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養老」一直是熱議的話題之一,如何讓農村老人都老有所依
「養老」一直是熱議的話題之一,如何讓農村老人都老有所依?重陽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深受老百姓的重視。在重陽節期間,不同地區會有不同的習俗,比如爬山欣賞風景、賞花賞菊、吃菊花餅、放風箏等等。不同的風俗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表達了勞動人民的簡單願望。
農村養老問題主要表現在:農村老年人受教育水平低,年輕時沒有儲蓄,缺乏養老的物質基礎;農村青年外出打工,沒有人照顧老人的日常生活;,農村地區的老年人沒有人帶他們去看醫生,他們的健康得不到保障。與城市老年人相比,農村老年人存在問題,需要引起重視。結合國內養老保險中存在的問題,借鑒國內外其他地區的實踐,筆者認為農村老年人養老保險應從規定、基礎設施建設、養老補貼完善、基層組織協調工作著手。
確立農村養老責任主體,明確養老相關規定;在城鎮和農村建設養老院,並對老年人給予一定的補貼。增加現有養老補貼金額,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增加金額,滿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基層組織定期檢查老年人情況,基層醫療部門定期免費體檢,免費發放葯品。以上的工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農村養老問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
⑵ 農村老人養老怎麼解決
法律分析:要加大對基層和農村養老服務的投入,統籌城市和農村養老資源,促進基本養老服務均衡發展;通過健全服務網路、拓寬資金渠道、建立協作機制等多種措施,切實加強農村養老服務。近年來,多部門不斷加大投入,協同推進農村養老服務發展,取得較好成效。推動建立針對經濟困難的高齡、失能等老年人補貼制度,不斷提升農村老年人生活質量。截至目前,高齡老年人津貼制度已實現省級全覆蓋,養老服務補貼和護理補貼制度分別覆蓋30個、29個省份。貫徹落實《社會救助暫行辦法》,不斷提高救助供養水平,擴大保障范圍,給予救助對象必要的生活照顧和物質幫助。將符合條件的1493.4萬困難老年人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399.8萬老年人納入特困供養范圍。截至2018年底,全國平均城市低保標准為580元/人·月,月人均補助402元,全國平均農村低保標准為4833元/人·年,月人均補助227元。初步形成了老年人社會救助、老年人福利補貼相銜接的農村困難老年人生活保障體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第十一條 基本養老保險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由用人單位和個人繳費以及政府補貼等組成。
第十二條 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本單位職工工資總額的比例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記入基本養老保險統籌基金。職工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本人工資的比例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記入個人賬戶。無僱工的個體工商戶、未在用人單位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非全日制從業人員以及其他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分別記入基本養老保險統籌基金和個人賬戶。
第十三條 國有企業、事業單位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前,視同繳費年限期間應當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費由政府承擔。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出現支付不足時,政府給予補貼。
⑶ 如何有效的改善農村養老服務存在的問題
1.建立農村養老需求評估機制
首先,建立鄉、鎮、村三級服務需求評估系統。由村委會人員和從事養老服務的專門人員對村民進行走訪調查,盡可能詳細的掌握每一戶村民家庭的老年人信息情況,為每一位老年人建立檔案信息卡,利用互聯網分析採集到的數據,以准確匹配符合老年人實際的需求,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養老服務活動。其次,可參照上海老年照護需求評估機制建立評估機制,評估對象為全體農村老人,以老年人的健康情況、自理能力、子女的供養情況等為指標,由專業的評估人員對老年人實地調查後制定評估方案。
3.完善相關政策制度
首先,政府各部門應從當地養老服務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出發來制定相關的政策條例,以讓農村養老保障有法可依。其次,從上級部門到基層部門嚴格貫徹相關政策法規,嚴格執行農村養老服務保障體系,對其中有不遵守者,給予嚴厲的處分。最後,各部門應當結合社會的力量完善農村養老服務體系,保障農村養老服務權利。
⑷ 2020年農村養老現狀是什麼
2020年農村養老現狀:
(一)老齡化加快
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農村勞動力的輸出,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人口進入城市,年齡結構出現「兩頭大,中間小」的局面。
(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覆蓋范圍太小,覆蓋對象有缺陷
中國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多的老年人口,其中百分之七十五在農村。據統計,未納入社會保障的農村人口還很多。建立社會保障網路的鄉鎮1998年僅佔全國鄉鎮總數的41%,建立社會保障基金會的村委會不到村民委員會總數的20%。進城務工的農民既沒被納入到農村養老保險體系中,也沒被納入到城市養老保險體系中,處於法律保護的空白地帶。
(三)傳統的家庭養老保險的功能被削弱
養兒防老的觀念在中國農村根深蒂固,家庭贍養一直是最重要的養老方式。以自給自足為基本特色的農業社會中,生產技術基本穩定,社會分工程度很低,「子承父業」高度概括了上下兩代人之間的密切關系。
(四)農村養老難於完全依賴土地保障,但是土地對於有的農民來說仍然是重要的生產資料。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提供的數據,從1978年到1998年,全國農民平均來自第一產業的收入比重由91.5%下降到了57.2%,其中純農業收入僅占總收入的42.9%。農民家庭經營收入中,大約40%來自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1/4左右來自勞動收入。
(五)貧富差距逐年拉大,為今後的社會發展埋下了隱患。
據調查表明,進城務工者中有82.4%的單位不為其交納養老保險,比「城裡人」(46.1%)高出很多,由此表明,進城務工者在養老保險方面的整體水平很低。政府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政策力度應加大,應該維護社會公正,切實地保障農民權益。
(4)農村基層養老現狀擴展閱讀:
我國現在的養老保險制度還面臨著許多問題,表現在如下方面:
人口老齡化的壓力日益加劇,人口老齡化對於我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構成了越來越重的壓力。我國在工業化中期的起始階段、經濟建設資金需求集中的情況下便進入老齡化,使資源配置陷入困境。
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部分平衡方式在我國人口老齡化到來時,會造成資金需求的積聚增長,社會負擔加重,對國家財政的穩定非常不利。養老保險覆蓋范圍明顯過窄,社會保險的基本定律之一是大致法則,只有當覆蓋范圍最大時才會最強。
⑸ 回農村養老半年就後悔了,為什麼說農村養老沒有想像中那麼好
發現了一個怪現象,凡是退休的,或者快要退休的,聽到不少人都說,自己一旦退休了,想辦法回農村,住個小平房,養點雞鴨豬貓狗兔,種個小菜什麼的,房前屋後種瓜種豆,想像過田園生活的那種愜意!
把那個農村那給想像的,青山綠水人間仙境!住著獨門獨戶的小院。每天把時間都打發在侍弄侍弄地。種點小菜。喂點雞鴨。這樣菜和蛋就不用花錢買了,還遠離農葯的侵害,還鍛煉了身體,想想也是。
年富力強的時候半輩子都奔波在工作崗位上了,起五更睡半夜的趕公交坐地鐵,這種快節奏生活該結束了。退休了,遠離城市的喧囂和快節奏的生活,可以享受清凈了,做著自己想做的事。
退休了,女人目前退休年紀為50歲,歲數還不算老,男的多數退休要到60歲。60歲這個年紀,可以這樣說,身體的各種機能已經走下坡路,心腦血管糖尿病在中國盛行,這種基礎病歲數大的人,幾乎人人都有。
身體的 健康 狀況,已經不允許你遠離有搶救能力的醫院。現在的中國新農村青山綠水,環境好是沒錯,物質也不缺乏,但是對於老年人來說,老年人的身體最需要的就是醫院,農村醫療條件相對比較薄弱,附近最多能有一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不得了了,通常情況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只能治療普通的發燒感冒,或者拿一些普通葯,一但遇到了大病和疑難雜症,社區醫院是處理不了的!
現在老年人大多數都有心腦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最容易發生腦梗和心梗,這種病症最佳搶救時間在4小時左右。如果搶救不及時就危及生命。
前一段時間看了一則報道,一對老夫妻退休後在城裡嫌鬧的慌,住了半輩子城裡,該清閑清閑了,跟兒子協商,要在農村買個房子,住到農村去。
兒子比較孝順又有錢,聽父母這么一說就在離城裡不是特別遠的地方買了一棟別墅。老夫妻倆為了想早一點搬進去,每天都忙著敦促師傅們快點裝修。很快,這個別墅就裝修完了,看起來豪華大氣上檔次,通風半年後老倆口歡天喜地的搬了進去。剛開始去的時候,日子過的好開心和爽。貓狗各養一隻,雞鴨個養幾只,還有一對大鵝!別墅前後都有點小空地,他們把地給翻出來,種上了點小菜!田園生活讓他們日子過的既忙碌又開心。人老了特別喜歡極簡!
可是好景不長,老爺子就有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1年以後,經常覺得頭昏,附近也沒有什麼醫院,拿葯看病很是不方便。有時覺得頭昏就躺一躺就好一些。忽然有一天,老爺子正在外頭弄菜,一下就栽倒在地,人事不醒,老伴不知道發生了什麼,趕緊給兒子打電話,兒子一聽馬上就打了120報備了地點,兒子請下假,開車就來了,120車及時趕到緊急將老父親送到城裡的醫院,算是救回一條命,腦梗!這個腦梗還不是很嚴重,因為搶救的還算及時,腿走路不是太利索。總體還行。老兩口嚇壞了,趕緊又乖乖的搬回城裡了。
這種實例不在少數。
有些三甲醫院建立有搶救危重病人綠色通道!一旦有危重病人進入醫院,提前就有安排,一切都進入綠色通道,以最快的速度做好一切檢查准備,並為手術做好准備!因為時間就是生命。
這些都是在城市醫療條件比較好的地方,才有這樣的搶救能力。
農村地區不可能配備這樣齊全的搶救通道。所以老年人老了,還是不要嘴犟,你的身體不允許你嘴犟。
老年人最需要的就是優質的醫療資源醫區房!
試想一台機械設備磨損幾十年都報廢了。 汽車 開時間長了還要大修和報廢呢。
何況是一個肉眼凡胎人呢。幾十年的各項功能都在退化,老年病多也很正常。
不是農村不好了。是你的身體不允許你遠離優質醫療資源,農村最起馬優質醫療條件沒那麼完善。
投資一個三甲醫院,需巨額投資,最先進的醫療設備,最前沿的治療手段,關鍵有治療疑難雜症的醫生,周圍還得有足夠量的患者資源支撐!
這些都是農村不具備的。
回農村養老,我是不贊成的。嚴重的,把命都丟了。
我身邊就有這樣活生生的例子。我公爹的同事,一位喪偶的老人,有4000元左右的退休工資。在我們這個四五線地區,又有職工醫保,生活還是沒問題的。
但他總惦記老家的房子,說老了落葉歸根,就一個人獨自回老家農村居住。開始覺得挺好,種點小菜,養養雞啊啥的,身體也還不錯。可是有一天晚上,人突然不舒服,心裡難受,本來想找手機打給女兒的,心臟病突發,還沒來得及打電話給兒女,就從床上摔了下來。
女兒是外村的,每天也會打個電話問候一下,等到女兒感覺不妙,趕過來的時候,已經過了兩個小時,人基本已經不行了,老家離縣城醫院還有些距離,就這樣,老人離開了人世。
我婆婆知道這件事以後,再也不吵著回老家了,即便老家農村再好,每個月開葯看病都不方便。
所以,我建議老人不要回農村養老居住,偶爾回老家看看,還是可以的。
從城內回農村養老
好處:一是空氣清新,宜居。二是夜裡安靜,宜睡。三是自已種菜養花,宜樂。
不利之處:一是居民老人多,大多無事,事非多,交流共同語言少。二是閑人多,忙的外出,閑著少婦,管著孩子,家長里短,無所事事,因小亊而起矛盾的多。三是家庭矛盾多,婆媳關系差的多,孝敬老人做的不好,老輩為兒女辛苦了一生,子女大了成家不懂老人奉獻,不知報恩回報,還有其他要求。四是經濟問題多。自已無能力,大事幹不了,小事看不上,不是閑聊,就是打牌,不給老人錢,還把老人養老卡據為已有,或工資佔有,老人急用錢時干瞪小眼。五是佔小利的更多。親戚好友看你返鄉好像大款,總是給你說些風涼話,笑你窮嫌你富,不照顧他是你不對,不借他錢是你瞧不起人!六是人來事非多。親朋好友份子錢,多了說你顯擺,少了說你小氣,回鄉要請他吃飯,帶上禮物走親串友,你來你去無人問,但你不來不看你不禮貌。七是你在外大能人。你應無所不能,無所不遍,天南海北認識天下,大事小情找你必辦,要辦妥辦好辦成,否則,你得罪人,要麼小看你???
回鄉是願望,企盼好心情,但願能養老,親情多交流。但是,兄弟姐妹久,一切如舊友,能來少交往,兄弟靠你能,姐妹要你幫,稍有話不對,記恨一輩子,親情不如鄰,好親在對門,多報父母恩,人生不悔恨,農村多吸氧,身康體寬亮!!![比心][比心][玫瑰][祈禱][祈禱]
是的,農村養老也有很多弊端。
近幾年有不少退休人員回農村老家養老,看中的是農村的環境,噪音小、污染輕,能種菜養花,親戚朋友多,能過田園生活。沒想到,好多人回去不久就後悔了。
前年冬天,去看望一位小學老師,他是77年恢復高考後的大學生,畢業後,從基層農業技術員開始,仕途順利,在正處級崗位退休。退休前就在家修理房子,因為弟弟也在城裡工作,兩個院子連在一起有一畝多地,足夠他種菜養花用。
回到老家後,鄉親們十分熱情,幫助他翻地,和他聊天,以前的親戚朋友也隔三差五來找他喝酒,他老兩口種菜養雞,生活過的悠閑自在。眼看天氣越來越冷,農村沒有暖氣,就想回城市過冬,沒想到當晚就出事兒了。晚上十點多出去關大門睡覺的時候,因為天黑摔倒了,沒想到這么嚴重,竟然是骨折了,老伴拖不動,兒子在城裡,鄰居們都關機了,挨家挨戶敲門,叫來幾個老頭老太太,年輕人都不在家,七手八腳抬到屋裡,叫了120,由於120對農村道路不熟悉,折騰到凌晨一點才送到縣醫院。
交談中,老師告訴我,別打算回老家養老了,農村醫療條件差,老年人身體差,時不時要去醫院,太不方便。農村基礎設施也不配套,道路狹窄,村裡沒有下水道,夏天蚊子多,蠅子多,生活垃圾沒地方投放,得自己處理,冬季也不供暖。時間長了確實不方便。
臨離開時,告訴我很重要的一點:多年在城市生活,已經不適應農村的人情往來,遇到紅白事難處理。
人老了為什麼會想到回農村養老?大體上有如下原因:
1.圖清靜,遠離塵囂、空氣清新、田園風光、打理個小院子,沒事養點花草種點蔬菜,回歸田園。
2.體驗少年時代的鄉土風情,有很大一部分人,從小生長在農村,成年後到城市工作。忘不了兒時的生活,熟悉的鄉村,退休後有時間了決心回鄉養老。
3.葉落歸根,這樣的人是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根深蒂固,認為人老了回到原出生地生活養老符合傳統。
總之大部分人只是相當然的臆想,離鄉幾十年千變萬化,實際情況可能完全不是與你所想,後悔成為必然。
首先現在的鄉村不是過去的鄉村,時代在變化人文在變化。靠近城郊的鄉村與城市差別不大,完全沒有了鄉村的味道,既然差不多又何苦回來。
其次回到鄉村是為了體驗鄉情,但是離開鄉村時間太長,自己所熟悉的老人已經不多。同輩人各忙各的各有家庭,有很多人同你一樣離開了村子。年輕人又大多不認識很難交流,陌生隔閡就會覺得很孤寂。
最關鍵的就是諸多的不方便,購買生活物資不如城裡方便,看病買葯不如城裡方便,出門交通不如城市方便,享受養老待遇鄉村不會為你打開方便之門。這一切的一切,城市與鄉村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能如你所願而不後悔嗎?
回農村養老半年就後悔了,說心裡話,我自己計劃退休回農村養老,還沒有去就後悔了,原因還是出來時間太長了,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自己的生活習慣了,再就是自己從感知中還認為自己的兒時候的發小,上學的時候同伴與自己感情很深,而實際上,回去一趟才知道,在不知不覺的幾十年裡,大家都是在變,生活習慣,生活方式,包括以前的感情都在慢慢變淡了甚至變得相互都不認識了對方!老了再回去養老真的不適合!原因很簡單:原來的故鄉現在變成了他鄉,回去自己為有房子成外來的客人,很孤單!所以,如果,你是長期在外面沒有經常回去,並且和老家農村沒有比較親密的親朋好友!還是建議,大家在選擇的時候謹慎一點!這是純屬個人觀點和認知,不代表他人看法和意見!
應該是當前農村的現狀所致吧。
相信很多人都有回歸自然,聞雞犬而息與田園為鄰的養老夢。確實也有人逃離喧囂,奔赴鄉村尋覓養老的理想家園。可到頭來,終是事與願違鎩羽而歸。
究其根本,我認為最主要的不外乎三個原因:第一,居住環境不能盡如人意;我不否認,我國農村發展到了今天,百姓的居住條件是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整體環境臟亂差的本質,仍然還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改變;第二,目前農村的基本醫療條件和保障,可以說仍是空白;而對開啟養老模式的人群,最離不開的就是醫療保障。人到老年,各種疾病說來就來,能在第一時間得到必要的救治,其實就是生命與時間在賽跑。所以基本醫療保障,是人們必須考慮的問題;第三,生活便捷度與城鎮不可同日而語;人老了對基本生活的要求確實不高,但對生活的便捷性要求則會更高。如果為了日常生活的柴米油鹽醋,都需要跑個幾里地,相信生活的幸福感一定會大打折扣。
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田園牧歌確實是人們追求的理想家園。但缺失了必要的生活硬鍵,選擇在鄉村養老豈不成了自找不快。
毛主席:"把醫療的重點放在農村去",許多農村在城裡買房,主要是醫療服務跟不上,好的醫療資源沒有保障。再者就是教育資源這一塊。如果解決了好的醫療及教育資源,可以說農村養老則是世外桃源。
如果後悔的話農村還會有人嗎?如果兩口子都有退休金,我感覺還是回農村養老舒服點,前提是你的家在小鎮上。去超市買菜走路幾分鍾的距離,去縣城開車十來分鍾,就像我住的地方一樣。這樣就不存在購物看病難得問題,畢竟農村空氣好,而且有自己的院子,和土地,種點菜就當是玩了,至於養點雞鴨的還是算了,因為家裡院子不是太大,養狗還行,就像我爸媽,他們都有退休金,有自己的菜園,沒事和村裡的老人打打麻將,以前打五毛錢的,現在打一塊錢,就是打發無聊的時間,每天基本上打三個小時左右的麻將,早上起來我爸會騎著單車出去溜一圈,打一會乒乓球,然後去街上喝粥吃水煎包。三塊錢就夠早餐了。挺好的養老生活
農村養老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的,比方我,就只有一半適合。
為什麼這么說呢?
因為,人生來就愛熱鬧,愛玩,喜歡群居,這是天性。農村就不具備這些,除非你能耐得住性子。
反正我是耐不住!
我曾經就試探過,先到農村住一段時間,住著住著,覺得沒趣,出去走走,走個大半天還遇不上一個人,找個人說話的也沒有,想買個什麼養哈嘴,想看個什麼養哈眼都不方便。
於是,在農村住個幾個月後我又搬進城裡住。
一進城,心情突然舒服了一陣子,走出門就是大街,街上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盡是人,想吃什麼有買的,想玩什麼也有玩的。
但是,這樣的日子過久不得,時間長了就心生厭倦。
回到屋裡一想,又覺得鄉下清靜些,自己動手炒幾個菜菜,又新鮮又好吃,想上山砍點柴禾搞柴禾飯吃,想想就香。
於是,第二天又捲起鋪蓋搬回鄉里住。
反正就這樣搬來搬去,不斷的折騰。
用農村人講的口氣,叫做「作翹」!
我就是屬於那種極不安分的人。
所以講,要是讓我在農村養老,恐怕在農村只呆的一半的時間,還有一半的時間我會呆在城裡。
除了我,我們家還有一位老人家,她不像我,這里跑跑那裡住住,她是一進到城裡就不想回農村的那種。
我們家娭毑就是這樣的人,大半輩子在農村勞作。
突然有一天,小女兒接她到城裡住,開始還不習慣,住著住著,慢慢就摸清了城裡的脾氣,時兒去跳跳廣場舞,時兒去打打牌,時兒去逛逛街買些自己喜歡的東西,一天下來滿滿的充實。
你現在想接娭毑再回鄉下住,打死都不願意。
過年總要回來吧,她卻像個做客的,沒出十五就要往城裡跑。
所以,娭毑雖是農村人,卻迷戀上了城裡養老。
這個問題得因人而異,就說農民:
農民是沒有法子,屋在農村,根在農村,養不養老都得呆在農村。
農村那麼多老人,一輩子呆在鄉下,吃了飯沒事做,不是在自己家門口坐,就是跑到村口有人多的地方坐,從他們一個個眼神中,可以看得出來,其實農民對養老沒有過多的奢望,有口飯吃,身體不得病就萬福了。
你能做到像農民那樣,能保證基本生活就滿足,也就不存在:才回農村養老半年就後悔,更不會把農村養老想像的那麼好。
城裡人到農村養老,想過田園生活,回歸本真、自然,沒什麼不好,但農村交通不方便,買東西不方便,就醫不方便,萬一得病動不起,就會出麻煩。
農村人住慣了老土屋,想住城裡的高樓大廈,改變一下環境,到城裡養老,有生之年,感受一下城市的現代與繁華,這也是人之常情,但農村人戶口在農村,最終還得落葉歸根。
以上,不管是在農村養老還是城裡養老,這些都得想好。
想在農村養老的,只有當你了解了農村,同時又分清了自己的養老需求,你才明白農村適不適合你養老。
總之,農村養老是不是你想像的那麼好,一個人說了不算,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好。
選擇哪裡養老,不是別的,不是哪裡的景緻好、環境好就適合養老,哪裡的人多、繁華就不適合養老,合適不合適最終將取決於你的心態。
為什麼有人說,養老不在於養身,而是在於養心呢?
對此,你怎麼看?
⑹ 農村養老保險的研究現狀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存在的問題及完善對策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整個人口的60%以上,農民社會保障問題已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目前我國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在實踐上存在許多問題,積極推進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解決好農民的養老問題,對於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解決三農問題,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實現和諧社會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一、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存在的問題
我國農村社會保險制度的探索始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86年開始,民政部根據「七五計劃」關於「抓緊研究建立農村社會保險制度,並根據各地經濟發展情況,進行試點,逐步實行」的發展目標,開始了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進行積極的探索,第二階段是1991年國務院決定農村(含鄉鎮企業)的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由民政部負責。並於1992年印發了《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試行)》,確定了「從我國農村的實際出發,以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為目的,堅持資金個人交納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予以政策扶持;堅持自助為主、互濟為輔;堅持社會養老保險與家庭養老相結合;堅持農村務農、務工、經商等各類人員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一體化的方向」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並在試點的基礎上逐步推進相關工作。第三階段是1995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民政部《關於進一步做好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意見》,為推進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事業的健康發展,全國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相繼頒發了開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的地方性法規和文件,將這項工作提上議事日程,擺上重要位置。199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將農村社會保險管理職能劃入新組建的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實行社會保險的統一管理。農村社會保險管理機構逐步從民政部門並入勞動保障部門。從目前來看。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在實踐上並不成功,許多地區沒有建立農村社會養老體系,已建立的地區也存在很多缺陷,存在著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改革和完善。
(一)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缺少法律保障
從整體發展過程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還缺乏法律性規定,大多是以政策、通知、會議決定等形式進行制度落實,缺乏穩定性和持續發展性。各地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辦法基本都是在1992年民政部頒布的《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的基礎上稍作修改形成的,普遍缺乏法律規定性,法律制度的欠缺給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帶來一系列問題,如保險對象不明確,保險資金來源不穩定,保險管理方面的隨意性和盲目性等,使農村養老保險具有很大的不穩定性。依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於認真做好當前農村養老保險工作的通知》出台的地方性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專項制度,標志著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立法向專項化方向發展。如廣東省頒布了《廣東省社會養老保險實施細則》和《廣東省社會工傷保險條例實施細則》,明確規定農民輪換工應參加社會養老和工傷保險。深圳、珠海、東莞等城市還專門就外來務工人員參加社會保險,制訂了具體的實施細則和辦法。
(二)管理體制存在漏洞
社會保障制度的管理體制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既有商業保險的技術難度,又有依法實施的政策難度,因而對管理水平的要求很高,由於缺乏專業人才和嚴格的管理制度,加之機構設置不健全,使養老保險基金管理上出現了很多漏洞,如由於財務統計制度的滯後性和專業金融財務人員的匱乏,無法通過財務信息了解農保基金運營的真實狀況,無法對基金運營進行有效監控。此外,不少地區的農保統計工作甚至從一開始就沒有固定的組織人員、工作流程,從來就沒有月、季、年的報表,導致相當一部分基礎數據嚴重失真,無法通過統計數字制定準確的年度工作計劃,也無法對以往的基金運營成果進行有效總結、考核。
(三)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覆蓋范圍太小,覆蓋對象有缺陷
目前中國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多的老年人口,其中75%在農村。據統計,未納入社會保障的農村人口還很多。建立社會保障網路的鄉鎮1998年僅佔全國鄉鎮總數的41%,建立社會保障基金會的村委會不到村民委員會總數的20%。基本方案中沒有體現出對留在農村的農民和進城務工的農民給予區別對待,進城務工的農民既沒被納入到農村養老保險體系中,也沒被納入到城市養老保險體系中,處於法律保護的空白地帶。
(四)農村養老難於完全依賴土地保障,但是土地對於有的農民來說仍然是重要的生產資料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提供的數據,從1978年到1998年,全國農民平均來自第一產業的收入比重由91.5%下降到了57.2%,其中純農業收入僅占總收入的42.9%。由此可見,來自土地的農業收入已難以保證農民的基本生活,以之養老更是奢望,有的農民已經擺脫土地的束縛,參與到現實的社會保障中。但是,土地對於有的農民來說仍然是很重要的生產資料。近年來農產品的價格日益下降,從土地上獲得的收益非常微薄。而且農民的承包地被大量徵用,對價是極少的土地補償費。所以完全依靠土地來養老的選擇也是不可行的。
(五)資金籌集與基金的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農保資金現有的保值增值渠道亟待拓寬
農村養老保險需求水平相對較低,許多貧困村民無法投保,而少數村、鄉幹部利用職權、巧立名目、利用公款為自己投保,養老保險成了這些人為自己謀私利的工具,影響了養老保險的運行和群眾投保的積極性。一些地區還出現了強制保險。籌集的養老保險金不能專款專用,少數地方以種種借口,擅自挪作他用,引起風險,損害被保險人的利益,最終必將影響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推行。基金的管理級別太低,不能使基金有效地保值增值。按照現行制度設計,農保基金只能存入銀行和購買國債,保險基金增值范圍太小。
二、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城鄉二元經濟體制是導致養老保險現狀的根本原因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提出由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的戰略思想,在工業化的驅動下,相關制度體系逐步建立,政府通過戶口遷移,糧油供應,勞動和社會福利、教育等一系列制度安排,逐步形成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結構,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是:(1)城鄉分割的二元戶籍制度:我國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始於1958年的戶口登記條例,它是我國二元社會結構得以形成和強化的制度保證,也成為制約城鄉協調發展的一大障礙,這種以農村和城市身份為標志的城鄉分割戶籍制度,使農村人口不能自由地向城市遷移,它是計劃經濟下的產物,與市場經濟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原則相背,二元戶籍制度直接造成並維持了城鄉居民之間過大的收入和消費差距;(2)政策主導的城市部門過度吸取農村剩餘:在工業化過程中農業部門為工業部門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建國後照搬蘇聯模式建設社會主義,實施工業化尤其是重工業優先發展,實行「挖工補農」的戰略。1953年開始實行農產品的統購統銷政策,人為實行工農產品的不等價交換,以剪刀差的形式從農村吸收資金支持工業和城市發展,造成農村的貧困和城鄉經濟的進一步拉大。
(二)農村經濟落後是導致農村養老保險現狀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由於農業本身是第一產業,創造生產力的效果沒有其他產業那麼明顯,所以國家對其管理與監督的力度不夠。另一方面,由於農業的發展主要在農村,國家的管理可能會因管理層級太多而導致管理的失靈。所以,由於農業產業的弱勢,在剛剛實行市場經濟要求大力發展經濟的時候,國家就制定了犧牲農業來發展工業的政策。國家有關研究表明,從1952年到1990年,中國農業通過稅收方式、「剪刀差」方式和儲蓄方式為工業化提供資金積累總量達11.594億元。經濟的發展也需要建設用地,而建設用地的主要來源即是對集體土地的徵用。我國的國情是人口太多,地區發展的速度快慢不一,所以,國家進行干預,規定政策為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然後帶動較為貧困的地區,政策的傾向對於農村的發展極為不利。
(三)立法的滯後,直接導致無法可依
關於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推行,只有1992年1月3日民政部公布實行的《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試行)》,國家沒有根據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及時地對法律做出調整。農村社會保險各地規定不一,沒有法律約束力,基層無法操作,農民無法可依,參保積極性也就大打折扣。
(四)管理體制沒有理順
農村社會保險工作有的仍然留在民政部門,有的已經劃歸勞動保障部門管理,造成工作脫節,管理混亂。手續繁瑣,領取不便。參加社會養老保險一般都是斷斷續續的,繳費不定時也不定額,每到符合退休條件需要辦理領取養老金手續時,要進城確認身份、年齡、繳費、時間等,農民費時費力費錢;而達到退休條件辦理退休手續後,還得進城領取養老金。這些,參保人員意見很大,從而影響了農民的參保積極性。
三、改革和完善我國的農村養老保險問題的思考
(一)基本原則
1城鄉統籌原則。即使在城鎮化發達地區,二元結構依然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制度性痼疾,城鄉分割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障礙之一。50年來,城鄉居民之間的種種不公平福利政策和障礙待遇,使注重人本社會的中國已處於尷尬境地。建立農民養老保險制度無疑是扭轉中國失衡的城鄉居民福利制度的機會。
2因地制宜的發展社會養老保險,強制性與自願性相結合。即應該立足於我國國情,根據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根據各地農民對社會養老保險的需求,繳費能力的不同適時、適當地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只有當地區經濟的總體實力能夠提供剩餘積累,而且從積累中提取的資金用於社會養老保險對地區的經濟發展和人們當前的生活消費沒有影響時,建立社會保險才具有可能性,在尚未解決溫飽問題時就談建立社會養老保險是不現實的。
3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體系與其他保障制度的協調發展原則。建立多層次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自我保障層次:家庭保障,體現為成年子女對老年人「反哺」;個人儲蓄,以青壯年時的個人儲蓄養老;土地保障還可以發揮其有益補充作用。政府負責層次:財政與政策支持;集體保障層次,傳統的或新型的經濟組織給予補助。逐漸從以家庭養老為主體的保障模式過渡到以社會養老保險為主體的保障模式。
4循序漸進原則。第一,逐漸擴大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覆蓋范圍。第二,資金的籌集在現階段堅持個人交納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給予財政與政策支持。今後,隨著農民收入的不斷增加,集體和國家支持的份額逐漸減少。第三,逐漸與城鎮社會養老保險體系銜接,實現城鄉統一的社會養老保險體系。第四,現階段應建立多層次的養老保障,與家庭養老等保障制度相結合,今後慢慢過渡到完全的以社會養老保險解決養老問題。
(二)具體制度建議
1加快我國社會保障法制建設,使農村社會保障工作有法可依
(1)法律地位亟待確立。從依法行政的角度來看,一種政府行為,應當有其相應的法律依據通過立法建立和健全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這是世界各國開展社會保險工作的通行做法。經過10多年的改革探索,我國已經建立起城鎮社會保險制度的基本框架,並基本形成城鄉社會救助制度的雛形。目前正在起草的《社會保險法》等有關法律,將促進我國社會保險制度的健康發展。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將離開土地,需要進入到社會保險體系中來。農村社會保險是我國社會保險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明確其法律地位。應當從法律上明確,不僅城鎮要建立社會保險制度,農村也可以搞社會養老保險,特別是有條件而又自願開展這項工作的地區。
(2)制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法。通過立法的形式建立、健全社會保險與社會保障制度,是世界各國的通行做法。目前學術界關於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立法模式的選擇有兩種模式設計:其一是在《社會養老保險法》中單列一章;其二是專門制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法》。根據我國的基本國情,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立法應當結合國家目前正在制定的《社會保險法》專門制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法》。第一,總則部分。對立法的依據和目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等進行詳細的規定,立法的目的要著重把農村社會養老上升到「保障農民的社會養老保險權」的高度。第二,養老保險的適用對象和范圍。應該包括非城鎮戶口的農村人口,堅持農村社會人員的養老保障的一體化,投保年齡按取得勞動收入的時間起算,一般為年滿18周歲的公民,但16至18周歲以自己的勞動為主要生活來源的也可以納入其中。第三,養老保險待遇的享受中規定享受養老保險待遇的條件、養老金的確定、領取,個人賬戶存儲額的繼承,養老保險關系的轉移;第四,養老保險基金的管理和運營應當包含基金管理機構、基金的管理、基金的解散,周轉資金的計息,基金的運營原則、增值收益:監督管理、管理費用,稅收優惠;第五,爭議的處理及法律責任中應當包括爭議裁決機構,對集體經濟組織和個人不繳、漏繳、少繳行為的處罰等內容。
(3)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完善《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試行)》,使其上法律體系升為國務院行政法規,制定出全國通行的行政法規。同時根據《社會保障法》建立起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法律體系。具體包括《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條例》、《農村養老基金管理條例》、《農村養老基金運營條例》、《農村養老基金運營條例》、《農村養老基金稅收減免辦法》、《農村養老保險基金監督辦法》、《農村養老保險基金彩票管理辦法》等
2合理規劃養老資金的籌集與運作
(1)資金的籌集以及各主體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資金的籌集應負的責任。基金的籌集現階段堅持個人交納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給予財政與政策支持。個人從自己收入中拿出一定的比例積累個人賬戶,以備養老。集體補助中所指的集體主要是傳統地域性的土地集體所有制組織和鄉鎮集體企業,但現在隨著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集體產權制度的進一步改革,農民自願聯合創建的合作經濟組織已基本萌芽並呈良好發展態勢,所以集體補助部分的作用在逐步改革的過程中將逐步淡化。鄉鎮企業向股份合作制的轉軌已大面積展開,對原來鄉鎮企業財務制度不健全有一定的改善,為鄉鎮企業的創收提供了更好的條件,集體經濟組織對於農村的養老保險也應該負責。國家給予政策支持主要針對鄉鎮企業,集體提供的補助部分可以稅前列支,其次國家可以從財政中撥款,給予農村一定的補償;對於農業各稅應該予以減免,減輕農民的負擔與從土地上獲得收益的難度,另外,還可以發行農村養老保險特種國債。但是城鎮社會養老保險中存在的「隱性債務」問題也需要解決,因此要與此協調。
國家在農村養老社會保險體系建構中必須擔負的責任有三:一是政策責任。政府的重視與支持是建立該項制度的根本前提。二是財政責任。該項制度是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保證每一個農民基本生存的必然舉措,政府有義務根據國家財政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來推動其實行。三是法律責任。對農村養老保險進行立法,就是要通過法律規范和調整農村養老保險關系,加強這項立法工作非常重要,對農村以及整個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完善都具有促進作用。
(2)健全我國的證券法律制度,保障基金的運行與保值增值的渠道。現在農民的投保積極性不是很高,提高農村養老保險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可以說是吸引農民參加養老保險的一個重要途徑。現在農村養老保險基金以縣為單位統一管理和運營的現實,不僅形成了過度分散管理帶來的不合理管理費用和基金被擠占挪用的風險,而且投資形式單一,只是儲蓄的形式或購買國家債券,增值的效果很差。國外許多國家的法律都明確規定了養老金可以用於投資股票,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可見,把農村養老資金投入證券市場是一條不可忽視的保值增值途徑,因此,必須修改《證券法》,為農村養老資金的人市營造規范,安全的投資氛圍。
(3)加強農村養老資金的監管,進一步明確養老保險的法律責任制度。我國《刑法》第273規定「挪用救災、搶險、防汛、優撫、扶貧、移民、救濟款物,情節嚴重,致使國家和人民群眾利益受到重大損害的,對直接責任人員,……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這里並沒有把農村養老資金列在其保護的范圍之內,因此,必須修改該條款,使得農村養老資金能在《刑法》刑法的保護下得到最優化的使用。
3在管理體制方面
(1)基本政策要穩定。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方案的基本思想是:堅持低標准起步,堅持個人交納資金為主,集體補助為輔的原則,堅持以個人賬戶為主的儲備積累的保險方法,堅持自願參加與政策鼓勵相結合的政策措施,堅持社會養老保險與家庭養老保障相結合的制度。這些政策總體上看是合乎實際情況的,應當繼續堅持,並逐漸完善。國家關於農村養老保險的方針政策變化無常,不利於這項工作的開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最早提出按商業保險運行,但商業保險公司因成本高、保費難徵集而失去積極性。
(2)改變觀念,理順管理制度,我國農村養老保險的本質特徵是社會政策,而不是經濟政策,是社會保險而不是商業保險,因此不應該走純粹的商業化路子。在觀念層面,國家應確立以社會性和公平性為原則的城鄉一體化的養老保險制度建設的長遠目標,在行動層面,在該制度的制定與實施過程中,中央與地方政府應真正承擔起國家保障的社會責任,加大對農村養老保險的資金投入。應通過制度的完善明確規定集體和國家對農民養老保險的投入最低限額,並落到實處,從而確立以國家、集體為主,個人為輔的養老基金籌集模式,這是制度建立的關鍵所在。
(3)加強土地保障。土地是農民生存的根本,也是目前農民所擁有的最可靠的保障資源,因此,在我國的一些保障項目在農村不能充分的實施和發揮作用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加強土地的保障作用。首先,提高農用征地的補償水平。我國現行的征地補償基準是「按原來用途的收益」進行補償。也就是以原耕地上的農作物的收益為標准。以現在的農產品價值計算,這種補償是很少的。要提高農地徵用補償水平,必須切實從農民自身利益出發,採用按市價補償的新原則,並改革轉讓機制。使農民參與到轉讓土地的價格談判,充分行使自身權利,發揮自主性。將被征地農民納入特殊社保。被征地農民作為一種特殊的群體,政府應當在政策上給予照顧,將他們納入保障范圍,比較可行的方法是將征地補償費的一部分為農民建立社會保險,政府給與政策和資金支持,以國家信用確保失地農民享有養老保障。這種思路是目前較具操作性的農村社會養老的過渡辦法,符合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趨勢。
(4)繼續發揮家庭在養老問題上的重要作用。贍養和孝敬父母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之一,我國《憲法》和《老年人權益保護法》對贍養老人問題都有明確的規定。雖然,隨著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推行,家庭結構的變化,家庭養老保障的功能有所削弱,但是贍養老人仍是一種責任、一種美德。同時,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收入上的提高也為家庭養老提供了經濟基礎。此外,家庭養老還可以避免西方國家那種由於過度推進社會保障而帶來的家庭危機,從而有利於維護良好的社會道德規范,促進農村社會進步。
4制度改革的目標
現階段實行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具有明顯的身份特徵,以是否有城鎮戶口為劃分依據,如此對待農村社會問題,顯然違背一個基本常識,因為中國政府是全民政府而不是市民政府。消除城鄉差別和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不公平待遇是發展趨勢,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是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未來發展的必然結果。
總之,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是一個復雜的艱難的工程,需要政府的大力的扶持,也需要農民自身的努力,我國在幾十年的探索中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和教訓,也形成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相關政策,這些制度中有很多是非常有價值的,但是基於有限的經濟發展條件,還不能在農村順利地實施。但是我們應該在了解現實的基礎上創造條件,加強立法和制度准備,使這項工作步入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學習和借鑒各地區的成功經驗,做好准備工作,一切從解決農民的實際困難出發,深入基層切實做好信息的調研,進行可行性分析,著眼於現實,本著為農民作實事的精神,避免人力和資源的浪費。同時,我們也要幫助農民轉變思想,努力推進農村社會保障的現代化進程。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⑺ 2022年養老金調整,農村養老問題多,如何將農村養老短板補齊
養老金的政策有所調整,但農村養老的問題出現較多,想要補齊這項短板,要採取以下幾項措施:
解決農村人口的經濟基礎差的問題。養老金在調整之後出台了個人養老金的規則,將依據個人的經濟條件來繳納不同程度的養老金,在退休之後的金額也會有所不同,而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是耕地,每年的年收入可能只有幾千元到一兩萬元,經濟基礎較差,養老問題自然就多,想要解決這項短板就要從根源上去提高農村人口的經濟基礎,這也是為什麼現在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原因。在未來的數10年時間里,農村的經濟基礎將會得到較高的提升。
總體來說解決農村養老短板的根源,在經濟只有把經濟提高之後,農民的收入不成問題之後,養老金的問題自然就會解決一大半。
⑻ 目前農村養老服務現狀及突出問題有哪些
一、農村養老現狀
農村老人的養老金來源一部分是家庭供給。家庭供給部分與家庭經濟收入、子女狀況等密切相關。中東部發達地區、發達鄉鎮農村老人家庭供給相對充足,西部及少數民族欠發達地區老年人家庭經濟狀況不容樂觀。一部分是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3)農村老人精神慰藉少。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到城市,不留在農村的老人身邊,並且回家探望也多是短暫的。所以農村老年人就在干農活和盼兒孫中度日,大部分農村老年人並沒有太多的娛樂活動,精神生活狀況不容樂觀。
(4)農村老年人預防意識差。一方面,農村老人疾病預防意識差。大部分農村老人都做過繁重的農業勞動,身體不舒服或者拖延不治或者在家自己吃葯醫治,這往往延誤病情,由小病轉變為重病,從而導致因病返貧。另一方面,農村老人安全預防意識相對較差。一些詐騙分子通過現場演示引誘、虛標價格等手段向農村老人兜假冒售偽劣產品。還有些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的心理,向其宣傳不良觀點,引誘農村老人信奉非法邪教等。
⑼ 現在農村養老已經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隨著 社會 的發展,農村養老的問題也發生了變化,現在國家為年滿60歲以上的農村老人提供了一些補助政策,只要滿足條件均可領取,農村年滿60歲以上的補助政策如下:
基礎養老金 :無論是否交納新農保,只要年滿60歲以上都可以領取基礎養老金80元左右。
失地農民養老保險 :隨著農村的統一建設歸劃,有些地方農民的土地會被國家徵用,為了讓失地農民老有所養,國家出台了失地農民養老保險政策,年滿60歲之後可以領取失地農民養老金。
農村計劃生育養老補貼 :獨生子女戶領取了《獨生子女證》之後,年滿60歲以後國家將給予一定的養老補貼。
貧困農民生活補貼 :國家又農村低保家庭、五保戶家庭、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農民年滿60歲以後給予一定的養老補貼。
農村老人高齡補貼 :國家對農村高齡老人給予一定的生活補貼,年齡越高補貼就越多。
我老了之後,如果身體硬朗、生活能自理,並且還能幹點家務事的話,我就自己住,或找個老伴一起生活。假如子女需要我幫忙帶孩子,我就跟子女們住在一起幫忙帶孩子。
如果大家住在一起不愉快,三天兩頭鬧矛盾的話,我寧願自己一個人住清靜,愛幹啥就幹啥,生活自由。
如果到了我生活不能自理的時候,我就聽從子女的安排,子女們要求我跟著子女們一起住,我就跟著一起住。但我多年以來為自己准備的養老金,我一定握在自己手裡,不會輕易交出來,直到去世的那一天,才會讓子女繼承。如果老了生活不能自理,跟著子女們在一起假如生活不開心、矛盾重重的話,我就要求去養老院生活,反正現在就著手准備養老金,不怕到時沒有錢進養老院生活。
這是我的看法,親們對此有什麼建議嗎?歡迎評論!謝謝!
目前養老雖有很大進步,但由於國家實力不足,有子女的基本都是靠子女養老,國家補助,沒有子女的國家全部承擔。
目前國家的惠民政策大大減輕了農民養老問題的負擔,農合百分之八十報銷,大病還有補貼,其他方面基本上都是子女承擔。由於這一代人觀念問題,依然是生子養老,固有的觀念很難改變。即使兒女送老人去養老院,老人也不想去,或者認為有孩子去養老院丟人。有的請了保姆,也會因各種理由把保姆」請走」,這個矛盾很難解決。
無子女的老人國家全額負擔醫療和養老資金,反而沒有養老之憂。
六零後的一代人基本上觀念已經接受了養老去養老院的觀念,由於子女少,大多又在遠方城市,根本不可能完全依靠子女養老。有的買了養老保險,有的給自己儲蓄了一定的養老基金,養老問題矛盾已經不再那麼尖銳。
國家大力發展養老產業,再過幾年,農村老人進養老院或入托,變得越來越容易和正常,就像發達國家一樣,老有所養,福利惠及全部農村老人。
父母沒有養老金:
子女沒有行孝心!
冬天倉房睡涼炕:
冷水冷飯真夠嗆!
隨著 社會 的發展,養老問題也發生了。現在農村的老人大部分都是靠領國家的補助金來延續生活的。
我老公的叔叔三個女兒一個兒子,可他們沒有花兒女多少錢,花銷大部分來自於國家的補助,我多次回家,也問到他們的生活來源,他們的回答是:「誰也靠不住,還是靠國家穩妥。」因為兒子女兒們都是農村人,都是靠在田裡耕作收入生活,沒有錢給兩位老人,最多是逢年過節的時候,給老人買一些吃的。多虧兩位老人身體還好,現在都80多歲了,身上沒病沒災。他們覺得國家每個月給的錢夠他們的生活費了,只要不買肉,多吃點菜也沒有關系,為了給他們補充營養,女兒們隔段時間就會給他們送些雞蛋。我們有時也會給他們一些錢,讓他們買點肉吃。雖然80多歲了,身體沒病沒災,就是最好不過事兒。
現在兒子兒媳都在城裡打工,家裡只有兩位老人,他們互相依靠,互相關心,每天兩頓飯,過的還算可以。
現在大部分的老人,兒女們都在城裡工作或打工,他們就都成了留守老人,身體好的老人還捨不得他們的田地,還在不斷地勞動,辛勤的耕作。因為兒女們的負擔也不輕,兒女們成家後,還要管自己的兒女,有的甚至要管自己的孫子,負擔都是很重的,所以農村有一句俗語叫「當爺不如當孫,當孫一家都親。」這句話說明老人們有一點錢也捨不得花在自己身上,卻捨得花在孫子的身上。老人們一生簡朴慣了,能吃飽穿暖就不錯了,至於吃什麼,無所謂,只要兒子女兒過得幸福就是他們的幸福。
農村的老人過慣了自己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且,不幹活的時候,好幾位老人坐在一起,還可以天南地北的聊天。他們自由散漫慣了,想什麼時候吃就什麼時候吃,想什麼時候睡就什麼時候睡,所以過不慣城裡的生活,他們是不願意和兒女們在一起生活的。再說,現在的年輕人的生活習慣和老人們完全不同,如果在一起生活的話,會出現很多的矛盾。老人們也不願意看到這種情況。至於說進敬老院,那是想都不敢想的。我小姑子的公公得了腦血栓,而且自己還有30萬,現在老兩口進養老院住了一個月,就回來了,因為兩人每月就得7000多塊錢,如果老人再活幾年的話,30萬又怎麼能夠花呢?有退休金的老人都進不起養老院,農村人又怎麼敢想呢?
現在的農村養老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正如題主所說,隨著 社會 的發展,農村 養老問題又出現了新的節點。不僅是子女都在大城市生活,還有子女在外面打工,一年很難回家 一趟。農村養老確實出現了新的節點。
那麼,農村養老到底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知名三峽覺得發生了如下變化:
一是國家層面看,對於農民的養老十分重視,早在好多年前,就出台了養老政策,農民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購買養老保險。國家給予養老補貼。農民買得多,到了六十歲後就每月就拿得多。我一個直系親戚今年63歲,現在每月能拿到140元左右。加上他自己還能勞動,對於他來說,零用就沒有問題了。還有就是當農民達到了六十歲,沒有兒女,且生活又不能處理的,由國家承擔養老,直接進政府開辦的養老院,安度晚年。該老人所有的養老補貼和高齡補貼仍由老人自己支配。
二是從家庭層面看,養兒防老盡管在一些地方做的並不是很好,但是,在農村,孝順的兒女還是很多,他們走到哪裡,都會將自己家裡的老人安頓好,有能力的直接接到城裡與自己同住,有的請自己的親戚照顧。就是不讓自己的大人老有所養。我老家的一個鄰居,獨生兒子在廣東工作,很多年前,他就將自己的母親接到了廣東與自己一起居住。他母親是我們老家第一個坐飛機的人。
三是從 社會 層面看,尊老愛幼已成為一種風氣。現在很多農村的鄰居們對老人都是非常的尊重,當他們身邊有不能處理的老人時,他們就會伸出援手,幫助老人料理家務,幫助他們日常生活。而且是無待遇的幫助。在我們老家,就有這樣主動幫助老人的鄰居們。
所以說,農村養老確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盡管不排除有少數子女不孝不養老的狀況,但是,愛老敬老的好傳統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養老正在朝著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
第一,現在農村養老形式大部分還是以傳統方式養老制度,①和老人居住在一起,②子女多的家庭,分攤瞻養。③無兒無女送到當地養老院去養老,由政府直接供養。第二,現在農村養老制度也發生了新的變化,推出保險養老,獨生子女家庭優惠政策,高齡老人享受更多的紅利。還有在養老觀念上也發生明顯的進步,部份老人也選擇到敬老院,老年公寓去養老。第三,隨著十四五規劃的出台,對全民養老體系,提到了新的高度,農村人不久的將來,和城裡一樣,盡情享受黨和國家帶來的紅利,一樣享受養老金待遇。
老父生有我等弟兄三個,由於是農村人,老了,沒有任何來源,從七十歲起,就靠我弟兄三人贍養至今,老人家已經八十八了,身體依然健朗,能吃能睡,過得安逸。
後來政策好了,農村老人每月都有養老金,加上高齡補貼,父親可以有130多的進潤,他三個月也就是一個季度去領一次,領來的錢,沒有哪個指望他補貼家庭一塊兩塊,叫他自己留著用,想買嘴嘴吃,自己決定。如有三病兩痛,三弟兄就湊錢送他吃葯打針。好在父親身體素質很好,也沒生過什麼大病,所以我弟兄也沒有什麼負擔。
吃喝問題,老父一家在十天,輪流著來。因為老年人沒有牙齒,我建議每餐做菜時必須要有一個軟菜,以便他能吞咽下肚。一天一壺開水,天天必須保持供應。寒冷冬天到來,輪到哪家吃飯,父親就在哪家烤火,並配濃茶一壺供老人家享用,任何人不得產生厭倦的情緒。由於意見協調統一,父親的老年生活快接近尾聲,他過著不好不壞的悠閑生活,這就是農村老人養老的縮影。
但假如兒子在城市工作,農村裡的老人又怎樣養老呢?
農村人有種習慣,就是講究葉落歸根,無論城市條件在怎麼優越,老年人思鄉情結不會改變,回家享天倫之樂然後入土為安是每個農村老人的心願。兒子有出息,在城市裡工作,農村的父母在家無人照顧,孝順的兒女就會出錢請保姆,替自己盡到義務。這種情況不是很多,高齡老人過不慣城市生活,回到農村,不得不請人照料。
經濟發達的地區,農村建起了養老院,費用由兒女出。這很好,養老院里有同齡人,大家一道會玩得愉快和開心,老年生活充滿陽光,兒女放的心!遺憾的是,我走了上萬個村莊,貴州農村竟然找不到一個村辦養老院,所以靠養老院養老的事實,路途還在遙遠。
至於我等老了以後如何養老,那是後話,現在還在贍養老人,考慮自己養老的問題很少。不過,自己有種初步打算,不想連累誰,一不進養老院,二不靠子女,自己靠自己,如身體 健康 ,吃喝拉撒自己能獨立,那就繼續活著,看看美麗的世界;如行動不便,坐立不得,一包耗子葯就此解決。各位,你的看法如何呢?
盡管農民的養老目前還不十分如意,但和四十年前比己發生了天翻覆地的變化。能夠提出這個問題,就是 社會 的進步,就是說明和過去比較的巨大變化。過去的農民有養老這個概念嗎?只是日出而起,日落而息,活著而己。不說別的,單說正常人的生活,無非是衣食住行,那時穿的什麼?破衣爛衫,衣服補丁羅補丁,鞋子露著腳後根,冬天凍的像小饅頭。真是縫縫補補八九年。吃的大部分是粗糧,野萊,甚至是糠,就是這個,能吃飽也是燒高香了。住的就更不用提了,農村百分之八九十是坯房,下雨是外邊大下,屋裡小下。冬天北風蕭蕭,屋裡的尿盆都結冰,一家四五口一個大通炕,鋪個席子上面滾,連個褥子都沒有。至於行,上哪都是兩條腿,別說農民,就是工人,又有幾家有自行車?十幾里地天不亮就上班,全憑兩條腿。再看看現在,盡管農村老人生活不是十分富餘,但也是吃的大米白面,雞鴨魚肉也經常吃,最重要的是能吃飽。穿的衣服也不錯,城裡人的舊衣服,想送出去,都沒人看的上。大部分人住上二層樓,即使平房也是隨便住,更沒有全家睡一條大通炕的事了。說起行,在農村很多家有了 汽車 ,頂不濟也是摩托車,電動車。出門上公路,上縣城或省城說走就走。當然,雖然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村的老年人養老還存在很多困難,主要是子女出外打工缺少有人照顧,平時的零用錢還不充裕。如果生了大病就會捉襟見肘。但是,應該看到,我們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雖然國家加大了對農民的扶持力度,但各項措施還不盡善盡美。若想達到非常滿意還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相信國家對農民的政策會越來越好。當然,也不能一味全靠國家,農民朋友也要與時俱進,改變等靠要的思維,在力所能及時積極交納養老保險,為自己更好的養老上一道保險。子農孝敬老人也是責無旁貸。多管齊下,相信老農民的養老會越來越好。
現在農村養老與以前已經大不相同。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之前,農村家家戶戶基本上都是以養兒防老為主,兒女多,一家七八個孩子都是再正常不過了,甚至有的十幾個孩子,父母一輩子養兒女雖然辛苦,但到老了,孩子多的優勢就會非常明顯,尤其是得病的時候,人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要是子女多,就能夠輪班照顧,共同出錢,兒女的壓力相對較輕。實行計劃生育以後,特別是80、90後家庭,基本上是農村二孩,城裡一孩,60、70後的父母老了以後,指兒女養老就成了一種奢望,陳虹的一首《常回家看看》就是這個時代兒女與父母現實關系的寫照。兒女少,並且工作又都忙,自己的小家有時都顧不過來,花在父母身上的時間和精力就可想而知了。農村家庭,空心化嚴重,多數都是386199部隊駐守,老年人的生活也不是太好,這也是當今農村老人面臨的普遍問題。那麼,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呢?如何才能讓農村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我覺得根本上還是要振興鄉村,首要的還是要發展產業,只有村裡有了好的項目,好的產業,能夠讓村民在家門口就業,獲得一份不錯的收入,有誰還願意外出打工呢?留住了人,鄉村人氣旺了,兒女孫輩都在身前,老年人才能盡享天倫之樂。另外,現在養老的方式也在向著多元化發展,養老的觀念也在不斷的轉變,有的加入合作社,以土地轉讓金作為養老資本;有的搬進幸福大院,抱團取暖;有的隨子女入城,住進樓房,享受城市生活;有的用自己的積蓄外出 旅遊 ,讓晚年生活豐富多彩。可以說,現在農村老年人的養和樂更加具有主動性,生活也更加有滋味。
現在農村養老已發生了可喜的變化,過去靠積蓄和子女養老,現在又多了一項保險助力農民養老,使農民養老加大了保險系數。上世紀末,第一代農村養老保險出台,2009年國家給60歲以上的農民發放基礎養老金,同時出台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此後又與城市居民合並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每年繳費金額從100元至5000元分若干檔次,當地政府根據繳費檔次給予相應的補貼。繳夠15年達到規定年齡就可以退休領養老金。這些好制度受到絕大多數農民歡迎,紛份響應,踴躍投保,已有相當數量的農民退休領到養老金,安享晚年。只有少數農民及他們的子女對保險制度不理解,不積極投保,幻想不投保就領養老金。我勸這些人幡然悔悟,積極投保,以便更好地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