孩子造成的傷害。體罰孩子成為他們對抗壓力的慣性做法,一有沖動,就會打人。因為這樣的父母往往自己就成長於充滿暴力的家庭,暴力就是他們學會的解決問題和發泄情緒的唯一手段。
5、 言語虐待型父母 ——「你要是沒有生出來多好!」有的父母會直接、公開地用惡毒的語言貶損孩子。他們可能會罵孩子愚蠢、沒用或是醜陋;有的父母則是通過長期的取笑、挖苦、取侮辱性的綽號來對孩子發起攻擊,卻將之解釋為「開玩笑」,但孩子卻會當真。「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在塑造孩子。你認為他「聰明可愛」,他就會越發地聰明可愛;你認為他「愚蠢」,他便會越發地「愚蠢」,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貼標簽效應」。這些負面評價會進入孩子的潛意識,慢慢內化形成自卑。
6、 性虐待型父母 ——「父親對我做的事情永遠都不可以告訴任何人。」亂倫或許是最殘酷、最令人難以啟齒的經歷,這背叛了孩子與父母之間最基本的信任,也摧殘了孩子的感情。亂倫可以發生在任何家庭,任何職業的人群身上。書中麗滋的繼父是一位很有名的牧師,在教會有眾多的追隨者。道貌岸然,大家都非常喜歡他。其實他是個偽君子,因為這個所謂的上帝的信徒正在玷污他十三歲的女兒。到底什麼樣的家庭容易發生這樣可怕的事情呢?蘇珊·福沃德認為:存在比較嚴重的情感孤立、隱瞞、貧窮、壓力大以及缺乏尊重等問題的家庭是亂倫現象滋生的溫床。這些亂倫侵害者會通過威脅手段來逼孩子保持沉默,最常見的威脅有:如果你說出去,我就殺了你。如果你說出去,我就打死你。如果你說出去,這個家就完了。等等。孩子們害怕這樣的後果,只能保持沉默。將痛苦深深地埋在心底,造成成年後對自我的巨大厭惡。這是一種心理癌症,必須尋求專業心理醫生的治療。
二、 有毒的家庭體系
有毒的家庭體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其惡劣影響會代代相傳。這個體系並非你的父母所發明,而是從先輩那裡繼承的一整套逐漸累積而成的感受、規則、交流、觀念。 《都很好》小說看到後半部,蘇明哲慢慢揭開蘇家的沉痛歷史。蘇母本身也是受害者,當年被父母所逼,為了幫弟弟進城,不惜犧牲自己一生的幸福,嫁給了懦弱無能的蘇大強。外婆折騰媽媽,媽媽折騰蘇明玉,女人一代代沿襲著前輩的「教誨」,死不悔改地不拿女人自己當人,這是可怕的災難。如果你的父母和他們一樣有毒的話,很可能你會做出如下自我評價:我沒法相信任何人。我不值得被人關心。我永遠都不會成功。想要改變,得找到根源,建議你反省下如下幾點:
1、 觀念 。有毒的父母會認為:無論怎樣,孩子都要尊敬父母。凡事必須按照我說的做,否則就是錯。孩子就該安安靜靜地待在那兒。還有很多觀念隱藏在生活里只是沒有說出口而已,比如:女孩子就是比不上男孩,女孩子就是要為兄弟犧牲的。《都很好》中蘇明玉的悲劇就源於媽媽根深蒂固「重男輕女」的觀念。
2、 規矩。 簡單地說,就是「要做」與「不要做」。「你要每天8點前到家」,「你不要跟父母頂嘴」,「你不許跟男孩子玩」蘇明玉小的時候,哥哥們早餐火腿加雞蛋,她只有一碗泡飯,更可惡的是還得擦桌子、洗碗、掃地,而哥哥們卻心安理得地享受。因為這就是蘇家的「規矩」,需要無止境地為哥哥們「奉獻」才對。
3、 盲目地順從。 盲目的順從形成了我們人生早起的行為模式,也使我們的行為無法脫離這些模式。只有認清我們潛意識里那些具有毀壞性的規矩,讓他們現出原形,我們才能徹底拋開它們。這點在老大蘇明哲身上表現得最明顯,為了滿足蘇大強的無理要求,寧可委屈妻子女兒。蘇大強搬家添置傢俱看見什麼要什麼,盡挑貴的買,毫不含糊,蘇明哲盡管經濟緊張卻說不出口一個「不」字。
4、 界限 。健康的和有毒的家庭體系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家庭成員作為個體,擁有多少表達自己想法的自由度。健康的家庭推崇個性,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的滿足感和自尊心。不健康的家庭則要求每個人都必須和有毒父母的思想、行為保持一致。在這樣一個關系過度糾纏的家庭里,你需要付出自我,才能換得偶爾的肯定和安全感。從小到大,無論蘇明玉做什麼,都得不到媽媽的肯定,媽媽要的只是她的認命和服從。反觀朱麗的父母,溫暖包容,朱麗得到足夠的自由,明媚而陽光。
三、 如何擺脫有毒的父母
1、 不必原諒,表達憤怒。 只有釋放了內心的悲痛和憤怒,只有將責任歸於那些應該負責的人——你的父母之後,真正的解放才能降臨。我們可以原諒傷害過自己的父母,但應該在理清自己的情緒之後再來做這件事,而不是在之前。面對自己的遭遇,我們首先需要發泄憤怒。很多時候,原諒和忘記,意味著假裝一切都沒有發生過。這一點,蘇明玉做到了,對父母的不公正待遇奮起反抗,一點情面也不留。痛快淋漓地與父母決裂,將從小到大的委屈全部倒出來,從此再苦再累也不踏入家門一步。被蘇明成暴打之後,乾脆利落地報警抓他,她要告訴全世界,她不是好惹的,誰作孽誰承擔。
2、 質疑觀念。 在你和父母的關系中,你是否覺得讓父母高興是你的責任?如果你和父母抗爭就會永遠失去他們?你不應該說任何傷害父母的哈,也不應該做任何傷害父母的事?當你把父母的感受當作你大部分人生決定的基礎是,你正在放棄自己的自由選擇權。如果在你心中,父母的感受永遠占首位,那麼你的人生也將由他們駕馭,被父母牽著鼻子走。即使你已經成年,卻依然活在父母的控制之下。質疑那些錯誤的觀念和自我毀滅性的行為,才能擁有真正的自我。《都很好》中蘇明哲處處以大哥自居,恨不得滿足父親的所有要求,一開始誇下海口要接蘇大強到美國養老,之後又想買個三居室的大房子,包攬所有生活開支。彷彿母親去世後,讓父親高興就是他最大的責任,蘇大強也緊緊抓住這一點,只有有任何需求也不管合理不合理,立馬打電話給兒子。蘇明哲就被捏得死死的,要不是明玉從中幫忙,吳非跟他的婚姻也將陷入危機。
3、 少一些反應,多一些回應。 你對他人的反應取決於他人對你的認同感。少一些反應,多一些回應。當你完成了自我界定的時候——當你習慣於做出回應而不是反應的時候,當你明確表面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時候,當你對自己願做和不願做的事情設定限度的時候——你與父母見的關系必然會有所變化。學會使用非辯護性回應:哦? 噢,我明白了。這樣啊。你當然有權堅持你的意見。很遺憾,你不贊同這一點。讓我想想。很抱歉讓你傷心。記住,一旦你生氣、道歉、解釋或是試圖說服他們改變主意,就等於是把大部分的主動權交到他們手上。表明立場,明確你的想法和信念,什麼願意做、什麼不願意做,什麼有得商量、什麼沒商量。就像蘇明玉一樣根本不想過問蘇明成的事情,不管蘇明哲說什麼,沒空就是沒空,硬邦邦地拒絕,不做任何回應。
4、 學會對自己負責。 對自己好一點,參加一些有趣的活動,跟朋友聊聊天。每周列出一份清單,簽一份關愛自己的合同。合同里需要包含能為你帶來愉悅的休閑活動,比如:看電影、郊遊、讀一本有趣的小說,不再去想那些負面的東西。蘇明玉從不把時間浪費在蘇家的事情上,工作的時候全力投入,休息的時候就讓石天東好好寵著,他是一個有趣的男人,帶著她將童年丟失的快樂都找回來。
5、 與父母對峙。 重要的不是他們的反應,而是你的回應。如果面對父母的暴怒、譴責、威脅和狡辯時你能堅守立場,那麼你將體會到決戰勝利的輝煌。與父母對峙的目的是為了:直面他們。徹底克服面對他們時的恐懼。如果你不想辦法解決對父母的恐懼、愧疚和憤怒,你將會把它轉移到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身上。請記住,你盡力擺脫有毒父母,不是為了他們,而是為了你自己。只有打破循環,以後才能保護好自己的孩子。你身上具備改變子女命運的力量。當你自己從內疚、自我仇視和憤怒的家庭遺毒中解脫出來的時候,你也解救了自己的子女。當你終止了舊有的家庭模式並打破循環時,也為你的孩子、你的子孫後代送上一份無比珍貴的禮物。在蘇明玉和石天東結婚前,蘇明玉將內心的困惑向老懞傾訴,她害怕自己太過強勢,又重演父母的悲劇。老懞安慰她,石天東陽光有魄力,不會是下一個「蘇大強」,這才讓明玉放下心來結婚。
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的最後提醒受傷的子女,放棄斗爭,淡出向前。《都很好》的小說最後,蘇明玉也是這樣告訴自己:她得活自己的,對自己好,所有的陰暗必須停止,即使她還有很多仇恨沒有清算,還是得停止。否則,她的一輩子都得搭進去。生活的空間很大,到處有海水藍天陽光綠樹,而非小小一屋子陰暗的仇恨,一家子的人在狹小的空間里互嗜。結束過去,最好的辦法不是以前常說的一句從此我沒有父親母親,而是淡出,親情是撿不回來了,大家就淡淡地交往吧,該怎麼樣就怎麼樣,她和石天東幸福就行。
現實生活中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但可以為自己的孩子選擇做什麼樣的原生父母。
8歲男孩朱爾的一首小詩感動了很多人。名字叫做——《挑媽媽》
你問我出生前在做什麼
我答我在天上挑媽媽
看見你了
覺得你特別好
想做你的兒子
又覺得自己可能沒那個運氣
沒想到
第二天一早
我已經在你肚子里
願我們的孩子能在愛中成長,長大不要後悔成為我們的孩子。
⑵ 警惕:當孩子用沉默來對抗父母的指責與吼叫
1
因為感冒,頭腦昏沉,好不容易挨到下班,最大的願望便是趕緊回家吃口飯,然後上床睡一覺。可吃過晚飯,想起手裡還有一堆事情需要處理,不免有些煩躁。
無奈地打開電腦,剛坐下,孩子就湊過來,拿著本書,問我能不能給她講個故事。我忍著不耐煩,說,等媽媽忙完。孩子不甘心,指著書里的圖畫,連珠炮似得又問了幾個幼稚的問題。我不勝其擾,皺起眉頭吼道:離媽媽遠點!你這樣的話,我什麼時候才能做完工作?媽媽很累,你不想讓媽媽睡覺了嗎?!
孩子一下愣住了,嘰嘰喳喳的狀態戛然而止,獃獃地看著我,彷彿把所有的話都咽了回去。
此刻我的心裡,怒火還在升騰。事實上,孩子也被激怒了。
看著他充滿敵意的眼神和沉默倔強的小臉,一瞬間,我突然清醒過來——我,這是在做什麼啊!大人們各忙各的,孩子不過是沒人陪伴,過來尋求關注罷了。我深呼一口氣,抱了抱孩子,看著孩子的眼睛,說:寶貝,對不起。你能原諒媽媽嗎?
孩子的表情柔和起來,用力點了點頭,嗯。媽媽,我愛你。
剛剛那一刻,孩子一秒変沉默的模樣,深深烙進了我的腦海里,幸好我及時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我的焦慮是來自不舒服的身體和繁重的工作壓力,並不是孩子造成的、然後進行了補救:擁抱孩子並道歉。不然,真不知道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傷害,尤其,當我的孩子,是個心思敏感情感細膩的小孩。
可現實生活中,有哪個媽媽沒有吼過孩子呢?又有幾個媽媽吼過孩子後不覺得難過的呢?有多少媽媽,在吼過孩子之後,看到孩子臉龐掛著淚珠一個人睡著的樣子,心疼後悔不已呢?其實很多時候,「吼叫」只是暫時有用,時間一長,孩子逆反心理被激起,啟動逃生機制——你說什麼?我彷彿什麼都聽不到——適得其反。
2
吼叫的原因,如同冰山,看錶面往往是由孩子不聽話觸發,但如果向內進一步探求,往往還有更深層的內因,而這內因,捫心自問,常常與孩子無關,比如:
身體原因;
工作壓力;
家庭矛盾;
夫妻感情不合;
社交障礙;
等等。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作「踢貓效應」:一位父親在公司受到老闆的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大罵了一頓。孩子心裡窩火,便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逃到了街上,這時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慌忙避讓,結果卻把路邊的孩子給撞傷了。
「踢貓效應」,講得是壞情緒的傳染。而弱小的孩子,往往成了大人們負面情緒的出口,大人把情緒垃圾毫無顧忌地傾倒給孩子,如果不加以注意和彌補,最受傷害的,就是孩子了。
年幼的孩子又如何懂得排解消極的負面情緒呢。唯一能做的,就是哭吧?可有些孩子連唯一哭的權利也沒有,他們的父母,聽見孩子哭就煩:哭哭哭,就知道哭,沒出息!就這樣,孩子變得孤單無助,因為在自己最依賴信任的父母那裡,也沒有理解與接納。帶著失望,孩子只好閉上了嘴巴。
我們一面滿懷希望地,想要把和風細雨、陽光花露帶給孩子,一面卻在與自己身體里、自己父母的影子苦苦抗爭。童年遭遇怎樣的對待,往往決定著一個人成年後以怎樣的方式對待別人。我們常常說,哪個孩子有多拗,性子急,脾氣倔,愛鑽牛角尖。這樣的小孩,身上是不是常常有自己父母的模樣呢?
3
經常被吼的孩子必然會產生心理創傷,被吼後常常沉默不語的孩子,會怎樣呢?
—產生應激反應,親子關系惡劣並容易惡性循環波及下一代
—性格孤僻
—不自信
—沒主見
—叛逆
—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控制
說到最後一條,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控制,不禁又想起前幾年興起的「藍鯨死亡游戲」。這款游戲目標是尋找 最孤獨的孩子(參與者青少年居多) ,通過心理控制,誘導玩家在50天內逐步完成「藍鯨」提供的各種自虐任務:每天4:20起床,看一整天恐怖電影,聽一整天恐怖音樂,在胳膊上用刀刻畫鯨魚圖案等,最終誘導參與者在第50天完成終極任務——自殺。
為什麼是尋找最孤獨的孩子呢?因為孤獨的孩子沒有愛的支撐,最容易被吸引。有人罵參與游戲的人是腦殘,事實上,盡管這個游戲的發起者早已被警察控制,直到去年,中國還有孩子死於這個游戲。因為太過驚悚血腥,這里不再贅述,但提醒各位家長們,一定注意一點,健康的親子關系,首先是有所連接,有情感的流動,如果孩子用沉默來與你對抗了,務必提高警惕,自我檢討,孩子的問題,也必定是大人的問題。
有的孩子擅長表達自己,不開心不滿意,或者認為父母做得不對的,會據理力爭;但有的孩子,被吼被罵甚至被打的粗暴對待之後,面對不理解自己的父母,無從溝通,只好選擇一言不發,用沉默主動切斷與父母的聯系,與大人對峙。漸漸地,特別是當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越發不知道孩子每天在想什麼做什麼,因為孩子不願意跟自己講。可如果有一天,做父母的發現,孩子是如此叛逆,難以約束,不講道理,父母這才慌了神。而親子關系的建立和維護,沒有一劑良葯說,我可以葯到病除,這無疑是一個長期學習實踐的過程,如果我們主觀上願意積極主動地去做這件事情,情況就會好很多——我們有了跟孩子共同成長的機會。這時我們發現,更多時候,我們應該感謝孩子,給了我們為人父母的機會,並引導我們在這條道路上,不斷完善、進步。
⑶ 3個步驟擺脫六種「有毒父母」掌控,別再讓原生家庭「毒害」孩子
兩個月前,曾因殺母而轟動全國的北大學生吳謝宇被警方逮捕,這使得該事件又在網路上引發了熱烈討論。作為一個老師和鄰居眼中的「完美」孩子,吳謝宇怎麼會對含辛茹苦養育他成長的母親謝天琴下得去毒手呢?按照「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觀念來看,無論謝天琴做過什麼,吳謝宇都不至於做出「殺母」這樣大逆不道的舉動來。
但如果讀過蘇珊·福沃德和克雷格·巴克合著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以下簡稱《原生家庭》)一書,我們應該從書中得知,「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是個極其錯誤的觀念,孩子不良性格的養成多半來自於他們童年時期的不幸遭遇,始作俑者大部分都是他們的父母。
蘇珊·福沃德,作為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師,現在美國加州成立了私人性虐待診療中心。幾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使得她接觸到了大量相關案例,這也給了她極為豐富的研究素材。她帶著自己的研究結論多次出現在訪談節目中,並創作了《執迷:如何正常地愛與被愛》《情感勒索》等一系列暢銷心理學書籍。今天我們介紹的《原生家庭》還曾榮登過《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的位置。
在本書的前半部分,作者首先提出了「有毒父母」的概念,並分析了各類「有毒父母」的所作所為,以及這些行為如何傷害了子女並持續影響子女成年後的生活。本書的後半部分則傳授了具體的對策,使那些受過或仍在遭受父母傷害的人們獲得勇氣和力量,從與父母的負面關系模式中解脫,恢復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作者如何教孩子用3個步驟擺脫六種「有毒父母」掌控,以使得他們免受原生家庭「毒害」的吧。
在美國,醫生是受人尊敬且高收入的職業。旁人對於醫生的第一印象必然是一個事業有成、家庭和睦的成功人士形象。然而作為整形外科醫生的戈登卻經歷了妻子的離家出走,究其原因是他在生活中脾氣暴躁還有些嘮叨。
在與戈登聊過之後,作者發現戈登的父親在戈登童年時期扮演了一個「虐待者」,即便戈登並沒犯太大的錯誤,也會招來父親的一頓毒打。長期保持對父親的憤怒,讓戈登不得不去找尋一個情感發泄的出口,他下意識地將稍顯弱勢的妻子當作了發泄對象。妻子受不了他的脾氣,才選擇了同他分居。
不只是戈登的童年存在類似現象,作者接觸到幾乎所有案例中的咨詢者的父母,在他們童年時都起到了相當大的負面作用。作者對大量案例進行了總結,歸納出六種「有毒父母」: 「不稱職型」、「操控型」、「酗酒型」、「身體虐待型」、「言語虐待型」和「性虐待型」。
我們從中可以看到,所有「有毒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產生了深遠且惡劣的影響,即他們的言行對孩子產生了持續和反復地傷害,所謂「有毒」的意思便是如此。
作者指出,更可怕的是,「有毒父母」並非憑空而來,而是由一套完整的「有毒家庭體系」代代造就形成,這是從先輩那裡繼承的一整套逐漸累積而成的感受、規則、交流、觀念。
「有毒父母」在應對家庭危機時,通常會採用諸如「矢口否認」、「推諉指責」、「強行阻撓」、「三角關系」和「保守秘密」等做法,來要求孩子與他們共同營造出「家庭關系平衡」的假象,這種逃避、隱瞞的做法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讓孩子變得更為痛苦。
對於前文提到的謝天琴,從媒體采訪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她的同事對她普遍的認知是「保守」和「追求完美」,想必她在撫養吳謝宇成長過程中發生過書中闡述過的某些狀況,才會使得吳謝宇用最極端的方式解決他們母子間產生的問題,這種情況顯然是所有人都不願意看到的。
因此為了避免此類情況再次發生,了解「有毒父母」和「有毒家庭體系」是有必要的,但這也只能幫助孩子理解父母有毒行為的成因,理解自身行為的成因,對於改變孩子的現狀遠遠不夠。孩子想要獲得真正的自由,得到應有的幸福,還需要改變他們自身的行為。
孩子想要脫離「有毒父母」的掌控,實際上分為三個步驟:
第一步,是要從觀念上解放自己。重新梳理自己與父母的關系,並給予自己積極正面的關注。
這時孩子需要做的是:
1.延遲甚至不再原諒父母——直到他們承認事實、承擔責任並彌補過錯;
2.分析自己同父母的關系——製作並填寫觀念、感受、行為調查表;
3.進行自我界定——表明自身立場,維護自身權利;
4.停止自我懲罰——管理自己的憤怒,將相應責任歸還於父母。
真正認清父母,不再為他們的錯誤行為找借口,將自己的利益等同於父母的利益,而不是其之下,這些都是在為進行下一步做准備。
第二步,是要從行動上拯救自己。找尋合理的方式同父母溝通,使其認識到他們所犯下的錯誤。必要時,可以藉助專業的心理治療手段介入。
同父母溝通本質上是一個「對峙」的過程,孩子需要做的是讓他們從不認同自己犯錯到接受自己犯錯的事實,這本身就是一個較為困難的過程。因此書中詳細地講述了「為何、何時與如何」同父母對峙,以及針對對峙結果孩子該如何面對各種反應等等。
大多數情況下,孩子可以使用「與父母對峙」的方法。面對性騷擾或性侵害時,他們則應該選擇藉助專業的心理治療方式,加入小組進行集體治療,這樣更有利於他們走出童年陰影。
第三步,是要從根源上阻止「毒害」的蔓延。為了打破「有毒的家庭體系」,在撫養自己孩子的過程中,要用正確的方式去關愛他們,不再讓他們走進這種錯誤的模式循環之中。
前面提到「有毒的家庭體系」,即作為曾在家庭中的「受虐者」在組建自己的家庭後成為了「施虐者」的模式,使得「毒害」通過代際循環傳遞了下去。想要徹底根除父母的「遺毒」,打破這種有害的循環模式,孩子真正要做的是停止虐待他們自己的孩子,不再把自己所承受的一切施加到自己的孩子身上,那麼問題將會不攻自破,不再發生。他們的孩子也將獲得同他們一樣的自由。
大多數孩子一旦認清了父母的錯誤,就會選擇走反抗這條路。他們大都會選擇同父母抗爭到底,不和他們理清個是非對錯絕不善罷甘休。不過並非所有家長都能認識到自己是錯誤的,即便認識到,他們或許也不願意承認。
對於這樣的情況,孩子不應該和父母死磕到底,而是應該放棄這樣的抗爭,因為是否成人、是否能夠愛人和被愛的決定權都掌控在孩子自己手中,這些根本不需要得到父母的認可。
吳綺莉在童年時從母親鄭黎明那裡得到的大部分都是羞辱。有了女兒後,吳綺莉轉而也變得和母親一樣的「有毒」。眾所周知,「小龍女」吳卓林自小便和吳綺莉相依為命,然而兩人的親子關系卻因為吳綺莉性格的關系逐漸惡化。吳卓林可以說是在吳綺莉的身體和言語雙重虐待下一路成長起來的。
然而吳卓林與吳綺莉的不同之處在於,她從不屈從於母親的淫威,在18歲時她就能夠選擇反抗母親。但長期以來的對峙並沒有使吳綺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她仍舊期望牢牢掌控吳卓林。吳卓林意識到無法改變母親,於是選擇了離家出走,擺脫母親的掌控,並在這期間收獲了真愛。
如今的吳卓林無需再和母親爭論孰是孰非,因為她收獲了一個愛她的愛人,成立了一個幸福的家庭,生活得自由快樂、美滿幸福,這是她給吳綺莉最好的回應。
所以,「中毒」的孩子需要相信自己,變得自主獨立,學會愛人,接受被愛,無論父母是否承認對他們造成的傷害,承擔曾經犯錯的後果。哪怕父母與孩子之間永遠都不會選擇和解,但至少孩子得到了應有的自由,度過了美滿的人生,感受到了久違的幸福,成為了自己的主人,這就足夠了。
吳卓林的醒悟使得她並未成為母親吳綺莉那樣的人,也避免了今後生活中的悲劇。而大多數孩子或許還生活在「有毒父母」的陰影下惶惶不可終日,甚至有的孩子在父母離世後仍舊被他們牢牢掌控,無法逃離。他們只能用「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來麻痹自己、安慰自己,然後再把父母錯誤的做法施展在他們的孩子身上,讓錯誤的觀念繼續蔓延發酵。
《原生家庭》則教會了那些被原生家庭束縛、長期遭受「毒害」的孩子勇敢與自信,教會他們完成3個步驟擺脫六種「有毒父母」的掌控。他們最終會幡然醒悟,為了不再接受原生家庭的「毒害」,他們會走上同父母抗爭的道路,找回真正的自我,擁有美好的明天。他們也會將「毒害」徹底斷絕在自己這一代,使他們的後世子孫不再踏進「有毒家庭體系」的惡性循環,從而徹底更改整個家族的命運。
著名心理學家、心理咨詢師武志紅評價《原生家庭》時說: 「出版這樣的書,是功德無量的事情。」 我認為這句話是極為中肯的,因為如果這樣都還不算功德無量的話,那麼天下或許再沒有可以稱得上這句話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