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農村老年人養老存在哪些問題
農村老年人養老,存在最大的就是養老金問題。還有就是「無人照料」的問題。
目前的農村,大量的年輕人、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經商,留在農村的多是老人、兒童,這些老人不但沒有人照料,而且還要照顧孫子、外孫,背負著留守家庭主要成員的重擔,這也是影響農村事實上老人度過幸福晚年的一個突出問題。
就目前農村60歲老人的養老情況看,養老金不足是一個突出問題,也就是說錢不夠花,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還有就是「醫療費」的問題。
目前的農村60歲以上老人,經年在農村干農活兒,身體狀況大多不好,多數身體都不好,有的甚至患有多種疾病,如果遇到一個大病,花掉幾萬、十幾萬那也就是一兩年的事,有的家庭一下子就回到了解放前,所以說農村老人醫療費用問題也是比較突出的。
2. 農村養老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是什麼
存在的問題:①、雖然「尊老、敬老」的觀念依然存在,但是在多數農村的年輕人接受了正規教育走出村莊不再從事農業生產工作而是選擇在城市紮根立足的大背景下,農村」空巢「現象突出,農村老年人負擔加重。
②、在建立社會的養老體系包括制度、基礎設施、人員配備上,農村的進度遠遠慢於城市,農村養老服務供給實在有限,一些養老院在大城市的入駐率和利用率都無法達到一定程度就更別談農村了。
③、沒有專人負責老年人福利工作甚至民政工作;此外基於農村老年人小病靠熬的觀念也使得小病拖成大病,最終致殘或致貧,加重了養老負擔。
3. 現在農村養老已經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隨著 社會 的發展,農村養老的問題也發生了變化,現在國家為年滿60歲以上的農村老人提供了一些補助政策,只要滿足條件均可領取,農村年滿60歲以上的補助政策如下:
基礎養老金 :無論是否交納新農保,只要年滿60歲以上都可以領取基礎養老金80元左右。
失地農民養老保險 :隨著農村的統一建設歸劃,有些地方農民的土地會被國家徵用,為了讓失地農民老有所養,國家出台了失地農民養老保險政策,年滿60歲之後可以領取失地農民養老金。
農村計劃生育養老補貼 :獨生子女戶領取了《獨生子女證》之後,年滿60歲以後國家將給予一定的養老補貼。
貧困農民生活補貼 :國家又農村低保家庭、五保戶家庭、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農民年滿60歲以後給予一定的養老補貼。
農村老人高齡補貼 :國家對農村高齡老人給予一定的生活補貼,年齡越高補貼就越多。
我老了之後,如果身體硬朗、生活能自理,並且還能幹點家務事的話,我就自己住,或找個老伴一起生活。假如子女需要我幫忙帶孩子,我就跟子女們住在一起幫忙帶孩子。
如果大家住在一起不愉快,三天兩頭鬧矛盾的話,我寧願自己一個人住清靜,愛幹啥就幹啥,生活自由。
如果到了我生活不能自理的時候,我就聽從子女的安排,子女們要求我跟著子女們一起住,我就跟著一起住。但我多年以來為自己准備的養老金,我一定握在自己手裡,不會輕易交出來,直到去世的那一天,才會讓子女繼承。如果老了生活不能自理,跟著子女們在一起假如生活不開心、矛盾重重的話,我就要求去養老院生活,反正現在就著手准備養老金,不怕到時沒有錢進養老院生活。
這是我的看法,親們對此有什麼建議嗎?歡迎評論!謝謝!
目前養老雖有很大進步,但由於國家實力不足,有子女的基本都是靠子女養老,國家補助,沒有子女的國家全部承擔。
目前國家的惠民政策大大減輕了農民養老問題的負擔,農合百分之八十報銷,大病還有補貼,其他方面基本上都是子女承擔。由於這一代人觀念問題,依然是生子養老,固有的觀念很難改變。即使兒女送老人去養老院,老人也不想去,或者認為有孩子去養老院丟人。有的請了保姆,也會因各種理由把保姆」請走」,這個矛盾很難解決。
無子女的老人國家全額負擔醫療和養老資金,反而沒有養老之憂。
六零後的一代人基本上觀念已經接受了養老去養老院的觀念,由於子女少,大多又在遠方城市,根本不可能完全依靠子女養老。有的買了養老保險,有的給自己儲蓄了一定的養老基金,養老問題矛盾已經不再那麼尖銳。
國家大力發展養老產業,再過幾年,農村老人進養老院或入托,變得越來越容易和正常,就像發達國家一樣,老有所養,福利惠及全部農村老人。
父母沒有養老金:
子女沒有行孝心!
冬天倉房睡涼炕:
冷水冷飯真夠嗆!
隨著 社會 的發展,養老問題也發生了。現在農村的老人大部分都是靠領國家的補助金來延續生活的。
我老公的叔叔三個女兒一個兒子,可他們沒有花兒女多少錢,花銷大部分來自於國家的補助,我多次回家,也問到他們的生活來源,他們的回答是:「誰也靠不住,還是靠國家穩妥。」因為兒子女兒們都是農村人,都是靠在田裡耕作收入生活,沒有錢給兩位老人,最多是逢年過節的時候,給老人買一些吃的。多虧兩位老人身體還好,現在都80多歲了,身上沒病沒災。他們覺得國家每個月給的錢夠他們的生活費了,只要不買肉,多吃點菜也沒有關系,為了給他們補充營養,女兒們隔段時間就會給他們送些雞蛋。我們有時也會給他們一些錢,讓他們買點肉吃。雖然80多歲了,身體沒病沒災,就是最好不過事兒。
現在兒子兒媳都在城裡打工,家裡只有兩位老人,他們互相依靠,互相關心,每天兩頓飯,過的還算可以。
現在大部分的老人,兒女們都在城裡工作或打工,他們就都成了留守老人,身體好的老人還捨不得他們的田地,還在不斷地勞動,辛勤的耕作。因為兒女們的負擔也不輕,兒女們成家後,還要管自己的兒女,有的甚至要管自己的孫子,負擔都是很重的,所以農村有一句俗語叫「當爺不如當孫,當孫一家都親。」這句話說明老人們有一點錢也捨不得花在自己身上,卻捨得花在孫子的身上。老人們一生簡朴慣了,能吃飽穿暖就不錯了,至於吃什麼,無所謂,只要兒子女兒過得幸福就是他們的幸福。
農村的老人過慣了自己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且,不幹活的時候,好幾位老人坐在一起,還可以天南地北的聊天。他們自由散漫慣了,想什麼時候吃就什麼時候吃,想什麼時候睡就什麼時候睡,所以過不慣城裡的生活,他們是不願意和兒女們在一起生活的。再說,現在的年輕人的生活習慣和老人們完全不同,如果在一起生活的話,會出現很多的矛盾。老人們也不願意看到這種情況。至於說進敬老院,那是想都不敢想的。我小姑子的公公得了腦血栓,而且自己還有30萬,現在老兩口進養老院住了一個月,就回來了,因為兩人每月就得7000多塊錢,如果老人再活幾年的話,30萬又怎麼能夠花呢?有退休金的老人都進不起養老院,農村人又怎麼敢想呢?
現在的農村養老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正如題主所說,隨著 社會 的發展,農村 養老問題又出現了新的節點。不僅是子女都在大城市生活,還有子女在外面打工,一年很難回家 一趟。農村養老確實出現了新的節點。
那麼,農村養老到底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知名三峽覺得發生了如下變化:
一是國家層面看,對於農民的養老十分重視,早在好多年前,就出台了養老政策,農民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購買養老保險。國家給予養老補貼。農民買得多,到了六十歲後就每月就拿得多。我一個直系親戚今年63歲,現在每月能拿到140元左右。加上他自己還能勞動,對於他來說,零用就沒有問題了。還有就是當農民達到了六十歲,沒有兒女,且生活又不能處理的,由國家承擔養老,直接進政府開辦的養老院,安度晚年。該老人所有的養老補貼和高齡補貼仍由老人自己支配。
二是從家庭層面看,養兒防老盡管在一些地方做的並不是很好,但是,在農村,孝順的兒女還是很多,他們走到哪裡,都會將自己家裡的老人安頓好,有能力的直接接到城裡與自己同住,有的請自己的親戚照顧。就是不讓自己的大人老有所養。我老家的一個鄰居,獨生兒子在廣東工作,很多年前,他就將自己的母親接到了廣東與自己一起居住。他母親是我們老家第一個坐飛機的人。
三是從 社會 層面看,尊老愛幼已成為一種風氣。現在很多農村的鄰居們對老人都是非常的尊重,當他們身邊有不能處理的老人時,他們就會伸出援手,幫助老人料理家務,幫助他們日常生活。而且是無待遇的幫助。在我們老家,就有這樣主動幫助老人的鄰居們。
所以說,農村養老確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盡管不排除有少數子女不孝不養老的狀況,但是,愛老敬老的好傳統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養老正在朝著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
第一,現在農村養老形式大部分還是以傳統方式養老制度,①和老人居住在一起,②子女多的家庭,分攤瞻養。③無兒無女送到當地養老院去養老,由政府直接供養。第二,現在農村養老制度也發生了新的變化,推出保險養老,獨生子女家庭優惠政策,高齡老人享受更多的紅利。還有在養老觀念上也發生明顯的進步,部份老人也選擇到敬老院,老年公寓去養老。第三,隨著十四五規劃的出台,對全民養老體系,提到了新的高度,農村人不久的將來,和城裡一樣,盡情享受黨和國家帶來的紅利,一樣享受養老金待遇。
老父生有我等弟兄三個,由於是農村人,老了,沒有任何來源,從七十歲起,就靠我弟兄三人贍養至今,老人家已經八十八了,身體依然健朗,能吃能睡,過得安逸。
後來政策好了,農村老人每月都有養老金,加上高齡補貼,父親可以有130多的進潤,他三個月也就是一個季度去領一次,領來的錢,沒有哪個指望他補貼家庭一塊兩塊,叫他自己留著用,想買嘴嘴吃,自己決定。如有三病兩痛,三弟兄就湊錢送他吃葯打針。好在父親身體素質很好,也沒生過什麼大病,所以我弟兄也沒有什麼負擔。
吃喝問題,老父一家在十天,輪流著來。因為老年人沒有牙齒,我建議每餐做菜時必須要有一個軟菜,以便他能吞咽下肚。一天一壺開水,天天必須保持供應。寒冷冬天到來,輪到哪家吃飯,父親就在哪家烤火,並配濃茶一壺供老人家享用,任何人不得產生厭倦的情緒。由於意見協調統一,父親的老年生活快接近尾聲,他過著不好不壞的悠閑生活,這就是農村老人養老的縮影。
但假如兒子在城市工作,農村裡的老人又怎樣養老呢?
農村人有種習慣,就是講究葉落歸根,無論城市條件在怎麼優越,老年人思鄉情結不會改變,回家享天倫之樂然後入土為安是每個農村老人的心願。兒子有出息,在城市裡工作,農村的父母在家無人照顧,孝順的兒女就會出錢請保姆,替自己盡到義務。這種情況不是很多,高齡老人過不慣城市生活,回到農村,不得不請人照料。
經濟發達的地區,農村建起了養老院,費用由兒女出。這很好,養老院里有同齡人,大家一道會玩得愉快和開心,老年生活充滿陽光,兒女放的心!遺憾的是,我走了上萬個村莊,貴州農村竟然找不到一個村辦養老院,所以靠養老院養老的事實,路途還在遙遠。
至於我等老了以後如何養老,那是後話,現在還在贍養老人,考慮自己養老的問題很少。不過,自己有種初步打算,不想連累誰,一不進養老院,二不靠子女,自己靠自己,如身體 健康 ,吃喝拉撒自己能獨立,那就繼續活著,看看美麗的世界;如行動不便,坐立不得,一包耗子葯就此解決。各位,你的看法如何呢?
盡管農民的養老目前還不十分如意,但和四十年前比己發生了天翻覆地的變化。能夠提出這個問題,就是 社會 的進步,就是說明和過去比較的巨大變化。過去的農民有養老這個概念嗎?只是日出而起,日落而息,活著而己。不說別的,單說正常人的生活,無非是衣食住行,那時穿的什麼?破衣爛衫,衣服補丁羅補丁,鞋子露著腳後根,冬天凍的像小饅頭。真是縫縫補補八九年。吃的大部分是粗糧,野萊,甚至是糠,就是這個,能吃飽也是燒高香了。住的就更不用提了,農村百分之八九十是坯房,下雨是外邊大下,屋裡小下。冬天北風蕭蕭,屋裡的尿盆都結冰,一家四五口一個大通炕,鋪個席子上面滾,連個褥子都沒有。至於行,上哪都是兩條腿,別說農民,就是工人,又有幾家有自行車?十幾里地天不亮就上班,全憑兩條腿。再看看現在,盡管農村老人生活不是十分富餘,但也是吃的大米白面,雞鴨魚肉也經常吃,最重要的是能吃飽。穿的衣服也不錯,城裡人的舊衣服,想送出去,都沒人看的上。大部分人住上二層樓,即使平房也是隨便住,更沒有全家睡一條大通炕的事了。說起行,在農村很多家有了 汽車 ,頂不濟也是摩托車,電動車。出門上公路,上縣城或省城說走就走。當然,雖然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村的老年人養老還存在很多困難,主要是子女出外打工缺少有人照顧,平時的零用錢還不充裕。如果生了大病就會捉襟見肘。但是,應該看到,我們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雖然國家加大了對農民的扶持力度,但各項措施還不盡善盡美。若想達到非常滿意還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相信國家對農民的政策會越來越好。當然,也不能一味全靠國家,農民朋友也要與時俱進,改變等靠要的思維,在力所能及時積極交納養老保險,為自己更好的養老上一道保險。子農孝敬老人也是責無旁貸。多管齊下,相信老農民的養老會越來越好。
現在農村養老與以前已經大不相同。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之前,農村家家戶戶基本上都是以養兒防老為主,兒女多,一家七八個孩子都是再正常不過了,甚至有的十幾個孩子,父母一輩子養兒女雖然辛苦,但到老了,孩子多的優勢就會非常明顯,尤其是得病的時候,人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要是子女多,就能夠輪班照顧,共同出錢,兒女的壓力相對較輕。實行計劃生育以後,特別是80、90後家庭,基本上是農村二孩,城裡一孩,60、70後的父母老了以後,指兒女養老就成了一種奢望,陳虹的一首《常回家看看》就是這個時代兒女與父母現實關系的寫照。兒女少,並且工作又都忙,自己的小家有時都顧不過來,花在父母身上的時間和精力就可想而知了。農村家庭,空心化嚴重,多數都是386199部隊駐守,老年人的生活也不是太好,這也是當今農村老人面臨的普遍問題。那麼,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呢?如何才能讓農村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我覺得根本上還是要振興鄉村,首要的還是要發展產業,只有村裡有了好的項目,好的產業,能夠讓村民在家門口就業,獲得一份不錯的收入,有誰還願意外出打工呢?留住了人,鄉村人氣旺了,兒女孫輩都在身前,老年人才能盡享天倫之樂。另外,現在養老的方式也在向著多元化發展,養老的觀念也在不斷的轉變,有的加入合作社,以土地轉讓金作為養老資本;有的搬進幸福大院,抱團取暖;有的隨子女入城,住進樓房,享受城市生活;有的用自己的積蓄外出 旅遊 ,讓晚年生活豐富多彩。可以說,現在農村老年人的養和樂更加具有主動性,生活也更加有滋味。
現在農村養老已發生了可喜的變化,過去靠積蓄和子女養老,現在又多了一項保險助力農民養老,使農民養老加大了保險系數。上世紀末,第一代農村養老保險出台,2009年國家給60歲以上的農民發放基礎養老金,同時出台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此後又與城市居民合並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每年繳費金額從100元至5000元分若干檔次,當地政府根據繳費檔次給予相應的補貼。繳夠15年達到規定年齡就可以退休領養老金。這些好制度受到絕大多數農民歡迎,紛份響應,踴躍投保,已有相當數量的農民退休領到養老金,安享晚年。只有少數農民及他們的子女對保險制度不理解,不積極投保,幻想不投保就領養老金。我勸這些人幡然悔悟,積極投保,以便更好地養老。
4. 農村目前的養老面臨著哪些困難國家為何不給農民發「養老金」
農村養老所面臨的是基礎設施不完善,養老費用比較高的問題,養老費用的問題是可以通過國家的轉移支付而逐漸改善的,這些年也確實有些改變。但是通過發放養老金的這種方式解決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是沒有辦法解決的。
經濟的發展沒有一蹴而就的一個社會問題的解決,也沒有一蹴而就的,這個需要時間你對比一下,10年前到現在,雖然物價水平也在不斷上漲,但是農村的那些沒有退休金的老人也確實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轉移支付。有了更多的政策上的照顧,可以降低他們生活的負擔,這應該隨著經濟發展會越來越完善。
5. 我國老齡化問題日益加重,農村養老問題到底有多嚴重
農村老人養老存在的問題很多,一,形勢所迫,年輕人必須出外打工,這樣老人在家就無人照顧,老人身體好就自己照顧自己。要是身體毛病多的話,有時吃口水都很准,有時死在家裡都無人知道。年輕人如果在家裡照顧老人,不外出打工,那有沒有收益,這樣的生活也無法過下去。依我看,只有國家多辦養老院,等老人不能幹活了,就進養老院,由養老院統一照顧,那比在家裡好一點,這樣,年輕人就能安心在外打工,老人在家也能放心。當前養老問題要解決問題
6. 我國農村有哪些養老模式主要分為那幾類
主要有三種模式,即
1、家庭養老。以家庭為中心,靠子女親屬養老。這是目前農村養老的主流,老人都有自己的子女、兒媳、女婿,再之後的孫子、孫女等等,作為一個家庭,家庭成員都有贍養老人的義務。
就運算元女不在身旁,同樣生活在農村的親戚朋友都會幫忙照料老人。並且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一直都有「孝」的影子,如果不贍養老人,就是不孝,是會被村裡人瞧不起的。
2、社區養老。它以村莊或村落為依託,充分發揮政府、社區、家庭和個人的力量,合理開發、調配、運用社區資源,為老年人提供養老支持。具體就是開辦敬老院、福利院,托老所等。
農村社區養老是當前農村社會養老的發展方向。農村社區養老具有自身的獨特優勢,靈活性高,能因地制宜。
它以村莊或村落為依託,充分發揮政府、社區、家庭和個人的力量,合理開發、調配、運用社區資源,為老年人提供養老支持。
3、民間養老。一些民營企業投資開辦的養老院等,有養老意願的個人進行選擇。一般這樣的養老院收費較高。
(6)農村養老的形勢擴展閱讀:
全國老齡辦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2017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41億人,預計到2050年前後,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峰值4.87億。
其中,和城鎮相比,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嚴重滯後,農村居民的養老、醫療保障制度尚不健全,保障水平比較低。
「農村人口老齡化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同時,與城鎮的差距呈擴大態勢,且城鄉導致狀態將持續到2040年。」中國人民大學老年研究所教授、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菊華表示,中國老齡化發展不均衡。
一方面表現在人口老齡化水平城鄉倒置,即農村老齡化水平目前且長期高於城鎮老齡化水平;另一方面表現在區域發展不平衡。
比如,除了西藏外,各省農村老齡化程度均已突破10%,遼寧省、重慶市等地甚至均已超過20%。
城鄉差異體現出的「城鄉倒置」特徵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導致的生育率差異和城鎮化的加速推進密切相關,大量年輕人口離開中西部農村地區向東部和城市地區遷移,是該階段農村人口老齡化的主導因素。
而這種人口轉移又有效地降低了城市常住老年人口的比重,毫無疑問,人口老齡化的區域差異增加了應對的復雜度。
「養老是我們面臨的一個時代性難題,農村養老更是如此,從目前社會的現實情況我們看到,城市養老正在成為創業的藍海,各種現代化、人性化的養老模式層出不窮,受到社會資本、公益力量及媒體大眾的廣泛青睞和關注。
然而我們無法忽視的是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尤其是老年人佔有很大的比重,隨著青少年勞動力大量湧入城市,農村空巢化程度越來越嚴重。
農村養老的體制短版和資源短缺也更為突出,在某種程度上農村養老問題也更需要引起我們的足夠關注。」
誰來為農村老人發聲?誰來關注農村人的晚年生活?國家、社會、公民這三者應在其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承擔什麼樣的責任?這是一個亟待研究解決的重大課題。
有專家預計,到2030年,中國老齡人口接近3億,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將達到90%,這也就意味著,屆時,將有超過2億空巢老人,而相當比例分布在農村,農村空巢老人日益成為重點。
7. 農村的養老越來越難,這背後是什麼原因
農村生活越來越好了,農村養老越來越難了的原因是:
一、雖然農村的生活好了,但是農村的生活成本增加了,如果還像以前那個年代那樣活著,就會被淘汰。比如以前有個能遮風避雨的普通房子住就行了,現在大家都住樓房,你還住在那土磚瓦房的話,就會被人看不起,說你不上進,娶不到媳婦,就會斷了香火。農村人的收入多了,生活變好了,但是用錢的地方也多了,比如買車買房、子女讀書,開支費用多了,存不到錢,大多數農村人年老的時候還是沒存到多少錢,還要到田地干農活。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幫助到您。
8. 中國養老未來六大趨勢是什麼
中國養老未來六大趨勢是:
一、居家養老:多數人的歸宿
無論從情感還是現實來看,居家養老都將是未來「中國式養老」的主流。從民政部獲悉,「十三五」期間居家社區養老將成為政策投放的重點。
二、機構養老:讓「剛需」老人「有的進」
雖然機構養老不是健康老人們的首選,但卻可以為那些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專業化的服務。近年來,養老機構的「兜底」作用正日益強化。讓「剛需」老人「有的進」,也要使更多老人「有的選」,這將是未來中國養老機構擔負的「雙重職責」。
三、以地養老:為農村養老「破題」
中國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大的農村人口,也擁有世界上最為復雜的農村養老問題。數據顯示,中國農村老年人口已超過1億,同時,留守老人的數量正逐年增多。除了沒有子女在身邊照料外,農村留守老人養老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沒有退休金,他們只能靠土地維持生活,一旦失去勞動能力,也就失去了生活來源。
四、老老相助:養老方式的特色補充
「小老人」照顧「老老人」,身體好的照顧身體弱的,鄰里鄉親照顧留守、空巢老人……這種更強調普通百姓之間相互幫扶與慰藉的養老模式,將成為未來中國城鄉居家和機構養老的特色補充。
五、專業服務:未來養老產業「必修課」
養老護理不是家政服務,養老護理員也不是保姆。目前中國養老服務業專業化水平不高的現實影響著養老服務質量的提高。從發展趨勢看,專業化將是養老機構的「必修課」。
六、護理保險:老年人尊嚴的保障
目前,我國失能半失能老人已達3500萬。由於護理費用長期無法納入醫保,「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成為許多困難家庭的真實寫照,也使許多失能老人無力保持最起碼的尊嚴。
9. 當前農村養老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當前農村養老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當前農村養老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六安金寨縣農村養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由計劃生育政策導致的普遍“四二一”或“四二二”家庭結構模式,以及子女舉家外出務工帶來的'“空巢”現象,特別是生活方式的轉變,子女養老意識的淡薄,削弱家庭養老功能。
二是養老機構建設滯後。鄉鎮敬老院基礎設施老化,床位短缺,缺少專業專職人員管理和建設。
三是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農村養老保險投保率低,投保周期長,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現象依然存在。
對於以上存在問題,該縣採取以下措施:
一是弘揚尊老、敬老、愛老的優良傳統,增強家庭養老意識。定期舉辦講座,從學校到村組,大力宣傳孝敬老人的倫理道德,樹立身邊善待老人的典型人物,對於不贍養老人,甚至虐待老人的行為給予嚴厲批評教育或移送司法機關。
二是加大財政投入,做好養老服務機構建設。全縣23個鄉鎮敬老院翻新重建工程基本完工,增加床位500多個,大大提高了集中供養能力。積極發展社區養老服務機構,現有社會化養老床位700多張,社區養老床位100張,適應了不同層次的養老服務需求。在社區開展居家養老服務試點,有84位困難老人享受由政府購買的每人每月100元居家上門服務。
三是健全綜合服務體系。五保對象住院實行全額報銷救助。對85歲以上老人按月發放高齡津貼,老人免費體檢服務由去年的65歲以上擴大到今年的60歲以上。同時為近萬名60周歲以上“三無”老人繳納了參合參保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