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老保險 > 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日記

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日記

發布時間:2025-08-04 15:24:59

『壹』 聯系群眾民情日記

聯系群眾民情日記3篇

通過聯系群眾,與群眾交流,為群眾解決問題,下面為大家提供聯系群眾民情日記,歡迎閱讀!

聯系群眾民情日記一

2月23日上午,星期四,陰有雨。

我們走訪組一行四人去得勝村走訪。據村黨總支書記鍾雪根介紹,得勝村共有11個承包組,369戶,總人口1328人,現有耕地面積2314畝,共有黨員49名。當前黨員幹部群眾反映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主要集中在農房搬遷方面。據了解,作為海鹽縣“兩分兩換”整村搬遷的試點村,目前得勝村已完成3個承包小組、計104戶農戶的搬遷工作,其他8個承包組、計269戶農戶還未搬。由於這些農房大都建在八、九十年代,現已破舊,正面臨翻建等問題。而且廣大未搬遷農戶看到新小區已初具規模,基礎設施完善,環境優美,希望搬遷的情緒十分高漲,已經多次向村裡反映,要求繼續實施“兩分兩換”工作。

走訪回來,我們立即把在村裡走訪了解到的情況向鎮黨委、政府進行了匯報。鎮黨委、政府十分重視,專門召開班子會議進行研究,決定提前實施得勝村剩餘8個組的搬遷工作,並研究制訂了相關政策。同時,抽調機關、中心(站辦)16名黨員幹部會同走訪組成員組成得勝村“兩分兩換”工作組,幫助做好得勝村的“兩分兩換”工作。

3月8日下午,星期四,陰天。

我們在得勝村組織召開了1、3、4、5、6、8、9、11組承包組長會議,進行宣傳發動,就農戶農業用地集中流轉范圍、流轉土地租用期限及費用、搬遷補償的依據、搬遷安置的方式和獎勵政策、辦理搬遷安置的有關程序等問題進行了明確,並分發意向表,以便真正了解農戶群眾的心聲。隨後,鎮、村幹部分組行動,連續4個晚上到每個承包組召開全體戶長會議,及時了解廣大人民群眾在實施“兩分兩換”過程中需要知曉的政策、需要幫助解決的問題,真正掌握信息,並及時統計、匯總意向表。匯總情況表明,得勝村剩餘8個組絕大部分農戶都願意實施搬遷。

3月26日起,得勝村廣大農戶開始分組分批來村民委簽訂土地流轉協議和農房搬遷協議,目前各項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

進村入企活動的深入開展,進一步拉近了廣大黨員幹部與群眾的距離。作為一名基層幹部,我深深體會到,只有我們認真傾聽群眾的呼聲,緊緊圍繞群眾的所需所想,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群眾才會真正支持我們的工作,才會從心底里擁護我們的黨。

聯系群眾民情日記二

今天中午,我去回訪一起盜竊電瓶車案件的受害人杜某,一個星期前,杜某被盜電瓶車一輛,案件被查獲了,違法行為人被依法行政拘留,被盜的電瓶車也得以發還。我到出租房後,杜某告訴我,他本來沒怎麼指望警察破案的,車子被偷掉之後就想去買新的,沒成想海鹽警察這么快破案了,還把車子追了回來送還給他,他覺得海鹽警察真是給力。我告訴他被盜車子的折舊部分可以通過民事途徑要求盜竊行為人賠償,杜某很驚奇也很開心,告訴我:“這個我還真的不知道,要謝謝你們教了我一招啊!”快到飯點了,杜某留我們吃飯,我謝絕了。回到單位里,心裡不覺得自己做了什麼,到覺得杜某的熱情給了我很大感動,群眾的支持才是我們最大的感動之處,其實我應該謝謝他們的。

2月22日,雨,星期三

早上,我和小王來到武原街道城西村的困難戶陸大伯家走訪,陸大伯對我們說:“我家隔壁的租房裡有兩名外地男青年,經常半夜出半夜進的,今天早上我看到他們開著一輛三輪摩托車回來,還從車上搬下了兩大袋東西,你們是不是可以去查查?”聽了陸大伯的話,我們向所領導報告,並立即展開調查。中午,所里組織警力沖進該租房,發現陸大伯所提到的兩大袋東西全是電纜線,將酣睡中的吳某、馬某擒獲。看來,走訪確實能出戰果!(武原派出所:沈輝)

2月24日,雨,星期五。前幾天,尤甪村孤寡老人張大伯被人以簡訊詐騙的手段騙了1200錢,聽說一直心裡不舒服,今天我就去了張大伯家了解情況,向他宣傳防範詐騙安全防範知識,安撫一下他的心情,張大伯的眼角濕了,我也感到了壓力。周邊好多村民紛紛過來,我利用這個機會,向大家宣傳了近期出現的各類詐騙手段,並就防騙技巧、如何提高防範意識等作了詳細解釋,發了些 “警民聯系卡”,讓他們有事情打我電話。有村民向我反映了路燈照明、道路破損的問題,我作了記錄,准備明天向鎮里有關部門反映一下。群眾對我們警察還是信任的,我不敢辜負他們!

聯系群眾民情日記三

3月7日 小雨

今天天氣有點寒冷,淅淅的小雨依舊下個不停。我們早早地就起床了,因為今天的任務很重,我們第一批隊員的任務是察民情,摸清村裡的基本情況,了解群眾疾苦。 匆匆地吃完早餐,我們就在振衡副局長的帶領下出發了。村裡在家的人不多,大多都出去打工或做農活去了。我們走訪的第一戶是十組的鄒學富。我們到他家的時候,他剛從外面回來。看到我們的到來,老人飽經風霜的臉上露出憨厚的笑容,振衡局長向老人說明了我們的來意後,老人連忙招呼我們進屋坐。屋子很小,也很亂,因為老人的老伴患有先天性精神病,老人除了忙農活,還要照顧老伴的飲食起居,生活很不容易。在交談中,我們得知老人有二個女兒,均已出嫁。老人自己的'房子已經倒塌,現在住的是老人叔叔的房子。老人現在主要收入靠種一畝田,生活非常困難。幸運的是老人目前已經辦理了農村養老保險。 離開老人家後,村書記帶著我們查看了村裡需要修的兩條馬路、村部地址等。振衡局長承諾一定會盡全力為村裡做點實事。接著我們又訪問了老支書鄒高亮、軍屬成漢生、困難戶鄒學衛、鄒德寶等。在走訪中,聽取了許多群眾呼聲,我們都一一記錄了下來,我們知道,走訪的這段時間的經歷,將是我們一生的精神財富。

3月8日 小雨

早上的冷風有點涼。天氣依然在下雨。吃過早餐後,我們一行四人,由村會計帶路,又開始了一天的走訪工作。 跟其他地方差不多,我們走訪的這個村年輕勞動力大都出去打工,留守老人和兒童居多。我們走訪了幾家困難戶,都沒有碰到人,有的趕集去了,有的忙農活去了。好不容易有一戶在家,我們終於有點欣慰。這是一對老年夫妻,老人已經七十多歲了,臉上氣色不太好。這是一間土磚房子,估計有三十多年的歷史了,房子有的地方已經開縫,感覺有隨時倒塌的危險。一進屋,一股很濃的葯味撲鼻而來,原來,老人的老伴患有糖尿病,已經吃了二十多年的葯了。老人拉著我們說起了家裡的情況。老人生了四個女兒,一個兒子,兒子由於事故已經去世,媳婦改嫁,如今二個老人帶著孫子艱難生活。老人現在靠種點地養家糊口,老伴的糖尿病光吃葯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還要照顧孫子。幾個女兒有時會給點生活費,但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在跟我們的交談中,老人說起家裡的困難,眼睛裡閃爍著無奈的淚水。我們一一記錄下了老人的困難。 離開時,我們一路上都沒怎麼說話,感覺心情很沉重。老人充滿期盼的眼神讓我們覺得壓力巨大,我們也更加堅定了做好這次走訪工作的決心。

3月9日 陰

今天是我們下鄉的第三天,經過前兩天的走訪,三塘村的困難戶除了不在家的,我們基本都走訪過了,我們今天的任務是把沒走訪完的繼續走訪完,另外,去查看村養魚合作社。 天氣還是沒有好起來,不過已經沒有下雨了,我們沿著村路一直走,還好,有幾戶困難戶在家,走訪中,我們得知,村裡還有一戶百歲老人,我們准備去看看老人家。老人家精神不錯,看到我們的到來,還客氣地招呼我們坐。老人的大兒子原來在農技站,後來退單位後沒有得到應有的補助,他請我們給予幫助。我們囑咐老人放心,我們一定會了解情況,盡力而為。 離開老人家後我們來到了養魚合作社。由於水土適宜,村裡養魚的人很多,村裡由村幹部牽頭成立了養魚合作社,方便村民賣魚,效果不錯。但是養魚的山塘由於多年失修,山塘淤泥過多,有的塘壩已經垮塌,迫切需要清污和維修山塘,而村裡幾乎一半的收入都是靠養魚,所以村民們很急。我們將問題都一一記錄下來。看了養魚合作社後,我們還查看了村裡需要修的兩條村道。 一天的走訪雖然很疲憊,但是我們覺得很充實,至少在與村民的接觸中,我們覺得我們任務重要,我們也深深地感覺到村民的淳樸和熱情。


;

『貳』 社區民情日記

社區民情日記(精選10篇)

導語:日記是指用來記錄其內容的載體,日記也指每天記事的本子或每天所遇到的和所做的事情的記錄。下面為大家帶來了社區民情日記,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社區民情日記 篇1

「聰慧小區1號樓一單元居民反映樓道燈不亮了,夜晚出行不方便,需幫助解決。我和協管員立即趕到現場,為居民更換了燈泡……」昨天中午,房山區拱辰街道文化路社區居委會主任朴艷平,幫助社區居民更換好樓道燈泡後,在她的「民情日記」里寫下了上述這段話。

下午,朴艷平又按照日記里的安排來到社區,協調解決小區樓體保溫改造工程和居民車輛停放問題。翻開朴艷平的「民情日記」本,記者驚訝地發現,裡面記得密密麻麻。無論大事小情,只要她參與的社區里的事,都記錄到了日記中。

據房山區民政局負責人介紹,社區工作者走街串巷,串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難的方方面面,都記在了「民情日記」里。「民情日記」已成為房山社區工作者聯系群眾、解決問題的紐帶。像這樣的「民情日記」本,房山區的社區工作人員人手一本,目前已累計記滿了6000餘本「民情日記」。

「以前是百姓有問題找到社區門上來,現在是我們以串門的方式主動走進居民家裡,了解他們的需求,幫他們解決問題,並詳細地記在日記本上。這樣做的好處,一是做到心中有數;二是能鞭策我們努力為民服務,日記記的都是實實在在的『干貨』,不為百姓干實事,還真沒的記。」永安西里的社區幹部李春燕如是說。

永安西里社區80多歲的老人李慧文,老伴兒去世後獨居在家。前不久,李春燕到李慧文家「串門」時,發現老人家裡十分凌亂,沒有「家」的樣子。了解到老人需求後,李春燕幫李慧文請來了保姆。這個保姆來自社區內的一個困難家庭,不僅滿足了李慧文老人的需求,這位保姆家的生活困難也得以緩解。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社區工作量大繁雜。為讓社區工作者身在崗、心到位,真正「身」入居民,第一時間了解居民困難、問題和訴求,及時解決熱點和難點問題,房山區在社區工作中實行了「民情日記」制度。談起寫日記的感受,社區工作者陳雪娜說,她到社區上班的第一天,居委會就發給了她一個印有「民情日記」字樣的紅色本子。起初她對這個日記本並沒太在意,只是在這個本上簡單記錄了自己每天的工作情況,成了「流水賬」。隨著工作的不斷深入,陳雪娜的日記內容漸漸豐滿起來,百姓家裡的繁雜瑣事、生活冷暖都寫到了日記里。

社區工作者表示,「民情日記」既不是工作日誌式的「流水賬「,也不是事件的簡單堆砌,「記」只是一種形式,重在幹部入戶時要把工夫下在解民憂上,只有把事情辦在百姓心坎上,才有的記,才記得有意義。

社區民情日記 篇2

今天上午一上班,新上任的社區黨支部書記魯崢就把我叫到他的辦公室,向我了解社區資金中一筆1700元的遺贈款項是怎麼回事。我一邊向他介紹事情的來龍去脈,一邊按捺不住地流下了激動的熱淚。

2004年我同社區工作人員入戶走訪時,看到社區住著一位年近八旬的孤寡老人塗元珍,房頂垮塌,十分危險,連她的隔壁鄰居都早已搬走了。從那時起,我便和全體社區工作人員承擔起了幫扶老人的重任。為了老人的安全,我們及時幫她整修了房屋。老人患有白內障,生活不能自理,我們便把她送到醫院去做了白內障復明手術。老人是家屬,沒有其他收入,我們便為她申辦了低保。幾年中,我們輪流照顧老人生活,為她拆洗被褥、劈柴、生火、做飯。去年,老人病重住院,我幾天幾夜守護在老人身邊。在我看護的一下午就幫老人換了六次尿布,老人已經84歲了,我像對待自己的母親一樣幫她換尿布。老人彌留之際,視力已經完全喪失了,但她能准確的分辨出我的聲音,抓著我的手對我說:「小王,你是好人哪!」,說這話時兩行老淚順著臉頰滑落。

塗元珍老人生前的心願,就是把她一生節省下來的全部積蓄1700元錢捐獻給社區,以表達對社區黨支部和社區工作人員的感激之情。老人過世後,她的侄女便遵從老人的遺願,將這筆特殊的遺贈捐款送到了社區。

聽完這些,魯崢書記也掉淚了,他激動地說:「這筆特殊的捐款,是對我們社區工作人員為民服務精神的最高褒獎。我們一定要以此為激勵,更好地為社區廣大居民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爭當為民服務標兵、爭創讓黨和群眾滿意的社區!」

社區民情日記 篇3

今天是星期天。一大早,社區居民何國躍就打電話叫我到他家去,幫他教育孩子。

那是在2004年,我入戶走訪時認識了一戶外來務工人員—何國躍。他是1995年從四川來奎屯市打工的。2002年,他們一家把戶口從老家遷出,准備落在奎屯市,可是因思鄉之情又有一些顧慮和猶豫,便一拖再拖,而後落戶停止,他們一家成了黑戶。2003年9月,何國躍在某企業打工時摔成重傷,喪失勞動能力,這對於一位無任何保障的外來務工人員,簡直是晴天霹靂。他所在的單位按當時的原籍農村人均收入,給他支付了理賠金和生活費,卻無法按奎屯市戶口給他享受各種待遇。得知他家困難情況後,我便作為社區勞動保障工作人員,找到他打工的單位領導協調,該領導的回答是「按照國家政策走,因為他們無戶口。」見與單位協調不成,我又先後找市民政局、勞動局、殘聯、公安局等單位,為他家的困難四處奔走。終於在2005年5月經過市公安局戶政科、派出所的嚴格審批,他們一家三口的戶口落到了奎屯市烏魯木齊東路街道烏爾邁克社區。市公安局戶政科領導親自到他家裡,為何國躍免費辦理了身份證,市殘聯領導為他辦理了一級肢體殘疾證,原打工單位也按其殘疾等級給他發放了相應的補助和護理費。之後,他的殘疾人補貼也在市相關部門的溝通下一一得到了解決。為此,何國躍、廖菊英夫妻送來了錦旗和感謝信,表達了對我和社區的感謝之情。這幾年,根據黨的惠民政策,我們社區又為何國躍家申辦了低保,並為他辦理了養老保險。何國躍夫妻臉上逐漸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所以,當我趕到何國躍家時,聽到何國躍正在教育孩子何鑫,他激動地說:「你這一段怎麼回事,光貪玩。你不好好學習,能對得起王叔叔和社區對咱們家的幫助嗎?!」

聽到這話,我感到十分欣慰和感動。我在心裡暗下決心:作為一名基層共產黨員,一個直接接觸居民的社區幹部,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地為老百姓做好事、解難事,為打造幸福社區多做貢獻,以優異的成績向黨的十八大獻禮!

社區民情日記 篇4

今天是清明節。本來是放假休息時間,我卻要陪一個特殊的社區大學生姬德志去祭奠他的父親,並看望他生病的母親。

姬德志的父親姬長城生前是我社區的黨員。幾年前,姬長城下崗後得了糖尿病,妻子又是家屬,孩子正在上學,家境十分困難。我在入戶走訪中得知這些情況後,便推薦他到烏東路街道辦事處當了警衛,又將他妻子聯繫到環衛處工作,並及時把他家的情況上報給社區黨支部。社區又及時為他家申辦了低保。後來,姬長城病重住院,我多次去看望他,並為他聯系病退之事。但最終嚴重的糖尿病奪去了姬長城的生命。因為他的其他親戚都不在奎屯,我便忙前忙後幫他辦理喪事,直到送他走完人生路。姬長城妻子袁花榮在失去親人後精神倍受打擊,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我和社區便一直關照她並把她送到精神病院療養。當時,他們的孩子姬德志正在上大學,為了孩子能正常完成學業,我便多方奔走為他申請金秋助學金,並和社區一起動員愛心人士捐款捐物,解決他上大學的學費及生活問題。在姬德志上大學期間,我經常詢問他的學習情況,了解他的思想動態。當得知姬德志幾次想放棄學業回家掙錢養家時,我及時向他學校的領導反映了他家的實際困難和經濟狀況,得到了學校領導對他的關心照顧,減輕了他的經濟負擔和心理壓力,使姬德志圓滿完成學業。今年初,姬德志被新疆公安邊防總隊預招回疆工作,很快走上了工作崗位。這幾年,每逢過年過節他都會第一個打電話給我問候,對我就像親人一樣地信任,就連家裡唯一貴重的房產證和土地使用證也都交予我保存。我也感到非常的光榮與自豪。

我想:作為一個社區工作者,能夠把居民當親人一樣關愛,通過真心為居民排憂解難而得到居民的信任和依靠,是多麼得幸福呵!

社區民情日記 篇5

6月8日是個讓人高興的日子,我們福利院供養的兩姐妹——李琳、李鑫終於如願以償走進了高考考場。為了能讓他們順利參加這場最重要的考試,我整整奔波了近兩個月,但是現在所有的的辛苦,都因為這一個令人高興的結果而煙消雲散了。

李琳、李鑫是我院供養的同母異父姐妹,姐姐李琳現年19歲,系嘉峪關市市民朱珍與其前夫所生,1994年雙方離婚後,法院判決由其母監護;妹妹李鑫16歲,朱珍離異後再生的。因朱秀珍患有嚴重的精神分裂症,姐妹倆因監護人沒有監護能力而流浪街頭,生活無著。1998年建設街辦事處與市婦聯,市民政局協商後,交由我院供養至今。

由於姐妹倆均系計劃外生育,入院時就沒有戶口,直到現在面臨高考,因為戶口問題無法報名參考,為了不影響她們今後的正常學習和生活,院領導安排我去辦理孩子們的戶口。到市公安局戶政科詢問後,我才知道辦理戶口需要很多原始材料。按照戶政科的要求,我一項項落實:先到居委會,街道辦事處了解情況補辦手續,又通過多方打聽尋找到張玉蘭的親生父親,請他出具當時法院的判決書及單位的處罰證明。由於姐妹倆是計劃外生育,最終需要計生部門的手續,事隔多年,計生部門也從未遇到過此類情況,很難做出決定。可這事關繫到孩子們的前途,經再三研究,院領導請示市民政局後,由民政局副局長親自與公安、計生等部門協商。經過協商,這兩個部門針對這一情況,給予特事特辦,我們終於趕在高考前拿到了落戶批復。

在整個落戶過程中,市民政局、公安部門和計生部門給予我們大力支持和幫助,正是他們的支持換來了姐妹倆今天的考試。我想,這對姐妹定會一生永記社會的愛心和人間真情,好好學習,健康成長。

社區民情日記 篇6

今天是我的生日,想起小時候每逢過生日,媽媽總會給我煮兩個雞蛋。我把兩個熱乎乎的雞蛋揣在口袋裡,用手緊緊地捂著,蹦蹦跳跳地上學去。路邊的楊柳伸展著剛吐出的新芽,在春風中搖曳著,把我小小的心裡那滿滿的喜悅也盪漾了開去。

如今,我已人到中年,過生日早已變成了一種對生命的感嘆和對逝去青春的追憶。可今天,我想重拾兒時的喜悅,並想把這種喜悅和他人一起分享。

來到工作站,大家協商著再去看看小區的獨居老人,我第一個贊同,並提議給老人買些雞蛋、掛面什麼的,因為這些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已經比較差了,這些東西做起來方便。那就湊份子吧,同事們提議。我說今天的就我出吧,今天我生日,我想讓這些老人和我一起高興一天。大家笑了,忙說,生日快樂!

說做就做,我們來到小區的商店,挑選了雞蛋、掛面、還有餅干。這些東西都是我愛吃的,想必他們也喜歡吃吧?下點掛面,再打兩個荷包蛋進去,這不就是長壽面嗎?還有餅干,圓圓的,多吉利!想到這里,我不禁偷偷地樂了一下。

也許是被我的情緒感染了,同事們也很開心,大家邊走邊說著自己小時候過生日的情形。說著說著,我們就到了獨居的肉孜汗老阿媽家,雖然東西不多,但我依然感到了老人的激動和高興,有人和我同樂,多好!隨後,我們又去看望了86歲的獨居老人巴吾東,老人腿腳不太方便,但願這些東西能讓他的生活暫時輕松簡單點。還有一位老人不在家,不過沒關系,我們決定明天去。

此刻,我坐在電腦前,想對自己說,生日快樂!也想對天下所有的老人說,健康,快樂!

還有,我想對遠方的爸爸媽媽說,謝謝!謝謝你們給了我生命,並給了我一顆善良柔軟的心,因為這顆心最容易找到快樂和幸福!

社區民情日記 篇7

近幾年來,「醫療進社區」已是大家共同的一個夢想,可是目前的狀況又是如何呢?醫院里總是人山人海,有些科室、有些專家門診,不提前預約、掛號,根本就不可能輪到,「看病難」的問題深深困擾著老百姓。而現在畢業的.大學生們,卻不容易找著工作,醫學專業的大學生也如此,「畢業就意味失業」也是一個突出的問題。

我就曾親眼目睹過「看病難」,前幾個星期,我去醫院里檢查視力。一進入醫療大樓,我就感覺透不過氣來,人太多了!密密麻麻的人像密鋪在醫院里似的,不留一點空隙。我好容易才擠到六樓眼科,等了兩個多小時才輪到。等候的過程中,我從六樓往下看,只見一撥撥人像川流不息的小河,不斷地向醫院涌來。是啊,人都吃五穀雜糧,誰能保證不生病呢?然而,生了病,不管大病還是小病,人們都往醫院跑,才導致醫院人滿為患。醫生們馬不停蹄地工作,也十分辛苦。其實醫院里病人密集,空氣流通不暢,再加上看病時間長,都會使病情加重。我們這小縣城尚且如此,大城市的醫院肯定更為熱鬧了吧。

健康是一個人必不可少的,倘若各社區都有一個專業的診所,健康不就多一層保障了么?這樣一來,一些咳嗽、感冒之類的普通病症,就可以在社區的診所里醫治。大型醫院也就不會那麼擁擠。況且現在有了互聯網,醫院之間可以用它來交流,上級可以對下級進行指導,下級也可以將情況匯報給上級。再者也可以給那些醫學專業畢業的大學生提供工作與實踐的機會。如此一舉多得,豈不甚好?

如果醫療真的進了社區,健康就多了一層保障,生命也就多了一個保護罩。讓我們一起實現「醫療進社區」這個夢想,讓健康的種子傳播在這片大地上吧!

社區民情日記 篇8

「爸爸,咱家已經是個社區了。」見爸爸回家,我湊上去說道。

「此話怎講?」老爸一臉疑惑。

「喏,你看。」我帶著老爸走進家裡,「我的房間算是住宅區吧;你的房間因為花香變成了公園;廁所因為貓屎變成了化糞池;大廳因為貓叫變成了施工地;廚房呢,早就因為兩只貓變成了垃圾堆了!」

「哦。原來如此。」老爸點點頭「既然如此,那我們家就再搞個游樂園吧!」

「老爸呀!我真是苦不堪言,咱家已經是一個游樂園了!」

「WHY?」老爸還不明白。

「LOOK!那電視機後面是個鑽山洞,廚房是積木場,茶幾是雜耍場,我們的床是蹦蹦床,廁所就是五星級酒店。」

「五星級酒店?」

「對於那兩只貓來說可就是五星級酒店了。」我默默瞄了還在撒歡的兩只貓咪。「衣來伸爪,飯來張口,這不是五星級服務嗎?還有,那個豪華版的貓床,自動鏟屎的馬桶等等。這還不夠五星級嗎?」

「那為什麼是酒店呢?」老爸問。

我嘆了口氣,說道:「你還不懂嗎?只要大門一開,它們就真是『攜程在手,說走就走!」

社區民情日記 篇9

2014年2月17日上午,4小區92棟131號居民李瑞江、李瑞萍來社區反映:92棟121號李華家在污水管道處私設卡子,使自家衛生間污水排放不暢,去廣原物業站反映幾次均未解決,與121號居民協商幾次也協商不通,希望社區出面解決。

我接案後與羅永剛、張新龍立即跟隨李瑞江到樓棟單元調查了解情況。經過3天的連續樓上樓下逐戶走訪,將情況徹底摸清。原來111號居民家下水管道經常堵塞,每次堵塞111號居民就主動找樓上幾家協商,共同集資疏通,但多次碰壁後,自己一怒之下出資疏通下水管道,並讓維修師傅安裝了「卡子」,後續二樓、四樓居民分別也在自家下水管道處也安裝了「卡子」。

了解了具體情況後,考慮到居民的共同利益,及現實情況,為了盡量維護大多數居民的利益,我立即召集調解小組成員開會研究,最終形成兩種方案:方案一:說服一、二、四樓拆除「卡子」。方案二:說服131號居民李瑞江做出讓步。隨後我積極行動起來,再次找到李瑞江,稍之以禮,動之以情的溝通說服,經過3次的溝通說服,李瑞江最終同意自己疏通自家被堵下水管道,並將自家下水管道處安裝一個「卡子」。至此一起鄰里糾紛得到解決。

事後,我利用回訪的機會,又將相關幾家人召集到一起,宣讀了小區居民文明公約,要求大家共同遵守小區居民文明公約,維護好下水管道的暢通,做和諧鄰里。為爭創平安和諧社區盡一份力。

個人感想:通過這次鄰里糾紛調解,讓我再次認識到處理居民矛盾糾紛,一要深入居民家中,了解民情民意;二是認真對待居民糾紛,做到及時處理;三是根據居民感受按照情、理、法順序處理居民糾紛,這樣才能不使矛盾進一步激化、升級。

社區民情日記 篇10

還差幾天,我來到xx社區就滿3個月了。大學專業即社會工作,本著學以致用的想法,躊躇滿志的進了社區,成為了一個年輕的社工。

來到社區的最初日子,我的工作是城管,全新的體驗,無論是與居民還是與物業的交際似乎都沒有想像中的簡單。在前輩的帶領下,整改過小區衛生,也調解過居民糾紛。終於不再那麼懵懂,似乎知道了社會工作不只是書上說的「助人自助」那麼抽象,更是現實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這幾天社區工作將進行調整,我將接手社區的老齡工作,這是一個更加需要耐心和細心的工作。老年人的生理機能的下降,意味著他們會在一定程度上變成社會中的弱勢群體,而社工作為幫助他們的一個定向工作群體,似乎更有一種責任感,對工作負責,對社區老人負責,對社區居民負責。

今天是臘八節,趁著節日,我和同事帶著臘八粥去看望了社區困難失獨殘疾老人——錢存林。錢存林由於中風導致肢體殘疾,生活無法自理,現居住在晚晴園。我無法體會他的心酸,但是希望這碗飽含了我的心意的臘八粥,能讓他感到溫暖。今後我也將更加關注這樣的弱勢老人,給他們帶去關心和愛。

來到社區的初期,似乎每天都有新的感受,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新鮮感的消退,能支撐我們去工作的就會變成責任,無論是對工作,亦或是對居民。

;
閱讀全文

與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日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南今年養老金怎樣調 瀏覽:197
僧人養老院 瀏覽:249
閻良區養老保險 瀏覽:298
長壽區查詢 瀏覽:210
長壽貴福祿 瀏覽:678
孝敬長輩圖文並茂的小報 瀏覽:969
跨市養老金 瀏覽:648
重陽節公司公告 瀏覽:875
老年人腳底血栓症狀 瀏覽:213
幼兒園志願者服務方案重陽節 瀏覽:324
長壽花重瓣有多少品種 瀏覽:828
台州老年大學報名 瀏覽:155
濟寧老年大學的地址 瀏覽:278
父母賣房子子女交多少稅 瀏覽:950
駕駛證體檢完多久可以報名成功 瀏覽:244
佛教為什麼強調孝順父母 瀏覽:214
如何設置紐曼老人手機 瀏覽:432
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日記 瀏覽:451
拜年孝敬長輩有感600 瀏覽:104
農民工干不動了養老金怎麼辦 瀏覽: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