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歷史上父母為兒女做過的事有哪些

歷史上父母為兒女做過的事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4-06 06:37:02

1. 中國歷史上有父母交換子女而食的事跡是什麼時候、那次戰亂

易子而食。

起源:
楚國軍隊於宣公十四年(公元前595年)九月包圍了宋國都城。一直到第二年五月,還不能攻下。後來楚軍在都城外大修營寨,表示將長久圍城,宋國果然害怕了,便派華元在夜間來到楚軍營地。華元徑直走到楚將子反的床前,把他喊醒,說:「我們國君特派我來,把我們的困難告訴你,他讓我說:『現在都城的人已經困苦到交換孩子殺了充飢,然後把屍骨做柴燒,盡管如此,我們也不能訂城下之盟,縱使國家滅亡我們也不會屈服。但只要貴軍後退三十里,我們就會一切聽從你們,接受和約。』」子反也有點害怕,便和他訂下盟約,退軍三十里。宋楚終於言和。

至於能不能具體再指出幾場戰爭,這應該不行。基本上巨大的戰亂和動盪,圍城和飢荒,都很可能會引發這樣的現象,但史書可能未必記載,也可能只會記載 易子而食、以子為食以骨為炊。所以非要說的話引上大動亂的戰爭是沒有問題的。

2. 金鍾大請假為女兒舉辦周歲宴,你的父母曾為你做過哪些事情

著名男子組合exo成員金鍾大為周歲女兒慶生的消息一經放出,很多粉絲紛紛稱贊金鍾大的暖心行為。作為韓國男藝人是一定要服兵役的,而他在服兵役期間還能夠請假出來和自己的妻子女兒團聚,說明他是一個十分顧家的男人。世界上任何父母都是一樣的,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子女。我的父母也不例外小時候不論風雨再大,也會為自己買來好吃的貨送自己去學校。

怎麼回報父母?

撫養孩子長大的父母,在隨著歲月的流逝中漸漸老去。有一些兒女在長大後就忘記父母撫養的恩情,沒有肩負起照顧他們的責任。怎麼不想想小時候在父母的庇護下長大,當時他們也沒有向自己的子女奢求什麼。而長大隻是希望能給自己一個生活的地方,所以一定要盡自己的所能去回報父母。

3. 歷史上母愛子,子敬母的事例有哪些

【孟母三遷】

周閔損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

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3)歷史上父母為兒女做過的事有哪些擴展閱讀:

1、孟母(公元前392~公元前317年),孟子的母親仉(zhǎng)氏,戰國時鄒國人。

她克勤克儉,含辛茹苦,堅守志節,撫育兒子,從慎始、勵志、敦品、勉學以至於約禮、成金,數十年如一日,絲絲入扣,毫不放鬆,既成就了孟子,更為後世的母親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為名垂千秋萬世的模範母親,在中國歷史上受到普遍尊崇。

黎民百姓傳頌著她的故事,文人學士為其立傳作贊,達官顯貴、孟氏後裔為其樹碑修祠,後人把她與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母親歐母,「盡忠報國」岳飛的母親岳母、晉代名將陶侃的母親陶母列為母親的典範,號稱中國「四大賢母」,而且位居「賢母」之首。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納薯侍,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2、蕭縣歷史悠久,孕育了眾多飽學之士,像我們平時所熟知的廣陵散絕的嵇康,五代後梁的開國皇帝朱溫,被唐明皇封為辟邪將軍的鍾馗,唐代詩論大家司空圖,孔子高足、二十四孝子之一的閔子騫,等等。

閔子騫生於公元前536年,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回並稱,為七十二賢人之一。他為人所稱道,主要是他的孝。在千年之後的《二十四孝圖》中,閔子騫排在第三。

這個故事的發生地,就是在蕭縣的「鞭打蘆花車牛返村」,在那裏手渣還豎一塊石碑,上寫「鞭打蘆花」處。

值得一提洞吵的是,「鞭打蘆花車牛返村」是全國最長的一個村名。這個村春秋時期是叫「杜村」,後來為了紀念閔子騫的孝行,就改為了「鞭打蘆花車牛返村」,還把每年的正月二十四日(閔子騫的生日)定為古會,在「鞭打蘆花車牛返」處逢會三天,引來方圓幾十里的群眾,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孟母三遷 (漢語成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蘆衣順母 (《論語·先進》中的典故)

4. 百善孝為先,歷史上有哪些孝心感人的故事

戲綵娛親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綵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5. 歷史上有那些孝順父母的故事,求解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事例三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事例四

老一輩革命家朱德著文《回憶我的母親》,以無限的深情贊頌了母親無比的愛和高尚的品質。毛澤東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晝夜兼程,他撫摸著母親的棺木放聲慟哭,悲痛之中揮筆寫下《祭母文》:「吾母高風,首推博愛」。宋慶齡孝心至誠,在母親靈前「飲泣不已」。陳毅探母,執意要給癱瘓在床的母親洗衣服。李鵬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鵬夫婦總要帶上母親喜愛的食物,到母親處請安問好。

事例五

在全國以實施「跨世紀教育工程」而著稱的上海建平中學,一個13歲少年的題為《媽媽,我就是你的眼睛》的發言,使全國女市長考察團的26位成員潸然淚下。這位同學9歲時,母親雙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過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較多責任和義務,為了買一盤母親喜歡的滬劇磁帶,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頭整整跑了6個小時!

二十四孝_忠孝雙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將沉至緒,有一個獨生女兒,名叫沈雲英。自小聰明好學,跟父親學得一身好武藝。因其父率兵迎異軍死在戰場上,當時沈雲英才十七歲,她登上高處大聲呼曰:「我雖然是一個小女子,為完成父親守城的遺志,我要決一死戰。希望全體軍民保衛家鄉。」大家深受感動,發誓要奪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圍,取得了勝利。沈雲英找到父親的屍體,大聲痛哭,全體軍民都穿上孝服,參加了葬禮。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緒為副總兵,並任命沈雲英為游擊將軍,繼續守衛道州府。後來人們為她建了一座忠孝雙全的紀念祠。有詩頌曰:

異軍攻城圍義兵,娥眉汗馬解圍城;父仇圍難兩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雲思親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傑的人,從小家庭貧困,勤奮好學,後來做了丞相。他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他的一個同僚,奉詔出使邊疆之際,母親得了重病,如果這樣離去,無法在身邊侍候,心中非常悲痛。仁傑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後,特此奏請皇上改派別人。有一天仁傑出外巡視,途中經太行山。他登上山頂向下看著雲,對他的隨從說:「我的親人就住在白雲底下。」徘徊了很久,也沒有離去,禁不住流出了思親之淚。有詩頌曰:

朝夕思親傷志神,登山望母淚流頻;身居相國猶懷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二十四孝_上書救父

漢文帝時,有一位叫淳於意的人,拜齊國著名醫師楊慶為師,學得一手高超的醫術,曾經做過齊國的倉令。他的老師去世以後,棄官行醫。因為個性剛直,行醫的時候,得罪了一位有權勢的人,導致後來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兒名叫緹縈,雖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辭勞苦,長途跋涉一同前往長安向皇帝訴冤。她陳述了肉刑的害處,並說明了父親做官時清廉愛民,行醫時施仁濟世,現在確實是遭人誣害。願意替父受刑。漢文帝被緹縈的孝心深深感動,赦免了她的父親,並且下詔書廢除了肉刑。有詩頌曰:

隨父赴京歷苦辛,上書意切動機定; 詔書特赦成其孝,又廢肉刑惠後人。

二十四孝_綵衣養親

唐朝有個姓楊的人,家貧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討飯養其父母。故人們叫他楊乞。他所討食物,都帶回家中奉獻雙親。父母沒有嘗過,他雖然飢餓也不敢先嘗。如有酒時,就跪下捧給父母,等父母接過杯子即起來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樣,使父母快樂。有人憐憫他窮困,勸他給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養親。楊乞答道:「父母年邁,若為人家打工,離家太遠,就不能及時奉侍他們。」聽的人感到他真是個孝子。後來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討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著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詩贊曰

乞酒奉親盡禮儀,高歌跳舞學嬌姿; 娛親精彩引歡笑,滿室春風不斷吹

二十四孝_哭竹生筍

在三國時,有一個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從小就喪了父親,家裡十分貧寒,母子倆相依為命。長大後,母親年紀老邁,體弱多病。不管母親想吃什麼,他都想方設法滿足她。一天,母親病重,想吃竹筍煮羹,但這時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風雪交加,哪來竹筍呢? 他無可奈何,想不出什麼好的辦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覺得全身發熱,風吹過來也是熱的。他睜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轉青了,再仔細瞧瞧,周圍長出了許多竹筍。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地。他把竹筍讓母親吃了,母親的病就好了。有詩頌曰:

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 須臾冬筍出,天意招平安。

二十四孝_打虎救父

晉朝時,有一位叫楊香的孝子,十四歲的時候就經常跟著父親去田裡收割莊稼。 有一天,突然一隻老虎把他的父親銜去。當時楊香手無寸鐵,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須去救自己的父親,於是不顧自身的危險,立即爬上虎背,緊緊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終於鬆口逃走。他的父親也就脫離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詩頌曰:

深山逢白額,努力搏腥風; 父子俱無恙,脫身虎口中。

二十四孝_鹿乳奉親

周朝時,有一位叫郯子的,從小就很孝順。 他的父母年老的時候,雙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一個辦法。於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這樣去取得鹿乳供奉雙親,沒想到被打獵的人發現。 正當獵人舉起了弓箭要射殺他時,他急忙喊道:」我為了取得鹿乳,給患有眼疾的雙親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採取鹿乳。」獵人知道原來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沒有射他,並且對他這種孝敬父母的行為贊嘆不已。有詩贊曰:

親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二十四孝_籠負母歸

鮑出,字文芳,是後漢時新豐人,天生魁偉,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夥強盜把他母親劫走。鮑出聞訊後,怒發沖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顧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殺了十幾個賊人,終於追上了劫掠他母親的強盜,遠遠看見母親和鄰居老嫗被綁在一起。 他大吼一聲,奮力上前。眾賊見他來勢兇猛,銳不可擋,嚇得四散逃命。鮑出顧不上追敵,徑直跑上前來,叩頭請罪。跪著給母親和鄰居老人解開綁繩,將她們解放回家。 後來戰亂紛起,他就侍奉母親到南陽避難。賊亂平定,其母思歸故鄉。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轎難行,鮑出思慮再三,就編了一個竹籠,請母親坐在籠中,將她背回家鄉。 後人有詩贊曰:

救母險如履薄冰,越山肩負步兢兢;重重危難益堅忍,孝更絕倫足可矜。

二十四孝_棄官奉親

滎陽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晉武帝時任河陽縣令。他事親至孝,當時父親已去世,就接母親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長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開時節,他總是揀風和日麗的好天,親自攙扶母親來林中賞花游樂。一年,母親染病思歸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隨即辭官奉母回鄉。上官再三挽留。他說:「我若是貪戀榮華富貴,不肯聽從母意,那算什麼兒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動,便允他辭官。回到家鄉後,他母竟病癒了。家中貧窮,他就耕田種菜賣菜,之後再買回母親愛吃的食物。他還餵了一群羊,每天擠奶給母親喝。在他精心護理下,母親安度晚年。 詩曰:

棄官從母孝誠虔,歸里牧羊兼種田;藉以承歡滋養母,復元歡樂事天年。

6. 請問有哪些歷史典故是歌頌父母對子女的愛的

請問有哪些歷史典故是歌頌父母對子女的愛的

您好。
事例一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燃彎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事例二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敗森心,早日康復.
事例三
在全國以實施「跨世紀教育工程」而著稱的上海建平中學,一個13歲少年的題為《媽媽,我就是你的眼睛》的發言,使全國女市長考察團的26位成員潸然淚下.這位同學9歲時,母親雙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過早地察段畝承受了家庭的較多責任和義務,為了買一盤母親喜歡的滬劇磁帶,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頭整整跑了6個小時!
事例四
老一輩革命家朱德著文《回憶我的母親》,以無限的深情贊頌了母親無比的愛和高尚的品質. *** 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晝夜兼程,他撫摸著母親的棺木放聲慟哭,悲痛之中揮筆寫下《祭母文》:「吾母高風,首推博愛」.宋慶齡孝心至誠,在母親靈前「飲泣不已」.陳毅探母,執意要給癱瘓在床的母親洗衣服. *** 事母至孝,每逢假日, *** 夫婦總要帶上母親喜愛的食物,到母親處請安問好. 閻維文 《母親》 、騰格爾 《父親》
陽光文學城,希望可以幫到您,望採納。

請問有哪些 歌頌父母對子女的愛的詩文和歌曲

歌手:歐陽菲菲 專輯:感恩的心
• 搜尋 "感恩的心"mp3
列印預覽 作詞:陳樂融作曲:陳志遠編曲:terence teo
我來自偶然像一顆塵土
有誰看出我的脆弱
我來自何方我情歸何處
誰在下一刻呼喚我
天地雖寬這條路卻難走
我看遍這人間坎坷辛苦
我還有多少愛我還有多少淚
要蒼天知道我不認輸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
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作我自己
感恩的心感謝命運
花開花落我一樣會珍惜
我來自偶然像一顆塵土
有誰看出我的脆弱
我來自何方我情歸何處
誰在下一刻呼喚我
天地雖寬這條路卻難走
我看遍這人間坎坷辛苦
我還有多少愛我還有多少淚
要蒼天知道我不認輸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
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作我自己
感恩的心感謝命運
花開花落我一樣會珍惜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
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作我自己
感恩的心感謝命運
花開花落我一樣會珍惜

1.收集子女孝敬父母的歷史典故 2.收集歌頌父母對子女之愛的詩人和歌曲

事例一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事例二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事例三
在全國以實施「跨世紀教育工程」而著稱的上海建平中學,一個13歲少年的題為《媽媽,我就是你的眼睛》的發言,使全國女市長考察團的26位成員潸然淚下。這位同學9歲時,母親雙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過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較多責任和義務,為了買一盤母親喜歡的滬劇磁帶,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頭整整跑了6個小時!
事例四
老一輩革命家朱德著文《回憶我的母親》,以無限的深情贊頌了母親無比的愛和高尚的品質。 *** 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晝夜兼程,他撫摸著母親的棺木放聲慟哭,悲痛之中揮筆寫下《祭母文》:「吾母高風,首推博愛」。宋慶齡孝心至誠,在母親靈前「飲泣不已」。陳毅探母,執意要給癱瘓在床的母親洗衣服。 *** 事母至孝,每逢假日, *** 夫婦總要帶上母親喜愛的食物,到母親處請安問好。 閻維文 《母親》 、騰格爾 《父親》
1、《遊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2、《別老母》【清】黃仲則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發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3、《十五》【宋】王安石
將母邗溝上,留家白邗陰。月明聞杜宇,南北總關心。
4、《歲末到家》【清】蔣士銓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
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
5、《母別子》【唐】白居易
母別子,子別母,白日無光哭聲苦。
關西驃騎大將軍,去年破虜新策勛。
敕賜金錢二百萬,洛陽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來舊人棄,掌上蓮花眼中刺。
迎新棄舊未足悲,悲在君家留兩兒。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牽人衣。
以汝夫婦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別離。
不如林中烏與鵲,母不失雛雄伴雌。
應似園中桃李樹,花落隨風子在枝。
新人新人聽我語,洛陽無限紅樓女。
但願將軍重立功,更有新人勝於汝。
6、《慈母愛》【元】楊維楨
慈母愛,愛幼雛,趙家光義為皇儲。
龍行虎步狀日異,狗趨鷹附勢日殊。
膝下豈無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
夜闥鬼靜燈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
百官不執董狐筆,孤兒寡嫂夫何呼?
於乎,床前戳地銀柱斧,禍在韓王金櫃書。
7、《墨萱圖》【元】王冕
燦燦萱草花,羅生北堂下。
南風吹其心,搖搖為誰吐?
慈母倚門情,遊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問日以阻。
舉頭望雲林,愧聽慧鳥語。
8、《誰氏子》【唐】韓愈
非痴非狂誰氏子,去入王屋稱道士。
白頭老母遮門啼,挽斷衫袖留不止。
翠眉新婦年二十,載送還家哭穿市。
或雲欲學吹鳳笙,所慕靈妃媲蕭史。
又雲時俗輕尋常,力行險怪取貴仕。
神仙雖然有傳說,知者盡知其妄矣。
聖君賢相安可欺, *** 窮山竟何俟。
嗚呼余心誠豈弟,願往教誨究終始。
罰一勸百政之經,不從而誅未晚耳。
誰其友親能哀憐,寫吾此詩持送似。
9、《短歌行》【唐】王建
人初生,日初出。上山遲,下山疾。
百年三萬六千朝,夜裡分將強半日。
有歌有舞須早為,昨日健於今日時。
人家見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短歌行,無樂聲。
10、《代北州老翁答》【唐】張謂
負薪老翁往北州,北望鄉關生客愁。
自言老翁有三子,兩人已向黃沙死。
如今小兒新長成,明年聞道又徵兵。
定知此別必零落,不及相隨同死生。
盡將田宅借鄰伍,且復伶俜去鄉土。
在生本求多子孫,及有誰知更辛苦。
近傳天子尊武蔬,強兵直欲靜胡塵。
安邊自合有長策,何必流離中國人。
11、《除夜作》【唐】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愁鬢明朝又一年。
現代的詩歌:
想起您
就想起田野盡頭
那一片苦菜花
用晶瑩的露水
傾吐著鄉間的溫馨
在渺渺的星空下
你懷抱一彎新月
把希望編織成
童話般的呢喃
細細品味小小的繽紛
歲月在您的額上耕耘
您在大地上耕耘
您以無私的胸襟
在平凡里守護一方清新
老去的是容顏
老不去的是美麗的心情
《聽雨》
把所有詩稿連線起來
還是遮不住
那一場春雨
我被你囚禁在小屋
孤獨和往事一起哭泣
聽著窗外
是誰和我一樣
為著一個人憂傷

寫出歌頌父母對子女的愛的詩句(不少於10句)

您好,很高興能為您解答!
父母恩情
----寫給天下的父母
作者:張世偉
第一聲啼哭
就撕痛了這個世界
輕輕睜開眼睛
就溼潤了這個季節
手舞足蹈的語言
只有父母才能讀懂
無數次的黑夜
都是你的歌聲
喚醒了黎明
無數次的黎明
又讓你的笑顏
陶醉了黑夜
父親是你的陽光
母親是你的月亮
你是父母的希望
天上的雲彩
是父親無微不至的呵護
夜裡的星星
是母親無微不至的關愛
你安靜的睡眠
是父母最大的心慰
滿意請採納

孝敬父母的歷史典故

1.孝感動天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2.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3.齧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4.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5.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6.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7.戲綵娛親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綵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8.賣身葬父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9.刻木事親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曰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10.行佣供母 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11.懷橘遺親 陸績,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家。七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陸績成年後,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算,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
12.埋兒奉母 郭巨,晉代隆慮(今河南林縣)人,一說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
13.扇枕溫衾 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少年時即博通經典,文采飛揚,京師廣泛流傳「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安帝(107-125年)時任魏郡(今屬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災,黃香盡其所有賑濟災民。著有《九宮賦》、《天子冠頌》等。
14.拾葚異器 蔡順,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想侍母甚孝。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飢荒,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飢。一天,巧遇赤眉軍,義軍士兵厲聲問道:「為什麼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里?」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 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斗白米,一頭牛,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
15.湧泉躍鯉 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16.聞雷泣墓 王裒,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17.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屬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節度使,人稱「山南」。當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年事已高,牙齒脫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順,每天盥洗後,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養婆婆,如此數年,長孫夫人不再吃其他飯食,身體依然健康。長孫夫人病重時,將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說:「我無以報答新婦之恩,但願新婦的子孫媳婦也像她孝敬我一樣孝敬她。」後來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長孫夫人所囑,孝敬祖母唐夫人。
18.卧冰求鯉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19.恣蚊飽血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20.扼虎救父 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了。
21.哭竹生筍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後來他官至司空。
22.嘗糞憂心 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赴任不滿十天,忽覺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婁於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裡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後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制三年。
23.棄官尋母 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後,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終於在陝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24.滌親溺器 黃庭堅,北宋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詩人、書法家。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

歌頌父母對子女之愛的詩文和歌曲有哪些?急用哦!

最著名的不久是那句么
慈母手中線 遊子身上衣
還有比他更經典的么

有哪些歷史典故是描寫秦嶺終南山的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褒斜道是關中通往漢中最便捷的一條道路,話說劉邦搶先攻佔了咸陽城,遭項羽的忌恨,被分封到漢中、巴蜀做漢王,路上採納張良之計,燒毀了古棧道褒斜道,以消除項羽的猜忌。其道路大體相當於現在的姜眉公路,即從眉縣、太白縣、留壩縣穿越秦嶺到漢中。
進據漢中後,劉邦令樊噲帶領一萬人去修燒毀的棧道褒斜道,在古代,這樣浩大的工程三五年也修不好,而迷惑麻痹了關中的守將,自己則和韓信一起,舍近求遠,從西邊繞道崎嶇小路陳倉道,最後奪取了關中,大致是從略陽、甘肅兩當、鳳縣等地北上攻佔陳倉,取道寶雞攻佔關中,為中國歷史上聲東擊西的著名戰例。
李白的蜀道難、白居易的長恨歌、王維的輞川圖,歷代才子謳歌秦嶺的雄壯美景,秦嶺終南山也成為古代士大夫隱居的天堂。
姜子牙隱居終南山磻溪谷中,後以八十高齡出山,輔佐武王伐紂,建立一代功業;
老子在周至終南山樓觀台著成道德經,開創道家思想,與儒家思想一起,成為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高峰。
張良輔佐劉邦統一中國後,晚年功成身退後隱居秦嶺紫柏山,得以善終。
唐代大詩人王維隱居於藍田秦嶺腳下輞川,寫下了「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等一系列膾炙人口的山水田園詩歌。
希望能夠幫助到你,望【採納】

1.對聯「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 中的南山指的就是此山。
2.相傳老子西遊入秦,尹喜忙把老子請到樓觀,執弟子禮,請其講經著書。老子在樓南的高崗上為尹喜講授《道德經》五千言,然後飄然而去。傳說今天樓觀台的說經台就是當年老子講經之處。
3.王維的詩:「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也是寫終南山的。
4.終南捷徑。《新唐書·盧藏用傳》記載:盧藏用想入朝作官,隱居在京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藉此得到很大的名聲,終於達到了作官的目的。
5.南山可移,此案不可動。
唐朝時,李元紘擔任雍洲司戶參軍。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仗勢要霸佔寺院的磨坊,寺院的主持堅決拒絕,雙方爭吵的非常厲害。此事後來鬧到洲府,李元紘主辦此案。李元紘秉公執法將磨坊判給了寺院。太平公主因沒有得逞就大吵大鬧,朝中百官議論紛紛,不少趨炎附勢的官吏,就阿諛太平公主威逼李元紘改判。李元紘在堂上說:南山可移,但這個判決改變不了。南山:終南山。成語「南山可移」常與「此案不可動」連用。表示南山可能移動,但此案已判定不可改變

歷史典故母愛子故事

孟母三遷,即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多次遷居

成語歷史典故愛情故事有哪些

詩詞:落花人,微雨燕雙飛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從別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今宵勝把銀釭照,尤恐相逢是夢中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生死相許
問蓮根有四多少,蓮心知為誰苦
多,寫不完了 文章來源:
原文連結: ;

7. 關於父母嚴格要求孩子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甘祖昌,江西省蓮花縣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參加過二萬五千里長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新疆軍區後勤部副部長、部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甘祖昌對子女嚴格要求的故事可以編成一本書,這里僅選擇幾個鮮為人知的事例,以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

艱苦奮斗

1951年,甘祖昌的大兒子錦榮在家裡做篾工,聽說父親當了新疆軍區後勤部長。千里迢迢從老家趕到新疆,希望找個輕松的工作。不料父親對他說:「你20多歲了,讀書超過了年齡,現在工廠需要鍛工,你去學打鐵吧。」甘錦榮在新疆打了半年鐵,比在家做篾工更累,身體吃不消,向父親訴苦,甘祖昌又把他安排到農建第六師學開拖拉機。錦榮不滿意,寫信向老家的老奶奶求援。甘祖昌收到老娘的來信,立刻回信說:我們幹部子女不能搞特殊,應該帶頭艱苦奮斗,為建設祖國多作貢獻。後來錦榮隨父回鄉務農,又多次提出要父親出錢給他蓋房子。甘祖昌不同意,他說:「我不能把國家給我的工資給子女享受。再說,我們現住的房子先後五次被敵人放火燒過,是鄉親們冒生命危險搶救下來的,留下它做傳統教育的教材吧。」

甘祖昌是1957年回鄉務農的,到家第三天清晨,就帶孩子們背著糞筐到野外撿糞。為了適應南方人種水稻的習慣,甘祖昌要孩子們打赤腳下地。孩子們從小沒打過赤腳,過了兩天,健榮腳上就打出了十多個水泡,十分疼痛,不願再幹了。父親教育他說:「只有不怕吃苦,堅持鍛煉,才能取得成功。」在甘祖昌的堅持下,孩子們終於很快適應了環境,以後個個養成了自覺勞動的好習慣。

甘祖昌的小女兒公榮有一次穿了一雙鞋幫破了的鞋子上學,有同學開玩笑說:「將軍的女兒還穿這樣的鞋?」公榮聽了臉紅,回家把鞋扔到牆腳。甘祖昌見了,把鞋子撿起,戴上老花鏡,一針針把鞋子補好。他對公榮說:「我在你這樣的年紀給老闆挑腳,每天來回120里,春夏秋冬都打赤腳。現在生活好了,可不能忘了艱苦奮斗的傳統呵。」以後甘祖昌給每個孩子發了個針線包,衣服破了,自己動手縫補。

范仲淹:
宋代寫《岳陽樓記》的范仲淹就是精神傳子的典範。人們都很熟悉,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更是家喻戶曉。可人們不一定知道,他還是一位精神傳子的好父親。范仲淹在孩子面前常常講述他小時候的故事:「家裡貧窮,十幾歲才上學讀書。為了讀書,他過著十分艱苦的生活,每天熬一鍋粥,冷了凝成粥凍後,用刀切成四塊,早晚各吃兩塊,每餐就用幾條鹹菜下粥,終經刻苦學習。」把刻苦精神傳遞給孩子。做官以後,牢記窮苦百姓,以「先憂天下」為座右銘。有一次,二兒子范純仁結婚前,提出購置一些上等的物品,想把婚事辦得排場一些,便列出一張清單徵求父親的意見。范仲淹看後皺起了眉頭,然後搖搖頭說:「這太過份了,哪能這么鋪張!」說完見兒子低頭不語,不像平時那樣樂意地聽取自己的意見,便又親切地說:「孩子,我不是捨不得花錢,我也知道是親家那邊想風光一下,但我們在任何時候都不能丟掉范家的家風,不能忘記先憂天下的信條啊!」一席話,聽得兒子點頭稱是,忙把清單改了又改,最後只辦了一個簡朴大方的婚禮,並將積攢的俸祿拿來周濟貧困親友、部下和老百姓。受到人們的稱贊。范仲淹就以自己良好的個性品德為榜樣,大展孩子可塑性,爆發孩子的敬仰及模仿。

8. 父母為你付出的事例有哪些

最深刻的就是上高中,那個時候要住校,為了我的伙食能營養點,每個周末回家都做好多好吃的菜,周日回校又做了好多菜,要我帶學校改善伙食,好幸福。

9. 古今中外有哪些孝敬父母的故事,請列舉

1、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

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2、董永少年喪母,與父親董公相依為命。年齡稍微長大一點後就下田勞動來贍養父親。董永因為家裡貧窮經常幫人做工謀生。農活忙的時候,他常用小車推著多病的父親到田頭樹蔭下,邊做農活邊照應董公,鄰里鄉親都誇他是個大孝子。

後來,董公病故,董永因家中貧困,無錢安葬父親,於是就到西溪鎮上大財主曹長者家賣身為奴,得錢葬父。

3、包拯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他在宋仁宗天聖五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4、陳毅見久別的母親,心裡很激動,上前握住母親的手,關切地問這問那。過了一會兒,他對母親說:「娘,我進來的時候,你們把什麼東西藏到床底下了?」母親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陳毅聽了忙說:「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邊伺候,心裡非常難過,這褲子應當由我去洗,何必藏著呢。」

母親聽了很為難,旁邊的人連忙把尿褲拿出,搶著去洗。陳毅急忙擋住並動情地說:「娘,我小時候,您不知為我洗過多少次尿褲,今天我就是洗上10條尿褲,也報答答不了您的養育之恩!」說完,陳毅把尿褲和其它臟衣服都拿去洗得乾乾凈凈,母親欣慰地笑了。

5、閻元明從小就孝順父母,是遠近聞名的孝子。太和五年,閻元明被任命為北隋郡太守,元明因為赴任遠離家鄉,不能奉養母親,甚是悲痛。母親也很捨不得元明離開自己到外地就任,日夜落淚,以致失明。元明強忍悲痛向皇帝上書,請求歸家侍奉母親,皇帝准許元明回家侍養母親。

母親得知皇帝准許元明回家養親,眼睛馬上就復明了。母子二人情深至切,以致如此。後來,刺史呂壽恩把元明的事情上奏皇上,皇帝下詔州郡,下令表彰元明孝行,並准他母親頤養天年之後再出仕。母親故去,服喪過後,元明依然悲傷,每逢忌日都慟哭不止,鄰居都很為他感動。

10. 歷史上家長教育孩子的經典例子

古人雲:子(養)不教,父之過!說的就是 家庭 教育 的重要性,因為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他們的言傳身教對其子女的成長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歷史上教育孩子的 故事 最著名的有哪些?下面我收集了歷史上家長教育孩子的經典例子,希望對你有幫助

家長教育孩子的例子一:范仲淹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寫下的千古名句,也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

范仲淹出生在蘇州吳縣一個貧苦的家庭。早年清貧的生活,使他養成了節儉樸素的良好習慣。後來入朝做大官後,所得的俸祿,往往用來接濟窮人,而自己的子侄,卻不得不輪流換穿好一點的衣服出門做客。

話說一年的秋天,范仲淹的二兒子范純仁將舉行結婚大禮。范純仁深知父親的風節和家規,對操辦隆重、奢華的婚禮,自然不敢妄想。純仁暗暗考慮:成家立業乃人生大事,總得購置些衣服、家什。只買些簡單的用品,自然會得到父親的贊許,但新婚妻子及岳父那邊卻不好交待;買些稍好點的,妻子、岳父那裡自然高興,但父親的家規卻不好通過。

想來想去,范純仁最後決定:只買一兩件稍貴的物品,父親、妻子兩邊都能通過。於是,純仁將要購買的物品列出清單,壯著膽子交給了父親。

誰料范仲淹接過清單一看,立刻板起了面孔,大聲說:“純仁,你要購買的那兩件貴重之物,到底是什麼打算?難道我范家的門風,要在你手中壞掉不成?婚姻自然是人生的大事,但是,它與節儉有什麼矛盾?又怎麼可以借口‘人生大事’,而去奢侈浪費呢?”

一番話說得范純仁滿面羞愧。他低下頭,鼓起勇氣,向父親喃喃地說道:“范家節儉的家風,孩兒自幼熟知。購買奢華貴重用品,兒子知錯。可是有件事孩兒在心中苦惱多時,今日如實稟告父親大人。這些天來,新人想以羅綺作幔帳,孩兒知道這不合范家家風,不敢答應,可她父母又出面提出,孩兒礙於他們的情面,沒敢再堅持不買。”

范仲淹一聽,立刻大怒,指著范純仁說道:“你知錯認錯,我不再追究你的過錯。但是,范家幾十年來,以節儉自守,以奢侈為恥。用羅綺做幔帳,豈不壞了我范家的家風?情面事小,家風事大。你可以告訴他們,如果堅持以羅綺為幔,那我范仲淹就敢把它拿到院子里燒掉!”

由於范仲淹的堅持,范純仁的結婚大禮辦得十分簡朴,既沒購買什麼貴重奢華的物品,也沒有舉辦隆重奢侈的婚禮,不僅范仲淹的家風得以維持,同僚們也從中受到很大教育。
家長教育孩子的例子二:岳飛
岳飛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將領。南宋抗金名將,民族英雄。

岳飛20歲那年,離家從軍。臨行前一天,岳母姚氏為了鼓勵兒子岳飛樹立“以身許國,報效國家”的偉大報負,在他背上用針刺了“精忠報國”四個大字,要他牢牢記在心,至死為國效力。“岳家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金軍對他也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之嘆,最後被秦檜等人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岳飛重視人民抗金力量,一貫主張積極進攻,以奪取抗金斗爭的勝利。他是南宋初唯一組織大規模抗金戰役的統帥。

岳飛自己一共有五個兒子。像母親當年對自己一樣,他對他們的教育非常嚴格。按理說,作為一個統率百萬大軍的主帥,他在當時的薪俸是不少的,可以讓子女們生活過得富裕一些。但是,他始終保持著比較簡朴的生活,而把多餘下來的錢充作軍費,賞給軍士。岳飛在家中日常只穿麻布,不穿絲綢。家中平時的飯菜是麥面加蔬菜,很少用肉,而且規定幾個兒子不得飲酒。岳飛還經常要兒子們讀書之餘到農田去從事各種勞動。他說,對於子女,“稼穡艱難,不可不知也”。

岳飛的長子岳雲,12歲入伍成為一名小軍士。岳飛對岳雲的武藝操練要求十分嚴格。有一次,岳雲身披重鎧,操練騎馬沖下陡坡,一時興起,忘記注意地形,從山上狂奔而下,結果連人帶馬栽進了壕溝里,衣服跌破了,臉上也掛了彩,流出了血。岳飛看見了,大怒,命令軍士打他100軍棍。眾將士求情,他仍然不依。他說:“前驅大敵,亦如此耶!”岳飛認為,平時演習就應該當作戰時看。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兩軍戰斗時,自己不但會丟掉生命,而且還會造成戰斗失利。所以,現在不按軍法辦事,嚴加教育,表面上是愛兒子,實際上是害兒子呀!由於岳飛的嚴格教育,岳雲很快成長為一員所向無敵的勇將。

岳雲在和金兵作戰中,“勇冠三軍”,屢建戰功,將士們稱他為“贏官人”。岳飛卻多次對他的功勞隱而不報,等到別的將領多次催促,朝廷又親自調查,才予以追認。當時,宋高宗下旨給岳雲連晉三級,岳飛卻上表謝絕。他在表中誠懇地說:“許多兵士出生人死,頂多才升一級,我兒雖然立了一點功,怎麼能夠連升三級呢?”

所以,一些將士說岳飛對待兒子是“受罰重於士,受獎後於士”。
家長教育孩子的例子三:鄭板橋
鄭板橋(1693-1765)是清朝“揚州八怪”之一。他在山東濰縣當縣官時,兒子小寶留在興化鄉下的鄭墨弟弟家。

小寶6歲時上學了。為了教育兒子,鄭板橋專門給他的弟弟鄭墨寫了一封信,信中寫道:“餘五十二歲始得一子,豈有不愛之理!然愛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愛,不以其道是溺愛。”

他的“道”是什麼呢?他說:“讀書中舉,中進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個好人。”

鄭板橋自己是個讀書人,他並不是看不起讀書人,他看不起的是:讀書就是為了做官。

鄭板橋自己最重視的還是兒子的品德。他對弟弟說:“我不在家,兒便是由你管束,要須長其忠厚之情,驅其殘忍之性,不得以為幼子而姑縱惜也。”他主張,他的孩子和僕人的兒女應平等對待。他說:“家人兒女,總是天地間一般人,當一般愛惜,不可使吾兒凌虐別人。凡魚餐果餅,宜均分散給,大家歡喜跳躍。若吾兒坐食好物,令家人子遠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齒,其父母見而憐之,無可如何,呼之使去,豈非割心頭肉乎!”

後來,鄭板橋不放心小寶的成長,就把他接到身邊,經常教育小寶要懂得吃飯穿衣的艱難,要同情窮苦的人。教育兒子“明好人之理”、“愛天下農夫”。由於鄭板橋的嚴格教育和言傳身教,小寶進步很快。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父母為兒女做過的事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重慶西站到長壽怎麼坐公交車 瀏覽:850
普通人怎麼吃比較養生 瀏覽:708
續費養老保險要帶什麼 瀏覽:931
全身體檢體檢什麼項目 瀏覽:438
抗疫典型孝順 瀏覽:890
人不在了養老金 瀏覽:703
60歲的老人心悶心疼 瀏覽:937
職工養老保險提供哪些保障 瀏覽:698
青少年如何減少與父母發生沖突 瀏覽:690
為重陽節擬寫一條主題詞 瀏覽:724
80歲胃癌切除手術嗎 瀏覽:867
晶元最長壽命是多少年 瀏覽:688
會興敬老院收費嗎 瀏覽:571
歡度重陽節的小報 瀏覽:686
說胡話的老人還能活多久 瀏覽:931
老年人能喝四物湯嗎 瀏覽:601
怎麼看職工養老保險檔位 瀏覽:303
小學生二年級孝順父母的主題班會 瀏覽:119
以孝敬500個字 瀏覽:381
養老金個人繳納和單位繳納有什麼區別 瀏覽: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