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農村的70、80歲以上的老人該怎麼養老
在目前的社會上,依舊存在著一些不公平的現實,就比如說國家東西部差距巨大,各地發展不平衡,農村與城市的經濟差距也非常大,當然在我國農村的人還是居多數,所以有個問題就來了,村裡的老人該怎麼養老?
不過好的一點是農村現在也發展起來了一些養老院,這完全給一些孤寡老人提供了一個好的住宿環境,不管怎麼說,這也是國家對於養老方面的一些政策優待。我相信隨著國家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後的養老肯定不是問題,甚至可能做到每個人老了之後都能夠安安心心的享受老年人的生活。
⑵ 農村老年人如何養老
在我國的農村地區,主要有以下幾種養老方式:
1、家庭養老
這是我國農村最主要、最普遍的養老方式,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孝」的集中體現,它具有其它養老方式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在短時期內不會被其它養老方式取代,仍然是我們主流養老方式。但是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這種傳統的養老方式正受家庭規模縮小、人口流動、失地、老齡化等因素的挑戰,目前這種養老方式的質量有下降的趨勢。
2、集體養老
這是一種在農村很常見的養老方式,它是由集體經濟組織對年老多病、無依無靠的老人進行贍養的制度。其主要形式有五保制度和養老院制度。這種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一部分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但是適合這種養老方式的,只是農村老年人口中很少的一部分人,並不能成為解決農村老年人養老問題的主要形式。
3、養老保險
隨著農村老年人口數量增多及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養老保險也是一種好的養老制度來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
4、儲蓄養老
這種養老方式只有少部分的農村老年人採用,他們依靠平時的積蓄用來防老,在農村仍然有一定的市場。一些農村居民對養兒防老已喪失信心,他們認為只有錢財是可靠的,因而盡可能省吃儉用,節約儲蓄以備老年需要時用。
拓展資料:
養老制度的變化:
改革開放前
改革開放之前,城鎮家庭的養老功能強大,家庭和單位合力使老年人的養老服務資源得到很好的發揮,盡管資源有限,但各盡其力。在農村,政府和集體合力為「五保」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而其他農村居民只有靠家庭,有時需要求助親戚和鄰里來照顧。中國社會的二元結構特徵在養老服務領域也表現得淋漓盡致。
改革開放後
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市場經濟的介入,「單位人」演變為「社會人」,企業辦社會的現象消失了,單位的福利待遇越來越少了。很多企業在轉軌後,職工已經完全失去了享受單位福利待遇的機會,退休後實行社會化管理。迄今為止,依靠單位提供各種養老服務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由社區和企業以及各種組織提供的養老服務。
綜上所述,隨著人口、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結構的急劇變動,原有的養老服務賴以存在的社會基礎已經不復存在,為適應時代要求,重構養老服務體系、制度成為當務之急。
⑶ 農村老年人越來越多,未來的農村老人該如何養老
農村老年人越來越多,這是一個現實的問題,這也是一個歷史的問題。
我們知道之前的人們都是多兒多女,比如50後60後這一代,但是現在這一帶也慢慢的進入了老齡時期,如果他們是城裡人,他們現在應該享受退休待遇,有空的時候拉著老伴的手,到處旅遊去外面看看,感受到夕陽無限好的人生美景。
但是農村的老人就不一樣了,他們與城裡人最大的區別就是沒有退休待遇,那麼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這些老人的養老問題,老人們老了以後該如何養老?
比如我姑這幾天就要在醫院里打一個星期的針,因為之前得過腦梗,這個病是一種慢性病,他說每年至少要打兩次針,要住兩次醫院。這也是他們最難熬的日子,因為家裡的農活還主要由我姑來分擔,兒子不爭氣,也掙不了多少錢,還喜歡亂花錢。
而我姑一旦住院,家裡的農活就徹底癱瘓了,不但不掙錢而且還要花錢,希望姑姑的身體早日康復,因為那個家裡還真的離不開我姑,雖然年齡大了,但是負擔並沒有減輕,還要管兩個小孫女,真的是太辛苦了。
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這不是一個小問題,農村老人過得好,才會家庭美滿,其實老人問題並不是個退休的問題,比如農村的留守老人,他們常常在孤獨中度過,說句難聽一點,就是死了都沒有人知道。
因此農村的養老院等相關的場所也該完善,使老年人轉變思想,進老院並不是一件丟人的,當然沒有免費的養老院,這一部分的費用也是一個難題。
總之,農村老人的問題養老問題是一個大問題,應該引起大家的重視。
⑷ 在農村,是如何養老的
一、我國農村養老方式的現狀
(一)家庭養老
家庭養老就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由家庭成員或家庭為老年人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的養老模式,主要是從經濟、生活、精神三個方面對老人進行照料。從根本性質分析,家庭養老是指由家庭各個成員提供養老資源的養老形式和養老制度。因為農村經濟不發達,傳統的分配方式比較單一,導致老人的老年生活缺少保障,對家庭形成很大的依賴性,於是「養兒防老」成為農村老人根深蒂固的思想,甚至成為我國老人的傳統觀念。迄今為止,家庭養老仍然占我國養老方式的主體地位,盡管有多種現象違背家庭養老的理念,比如老人遭到子女毆打甚至遺棄,這種違背倫理道德的行為遭到媒體曝光後,必然引起了社會各種人士的議論,然後通過社會輿論的力量控制此類事件的發生,將家庭養老的發展推向正常的軌道,這不僅說明了家庭養老能促進道德倫理的規范性,更能體現出家庭養老對社會的安定和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二)機構養老
現如今,農村閑置土地越來越多,農村老人雖在家耕種一定的土地,由於其勞動力隨著年齡的上漲而減少,老人薄弱的勞動力僅能支持他們耕種小部分的土地,相比那些年輕人的勞動力,老人已經無法通過耕種大片土地來獲得農產品,只能種植面積較少的土地解決基本的生活需求,以此為他們的日常吃、喝提供資源。但是假如某一年的土地產出量變少,老人獲得的回報就會相應降低,甚至形成入不敷出的局面,土地對養老的作用就會變得很微弱。另外,老人的子女?m不在身邊,卻也很有可能給老人帶來負擔,比如家中孫子輩的孩子一般會被留在家裡由老人撫養,家裡的整個經濟來源會依靠老人的子女,子女既要撫養下一代,又要贍養老人,更會使他們力不從心。如果家庭將重心放在小孩的身上,那麼老人必定會是受到忽視的一方,家庭養老的作用就會顯得更加微弱,因此土地養老的功能牽制到家庭養老的功能,如果土地養老得不到很好地發展,那麼也會對家庭養老形成很大的沖擊。
四、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的對策
(一)結合社會各種力量,分擔家庭養老負擔
1.明確職責
雖然社會、政府、家庭及個人都是養老服務的提供者,但養老問題涉及多方面的因素,需要家庭、政府、社會三種角色的相互配合與協調,倡導一種以家庭養老為主,機構養老為支柱的農村養老服務體系。首先,子女個人應明確自身的責任,及時承擔贍養老人的義務,在生活和精神上幫助老人,然後,政府及村委會應做好監督職責,分別對農村老人經濟生活方面及精神方面提供幫助,聯合鄉鎮政府和村委會,對不贍養老人的子女進行說服教育,必要時,採取相關的法律手段保護老人的基本權利。最後,社會的力量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社會宣傳的力量,通過社會文化的傳播,令子女應主動贍養老人的思想深入人心,為每個家庭的養老創造一種積極的氛圍,另一方面則是社會輿論的力量,這樣一來,虐待老人、拋棄老人的家庭就會受到社會大眾的譴責,大部分子女因受不了輿論的壓力,便會重視養老,重視老人,社會監督著家庭養老的同時,也促進了家庭養老的發展。
2.保障家庭經濟收入
農村養老一直是整個國家及社會關注的問題,即使農村家庭經濟負擔重,國家財力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投入巨資進行養老,於是我們更應該關注農村家庭的基本生存能力。實際上,大部分的農村家庭屬於中低收入的家庭,這類家庭的子女為了生存而選擇外出打工,子女每年外出打工掙得的錢用於老人小孩的日常開銷、小孩的學業費等等,餘下來的錢也是所剩無幾,如果這個家庭里有人遭遇到疾病,那麼這個家庭的抗疾病能力會很低,若無法保障這類人的生活、健康,勢必會引起整個社會乃至國家的不穩定。因此,政府一方面應分析農村每個家庭的經濟收入,協調財政投入的資金,多用於保障中低收入甚至家庭成員較多的家庭,另一方面國家應調節對農村家庭的稅收制度:我們通常所說的窮人與富人的稅收制度是一樣的,而在發達國家,低收入群體與高收入群體的稅收制度的區別征稅制度是非常健全的,他們將從富人身上征來的稅用於中低收入家庭,保證了中低收入家庭的基本需要和發展。因此,我國應該逐步完善稅收制度,揚長避短,使農村家庭能節約出一筆資金,用於家庭養老的發展。(二)多方面推行機構養老
近幾年,在政府的宣傳與鼓勵下,養老機構開始出現在農村老人的視野中,政府宣傳模式卻僅限於橫幅、公告等方式,導致老人對機構的服務、運營情況了解頗少,再加上老人受「養兒防老」傳統觀念的影響,對進入機構養老產生抵觸心理。於是我們可以利用志願者的身份讓老人深入了解機構養老、接受機構養老。志願者可以從大學的志願者服務團里挑選,藉助學生純真的身份是為了避免老人出現害怕受騙的思想,高校志願者通過志願者服務團定期進入養老院,給老人們帶去關懷與愛心,結合志願者的力量讓老人們相信養老機構,另一方面養老機構給予老人一天的時間,讓老人免費體驗養老機構的真實生活,消除老人心中的種種疑惑與擔憂,為養老機構的發展打下基礎。在發展機構養老的同時,政府應加強對機構的管理,努力提高機構的服務質量,加大對機構養老基礎設施設備的建設,制定規范的管理體制和監督措施,極大程度地刺激機構養老的發展。
(三)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提供部分養老金
一方面,高效地利用土地,讓土地為農村家庭提供一部分養老金。針對還擁有一定勞動力的農村老人,他們雖無法種植大規模的土地來獲得收益,卻能在政府的政策中獲得經濟收入,比如現在的鄉鎮政府鼓勵各種農業產業的發展,農業產業大多數屬於大規模種植,在種植過程中會需要一定的勞動力,於是,還擁有一定勞動力的老人可以長期做這樣的勞務,工資雖比不上外出務工的子女,但能者多勞,有多少勞動力就會得到多少的回報,這樣農業產業既得到了發展,又能為農村老人提供收入渠道。另一方面,發展這些農業產業是需要各個政府及企業之間的密切聯系與合作,因此政府應該積極引進農業產業,才能更快地解決當代農村土地閑置的問題。
⑸ 農村五六十歲的老人將來如何養老
養兒防老,這仍然是大部分農村老人的養老方式。如果子女有足夠的經濟實力,而且足夠孝順,這種養老方式無疑是最妥當的,也是對老人最有利的。但事實是,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很多子女自身都難以顧及,又要養小的,往往在對待父母的養老問題上會有心無力,這就使得老年人不得不自己規劃養老問題。
原先的五六十為老年的年齡正在廷期。不要說咋養老,正確說咋生活。大多數的人自己養活自己還不算,還要負責孫子,孫女的零花錢。所以農村五六十歲不存在是被別一方養活的話題。大多都去周邊打工。也有一部分在家種田也能自給。不象原不發達的年代給子女結完婚,還上幾年帳在就是和子女要錢花,現在五六十歲的人還是農村的主力軍。也許在很多年的將來,農村會建立起統一的養老機構的,也就是在農村的鄉鎮,或者村裡都會有全天候的養老院,或者叫老年公寓,或者叫老年生活服務中心的,可以全部的容鈉農村所有的五十,六十歲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的,五十,六十歲以上的農村老人們,都可以全部免費的在這里安享著他們晚年幸福生活的!
其實現在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已經不是單純的身體照顧了、 還有保護老年人權利不受傷害、特別是金錢方面、現在騙子那麼多、老年人的錢不要太好騙、 很多老年人對死亡充滿恐懼、被推銷的話肯定要花錢買健康也許在很多年的將來,農村會建立起統一的養老機構的,也就是在農村的鄉鎮,或者村裡都會有全天候的養老院,或者叫老年公寓,或者叫老年生活服務中心的,可以全部的容鈉農村所有的五十,六十歲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的,五十,六十歲以上的農村老人們,都可以全部免費的在這里安享著他們晚年幸福生活的!
⑹ 一輩子生活在農村的老人有什麼好的養老方法
一輩子生活在農村的抄老人們也有自己獨特的一套養老方法。說到養老,給自己的爸爸媽媽選擇養老環境其實並不一定是把爸爸媽媽送到環境好的地方去,讓他們在那裡享受充足的陽光,享受溫和的空氣,吃很多的「好東西」。
老人們一到老了就不願意出去住了,住在外面的老人們他們更願意回到老家來養老。人老了都特別戀家,農村的老人們在老了或者是退休之後他們就會在家裡盤一個火炕,冬天把屋子裡弄的特別暖和,養幾只鳥下午可以騎著自行車出去溜溜鳥。
喊上周圍的一些老人們下下象棋,打打牌都是非常好的養老方式,老奶奶們在夏天會拿一個扇子聚在一起聊天乘涼,到晚上去村裡的廣場跳跳廣場舞,一天的煩心事或者是不高興就會立即煙消雲散。跳一會廣場舞,整個人就會感覺到特別的精神舒服,然後回來美美的睡了美覺,等到有集市的時候,就騎車自己去趕集,買一些日用品。
像這樣每天有自己安排好的事情可做,生活就不會感到特別的枯燥。
⑺ 農村老人拿什麼養老
現實呀,你說的是整個社會問題,需要大家都來關注,和關心老人。
我覺得農村的內老年人不僅沒有醫療容保證,心裡健康出現更大的問題,很少有人關心這些,甚至是兒女。
農村文化娛樂比較單調,老年人也不愛參加這樣的活動,說白了就是心裡不開放,傳統觀念束縛著他們的心裡和行動。
日子長了就會出現心理問題,也會出現因心裡出現一些病症,比如上火。他們會失去朋友,配偶。她們會感覺孤獨。自己老了,啥也不能幹了,只會給家裡帶來負擔,嚴重的出現抑鬱證,
我呼籲社會和家人,多關心老人,和她們多說說話,讓他們覺得他們有用,他們是上一世紀的頂樑柱,我們的今天離不開他們當初的勞動和貢獻。
這么做要比用錢賣東系有意義的多。
有人會問我為啥著樣說,因為我親身經歷我爸是先有病然後抑鬱到崩潰,絕望,然後用他自己的方式走玩他最後的路,
我不想看見悲劇,
如果我將來有能力我會在家鄉建造一所娛樂加教學醫療知識和文化課程的老年活動中心,讓他們能感到溫暖,有用,幸福,我也行,度過美好的晚年。
⑻ 農村的老年人如何養老,如果沒有養老保險
我國已步入老齡化時代,尤其值得注意的一點是,農村老齡化的水平高於城鎮,再加上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出導致的農村老年人「留守」、「空巢」問題,農村養老變得棘手。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是經濟壓力較大,老而無休。一直以來,與城鎮老年人晚年依靠養老金為生不同,農村老年人的經濟收入主要來自於種地自養,其次來自於子女的經濟支持。過去,即使老人和子女住在一塊,老人也會勞作來增加家庭收入。更別說現在,子女們外出打工,出於對子女在外生活成本高的考慮,或是對孫輩教育的考慮,老人也會自己出份力補貼家用,因此,經濟壓力還要更大。
2、是日常生活照料缺失,老而無安。隨著年齡的增長,農村老年人不可避免會患上慢性疾病,如果子女不在身邊,就只能陷入「看病無人陪,看病無人管」的境地。假如晚年喪偶,獨居生活,就更雪上加霜了。
要從根本去解決這個問題,而不是說其他的,如果說農村人有意識給自己弄一份保險,那麼效果是非常明顯的,但是很多的農村人沒有這個意向,都覺得無所謂,所以說保險對於他們來說是很難接受的,所以就是要看國家的普及程度了。
⑼ 老齡化來臨農村老年人該如何養老
解決農村養老,出路在於政府與社會力量的結合。農村養老最缺的是設施和版服務。孩子外出打工,家權就成了空巢。養老金僅能維持基本生活,無法支付更好的護理和照料。那麼,起步階段,國家在改善農村養老基礎環境方面必須採取更有效的舉措,該花的錢一定要花,該建的設施一定要建,並且做好長遠規劃。
事實上,面對農村養老設施和服務不足的現狀,調配資源、整合力量,各級政府必須發揮主導作用,而社會力量願不願意加入,能不能堅持做下去,關鍵看政府的決心大不大和政策好不好。
⑽ 農村老人如何養老
當前,在經濟社會迅速發展的同時,人口老齡化的問題也日益凸顯。據有關回資料顯示,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答人已逾10%,65歲以上達6%以上,且這一比例還呈逐漸上升趨勢。在這些老齡人中,城鎮老年人的生活基本得到了保障,惟佔有絕大比例的農村老年人的生活至今沒有可靠保障。他們的養老保障也逐漸從家庭層面上升為社會問題,而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經濟建設的重要因素。妥善解決農村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已經成為各級政府的重大工作課題,解決的好壞,已直接影響到經濟的持續發展及社會的和諧構建。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農村老年人口的生存和養老現狀,探討現階段農村養老的可行路徑,是理論和現實都迫切需要面對的問題。一、目前農村老年人口養老現狀分析對於農村養老,人們一般都認為,有兒女的老人由兒女家庭贍養,沒兒女的作為五保戶由當地村莊集體供養,好像他們沒有養老的後顧之憂。事實果真如此嗎?筆者生於農村,對農村老人養老狀況比較了解,而且近兩年在山西貧困地區做過相關調查,結果表明,在當代中國農村,養老問題的矛盾變得愈發尖銳起來,農村老年人養老問題主要面臨三個方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