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腸套疊病是怎麼會事
你好。
1.腸套疊是指一段腸管套入與其相連的腸腔內,並導致腸內容物通過障礙。這種病常見於4-10個月的嬰兒。如果你十二歲的孩子是腸套疊,真的是很罕見的。腸套疊的嬰兒會出現果醬樣大便,高燒,哭鬧不止。你的孩子有什麼症狀?
2.可以空氣灌腸,醫生會掌握氣體進入腸管的壓力。有經驗的醫生可以很好掌握這種空氣灌腸復位術。因為腸套發生以後,腸管會發生炎症,患者不能進食(15-20%會發生腸梗阻),所以還需要使用抗生素消炎(靜脈輸液治療)。
3.腸套疊的原因不詳,預防復發主要從增強孩子體質方面著手,預防腸道疾病,勤洗手,注意飲食衛生等。
『貳』 小孩到幾歲腸套疊才不復發
腸套疊是嬰兒期最常見的急腹症,是腸管的一部分及其相應的腸系膜套入鄰近腸腔內引起的腸梗阻,是嬰兒期特有的疾病。發病率在1歲以內最多,佔60%以上;以4~10個月嬰兒更多,是發病高峰。
小兒腸套疊的臨床表現多見健康肥胖的嬰兒突然出現哭鬧不安,陣發性有規律,一般安靜5~10分鍾又出現哭鬧不安,持續10~20分鍾,如此反復發作,哭鬧時伴有手足亂動、面色蒼白、拒食、異常痛苦。這種陣發哭鬧是由於腸蠕動將套入腸段向前推進,腸系膜被牽拉,腸套鞘部產生強烈收縮而引起的劇烈腹痛,當蠕動波過後,病兒即轉為安靜。這些症狀,患兒母親及其護理人員均能准確訴說發病時間。
嘔吐是嬰兒腸套疊早期症狀之一,在陣發性哭鬧開始不久,即出現嘔吐,嘔吐物為奶汁及乳塊或其他食物,以後轉為膽汁樣物,1~2天後轉為帶臭味的腸內容物。據統計90%以上嬰兒腸套疊均有典型陣發性有規律哭鬧及多次嘔吐。
便血是腸套疊常見症狀,家屬往往發現患兒便血立即來院就診,一般多在發病後6~12小時排血便,便血早者可在病後3~4小時出現,常見肛門排出稀薄黏液膠凍樣果醬色血便,幾小時後可重復排出幾次。出血是由於腸套疊時,腸系膜被嵌入在腸壁間,發生血液循環障礙而引起黏膜滲血、水腫與腸黏液混合在一起而形成暗紫色膠凍樣液體。
如果懷疑是腸套疊,不要看內科、小兒科,必須立即去醫院診治。進診室後應馬上告訴醫生「好像是得了腸套疊」,提醒醫生快些進行診斷和治療。
寶寶腹瀉
『叄』 腸套疊原因是什麼呢
臨床上常見的是急性腸套疊,慢性腸套疊一般為繼發性。急性腸套疊是嬰兒期一種特有疾病,以4~10個月嬰兒多見,2歲以後隨年齡增長發病逐年減少。男女之比為2~3:1。腸套疊一年四季均有發病,以春末夏初發病率最高,可能與上呼吸道感染及淋巴結病毒感染有關。
急性常見於4~10個月嬰兒,慢性常見於成人 ,慢性與腫瘤等有關。
急性腸套疊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飲食改變: 生後4~10個月,正是添加輔食及增加乳量的時期,也是腸套疊發病高峰期。由於嬰兒腸道不能立即適應所改變食物的刺激,導致腸道功能紊亂,引起腸套疊。
2.回盲部解剖因素: 嬰兒期回盲部游動性大,回盲瓣過度肥厚,小腸系膜相對較長,新生兒回腸盲腸直徑比值1:1.43,而成人為1:2.5,提示回腸盲腸發育速度不同。嬰兒90%回腸瓣呈唇樣凸入盲腸,長達1cm以上,加上該區淋巴組織豐富,受炎症或食物刺激後易引起充血、水腫、肥厚,腸蠕動易將回盲瓣向前推移,並牽拉腸管形成套疊。
3.病毒感染 :系列研究報道急性腸套疊與腸道內腺病毒、輪狀病毒感染有關。
4.腸痙攣及自主神經失調: 由於各種食物、炎症、腹瀉、細菌毒素等刺激腸道產生痙攣,使腸蠕動功能節律紊亂或逆蠕動而引起腸套疊。也有人提出由於嬰幼兒交感神經發育遲緩,自主神經系統活動失調引起套疊。
5.遺傳因素: 臨床上發現有些腸套疊患者有家族發病史。
以上為 百 科資料,請參閱。
『肆』 腸套疊是怎麼一回事
80%的 腸套疊病 intussusception 多發生於二歲以下的兒童,你的孩子是5歲,可能性比較低。
腸套疊的發病是突然出現。
主要表現有:腹痛、嘔吐、紅草莓色的 red currant jelly stool便血、腹部「臘腸樣包」。
1.陣發性腹痛:腹痛突然發生,疼痛時孩孩子面色蒼白,出汗,下肢屈曲,有些病兒並不啼哭,表現煩躁不安,持續數分鍾而突然安靜,玩喜如常,但不久後上述情況又重復出現。
2.嘔吐:腹痛發作以後即出現,初起較頻繁,隨後可減輕,吐出物多為胃內容物。患兒常拒絕哺乳或拒食。到後期如發展為完全性腸梗阻時,常見嘔吐物為糞便樣帶有臭味。
3.便血:為腸套迭最重要症狀之一。發病後4~12小時,就可出現紫紅色或「豬肝色」大便,並有粘液。
4.腹部包塊:在病兒安靜或熟睡時,腹壁鬆弛情況下,在腹部可摸到「臘腸樣」的腫塊,如為回盲型,則腫塊多在右上腹部或腹中部,表面光滑,稍可移動,腹痛發作時,腫塊明顯,腸鳴音亢進,右下腹有「空虛感」。
除上述急性腸套迭外,臨床尚有慢性復發性腸套迭,多見於成年人,其發生原因多與腸管本身病變有關,如小腸或回盲部腫瘤。慢性復發性腸套迭多系部分性腸梗阻,臨床症狀不典型,主要為陣發性腹痛及腹部包塊,嘔吐及便血很少見,常常進行X線鋇劑檢查方可確定診斷。
『伍』 我5,6歲的時候得腸套疊開過刀,醫生說以後可能會腸梗阻。最近幾年每年都得因為腸梗阻去醫院治療一次,平
病情分析: 從症狀分析來看 屬於術後遠期的腸梗阻。 這種腸梗阻是最常見的類型。為粘連性腸梗阻。
意見建議:一般來說 粘連性腸梗阻 還是保守治療為主,建議刺激性食物 難消化的食物盡量少吃。平時飲食注意不要生冷, 可少量多次。餐後可散散步,不可劇烈活動。
『陸』 腸套疊怎麼形成的 都有什麼症狀啊
你好!腸套疊是指一段腸管套入與其相連的腸腔內,並導致腸內容物通過障礙。常套疊占腸梗阻的15%~20%。臨床上常見的是急性腸套疊,慢性腸套疊一般為繼發性。急性腸套疊是嬰兒期一種特有疾病,以4~10個月嬰兒多見,2歲以後隨年齡增長發病逐年減少。腸套疊一年四季均有發病,以春末夏初發病率最高,可能與上呼吸道感染及淋巴結病毒感染有關。陣發性哭吵:常見既往健康肥胖的嬰兒,突然出現陣發性有規律的哭鬧,持續約10~20分鍾,伴有手足亂動、面色蒼白、拒食、異常痛苦表現,然後有5~10分鍾或更長時間的暫時安靜,如此反復發作。
小兒急性腸套疊分非手術療法和手術療法兩種。在非手術療法中有空氣灌腸、鋇灌腸和B超下水壓灌腸復位療法,其中空氣灌腸復位已被長期廣泛應用。
建議去正規醫院檢查確定病情及時治療
祝早日康復。
『柒』 孩子腸套疊是怎麼回事
在門診,碰到父母帶著陣發性啼哭及嘔吐的小寶寶來看診時,第一個想到的即-是否為腸套疊。當經過問診及檢查後,即使不像是腸套疊,自己仍是要一再的叮嚀病兒父母回家要觀察注意的一些事項,只因腸套疊是一個令醫師、父母輕忽視不得的疾病,它的診斷及治療具有時間性,延誤診斷及治療,常造成嚴重的後遺症。 腸套疊是小兒常見的腹部急症之一,是指某段腸管凹陷入其遠端的腸管,像收起單眼望遠鏡一樣。發生的年齡大都在5個月至1歲半,百分之八十的病例都在1歲以內,尤以5個月至9個月大最常發生,男嬰比女嬰多。有些季節性的發作-例如春天的發作-可能與某些病毒的流行有關。 百分之九十的腸套疊找不到明顯的發病原因,稱之為「特發性」。腹瀉、便秘、服用葯物、上呼吸道感染、腸胃過敏與結腸蠕動力增加皆可能與之有關,另外有些學者認為在五歲半以內的嬰兒由於大腸與小腸管徑之比例相差大。故小腸易陷入大腸而被套牢。只有5%的腸套餐可以找到確實的解剖學上的異常(引導點)病因,包括美凱爾憩室、腸息肉、異位胰腺小結、血管瘤、異物、復制腸管、淋巴增生、腫瘤、寄生蟲等,其中又以美凱爾憩室最多;另外過敏性紫斑也常會合並腸套疊,大於2歲的小孩發生腸套疊,一定要懷疑有這些「引導點」之可能。大於5歲的病例中,則以淋巴瘤為最多。 腸套疊的型態,75%的病例發生於回盲瓣附近,其次為小腸,單純腸套疊發生時,凹入的腸段會使血管受壓,使靜脈血和淋巴液發生郁積,致使腸壁腫脹,甚至腸粘膜破裂,造成出血。如果套夾得更緊,則腸壁動脈也會阻塞,演變成腸子壞死、破裂,造成腹膜炎。 臨床上三個最主要症狀為腹痛、嘔吐和果醬般血便。當腸道前後相套,造成部分阻塞時,嬰兒就開始產生陣發性腹部絞痛,顯得躁動不安、雙腿屈曲、陣發性啼哭,並常合並嘔吐,當陣發性疼痛過後,嬰兒顯得倦怠、蒼白及出冷汗。此時父母若沒警覺,或醫師也沒檢查出來,幾小時後,嬰兒開始解出果醬般的血便,這是因腸管套牢後,腸壁出血混著腸粘液所造成的血便,此時若再不及時送醫,很容易造成腸壞死,甚至腹膜炎。 當寶寶出現陣發性的腹痛啼哭及嘔吐時,父母即應帶寶寶去給醫師檢查,當然這些症狀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例如腸胃炎、便秘等,但有經驗、警覺性高的醫師一定會幫寶寶檢查是否有腸套疊的可能性,可在左右下腹摸到似香腸的腫塊,或做肛診時可見手套上有血液粘便,有時寶寶因躁動不易檢查,可用鎮靜劑或等寶寶熟睡後,再仔細觸摸腹部檢查。一旦懷疑是腸套餐,診所醫師會將寶寶轉到有小兒科、放射線科及小兒外科的大醫院,或是寶寶解的便為果醬般血便或父母也懷疑寶寶可能罹患腸套疊,乾脆就直接送寶寶去大醫院。 在大醫院,一旦懷疑是腸套疊,小兒科醫師會請放射線科醫師幫寶寶作鋇劑灌腸檢查,一方面作診斷一方面也同時在治療。近年來腹部超聲波檢查技術的進步,已成為診斷腸套疊快速而正確的工具,並在超聲波的直視下以溫生理食鹽水灌腸,也能夠使部分的腸套疊復原。而傳統的鋇劑灌腸做法是把管子插入嬰兒肛門,利用約3尺高的靜力壓力(以免壓力太高灌破腸子),將鋇劑緩緩的灌入大腸中,放射科醫師從螢光幕透屏透視看鋇劑之前進可知套疊之位置,而灌腸之壓力可使套入之腸子往原處撤退。統計上鋇劑灌腸治療腸套餐的成功率約50-70%,其他不能灌過去的就必須開刀了。 如果腸套疊症狀已超過24小時(此時腸子可能已缺血壞死),或病嬰送來時已有腸破裂、腹膜炎、敗血症、休克等嚴重症狀,則不能作鋇劑灌腸(浪費時間且可能導致腸管破裂),應直接轉給小兒外科,進行緊急手術。但手術前如果病嬰有脫水、電解質不平衡、代謝性酸中毒、敗血症等合並症,術前需要給予足夠水分、電解質、抗生素,及放胃管減壓,以免增加手術的危險性。手術方法是將腹腔打開後,直接搬出腸套疊的腫塊,用手將腸子由遠端往近端像擠牛奶一樣的擠回去,將套疊的大小腸復原。如卡得太緊擠不動或腸子已壞死則作腸段切除。有時需固定部分腸子於腹膜上,以免腸套疊復發,年齡較大的小孩要注意找找是否有可疑的「引導點」。幸運經由鋇劑灌腸成功的病人,仍需住院觀察24小時,確定沒問題才能出院,同時要提醒家長有再復發的可能性(2-4%),如果真有數次復發的情形,應採用開刀治療,以探查是否有「引導點」。經由手術治療病例如果沒有切除腸子,一般術後2-3天便可順利出院,如果有切除腸段,則至少要6-7天才能出院。 腸套疊是一種常見且父母及醫師都忽視不得的嬰幼兒腹部急症,當寶寶出現陣發性腹痛,躁動不安、嘔吐甚至果醬般血便等典型症狀時,父母就應提高警覺,及早請醫師作正確的診斷,以不開刀的方式將套疊的腸子復原,如果延誤病情,常需手術治療甚至需切除部分的腸子。(摘自
『捌』 腸套疊的症狀有哪些
腸套疊的症狀有:1、出現便血的情況。2、腹部有包塊。3、嘔吐腹痛。腸套疊是由於腸道套入跟其相連的腸腔內導致排泄異常的疾病,多發於嬰幼兒,腸套疊的患者要注意避免受涼,盡量減少腹瀉的症狀,這樣才可以減少腸套疊的病變,更快的恢復身體的健康。
『玖』 腸套疊究竟是怎麼回事,嚴重嗎
腸套疊的典型症狀有患兒多有嘔吐,陣發性腹痛,間歇期間如常,多發生在較胖的孩子,男孩發病率偏高.果醬樣大便是腸套疊的典型大便改變.但當出現這種大便時,多表示病情嚴重.早期認斷最重要,腸套疊屬兒外科急症,如果誤診可引起腸壞死,嚴重可危及嬰兒生命.因此,當嬰兒出現腹痛時,要高度警惕腸套疊的可能.典型的腸套疊診斷並不困難,但嬰兒腸套疊症狀多不典型,易誤診.首先要想到腸套疊的可能,及時請外科醫生會診.此外,消化不良,腸炎,腸功能紊亂等也可引起腹痛.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痛常伴有納差,少食,腹脹,大便奶瓣酸臭味.腸炎引起的腹痛常有大便異常.可做便常規確認.腸功能紊亂引起的腹痛多喜歡讓媽媽按揉腹部.此外,還有一點需要注意,就是有的嬰兒對牛奶蛋白過敏,也會引起腹痛症狀.如果媽媽來回變換孩子的體位,或是給孩子揉肚子,孩子會哭得更厲害,躺著時會把兩腿卷屈在胸前或腹前,屁增多,每次放屁後會安靜一會兒,但不久又會因腹痛而再次哭鬧,沒有嘔吐,排除了腸套疊,就要想到牛奶性腹痛的可能.這種現象多發生於過敏性體質的嬰兒.對於母乳喂養兒是容易解決的,媽媽不要喝牛奶就可以了.如果是人工喂養兒,當確定寶寶發生牛奶過敏性腹痛時,可換一換奶粉的種類或選擇有脫致敏成分的特殊牛奶即可.
滿意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