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目送讀後感30字
我讀了龍應台所寫的《目送》以後,有一些感想,我覺得除了第一篇《目送》和最後一篇《魂歸》跟「目送」有些關系,其餘都很雜亂,幾乎與「目送」沒有關系,所以,大致內容我也概括不出來。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他講的是龍應台目送她的孩子——華安小學到大學,然後作者的父親住院還有火葬。「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段讓人心酸和感動的文字說了:年幼的孩子長大到成人,讓她牽掛、讓她失落、讓她懂得怎麼放手。和她父親的去世,在火葬場最後一次目送他——父親的時候,明擺她和他的緣分也就終止了。
原來,龍應台的「落寞」與兒子、父親有關。兒子逐漸得長大,離「我」愈來愈遠,機場龍應台目送兒子的背影一寸一寸地往前挪,直到消失。兒子都不願意回頭看 「我」一眼,感到非常失落。當龍應台大學教授的那一天,父親開車送「我」,但是父親並沒有把「我」送到大學的大門口,而停在側門的巷邊,因為他認為,這種廉價的小貨車不是送大學教授的的車子。父親生病住院,「我」每個禮拜都去看父親。有一次,龍應台幫父親清理排泄物,結果讓自己的裙子也沾上了糞便。父親對 「我」對我的愛和「我」對父親的愧歉都告訴了「我」:不必追。
在《目送》這本書的第八篇:《母親節》里,有一段有趣兒的文字,是一些對話,我一邊看,一邊想,貌似我和母親也有過這類的的對話……
最讓人感動的是最後一篇文章《魂歸》,它說了龍應台的父親死了,村民們說,根據家鄉的習俗,兒女不能親手埋了父母,但是,但是作者——龍應台和她的母親卻說:「最後一次接觸父親的機會,我們不會以任何理由給任何別人代勞。」 這一天清晨,「父親」上山了,當司儀長長地唱「拜──」時,「我」和「我」的母親深深地跪下,眼淚決堤。
雖然我看得是「電子書」,有一些重復的,我不知道是故意重復還是無意重復的。但是,這「本」《目送》十分感人。雖然我還不是完全理解《目送》,可是,這裡面有些路我可能會走,我希望我以後也有一顆感恩和回報的心。
我超崇拜龍姐!!!!!!!!!!!!!!!!!!!
B. 求一篇不少於200字的目送和十七歲的讀後感
最近,迎著語文老師給班裡學生推薦好書,閱讀好書一事,我也一口氣把語文老師推薦的書都買了下來(本著我不看還有後來人看的心理買的)。買來後,一箱子書靜靜的在辦公室里放了幾天,每天忙忙碌碌的也沒時間看,然後有那麼一天,興致所致從箱子裡面挑挑揀揀的找出一本可能不會很沉重的書——《目送》,安靜的讀了起來,沒想到文章《目送》和《十七歲》讓我讀的有點淡淡的感傷。
「十七歲的少年,兒童臉頰那種圓鼓鼓的可愛感覺已經被刀削似的線條取代,稜角分明。他發現了我,望向我的眼睛既有感情卻又深藏不露,很深的眼睛——我是如何清晰的還記得他嬰兒時的水清見底的歡快眼睛啊。」只這一段,便讓我心底無限惆悵,因為我可愛的兒子現在正是擁有那「圓鼓鼓的臉頰」「水清見底的歡快眼睛」的時候,每天望他不夠,最愛說的話是「兒子我愛你!」,最愛聽的話是「媽媽,我最喜歡你!」每天沉浸在幸福快樂之中的我,怎麼能想到有一天他會將自己對我的感情隱藏至深,怎麼能忍受在我擁抱他時,他卻「很明顯的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然而最讓我痛苦是我知道這一切都是真實的,是會在他十七歲時真正發生,而對此我卻什麼都不能做,也做不了什麼的事實。
作為母親,我難以接受隨著兒子年齡的增長,而使我與他之間內心的距離也漸行漸遠;難以忍受「他的內在世界波濤深邃」而我進不去;難以想像我「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我:不必追」;難以相信,當我興奮的用手指著我感興趣的事物時,他的回答是:「拜託,媽,不要指,跟你出來實在太尷尬了。你簡直就像個沒見過世面的五歲小孩!」深夜,當我給我的五歲的兒子掖被角的時候,望向他「圓鼓鼓的可愛臉頰」,看著他「水清見底的歡快眼睛」我能做的,好像只有把握現在的歡快和溫暖,而不敢想像十七歲的他。
作為女兒,我在十七歲的時候,是多麼厭煩母親所有的嘮叨,是「多麼強烈的憎惡媽媽堅持遞過來的雨傘」,也曾在和母親逛街,為了區區幾元錢母親在討價論價的時候,感到多麼尷尬,多麼希望和她是陌路。
作為教師,望向現在已經或者快要十七歲的你們,我感慨,你們是否也如《目送》和《十七歲》中的少年一樣,「內在世界波濤深邃」但你們的父母進不去,是否如他一樣,「用背影告訴你的父母:不必追。」而你們是否知道,在你們擁有「圓鼓鼓的可愛臉頰」和「水清見底的歡快眼睛」的時候,你們的父母也如我一樣,曾經那麼毫無距離的愛過自己的子女,只是現在的他們可能只能在你們的背後「目送」著你們。
是否真的「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是今生今世不斷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C. 龍應台《目送》的讀後感!急!!!
龍應台女士是我很喜歡的一位作家,喜歡他敘事的方式、很細密的用語、以及文章中縝密的心思,讀它的書總讓我有無限的想法,總讓我靈魂在心靈深處擺湯,一面讀著書,也一面思考,是否有哪裡和我的生活中相同? 所以這次選了很喜歡的龍應台的作品—目送,為我的閱讀主題。
時光,是停留還是不停留?記憶,是長得是短的?一條河裡的水,是心的舊的?每一片繁花似錦,輪回過幾次?
一開始覺得要批判這本書實在很難,母子的親情哪有批判的餘地? 後來,當我在一次的仔細閱讀,很驚訝的發現,這一次的閱讀是一個很大的收獲,以前的這本書,在心中是驚不起多大的波瀾的,而現在,讀完這本書,種種思緒卻紛紛如潮水湧入。上了大學之後,離鄉背景之後,對於一切的觀感都變了,對父母的愛也不再認為是理所當然,很珍惜回家的時光,對於父母,總覺得對他們虧欠許多。
其實這本書中常常說的是父母對子女離去的嘆息,可是,子女也和不是如此感嘆?因為有自己的命運,不得不離開家鄉,離開父母,我們身為子女也是如此失落,常常在夜半人生盡絕時,默默的流下思鄉的眼淚,每一次回家,都覺得父母為何以如此衰老?為何父母也是如此的漸漸離去? 總是為了不讓他們擔心,讓他們覺得自己過得很好,遊子在它鄉為了自己的夢想努力,總是在告別時微笑的說再見,在上車時獨自在心中流淚。
想討論的第一點,這本書可能是敘述著父母的情感,以她有個倔強的青春期孩子做對比,卻總忘了,世上多少孩子,有多少人是如此的目送父母親的離去,對於孩子,那更是痛苦,又有多少人曾如此公開的表明孩子的想法? 我知道有一些書有類似的想法,但是通常被歸類為心理教育用途去了。相信有許多人和我一樣,每次回家,最不忍心去面對的是父母又更白了的頭發,而父親因為工作產生了無盡皺紋的雙手,每一次回去總是擔心,是否他已漸漸垂下的肩膀也洩漏了她的蒼老。
每一次返家總是仔細的為他塗上層層的護手霜,因為平常的他總覺得,手已經有了厚厚的皮塗上去也是沒用,所以我只是默默的希望,至少在我回家的時候,他辛勞的雙手可以不因凍傷龜裂,其實我一直明白,我們常常在目送著他人遠去,可最不舍的也是自己的家人,子女總是知道父母對目送自己的背影感到不舍,父母卻總是不知道,目送著他們漸漸老去的子女,心中也有著不少於父母的不舍,子女離鄉了,總會有回來的一天,而父母老去了呢? 卻是再也換不回的了,所以既然名為目送,龍應台女士想必也曾經目送著自己的父母目送自己離去,是否,是否這種感覺已經隨著年齡增長而漸漸消失了?
只做參考。
D. 關於《目送》的讀後感
半年前就已經在看由香港天地出版社出的這本《目送》了.這次再買,是因為要把那本繁體版的《目送》還給朋友.記得半年前,初初拿到那本書,已經是喜歡的不行,所以一看再看,拖了大半年都不願意還給朋友.這次終於自己買到了,可以一直讀了.
怎麼講這本書呢?我看了許久,給他的定義是"這是一本素描".文字樸素,畫面清晰,感情真摯.唯一遺憾的是,我曉得,為了這本書,龍先生還親自朗讀了幾篇經典之作製作成CD附在書後,可惜我拿到的這個版本是沒有的.好在我已經通過網路聽過了.作者的文章又作者讀來,這是美妙之極.
強力推薦這本書啦,一定要讀一讀,每一篇都會寫在你的心上,每一篇都印在你的腦里!
E. 目送中十七歲讀後感
十七歲,大約是人一生中最美的篇章,一群少年懷揣著各自的理想,十年寒窗苦讀使他們蛻變成了有自己主見與思想的青年。當龍應台等待著久別的兒子時,是不是有種隱約的期待呢?雨滴、白鴿、鴛鴦、野雁,在一個期待久別重逢的母親眼裡都是那麼的美好。從幼時可愛的孩子到稜角分明的翩翩少年,這段成長的歷程並沒有龍應台全程的陪伴,但在龍應台的眼裡,他永遠是個孩子,盡管她的華安已成為了高學歷的留學生,言語中也帶了些許已步入社會的成熟,但是容顏已改,愛卻未變。遍地都是無可替代的美景,一路同行的旅途,好像也給龍應台的心中添了一絲愁緒,兒子已在國外的環境下,漸漸成長,與母親之間似乎也有了隔閡,言語中不自覺流露出的一點點不屑也可輕易發現,敏感如龍應台,又怎會忽略這微小的細節?自認為已經羽翼豐滿的兒子屢次覺得龍應台有些過於孩子氣,可礙於龍應台母親的身份並未吐露出太多內心的想法。年少輕狂的十七歲,縱然有再多的桀驁不馴,在母親的眼裡也不過是孩子在使小性子罷了。想想我們自己是否能夠獨自面對一切呢?許多人都認為我們這一代是任性的,被寵壞的,可孰不知,我們也同樣有著自己的夢想,自己的希望。但自以為成熟的我們又干過什麼成熟的事呢?甚至作業都交不齊,連違紀問題都會犯的我們,又何來資格談成長呢?龍應台的心裡,對長大了的兒子是不是也有點陌生的感覺?這個問題我們不得而知。兒子心裡,這個曾親昵地呼喚他「安安」的女人大概也不再如兒時那般熟悉了吧。母親與兒子的距離開始慢慢拉長,在母親的心裡一定是一件無比寒心的事。可我相信,從《親愛的安德烈》中一句話可以看出,龍應檯面對這樣棘手的事情是坦然的,她可以不認識兒時的「安安」,但她可以重新認識長大後的安德烈。龍應台與兒子之間的關系是有些微妙的,時而親近,時而疏遠,有時卻可看出有種朋友之間的坦盪。再長的分別也無法切斷母子身上血濃於水的關系。這就是母愛。
F. 《目送》《十七歲》表達了母親怎樣的感情
一是目送兒子漸漸長大的背影,表達出對兒子的牽掛與不舍以及面對兒子的成長
難以釋懷的落寞;一是目送父親漸漸老去遠離的背影,表達出面對父親的老去而無法挽留
的痛楚
G. 求80字《目送》的讀後感
翻開這一本《目送》,竟然能讓我從頭到尾都保持眼睛酸楚的感覺——彷彿一個飽滿欲滴的石榴果,輕輕擠一擠,眼淚就要往下掉了。
《目送》,七十三篇散文,文字撫過了父母、子女的親情,知己好友的友情、周圍世界的植物、動物、風景……用那最細膩柔軟的筆觸,寫盡了幽微處最動人心弦的那種種感覺。讀起來,便連呼吸,也充滿了共鳴的激動。
最犀利的一支筆,也有最柔軟的時刻。當孩子一天天地長大,她的憂傷卻與日俱增。昔日為了孩子,她辭去文化局長的官職,拋開博士高官的美麗光環,毅然離開,重歸學者作家的生活,僅僅是因為她突然之間的反思:「會不會你贏得了全世界,但你失去了你的孩子?
H. 目送讀後感
《目送讀後感》
《目送》是一本記錄作者龍應台生活點滴的散文,《目送》這本書籍共寫了七十八篇散文,有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在七十八篇中,每一篇都讓我感動到不已。
為什麼會讓我如此的感動,這是其實是源於作者在書中生動的描寫,當她在機場送兒子去美國做交換生時,她寫到他在長長的行列里,等候護照檢查;她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著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終於輪到他,在海關窗口停留片刻,然後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倏忽不見。其實這一位母親一直在等待她兒子回頭的目光,讓人感到悲傷的是她的兒子一次回頭都沒有。
《目送》這一本書,與朱自清的《背影》這篇文章很是相似,但不同的是父親與兒子換成了母親與兒子,但相同的是對一份血濃於水親情的感慨和溫暖,所謂父女母子一場,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漸變遠的。你用目光送別他,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樣的意思。
書名《目送》的含義也很讓人感到悲傷,目送親人的遠去,目送時間的流逝、目送歷史的蒼茫。
I. 目送 讀後感
於革命一類的書籍看得不是很多,但也涉獵過一些,但是這本書對我影響是最大的。這本書的主人公是一個名叫「保爾 柯察金」的青年。在他十二,三歲時,母親把他送進了學堂。保爾的家庭很貧困,母親在給別人做傭人,哥哥是一個電工,而父親很早就死了。所以,進學堂對於保爾的家庭來說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但是,因為保爾對於教書先生的不公平,對於教書先生對他的百般刁難感到十分憤恨,因而做出一系列的報復行為。很快,他被學堂開除了。由於生活的無奈,母親把他送到一個飯館做伙計。在那裡,他工作了一年多,也是在那裡,他看到了這個社會的黑暗,這個社會的最低層。那兒簡直就是人間的地獄。然後,在哥哥的幫助下,他被調到了發電廠做了一個電工。在那兒,他認識了一個名叫朱赫來的水兵。在他那兒,保爾接觸到了一連串的新鮮事物,關於團組織,黨組織以及革命。一些日子以後,保爾偶然得到了一把手槍,也因為殺了一個敵人,為了逃難離開了母親哥哥以及生長的家鄉。那個時候開始,他就參加了革命。以後的八年,他都熱衷於革命事業。雖然只是八年,對於生命來說,太微不足道了。但是,與某些人的生命比起來,這八年比別人活了三輩子還要珍貴。一次又一次的病魔纏繞著他,他也一次又一次的克服著。後來,由於神經遭受破害,導致自己下肢癱瘓,雙目失明。但他還是用他僅有的一點點兒生命寫成了一部中篇小說《暴風雨所誕生的》。對於保爾來說,能寫成這本書簡直就是一個奇跡。因為他只讀過三年書。以前寫文章,總有幾十處修辭有問題,但經過幾年的大量閱讀書籍,完成了一個對於他來說的奇跡。當這一本書發表以後,他的生命又重新燃燒起來了。
當然,這本書對於我們現在很多人來說,是有點兒看不懂的,這並不難明白。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但是,這樣的精神還是可以延續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呢?就像保爾一樣,為了革命的事業堅持到底,無論多大的困難,多大的挫折都不屈服。這就是所謂的百折不撓。當然,現在我們這兒沒有戰爭,但是生活中一樣的會出現很多的困難,雖然不大,但我們仍舊需要用我們的精神去克服他們,我很喜歡書中的一段話: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於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時,他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感到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人應當趕緊地,充分地生活,因為意外的疾病或悲慘的事故隨時都可以突然結束他的生命。」
不要懼怕生活。它就像彈簧,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
讀<<童年>>有感
我驚異於高爾基的勇氣:他這樣詳細甚至於帶著一種自嘲幽默的口吻回憶他黑暗骯臟以至於令人絕望的童年.
那個年幼時就喪父,寄宿在外公家裡的小男孩阿列克謝從小就生長在人類一切的罪惡之中:暴力、辱罵、報復還有各種各樣不堪入耳的骯臟事情。這里彷彿是一個連陽光都避之不及的黑暗角落,罪惡泛濫成災,蔓延成一條散發著惡臭的河水。三歲的純潔的未經任何罪惡污染的小男孩阿列克謝,天使一樣的阿列克謝,似乎犯了什麼不可饒恕的罪過而觸犯了上帝,使上帝一怒之下無情地將他扔進了這骯臟的臭水裡,讓他在充斥著荒誕與野蠻的境況下生長,頗有些自生自滅的味道。
於是,三歲的小男孩阿列克謝便蹣跚著開始了在黑暗生活中的尋找。能夠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自生自滅的阿列克謝身邊出現了一位慈祥的守護神,多年生活在這樣黑暗的角落裡,所幸沒有使她的心靈變得一樣黑暗。她所終生敬仰的上帝使她至死都懷有一顆純潔的心靈。外祖母出現在阿列克謝充滿苦痛的生命中,帶來一朵黑暗中燦爛的陽光,照亮了小阿列克謝的生活。每當暴力和罪惡侵入,試圖腐蝕他純潔的心靈時,外祖母總會適時地出現,用上帝和一切光明美好的事物將黑暗的陰影驅趕。外祖母小心翼翼地呵護著外孫的心靈,希望他能在惡劣的生活境況下茁壯、健康地成長。當看到她就算受到莫大地痛苦時仍然誠心地贊美上帝和聖母時;當看到她在火災中臨危不亂、鎮靜地指揮滅火時;當看到她逆來順受地接受老伴的毒打時;當看到她捧著外孫掙來的幾個錢幣而落淚時,我徹徹底底地被感動了,我知道了世界上最偉大的愛除了母愛還有外祖母的愛。
這是我在阿列克謝黑暗的生活中尋找到的第一朵溫暖燦爛的陽光。
事實上我在驚異與高爾基的同時也驚異於我自己,因為這樣一本催人淚下的名著我居然沒有理所當然地淚流成河。是吧是吧,我越來越沒心沒肺。但是在讀到「好事情」一章時,心裡真是很感動呢。我想「好事情」應該是一位辛勤敬業的科學家,由於種種原因,生活變得窮途潦倒,只得住在阿列克謝家的簡陋的小屋裡。他每日醉心於自己的科學研究,無暇理會他人的閑言碎語。阿列克謝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和「好事情」成為了朋友。品德高尚的「好事情」向阿列克謝灌輸著純潔的思想,教導他要成為一個對祖國熱愛,將來為祖國所用的人。然而這位優秀而孤獨的科學家在世俗人們的眼中被冠以各式各樣丑惡的名號,最終不得不在卡西林的驅逐下獨自離開了阿列克謝的家,阿列克謝也為此而感到傷心不已。「好事情」與外祖母都凈化了阿列克謝的心靈,不同的是外祖母的凈化是建立在虛無的信仰之上,「好事情」則是用先進的思想和知識對其進行教育。阿列克謝在他們悉心的關懷下,內心對這骯臟的社會抱以極大的希望和感恩。
我找到的第二朵陽光充滿智慧和希望。
對於「好事情」,我感到的是可悲。作家在這里通過對這一形象的塑造,想要向讀者展示十九世紀沙皇統治下人民的愚昧無知,並對此進行了深刻的批判。「這是驚醒我們的書」,的確如此。
但是,這本書更多地帶給我的,是感動,感動過後,是深深的震撼。震撼於在如此骯臟的社會中,還有這么善良的人們。他們用他們的善良來感化身邊的人,感動身邊的世界,盡管被打被罵,他們從無怨言。這是一種靈魂的高尚,他們是上帝的天使,他們是平凡的偉大。
善良,展現的是一個民族的品性,一個民族的高度!
魯賓孫漂流記讀後感
當我鄭重地翻過最後一頁,讀完了這個情節曲折,波瀾起伏的故事之後,我想我真的被它震撼了。這本《魯濱遜漂流記》的著作是被譽為"英國小說之父"丹尼爾·笛福在59歲時寫的。主人公魯濱遜懷著雲游四海的高志遠向,越過大西洋和太平洋,在驚心動魄的航海中歷經無數險情,後來整條船終於在太平洋上不幸罹難,唯有他一人得以奇跡般地活下來,並隻身來到一座荒無人煙的孤島上。他從絕望的縫隙中得到了生命的啟示,在孤島上瞬間便幾十年。他在孤島上勞作生息,開拓荒地,圈養牲畜,生產水稻和小麥,年復一年與孤獨為伴,克服了種種常人難以克服的困難。他曾與野獸鬥智,也曾與吃人肉的野人斗勇。
在故事中,堅強不屈的魯濱遜憑著自己的力量和在廢船上找到的一些工具,在荒地上建起了住所,種起了麥谷,還飼養了動物,完成了自己的生活基本所需。他在這個過程中,也遭遇了很多困難和挫折,負出了辛勤的勞動。例如,他那個有兩層圍牆的房子差不多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才建成的;他在第一次播下大麥和稻穀的時候,由於播種的不是時候,這些寶貴的存貨就浪費了一半;為了挖幾個地窖以備貯存淡水,魯濱遜又辛辛苦苦地幹了幾個月;為了做一個能夠煮湯的鍋,他絞盡腦汁,嘗試了多種辦法,也失敗了無數次,才研究出製造方法;但是,這一切的困難,都被魯濱遜堅韌不拔、永不放棄的精神所征服了,這個孤島上每一樣魯濱遜親手製成的東西,都凝聚著他所有的心血,他也會因為每一個小小的成功而高興得無法形容。每當我看到這些片段,我內心中的感覺簡直不能只用一個「佩服」所來形容,我真真正正地被魯濱遜征服得五體投地。
讀完之後,我不禁反省自己:如果我流落到孤島,能活幾天?一天?兩天?我又能幹些什麼?會劈柴?會打獵做飯?我連洗自己衣服還笨手笨腳的呢!再說了,沒有一個人講話,多孤單呀!我准會憋死的!可見魯濱遜是多麼樂觀向上!我覺得人應該學習他這種不怕困難、樂觀向上的精神,無論何時何地都堅強地活下去,哪怕只有一線希望也要爭取,決不能放棄!我們要像魯濱遜那樣有志氣、有毅力、愛勞動,憑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取得最後的勝利!
雖然,我是個男生,但也不得不承認自己的軟弱與無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很難遇到挫折,即使遇到了,爸爸媽媽總是扶著我,然而幸福中的我根本沒意識到家人關愛是一種莫大的快樂看著魯濱遜的經歷,讓我可以想像到他在孤島生活的艱辛,體驗到他不屈不撓的冒險精神,更使我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熱愛之火。
生活就像是一幅畫,有的人畫出了春天的生機,夏天的綠蔭,秋天的收獲,冬天的希望.而有的人卻畫出了春天的寂寞,夏天的焦躁,秋天的凄涼,冬天的悲哀.畫的色彩如何,全取決於作畫人本身對生活的態度.魯濱遜那種對生活不斷追求,對交往的嚮往都源於他那對生活無比熱愛崇尚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