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特色食品 包括哪些 要全面的
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再以面文化為例,因為面條不僅有2000多年的歷史,而且目前習慣吃面條的人約有億人之眾。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工業化的方便麵快速發展以來,2004年以達到480億份,產值290億人民幣,成為世界方便麵產銷第一大國,它融營養、美學、史學於一體,形成東方食品中一支不可忽視的主流食品,各式面條約500多種,色、香、味、形的完美統一。中國的面條起源於東漢,後由「遣唐使」傳入日本,元代之後由威尼斯商人馬克•波羅傳至義大利和歐洲。中國的面條如同茶葉、豆腐、美酒一樣為人類餐飲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中國人吃面講究很多,實質是把「人之常情」,「世間常理」物化在面條中。過生日吃長壽面;娶媳婦、喬遷新居要吃打鹵面,有湯有面有滋有味;農歷二月二「龍抬頭」祈盼風調雨順吃龍須面。不同時節,不同的喜慶節日吃不同的面條。
中國的「名面」更具獨特的人文價值。
如三鮮伊面、四川擔擔面、岐山臊子面、 韓城大刀面、酸辣老友面等不勝枚舉。僅以三鮮伊面為例,該面又稱孝子面。據史載,伊尹的母親常年卧病,其子為母親特製用雞蛋和面,揉擀切條之後,蒸熟後用油煎,即使人不在家,母親也能很方便的吃面,而且久放不腐。吃面時澆的湯是用雞、豬骨及海鮮燉制的。其母在伊尹的精心照料下身體康復,所以三鮮伊面又稱孝子面。而三鮮伊面的加工方法和現在工業化的方便麵十分相似。
至於四川的擔擔面更是家喻戶曉,陳寶寶是挑擔沿街叫賣的賣面的小販,擔擔面的擔上不僅佐料齊全,而且有鍋有火爐,現吃現煮要吃多少就煮多少,要加什麼佐料就有什麼,這種全心全意為消費者服務的經營理念是「擔擔面」長盛不衰的真諦。
膾炙人口的陝西岐山「嫂子面」或稱「臊子面」也蘊含著深深的哲理。據載有一窮書生因無父母由哥嫂撫養,嫂子不僅做的面條好而且鹵好,為了讓小叔子讀好書求功名,一家人省吃儉用,嫂子特為他打的鹵中有肉有菜,齒間留香,還用油潑辣子增進食慾,小叔子果然中舉,所以該面譽為嫂子面。於是很多人為讓自己的孩子求功名,也仿製這種打鹵面,但屢屢落榜,羞愧無顏,故又稱「臊子面」。
廣西酸辣老友面是說某人常到一家周氏茶捨去喝茶,後病在家中,周氏店主發現此人未到茶舍,親自登門知道老朋友病了,特製了一大碗酸辣湯面,並佐以爆香的蒜末和豆豉送上門,老朋友吃完出了一身大汗,身體康復,故稱「老友面」。以上所舉僅鳳毛麟角,掛一漏萬,但足以說明通過吃,所傳遞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真、善、美,是人與人之間的依戀和慰藉,這正是真正發生在我們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影響我們,既看不見又摸不著的人情與人性。
另外我們常見的還有年糕,咯咯豆,刀削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