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醫保健養生知識
中醫養生保健知識
周霞繼
副主任醫師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脾胃病科 三甲
中醫養生就是人體適應內外環境、保持陰陽平衡,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還要考慮季節環境的變化,採取不同的方法順勢而為。中醫養生保健的理念有三點,第一是未病先防;第二是既病防變,扶助正氣、驅除邪氣;第三是預後防復發;另外是注重養心,保持良好的心態。
中醫的養生保健知識非常繁多,是一個很大的系統和學科。簡單的說,中醫養生可以分為四季養生,就是每個季節有每個季節的養生方式,像春天多乾燥,應該養肝;夏天預防中暑,應該補脾;秋天應該注意保濕,以防止傷肺;冬天應該注意養腎等。中醫養生性別的不同,養生的方式也不一樣,男性和女性的差別很大,男性養生重在補氣,女性養生重在補陰。中醫養生對於不同地域也有不同要求,像南、北方的養生方式也有很大差距,南方濕氣較重,所以應該重在防濕;北方氣候比較乾燥,應該重在潤燥等。
養生的方法有順應四時、起居有常、飲食有節、不妄勞作,針灸、按摩、氣功等等。《黃帝內經》中說:「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因此本質來說,養生就是養心,調攝精神,從而使精神與形體相得益彰。
❷ 什麼是中醫養生 該如何養生
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養生是指通過怡養心神,調攝情志、調劑生活等方法,從而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
中國傳統養生強調對人與自然的關系,認為人應順應自然環境、四時氣候的變化,主動調整自我,保持與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雲「一陰一陽之謂道」;「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
(《易·系辭上》)《老子》雲「道法自然。」就是中醫養生的基本要求。 中醫養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養生是以培養生機、預防疾病、爭取健康長壽為目的。中醫養生有食養、葯養、針灸、按摩、氣功等豐富多樣的養生技術。
古人認為養生之法莫如養性,養性之法莫如養精;精充可以化氣,氣盛可以全神;神全則陰陽平和,臟腑協調,氣血暢達,從而保證身體的健康和強壯。所以精、氣、神的保養是最重要的內容,為人體養生之根本。
中醫學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質與功能活動概括為精、氣、神,認為這是生命之根本,是維持人體整個生命活動的三大要素。早在兩三千年前,《周易》、《黃帝內經》、《老子》裡面已經有一套很完整的養生原理,就像一個永遠也挖不完的寶庫,值得我們再三探索。中醫的養生觀包括天人合一、陰陽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