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居家養老服務運營模式(一)
政府主導的居家養老服務目前呈現為四種模式:政府主辦、層級聯動;政府主導、中介運作;政府資助、機構主辦;政府購買、市場運營。
政府主辦,層級聯動
1 模式
這種模式主要是自上而下由各級政府、街道和社區運用行政強制力推動的養老服務模式,主要資金來源於各級財政扶持,部分資金由各級行政組織自籌或來自社會福利事業。
各層級管理人員既在相應的行政機構擔任一定的職務,又分別負責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部門的不同工作,建立區政府、街道辦事處、社區居委會三級管理機構,為本轄區內的居家老年人提供多種養老服務。
2 案例
青島市實行居家養老服務的時間較早,也是全國為數不多的探索城鄉居家養老服務一體化的城市之一,2012年,青島市已全面實現了居家養老服務,並且制定了《關於加快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意見》,社區通過整合養老資源、建立服務中心,在中心建立醫療護理室、休閑娛樂室、老年課程室等平台,為60周歲及以上有生活照料需求的社區居家老年人提供或協助提供家政、助餐、助醫、康復輔助、精神慰藉、日間照料、休閑娛樂等「一站式」服務。
居家養老服務離不開社區養老服務,社區養老服務的本質目的是服務於居家養老,是實現居家養老服務的必要條件。
這種模式需要對周邊生活服務、醫療衛生服務和文化娛樂設施等資源進行整合,建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社區為老年人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進而為老年人提供了更好的居家養老環境。
3 借鑒
模式優點:通過行政手段更容易使養老服務從上到下得到各級領導和主管部門的重視,一貫到底地推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實施,能夠更加快捷、有效地落實各種政策,也更容易得到廣大社區居民的理解和信任。
存在問題:從辦到管均由政府包攬和運作,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可能出現高耗低效、人浮於事的問題,影響服務供給效率;同時不利於調動更多的社會資源和民間力量參與養老服務,難以滿足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需求,可能阻礙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發展和普及。
政府主導,中介運作
1 模式
這種模式是政府本身不直接為社區居民提供服務,而是通過公建民營或資助民間組織實施居家養老服務,主要承擔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規劃、投資、項目建設、制定運營標准和相關法律法規、檢查監督和績效評估等職責,如寧波市海曙區、蘭州市城關區、浙江金華市社區等均採取此種養老服務模式。
2 案例
為應對不斷提高的養老需求,寧波市海曙區開始探索社會化的養老方式,主要是將居家養老服務託付給星光敬老協會,通過協會組織提供居家養老服務,服務模式採取「走進去」和「走出來」的方法。
「走進去」主要是通過購買服務、「義工銀行」和護理員隊伍走進老人家里,為老人提供服務;「走出來」指的是通過各種老年俱樂部、社區或街道的日托中心為老年人提供休閑和護理場所。
除依託星光敬老協會外,海曙區還建立了義工招募服務中心,通過社區招募義工護理員,成立「義工銀行」和社區義工隊,對護理員進行專業培訓,為廣大老人提供服務。
海曙區的居家養老服務通過政府扶持,發揮第三方組織和志願者的作用,是居家養老服務模式一種非常重要的探索。寧波市海曙區的居家養老模式主要依靠社會主體提供居家養老服務資源,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非營利組織在居家養老模式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海曙區將居家養老公益項目委託給非營利機構——海曙區星光敬老協會,即將社會化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交於區敬老協會(總會)運作,社區則以敬老協會的名義在服務站開展具體服務。
其次,義工和志願者隊伍在居家養老服務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海曙區在推行居家養老服務過程中成立了「義工銀行」,發動社區居民成為義工志願者,力所能及地為需要服務的老人提供服務。
最後,社區將政府資助的福利彩票補貼資金和社會慈善捐贈用於居家養老服務的開展,有效緩解了居家養老服務的資金壓力。
3 借鑒
模式優點:充分發揮了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從根本上實現了政企、政事分離;降低了行政運作成本,能夠使政府有限的資源發揮出更大的效益;有利於培育和發展非營利性服務組織和機構,促進居家養老服務的專業化、產業化發展;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社區老年人的各種需求變化情況,及時調整並完善服務項目,提高養老服務對象的滿意度。
存在問題:中介組織運作初期較難取得社區居民的信任,打開工作局面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中介組織發展不足時難以擔此重任;政府應明確職責,對中介組織在行政管理和監督上既不能放任不管又不能幹預過多。
政府資助,機構主辦
1 模式
這種模式下採用政府出資和社區籌資,委託或資助專業養老機構在社區承辦居家養老服務站點,並在建成後管理和運作,為社區老年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模式。
這種模式在有些地方運營效果並不理想。
2 案例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民政局將引進專業養老服務社會組織和社工機構,為哈爾濱全市180餘萬社區居家養老老人提供助餐、助浴、助醫、助急、助潔「五助」居家養老服務。
在助餐方面,社區解決部分居家養老老人午餐無人照料問題;在助浴方面,社區選擇專業養老服務組織,為老人提供上門洗浴服務,經過血壓監測、身體健康檢查後,確定老人身體狀況適合在家洗浴,工作人員方可對老人助浴;在助醫方面,社區定期給居家養老老人開展體檢,並根據老人身體狀況提供相關醫療服務,同時還提供健康保健咨詢、上門醫療等服務;在助急方面,如老人家裡遇到跑水、漏電、忘記攜帶家門鑰匙等急事,社區提供相應解急解難服務;在助潔方面,社區可為老人提供家政清潔服務。同時,還將提供社區老年人日常照護、心理慰藉等專項服務。
「五助」居家養老服務將為居家養老老人提供有償、低償和無償服務。其中,對「三無人員」實行全免單,對低保、低收入老人實行部分免單或低償服務,對高收入居家養老老人群體提供私人定製式養老服務。
目前哈爾濱市已選取42個社區開展試點這種「不離家」居家養老服務模式,據了解,目前在哈爾濱市居家養老服務市場的試點工作進展並不如意,有些試點單位運營效果非常不理想,有些已經停止。
3 借鑒
模式優點:政府委託專業養老機構承辦和運作,節約管理、運營成本,也符合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專業化、規范化的發展方向;專業養老機構連鎖管理和運營,不僅能夠迅速提高社區為老服務的專業水平,而且為其他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機構和站點樹立了示範和樣板,帶動整個居家養老服務水平的提升。
存在問題:政府委託後容易放任不管、推託責任,有些機構一旦缺少政府資助難以支撐、難以為繼;機構與社區的管理者之間容易出現一些專業化服務方面的摩擦或矛盾;這種模式容易產生腐敗。
政府購買,市場運營
1 模式
這種模式是政府不再參與建設或資助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而是由政府全部出資或部分資助,向民間組織或企業購買服務,為特定的服務對象(如三無老人、五保老人、軍烈屬老人、獨居的特困老人和殘疾老人等)提供所需要的各種養老服務。如南京市鼓樓區、上海市靜安區、金華市蘭溪市蘭蔭社區等均採取此種養老服務模式。
2 案例
早在20世紀80年代,上海市就開始進行基於政府購買的居家養老服務實踐。政府鼓勵社區興辦居家養老服務,並且通過政府預算提供資金補貼,設立不同的服務標准,對不同類型的老年人分別提供不同的養老服務。
上海市的市場發育相對成熟,各類社會組織和養老護理機構相對健全,在市場化購買方面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通過市場購買服務,老人只需要拿很少的錢,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服務。
上海市居家養老服務的最大特點是充分發揮市場在提供產品和服務方面的優勢,是積極尋求市場化運營的範式。
在理念方面,在強調公平的原則下追求服務運營的高效率;在運營方面,老年服務基本上靠市場化購買,社區通過與市場主體簽訂合同,讓市場主體提供相應的服務,並對參與主體給予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
3 借鑒
模式優點:養老服務的實施由民間組織進行,政府只需負責政策支持、選擇供應商和監督;有助於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機構之間的競爭,提高養老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促進老年服務市場的發展和成熟。
存在問題:政府對服務企業的約束力和影響力有限;一些地方政府由於缺乏對服務對象的了解而資助不充足,容易出現養老需求與實際供給矛盾突出;企業為了追逐利潤,容易舍棄或忽視低償、無償服務,從而影響為中低收入老年人提供服務。
以上政府主導下的社區居家養老的幾種主要服務模式各有利弊,各地在發展居家養老服務的過程中,應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創造性地吸收借鑒和組織實施各種養老模式。
❷ 養老模式有幾種
近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就應對人口老齡化集中作出批示,使養老工作再次成為輿論熱點。在新的形勢和要求下,有必要重溫歷史、梳理政策、剖析現狀,更好地針對問題、研究對策、展望未來,其中最重要、最關鍵的應該是要進一步深化對機構養老在整個養老服務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的認識。從本世紀以來,我國大力推進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根據我國的國情,基本形成了推動建設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三大支柱性服務體系的共識,這種分類服務體系符合滿足人的生理老化所需求的服務場所供給、符合老年人口活動范圍的空間布局規劃,成為「中國式養老」的智慧決策和戰略布局。
目前中國的養老服務業,基本三大模式格局已定:社區養老、居家養老、機構養老。
當然,由於互聯網+模式的介入,這三大模式的邊界也逐漸模糊,萬物皆有基礎,而這三大模式依然是我們常用的行業分類方法。
具體有以下三種模式:1、機構養老模式:目前,我國養老機構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養為主的「養老院」。還有一種「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2、社區養老模式:社區養老是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的養老模式。3、居家養老模式:居家養老仍然是養老模式的主流。
法律依據:
《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在總則中規定,「國家建立和完善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支撐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國務院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文件細化了這一法律規定,在國家層面從法律和政策上為我國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確立了基本原則、進行了頂層固化,隨後配套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規政策和地方性文件,極大地激發了全社會力量投入養老服務業的熱情。
❸ 居家養老怎麼做
居家養老模式依靠政府主導,街道牽頭,以社區為依託,以互聯網服務平台為紐扣。
以「建設信息化、智能化呼叫服務及支援中心」為核心,以「建立老年人信息資料庫」為基礎,以「提供緊急救援、生活照料、家政服務、精神關懷、健康服務」為基本服務內容,有效「整合社會服務資源」為服務主體,實現了老人、子女、服務中心、政府多向互動、主動監測。
服務方式
1、建立檔案:把老人個人檔案信息錄入居家養老服務系統,老人個人信息,家屬信息,健康狀況,等信息進行動態統一管理。
2、精準定位:為老人購買腕錶等帶有GPS定位功能的硬體設備,老人通過使用一鍵撥打服務熱線進行求助,平台地圖能迅速獲取老人位置。
3、居家安全:對接各類安防設備,如煙感、紅外等設備,出現意外時,社區及老人親屬可以第一時間接到報警。
4、遠程監控:通過智能健康監測儀器自助測量健康參數,數據自動上傳到平台,數據異常平台自動報警。
5、主動關懷:編輯群發簡訊,將天氣情況、保健護理、疾病預防、政府養老政策、吃葯提醒等發送給老人。
6、日常照料:社區設立一個老人服務中心,為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醫療健康照料,文體娛樂活動等服務。
7、上門服務:各級衛生部門審批的衛生醫療機構和社區醫療服務中心為老人提供健康醫療康復治療服務、心理咨詢服務,所有上門人員均持證上崗,並具有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
❹ 社區養老9種模式大解析
社區養老服務是指老年人住在自己家庭或自己長期生活的社區里,在得到家人照顧的同時,由社區的相關組織承擔養老工作或托老服務的養老方式。它由正規服務、社區志願者及社會支持網路共同支撐,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幫助,使他們能在熟悉的社區環境中維持自己的生活。❺ 什麼是「居家養老模式」
居家養老模式,是由社區和社會幫助家庭成員為在家裡居住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醫療護理和文化娛樂、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務的一種社會化養老服務形式。提供居家養老服務的主體既有家庭成員,也有社會力量,尤其強調社區照顧在居家養老中的重要作用。
「居家養老」服務相對過去傳統的「家庭養老」而言,雖一字之差,但卻賦予了全新的含義和解釋,它把社會化的為老服務引入家庭,是對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的補充與創新。我國要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養老服務體系,發展居家養老服務正是這一體系的基礎工程。
開展居家養老服務,是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趨勢穗漏的戰略選擇,是我國目前破解巨大養老服務難題的根本出路,也是依據中國國情,尊重民族傳統,更新養老服務理念、創新養老服務方式、發展社區服務的重要途徑。
它對於促進老齡事業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提高老年人生命生活質量,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居家養老模式的優點:
符合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要求和發展方向,從根本上改變和克服了以政代事、代企的現象與弊端,切實做到了政事、政企分離,政府的宏觀管理和調控職能能夠更好地發揮和體現。降低了行政運作成本,節約了財政資源,使政府有限的資源能夠發揮出更大的效益。
培育和發展了非營利性的民間服務組織和服務機構,讓它們在居家養老服務中充分發揮作用,有利於提升服務的專業化品質和加強服務隊伍的專業化建設。引入市場機制,連鎖經營,統一管理,統一鄭蘆物流配送,可以大大降低服務的管理運營成本,提高效益。
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社區老年人各種需求的變化情況,及時調整並提供適合對路的服務產品,做到供求的最緊密銜接。政府從具體的服務事物中解脫出來,委託專業養老機構承辦和運作,符合社猜叢爛區居家養老服務專業化、規范化的發展方向。
專業養老機構連鎖管理和運營,不僅能夠迅速提高社區為老服務的專業水平,使居家老年人得到滿意周到的服務,而且為機構自身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途徑。
節約管理、運營成本,特別是節約人力成本,有利於為老服務隊伍的專業化建設;四是為其他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機構和站點樹立了示範和樣板,帶動整個居家養老服務水平的提升。
❻ 社區養老服務模式有哪些
法律分析:(一)「嵌入式」養老服務模式;(二)公租房社區的養老模式;(三)「三位一體」社區養老服唯薯春務模式;(四)「互助型」養老模式;(五)「時間儲蓄」契約模式;(六)政府購買服務模式;(七)PPP模式;(八)網路指耐化居家養老模式;(九)智慧養老模式。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手轎》
第二條 國家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等社會保險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傷、失業、生育等情況下依法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
第十條 第一款 職工應當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由用人單位和職工共同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
❼ 養老模式有哪些
家庭養老、社區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是我國三種基本的養老模式。家庭養老是傳統的養老模式;養老院養老是社會化的養老模式;社區居家養老是一種兼顧家庭和社會的養老模式。
家庭養老
中國是崇信儒家文化的國家,長期以來形成了「家庭養老」的傳統模式,養兒防老、家長的主導地位、幾代同堂等傳統觀念根深蒂固。選擇家庭養老的人們,他們生活在家庭中,感到「熟悉」和「自由」,經濟上也比較劃算,從社會的角度考慮,家庭養老的社會硬體設施成本幾乎為零。
但家庭養老在新形勢下的脆弱性顯示出其歷史的局限性。現代社會的人際競爭加劇,生活節奏加快,工作負擔加重,致使家庭養老的人力成本劇增,一般家庭難以承受,贍養者疲憊不堪;加上「421型」家庭的增多、空巢家庭等等問題的出現,家庭養老這一傳統養老方式必將隨家庭結構的變化而逐步向社會養老過渡。
社區居家養老
社區居家養老的基本做法是:在城市各個社區建立養老護理服務中心,老人仍然居住在自己的家裡,享受服務中心提供的營養和醫療護理以及心理咨詢,並由服務中心派出經過訓練的養老護理員按約定定時到老人家中為老人提供做飯、清掃、整理房間等家務服務和陪護老人、傾聽老人訴說的親情服務。所以,有人說:社區居家養老是一個無圍牆的養老院。開展居家養老服務相對於機構養老,更為適應我國老年人的生活習慣和心理特徵、滿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有助於他們安度晚年,也更為符合中國實際,符合大城市中心城區發展的社區為老服務的新路子。
機構養老
機構養老是指由專門的養老機構(包括福利院、養老院、托老所、老年公寓、臨終關懷醫院等等)將老人集中起來,進行全方位的照顧。正規的養老機構,其日常管理均要嚴格。機構養老是我國重要的養老模式之一,但不能滿足眾多其他需求的老年人群需要。
以北京為例,北京目前共有養老機構340家左右,其中民辦的養老機構約有100家。這些養老機構可以分為三類:國家創辦的國營養老機構,鄉鎮、社區、村、街道辦的集體所有養老機構,以及企事業單位或個人所創辦的民辦養老機構。在這些機構中,進入公立養老院的難度也是人所共知,北京市第一、第四、第五養老院的入住率常年為100%,目前有1600多人在排隊等候入住,城八區的公立養老院入住率也都在98%左右。而民辦養老院的床位已有近12000張,但平均入住率只有2/3。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更多老人趨向於公立養老院,是出於對「國字頭」的傳統信任感,但在其他城市,狀況有所不同,各方面條件優越的養老機構,入住率較高。
❽ 社區養老服務模式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是指在城市各個社區建立養老護理服務中心,老年人仍然居住在自己家裡,享受服務中心提供的營養和醫療護理以及心理咨詢,並由服務中心派出經過訓練的養老護理員按照約定時間到上門為居家老人提供助鄭敬餐、助浴、助潔、助急、助醫等定製服務,傾聽老人訴說的親情服務。❾ 養老模式有幾種類型
我國養老的模式主要有三種,即:家庭養老、社區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就是通常講的.
「9073」。90% 身體狀況比較好的且願意和子女在一起的老年人,採取以家庭為基礎的居家養老; 7%的老年人依託社區的養老服務中心,提供日間照料; 3%的老年人通過機構養老予以保障。
(一)家庭養老
家庭養老是一種環環相扣的反饋模式。在經濟供養上,家庭養老是代際之間的經濟轉移,以家庭為載體,自然實現保障功能,自然完成保障過程。父母養育兒女,兒女贍養父母,這種.下一代對上一代予以反饋的模式在每兩代之間的取予是是互惠均衡的,在家庭單位內形成個天然的養老基金的繳納、積累、增值以及給付過程。
(二)社區居家養老
中國居家養老基金會統籌,社區居家養老是指老年人按照我國民族生活習慣,選擇居住在家庭中安度晚年生活的養老方式。它以社區為平台,整合社區內各種服務資源,為老人提供助餐、助潔、助浴、助醫等服務。(其中,創辦老年食堂是開展社區居家養老助餐服務的重點和難點)
(三)機構養老
養老機構是社會養老專有名詞,是指為老年人提供飲食起居、清潔衛生、生活護理、健康管理和文體娛樂活動等綜合性服務的機構。它可以是獨立的法人機構,也可以是附屬於醫療機構、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或組織、綜合性社會福利機構的一個部門門或者分支機構。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零六十七條 父母不履行撫養義務的,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獨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有要求父母給付撫養費的權利。
成年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的,缺乏勞動能力或者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成年子女給付贍養費的權利。
第一千零六十九條 子女應當尊重父母的婚姻權利,不得干涉父母離婚、再婚以及婚後的生活。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不因父母的婚姻關系變化而終止。
第一千零七十二條繼父母與繼子女間,不得虐待或者歧視。
繼父或者繼母和受其撫養教育的繼子女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適用本法關於父母子女關系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七十條
國家發展社會保險事業,建立社會保險制度,設立社會保險基金,使勞動者在年老、患病、工傷、失業、生育等情況下獲得幫助和補償。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第十條
職工應當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由用人單位和職工共同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無僱工的個體工商戶、未在用人單位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非全日制從業人員以及其他靈活就業人員可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由個人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工作人員養老保險的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❿ 養老有幾種模式
法律分析:我國的傳統養老模式主要有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三種。1、居家養老:按字面意思,就是選擇居住在家庭中,安度晚年生活的傳統養老方式。2、社區養老:老年人在家庭居住與社會化上門服務相結合的一種新型養老模式。社區居家養老彌補了家庭養老的不足,但社區養老功能不全、服務能力不強的現象也普遍存在。3、機構養老:是指國家、社會組織和個人通過舉辦養老機構,為老年人集中提供飲食起居、清潔衛生、生活護理、健康管理和文體娛樂活動等綜合性服務的一種養老服務模式,包括養老院、養老公寓等多種類型。機構養老將是未來養老的一大主體方式,適合比較喜歡熱鬧的單身老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第十條 職工應當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由用人單位和職工共同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無僱工的個體工商戶、未在用人單位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非全日制從業人員以及其他靈活就業人員可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由個人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工作人員養老保險的辦法由國務院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