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養生 > 中醫怎麼針灸長壽

中醫怎麼針灸長壽

發布時間:2022-04-22 16:34:40

⑴ 什麼是中醫養生 該如何養生

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養生是指通過怡養心神,調攝情志、調劑生活等方法,從而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

中國傳統養生強調對人與自然的關系,認為人應順應自然環境、四時氣候的變化,主動調整自我,保持與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雲「一陰一陽之謂道」;「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
(《易·系辭上》)《老子》雲「道法自然。」就是中醫養生的基本要求。 中醫養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養生是以培養生機、預防疾病、爭取健康長壽為目的。中醫養生有食養、葯養、針灸、按摩、氣功等豐富多樣的養生技術。
古人認為養生之法莫如養性,養性之法莫如養精;精充可以化氣,氣盛可以全神;神全則陰陽平和,臟腑協調,氣血暢達,從而保證身體的健康和強壯。所以精、氣、神的保養是最重要的內容,為人體養生之根本。
中醫學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質與功能活動概括為精、氣、神,認為這是生命之根本,是維持人體整個生命活動的三大要素。早在兩三千年前,《周易》、《黃帝內經》、《老子》裡面已經有一套很完整的養生原理,就像一個永遠也挖不完的寶庫,值得我們再三探索。中醫的養生觀包括天人合一、陰陽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寶。

⑵ 針灸的最高境界就是鬼門十三針,號稱包治百病,真的那麼有效嗎

針灸是針法和灸法的總稱,是將金屬做成又細又長的針,比較常見的是銀質銀針。話說人體有三百六十一個主要穴位,每一個穴位管理的病症是不一樣的。針灸分為艾灸,隔葯灸,柳條灸,燈芯灸等等,雖然種類繁多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最常見的是艾灸。針灸是找到疾病的關鍵,對症施針,通過刺激將經脈打通,調節氣血。

針灸作為中醫之首,是祖先經歷了上千,上百年來不斷地打磨研究留下來的東西。它不需要吃葯,經濟有實惠,是治療肩周,腰椎間盤突出的好方法。我們不否定它的功績,但什麼都得理性認知。

⑶ 足三里為什麼被稱為長壽穴

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常用的重要穴位,位置在膝下3寸,於脛骨前緣旁開1寸處,患者可取坐位屈膝垂足,或卧位在外膝眼直下3寸,距脛骨前嵴一橫指處取穴。足三里臨床應用廣泛,是治療胃腸及下肢膝脛疼痛的首選之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中指出「足三里能通心腹脹,善治胃中寒,腸鳴並腹瀉,腿脛膝腫脹酸,傷寒瘦損,氣蠱諸股」。所以足三里有諸病皆治的說法。1 足三里能健脾、消除腹脹、助消化 足三里穴以治療胃腸疾病為主,有「肚腹三里留」之說。胃脘痛可配合內關、合谷、中脘、陽陵泉,腹脹配合脾俞、胃俞。脾胃互為表裡,為後天之本。以足三里為主穴,可配合諸多穴位治療疾病。配中脘治療肝氣郁滯,食停胃脘或因中焦虛寒所致的胃脘疼痛,起到疏肝理氣,溫中散寒的作用,配中脘、內關、合谷有溫胃散寒、調中降逆之效,配脾俞、公孫可調補脾氣、健中和腸以消除泄瀉。以足三里為主穴,可治療消化系統的疾病。2 足三里能調氣血,活絡止痛 按摩足三里能使氣血流通,舒經通絡,祛風散寒。足陽明經,起於鼻兩旁……下至髕骨,沿著脛骨前嵴外側下行足跗,另一支脈從膝下3寸處分出進入中趾外側端。由此可以看出,足三里穴是治療下肢疾病的重要穴位。 臨床證實,足三里有健脾利濕,舒筋活血的功效,所以下肢運動系統的疾病治療離不開足三里穴。風寒濕脾及外傷所致的局部疼痛腫脹,可配膝眼、委中、陽陵泉,關節炎可配昆侖、懸鍾,踝關節疼痛可配丘墟、照海。推拿雙足三里 穴,可治療周身關節痛。 3 足三里具有防病、保健強壯的作用 足三里能起到防病、促健強壯的作用,俗話說「人老先老腿」,推拿足三里穴能使腿腳靈活,這與古代神醫華佗的五禽戲來鍛煉身體,使人達到健康防病是一致的。推拿足三里可防止衰老,預防百病,如配神門可治療失眠,配天柱、中渚可治耳鳴,配聽宮、外關治耳聾,配睛明、風池治視神經萎縮,配心俞、脾俞、內關治心脾兩虛,配心俞、腎俞、關元治心腎虧虛。素體健康的人,經常按摩足三里穴,能使人精力充沛,身心更健康!

⑷ 生活怎麼過才可以長壽

長壽是人人都夢想的,現代社會因諸多原因普遍都是亞健康,這里包括,工作壓力,生活壓力,食物搭配不科學問題,熬夜等長期生物鍾紊亂所造成 。合理安排工作,輕松生活,科學鍛煉,膳食科學搭配是最重要的,防病勝於治病開心快樂就是長壽秘訣。

齒常叩,津常咽,耳常彈,鼻常揉,腿常支,面常擦,足常摩。腹常旋,腰常伸,肛常提,食勿言,卧勿語,酒無醉,色勿迷。心常靜,骨力勁,脊樑直,腸胃凈,耳要清,神要定,腰要健,精魄正。夙光好,夜寂早,早餐好,晚餐少,多讀書,勤看報,常笑笑,莫煩惱,勤為福,恆常要,忙到老,壽到老。

一個健康的體魄,一個豁達的性格,一個善思考的頭腦,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一定可以助你有一個長壽的人生。

⑸ 生活中,百歲老人都是如何進行「養生」的

說到養生,這已經不是中老年人的專屬了,現在很多年輕人都開始了「朋克式」養生,比如今日保溫杯里泡枸杞,明日養生壺里加小米。

三、長壽養生4妙招簡單又有效

1、常搓湧泉穴

腳底為第二心臟,我們腳上的60多個穴位與五臟六腑的12條經脈有著密切的聯系,它布滿了相關全身各器官的反射區,經常溫浴後搓湧泉穴,可去病延年。

2、日梳五百把病除

頭為精明之府,人體之重要12經脈和40多處大小穴位,以及十多個特殊刺激區均會聚於頭部。勤梳頭對這些穴位和經脈進行所謂針灸性按摩或刺激,可去病健身,是一項簡便易行的長壽保健對策。

3、保持樂觀

醫學研究表明,情緒與健康二者緊密相連。凡情緒樂觀開朗之人,可使其內臟功能健康運轉,增強對外來病邪的抵抗,同時在平靜的情緒狀態下,方可從事持續的智力活動。

4、高質量的睡眠

中醫睡眠機制是:陰氣盛則寐(入眠),陽氣盛則寤(醒來)。所以夜晚應該在子時(21-23點)以前上床,在子時進入最佳睡眠狀態。這個時候休息,最能養陰,睡眠效果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⑹ 針灸治病的原理是什麼,能否用現在的科學解釋

針灸治病是中醫中“針法”與“灸法”的總稱,主要是通過刺激經脈以及穴位的方式來達到治病目的,有一定的科學道理,但目前的科學只能解釋一部分,不能進行透徹全面的解釋。

總地來說,針灸之法是有其科學性的,但都說“科學的盡頭是神學”,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醫的歷史也十分久遠,中醫與科學之間的關系也存在著很多爭議。但不可置疑,中醫是中華文化中不可被忽視的瑰寶,也正因為中醫中存在許多科學都無法完全解釋的理論,才更顯得中醫的高深莫測。

⑺ 有關中醫學

中醫治病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人體既作為自然界中的一個開放系統,就會受到自然界錯綜復雜致病因素的影響。因此,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便是中醫治病一個最大特色。

先說因時制宜。我國有世界上最鮮明的四季,因此四季變化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影響,和人體的臟腑功能對四季的反應也最劇烈。

例如,切脈是中醫診病最主要手段之一。而人的脈象因四季而有顯著不同。從脈波圖形說,主波振幅夏季最高,冬季最低;脈率則冬季較夏季為快。從中醫脈象說,春天應為弦脈,夏天呈鉤脈,秋天應是浮脈,冬季應見營脈。因此切脈診病時必需考慮季節因素。因為古人認為,如果脈順四時(正常脈象),即有病亦易治,原因在於病未深入;如果脈與四時相逆,則一般來說沉痾已到了難治或不治的地步了。從現代醫學化驗的多項生理常數看,冬夏季一般都有較大差異,甚至冷暖鋒過境前後也有很大不同。由此可見四時和天氣對人體影響之大。

因時治病的另一個例子可舉針灸。中醫常用針灸治病。針灸也講究四時。不同季節取不同穴位,即春取絡穴,夏取俞穴,秋取合穴。冬季因氣在內,體表組織對外界反應遲鈍,療效差,一般多用葯而不用針灸。針灸時進針深淺也要「以時為齊」。春夏宜淺刺,秋冬要深刺才有顯效。例如治療坐骨神經痛,取環跳、秩邊等穴,春夏一般只刺4.5—6cm深,秋冬可刺7.5—10.5cm。

李時珍在著名的葯典《本草綱目》中特撰一篇「四時用葯例」。說明他用葯講究季節。《內經》中還具體指出,在春、夏、長夏、秋、冬季節中用葯宜分別加辛溫、辛熱、甘苦,酸溫和苦寒之葯,以順應春升,夏浮,化成,秋降和冬沉之氣,做到順四時氣象而養天和之氣.

中醫認為,疾病的發生與發展是由痛耀(外因)和人體抵抗力(內因)的消長決定的.中醫把致病的外因歸為「風、寒、濕、熱、燥、火」六淫。它們大都和氣象要素相關,例如,氣壓高低(高壓主晴旱,低壓雨濕)降水和濕度與中醫燥濕相通;氣溫高低和中醫寒、熱、火關聯;風向風速和中醫的風有關;日照也與中醫的燥、火、濕有一定聯系(日照少易濕)。因此我國春季多風病,夏季多暑病,長夏多濕病,秋多燥病,冬多寒病。當然,由於氣候異常和特殊環境條件時,某季節中也可出現另一季節的病。因而中醫講究辯證施治。而且,中醫在治療疾病時,並不完全針對生物致病源,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側重於對六氣致倡(與氣象條件密切有關)所產生的病理變化(內因)的調整和對癥候的消除。這也是中醫的高明之處。

「六淫」致偏可以致病。歷史上久旱、久雨、大熱、奇寒年份六淫致偏更是達到了極致,這就是大災之後必有大疫的原因(外因)所在。

中醫治病還特別強調因地因人制宜。因為一地環境條件(主要也是氣象條件)經常作用於人體,人體也不斷產生反應和適應。一部分人體質好些注意養生,適應了。另一部分人體內則產生了虛症等潛在的疾病。例如寒冷的北方,人陽虛質和呈寒象者居多;南方因氣候較熱,人體質多陰虛。元代朱丹溪和明代張景岳均為歷史上的名醫,都是浙江人。但因朱丹溪在義烏行醫,所治都是南方人,發現「江南地土卑弱,濕熱相火為病者最多」,因此提出「陰常不足,陽常有餘」的觀點和治療原則。而張景岳因一直在北方行醫,根據北方人陽虛體質多,病多寒象的事實,提出了「陽常不足,陰本無余」的不同論點。近來的調查也證實了北方人多臟寒,體質多陽虛;南方人多熱病,體質多明虛的結論。

此外,由於南北方人體質不同,因此即使患同樣疾病,治療用葯亦應不同。唐代名醫孫思邈說過,「凡用葯,皆隨土地所宜。江南嶺表,其地暑濕,其人皮膚薄脆,腠理開琉,用葯輕省;關中河北,大地乾燥,其人皮膚堅硬,膜理閉塞,用葯重復」。以外感風寒為例,江南一般麻黃一錢就可出汗散熱,所以南方醫書上有「麻黃不過一錢」之說;而到黃河以北麻黃要用到三錢,東北甚至還要更多,始能發汗退寒。

2.中醫養生——冬病夏治和春捂秋凍從天人相應觀看,順應自然,即主動適應四季變化,是防病治病、養生長壽的關鍵。下舉兩例。

①從「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出發,《內經》提出.要「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原則。因為春夏陽氣在外,易泄,不能過用;而秋冬陽氣潛藏,陰氣在外,因此要注意養陰。除了在衣食住行諸方面注意「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外,還有一個有意思的防病養生方法就是冬病夏治。即在夏天陽氣最旺時進行治療,促使體內陽氣旺盛,去除體內陳寒。使哮喘,老年性氣管炎 target=_blank>慢性支氣管炎,關節炎,胃病等寒病在冬季不再發生。

②春秋季節中要「春捂秋凍」。中醫認為,冬季中人的肌腠處於收斂狀態,以抵禦寒冷。到了春天,皮膚汗孔轉為排汗散熱,此時如突然減衣,受風著涼易於致病。本文作者進一步從氣象角度(外因)闡明何以同是過渡季節,同是氣溫多變,而春要捂秋卻要凍的道理。

原來,這是因為春秋季節中氣溫變化的方向是相反的,因此房屋因惰性造成的春敵季室內外氣溫差的符號也是相反的(春季室內冷於室外,秋季相反)。由於我國冬冷而夏熱,春秋季升降溫特急,室內氣溫變化遠遠落後於室外,因而使室內外溫差達到了十分顯著的程度。這樣,春季中從室外(特別是溫魏的陽光下)走進室內,如果不添衣春捂,時間一久,特別是老弱病人就會受涼得病。

秋季情況相反,進屋要少穿衣,即「凍」。極而言之,冬季中室內有暖氣,室內外溫差更大,北方人還有進屋先脫衣的習慣,以免出汗傷陽。其道理是一樣的。

我國中醫中葯(包括養生)的理論和實踐大大豐富了世界醫葯文化的寶庫;因我國特殊氣候而造成的中醫葯學和養生文化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

中醫氣象治療學是運用中醫的理論,觀察、研究天氣和氣候對人體健康作用的一般規律,探討如何避免對人體有害的氣候條件,進而利用氣候條件來防病治病的一門學科。祖國醫學在很早就注意到氣象與人體健康的密切聯系。如《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現就中醫氣象治療學在臨床中的應用作一探討。

1 氣候與發病

1.1 季節氣候主病 一般來說,六淫和疫癘致病均與氣候有關。春天氣候多風,常發生與「風」相關的病證,如傷風、風溫、風水、風疹等;夏季氣候炎熱,則多發生熱病和中暑等;秋天天氣斂肅,氣候乾燥,則常發生燥病,如溫燥、涼燥及內燥證;冬天氣候嚴寒,則易多發風寒、寒痹等證。

1.2 氣候反常主病 氣候反常包括六氣發生太過或不及或非其時而有其氣。如春天應溫而反寒,秋天應涼而反熱等,以及氣候變化過於急驟,如暴冷暴熱等,除易多發相應的季節病外,有時甚至可導致某種瘟疫流行。

2 氣候與用葯

在治療疾病過程中,祖國醫學非常重視不同季節氣候必須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明代醫家吳琨說:「歲氣有偏,人病因之,用葯必明乎歲氣」。所謂「歲氣」,即指每年的氣候變化,歲氣每年都有變遷,每年四季的氣候變化各有不同,故治療用葯不能與四季氣候相違背。

2.1 指導用葯原則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說:「論言熱無犯熱,寒無犯寒,余欲不遠寒,不遠熱奈何?岐伯曰:發表不遠熱,攻里不遠寒」。這一論述說明了根據不同的時令來選用葯物的一般原則。「熱無犯熱」是指在炎熱夏季,如無寒證者就不要隨便使用熱葯,以免傷津化燥:「寒無犯寒」指在寒冬季節,如無實熱證,就不要隨便使用寒葯,或即使有熱證,亦不宜用過寒之葯,以免損傷陽氣,或生其它變證。

除經文明訓「熱無犯熱」、「寒無犯寒」的用葯原則之外,筆者認為在長夏及金秋之際亦應注意「濕無犯濕」及「燥無犯燥」。濕為長夏之主所,濕氣當令,人體脾胃運化功能容易受損,故此時不宜濫用甘寒滋膩、助濕留濕之品。燥乃秋之主氣,燥氣當令,萬物由榮傳枯,人之氣機亦呈收斂之象,此時亦不宜濫用辛香溫燥之品,以免耗津傷血,變證叢生。

2.2 掌握用葯方法 《本草綱目》「四時用葯例」篇中說,「升降浮沉則順之,寒熱溫涼則逆之,故春月宜加辛溫之葯,薄荷、荊芥之類,以順春生之氣;夏月宜加辛熱之葯,香薷、生薑之類,以順夏浮之氣;長夏宜加甘苦辛溫之葯,人參、白術、蒼術、黃檗之類,以順化成之氣;秋月宜加酸溫之葯,芍葯、烏梅之類,以順秋降之氣;冬月宜加苦寒之葯,黃芩、知母之類,以順冬沉之氣,所謂順時氣而養天和也」。這就明確地告訴我們在用葯時要根據四時的不同特性,選加相應的葯物來順應四季升降浮沉之性,必會取得相得益彰、葯半功倍之效。

3 氣候與針灸

外界氣候的變化對人體氣血運行有相當大的影響。《素問·八正神明論》說:「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這說明了天氣的寒溫晦明對人體氣血運行的影響,天熱則氣血暢通易行,天寒則氣血凝滯沉澀。這就為我們根據不同氣候條件推測氣血運行的部位及選用相應的穴位及針刺手法奠定了理論基礎。

3.1 春夏刺淺,秋冬刺深 一般來說,針刺的深度可視針刺部位、病情需要及針感程度而定,但同時也要參考季節氣候這一因素。《靈樞·終始篇》說:「春氣在毛,夏氣在皮膚,秋氣在分肉,冬氣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時為齊」。《難經·七十難》亦雲:「春夏者,陽氣在上,人氣亦在上,故當淺取之;秋冬者,陽氣在下,人氣亦在下,故當深取之」。認為人的氣血活動與季節氣候有關。春夏季,自然界的陽氣向上,腠理開疏,人體之陽氣也趨向淺層,故針刺宜淺;秋冬季,自然界的陽氣向下,腠理固密,人體的陽氣也趨於深層,故針刺宜深。

3.2 春夏致一陰,秋冬致一陽 《難經·七十難》說:「春夏溫,必致一陰者,初下針,沉之至腎肝之部,得氣,引持之陰也;秋冬寒,必致一陽者,初內針,淺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氣,推內之陽也,是謂春夏必致一陰,秋冬必致一陽」。說明春夏之季,氣候溫暖,人體陽氣浮越於外,而陰氣潛伏於內,在針刺時,應該先深刺至筋骨部位陰氣所在之處,得氣之後,然後引持外出;秋冬之季,氣候寒涼,人體陽氣緻密於外,陰氣固藏於內,在運用針刺手法時,應該先淺刺皮毛部分陽氣所在之處,然後沉手推向內入。這種手法,即所謂「取陰養陽」、「取陽養陰」的適應時令的針刺手法。

3.3 春夏刺井滎、秋冬刺經合 《難經·七十四難》說:「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滎者,邪在心;季夏刺輸者,邪在脾;秋刺經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腎……。四時有數,而並系於春夏秋冬者也」。該篇還簡捷地提出春夏刺井滎,秋冬刺經合。認為井滎輸經合五輸穴,與季節有一定的聯系。因為井滎穴所在部位肌肉較淺薄,而經合穴所在部位肌肉較豐厚,究其實質,是闡明了人體氣血運行的淺深部位與四時季節的寒熱溫涼之間的關系。因此在針刺時,要順應四時之氣來選擇相應的穴位。

此外,在臨床治療時,還可逆著病性,利用與病性相反的氣候條件進行治療,即所謂「冬病夏治」的觀點。筆者在臨床上對一些因寒邪所致的哮喘、痹證等宿疾,在夏季伏天施行針灸治療,常獲得良效。

由此看出,中醫氣象治療學是一門即古老而又年青的學科,有待進一步探索、整理與發展。

⑻ 我不想生病,想長壽,艾炙哪幾個穴位!

中醫針灸理療是中醫國學的一個治療方法,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痛經活絡,內改善微循環,促容進炎性組織吸收的作用,中醫腧穴有幾大保健穴,經常艾灸可以達到延年益壽的功效,足三里,膻中,湧泉,關元,血海,百會,大椎等。

⑼ 關於針灸

針灸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形成了由十四經脈、奇經八脈、十五別絡、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以及孫絡、浮絡等組成的經絡理論,以及361個腧穴以及經外奇穴等腧穴與腧穴主病的知識,發現了人體特定部位之間特定聯系的規律,創造了經絡學說,並由此產生了一套治療疾病的方法體系。
由於針灸療法具有獨特的優勢,有廣泛的適應性,療效迅速顯著,操作方法簡便易行,醫療費用經濟,極少副作用,遠在唐代,中國針灸就已傳播到日本、朝鮮、印度、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並在他國開花結果,繁衍出一些具有異域特色的針灸醫學。到目前為止,針灸已經傳播到世界一百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為保障全人類的生命健康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針灸是在中國歷代特定的自然與社會環境中生長起來的科學文化知識,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思維和文化精華,涵納著大量的實踐觀察、知識體系和技術技藝,凝聚著中華民族強大的生命力與創造力,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應該受到更好的保護與利用。
針灸能治療很多病情,用於美容,最多的就是治療成人痘和減肥。
針灸去痘原理:根據每個人的長痘具體原因,比如肺火、胃火或者脾胃不調等,有針對性地制訂針灸調理的方案,通過治療病症,實現經絡通暢,實現去痘美容的目的。

這里教你幾種增強免疫力的方法,馬上開始行動,讓感冒遠離自己。

1.每天攝取200毫克維生素C

維生素C可以幫助你預防多種疾病,有一種治療感冒的小偏方就是飲用熱的橙汁。維生素C雖然存在於許多蔬菜水果中,但由於維生素C不耐熱,在烹調中會喪失許多,所以每天額外補充一些維生素C是必要的。

2.每天攝取2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E

維生素E可以抗衰老,增強人體中的抗氧化劑,加強對病毒的抵抗能力。但是維生素E很難單獨從食物中攝取,所以每天應該補充一些,最好與維生素C一起服用。

3.每天飲酒不要超過一杯

酒精對人體的每一部分都產生消極的影響,即使喝葡萄酒可以降低膽固醇,也應該限制在每天一杯上,過量的飲用給血液和心臟等器官造成很大負擔和破壞。

4.不要濫用抗生素

有些人盲目地認為抗生素可以包治百病,其實感冒多是由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對病毒並沒有特別的療效,只有確診是由細菌感染所致時服用抗生素才有效。濫用抗生素不僅沒用,還會破壞自身的免疫系統。

5.多喝雞湯

雞湯在全世界都被認為是治療和預防感冒的最佳補品。雞湯可以增加身體的熱量,補充營養,提高人體的免疫力,是冬季最理想的餐桌食品。

6.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

專家研究證明,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於對抗壓力,減少壓力荷爾蒙,影響免疫細胞的功能。並不是朋友越多越好,有時朋友也會成為一種壓力。

7.讓自己具備一些幽默細胞

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開懷大笑能夠刺激免疫功能,使免疫細胞變得更活躍。如果你覺得自己缺乏幽默細胞的話,不妨買些喜劇故事片、幽默漫畫、相聲磁帶,或者與一些喜歡講笑話的朋友在一起,讓自己處於一個快樂的世界中,快樂是會傳染的。

8.每天花5分鍾做個白日夢

「白日夢」對人的心理和身體有好處。當你在腦子里想著最令你愉快的事情,想你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實現卻又是你最渴望的事情的時候,細胞變得活躍,免疫細胞也隨之增多。醫學專家指出,經常做白日夢的人,壓力減輕,免疫系統的損耗也隨之降低。

9.相信自己永遠是最好的

樂觀的態度可以維持人體於一個最佳的狀態,尤其是在如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人們所面臨的壓力很大,巨大的心理壓力會導致對人體免疫系統有抑製作用的荷爾蒙成分增多,所以容易受到感冒或其它疾病的侵襲。

10.多參加休閑娛樂活動

音樂不僅是一種高雅的娛樂活動,也是治療心理壓力的一種好方法,現在已經出現了音樂治療室。研究證明,經常出外與朋友一起參加休閑娛樂活動的人,心情愉快、開朗,通常也是長壽的人。

閱讀全文

與中醫怎麼針灸長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重陽節可以走親訪友么 瀏覽:77
跟父母分居有什麼影響 瀏覽:317
心源養老院 瀏覽:46
2018年退休金北京怎麼計算 瀏覽:104
通過延遲退休年齡來解決養老金缺口 瀏覽:478
長壽面怎麼下的 瀏覽:839
體檢色盲測多久交去車管所 瀏覽:110
養老保險卡怎麼只有一張銀行卡 瀏覽:329
孤寡老人進養老院怎麼樣 瀏覽:266
密雲水庫清朝永琪父母什麼情況 瀏覽:527
長壽哪裡有快遞公司 瀏覽:625
養老保險清繳委託書怎麼寫 瀏覽:835
老年人用品誰家好 瀏覽:915
王菲的父母怎麼樣 瀏覽:271
長壽花桿爛了怎麼治 瀏覽:127
80歲老人一天睡幾小時 瀏覽:134
重陽節動漫人物圖片簡筆畫 瀏覽:144
南通什麼醫院可以做入職體檢 瀏覽:733
內蒙古農村社保60歲補交規定 瀏覽:707
長壽花葉子變空怎麼辦 瀏覽: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