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熊孩子與父母間的關系像什麼

熊孩子與父母間的關系像什麼

發布時間:2023-04-08 07:29:20

① 「熊孩子」的養成和「熊父母」有關嗎,你怎麼看

熊孩子的飢改養成和父母有關,家庭環境是孩子蘆肢消成長和學習的第一場所,雖然個性有部分取決於遺傳,但大多數的性格形成和外界環境有直陪知接關系,根據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個人理解,替代性學習,就是從別人的行為經驗傷獲取個體想要的經驗和鼓勵,這個經驗的學習有父母因素,總之,孩子的成長大多和環境有關,成年後的成長,就和個體主觀能動性息息相關。

② 「熊孩子」的養成和「熊父母」有關嗎

熊孩子的養成和父母有關熊孩子的養成:我在研讀盧梭《愛彌兒》領悟到,孩子在嬰幼兒時期,由於養育者的方法不恰當,讓孩子學會了支配別人,把孩子培養成了「小皇帝」。逐漸使孩子變得煩人、蠻橫、傲慢、討厭和難以管教。參見《不要讓孩子學會支配別人》從小要東西不給就哭鬧,一哭鬧就給。這是造成「熊孩子」的最重要的原因。熊孩子具體表現:1. 未經同意,隨便拿別人的東西孩子的天性是好奇,看見別的孩子的玩具就想要。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就這樣,所以放縱自己的孩子,不加約束。並且錯誤的理解成共同分享。但分享的前提是別人願意分享,經孩子同意。安娜媽媽建議:當孩子未經允許直接去拿別人的東西時,家長要在行為上予以制止。同時告訴自已的孩子,別人的東西不能拿,不能亂要小朋友的玩具。如果小朋友願意和你分享,可以一起玩。可以鼓勵自己的孩子把玩具分享給其他小朋友,這並不矛盾。但不能強迫孩子。尤其不要讓孩子要別人的東西吃。為了養成習慣,在孩子還小,開始帶孩子出去玩的時候,別人給東西吃時,就要引導孩子不吃。教孩子說:「我不要」。其實除了郊遊野餐,家長出去溜彎時,真的沒必要給孩子帶零食吃。除了給孩子養成愛吃零食的毛病外,也很不衛生。2. 公共場合亂叫亂嚷亂動有的孩子平時玩的時候,習慣性大喊大叫,在公共場合也鬧來鬧去洞啟,亂動亂拿東西。到親戚朋友家做客,也是亂動東西。家長認為孩子玩鬧調皮屬於正常,但這樣會給孩子養成非常不好的習慣,讓孩子沒有規矩。安娜媽媽建議:家長鼓勵孩子勇敢的表達、大聲說話,但不能允許孩子在公共場所大聲叫嚷。當一開始孩子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時,你只要伸出食指擋在自己的唇邊,輕聲的說「噓——小點聲」或「噓——保持安靜」。注意這里家長也要輕聲地說,讓孩子區別大聲與輕聲。經過多次,孩子只要看到「噓」的動作,就會停止喧鬧。隨著孩子漸漸長大,養成良好的習慣。當孩子在公共場所亂動亂拿物品,家長要及時制止其行為,輕輕舉起手在胸前靠上位置,擺擺手,告知孩子這樣的行為不文明,不能這樣做。長此以往,孩子知道這樣亂摸亂動的行為是不對的,形成規矩。以後只要向孩子擺擺手提示一下,孩子就會意識到並停止不文明的行為。「熊孩子」的表現隨著孩子的漸漸長大可以體現到方方面面,在家裡惹大人生氣,到外面給別人帶來麻煩甚至傷害。如果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不讓孩子學會支配別人,從小處著手開始引導孩子,不亂要東西,公共環境遵守規則秩序,孩子自然會養成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如果孩子一旦從小養成了不良行為習慣,納隱如等到四歲五歲以後,家長才發現該懂事的時候卻還是討厭。有的家長開始用責怪、打罵的方式教訓孩子,孩子產生逆反心理。這時需要家長花費更多的耐心,不要打罵。但要及時制止孩子的不良行為,給別人帶來麻煩,家長主動向人道歉。回到家裡,再明確指出孩子的問題,嚴肅堅定,但不要憤怒。孩子被尊重從而不會叛逆,並且這個年齡段能聽懂話了,遇到同樣的情況會明白以後該怎麼做,逐漸改變不良行為。這里需要提醒的是:給孩子自由,讓孩子自由選擇活動是前提。自由與紀律秩序並不矛盾。那些沒有引導孩子尊守秩序的家長,往往也沒有給到孩子真正足夠的自由。在自由的前提下,孩子願攜逗意遵守秩序。

③ 有人說一個「熊孩子」背後總有一個「熊家長」,你怎麼看

孩子教育不好,父母是有一部分因素存在的。

在孩子該被教育、指導的時候,父母可能忽略了。

對於"每一個熊孩子背後一定有個熊家長"這句話我是認同的。

我前幾天看到有網友自曝自己對付熊孩子的這樣一段經歷:

親戚家6歲的小孩來我家玩,把礦泉水擰開直接倒在了鋼琴上。我看到之後很生氣,找孩子父母理論。結果孩子父母認為這並不是什麼大事,還替孩子開脫。

於是我誇那個孩子:"用水幫姐姐的鋼琴洗澡呀?你真懂事。"然後給了孩子一顆糖。

幾個月後,聽說這個孩子去商場的時候,也拿一瓶礦泉水去澆了一架六七十萬的鋼琴……

網友們對此一片叫好,可見熊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有多不招人待見。而例子中的父母,在孩子可以被糾正的情況下,放棄了這個機會,算是失職了。

這是真真的大實話。說我一個親戚吧,從她兒子會坐的時候就無底線的嬌慣,吃飯的碗筷子當做玩具給孩子玩。後來慣的她兒子一生氣就扇她耳光,她開心的不要不要的,去別人家裡做客,小孩子亂翻別人東西,她從來不說。她兒子還喜歡打小朋友,別人父母找上門,她從來不說自己兒子,上了幼兒園後老師三天兩頭找她,她兒子動不動就咬小朋友,打小朋友,幼兒園就被老師不要的,她兒子是我見過第一例,幼兒園就轉了幾次班,後來沒辦法給老師送禮才勉強上到畢業。

上小學更不得了,把同學打的頭破血流,有時候把她臉上扇的也是血印子,現在被學校開除了,在當流氓,大家都說遲早是蹲班房的料,沒有她這個熊媽真慣不出這樣的熊孩子[淚奔][淚奔][淚奔]

因為家長是孩子的第一啟蒙老師,在父母的影響下,他各個方面都會受到。跟父母的言行舉止都有關系,尤其小時候,正是模仿學東西的時候,父母怎樣做他就會怎樣做。我兒子三歲,有一次我在刷馬桶讓他看見了,過了幾天自己不知道什麼時候進去把你的潔廁劑全部倒在馬桶里玩,把袖子都玩濕了,看了又想氣又想笑。所以父母的一個不經意動作他都在模仿,也許你不在意,他卻記住了。包括父母在家的說話,父母的教育都關系,所以說一個怎樣的父母就有一個怎樣的孩子。

我家熊孩子今年七歲了,各種淘氣,今年讀小學一年級,考試從來不讀題,做題的時候他都憑感覺的,容易的題他會做錯,難一點的題他全作對,唉!我和他爸爸經常被氣的頭疼,也總是被老師叫到學校去,一頓和我說要管一管,每次我都很認真的管了,可是效果都不大,孩子爸爸每次都故意在公司加班,他說回家看到兒子寫作業,會忍不住揍他,哈哈,這個理由我給滿分,放假了各種帶孩子玩起來,最後一張照片我的照片兒子拍的,感覺他拍照技術不錯的。

你問:有人說一個「熊孩子」背後總有一個「熊家長」,你怎麼看?我覺得很有道理!老話說得好啊,「龍生龍,鳳生鳳,老鼠養兒打地洞!」老話還說,「什麼大人什麼孩兒,什麼木頭刻什麼簪!」這些老話無不告訴我們,有什麼樣的家長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因為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一出生就像一張白紙,可以在上面畫出各種圖畫,畫什麼,畫到什麼樣,這支畫筆就是家長的一言一行。好的家長往往是從一點一滴的小事著手,拿傳統美德和好的行為習慣來對孩子進行教育,時時處處檢點自己,以自己的模範言行對孩子施加影響。而「熊家長」則完全相反。他們完全是以自我為中心,對孩子進行的是不規范的甚至是極端錯誤的言行的教育和影響。比如說有的家長教育孩子不和小朋友一塊兒玩耍,不和小朋友共享玩具;甚至教孩子跟別的小朋友打架,認為這是長本事,長大了不受別人欺負!有的家長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對長輩沒禮貌,不講道德,沒有素質,胡作妄為,甚至虐待.不贍養自己的父母。這些都無形當中給孩子樹立了一個壞的榜樣!小孩子聽得到.看得見,有樣學樣,潛移默化,他爺爺奶奶的今天,就是他爸爸媽媽的明天!所以說「一個『熊孩子』背後總有一個『熊家長』」的說法絕不是無病呻吟!必須引起每一位家長朋友的高度重視!萬萬不可掉以輕心!

不知道各位爸媽有沒有遇到過那些被家長寵壞的熊孩子,麻煩不說還鬧心得很。為什麼這些熊孩子那麼有恃無恐地欺負別人家的小孩,那麼大膽地給大人甩臉子。追究到底還是因為這群小孩後面有一群熊家長。

熊家長的特質就是無論我家孩子干什麼,怎麼鬧騰我家孩子都是乖的,我家孩子是最好的孩子,你們不許欺負他。所以說,熊孩子背後肯定有一個熊家長。

看到不少爸爸媽媽遇到過這種蠻不講理的熊孩子和胡攪蠻纏的熊家長,他們又是怎麼應對的呢?

墨瀾:我有次帶孩子去買玩具,孩子坐在試玩區,一個大孩子跑過來,直接把他一推,自顧自地玩。那孩子的父母就在不遠處,周圍也有其他家長,我就故意和孩子說,沒關系,別和沒家教的小孩一起玩。

壹蘭:上次我們夫妻帶孩子去吃麥當勞,人不是太多,我兒子目前1歲。麥當勞里有個小型滑梯,我兒子剛會走,在旁邊看小哥哥小姐姐們玩滑梯就特高興。這時走過來一個女孩推了我兒子一把,我兒子坐在地上沒哼哼,一會兒自己又站起來。

那個女孩又過來,又推了我兒子一把,我其實就是跟我老公在外面看著,等這個女孩第三次推我兒子的時候,我兒子不幹了。拿著他那小熊就扔了過去,正好摔在那女孩腳上。突然一個女的竄出來,對著我兒子就嚷嚷說,誰家孩子這么沒家教,願意玩就好好玩,不願意就走。我過去把孩子抱出來給我老公,回頭就跟那女的打了起來。

小丸子:我外甥在外吃飯,我不讓他玩手機。說吃好飯再玩,結果他就把桌子給掀了。我教育他,不可以這樣,在這樣就揍他了。結果我表姐回家一告狀。呵呵呵!我被罵的狗血淋頭,說自己家的孩子輪不到外人教育。好,說的真好。

雪人:我朋友的女兒,很任性,被慣得不成樣子。有一次大家一起吃飯,不知道她媽媽哪句沒說對,這小女孩直接把筷子摔她媽臉上,把桌子上的盤子打翻了。我這暴脾氣,直接領出去揍了一頓。然後她媽以後看到我都是冷冷的態度。好吧!我多管閑事了,希望你女兒長大後,你還管得住。

你有遇到熊孩子的經歷嗎?分享一下

「熊孩子」,顧名思義,調皮的孩子,做事情出格,不符合規則的孩子。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基本都是不被同學們,老師們喜歡的孩子。

「熊家長」呢?則各種各樣,「千奇百怪。」有的溺愛孩子,幫著孩子一起欺騙老師;」有的喜歡用暴力解決問題,在家喜歡體罰孩子,一味懲罰;有的總是跟老師說:老師,他不聽話你就打他,他不聽我們的,就聽你的,你好好管,就指望你了;有的半年六個月的都見不著孩子;有的蠻不講理,對老師大聲辱罵;有的不停地通過領導找關系,干預班主任的正常管理……教的學生多了以後,見的奇葩家長也越來越多。每一例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一個「問題學生」的背後,一定有一個甚至一對奇葩的家長。我們有時很同情學生,怎麼有這樣的父母,怎麼出生在這樣的家庭。老師的無力感,有時是因為某個教育很多次都沒有改變的學生,但歸根結底,是對無法改變他的居住環境,他的成長環境的無力感。

工作結束,我也會審視自己:我是一個合格的家長嗎?中國缺少對於為人父母的基本的教育。身為一名教師,在教育學生,教育自己的孩子的這條路上,我一直在學習,邀請您和我一起進步。

所謂「人之初,性本善」、「子不教,父之過」,「熊孩子」之所以成長如斯,背後的「熊家長」是難逃其責的。

「熊孩子」的養成,一般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家長影響不良。在道德意識淡薄、言行舉止不雅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大概率也會變得如此,比如,父母好罵人、好打人的,孩子也往往喜歡罵人、打人,近墨者黑也。第二,家長教育不當。很多家長,在孩子小時,不注重傳達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不向正的方向引導,反而把孩子置於中心,鼓勵孩子佔便宜、鑽空子,以至於孩子缺乏基本的道德觀念和禮貌態度,始終自我為中心,絲毫不考慮別人的感受。第三,家長懲戒不力。很多情況下,孩子犯了錯誤,家長不但不去批評教育,反而一味縱容,「以孩子還小,大了就好」為理由加一開脫。時間久了,孩子的不良行為自然就會積小成大,以至於難以約束。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希望家長首先從我做起,給孩子樹立正面的人生榜樣,為孩子提供正能量的成長環境,給孩子以正確有力的引導,把孩子培養成為道德高尚、行為高雅、學識高超的高端人士!

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天下的孩子肯定都不一樣,如果都一樣那養孩子就沒意思了,所以熊孩子的出現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過去都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所以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子女的耳濡目染對孩子影響是很大的。但是這並不是絕對,就好比神鵰俠侶里,楊過的老爸楊康賣國求榮,可是過兒小朋友確實一個正人君子。就是後來認了老毒物歐陽鋒這個大壞蛋當乾爹,人家也沒學壞。所以凡事無絕對。不過遺傳確實很強大。這樣的事情我們只能用比例來衡量,一般情況下,大多數熊孩子背後都有熊家長

④ 熊孩子的形成和父母本身的哪些問題有直接的關系呢

熊孩子的形成和父母本身的教育問題有直接的關系。說到熊孩子就覺得每個家庭都會有一個很牛逼的孩子。現在很多孩子都是家裡的獨生子女,父母會把孩子捧在手心裡當寶貝,不願意讓孩子做任何事情,對孩子的過分溺愛會讓孩子的脾氣變得特別大,特別調皮,逐漸變成人們所說的熊孩子。

3.既然父母的這些壞習慣會讓孩子形成熊孩子,那麼就要有針對性的對孩子進行教育,讓他們重新成為一個聰明的孩子。無論你如何與孩子或家人相處,都需要用溫柔的方式與他們相處,讓孩子成為溫柔優雅的人。有些父母因為工作或者其他原因,不能陪在孩子身邊,看著孩子長大。所以在孩子遇到事情的時候,沒有辦法管教和約束孩子,導致孩子的問題得不到妥善的處理和解決。以上就是對熊孩子的形成和父母本身的哪些問題有直接的關系呢這個問題的解答。

⑤ 有人說熊孩子的熊舉動,是在向社會控訴父母的教育,對此你怎麼看

對於您提出的這個問題,我是70%的贊成,30%的保留自己的意見。主要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熊孩子的形成和家庭教育有關

我們觀察到很多熊孩子,他(她)的形成都有著濃厚的家庭背景:有的是父母缺乏管教,有的是過於嬌慣,還有的是父母教導孩子方法不當……這些都可能把自己的孩子最終打造為一個「合格」的熊孩子。

當然很多家庭由於特殊的家庭環境,也增加了熊孩子的形成機會,比如父母離異,夫妻間長期存在矛盾,還有很多留守兒童、單親家庭等,都很容易催生熊孩子。

二、熊孩子的形成和 社會 影響有關

很多熊孩子,他(她)的一些壞毛病,惡劣的品行,往往就是在 社會 中形成的,雖然青少年、兒童涉世不深,但是他們不可能置身於 社會 之外,生活在真空中。

一些熊孩子在平時接觸的人群,尤其是交友時,與同學、朋友、燃扒鄰居、小夥伴的交際往來中,如果這些人群出現了一些問題,也會對這些孩子產生負面的影響。耳濡目染之中,這些孩子慢慢地會跟著學壞,由於他們的辨別能力和抵抗力比較弱,長期跟著一些品行不端的成人、壞孩子,學習抽煙、喝酒、打架、罵人,慢慢就具備了一個熊孩子的所有的特點。

三、熊孩子的形成和學校有關系

有些孩子本身一開始品行和習慣並不差,但由於自身的學習態度、學習成績,或者自律穗段晌能力、智商稍微比其他同學弱一些,在學校里經常受到老師的批評、訓斥,甚至懲罰,在班級受到其他同學的歧視、排擠,長期以後就形成了自暴自棄,仇視 社會 的心理。

所以對那些缺乏家庭管教,親情關懷,自身有很多壞毛病,成績又差的孩子,他們更容易在老師和同學不公正的教育和對待下成為熊孩子。

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重視這一現實,並且加強對各種問題兒童的教育和關懷,減少他們成為熊孩子的可能性。

總之,熊孩子的舉動一方面是在向 社會 控訴父母的教育,同時也在向我們展現這個 社會 和學猜鋒校教育中存在的值得關注的問題。

熊孩子的後面,都有一個熊家長,這是千真萬確的。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從牙牙學語開始就跟著父母學習做人,父母在一張白紙上描繪著,塗抹著,你給孩子畫成什麼樣,孩子就是什麼樣。不信你會想一下,是不是誰家的孩子像誰,不單純是外貌,神態,行為舉止都特別的像。

家庭教育對於孩子的成長特別重要,所以,有點父母埋怨孩子,大了翅膀硬了,不聽話,出去惹事生非,甚至犯罪,這些都是有根源的,都是父母從小嬌生慣養的結果。

昨天晚上在火車上,一個大學生神態慌張的來找他的同學,從他倆的談話得知,這位大學生刷了好幾次才買到的卧鋪下鋪被換走了,開始他也不答應,結果對方亮出身份——警察,他乖乖的同意了,無意中瞄了一眼一行人,發現有個人帶著手銬,臉色慘白,年齡不大,孩子沒見過這陣勢,嚇的不敢回去了,一直待在我們的車廂,膽大的都假裝溜達過去看,也許是警察發現不安因素,轉移陣地去了軟卧,我沒有去看,我想的更多的是他的父母,知道孩子被抓是什麼心情,能不能為自己失敗的家庭教育難過檢討。

我家親屬,孩子21歲因為殺人被判死刑,臨行前,他的媽媽去見他最後一面,他放聲大哭,然後破口大罵:都是因為你,我才有今天,小時候你領著我去打,領著我去罵,告訴我,誰欺負就打誰,打傷你給治,現在好了,殺人了,你高興的吧?是你害了我,我沒有你這樣媽。慣子如殺子,這就是真實的寫照。

家長要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首先自己要做好,給孩子做出榜樣,你天天看手機,玩 游戲 ,不讓孩子摸手機,可能嗎?自己不讀書不看報,逼著孩子看書學習,效果能好嗎?

你只要記住,孩子在跟著你學,你就能注意多了。有的家長說,我也沒有犯法啊,我的孩子怎麼判刑了,這個很好解釋,你給了他不良的教育,他出去結交了不良的朋友,就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了。

所以,家長朋友們,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孩子成才,我們省心,孩子惹事,我們鬧心。您說是不是?

熊孩子的熊舉動,是在向 社會 控訴父母旳教育。這話有一定的道理。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熊孩子?所謂「熊孩子」就是以我為中心,好奇心大,模仿能力強,不顧別人的感受,做亊有足夠破壞力的孩子。年齡一般在5~14歲之間的孩子。

說實在旳,很多「熊孩子」都是那些被寵壞的孩子,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孩子想干什麼就干什麼,無論幹得好還是壞,或者什麼都不幹,他們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久而久之,不熊也就熊了。

怎樣才能教育好這些「熊孩子」?首先父母要做好。俗話說:言傳身教。父母是孩子第一位老師。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做到。如不在孩子面前玩 游戲 ,夫妻之間和平相處不鬥嘴打架爭吵,不熬夜,不打牌或麻將等。一言以蔽之,有負面影響地東西,不要讓孩子看到,多帶給孩子正能量。其次正確引導。很多熊孩子看到新鮮有趣的事情,會不分場合地點時間向家長提問,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向孩子發難,提一些有針對性的難度大的問題讓孩子回答。若孩子答不上來,要你講時,這個時候你就可以趁機給他講那些該做那些不該做,將他的慾望轉化為求知慾,變被動為主動。第三揚長避短。一般熊孩子都有充沛的精力,他們總是閑不住,上竄下跳,也很聰明,如果我們能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好動的特長,和他們玩一些有益的活動或做一些他們喜歡的事情,不是很好嗎?第四和孩子做朋友。你不但是孩子的家長、老師,更重要的是要和孩子做朋友,讓他們和你無話不談,不怕你,喜歡你。千萬不要訓斥打罵,更不要放任不管,管要注意方法。

這句話一點都不假!熊孩子的熊舉動正是對熊父母的熊教育控訴!

大家也許還記得,德陽安醫生的自殺悲劇事件:安醫生和丈夫在游泳池游泳,13歲的男孩摸了安醫生的屁股,安醫生的丈夫象徵性懲戒了男孩,男孩家長就不依不饒,不但在更衣室里打了安醫生,而且鬧到醫院要求醫院開除安醫生,目的沒有達到,又在媒體上捏造事實污衊安醫生,致使安醫生不堪壓力自殺!13歲的男孩的熊舉動正是對其父母醜惡嘴臉的有力控訴!作為家長,13歲的孩子做出如此流氓舉止,自己不知道加強教育,引起反思和高度重視,硬是胡攪蠻纏,如果不是有這樣的熊家長怎麼會有如此的熊孩子呢?

再有,上海迪士尼樂園,一個8歲男孩摸了一個小姑娘「臀部」,家長不道歉,反而口出惡言:「碰到了就碰到了,你的屁股沒有被摸過?」「長這個X樣,還摸你屁股呀!」並不停地抽打女孩,一副赤裸裸地流氓像,熊孩子的熊舉動正是其家長的真實寫照!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如果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有用之人,首先應該做到以身作則,一言一行作為孩子的表率。其次,應該加強對孩子正面教育,樹立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讓孩子具備滿滿正能量,「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第三、對孩子千萬不能溺愛,溺愛會讓孩子任性、自私,很容易走向極端,同時,又養成了一顆玻璃心,經不起一點挫折。小時候家長護著他,由著他,長大以後, 社會 不可能任由其胡作非為, 社會 將會懲治他,到時候後悔真的來不及了!

熊孩子的舉動真是向 社會 控訴父母的教育,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雖然不是絕對的,但也是高概率的事。父母是孩子的鏡子,而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行為優劣,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舉個例子可說明一切。

其實每個孩子的優劣都不是天生的。 他和父母後天的教育有直接的關系,熊孩子的成長過程多半是在學齡前的幾年中,多數父母不注重自己的行為規范,對孩子驕生慣養,寵愛有佳,在犯了錯誤時,除了包庇,就是縱容,久而久之,就養成了孩子專橫跋扈,不可一世的性格,走上 社會 唯我獨尊,無法無天,最終走向犯罪的道路。

舉個實例,說明一下,老郝是我鄰居,忠厚老實,為人善良,因跑運輸長年在外,育有一子,從小長的眉清目秀,文質彬彬,由母親一人照料,由於母親性格潑辣,得理不饒人,孩子每次在外和其他小孩打架,母親總是出頭幫助兒子戰勝對方,從不吃虧,時間長了,就助長了兒子小郝專橫霸道的習氣,經常欺負同學和鄉鄰,遇上硬的,母親則操傢伙幫忙,直至獲勝,終於在一次斗歐中誤傷人命,雖然不是主犯,終被司法機關判了七年徒刑,

監獄的生活,並未改變他的惡習,出獄後,為了彌補損失,勾結黑惡勢力,欺行霸市,橫行鄉里,用卑劣的手段承攬村集體的各項工程,高價攬入,低成本建造,賺取大量財富,村集體財產遭受嚴重的損失,百姓看在眼裡,恨在心上,就是不敢說,父親也是敢怒不敢言,終於氣急之下,一場重病一命嗚呼,母子倆不知痛悔,繼續為非作歹,就在他們沉浸在財源滾滾喜悅之中的時候,忽然一聲春雷,黨中央發出嚴厲打擊村霸和黑惡勢力的斗爭,小郝也鋃鐺入獄,母子倆悔之晚矣。

此事件就是告戒一些家長們,熊孩子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大多數是在父母的耳染目濡下形成的,所以我們要把握孩子在成長中的每一關,做到以身作則,改掉不良可慣,作好自我,才能培育出好的兒女。

曾經看到一個新聞,講的是在高鐵上有幾個孩子在車上里吵鬧,有一位男士無法接受,提醒孩子的家長管一管,但孩子的家長不但不管,而且反倒嫌棄他人多事兒,沒把提醒者的眼睛打出了血。有評論者這樣評「孩子還小,你跟他置什麼氣?」,也有人說:「樣的孩子真欠揍。」但更多的評論是:熊孩子背後是熊家長。

苟不教,性乃遷。熊孩子不是生出來的,是教出來的,熊孩子的壞習慣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慢慢養成的。

熊孩子的經常有以下表現:自私不懂得分享,經常發脾氣,撒潑耍賴,頂嘴,不講道理,情緒容易失控。

養不教,父之過。熊孩子的家長都認為孩子淘氣點是好事,「他只是個孩子。」作為口頭禪。一次又一次無底線的縱容熊孩子,這樣成了熊孩子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年齡小不應該是熊孩子的保護傘。父母要從小立規矩。每一個熊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熊父母。

教不嚴,師之惰。除了家庭教育的缺失,學校教育也是重要的因素。有些學校一味的注重升學率,對德育的缺失將一隻眼閉一隻眼。有些學校的德育工作僅僅停留在思想品德課上的知識點背誦並默寫。所以在熊孩子的養成上,學校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最後就是 社會 教育。這個 娛樂 時代。無論是手機 游戲 還是動畫片兒,都不缺少暴力的場景或鏡頭。能力超強的孩子找到了落點,這才出現了模仿灰太狼燒傷小夥伴兒這樣的新聞。

綜上所述,家庭學校和 社會 教育的缺失造成了熊孩子的形成。父母要做個好榜樣,及時糾正孩子的錯誤;學校要加強思想品德的教育; 社會 方面要加強對兒童 娛樂 的監管力度。

熊孩子的出現不是獨立的事件,是因為有熊父母的存在,才會教育出熊孩子。

熊父母可能因為有法律和道德限制熊性有所收斂,熊孩子則不同,他的觀念里沒有法律和道德,熊性會放大釋放出來。父母是孩子的航向標,你是否有清晰的規則,你會因為什麼情況妥協,他全都看在眼裡。

歸根到底,做父母修煉的是自己,把自己做好,孩子人生的地基,才會有一個堅實的參照樣本。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言談舉止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熊孩子之所以成了熊孩子,背後少不了家長的責任。


熊孩子在公開場合又哭又鬧,逼著父母答應他某件事情,不正是向 社會 控訴:曾經你就是這么妥協的,只要我哭就管用。


熊孩子欺負別人家娃,對老師不尊重,不正是向 社會 控訴:曾經你就是這樣對待別人的,我都是跟你學的。


熊孩子偷東西做壞事,不正是向 社會 控訴:缺少父母的關心和愛,才導致我們走上了錯誤的道路。


熊孩子的一舉一動都反映的是一個家庭教育的失敗,是父母的不負責任,所以才造就了今天的我,那又何嘗不是在對 社會 說:不能怪我,要怪怪我父母去吧!


有一句話:有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當你成為父母的那一天起,你多的不僅僅是一個稱呼,一個孩子,還有無形中的責任,所以,希望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夠進行不斷的反思,在家庭教育中,與孩子共同進步。

熊孩子已經讓家長顏面盡失,而熊孩子的熊舉動更讓家長名聲掃地。

「問題家長」「熊家長」儼然成了熊孩子父母的代名詞。

平心而論,孩子之所以變成熊孩子,家長確實難辭其咎,很大程度上是家長驕慣縱容疏於管教造成的。這一點,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熊孩子的一舉一動牽動著老師和家長的神經。課堂上「大鬧天宮」擾亂秩序,自己不願學習還

干擾其他孩子學習,動手動腳,惹事生非。班上若有熊孩子,班無寧日。

熊孩子在家裡也是燙手的山竽,不認真寫作業,不聽家長話,說一句,犟兩句,讓向東,偏向西,

叛逆心理,逆反行為讓家長頭痛不已。

熊孩子的熊舉動,家長為此必受到影響:老師會隨時接見,電話會隨時通知,微信也隨時交流,或成為老師的座上客。

有其父必有其子,子不教,父之過。這些人皆盡知的古訓讓家長

無顏面對江東父老。

說熊孩子的熊舉動在控訴父母的教育或有大事渲染之嫌,但卻給熊孩子的父母敲響了警鍾。

熊孩子煉成記----追尋不科學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傷害

第一點是教育目標的重設,建立在平等人格之上的尊重。

現在很多家長小時候在長輩面前自然地就會做出「尊重」的樣子,有的人就特別害怕見到老師,這裡面有很多成分是對權威的恐懼。其實,作為家長應該從自身思考,要求孩子尊重別人,是一種真正的尊重,還是要享受對孩子的「絕對統治權」?現在時代改變了,家長們必須重設目標,建立平等人格基礎上的尊重,以及不摻雜懼怕和疏離的尊重。當家長的教育摻雜了控制的慾望時,也很難讓孩子心服口服。

第二點、學會尊重孩子,沒有被尊重過的孩子,難以真正學會尊重。

現在的孩子和過去相比,受到家長控制和影響的程度更大,缺少自己真正做決定的權力。家長習慣包攬一切,忽略如何去甄別哪些事情應該讓孩子自己做主,哪些應該給孩子時間學習怎麼做決定,哪些事情應該放手。新加坡的一所特殊學校里,有的孩子能夠發出聲音但不會說話,老師就和孩子們用一種長期培訓建立起來的一套視覺輔助語言來交流。課間休息的零食時間到了,老師會拿著貼了不同圖紙的貼板問小朋友是否要吃東西,有的不會說話且認知能力有限的小朋友只顧貪玩,把圖片逐個撕下來又貼回去。這時候,老師沖孩子搖頭和擺手,要求他停止嬉鬧,認真選擇「吃」還是「不吃」的圖片。孩子選擇「不吃」的圖片後,老師會再調換圖片的位置,讓他再選一次,看他還是選擇「不吃」,才去問下一個孩子。在每個學生認知能力范圍內能自主的小事,老師都會盡可能地讓學生自己做主,這就是對孩子能力的尊重。

第三點,重視「同理心」沒有被同理過的孩子,難以真正學會尊重。

尊重意味著在意別人的感受,並願意給予正面積極的對待。在意別人的感受,首先就要對別人的感受予以「同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換位思考,重點在於能夠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當一個孩子總是粗暴地打斷別人的談話,絲毫不懂得什麼是尊重的時候,家長可能會說,「要學會尊重別人,不要任意插嘴」,或者是「再插嘴,再不尊重點兒,就挨罰了」。如果這樣說,家長也並不是真正在尊重孩子。

所以說,讓孩子學會尊重並不能單單只靠家長的單純的言辭說教,而是要讓孩子真正感受到被尊重的感覺,意識到尊重他人的意義,並不斷在現實場景中一遍遍地操練,這樣才能真正學會尊重。學會了尊重,懂得了文明,熊孩子也就慢慢變成優秀的孩子了。

⑥ 比喻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像什麼

父母與孩子的關系

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應該更像一個探險者和一名打理行囊專的管家。家長們所屬要做的就是盡量將行囊打包好,裡面裝上力所能及的糧食和金錢,重要的是裝上正確的三觀、一顆勇敢的心和足夠好奇的眼睛,讓孩子自己在未知的世界裡盡情探險。

我非常喜歡龍應台在《目送》里寫到的一段話,她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其實,親子關系不是一種恆久的佔有,而是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分。家長們應該孩子童年時給予足夠的關懷、陪伴,也要在孩子成年後,體面的退出。

⑦ 熊孩子的養成是否與父母教育有關呢

您好:很高興能夠回答您提出的問題。就是孩子的養成,是否與父母有關?我的回答是:跟父母的教育是有關的。而且有很大的關系。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遇到我們意想不到的事情,有些是好的,也有不好的,孩子小,有時候

會無法辨認,不好的久了就不容易糾正了,我們做父母的就要及時糾正。這時候就要教育了,耐心講解。好的習慣和壞的習慣都是從小養成的,我們要及兆租時教育孩子,讓孩子養成好的習慣,去除壞習慣,所以父母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請看我完整的視頻回答。不知道我的回答您滿意嗎?謝謝!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熊孩子的養成與父母教育有著密切關系。

培養一個品行良好的好孩子是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心血的。雖然生孩子似乎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做個好父母可不是這么簡單的。以下為您提供四大類方法可供您參考:

一:建立良好的生活規律

1:把養育孩子作為生活的重心。在一個充滿競爭的 社會 ,孩子很難符合來自各方面的要求。一對優秀的父母會有意識地計劃如何養育孩子並付諸實施。他們把塑造孩子的品行放在首位。一旦有一天你成為了父母,你要學著適應將孩子的需求放在你的之前,也要學著將一天大部分的時間放在照顧孩子上,而不是照顧自己。當然了,你不能完全不管自己,但你的確要適應把孩子的需求放在首位。

如果你有配偶,那麼你們可以輪流照顧孩子,這樣你們就可以有一些「自己的時間」。

當你在做周計劃的時候,孩子的需求應該放在首位。

2:每天為孩子讀書。培養孩子對文字的喜愛有助於日後開發其對閱讀的興趣。每天定一個閱讀時間——最好是在睡前或小睡的時候。父母每天最少要抽出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的時間為孩子讀書。這樣的話,孩子不僅可以產生對文字的興趣,還可以對孩子的學習和行為方式上產生良好的影響。調查研究顯示,每天聽故事的孩子在學校的表現要更好一點。

一旦孩子開始學習認字、寫字,就讓孩子讀書給你聽。不要總是糾正孩子的錯誤,要不然他/她會因受挫而喪失興趣的。

3:每晚都要陪孩子吃晚飯。現代家庭有一種非常不好的生活習慣,就是父母很少陪孩子吃晚飯。晚飯不僅是一種維持生命的手段或者處理家庭事務的時間,還是向孩子教授和傳遞價值觀的時間。好的習慣和規矩會在飯桌上被潛移默化地吸收。父母在晚飯時間要引導孩子向著會令其終生受益的理想前進,並鼓勵其持之以恆。

如果孩子挑食,那也不要在飯桌上批評孩子或者監視孩子不吃什麼東西。這樣會讓孩子抵觸在飯桌上與父母的交流溝通。

讓孩子參與製作晚飯的過程。如果你的孩子陪你去菜場購買食物或者幫你擺桌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比如清洗蔬菜等等,這會讓晚飯變得更有趣。

晚飯時候的談話要盡量開放、輕松。不要對孩子嚴刑逼供或者只是簡單地問一句;「今天過得怎麼樣?」

4:訂立睡眠流程,並嚴格遵守。盡管孩子不必每晚都在同一時間,分秒不差地上床睡覺,但你需要訂立一個睡眠流程讓孩子嚴格執行遵守。有調查研究顯示,如果少睡一個小時,孩子的認知能力就會下降兩個等級。所以在孩子上學前,保證孩子的充足睡眠是十分重要的。

在流程中需要有一個適應時間。關掉電視、音樂及一切電子設備,然後在床上小聲和孩子聊天或者給他們讀書,都可以慢慢讓孩子進入睡眠狀態。

不要讓孩子吃一些甜的夜宵,這會讓孩子更難入睡。

5:每周鼓勵孩子去發展特長活動。雖然你不必給孩子報十種不同的興趣班,但是的確需要找一兩個你孩子喜歡的興趣,然後每周去學習。足球、畫畫,什麼都可以,只要你的孩子在這方面頗有天賦或者十分喜歡就可以。然後適時鼓勵孩子,說他們做得很棒,激勵孩子繼續。

帶孩子去不同的興趣班也會培養他們與別的孩子的溝通能力殲哪。

別發懶。如果你的孩子抱怨說不想去學鋼琴了,但是你知道其實她很喜歡,那就不要只是因為你不想開車去送孩子而氏猜碼同意孩子的要求。

6:每天給孩子充足的時間玩耍。「玩耍時間」並不意味著你在做家務的時候讓孩子看電視或者胡亂堆積木。「玩耍時間」是讓孩子坐在他的房間或者活動區域,然後在你的幫助下玩益智玩具,開發智力。盡管你可能會很累,但你要教會孩子玩這些玩具並讓他體會到樂趣,這樣他才會學著自己玩。

可能你沒錢給孩子買很多的玩具,這沒關系。因為玩具最重要的是質量而非數量。而且你可能會發現,本月的玩具之星是一個空的衛生紙紙筒。

二:愛你的孩子

1:學著聽孩子講話。養育孩子最棒的一件事就是你能影響他們。但你總是讓孩子閉嘴,這就錯過了一個很棒的教導孩子的機會。如果你永遠不聽孩子在說些什麼,只是自己大聲地命令他們,孩子們就不會覺得自己被尊重和被關愛。

鼓勵孩子講話,盡早地讓他們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這有助於提高他們未來的溝通水平。

2:尊重孩子。永遠不要忘了孩子也和你我一樣,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他們也有和我們同樣的需求。如果孩子挑食,不要在飯桌上一直嘮叨這件事;如果孩子學上廁所學得很慢,不要在公共場合讓他難堪;如果你答應孩子,如果表現得好就帶他去看電影,那就不要因為自己太累而不遵守承諾。

如果你尊重孩子,那麼你的孩子可能會更加尊重你。

3:給孩子無限量的愛。有一個普遍的迷思是,過分地寵愛孩子,過分地誇獎孩子或者給予孩子過多的感情會把孩子寵壞的。其實不然,給孩子愛、關心和注意會讓你的孩子發展出健全的人格。但用玩具等物質取代愛或者不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只會毀了你的孩子。

每天至少告訴孩子一次你有多愛他,當然,越多次越好。

4:參與孩子的日常生活。每天陪伴孩子是需要花費極大的心血的,但如果你想讓孩子培養出獨立的興趣和健全的人格,你就需要給予他全力的支持。這並不意味著你每天每個小時都要跟著你的孩子,只是說,在一些重要的時刻,你要讓孩子感覺到你一直都在,從他第一場足球賽到沙灘上的家庭聚會都算。

孩子開始上學後,你要知道他在學哪些課程,他的老師們都叫什麼名字。晚上和孩子一起檢查他的作業,在他遇到難題的時候幫助他,但要注意的是,不要代替他做這些。

當孩子年紀大一些,你就可以稍微收收手,鼓勵你的孩子在偶爾沒有你的支持下自己發掘興趣。

5:培養獨立性。你可以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他的獨立性。比如不要告訴孩子選哪幾門課,而是讓他自己在眾多選項中挑選。比如你可以打扮你的孩子,但要帶著孩子一起去逛商場,這樣孩子就可以說說自己的意見了。如果你的孩子想要單獨和他的朋友們一起玩,或者想自己玩玩具,那麼有時候可以同意他的要求,這樣他會自己去 探索 。

越早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孩子就會越早像大人一樣思考。

三:為孩子訂立規矩

1:懷著愛心懲罰孩子。在如今的 社會 中,懲罰不是件好事。懲罰讓父母心懷歉疚,讓孩子更加任性和不受控制。然而孩子是需要限制和規范的,他們偶爾會忽略掉這些限制和規范,而這時候就需要合理的懲罰。父母要讓孩子們清楚是因為什麼才遭受的懲罰,還要讓孩子們知道這些懲罰是為了他們好,是來自於父母的關愛。

禁止打屁股或者扇巴掌一類的體罰。那些棍棒教育下的孩子會變得更加不願意聽管教,有研究指出,這些孩子更容易和其他孩子打架或者最後變成地痞流氓。

2:贊揚孩子好的行為。在孩子做得好的時候表揚孩子比在孩子做錯了之後懲罰孩子要重要得多。你需要讓孩子知道他/她做對了,並且鼓勵他/她繼續這樣做。如果你的孩子表現得好,無論是在和小朋友們玩耍時分享玩具還是在坐車的時候不哭不鬧,都要讓他們知道你注意到了這些。不要在孩子表現得好的時候什麼都不說,而在他們表現得不好的時候一味地懲罰。

不要輕視表揚的重要性,在你的孩子表現得好的時候說「你……,我真為你感到驕傲」會讓你的孩子認為這個行為真的是值得稱贊的。

你可以時不時地給孩子一個玩具或好吃的做獎勵,但千萬不要讓他以為他做任何好事都會得到獎勵。

3:要前後一致。如果你想有效地管束孩子,那麼你就要前後保持一致。你不能今天因為某事懲罰了孩子,而明天又給孩子一塊糖讓他不要再做這件事了,或者因為太累就壓根什麼都不說。如果你的孩子表現得好,比如上廁所後沖水,你就要保證每次他這么做之後都要表揚他。前後一致會讓孩子記住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

如果你和你的配偶一起教育孩子,那麼你們就是一個陣營的,要用相同的標准來要求孩子。不要在你的家裡出現「白臉」「紅臉」一說。

4:解釋清楚規定。如果你想讓孩子認同你的規定,那就好好向孩子解釋為什麼有些事情他們不能做。不要只是告訴孩子要對其他小朋友大方或者在玩完玩具後要把玩具整理好;告訴孩子這種行為會給他、你或者往大了說,整個 社會 帶來什麼好處。把孩子的行為和這種行為的意義告訴孩子會讓他理解你這樣教育他的原因。

5: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對於管束孩子,塑造孩子優秀的品質是重要的一環。如果他做了錯事,比如把食物扔在地上,要讓他承認他做過這件事,並且解釋他為什麼做這件事,而不是讓他責怪別人、推卸責任甚至徹底否認。在孩子淘氣之後,你要和他談一談他為什麼要這么做,然後引導他做正確的事。

讓你的孩子明白,人人都會犯錯誤,犯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錯誤之後還不認真對待。

四:塑造性格

1:不要把性格教育只停留在字面上。要從實踐中獲取美德。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在自我行為規范、優秀的工作習慣,體貼善意地待人接物方式和社區服務中培養端正的品格。個性格教育的底線是行為,孩子的行為。如果你的孩子太小,無法理解人道主義精神,踐行人道主義精神,那麼不管他幾歲,你都可以簡單地告訴他,要對別人好。

2:做個好榜樣。事實上,孩子最好的老師就是父母,很多行為模式都是潛移默化的。你會成為孩子最好的模仿對象,不論好壞。那麼,你就不如選擇做一個好榜樣,這也許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了。如果你沖孩子喊叫,然後告訴孩子不能沖別人喊叫,是不是挺沒說服力的?如果你生氣的時候就會踹牆,或者說鄰居的壞話,那麼孩子看你這么做了,就會覺得這么做沒什麼不好。

從孩子出生的那天開始就做個好榜樣吧。因為孩子對你的心情或行為的感知會比你想像得更早。

3:為孩子選擇有益的東西。孩子就像海綿,會吸收周圍的一切東西。他們吸收的觀點、想法會影響他們的價值觀和性格。書籍、歌曲、電視節目、網路資源和電影都在持續不斷地向孩子們傳遞著各種信息,不管是道德的還是不道德的。作為父母,我們有義務為孩子篩選過濾這些信息。

如果你和孩子一起目睹了一件負面的事情,比如在商店看見兩個人吵架或者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則暴力事件的報道,要記得趁機和孩子聊一聊,正向引導孩子。

4:讓孩子養成好習慣。讓孩子學會「謝謝」「請」等禮貌用語,這些對待別人的基本禮節會在未來讓孩子更加成功。不要忽視習慣的力量,讓孩子尊敬大人,敬愛老人,不要和小朋友們爭吵或者挑剔小朋友們。良好的習慣會伴隨孩子的一生,你要盡早讓孩子建立好習慣。

好習慣的重要一項就是整理。在孩子三歲的時候就要教他整理自己的玩具,這樣在他23歲的時候就會做一個受房主喜愛的好房客了。

5:只說你希望孩子也說的詞句。不管你有多想咒罵、抱怨或者說些對某人不好聽的話,都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即使打電話也是一樣,要知道,你的孩子一直在注意著你。如果你要和你的伴侶爭吵,那也要關上房門,這樣孩子就不會模仿這些不好的行為了。

如果你說了臟話,而且你的孩子注意到了,不要假裝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為這件事道歉,並承諾以後不會再講了。如果你什麼都不說,那麼孩子就會覺得說臟話也沒什麼不對。

6:讓孩子學會同理心。同理心對一個人來說非常重要,越早懂得越好。如果你的孩子會對別人用同理心,那麼他會用更寬容的眼光看待事情,而且還會為別人設身處地地考慮。假如有一天你的孩子回家來,告訴你他的朋友小鵬對他很卑鄙,你要試著弄清楚前因後果,看看是不是能明白小鵬的處境和心情以及為什幺小鵬要這么做,並且向孩子做出解釋。[8]

假如去餐廳的時候,服務員漏掉了你們點的菜品。不要和你的孩子說這個服務員有多懶,而是要向他說明,服務員站了一天,一定很累了,才不小心忘了幫我們點餐。

7:讓孩子學會感恩。教孩子學會感恩並不意味著強迫孩子時時刻刻說「謝謝」。真正讓孩子學會感恩的方式是,你要不停地說「謝謝」,這樣你的孩子就會知道這是個好的行為,並且去模仿。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回家抱怨說,學校里每個孩子都有一個新玩具,但你就是不肯給她買,你要讓她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那麼多人沒有她現在獲得的一切,要讓她懂得知足和感恩。[9]

讓孩子了解 社會 各個階層的生活狀態,讓他懂得,即使聖誕節不能得到任天堂的 游戲 機,現如今他的生活已經是非常的幸福了。

在孩子忘記說謝謝之後,說「要說謝謝哦」,不如你自己直接說「謝謝」,讓孩子聽到來得有效。

小提示

熊孩子的養成和父母有關


我在研讀盧梭《愛彌兒》領悟到,孩子在嬰幼兒時期,由於養育者的方法不恰當,讓孩子學會了支配別人,把孩子培養成了「小皇帝」。逐漸使孩子變得煩人、蠻橫、傲慢、討厭和難以管教。


從小要東西不給就哭鬧,一哭鬧就給。這是造成「熊孩子」的最重要的原因。


熊孩子具體表現:

1. 未經同意,隨便拿別人的東西

孩子的天性是好奇,看見別的孩子的玩具就想要。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就這樣,所以放縱自己的孩子,不加約束。並且錯誤的理解成共同分享。但分享的前提是別人願意分享,經孩子同意。

當孩子未經允許直接去拿別人的東西時,家長要在行為上予以制止。同時告訴自已的孩子,別人的東西不能拿,不能亂要小朋友的玩具。如果小朋友願意和你分享,可以一起玩。可以鼓勵自己的孩子把玩具分享給其他小朋友,這並不矛盾。但不能強迫孩子。

尤其不要讓孩子要別人的東西吃。為了養成習慣,在孩子還小,開始帶孩子出去玩的時候,別人給東西吃時,就要引導孩子不吃。教孩子說:「我不要」。

其實除了郊遊野餐,家長出去溜彎時,真的沒必要給孩子帶零食吃。除了給孩子養成愛吃零食的毛病外,也很不衛生。

2. 公共場合亂叫亂嚷亂動

有的孩子平時玩的時候,習慣性大喊大叫,在公共場合也鬧來鬧去,亂動亂拿東西。到親戚朋友家做客,也是亂動東西。家長認為孩子玩鬧調皮屬於正常,但這樣會給孩子養成非常不好的習慣,讓孩子沒有規矩。

家長鼓勵孩子勇敢的表達、大聲說話,但不能允許孩子在公共場所大聲叫嚷。當一開始孩子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時,你只要伸出食指擋在自己的唇邊,輕聲的說「噓——小點聲」或「噓——保持安靜」。注意這里家長也要輕聲地說,讓孩子區別大聲與輕聲。經過多次,孩子只要看到「噓」的動作,就會停止喧鬧。隨著孩子漸漸長大,養成良好的習慣。

當孩子在公共場所亂動亂拿物品,家長要及時制止其行為,輕輕舉起手在胸前靠上位置,擺擺手,告知孩子這樣的行為不文明,不能這樣做。長此以往,孩子知道這樣亂摸亂動的行為是不對的,形成規矩。以後只要向孩子擺擺手提示一下,孩子就會意識到並停止不文明的行為。

「熊孩子」的表現隨著孩子的漸漸長大可以體現到方方面面,在家裡惹大人生氣,到外面給別人帶來麻煩甚至傷害。如果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不讓孩子學會支配別人,從小處著手開始引導孩子,不亂要東西,公共環境遵守規則秩序,孩子自然會養成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

如果孩子一旦從小養成了不良行為習慣,等到四歲五歲以後,家長才發現該懂事的時候卻還是討厭。有的家長開始用責怪、打罵的方式教訓孩子,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這時需要家長花費更多的耐心,不要打罵。但要及時制止孩子的不良行為,給別人帶來麻煩,家長主動向人道歉。回到家裡,再明確指出孩子的問題,嚴肅堅定,但不要憤怒。孩子被尊重從而不會叛逆,並且這個年齡段能聽懂話了,遇到同樣的情況會明白以後該怎麼做,逐漸改變不良行為。

這里需要提醒的是:給孩子自由,讓孩子自由選擇活動是前提。自由與紀律秩序並不矛盾。那些沒有引導孩子尊守秩序的家長,往往也沒有給到孩子真正足夠的自由。在自由的前提下,孩子願意遵守秩序。


希望大家積極討論、評價我的回答。

熊孩子也可以變成乖巧的孩子,父母笑哈哈!

熊孩子的養成跟父母教育密切相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根深蒂固的,有些會影響孩子的一生甚至下一代。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一出生沒有絕對的「熊」,也沒有絕對的「乖」,那麼為什麼有些孩子變成了「熊孩子」呢,我想這跟父母教育家庭教育是分不開的。



父母本身品行不端

我們經常說「上樑不正下樑歪」,如果父母品行不好,犯法、不誠實、霸道、小偷小摸、愛佔便宜等,他們的這些行為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的是非觀和價值觀,使孩子也變成父母這樣的人。



父母的關愛不夠

父母平時工作忙或者為了生計把孩子留在老家讓爺爺奶奶帶,父母很少關心孩子更別談教育孩子了。孩子做錯了事情沒有人及時糾正,時間長了容易養成不良行為。



父母的溺愛

現在很多家庭只有一個孩子最多兩個,有些家長過分的溺愛孩子,什麼事情都以孩子為中心,時間長了孩子容易養成飛揚跋扈、自私自利、霸道、冷漠的性格。



父母放任不管

孩子在生活中有打人、罵人等不良行為時,父母放任不管視而不見,沒有給予孩子明確的行為界限。

熊孩子不但和父母的教育有關,還和整個家庭的教育有關。

有的熊孩子是由爺爺奶奶的溺愛和包辦造成的。一家人住在一起,父母平時忙於工作,孩子由爺爺奶奶全全照顧,有的是父母懶得管,有的是父母對抗不過老人,有心無力,造成孩子無法無天,為他獨尊。

有的熊孩子是因為家裡突然增添了弟弟或妹妹,父母把所有的愛和精力都放在了小的身上,大孩子覺得這一切本來都應該是他的,心裡落差太大,所以總想製造些麻煩,這樣就可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還有一種熊孩子,他的生活環境比較復雜,平時可能不怎麼被愛過,心裡比較孤獨,不懂得怎麼去尊重別人,通過欺負和戲弄別人這樣一種方式來保護自己,所以就成了人們眼中的熊孩子。

很高興能回答你這個問題。

我是個三周半男寶的媽媽,關於樓主這個問題,我覺得熊孩子的養成跟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關系。一出生的孩子就是一張白紙,他的一切都是由我們大人去描繪,很多熊孩子並不是一開始就是如此,我分以下幾點來闡述:

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帶,可能會養育出部分熊孩子。

有部分隔代養育,會對孩子有過度寵愛、溺愛等行為,對孩子的語言、行為沒有進行教育或正確的引導,遇到孩子間相處不愉快的地方,會以孩子還小來說服對方父母,比如孩子小時候會拍打他們,老人家不以為然,還覺得小孩子很 搞笑 並沒有制止孩子,這就會讓孩子覺得打人是沒事的,這是個「正確」的行為,讓他在跟人相處中會通過打人等方式進行處理。遇到孩子跟小朋友間發生矛盾打架,往往不問清楚原因,直接說孩子還小或下次打回去等。

父母一方的缺失,讓孩子安全感不夠

有些父母一方是沒有陪伴到孩子,孩子沒有得到完整的父母親的愛,這讓孩子對父母不滿,從而會做些熊孩子的行為來得到父母親的關愛。比如他會去破壞家裡的東西甚至是跟人爭搶東西,他的本意不是如此,但可能做了不好的事情,父母親才會一起出現。

父母對孩子的錯誤行為沒有進行正確引導

有時候小孩子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父母沒有及時糾正引導孩子,有些家長帶著孩子出去,自己卻在那裡看手機,遇到孩子跟人發生矛盾,直接就是跟他說一句:你怎麼老是這樣子?然後就把孩子帶開或啥也不說,帶孩子走開。事後也沒對孩子進行教育和引導。

其實熊孩子不是一天兩天就養成的,肯定是日積月累下來的,而我們平時不重視孩子和關心孩子,致使我們對孩子的行為規范、習慣等不知道,也有可能我們自身,不會以身作則,讓孩子慢慢養成熊孩子。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和建議,希望對你有所幫助,祝你生活愉快!

有關系,孩子身上出現的問題大多是家長教育方式的折射,很多孩子都長成了家長最不願意看到的樣子。教育觀念統一的家庭孩子身上的問題可能會少一些,觀念越不統一孩子身上的問題越多。爸爸媽媽親自帶的孩子和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帶的孩子可能也不一樣,獨生子女家庭和兩個孩子的家庭也不一樣。孩子越小越容易糾正問題,所以應該多用心觀察,及時糾正。家裡人教育觀念要統一,千萬不能有人說東有人說西,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察言觀色,尋求對自己最有利的機會逃避問題。也千萬不要相信所謂的「樹大自直」,如果一棵樹從小就是歪脖子書,你還指望它長大後成為棟梁嗎?

孩子的性格,一半天生,一半後天培養。

要不怎麼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會打洞呢?熊孩子的背後,百分之百是熊家長。

但請一定注意,熊孩子將來會得到的教訓,是不以熊家長們的意志為轉移的,不分性別出生、高低貴賤,該上的課父母不上, 社會 也會給熊孩子上。

⑧ 熊孩子背後的家長是什麼樣子的

很多人都說,熊孩子的背後必然站著一個熊家長,雖然不是百分百准確,但很多事實都證明了孩子作惡是因為缺乏管教,而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無疑要對這些不端行為負責。

熊家長我們在網上見過許多,但不久前的「男童優衣型宏衫庫推簾」事件還是刷新了很多人對「熊家長」的認知。

事情發生在河南信陽某商場的優衣庫店內。

一名女子當時正在試衣間里換衣服,此時兩名男童進入試衣間,多次猛推試衣簾。

打絕或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雖然是小孩子,但這樣的舉動還是讓女子感覺很不舒服,畢竟試衣間是私密場所,對於女性而言,這無疑是一種冒犯。

之後,女子忍無可忍地沖著外面喊了一聲:誰的孩子也不管一下!

令人詫異的是,女子的抗議非但沒有換來男童家長的道歉,反倒被對方抱怨沒素質。

走出試衣間後,女子和兩名男童的媽媽起了爭執,兩位媽媽聲稱自己的孩子才一兩歲,作為成年人,實在沒有必要和小孩子計較。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而對於被掀簾的女子來說,這種解釋顯然站不住腳,女子表示從外表和身高來看,兩個男孩至少有五六歲了,其中一個的身高已經到了大人腰部的位置。

接下來的一幕將這場鬧劇推向了高潮。

由於兩位寶媽拒不道歉,反倒還一直辱罵受害者,女子決定拍視頻留存證據,就在拍攝期間,她的手機被對方上前搶走,之後,兩人竟然辱罵女子是「從事特殊職業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卜腔精彩圖片
最終,在店員的干預下,女子拿回了自己的手機,但她自始至終都沒有等來對方一句道歉。

事情發生後,女子在視頻中透露了一個細節,當時兩個寶媽已經准備帶著孩子離開,但其中一人的丈夫卻非常挑釁地指責妻子:你們兩個弄不過她一個。

也就因為這句話,兩人又返回店裡和女子發生了沖突。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事情曝光之後,「男童優衣庫推簾」事件立即引發公眾關注。

不出所料,絕大多數網友都在怒斥該事件中的「熊家長」,大家普遍認為孩子闖入更衣室本身就是一種錯誤行為,相較於從前,現在的孩子很多都比較早熟,這種掀簾行為對於女性來說並不是小孩子之間的嬉戲打鬧,它甚至已經構成了騷擾。

而作為孩子的監護人,其父母非但沒有第一時間阻止和道歉,反倒對試衣女子進行辱罵誹謗,這著實為孩子做出了一個非常錯誤的示範,這樣的熊家長勢必也很難養出高素質的孩子。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為人父母,我都知道放縱頑劣是很多孩子的天性,孩子在家裡頑皮沒有問題,但在公共場合,父母作為孩子的監護人,就要對孩子的言行舉止做出一定的約束,不能打著「孩子還小」的旗號任由他們做出騷擾和危害別人的事情。

好習慣不見得會傳代,但壞毛病一定會遺傳。

在這場鬧劇中,熊孩子家長辱罵他人的無下限行為刷新了很多人的認知,更讓人惱火的是,作為家庭中的一員,其丈夫在事情發生後並沒有及時道歉滅火,反倒火上澆油地促使妻子繼續與試衣女子發生沖突,如此下頭的行為實在令人鄙夷。

眾所周知,家長就像是孩子的一面鏡子,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在被孩子於無形中效仿,一個合格的父母一定會帶給孩子合格的教育,相反,本身就缺乏素養的父母只會為孩子做出反例,他們的言行舉止終究也會一點一點地吞噬掉孩子本身的善良和純真。

⑨ 以愛之名毀掉孩子,熊孩子的形成和父母的影響有多大關系

導語:常聽家長說“熊孩子”,有的時候熊孩子是對調皮孩子的一種統稱,但是有一種孩子是真正的“熊孩子”,做事太過分,一看就是沒有教養的,而這種孩子的背後往往站著一位“熊家長”,別打著“愛”的名字把孩子的未來毀掉。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熊孩子”的背後,大多站著一位“熊家長”,只能看到自己的孩子欺負別人,見不得自己的孩子受委屈。孩子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隨意拿別人東西等,被家長當作小事,覺得孩子還小就護犢子,但是孩子的行為是從小養成的,如果你不管教,時間長了肯定就養成了壞習慣,等著壞習慣形成後想改就不容易了,時間長了孩子就成了“熊孩子”,當有一天你覺得孩子怎麼這樣的時候,別忘了是你以為對孩子的“愛”造成的!讓孩子不變成“熊孩子”,家長先不要成為“熊家長”,好嗎?

閱讀全文

與熊孩子與父母間的關系像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甲子園養老院怎麼樣 瀏覽:223
西安豐澤園老年公寓的電話 瀏覽:258
望城老年公寓地址 瀏覽:114
重陽節講課視頻 瀏覽:505
老人家胸口左右疼要看哪一科 瀏覽:476
找父母有矛盾怎麼辦 瀏覽:106
什麼也補不了父母的心頭肉 瀏覽:922
老人水腫氣喘怎麼辦 瀏覽:454
泰國養老院照片 瀏覽:631
河北農村養老保險繳費到什麼時間 瀏覽:829
胸腔體檢怎麼檢查 瀏覽:164
中老年人腿乏力是什麼原因 瀏覽:756
70歲老人肺癌手術嗎 瀏覽:366
長壽花扦插為什麼不能施肥 瀏覽:408
70歲坐飛機需要體檢報告 瀏覽:980
富士康體檢忘去了怎麼辦 瀏覽:107
女朋友提親父母不喜歡我該說什麼 瀏覽:613
女生如何告訴父母自己早戀 瀏覽:11
農村養老保險可以在粵省事辦理嗎 瀏覽:379
抖音80歲老人看望78 瀏覽: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