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老保險 > 拉平養老金待遇對公務員不公平

拉平養老金待遇對公務員不公平

發布時間:2022-09-14 07:31:04

❶ 拉平養老金待遇對公務員不公平嗎

是更公平了,破除雙軌制面臨盤根錯節的利益糾葛。只有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敢於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

養老保險每年漲那麼高最高部門在干嗎,對沒有收入的人公平嗎

作者:SB青年
鏈接: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
一、什麼是雙軌制
雙軌制的具體描述和說明,我就不詳細說了,有興趣可以直接度娘「雙軌制」,裡面說的很具體。這里我只想強調我的兩點看法:
1、首先,我們要探討,雙軌制到底是不是不公平的。
雙規制問題的來源是兩種養老制度的比較,即公務員養老金制度和企業基本養老金制度的比較。大多數體制外的人都認為,公務員養老金比較企業養老金而言,要高很多。這個結論是怎麼來的呢?我記得有一個比較經典研究結論,大概意思是,公務員養老金按照計算,替代率為80%左右,而企業則大約60%左右。也就是說,在職同樣是拿著1000元的工資,公務員退休可以拿800元,企業職工退休才能拿60元。這在很多人看來是非常不公平的,他們因此得出公務員養老金不公平的結論,並由此對公務員養老金並軌非常關注。
但是,請允許我說但是。
這種僅僅把養老金作為比較和分析的對象是很狹隘的,無助於我們分析清楚問題的全貌。眾所周知,雙規制中,公務員養老制度源自於計劃時代,而企業的基本養老制度則源於改革開放之後逐步建立起來的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公務員養老的制度的基礎是將公務員的一生都納入體制內進行規劃,通俗點說,只要進入體制,生老病死都由組織為你包辦了。而企業的養老制度的背景是市場對資源的配置,即基本養老金的繳納雖然是強制的,但是你的養老金是由繳費年限、繳費基數水平所決定的,而繳費年限和水平則是由職工市場化的工資水平所決定的。
那麼問題來了,這兩套體系怎麼比較?
個人認為可以兩種方法來比較:
一是假定企業是體制內的職工,那麼,將其市場化的工資按照公務員工資體系做一個比對,然後得出其退休工資。也就是說,假設企業職工小明是部門經理,工資為10000元,按基本養老60%的替代率算,退休工資大約為6000元左右。假設小明去混公務員系統,依照他的能力大概可以混成正科級,在職工資水平大約為8000元左右,如果其在政府部門退休,按80%替代率算,退休工資大約為6400元左右。
二是假定政府公務員自由流通到企業,按照企業發的工資來計算企業的養老金。比如說,某公務員小華是個處長,工資是10000元,如果在這個位置上干到退休,按80%的替代率,大概能拿到8000元退休工資。如果小華辭職去企業干,目測應該是能混個中高層當當,拿年薪應該不是問題,就假設12000吧,感覺應該是比較公允的。如果在企業退休的話,按照60%替代率算,退休工資應該在7800元左右。
雖然替代率和工資水平沒有經過精密論證,但是有一點定性的結論可以得出,整體而言,同樣能力水平下,公務員系統在職待遇相對偏低,退休待遇相對偏高。而企業則相反,在職工資相對較高,退休工資偏低。這也反過來印證了計劃體制下職工待遇差距不大,整體穩定的設計思路。同時也反過來印證了市場化背景下,保障基本和體現差距的基本養老制度理念。
說到這里,我想大家應該能明白前面說的經典結論問題出在哪裡了吧?同樣是1000的工資,他們兩個的能力和水平不一定是一樣的,所以沒有可比性。
這就好比有兩個老大在招小弟:一個老大說大家都是兄弟,雖然工資不太高,但只要好好乾,受傷了社團幫你養老,掛了老婆孩子幫你照顧。另一個老大說,只要在我這好好乾,就能出人頭地,每干一票就給分紅,而且你為社團貢獻越大,將來受傷給你的營養費越多,掛了老婆孩子的照顧也就越多。
你能說哪個老大就好一些么?至少你不能簡單的說出誰好誰不好來吧。所以,下次再有人和你探討雙軌制的問題,給他們講兩個老大的故事無疑是提升逼格的好辦法。
再回到雙規制來,如果把在職和退休金合並在一起,看成是對人才整體的一個薪酬,很難說公平不公平,至少即使存在不公平,也不會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大。因為如果真的有顯失公平的話,應該會有大量人員從一個體系往另一個體系擁擠。(這里說的是已經工作一段時間的人迫切的想進入另外一個工作體制,親們不要把國考算進來,這個和就業形勢有關,好企業競爭也很激烈。)至少目前我很少有聽說哪個企業工作一段時間的人非常想進政府機關的,倒是很多政府機關的人想辭職下海的比較多一點,但也沒有達到所有公務員都要下海的瘋狂程度。
因此,如果真的要比較公不公平,先確定一個公允的人才的價值,然後分別放到不同的體系中去研究,再比較,這樣才具有可比性。至少,就我理解而言,薪酬的公平性應該沒有問題。
2、其次,我們要探討,雙軌制的問題在哪裡。
既然公平不是問題,似乎這篇文章說了半天都是廢話。那麼問題究竟在哪裡呢?問題就在於,我們沒有辦法知道,至少是很難去知道公不公平。
我想繼續用社團的故事來解釋上面這段繞口令:如果這兩個老大不是一個社團,也就沒什麼事情了。但是偏偏就是這么巧,這兩個老大在同一個社團,而且都歸總瓢把子陳浩南管。於是就劇情就開始熱鬧起來了,開始兩個老大相安無事,各管各的小弟,各收各的保護費。但是時間長了,都是一個社團的,你以為小弟們之間不會交流泡妞流砍人的心得體會么?隨著交流的深入開展,問題就來了。
某一天,市場派的小弟跑去找老大訴苦去了,說老大憑神馬我出生如死,最後落個殘廢就給點基本的醫葯費。老大說,親,你殘廢前收的保護費太少了,我也沒有辦法啊。小弟又說,那你看人家計劃派的小弟,都沒砍過人,就是打群架湊人數,結果自己摔一跤變殘廢的,醫葯費也給這么多,這不公平。老大無奈好說歹說,最後私人掏了點錢打發走小弟。
又某一天,計劃派的小弟跑去找老大訴苦去了,說老大今年搶地盤老子一個人單挑一條街,憑神馬今年分紅我拿這么少?老大說,親,不少了,我今年拿的也就比你多一點呢。小弟又說,那你看人家市場派的小弟,也就隨便揮了揮菜刀,拿的比我還多,不公平。老大無奈,私自發了點搶來的罐頭給小弟,好歹把人勸走了。
那麼問題又來了,哪個老大最痛苦?
答案是總瓢把子陳浩南才是最痛苦的。為啥呢?因為兩個老大都跟他嚷嚷不公平,干不下去了,關鍵是我們可憐的南哥也不知道到底那個老大有問題。為什麼呢,兩個老大手下的小弟都不少,而且沒有比較之前,都乾的挺好的。可是突然這么一鬧,南哥就想找個知道情況的小弟問問,但是混江湖的都是義字當先,跟定大哥就是一輩子,誰沒事換老大玩呢。基本找來的小弟都是為各自老大說話,說對方的不是,各說各的道理,南哥非常煩。
那麼回到問題的探討來,和故事說的一樣,雙軌制的問題在於兩套體系下,人才是很難流動的,不是體制內就是體制外,基本上是出於零和游戲的狀態。而這種人才僵化的狀態導致了人才的價值沒有辦法很好的被衡量。舉個簡單的例子,國企的老總都是有級別的,而這種級別其實是可以在組織內部流動的一個標准。例如局級的老總調到政府部門,職務基本上就在局級上下浮動,很好判斷。但是市場化的企業不跟你講這個,他們的人力資源體系和政府的級別很難直接對接,而且對接的的次數也太少,不能形成一個公允的市場定價,所以你很難知道科級幹部流動到企業能幹什麼職務。
正是由於這種人員無法流動和薪酬體系無法對接的狀態,導致了人們從心理上都認為自己在另一個體制能混的更好,雖然這個是不能實現的,或者實現起來代價很大。所以一個小學沒畢業失業吃低保的人很可能看不起一個政府的大學畢業的辦事員,認為他們每天就是看報喝茶,還拿著高工資。但是他絕對不會看不起和他一起應聘清潔工,並且成功找到工作的隔壁老王,相反可能還有點羨慕老王。同樣的道理,經常聽見體制內的朋友們感慨,當初我要是什麼什麼,早就年薪百萬了,何至於現在還是個小科長,但是他從來不會掩飾對處長的崇拜之情。
所以,總結一句話,雙軌制的問題在於,任何一個細微的問題在僵化割裂的體制以及對未知事物的失真判斷的放大下,都成為了一個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任何人都可以把自己的不滿發泄在一個不可能去了解但有可能導致自己不滿的事情上。可是真正流動起來,都是人們想像的那樣么?
未完待續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❸ 養老金並軌方案通過 公務員養老金會減少嗎

因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起步晚,待遇水平仍不高;因為各地財政承受能力和基金結余分布不均,且統籌層次仍偏低,社會保障互濟功能施展不夠,導致地區之間待遇差別較大;因為機關事業單位仍實行單位退休養老軌制,與企業職工養老保險軌制「雙軌」運行,待遇差距矛盾凸起,社會反響強烈。
改革以後,會設定一個過渡期,在過渡期內,對於改革前已經參加工作的,改革後才退休的這部分人,會給他過渡性的養老金,根據他們繳費長短,對比新老辦法的待遇差,然後通過必要的一些養老金方式彌補這個待遇差,使得改革以後,在過渡期內退休,將來領取的養老金和過去相比,基本上可以確保待遇不下降。
再有,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實行年金制度,作為基本養老保險的補充,也會增加退休人員的收入,因此,機關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不會降低退休養老金。

❹ 養老金「並軌」 機關事業單位「中人」怎麼辦


養老金「並軌」 機關事業單位「中人」可以由國家財政補貼。


張開雲說,「並軌」之後最大的難題是,如何對待機關事業單位里的「中人」?


社保領域講究「老人」、「中人」、「新人」。所謂「老人」是已經退休的人員,按照「老人老辦法」的原則,已經從機關事業單位退休的人員將肯定按照現有的核發模式發放養老金。


所謂「新人」,是指在實施養老保險制度之後進來的人員。按照一般制度設計原則,這些新人顯然要遵從新制度的安排,因為參加工作之前,都已明了這些制度。


所謂「中人」,指現在還在機關事業單位工作的人員,他們還沒退休,突然實行新制度,以前按在職工資90%發放的養老金預期被打破了,如何對待這些人?「中人」們存在的一個大問題是:長期沒交或者只交很少的社保金額,個人賬戶錢很少,如何提高他們的退休待遇?


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唐鈞認為,對「中人」參加養老保險後的個人賬戶「空賬」問題,國家一定會想辦法逐步解決。對統籌賬戶部分,機關和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由財政補貼,雖然還這筆舊賬是巨大的財政負擔,但相對會好一些,而對於差額撥款和自收自支事業單位,這個窟窿怎麼填?此外,個人賬戶更是個大難題,「你讓一位工作30年的公務員,補齊過去30年的養老金個人賬戶,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這不是一個小數目。因此只能是視同繳納,由財政補貼全部或者大部。」


張開雲說,從社保運作的基本原理來看,個人補繳個人賬戶,也是應該的。「我現在最不擔心的是全額撥款機關事業單位,我最擔心的是差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假如這些單位沒有錢,誰來保障這些單位的職工養老待遇?

養老金「並軌」的消息一出,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普通老百姓拍手稱快,認為體現了公平;有些公務員卻感覺一下子難以接受。多位專家分析認為,養老金並軌後,公務員退休金肯定要降低一些,但降幅不會很大,即使有很大降幅,也會通過職業年金彌補。但也有專家認為,從制度上並軌了,不一定能從結果上並軌。


機關和事業單位一起並軌可以減少阻力。


「機關與事業單位同步推進養老制度改革,這種做法並不讓人意外。」張開雲說,2008年,國務院選擇在廣東、重慶等地試點事業單位養老保險體制改革,一些人瘋傳養老金會下降,導致大學里一些教授要提前辭職,引人不安。這次試點還沒開始就結束了。「對事業單位養老金改革試點,國家一直想推,但一直難以推進,主要是阻力大。」


張開雲說,之前將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改革試點從事業單位開始,而事業單位的主體是中小學以及高校老師,他們的議論容易引起輿論關注。


很多人覺得,一下子對近1000萬機關職工、2700萬事業單位職工同時進行改革,社會壓力會更大。對此,國家行政學院竹立家認為,這顯示了中央深化改革的決心,「恰恰相反,一起改要比分步改阻力更小,因為大家都一樣,沒有什麼好比的。」


張開雲說,「五個同步」是「一個統一」的配套措施,都是為了配合機關事業單位建立與企業相同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而配套設立的。因為有五個同步措施,給人留下想像空間,「從這些措施看,中央已意識到改革的壓力,通過多種措施緩解這種壓力。」

「並軌」後能拉平養老金水平。


在很多專家看來,其實,對普通老百姓來講,只要能拉平養老金水平,養老金是否「並軌」並不重要。


張開雲分析認為,短時間內拉平不現實,但可以肯定,公務員養老金必須比現在的水平降,不然,並軌就沒有意義了。


養老金計算方式復雜,很多人並不能算出自己養老金的真實數額。張開雲說,每個人繳費年限、工資水平都不一樣,最終發放的養老金額度肯定不一樣。假如機關事業單位要建立與企業相同的養老保險制度,那就會人人平等,嚴格按照制度辦事,根據每個人繳費情況確定養老金水平。

❺ 2020年中央高層為什麼不解決養老金並軌問題

我國有兩套並行的來養老自金體系,一套是政府部門、事業單位的退休制度,個人無需繳納社保,由財政統一支付養老金;另一套是社會企業單位的「繳費型」統籌制度,單位和職工本人按照一定的工資比例來繳納,這樣的比例在不斷提高。由此帶來的是,同樣是退休,因為企業與事業的「身份」差異,退休工資會相差不少。公務員的養老金高於普通職工不新鮮,在許多西方國家也如此。美國的平均養老金替代率51%,公務員也在70%到80%左右。但公務員不是吃白食,在職時同樣要繳納養老保險。美國公務員的養老保險,三分之一由企業和個人繳納,三分之一由政府補助,三分之一靠投資收益。盡早實行養老「並軌」,不僅僅事關社會公平,而且也是一個嚴峻的現實問題。2019年全國公務員及參公管理單位工作人員總規模已接近一千萬。今後,公務員退休後所需要的養老金是一個不菲的數目,屆時如何化解,恐怕無法迴避。「養老金雙軌制」問題正在解決進程中。

❻ 養老金並軌:公務員養老金會減少嗎

養老金「並軌」 工資會漲嗎?待遇會降嗎?
終於「並軌」了!

得知養老金並軌,廣東陽春的余佩霞說:「終於盼到這一天了。」她盼望通過養老金「並軌」,把自己的養老金提上去,提高晚年生活質量。

記者采訪發現,養老金「並軌」的消息一出,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普通老百姓拍手稱快,認為體現了公平;有些公務員卻感覺一下子難以接受。多位專家分析認為,養老金並軌後,公務員退休金肯定要降低一些,但降幅不會很大,即使有很大降幅,也會通過職業年金彌補。專家認為,與企業年金不同,職業年金的推廣力度會很大。

羊城晚報記者 尹安學

問題:為什麼要「並軌」?

解答:「雙軌制」有違社會公平

一位退休人員告訴記者,國家連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現在每月拿到手的養老金已經不錯了。在廣州,月入四五千元養老金並不少見。「但大家意見很大,一提起養老金『雙軌』制就有些氣憤,為什麼,還不是因為不公平,憑什麼機關不交養老金,退休後還要拿高額退休金?」

「養老金的制度設計,最忌諱不公平。」華南農業大學社保系主任張開雲說,「雙軌」制民憤這么大,很大程度是因為不公平,企業員工都繳費,為什麼唯獨機關事業單位不交,退休後還能按在職工資的90%拿?

國家行政學院竹立家教授認為,國家下決心推進養老金「並軌」,回歸了養老保險的本來面目:誰繳費、誰受益;繳費越多,繳費時間越長,受益越大。

問題:並軌後養老金降低,工資會不會漲?

解答:機關和事業單位人員很可能漲工資

在廣東省直機關工作的小汪告訴記者,4年前報考公務員,老爸給他說的最多的就是公務員有保障,特別是退休金高。「但突然聽到這個消息,一下子還不能接受,不知道未來能拿多少錢。」小汪說。

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唐鈞說,單純從基本養老金賬戶來看,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能拿到的養老金的確會變少,因為以前退休後是財政支付,標准比較高。此次改革中的一個「同步」是,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與完善工資制度同步推進,隱含的意思就是,作為改革的配套和潤滑措施,可能會給機關事業單位人員漲工資。

「在並軌之前,很可能會給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漲工資。」唐鈞推測稱,一旦納入社會保險制度,機關和事業單位人員也需要從自己工資中扣除一部分養老金,存入其個人賬戶,這勢必導致公務員拿到手的工資變少了。為了平穩過渡,有關部門很可能會在改革之前,給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適當漲工資,使扣除個人繳納部分之後,拿到的工資能與之前基本持平。

問題:「並軌」之後能拉平養老金水平嗎?

解答:短期內拉不平,但肯定可以

在很多專家看來,其實,對普通老百姓來講,只要能拉平養老金水平,養老金是否「並軌」並不重要。養老金「並軌」後,能拉平養老金水平嗎?

華南農業大學社保系主任張開雲分析認為,短時間內拉平不現實,但可以肯定,公務員養老金必須比現在的水平降,不然,並軌就沒有意義了。

養老金計算方式復雜,很多人並不能算出自己養老金的真實數額。張開雲說,每個人繳費年限、工資水平都不一樣,最終發放的養老金額度肯定不一樣。假如機關事業單位要建立與企業相同的養老保險制度,那就會人人平等,嚴格按照制度辦事,根據每個人繳費情況確定養老金水平。

問題:為什麼機關和事業單位一起並軌?

解答:一起改革可以減少阻力

「機關與事業單位同步推進養老制度改革,這種做法並不讓人意外。」張開雲說,2008年,國務院選擇在廣東、重慶等地試點事業單位養老保險體制改革,一些人瘋傳養老金會下降,導致大學里一些教授要提前辭職,引人不安。這次試點還沒開始就結束了。「對事業單位養老金改革試點,國家一直想推,但一直難以推進,主要是阻力大。」

張開雲說,之前將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改革試點從事業單位開始,而事業單位的主體是中小學以及高校老師,他們的議論容易引起輿論關注。

很多人覺得,一下子對近1000萬機關職工、2700萬事業單位職工同時進行改革,社會壓力會更大。對此,國家行政學院竹立家認為,這顯示了中央深化改革的決心,「恰恰相反,一起改要比分步改阻力更小,因為大家都一樣,沒有什麼好比的。」

張開雲說,「五個同步」是「一個統一」的配套措施,都是為了配合機關事業單位建立與企業相同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而配套設立的。因為有五個同步措施,給人留下想像空間,「從這些措施看,中央已意識到改革的壓力,通過多種措施緩解這種壓力。」

問題:「並軌」後,「中人」怎麼辦?

解答:可以由國家財政補貼

張開雲說,「並軌」之後最大的難題是,如何對待機關事業單位里的「中人」?

社保領域講究「老人」、「中人」、「新人」。所謂「老人」是已經退休的人員,按照「老人老辦法」的原則,已經從機關事業單位退休的人員將肯定按照現有的核發模式發放養老金。

所謂「新人」,是指在實施養老保險制度之後進來的人員。按照一般制度設計原則,這些新人顯然要遵從新制度的安排,因為參加工作之前,都已明了這些制度。

所謂「中人」,指現在還在機關事業單位工作的人員,他們還沒退休,突然實行新制度,以前按在職工資90%發放的養老金預期被打破了,如何對待這些人?「中人」們存在的一個大問題是:長期沒交或者只交很少的社保金額,個人賬戶錢很少,如何提高他們的退休待遇?

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唐鈞認為,對「中人」參加養老保險後的個人賬戶「空賬」問題,國家一定會想辦法逐步解決。對統籌賬戶部分,機關和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由財政補貼,雖然還這筆舊賬是巨大的財政負擔,但相對會好一些,而對於差額撥款和自收自支事業單位,這個窟窿怎麼填?此外,個人賬戶更是個大難題,「你讓一位工作30年的公務員,補齊過去30年的養老金個人賬戶,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這不是一個小數目。因此只能是視同繳納,由財政補貼全部或者大部。」

張開雲說,從社保運作的基本原理來看,個人補繳個人賬戶,也是應該的。「我現在最不擔心的是全額撥款機關事業單位,我最擔心的是差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假如這些單位沒有錢,誰來保障這些單位的職工養老待遇?」
「不過,國家顯然考慮到公務員養老金待遇落差,這次特別提出要建立職業年金。」張開雲說,要同步建立職業年金,可見推廣之迅速、急切,「可以預見,公務員以後退休金將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從社保局領取的養老金,另一部分是職業年金,最終領取的養老金不會很低。」
記者了解到,所謂職業年金,是指公職人員的補充養老保險,這部分由其所在的機關或事業單位繳納。職業年金是職工工資的延期支付,這種延期支付的目的是為未來的退休養老做准備,以避免基本養老保險不足時所帶來的生活水平的下降。
職業年金與企業年金性質相同,當年因企業退休金低,國家鼓勵企業建立企業年金。不過,企業年金不是強制性的,完全靠企業自願繳納,也沒有固定的標准和比例。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給職工繳納年金的企業非常少,一般的企業不具備這樣的財力,又沒有強制措施。
「我個人認為,大家不要對這個養老金並軌抱太大希望,從制度上並軌了,不一定能從結果上並軌。並軌後,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退休金未必會變少,企業人員跟他們的退休金差距不一定能縮小。」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唐鈞認為,建立職業年金後,如果所在單位是全額撥款單位,職業年金由財政全額補貼,這是有保障的。「因此,並軌後,公務員的職業年金會在很大程度上彌補養老金的減少。」(尹安學)
權威人士談養老金「並軌」
關於公務員工資
西南政法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法教授熊暉:在全面實現養老並軌之前,公務員工資可能實現普漲。但是大幅上漲可能性不大,主要是為了覆蓋社保支出部分。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實施養老「並軌」並不意味著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工資必然上漲,但卻是調整工資制度的好機會。國家應支付改革的初始成本,即適當增加一次工資,以消減改革初期帶來的陣痛,促使制度平穩轉型。
關於職業年金
西南政法大學教授陳步雷:這是為了減少改革阻力,旨在給出預期,給總數接近4000萬的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吃下「定心丸」。建立職業年金就是為了補充待遇降低的部分,因此改革後機關事業單位職工養老待遇不會出現明顯下降。
鄭功成:改革後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基本養老金那部分肯定會減少,但加上職業年金,總體待遇應該不會有太大變化。
關於職業年金來源
熊暉:養老保險目前個人繳費是小頭,基金支付和財政補助才是養老金構成的大頭,而國家應該在制度轉軌期間承擔這部分轉製成本,建立起職業年金最為關鍵,這部分應該會由財政資金和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雙重投入。
鄭功成:這次改革的關鍵是如何建立穩妥的「中人」過渡辦法,讓老人和新人之外的「中人」養老問題得到妥善解決,同時也應當解決好機關事業單位中編制內外員工的現實權益差距問題。
陳步雷:對於「中人」,應該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和強制性職業年金雙支柱的養老保險制度。也就是說,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行統籌基金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籌資模式,按60%的替代率(養老金與在崗工資之比)進行制度設計;同時,建立強制性的職業年金制度,職業年金的替代率以現有待遇不降低為要求,大致按照替代率的20%至30%進行設計。
養老金制度發展歷程
2014年
機關和事業單位與企業養老金「並軌」方案通過
1997年
國務院發布《關於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明確了企業和個人分別應當承擔的養老金繳費比例
1991年
出台了《國務院關於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決定逐步建立起基本養老保險與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和職工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相結合的制度
1986年
《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暫行規定》發布,邁出了建立社保制度的第一步
1982年
《關於建立老幹部退休制度的決定》出台。公職人員和職工的養老金開始分離,「雙軌制」逐漸歸來
1958年
《國務院關於工人、職員退休處理的暫行規定》出台,工人和公職人員的養老標准統一,「雙軌制」暫時退出歷史舞台

❼ 企業與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金差距太大了。尤其是企退無地方補貼津貼,這太不公平了啊!!!

應該說是一個差距逐步縮小直到完全一致的過程。根據現在的政策,事業單位的退休工資也不完全高於企業退休工資。原因是:事業單位分為三種,一是財政撥款事業單位,其經費完全由財政負責;二是定額補貼事業單位,也就是財政每年補貼一定數量的資金,其餘靠單位自己解決;三是自收自支事業單位,經費完全由自己解決。其中第一種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工資比企業退休人員工資高,因為企業員工退休後,就轉入社保,由社保局統一發退休金了。而定額補貼的事業單位一般也退休人員工資也比企業高,但是自收自支的就難說了。另外,有的自收自支事業單位退休人員也已經納入社保了,他們的退休金和企業退休人員的是一樣的。隨著工資和社會保障改革的逐步深化,將最終解決退休後待遇不平等的問題,所以退休人員全部納入社會保障,由社保按照統一的標准發放退休金。但是具體到什麼時間能夠改革到位,全部解決退休金不一致問題,還需要時間。如果是現在參加工作,完全不必要考慮兩者的差異,因為到您退休時,改革早就完成了。

❽ 拉平養老金待遇對公務員

不公平

(1)「公務員文化程度較高、讀書時間長、教育投資大」,「寒窗苦讀十幾載」。請問,企業難道就沒有大學生及其以上的人才?!企業的大學生難道不是讀書時間長、教育投資大、寒窗苦讀十幾載?!企業的大學生及其以上的人才的人數難道比行政機關少?!同為大學及其以上畢業,進行政機關養老待遇就高,進企業單位養老待遇就低,難道就是公平?!

(2)「養老待遇差了,隊伍可不好帶,積極性和清廉度都會受影響」,難道企業員工養老待遇差了,隊伍就好帶?!積極性和清廉度都不會受影響?!企業是國家財富的源泉,沒有企業?你們靠誰養活?看來,人民日報在乎的,只是以「先進分子」為主體的公務員是否滿意?而不在乎工人、農民為主體的普通老百姓是否滿意!

(3)「能考上公務員的」,請問公務員 都是通過公平公正公開招錄考進去的嗎?只要看一看高官的子女都在從事什麼職業就明白了。

(4)「拉平公務員與企業職工的退休待遇,以『平均主義』偷換『公平』的概念,將會對公務員產生新的不公」。請問,「新的不公」從何而來?!不是常說黨員和幹部要吃苦在前、享樂在後,在工作上向高標准看齊,在待遇上向低標准看齊,怎麼一涉及退休待遇就變調了呢?要你們與平民百姓同甘共苦就不行了呢?再請問,差別多大才不是平均主義?據專家估算,高層領導的退休待遇和底層的普通百姓的退休待遇相比,算上醫療、旅遊、住房、用車等名目繁多的各種特殊待遇,要相差數千倍,這也是公平?

(5)在法治國家,退休待遇都由法律規定,任何人對他人和自己的退休待遇都一目瞭然清清楚楚。而我們的現行體制決定了我們退休待遇政策的制定,缺乏公平,很難反映底層民意,決定的因素基本是高官的意志。而且越往上,退休待遇的差別就越大,越往上越沒有透明度。就是在各職能部門之間差別也不小,權力越大的部門,額外的就待遇越好。看來在人民日報眼裡,這都是天經地義的。那麼人民日報今後就別再宣傳,『共產黨員是始終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的,而自己沒有任何私利。

❾ 養老金不公平最新評論:養老金不公平何時解決!

養老金的不公平成為社會上最大的不公平,有三點:1、個別養老金過高,有的達到了7、8千甚至上萬元,遠高於平均工資,可知一個人的工資需要交房貸、養孩子、各種應酬等,而一個養老金太高了失去了養老金的意義,降低在職工的積極性;2、養老金之間差距過大,少則兩三千元,多則七八千上萬元,每年按比例調整,使得差距越來越大,應該限高補低逐步縮小差距。雖然有的傻子說多交多得,這也應該體現在剛退休前幾年,隨著時間增長這種差價應該縮小,而不是繼續擴大;3、應取消各種不合理補貼,如上海的高級工程師的補貼,這種職稱只能在工作期間有效,退休後這種職稱不能作為補貼的依據。
抵制延長退休,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到法定退休年齡必須退,企業人員可自願選擇退休,且退休人員一律比准再聘用。

❿ 養老金雙軌制被指最大不公:公務員6000農民55元。真的差距這么大嗎

這里有兩個不可比較的因素。就是公務員退休金和農民養老保險的問題回。
公務員退休金答是由國家財政負責的,因此,公務員不繳納養老保險費卻享受著國家支付的養老金。而且標准偏高。
農民養老保險享受55元待遇是2009年國家才出台的標准,是指超過60周歲的人員由國家支付55元的養老金,但這里還有一個主要的問題就是農民是擁有土地的。即使60歲以上人員不能耕種土地,但還是可以轉包轉租的。

閱讀全文

與拉平養老金待遇對公務員不公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投資敬老院國家有補貼 瀏覽:204
敬老院老人和員工掃雪怎麼寫 瀏覽:133
榮縣養老保險查詢電話是多少 瀏覽:394
為什麼現在的老人很少說話 瀏覽:920
孝敬父母太好 瀏覽:908
怎麼見女朋友的父母 瀏覽:591
養老保險去世了 瀏覽:955
下井多少歲退休年齡 瀏覽:241
教師退休工資一直領到什麼時候 瀏覽:917
長壽湖的名字的來源是什麼 瀏覽:761
對父母寒了心怎麼辦 瀏覽:687
中年女性體檢什麼時間最好 瀏覽:594
什麼情況叫不善待父母 瀏覽:55
九江2016退休金調整 瀏覽:222
敬老院分享會 瀏覽:405
說說你有哪些事瞞著父母 瀏覽:765
老人家沒戶口 瀏覽:393
企業基本養老保險記錄單 瀏覽:148
想換工作父母不讓換怎麼辦 瀏覽:932
父母呼吸困難該怎麼辦 瀏覽: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