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墳和墓的區別
墳是埋葬死人築起的土堆,墓是墓地,即埋葬死人的處所。《方言》卷十三:「凡葬而無墳謂之墓。」墳和墓的區別是明顯的。《禮記.檀弓上》:「古也墓而不墳。」據說殷人的墓地上是不築墳堆的。到了周代,開始在墓上築墳堆,但僅限於貴族階層,這就是《周禮.春官.冢人》所說的,「以爵等為丘封之度」。丘是王公之墳,封是諸臣之墳。墳堆的大小取決於爵位的高低。這時,不但有了墳,而且墳上要種樹。《白虎通.崩薨》:「天子墳高三仞,樹以松;諸侯半之,樹以柏;大夫八尺,樹以欒;士四尺,樹以槐。」至於庶人,「不封不樹」《禮記.王制》,就是說,既不封土起墳,也不種樹。墳的作用,主要是作為墓的標志。據《禮記.檀弓上》記載,孔子合葬了他的父母以後,說:「吾聞之,古也墓而不墳;今丘也,東西南北人也(意謂我是四處奔波的人),不可以弗誤解也。於是封之,崇四尺。」墳上植樹,主要也是作為墓的標訓。漢仲長統《昌言》說:「古之葬者,松柏梧桐以識墳也。」
② 每送一餐就加一塊磚的「瓦罐墳」有多可怕
養老閣
聽名字是不是聽起來很好聽,養老,然而當你知道了他的真實情況之後你就瞬間會感覺毛骨悚然。”養老閣“是古代一種非常殘忍的制度,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由於醫療水平的低下導致很多人都不長命,可以說古代要是能夠活到50歲甚至是60歲已經很不錯了,而歷史上比如秦昭襄王、趙構等等活到七八十歲的在古代已經屬於非常高壽的了。
③ 古代墳和墓的區別是什麼
墳:埋葬死人築起的土堆。
墓:上古時期凡掘塘穴葬棺木,蓋土與推平,不植樹者稱墓。
墳與墓:墳字繁體從土從賁,「賁」意為「前沖」,「土」與「賁」聯合起來表示「沖天而起的墓」。墓字從莫,莫字意為日在草叢之中,時當黃昏,太陽下山,死者此時下葬,與太陽一起隱沒,故墓葬不壘墳包。結論:墳者有土包聳起,表示死者有冤屈,心中不平,如周武王克商,命令加高殷王子比干之墳,即表示比乾死得冤;墓者地表平平,表示墓主系正常死亡,沒有冤屈)。
④ 古代是哪個朝代把六十歲以上的老人處死
這個多見於野史、傳聞,正史上沒有明確的記載。
這種事也稱,「瓦罐墳」、「花甲葬」、「六十還倉」、「棄老風俗」。
「磚打墓」:傳說在元朝漢族老人活到60歲時必須被送到野外的一個墓穴里等死,這個墓穴就是傳說中的"磚打墓",意思就是用磚打造的墓穴。
「花甲葬」:皇帝殘酷,認為老人無用,下令六十者進活墳等死。
「六十還倉」:天後磚把墳的窗口堵死了就算安葬了父親。在他們看來,人到了一定的歲數就要,離開人群自願去死。
「棄老風俗」:在古代鄖縣這一帶的麇國里,凡是上了60歲的老人,都要按老規矩送進自死窯讓他們凍餓而死。
元朝,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定都大都是現在的北京,傳五世十一帝,歷時九十八年。
(4)養老閣為什麼是墳擴展閱讀:
「磚打墓」
蒙古人統治漢人時除了建立必要的軍事力量和鎮壓工具監獄,在最基層,每個村子派一個蒙古家庭統治整個村子的漢人,漢族人姑娘要結婚,必須和這家蒙古人的男人睡三天覺,用文縐縐的語言說,就是這位姑娘的處夜權是屬於蒙古人的。
事實上,這種空穴來風的謠言並沒有任何證據文獻的支持。蒙古統治者在統一中國後 , 出於維護和鞏固其統治的需要,一改本民族貴壯賤老的風俗。逐漸接受漢族尊老敬老思想傳統,。在物質、經濟、法律和名譽等許多方面制定了救助優待老人和養老者的政策措施。
「棄老風俗」
楊三的農民,偷偷把老父親養在家裡。恰好這時外國送來一隻像黃牛那麼大的'犀鼠',全國上下無人能識別和制服這一怪獸,陷入驚恐不安之中。
楊三將此事告知老父,老人家教他用一隻13斤半的貓斗敗了犀鼠。國王從這件事認識到智慧豐富的老人是個寶,從此就廢除了將老人送進自死窯的古老習俗。
⑤ 墳和墓都是用來安葬死者的,它們有什麼區別
墳一般是指百姓死後葬的地方,墓一般是指地位比較高的,還有家族比較大的死了之後下葬的地方。
⑥ 皇帝二大爺親娘進墳墓多少集
《皇上二大爺》第19集埋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