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農村養老為何會成為風潮,農村的養老環境有哪些優勢
大城市一直以來都是非常繁榮的,也是很多人特別嚮往的地方,尤其是一些年輕人,都喜歡到城市工作和生活,覺得特別高大上。而很多城市老人卻不是這樣想的,他們都希望自己可以回農村養老,農村養老甚至在一些城市裡成為了一種風潮,讓無數老人對此非常嚮往。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當然是和農村的養老環境有關,要說農村的養老環境有哪些優勢,小編認為,應該就是這些了。
最後,農村的養老環境還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優勢,就是人情味非常濃。一旦回到農村養老,左鄰右舍,大家對彼此都比較熟悉,在平時生活的時候,經常就可以敘敘舊,串串門,讓鄰里之間的感情變得更加濃厚,這正是許多老人想要的,會給老人們帶來一種歸屬感和親切感。
2. 你覺得農村老人是怎樣養老的
常見農村老人養老方式如下:
1、靠子女養老
這是最簡捷也是最傳統的養老方式。判乎塵「我養你小、你養我老」,養老是每一位子女應盡的義務和責任,不養老人、虐待老人畢竟是個例。絕大多數的老人都是靠子女的供給做為生活的主要來源。
2、靠種地養老
一雙手走天下,對於農村老人來說,是沒有「退休」說法,靠子女還不如靠自己。很多老人70多歲了干農活種地的,並不少見!
3、靠養老金養老
有一定經濟能力的都會領上了養老金,那個年代能有養老金是真的不錯。當然,部分則是靠著國家的補貼生活,例如殘疾、貧困戶等活得比較卑微的老人。
4、靠自己零存的錢養老
農掘禪村老人都很節儉,也不大講究吃穿,以前零碎攢下的,逢年過節兒女的「孝敬錢」,都不怎麼捨得花,也就日積月累放到銀行里,也許也是在「防老」。到了自個真的「退」下來了,就取出來養老。
農村老人養老的大問題
雖然現在農村發展速度很快,可是農村在經濟方面和就業方面,依然還是不如城市。現在農村人就連賺錢的主要形式,也依然是通過進城打工賺錢。現在年輕人從學校一畢業就留在了城裡工作。而留在農村老農的都是一些老父老母。
常年都在父母身邊,父母老了後也能隨時可以盡孝。而現在年輕人從學校畢業後,就在全國天南地北的到處闖。也沒什麼時間留在父母身邊,更不能及時盡孝。導致很多老人在農村成為了一名名副其實的「孤寡老人」,這也是農頃頌村「養老問題」難以得到解決的原因之一。
3. 你覺得農村老人是怎樣養老的
在我國的農村地區,主要有以下幾種養老方式:
1、家庭養察判做老
這是我國農村最主要、最普遍的養老方式,也沖旁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孝」的集中體現,它具有其它養老方式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在短時期內不會被其它養老方式取代,仍然是我們主流養老方式。但是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這種傳統的養老方式正受家庭規模縮小、人口流動、失地、老齡化等因素的挑戰,目前這種養老方式的質量有下降的趨勢。
2、集體養老
這是一種在農村很常見的養老方式,它是由集體經濟組織對年老多病、無依無靠的老人進行贍養的制度。其主要形敗衡式有五保制度和養老院制度。這種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一部分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但是適合這種養老方式的,只是農村老年人口中很少的一部分人,並不能成為解決農村老年人養老問題的主要形式。
3、養老保險
隨著農村老年人口數量增多及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養老保險也是一種好的養老制度來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
4、儲蓄養老
這種養老方式只有少部分的農村老年人採用,他們依靠平時的積蓄用來防老,在農村仍然有一定的市場。一些農村居民對養兒防老已喪失信心,他們認為只有錢財是可靠的,因而盡可能省吃儉用,節約儲蓄以備老年需要時用。
拓展資料:
養老制度的變化:
改革開放前
改革開放之前,城鎮家庭的養老功能強大,家庭和單位合力使老年人的養老服務資源得到很好的發揮,盡管資源有限,但各盡其力。在農村,政府和集體合力為「五保」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而其他農村居民只有靠家庭,有時需要求助親戚和鄰里來照顧。中國社會的二元結構特徵在養老服務領域也表現得淋漓盡致。
改革開放後
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市場經濟的介入,「單位人」演變為「社會人」,企業辦社會的現象消失了,單位的福利待遇越來越少了。很多企業在轉軌後,職工已經完全失去了享受單位福利待遇的機會,退休後實行社會化管理。迄今為止,依靠單位提供各種養老服務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由社區和企業以及各種組織提供的養老服務。
綜上所述,隨著人口、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結構的急劇變動,原有的養老服務賴以存在的社會基礎已經不復存在,為適應時代要求,重構養老服務體系、制度成為當務之急。
4. 回農村養老半年就後悔了,為什麼說農村養老沒有想像中那麼好
發現了一個怪現象,凡是退休的,或者快要退休的,聽到不少人都說,自己一旦退休了,想辦法回農村,住個小平房,養點雞鴨豬貓狗兔,種個小菜什麼的,房前屋後種瓜種豆,想像過田園生活的那種愜意!
把那個農村那給想像的,青山綠水人間仙境!住著獨門獨戶的小院。每天把時間都打發在侍弄侍弄地。種點小菜。喂點雞鴨。這樣菜和蛋就不用花錢買了,還遠離農葯的侵害,還鍛煉了身體,想想也是。
年富力強的時候半輩子都奔波在工作崗位上了,起五更睡半夜的趕公交坐地鐵,這種快節奏生活該結束了。退休了,遠離城市的喧囂和快節奏的生活,可以享受清凈了,做著自己想做的事。
退休了,女人目前退休年紀為50歲,歲數還不算老,男的多數退休要到60歲。60歲這個年紀,可以這樣說,身體的各種機能已經走下坡路,心腦血管糖尿病在中國盛行,這種基礎病歲數大的人,幾乎人人都有。
身體的 健康 狀況,已經不允許你遠離有搶救能力的醫院。現在的中國新農村青山綠水,環境好是沒錯,物質也不缺乏,但是對於老年人來說,老年人的身體最需要的就是醫院,農村醫療條件相對比較薄弱,附近最多能有一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不得了了,通常情況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只能治療普通的發燒感冒,或者拿一些普通葯,一但遇到了大病和疑難雜症,社區醫院是處理不了的!
現在老年人大多數都有心腦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最容易發生腦梗和心梗,這種病症最佳搶救時間在4小時左右。如果搶救不及時就危及生命。
前一段時間看了一則報道,一對老夫妻退休後在城裡嫌鬧的慌,住了半輩子城裡,該清閑清閑了,跟兒子協商,要在農村買個房子,住到農村去。
兒子比較孝順又有錢,聽父母這么一說就在離城裡不是特別遠的地方買了一棟別墅。老夫妻倆為了想早一點搬進去,每天都忙著敦促師傅們快點裝修。很快,這個別墅就裝修完了,看起來豪華大氣上檔次,通風半年後老倆口歡天喜地的搬了進去。剛開始去的時候,日子過的好開心和爽。貓狗各養一隻,雞鴨個養幾只,還有一對大鵝!別墅前後都有點小空地,他們把地給翻出來,種上了點小菜!田園生活讓他們日子過的既忙碌又開心。人老了特別喜歡極簡!
可是好景不長,老爺子就有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1年以後,經常覺得頭昏,附近也沒有什麼醫院,拿葯看病很是不方便。有時覺得頭昏就躺一躺就好一些。忽然有一天,老爺子正在外頭弄菜,一下就栽倒在地,人事不醒,老伴不知道發生了什麼,趕緊給兒子打電話,兒子一聽馬上就打了120報備了地點,兒子請下假,開車就來了,120車及時趕到緊急將老父親送到城裡的醫院,算是救回一條命,腦梗!這個腦梗還不是很嚴重,因為搶救的還算及時,腿走路不是太利索。總體還行。老兩口嚇壞了,趕緊又乖乖的搬回城裡了。
這種實例不在少數。
有些三甲醫院建立有搶救危重病人綠色通道!一旦有危重病人進入醫院,提前就有安排,一切都進入綠色通道,以最快的速度做好一切檢查准備,並為手術做好准備!因為時間就是生命。
這些都是在城市醫療條件比較好的地方,才有這樣的搶救能力。
農村地區不可能配備這樣齊全的搶救通道。所以老年人老了,還是不要嘴犟,你的身體不允許你嘴犟。
老年人最需要的就是優質的醫療資源醫區房!
試想一台機械設備磨損幾十年都報廢了。 汽車 開時間長了還要大修和報廢呢。
何況是一個肉眼凡胎人呢。幾十年的各項功能都在退化,老年病多也很正常。
不是農村不好了。是你的身體不允許你遠離優質醫療資源,農村最起馬優質醫療條件沒那麼完善。
投資一個三甲醫院,需巨額投資,最先進的醫療設備,最前沿的治療手段,關鍵有治療疑難雜症的醫生,周圍還得有足夠量的患者資源支撐!
這些都是農村不具備的。
回農村養老,我是不贊成的。嚴重的,把命都丟了。
我身邊就有這樣活生生的例子。我公爹的同事,一位喪偶的老人,有4000元左右的退休工資。在我們這個四五線地區,又有職工醫保,生活還是沒問題的。
但他總惦記老家的房子,說老了落葉歸根,就一個人獨自回老家農村居住。開始覺得挺好,種點小菜,養養雞啊啥的,身體也還不錯。可是有一天晚上,人突然不舒服,心裡難受,本來想找手機打給女兒的,心臟病突發,還沒來得及打電話給兒女,就從床上摔了下來。
女兒是外村的,每天也會打個電話問候一下,等到女兒感覺不妙,趕過來的時候,已經過了兩個小時,人基本已經不行了,老家離縣城醫院還有些距離,就這樣,老人離開了人世。
我婆婆知道這件事以後,再也不吵著回老家了,即便老家農村再好,每個月開葯看病都不方便。
所以,我建議老人不要回農村養老居住,偶爾回老家看看,還是可以的。
從城內回農村養老
好處:一是空氣清新,宜居。二是夜裡安靜,宜睡。三是自已種菜養花,宜樂。
不利之處:一是居民老人多,大多無事,事非多,交流共同語言少。二是閑人多,忙的外出,閑著少婦,管著孩子,家長里短,無所事事,因小亊而起矛盾的多。三是家庭矛盾多,婆媳關系差的多,孝敬老人做的不好,老輩為兒女辛苦了一生,子女大了成家不懂老人奉獻,不知報恩回報,還有其他要求。四是經濟問題多。自已無能力,大事幹不了,小事看不上,不是閑聊,就是打牌,不給老人錢,還把老人養老卡據為已有,或工資佔有,老人急用錢時干瞪小眼。五是佔小利的更多。親戚好友看你返鄉好像大款,總是給你說些風涼話,笑你窮嫌你富,不照顧他是你不對,不借他錢是你瞧不起人!六是人來事非多。親朋好友份子錢,多了說你顯擺,少了說你小氣,回鄉要請他吃飯,帶上禮物走親串友,你來你去無人問,但你不來不看你不禮貌。七是你在外大能人。你應無所不能,無所不遍,天南海北認識天下,大事小情找你必辦,要辦妥辦好辦成,否則,你得罪人,要麼小看你???
回鄉是願望,企盼好心情,但願能養老,親情多交流。但是,兄弟姐妹久,一切如舊友,能來少交往,兄弟靠你能,姐妹要你幫,稍有話不對,記恨一輩子,親情不如鄰,好親在對門,多報父母恩,人生不悔恨,農村多吸氧,身康體寬亮!!![比心][比心][玫瑰][祈禱][祈禱]
是的,農村養老也有很多弊端。
近幾年有不少退休人員回農村老家養老,看中的是農村的環境,噪音小、污染輕,能種菜養花,親戚朋友多,能過田園生活。沒想到,好多人回去不久就後悔了。
前年冬天,去看望一位小學老師,他是77年恢復高考後的大學生,畢業後,從基層農業技術員開始,仕途順利,在正處級崗位退休。退休前就在家修理房子,因為弟弟也在城裡工作,兩個院子連在一起有一畝多地,足夠他種菜養花用。
回到老家後,鄉親們十分熱情,幫助他翻地,和他聊天,以前的親戚朋友也隔三差五來找他喝酒,他老兩口種菜養雞,生活過的悠閑自在。眼看天氣越來越冷,農村沒有暖氣,就想回城市過冬,沒想到當晚就出事兒了。晚上十點多出去關大門睡覺的時候,因為天黑摔倒了,沒想到這么嚴重,竟然是骨折了,老伴拖不動,兒子在城裡,鄰居們都關機了,挨家挨戶敲門,叫來幾個老頭老太太,年輕人都不在家,七手八腳抬到屋裡,叫了120,由於120對農村道路不熟悉,折騰到凌晨一點才送到縣醫院。
交談中,老師告訴我,別打算回老家養老了,農村醫療條件差,老年人身體差,時不時要去醫院,太不方便。農村基礎設施也不配套,道路狹窄,村裡沒有下水道,夏天蚊子多,蠅子多,生活垃圾沒地方投放,得自己處理,冬季也不供暖。時間長了確實不方便。
臨離開時,告訴我很重要的一點:多年在城市生活,已經不適應農村的人情往來,遇到紅白事難處理。
人老了為什麼會想到回農村養老?大體上有如下原因:
1.圖清靜,遠離塵囂、空氣清新、田園風光、打理個小院子,沒事養點花草種點蔬菜,回歸田園。
2.體驗少年時代的鄉土風情,有很大一部分人,從小生長在農村,成年後到城市工作。忘不了兒時的生活,熟悉的鄉村,退休後有時間了決心回鄉養老。
3.葉落歸根,這樣的人是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根深蒂固,認為人老了回到原出生地生活養老符合傳統。
總之大部分人只是相當然的臆想,離鄉幾十年千變萬化,實際情況可能完全不是與你所想,後悔成為必然。
首先現在的鄉村不是過去的鄉村,時代在變化人文在變化。靠近城郊的鄉村與城市差別不大,完全沒有了鄉村的味道,既然差不多又何苦回來。
其次回到鄉村是為了體驗鄉情,但是離開鄉村時間太長,自己所熟悉的老人已經不多。同輩人各忙各的各有家庭,有很多人同你一樣離開了村子。年輕人又大多不認識很難交流,陌生隔閡就會覺得很孤寂。
最關鍵的就是諸多的不方便,購買生活物資不如城裡方便,看病買葯不如城裡方便,出門交通不如城市方便,享受養老待遇鄉村不會為你打開方便之門。這一切的一切,城市與鄉村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能如你所願而不後悔嗎?
回農村養老半年就後悔了,說心裡話,我自己計劃退休回農村養老,還沒有去就後悔了,原因還是出來時間太長了,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自己的生活習慣了,再就是自己從感知中還認為自己的兒時候的發小,上學的時候同伴與自己感情很深,而實際上,回去一趟才知道,在不知不覺的幾十年裡,大家都是在變,生活習慣,生活方式,包括以前的感情都在慢慢變淡了甚至變得相互都不認識了對方!老了再回去養老真的不適合!原因很簡單:原來的故鄉現在變成了他鄉,回去自己為有房子成外來的客人,很孤單!所以,如果,你是長期在外面沒有經常回去,並且和老家農村沒有比較親密的親朋好友!還是建議,大家在選擇的時候謹慎一點!這是純屬個人觀點和認知,不代表他人看法和意見!
應該是當前農村的現狀所致吧。
相信很多人都有回歸自然,聞雞犬而息與田園為鄰的養老夢。確實也有人逃離喧囂,奔赴鄉村尋覓養老的理想家園。可到頭來,終是事與願違鎩羽而歸。
究其根本,我認為最主要的不外乎三個原因:第一,居住環境不能盡如人意;我不否認,我國農村發展到了今天,百姓的居住條件是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整體環境臟亂差的本質,仍然還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改變;第二,目前農村的基本醫療條件和保障,可以說仍是空白;而對開啟養老模式的人群,最離不開的就是醫療保障。人到老年,各種疾病說來就來,能在第一時間得到必要的救治,其實就是生命與時間在賽跑。所以基本醫療保障,是人們必須考慮的問題;第三,生活便捷度與城鎮不可同日而語;人老了對基本生活的要求確實不高,但對生活的便捷性要求則會更高。如果為了日常生活的柴米油鹽醋,都需要跑個幾里地,相信生活的幸福感一定會大打折扣。
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田園牧歌確實是人們追求的理想家園。但缺失了必要的生活硬鍵,選擇在鄉村養老豈不成了自找不快。
毛主席:"把醫療的重點放在農村去",許多農村在城裡買房,主要是醫療服務跟不上,好的醫療資源沒有保障。再者就是教育資源這一塊。如果解決了好的醫療及教育資源,可以說農村養老則是世外桃源。
如果後悔的話農村還會有人嗎?如果兩口子都有退休金,我感覺還是回農村養老舒服點,前提是你的家在小鎮上。去超市買菜走路幾分鍾的距離,去縣城開車十來分鍾,就像我住的地方一樣。這樣就不存在購物看病難得問題,畢竟農村空氣好,而且有自己的院子,和土地,種點菜就當是玩了,至於養點雞鴨的還是算了,因為家裡院子不是太大,養狗還行,就像我爸媽,他們都有退休金,有自己的菜園,沒事和村裡的老人打打麻將,以前打五毛錢的,現在打一塊錢,就是打發無聊的時間,每天基本上打三個小時左右的麻將,早上起來我爸會騎著單車出去溜一圈,打一會乒乓球,然後去街上喝粥吃水煎包。三塊錢就夠早餐了。挺好的養老生活
農村養老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的,比方我,就只有一半適合。
為什麼這么說呢?
因為,人生來就愛熱鬧,愛玩,喜歡群居,這是天性。農村就不具備這些,除非你能耐得住性子。
反正我是耐不住!
我曾經就試探過,先到農村住一段時間,住著住著,覺得沒趣,出去走走,走個大半天還遇不上一個人,找個人說話的也沒有,想買個什麼養哈嘴,想看個什麼養哈眼都不方便。
於是,在農村住個幾個月後我又搬進城裡住。
一進城,心情突然舒服了一陣子,走出門就是大街,街上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盡是人,想吃什麼有買的,想玩什麼也有玩的。
但是,這樣的日子過久不得,時間長了就心生厭倦。
回到屋裡一想,又覺得鄉下清靜些,自己動手炒幾個菜菜,又新鮮又好吃,想上山砍點柴禾搞柴禾飯吃,想想就香。
於是,第二天又捲起鋪蓋搬回鄉里住。
反正就這樣搬來搬去,不斷的折騰。
用農村人講的口氣,叫做「作翹」!
我就是屬於那種極不安分的人。
所以講,要是讓我在農村養老,恐怕在農村只呆的一半的時間,還有一半的時間我會呆在城裡。
除了我,我們家還有一位老人家,她不像我,這里跑跑那裡住住,她是一進到城裡就不想回農村的那種。
我們家娭毑就是這樣的人,大半輩子在農村勞作。
突然有一天,小女兒接她到城裡住,開始還不習慣,住著住著,慢慢就摸清了城裡的脾氣,時兒去跳跳廣場舞,時兒去打打牌,時兒去逛逛街買些自己喜歡的東西,一天下來滿滿的充實。
你現在想接娭毑再回鄉下住,打死都不願意。
過年總要回來吧,她卻像個做客的,沒出十五就要往城裡跑。
所以,娭毑雖是農村人,卻迷戀上了城裡養老。
這個問題得因人而異,就說農民:
農民是沒有法子,屋在農村,根在農村,養不養老都得呆在農村。
農村那麼多老人,一輩子呆在鄉下,吃了飯沒事做,不是在自己家門口坐,就是跑到村口有人多的地方坐,從他們一個個眼神中,可以看得出來,其實農民對養老沒有過多的奢望,有口飯吃,身體不得病就萬福了。
你能做到像農民那樣,能保證基本生活就滿足,也就不存在:才回農村養老半年就後悔,更不會把農村養老想像的那麼好。
城裡人到農村養老,想過田園生活,回歸本真、自然,沒什麼不好,但農村交通不方便,買東西不方便,就醫不方便,萬一得病動不起,就會出麻煩。
農村人住慣了老土屋,想住城裡的高樓大廈,改變一下環境,到城裡養老,有生之年,感受一下城市的現代與繁華,這也是人之常情,但農村人戶口在農村,最終還得落葉歸根。
以上,不管是在農村養老還是城裡養老,這些都得想好。
想在農村養老的,只有當你了解了農村,同時又分清了自己的養老需求,你才明白農村適不適合你養老。
總之,農村養老是不是你想像的那麼好,一個人說了不算,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好。
選擇哪裡養老,不是別的,不是哪裡的景緻好、環境好就適合養老,哪裡的人多、繁華就不適合養老,合適不合適最終將取決於你的心態。
為什麼有人說,養老不在於養身,而是在於養心呢?
對此,你怎麼看?
5. 六十歲退休後去農村養老有什麼益處你會去農村養老嗎
可以讓自己獲得一個很好的養老環境,並且有很多新鮮的空氣可以遠離城市的嘈雜,不會有很大的壓力,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可以種菜種水果,我也會去農村養老。
6. 你覺得農村老人是怎樣養老的
我本身就是農村娃,在農村長大的,所以從小到大就見過很多農村老人的「養老之路」,對比城市老人的養老方式,真的天差地別,下面來跟你分享我的所見所聞和感想。
一、種菜、飼養家禽
農村的老人如果還能幹活的,一般都不會讓自己族缺圓閑著,可能是勞碌了一輩子習慣了,總想找點事情做,而種地已經是他們最為熟悉的活了,就算沒有精力種水稻了,也會在院子或者自家的地里種點菜,或者養雞養鴨,自給自足,倒是也樂在其中扮洞。
三、到小賣部聊天
一般那些做不動了的老人,很多時候就會到村裡的小賣部坐著,看車來車往,如果遇到熟悉的人,或者其他的「老伙計」出來了,就開始變得熱鬧了,天南地北開始聊,想到什麼就說什麼,比較常見的是老爺爺會到小賣部聊天,而老婆婆呢,集中在村口說八卦,不然就是曬太陽,看到誰從面前走過,尤其是年輕人,那話題度一下子就打開了,別問我為什麼知道,因為我老家就是開小賣部的,我還試著和那些老婆婆一起吹牛,聽她們說八卦,沒事就附和幾句!
以上就是我了解到的,也是在我們當地最為常見的現象了,在農村一般很少有養老這一說了,他們活到老就做到老,而城市的老人沒事就到公園溜達溜達,或者跳跳廣場舞,再不然就是約上自己的朋友去吃飯、旅遊,對比之下差距真的挺大的,而且農村會去養老院的老人真的少之又少,除非是迫不得已,沒有後代或是孩子不願意贍養的,也有很少一部分是不願意麻煩孩子自己肯去養老院的。
除了以上說的這些,還有一些老人就是每個月拿著孩子打的生活費買點小菜,一日三餐簡簡單單,總是想把錢省下來攢著,解決了溫飽就是出門溜達,從村口走到村尾,然後回家休息~周而復兆塌始。
7. 怎樣看待農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現在農村老年人口的增長速度已經遠遠大於農村總人口的增長速度,而且農村老年人口的高齡化趨勢加快,高齡化現象也逐漸日趨嚴重。我們都知道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農村養老保障主要依賴於自身家庭養老,而現在日趨嚴重的農村老齡化問題,對農村老年人口養老更是一個關鍵性的問題。
農村家庭的子女數下降,造成家庭養老核心的比例上升。隨著家庭成員的結構縮小,家庭養老的分散性和脆弱性都日益顯現,不管是從財力上還是精力上,都使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難以為繼。
個人覺得面對日益嚴重的農村老齡化趨勢,需要在現有的農村社會保障基礎上,合理的整合養老資源建立家庭養老,創建新型的多樣農村養老制度。因人制宜,針對不同身份的農村勞動力,根據個人負擔能力的不同,分層次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在這種過程中,不僅要考慮農村養老社會保險制度本身的特殊性,也要考慮農村養老社會保險和城鎮養老社會保險制度問題。對於仍然在農村以土地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農民,需要逐步完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提高保障能力。
在部分農村地區還都是依靠子女來養老的,不過現在的問題是子女根本就不在父母身邊或因知識文化水平受限,贍養老人的意識比較薄弱。應加大宣傳教育,提高孝道意識,讓更多子女擔負起更多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
現在給予農村老人每個月補助金,老人們省吃儉用加上農田的收成,勉強過著自己為數不多的日子。這些老人不怕苦,也不怕累,唯一害怕的就是生病,害怕沒錢看病的那種痛苦,知道自己老了抵抗力下降,也還要硬抗,往往一個普通的感冒就可能要花掉一個月甚至更多的血汗錢。
倘若給農村老人都發養老金,可能會缺乏多餘的財力去支持社會其他基礎配套設施的建設以及其他民生問題的改善進程也會受到一定影響。但是,上幾輩的農民對國家做作出的貢獻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流芳個人覺得建議提高農民養老金待遇,肯定是存在一些現實性的問題。但給農民上漲養老金也並不是有意背離養老金的發放原則,只是適當提高農村老人的待遇而已。
如今農村的大多老人都面對著巨大的經濟壓力,辛勞半輩子種糧食種地,現在卻是有心無力。除了種糧食又一無所能,只能拼人力體力,一邊種糧食吃飯,一邊做些小生意,累彎了脊樑骨,卻無福享受。希望有一天這些老人可以安享晚年,不再為生活而挪動自己年邁的身軀。
8. 回農村養老半年就後悔了,為什麼說農村養老沒有想像中那麼好
發現了一個怪現象,凡是退休的,或者快要退休的,聽到不少人都說,自己一旦退休了,想辦法回農村,住個小平房,養點雞鴨豬貓狗兔,種個小菜什麼的,房前屋後種瓜種豆,想像過田園生活的那種愜意!
把那個農村那給想像的,青山綠水人間仙境!住著獨門獨戶的小院。每天把時間都打發在侍弄侍弄地。種點小菜。喂點雞鴨。這樣菜和蛋就不用花錢買了,還遠離農葯的侵害,還鍛煉了身體,想想也是。
年富力強的時候半輩子都奔波在工作崗位上了,起五更睡半夜的趕公交坐地鐵,這種快節奏生活該結束了。退休了,遠離城市的喧囂和快節奏的生活,可以享受清凈了,做著自己想做的事。
有些三甲醫院建立有搶救危重病人綠色通道!一旦有危重病人進入醫院,提前就有安排,一切都進入綠色通道,以最快的速度做好一切檢查准備,並為手術做好准備!因為時間就是生命。這些都是在城市醫療條件比較好的地方,才有這樣的搶救能力。農村地區不可能配備這樣齊全的搶救通道。
所以老年人老了,還是不要嘴犟,你的身體不允許你嘴犟。老年人最需要的就是優質的醫療資源醫區房!試想一台機械設備磨損幾十年都報廢了。汽車開時間長了還要大修和報廢呢。何況是一個肉眼凡胎人呢。幾十年的各項功能都在退化,老年病多也很正常。
不是農村不好了。是你的身體不允許你遠離優質醫療資源,農村最起馬優質醫療條件沒那麼完善。投資一個三甲醫院,需巨額投資,最先進的醫療設備,最前沿的治療手段,關鍵有治療疑難雜症的醫生,周圍還得有足夠量的患者資源支撐!這些都是農村不具備的。
9. 對於養老問題你怎麼看,農村和城市有區別嗎
對於養老問題農村和城市存在一定差別,我退休後,每天在小區門口與十幾個退休老年人吹牛侃大山10年了,10年間陸續離世不少老年人,人群當中大多數城裡退休幹部和工人,退休金每月三五千,七八千不等,過著無憂無慮晚年生活,其中極少數農村來兒女家養老,每月只有一百多老年補貼金,養老靠兒女,目前農村生活確實挺好,跟城市退休老人比較還是存在一定差距,真誠希望國家再進一步提高農村老年人養老生活補貼金,縮小城鄉差距。
在哪裡養老都一樣沒有多大區別!在城市平時打工!老了找個看大門的工作!也能養老!農村裡面農忙時節種幾天地!平時也是出去打工!老了種點菜!種點糧食也可以養老!
對於現在老人的養老問題,農村老人和城市老人沒法比。俗話說得好:人比人氣死人,所以還是希望農村老年人不要和別人去比,只要自己能夠吃飽穿暖,就要知足常樂,過好自己的晚年生活。
農村老人的養老大部分都靠自個兒,失去勞動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的都要靠兒女。農村老年人現在六七十歲的,都照樣種著莊稼地。有些老年人趁農閑時候,還要去給別人干零活兒。農村六七十歲的老年人,但凡自己有點勞動能力的,都沒有誰去完全依靠兒女。他們大部分都自己種著糧食蔬菜,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因為農村老人都沒有養老保險,既使每個月能領著政府百八十塊錢,也只是杯水車薪,現在各種物價上漲厲害,哪夠他們的日常生活開支啊?
對於一些失去勞動能力的農村老人來說,那更是難上加難。因為自己沒有自食其力的能力,一日三餐都要靠著兒女去養活。再加上老年人歲數大有個病有個災的,更是給兒女們增添了很大的經濟負擔。如果誰家的兒女經濟條件好些,再加上孩子孝順,這樣老人的晚年生活相對來說過得幸福一點。
如果是一些兒女經濟條件差的,靠著一個孩子養老他也無話可說,不管怎樣也要解決老人的最基本的溫飽問題。但是老人的晚年生活相對會比較凄涼一些,那也是無可奈何,因為孩子沒錢即使想孝順也沒有那個實力。如果兒女多那就有個攀比,再攤上兒女不孝順的,有可能就把老人像踢皮球一樣送來送去的。總而言之一句話,農村老年人因為沒有退休金,當然不可能像城市老年人那樣活的有尊嚴。
城市老年人養老有固定退休金和醫療保險,而且會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多。相比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城市老年人那才是真正的享受晚年生活。因為他們每月都有固定的退休金,然後還是有自己的醫療保險。自己每月花著自己掙的錢,自己的衣食住行方面想怎麼花就怎麼花,心情高興還可以四處 旅遊 。因為她們不用去依靠兒女,更不給孩子增添什麼經濟負擔。當然如果自己花不完的錢,還能給孩子解決一些燃眉之急,這樣和兒女相處起來更顯得母慈子孝。
如果城市老年人失去自理能力,兒女們有功夫照顧他的,就會給他好吃好喝的伺候著。即使沒有工夫照顧他,大不了給他雇個保姆照顧他的吃喝拉撒。既不會拖累兒女也不會給他們造成什麼經濟負擔。因為畢竟老人每月有幾千塊錢的退休金,足夠他們養老用的。就算有個病有個災的,也有醫療保險給托著。兒女們也只是有時間的時候常去看望,這也就是對老人盡最大的孝心了。
人們常說的老來難,95%都是農村老人的養老現狀。從來沒聽說哪個城市老人的老年生活,過得孤獨凄涼的。他們有自理能力的就自己打理自己的日常生活,沒有能力的就跟著兒女過日子。再不行就請個保姆或者是鍾點工照顧自己的日常生活。他們的退休金跟著自己的壽命走,兒女都巴不得他們長命百歲。歸根結底一句話:現實 社會 有錢最好使。
現在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對於一些貧困落後地區的老年人來說,可能連自己基本的溫飽問題,都不容易解決,這和城市老年人的生活現狀有天壤之別。對於一些兒女生活條件好一些的老年人來說,可能和城市老年人的生活沒有太大區別,但是那樣的農村老年人畢竟還是少數。不知你對這個問題有什麼看法?
您好,農村養老遠遠比不上城市。目前農村老人依然過得很苦。就拿我們村來說,現在農村老人一個月差不多一百塊養老保險,這在農村也是遠遠不夠花的。
城市的退休工人待遇非常好。很多城市退休人員都會有幾千的養老保險,相比農村老人,城市老人可以說生活在天堂。城市老人還享有各種福利待遇,比如說城市醫療保險,大醫院申報比例高達百分之八十。而農村老人進城看病,則只能報銷百分之三十。從每個方面來看,城市老人待遇都要比農村好。
相比農村老人,城市老人養老生活要好的多,而農村老人只能過著窮苦日子。城市老人可能天天跳著廣場舞吃著肉,而農村老人只能素菜白飯度日了。
農村和城市的區別不僅在於養老,從根本上就是不同的。
如今有些建設的比較好的農村,表面看起來和城市無差別,可是人的思想才是最重要的。人們的關注點不同,生活方向不同,自然結果也不同。
養老,養身也養心。
即使不缺錢,有多少農村的大爺大媽出門 旅遊 ?即使不富裕,又有多少城市裡的大爺大媽幾年不進商店,不給自己添置個人物品?
對於這些來自農村,生活在城市的打工一代,這些落差時時刻刻在敲打著我們。我曾經為之苦惱過,為那些土裡刨食一輩子的老人痛心過,可他們只知道城裡人生活的好,具體哪裡好,不知道。看不到落差,不會如我這般苦惱。
我還年輕,日後養老卻想歸於農村,不只是貪圖農村的空氣寧靜,還想用自己的空閑,捂熱農村的土地,讓它長出希望。
在哪裡養老各有各的好處。第一,在城市養老醫療方面比農村好,如果身體出現狀況第一時間能得到良好救治。第二在農村環境和飲食方面比城裡好。因為城裡 汽車 尾氣多農村沒有。還有農村可以吃自己種植的蔬菜和糧食 健康 無公寄。所以要在哪裡居住就看你怎麼選擇了。
大家好,我是梅子,很高興回答你提出的問題。我個人認為,農村老人和城市老人。養老有很大區別的。城市老人有退休工資,是沒法比的。個人建議,謝謝!
對於養老,目前的農村和城市具體養老形式確實有差異,有差距。但是,養老保障方面的差距則更大。
我的看法是,不管是工人還是農民,目前60多歲的這批人,其實為國家是做了相當大的貢獻的。
特別是農民,當年忍飢挨餓,緊衣縮食,為國家種植糧食,付出了很多很多。所以,養老保障方面,理應一視同仁。
我給大家講一個村裡老人講述的具體例子吧。60年代困難時期,那時候糧食產量也不高,每畝地的產出大概是在400斤左右。基本上,除去給國家交上去的糧食,每個人能分到的口糧,大概只有100來斤。而同時期工人的口糧是多少呢,每個月最低28斤,相當於一年320斤。
還有,當時交給國家的糧食,除了農業稅以外,一部分是國家統購的,給的價格是8分到1毛1左右,而同時期的糧價是三毛多錢。農民當時因為缺糧,去自發的市場上買的時候,價格則達到了5毛多。這些都是有老人佐證過的 歷史 信息。
上世紀70年代,農村各地大搞水利農田基本建設,平整土地,修建水庫等等,除了對立的農活,農民也要是去工地上干這些的。即使是80年代初,農業稅加上統購糧以及縣鄉的統籌款,當時每家每戶每年交的錢大概都在四五百以上。四五百塊錢是個什麼概念呢?是一個工人當時接近一年的工資。如果折算成目前的消費水平的話,至少應該不會低於四五萬。
當時,城市之所以能維持和發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農民的付出和哺育。
所以說,很多人對於過去的這一代農民,該不該拿退休金,總是抱有質疑的態度。但是你如果了解了那段 歷史 ,了解了他們的付出,仍然會是這樣的態度嗎。
所以,對於養老的問題,我認為農村和城市的區別還是挺大的。農民也應該和工人一樣享有退休金的權利,至於說交沒交社保,我覺得可以和當時沒交社保的那個年代的工人一樣對待,畢竟農民上交的已經不少。這個 歷史 遺留問題,希望能夠盡快解決。
這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如果覺得我說的有道理,希望大家轉發加評論。喵眼觀察,有你所想。
我理解的養老就是在沒有勞動能力之後,還能有一定的經濟實力維持自己的基本的日常生活如:衣、食、住、行和文化精神生活如:學習、交友、 娛樂 、 旅遊 等等。這個問題在我們的城市和農村是有區別的。城市人員(機關、事業、企業)有幾千元不等的退休金。而農村則很少能達到這個保障,有的每人每月只有幾百元收入(經濟發達地區除外),多半還是靠自己勞動所得和兒女補貼。當然,我們的農村這些年發展變化很快,許多農村利用自己得天獨厚的地域、自然、環境優勢,建起了自己的養老院,老年食堂等,同時還積極吸納城市老人到農村來養老,這是一個不錯的借鑒。我認為:一、增加全 社會 對於農村養老問題的關注;二、城市和農村養老事業應當優勢互補!
區別太大了:城裡人有退休金:說是讓兒女養,實際老還養小。農村老人干不動活了死吃活坐,讓人白眼,五拾歲後想掙錢也沒得掙
10. 回農村養老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呢
陶淵明那句著名的詩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以一種「心遠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描繪出了接近自然的怡然自得與超凡脫俗,勾勒出好一幅詩情畫意、田園美景的農村生活。即使現在讀來,也讓很多身居城市高樓大廈里的中年男女嚮往不已,想像中或許那就是心中的詩與遠方,退休後的生活方式。
但是如果真的讓你回到農村去養老,你確定能適應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想與做還真有可能是兩回事!
老家在北方的一個小山村,離開家鄉已經十多年了,記憶中的它是那麼風景秀麗,雲淡風高,空氣清新,有山有水,有特產有美食,有熟悉的父老鄉親。離開的這些年也不是沒回過,只是每次都趕著過年回去,待幾天就匆匆又離開了。最近六七年由於定居省城父母也都在一起所以即便過年也很少回去,青山綠水就真的只在回憶中,正月的北方農村只剩下寒冷與萬物蕭條後白雪皚皚的凄涼。
去年6月份因事回去了一趟,待了三天。以前的土路都已經硬化鋪裝了水泥路面,直接鋪到家門口。每家門前還安裝了一個太陽能路燈,晚上就會自動點亮。自來水村民拉了兩套,一套村裡自己壓的山泉水,一套是自來水,喜歡吃那個自己挑選。方便是比以前方便太多了,再不用每天起早去挑水,也不用一到晚上就摸黑。
但是很多生活方法也還是沒有改變,養只豬吃年肉,養群雞下蛋,養條狗看家,養頭牛或騾子耕地,家禽伴著左右確實一幅真實的農家氣象。但隨之而來的就是豬圈、牛圈、雞棚、狗窩里產生的動物糞便,加上旱廁,在溫度的作用下,散發出來的各種臭味夾雜在空氣中那是飄香四溢,圍繞在棚圈成群結隊的蒼蠅、各種蠅蠅子你是趕都趕不走,除非你待屋裡門窗緊閉不出來。這種景象基本會伴隨著整個熱天。今年過年又回去了,晚上好幾個人擠一個炕,炕被奶奶燒的發燙,冬天早晚溫度都在零下十幾度,蓋著被子太熱,不蓋被子又冷,人多脫去衣服又不方便,身上一出汗就跟衣服裹一起了,重點頭部面部還凍的很,一晚上那個難受啊,無法形容。老家冬天取暖還是炭火燒爐子的方法,晚上之所以不再燒爐子,一來怕煤煙有危險,二來也是省點錢。第二天問奶奶們臉上冷不冷,他們說習慣了,沒感覺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