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養生 > 養生穴位灸哪裡

養生穴位灸哪裡

發布時間:2022-04-22 19:06:15

① 夏季艾灸養生,建議艾灸哪幾個穴位

【夏至是什麼】

夏季陽氣盛於外,人體皮膚鬆弛、毛孔大開。夏至過後,陽極陰生,陰氣居於內,飲食清補的同時,也應注意祛暑益氣。這個時候,葯物可以更好地刺激穴位,艾灸可以更迅速地祛寒除濕,保存好人體的元氣。艾灸祛寒除濕適合虛勞症、虛寒性體質、亞健康人群等。

①「命門穴」:艾灸此穴可增加體重、提高抗寒能力、促進細胞DNA合成、提高機體免疫力功能的作用。

②「神闕穴」,位於肚臍正中處。神闕為任脈之要穴,具有溫陽益氣、補腎健脾之功。

③「湧泉穴」:此穴有補腎壯陽、養心安神的作用。

④「大椎穴」:大椎穴為人體諸陽經交會之所,故能振奮全身陽氣,鼓動、調節全身氣血,對機體有強壯、補虛、培元的作用,可以增強機體抗病能力。

⑤膻中穴:該穴具有調理人身氣機之功能,可用於一切氣機不暢之病變,諸如肺氣不降之上逆、心之氣血郁滯以及肝氣郁結等症。

② 立夏針灸哪些穴位養生

夏季用針灸來養生,以內關、氣海、足三里三穴為主,針刺、艾灸、拔罐、按摩哪種方法都行,每天10-15分鍾,貴在堅持。

③ 立春艾灸養生應該灸那些穴位,都有什麼作用

1.灸神闕穴

神闕(肚臍)屬任脈經.又名臍中。艾灸神闕穴,有溫補元氣,健運脾胃,固脫復甦之功效。現代研究發現,艾灸實驗性關節炎大白鼠的神闕穴,其炎症區壞死程度及細胞浸潤明顯減輕,隔鹽灸正常小白鼠的神闕穴,其殺傷細胞活性,在24小時內迅速升高,72小時至120小時復原,若間日連續灸,則活性升高可維持更長的時間。

神闕穴多採用隔鹽灸,還有一種叫做神闕灸臍法的保健灸法,其法是,先以生五靈脂24克、生青鹽15克、乳香3克、沒葯3克、夜明砂6克(微炒)、木通9克、干蔥頭6克、麝香少許,研成細末備用(以上諸葯在中葯店有售)。施灸時取麵粉適量,用水調和作圈置於臍周。取葯末6克,另用槐樹皮剪成圓幣形,將臍上的葯末蓋好,每歲一壯,灸治一次換一次葯末,每月可灸1次,午時灸為宜,多用於身體虛弱者,並可強健脾胃功能,預防疾病。

灸神闕還能治泄瀉、便血及病後大便不通。據《竇材灸法》載:「腸癖下血,久不止,此飲食冷物,損大腸氣也,灸神闕穴三百壯;虛勞人及病後大艾灸神闕穴,對泄瀉、繞臍腹痛、脫肛、中風脫證、角弓反張、產後尿瀦留、慢性腹瀉、皮膚瘙癢、蕁麻疹有效好的防治作用。

2.灸氣海穴

氣海屬任脈,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下1.5寸。灸氣海有延年益壽、養生保健的作用。據們《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五載,柳公度年八十餘,步履輕便,當有人問其養生之術時,他說:「吾初無術,但未嘗以元氣作喜怒,氣海常溫耳。」灸氣海能生發和培補元氣,滋榮百脈,益腎固精,保健強身,解除疲勞等。據《竇材灸法》記載:「上消病,日飲水三至五升,及心肺壅熱,又吃冷物,傷肺腎之氣……春灸氣海,秋灸關元三百壯,口生津液。」認為灸氣海能預防治療糖尿病。日本代田文志(現代日本針灸學家)認為用艾灸氣海可預防闌尾炎,可以灸20~3O壯。

現代研究認為:艾灸氣海穴可防治下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泄痢不止,遺尿、遺精、陽 痿、滑精,閉經、崩漏、帶下、子宮脫垂,中風脫證、脘腹脹痛、氣喘、疝氣,失眠、神經衰弱、腸炎等。

3.灸關元穴

關元屬任脈,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下3寸。該穴為小腸之「募穴」,足三陰經、任脈之會,一身元氣之所在。別名「丹田」。《難經·六十六難》集注中楊玄操說:「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氣之根元,太子之府也。」中醫學認為,關元其部位為真陽所居、化生精氣之處。艾灸關元能使清陽上升,濁陰下降,元陽溫暖,血液充盈,能培腎固本,補氣回陽,通調沖任、理氣活血。艾灸關元,能治積冷,男子疝氣,夢遺淋濁,女子瘕聚,經產帶下,諸虛百損。現代研究發現:艾灸關元可使血液動力學改變,對心肌具有正變力性作用,從而使得每博指數(SI)和左心室搏做功指數(LVSWI)穩定增加。艾灸關元還可改變動脈血氧運輸量,有增加利用氧的作用,能增加機體代償能力,防止缺氧加重和延緩休克的發展。艾灸關元可防治遺尿、尿頻,隆閉、少腹脹痛,脫肛、疝氣、遺精,白濁、早泄,月經不調、經閉、痛經、崩漏、惡露不盡、不孕,中風脫證、虛勞贏瘦等。

4.灸大椎穴

大椎穴屬督脈,在第7頸椎與第1胸椎之間,大椎穴又名百勞穴,是督脈、手足三陽經、陽維脈之會,有「諸陽之會」和「陽脈之海」之稱。此穴有解表、疏風、散寒,溫陽、通陽、清心、寧神、健腦、消除疲勞、增強體質、強壯全身的作用,現代研究發現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細胞的數量,提高淋巴細胞的轉化率和E一玫瑰花環形成率,具有提高機體細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於老年人項背畏寒,用腦過度引起的疲勞、頭脹、頭暈,伏案或低頭過度引起的項強不適、頸椎病,血管緊張性頭痛等。

大椎穴還有明顯的退熱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氣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還可用於肺氣腫、哮喘的防治。

艾灸穴位的順序
古代著作中關於艾灸的順序都有詳細的論述,被後人譽為「葯王」的孫思邈在其著作《千金方》中就清楚地記載著:艾灸應當遵循先陽後陰,先左後右,向上後下的原則。中國古代先民多以農耕為作,臉朝黃土背朝天,因此,中醫將背部、上身歸之於陽;腹部、下身歸之於陰。在陰陽學說中,頭為陽、足為陰;左為陽、右為陰。

所以按照傳統的中醫理論,施行灸療的順序,一般是先灸上部,後灸下部;先灸背部,後灸腹部;先灸頭身,後灸四肢;先灸左側,後灸右側。中醫講究辯證施治,有些疾病的調理灸療順序也不是一成不變,可以先緩解症狀,比如先灸阿是穴和其他重點穴位等。總之是以人為本,患者舒適為宜。

據《內經·靈柩》記載:古人又將一天分為春夏秋冬四個時期,早晨為春、日中為夏、日落為秋、半夜為冬。一般來說,晚9點到凌晨3點是一天的冬季,叫日冬;凌晨3點到上午9點是一天的春季,叫日春;上午9點到下午3點是一天的夏季,叫日夏;下午3點到晚上9點是一天的秋季,叫日秋。

早晨人的精氣神開始生發,病易人體;日中人的精氣神最旺,能戰勝病邪。所以在一天中灸療的最佳時間,是在午時(中午11~1點)前後。這段時間人體與自然的陽氣逐漸轉旺,並在正午的時候達到頂點,此時療效最好;所以古人講"三伏灸",冬病夏治就是這個道理。而清晨卯時、辰時(上午5~9點)與傍晚酉時(下午5-7點)、戌時(下午7-9點),人體與自然均處於陰陽之氣交接的時候,此時灸療,效果會因環境氣溫偏低稍有降低。

所以,葯物加穴位,再加上一個較為恰當的治療時機,三者完美地結合,才能讓灸療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日常養生穴位

第1大穴位——足三里

足三里可謂是女人養顏的第1大「保鏢」了,為什麼這么說?足三里屬於胃經,是治療脾胃疾病的常用穴位。脾胃是後天之本,吃到肚子里的食物和水,都要經過脾胃運化出營養,然後供應全身。脾胃在身體里的作用,就好像是食品加工廠,食品加工廠工作不正常,食物供應不足,身體就會忍飢挨餓,進而容顏憔悴、面色無華。人的呼吸、心血管、泌尿系統的疾病、婦科疾病、虛勞羸瘦、諸虛不足等,都有可能因為脾胃功能不好而引發,所以,但凡由於脾胃功能不足引起的健康問題,都可以用足三里保健、治療。人體好比一個摩天大廈,脾胃就是大廈的根基,脾胃好,人的健康才能根基永固。足三里就是脾胃的貼身「保鏢」,所以,愛美的女士們要用好足三里。

足三里在哪裡呢?你可以坐著找它。先正坐,膝部成直角,用自己的手掌按在與手掌同側的膝蓋上,虎口圍住膝蓋上緣,除大拇指外的其餘四指朝下,食指按住膝蓋下的脛骨,中指尖處就是足三里。

這個穴位很好用,沒事了按揉按揉就行,不用在意按摩的手法和次數。也可用艾灸。買根艾條,然後將艾條點燃,點燃的一端對著足三里,離皮膚3厘米左右遠,以該處皮膚感到溫熱為度,每次灸15分鍾左右,可以經常灸。

第2大穴位——血海

女子以血為本,若要面若桃花,不可不養血補血。怎麼養血呢?除了日常注重飲食營養,保證生產血液的物質供應外,還可以充分利用穴位,血海就是個養血補血的「明星」。血海屬於脾經,中醫認為脾統血,該穴位是血所匯集之處,統治各種與血相關的病症,沒病的時候養血補血效果自不待言。

血海怎麼找呢?它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取穴時可仰卧床上,用力伸直腿大腿和小腿,髕骨內上緣往上2寸處有一塊鼓起的肌肉,該肌肉的中點處就是血海。

怎麼使用血海呢?最簡單的就是自我按摩,沒事的時候經常揉按就可以了。

第3大穴位——太溪
我們先來看看太溪這個名字。「太」,是大、多的意思;「溪」,是溪水。合起來的意思大致就是溪水很多。這對女人養顏有什麼好處呢?不是有那句話嗎?「女人是水做的」,肌膚要水嫩,自然離不開水的滋養。太溪就是身體里提供「水源」的重要穴位。

在人的五臟六腑中,腎屬水,藏精,如果腎虛,身體里的水不足以控制住火,心火旺盛,人就會出現諸如失眠、上火、口渴、便秘、皮膚乾燥、面色晦暗等一系列問題,養顏便無從談起。太溪是腎經的原穴,就好像是儲藏腎氣的倉庫,人體腎氣不足,從倉庫里調撥就可以了。所以,美女養顏,不可不用太溪。另外,太溪也是補元氣的大穴,常用太溪,人體元氣充足,整個身體狀態都會好。

太溪的位置很好找。它在足內側,足內踝的後方。跟腱與內踝尖之間的凹陷處就是太溪。
太溪的使用方法也很簡單,按摩和艾條灸都可以。沒事的時候就多按摩按摩,或者用艾條灸15分鍾,經常艾灸它,自然腎氣充足,面色紅潤水嫩。

第4大穴位——神門

神門,聽名字就知道,它是養心安神的重要穴位。神門屬於心經,中醫認為心主神明,心藏神,凡是與神志有關的各種健康問題都可以用神門治療。神門是心經的原穴,其作用大約相當於儲藏心經之氣的倉庫。現代女士,工作壓力大,常常會有一些神志方面的問題,如失眠、健忘、煩躁等,時間一久,人便會神疲乏力、容顏憔悴。怎麼辦呢?養心安神啊,神門這個穴位「保鏢」就可以隨時派上用場。

神門在哪裡?它在手腕上,手掌小魚際上角有一個突起的圓骨,其後緣向上能夠摸到一條大筋,其外側緣與手腕上靠近手掌的那條橫紋的尺側端(小拇指那側)的交點處就是。經常按揉神門,既安心神,又養容顏,一舉多得。

④ 針灸養生常用的主要穴位有哪幾個

針灸養生經常用到的主要是五大穴位,《四總穴歌》里說「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深入淺出地概括了足三里、委中、列缺、合谷4穴位的功能與主治,後世又加上內關穴,這五大要穴對全身起到了重要的養生保健作用。

⑤ 艾灸常見的幾個部位是哪裡

艾灸常見的幾個部位如下:

1、身柱穴

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位於小腿內側,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後緣,三陰交是足三陰經(脾經、腎經、肝經)的交會穴,對肝、脾、腎三臟的疾病有防治作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艾灸穴點陣圖

⑥ 春天來了,做保健炙需要炙哪些穴位

一、足三里
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脛骨嵴外1橫指處。常炙足三里,可健脾益胃,促進消化吸收,強壯身體,中老年人常炙足三里還可預防中風。具防老及強身作用。
炙法:用艾條著膚炙,溫和炙均可,時間可掌握在5--20分鍾。古代養生家主張常在此穴施瘢痕炙,使炙瘡久不愈,可以強身益壽。「若要身體安,三里常不幹」,即指這種炙法。現代研究證明,炙足三里可改善人的免疫功能,並對腸胃、心血管系統等有良好的調節作用。
二、神闕
神闕穴位位於當臍正中處。神闕為任脈之要穴,具有溫陽益氣,補腎健脾之功。《扁鵲心書》指出:「依法熏蒸,則榮衛調和,安魂定魄,寒暑不侵,身體開健,其中有神妙也,...凡用此炙,百病頓除,益氣延年。」
炙法:炙7--15壯,炙時用間接炙法,如:將鹽填臍心上,置艾柱炙之,有益壽延年之功,艾炙此穴選擇冬季為宜。
三、關元
關元,在腹正中線上,當臍下3寸處,具補腎益氣的作用,《圖翼》:「此穴當人身上下四旁之中,故又名大中極,乃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扁鵲心書》:「每夏秋之交,即灼關元千壯,久久不畏寒暑。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炙臍下三百壯;五十,可二年一炙臍下三百壯;六十,可一年一炙三百壯,令人長生不老」據研究,艾炙小鼠關元穴,能延長接種HAC瘤細胞小鼠的存活期。
炙法:著膚炙,每次7--15壯,或艾條溫和炙
四、中脘
中脘位於腹正中線上臍上四寸處。為強半要穴,具有健脾益胃,培補後天的作用。《循經》:「一切脾胃之疾,無所不療」,一般可著膚炙7--15壯,或艾條溫和炙10--15分鍾。
五、膏肓
位於背部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處。《千金方》雲:「主贏瘦虛損」常炙膏肓穴,有強壯作用。
炙法:艾條溫和炙15---30分鍾,著膚炙1--15壯

六、命門
位於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具有補腎壯陽的作用。著膚炙3--5壯,或隔姜炙。據對動物「陽虛」模型研究,艾炙後有增加體重,提高耐凍能力,促進細胞DNA合成,提高機體免疫力功能的作用。
七、湧泉
腳趾卷屈,在前腳牚中心凹陷處取穴,此穴有補腎壯陽,養心安神的作用。常炙此穴,可健身強心,有益延年之功效。一般可用著膚炙3--7壯。
八、大椎
俯伏坐位,在後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下凹陷中,手足三陽經之會。有固表屏風之功。現代研究發現,炙小白鼠大椎穴,可使免疫功能低下的小白鼠提高免疫力。炙法:如體虛易感冐或哮喘,可每年夏天隔姜炙10--20次,古人以年齡為壯,或艾條炙20分鍾。還可用瘢痕炙。
九、其他
如針刺保健中所列曲池、三陰交、氣海等穴,均可施炙,具有強身保健功效。

⑦ 養生穴位有很多,你知道的有哪些

肚臍的位置就是我們的新闕穴。這也是長壽的血液,也是中醫肚臍治療的重要位置。一般來說,看一個人的肚臍形態就能知道那個人的體質狀況。如果肚臍很深很圓,就意味著生命力旺盛,也意味著脾臟的強壯。如果肚臍縱向生長,意味著不舒服、寒冷的侵犯、摸肚臍周圍的皮膚,皮膚會變冷,平時脾胃虛寒嚴重。平時脾胃虛弱,消化慢或暴飲暴食,導致脾胃受傷,患上胃腸疾病、打嗝等疾病。這時都可以使用中充血。我們可以通過艾灸使艾灸軟化10分鍾。我們的胃很舒服,很暖和,裡面的氣流很順暢,肚子能發出咕嚕的聲音。

早上起床按摩這三個穴位,通過頭部、胸部、腿部的經絡受到刺激,使血液自由通行,恢復正常運行,可以很好地通過經絡,預防各種疾病的發生。按摩是我國自古以來治療養生和疾病的方法。養生常用血33601,正明血,有緩解眼睛疲勞、保護視力的作用。頭部維度點,緩解頭痛,停止嘔吐;下關點、耳部健康特殊效果;風池穴,熱醒腦預防感冒;百惠點緩解抑鬱和無聊;人們有降低血壓的效果。手部三里穴可以消除肘部炎症;內關點防治心悸失眠;緩解曲池點胳膊麻痹;養老金點舒京通過血液循環寬胸氣;合谷穴可以緩解各種疼痛。祖桑利點胃腸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永泉點促進睡眠;大椎穴、感冒發熱頸椎病的治療;臧中學慢煩胸民等。只要堅持,就能達到養生的目的。

⑧ 中醫養生建議在一月進行艾灸的穴位是哪些

中脘穴位於腹部,在肚臍正上方四寸的地方,艾灸中脘穴對於治療腹脹、腹瀉、嘔吐、便秘以及其他消化系統疾病有不錯的功效。另外,中脘穴對也能緩解人們精神不濟、神經衰弱等病症。

命門穴位於後腰,有人說艾灸命門穴可以治療腎虛,起到養腎固腎的功效,其實艾灸命門穴對女性來講也有不少好處。女性出現月經不調、白帶異常等婦科病也能灸一灸此穴。

關元穴是人體的一個養生穴位,經常艾灸關元穴可以很好的幫助人們調理氣血,改善氣血不足、氣血兩虛等症狀。男性若是出現性能力問題,也可以堅持溫灸關元穴,灸一段時間就能得到效果。

足三里穴能調和氣血、補益脾胃,艾灸這個穴位不僅能治療腸胃系統疾病,還可以緩解乾咳、久咳,改善長期失眠、頭暈的症狀。

閱讀全文

與養生穴位灸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年痴呆患者可以辦理病退嗎 瀏覽:832
老年痴呆能活多久嗎 瀏覽:701
重陽節可以走親訪友么 瀏覽:77
跟父母分居有什麼影響 瀏覽:317
心源養老院 瀏覽:46
2018年退休金北京怎麼計算 瀏覽:104
通過延遲退休年齡來解決養老金缺口 瀏覽:478
長壽面怎麼下的 瀏覽:839
體檢色盲測多久交去車管所 瀏覽:110
養老保險卡怎麼只有一張銀行卡 瀏覽:329
孤寡老人進養老院怎麼樣 瀏覽:266
密雲水庫清朝永琪父母什麼情況 瀏覽:527
長壽哪裡有快遞公司 瀏覽:625
養老保險清繳委託書怎麼寫 瀏覽:835
老年人用品誰家好 瀏覽:915
王菲的父母怎麼樣 瀏覽:271
長壽花桿爛了怎麼治 瀏覽:127
80歲老人一天睡幾小時 瀏覽:134
重陽節動漫人物圖片簡筆畫 瀏覽:144
南通什麼醫院可以做入職體檢 瀏覽: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