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老保險 > 養老保險空賬4萬億

養老保險空賬4萬億

發布時間:2022-09-05 20:10:51

養老保險空帳是怎麼一回事求答案

不過,復中國養老保險制制度存在的問題很多,內情復雜,不是「空賬1.7萬億」可以概括的。把空賬規模說得更驚悚恐怖的有的是,世界銀行「9.15萬億元」的說法便是一例,不過那是到2075年一年年逐漸積累的。國內專家類似的計算數字有10萬億、12萬億,等等。 上述「空賬」說,有個前提條件,即個人賬戶的確實存在並具有私人產權。如果這個前提條件稀里糊塗,就正應了那句笑話:「虱多不癢,債多不愁」。當然,一般來說,不用擔心出現所有參保者一起去擠兌個人賬戶中的錢的「事件」。實際上,參保者的想法只是,到了退休年齡能拿到一份名義上是「社會統籌+個人賬戶」的退休金,而且這份退休金如果實在太低,政府還會漲上百分之幾。如此,養老保險的資金鏈就不會斷裂,所以從個人賬戶角度說,就不會出現危機。 以2010年實際情況為例,全年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總收入是13420億元,這筆錢來源有二:其一是「征繳收入」,11110億元;其二是「各級財政補貼」,1954億元。

Ⅱ 養老保險進入三級風險區靠"政府養老"還能走多遠

這是去年《東京時報》刊登的一組照片,攝影師查普曼紀錄了許多日本高齡工作者的身影。盡管老人傴僂工作的影像觀之令人不忍,但由於勞動力短缺,不少日本僱主將老年人視為寶貴的勞動力資源,因此在日本,年近80歲但仍堅守在工作崗位的老人十分常見。
有關統計數據顯示,日本每100名就業人口中就有10名是65歲以上老人,並且高齡工作者數量還在繼續增加。
日本政府最近公布的資料顯示,年齡超過80歲的日本老人數量已經突破1000萬大關,而據估計,到2060年,日本超過65歲的人口將達到總人口的40%。
視線再轉到中國:
據國家相關部委官方統計,目前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超過2.3億,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6.7%。到2020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2.55億人左右,占總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同時我國也是世界上老齡化最快的國家之一,人口老齡化同樣面臨嚴峻挑戰。
近日,更有專家指出我國養老金支付面臨巨大壓力,如何填補資金缺口將迎來大考。未來,退休人員能領到的養老金會有哪些變化?延遲退休方案會提上日程嗎?依靠「政府養老」還能走多遠?
人社部:養老基金入市只是一種選擇 適時推出延遲退休政策
據新華社電,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副部長游鈞近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回答了延遲退休、養老基金投資運營和化解過剩產能過程中職工安置等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
尹蔚民說,人社部將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根據勞動力總量的變化情況、就業狀況和社保基金長期可持續發展情況,繼續深入研究,適時推出延遲退休這項政策。
「這項政策對於應對在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人力資源有效開發利用、養老保險可持續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說,「由於這項政策直接涉及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所以我們在制定政策時,會非常穩慎地來把握。」
尹蔚民透露,2016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總收入是2.84萬億元,總支出是2.58萬億元,當期結餘2600多億元,累計結餘3.67萬億元,可以確保17個月的支付。
但是,各省份之間養老保險基金運行差異比較大,高的省份能夠保障50個月的支付,特別困難的省份當期收不抵支,累計結余也基本用完。
此外,養老保險制度是20多年前建立的,當時人口撫養比是51,現在已經持續下降到2.81。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速發展,人口撫養比還會發生變化,所以如果不採取有力措施,養老保險基金的運行就會出現問題。
「當然,我們已經看到了這一點,要未雨綢繆,進行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採取綜合性措施保障養老保險基金的可持續發展。」尹蔚民說。
養老金「空賬」4.7萬億 專家警示面臨崩盤風險
清華大學最新發布的一項報告顯示,養老保險基金已出現當期的資金缺口,並動用累計結余來「保發放」,這意味著養老保險已經進入三級風險區(最高風險評級是四級)?
清華大學就業和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在23日舉行的2017清華養老產業高峰論壇上表示,當前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性處於差等空間,如不盡快對制度進行調整,一旦把累計結余用盡,養老保險基金將面臨著崩盤的風險。
這已不是專家學者第一次發出這樣的警示。去年末,中國社科院社會保險研究所所長鄭秉文執筆的《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6》中提出,2015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累計記賬額(即「空賬」)達到47144億元,而當年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額只有35345億,這表明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資產和負債之間缺口會越來越大,預計在不久將來,基金累計結余將會被耗盡。
清華大學就業和社會保障研究中心負責人指出,2015年,養老金指數除了公平性稍有提高之外,效率性和可持續性都出現了明顯下降。
2015年,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公平性有所提高的原因是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參保率分別提高了0.7和3.32個百分點。享受國家基本養老保險的城鎮職工人數和城鄉居民人數增加了608萬,完成了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職工制度、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的整合。
效率性降低是因為企業職工養老金替代率略有下降,與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的待遇差距繼續拉大;養老金收益等均沒有明顯改變。
最值得引起重視的是持續性指標處於差等空間,具體表現為制度的贍養比繼續下降到2.87:1,養老保險基金支出增幅大於收入增幅,對財政補貼的依賴性不斷增強。
從養老財富的積累來看,2015年,國家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支出佔GDP的比例為4.13%,低於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7.9%的平均水平,各類養老保險余額佔GDP的比例為12.06%,低於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82.80%。
2017年養老金漲幅明顯下調 未來支付壓力加大?

人社部、財政部近日正式下發通知,2017年繼續同步提高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總體上調5.5%左右,共將惠及1億多退休人員。
據悉,這是我國連續第13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水平。在經濟增速持續放緩、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支壓力增大、人口老齡化加速的形勢下,國家繼續堅持提高退休人員養老金,將使8900多萬企業退休人員和1700多萬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從中受益。
我國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標准在經歷了11年連續以10%左右的幅度上漲以來,從2016年起漲幅下降至6.5%,且將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與企業退休職工並軌上調。
對於養老金增幅降低的原因,人社部相關負責人解釋稱,今年按5.5%左右調整退休人員待遇,是國務院綜合考慮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和人口老齡化新形勢,慎重做出的決策。調整基本養老金,不僅要考慮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和職工工資增長情況,還要考慮基金支付能力和財政承受能力;不僅要考慮廣大退休人員當前切身利益,也要考慮養老保險制度長期可持續發展和廣大退休人員的長遠權益保障。
人社部進一步強調,我國經濟發展已由改革開放後持續30多年的高速發展期步入了中高速發展的「新常態」,職工平均工資水平增速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漲幅放緩;同時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養老負擔越來越重,養老保險基金收支壓力不斷增大,確需統籌考慮各方面因素,合理確定調整水平。
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仍比機關事業單位低一半
其實,此次不僅是提高企業退休人員的工資增幅,平均5.5%的增幅標准也包括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金標准。這種調整方式並非首次,去年已經實現企業與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金同步調整。
企業與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金之所以能夠進行同步調整,跟機關事業單位改革養老金「雙軌制」密切相關。
2015年1月14日,國務院發布《關於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明確機關事業單位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宣告了養老金「雙軌制」的終結。
此前,機關事業單位長期實行退休費主要與退休前工資掛鉤的退休制度,退休費的調整主要跟著工資調整。「並軌」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待遇調整不再與同職級在職職工增長工資直接掛鉤。
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表示:「同步調整機制雖然消除了兩者在待遇調整安排上的不協調,邁出了統籌各類退休人員待遇調整的第一步,但是,當前面臨的是養老金各類人員內部的合理平衡問題,比如,機關事業單位退休金和企業退休金的較大落差,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養老金的落差等。這是當前需要重點研究並穩妥解決的問題。」
也就是說,即便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實現了同步調整,但是養老金的基數沒有改變,機關事業單位的基數依然比企業高而且高出較多,一位不願具名的專業人士稱:「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金比企業高出一倍。即便現在執行相同的調整標准,原來存在的不合理差距仍然存在。」
但一般而言,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退休金比企業退休金高,是有原因的。機關事業單位的人力資本結構中主要是白領人員,其平均人力資本水平高於以藍領人員為主的企業,其平均退休金高一些也是正常的。但是,「比企業平均退休金明顯高出一大截,甚至高出了一倍左右,對此老百姓反應很強烈,大家都覺得落差太大。」上述人士表示。
全國統籌「貧富不均」 中央調劑金能起多大作用
雖然2015年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超過3.5萬億,但當前養老保險基金運行存在明顯的苦樂不均。
《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6》顯示,截止到2015年底,全國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已經達到了35345億元,比2014年底增加3545億元,增長率為11.15%,增速比上一年下降1.34個百分點。
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累計結余最多的省份依然是廣東,其基金累計結余已經達到了6532.75億元,江蘇、浙江也分別有3163.71億元和3070.39億元,北京、山東、四川也各有2000多億元。這六個省份累計結余共有19963.17億元,佔到全國累計結余的56.48%。
現在養老保險制度的狀況是,一方面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還處於省級統籌階段,資金無法在全國范圍內調劑,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省份正在面臨著越來越多的赤字,將不得不越來越依賴財政補貼去彌補缺口。
解決這一問題的出路便是全國統籌。自2013年中央啟動新一輪養老保險頂層設計以來,構建什麼樣的基本養老金的全國統籌制度一直存在兩種思路,一是真正意義上的全國統籌,基礎養老金中央統收統支,二是採取省級統籌的方式,建立中央調劑金,各省上交調劑金互濟餘缺。
如果實行全國統籌,則意味著基本養老金有結余的省份要補貼養老金虧空的省份,那麼,中央和地方分別如何投入,參保人跨地域繳費、退休,地區之間利益如何協調,政策如何銜接,如何分別保障養老金結余高、低地區之間的利益,這些都是養老保險全國統籌的重點與難點。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表示,全國統籌必然會觸及到地區利益,涉及到地區利益的博弈,難度非常大,因此,中央准備先建立中央調劑金制度,不是一步到位地實現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全國統籌,而是先逐漸地縮小地區之間的差異,再過渡到真正意義上的全國統籌。
至於中央調劑金的調劑模式,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認為可以效仿當前的省級調劑金模式,按照各省當期基本養老金收入的一定比例進行劃撥,將這部分資金收繳上來由中央統一建立調劑基金,然後再根據每年各地養老金的收支情況進行調劑和統籌。
延遲退休方案基本擬定 依靠「政府養老」還能走多遠?
中國職工的退休年齡究竟會延長到多少歲?雖然人社部從來沒有對外公開方案的細節,但尹蔚民曾明確說:「參加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的退休人員是8000多萬,平均退休年齡不到55歲。顯然是不合理的,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退休年齡在65歲左右。」
延遲退休政策的操作方案已經基本擬定。2016年7月22日,人社部新聞發言人李忠介紹,基於人口老齡化的大背景提出的延遲退休政策,將分三步走:一是在實施上會小步慢行、逐步到位。比如每年往上調幾個月。二是區分對待,分步實施。比如會選取現在退休年齡相對較低的部分崗位開始。三是會在之前做及時的公告,也會在方案出台前廣泛地聽取和徵集意見。
延遲退休也側面發映出「政府養老」的吃力。當前在我國養老保險體系三大支柱中,社會養老保險「有賬缺錢」,企業年金「有名無實」,商業養老保險「有心無力」,事關長久穩定的養老問題隱患重重。
在第一支柱面臨巨大風險時,國際經驗中大多國家更倚重的第二支柱企業年金和第三支柱商業養老保險在我國卻長期遇冷。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北京大學中國保險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秘書長鄭偉表示,隨著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實施,如果近4000萬機關事業單位人員未繳部分視同繳納,將形成數萬億元的「缺空」,對已經緊綳的養老金總盤子帶來巨大壓力。隨之而來的,是財政補貼逐年增加,各級政府負擔日益沉重。
一方面是企業年金「有名無實」。自2004年《企業年金試行辦法》和《企業年金管理試行辦法》頒布以來,我國企業年金規模有所增長,但建立企業年金主體過於單一。
另一方面,商業養老保險卻「有心無力」。據經濟參考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國外養老體系中普遍發揮主導作用的商業養老保險,在我國呈現小而弱態勢,無力彌補社保基金的不足。
有專家介紹稱,美國第一支柱公共養老金、第二支柱企業養老金和第三支柱個人退休賬戶養老金構成比約為17%:53%:30%,企業和個人負擔超過80%;而我國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佔比約為82%:18%,第三支柱商業養老保險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一模式導致政府在養老體系中負擔超過80%。
未來,如果養老金面臨崩盤的危險,無疑會加劇我國政府在養老體系中的責任風險。依靠「政府養老」還能走多遠?目前仍是個未知數。
業內人士指出,國家應該通過政策引導,深挖商保潛力,彌補社保基金之不足,推動我國從「儲蓄養老」向「保險養老」、從「政府養老」向「社會養老」轉型。

Ⅲ 我國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空賬"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所謂養老金的空帳問題或者是缺口的問題,指的現在對應到每個個人賬戶的錢沒有做實,有很多賬戶雖然應該有這么多錢,實際上是空的,是因為我國現在實際養老金的運行模式是一種統賬結合的方式。
(一)空賬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現規模
1.個人賬戶空賬產生的原因「空賬」問題的產生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
1993年,在全國十四屆三中全會上相關代表提出,中國要建立「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個人賬戶制度由此確立。然而已退休的職工(即所謂的「老人」)和在實施個人賬戶制度以前較早參加工作的在職職工(即所謂的「中人」),在過去的工作年限里並沒有個人賬戶的積累,但養老金需要支付。
因為我國自1997年開始就一直實行統籌賬戶與個人賬戶「混賬管理」的財務管理制度,也就是說將兩個賬戶混合管理,所以,這就給個人賬戶資金向社會統籌賬戶轉移提供了機會和可能。為了解決已退休職工(即所謂的「老人」)的養老金支付問題,社會保障機構就利用「混賬管理」的便利,直接挪用在職職工個人賬戶中的資金,長期以來,由於不斷地透支個人賬戶來填補社會統籌資金的不足,於是就導致了個人賬戶的空賬。
2.現個人賬戶「空賬」的規模
近幾年來,我國個人賬戶「空賬」規模在急劇擴大,2000年8月至2001年1月勞動與社會保障部和博時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中國養老保險基金測算與管理」的報告指出,在未來50年裡,城鎮在職職工與退休職工的撫養比將由3.65:1提高到1.87:1;社會統籌基金總缺口將達到1.8萬億,平均717億。個人賬戶空賬的空前大的規模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埋下了很多隱患。
(二)個人賬戶「空賬」埋下的隱患
個人賬戶「空賬」是一個嚴重的問題,直接影響了我國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由現收先付制向積累制的轉變,並將養老金的支付風險轉移到了後代,影響了養老保險基金的可持續發展,也降低了養老保險制度的公信力。
首先,個人賬戶的「空賬」直接影響了我國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由現收先付制向完全積累制的轉變。這種轉變勢必會影響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完全積累制的實現,最終只能使新的養老保險制度停留在表面,無法發揮根本性的作用。
其次,個人賬戶「空賬」問題使得養老金支付風險被留給了下一代,影響了養老保險基金的可持續發展,也影響了養老保險制度的公信力。個人賬戶的無積累——「空賬」問題就是將養老金支付風險轉移給了後代,風險的轉移使得人們的繳費意識降低,由此各種顯性、隱性逃費的現象就會出現,而逃費又會引起低征繳率和高繳費率的惡性循環,影響社會保障基金的籌集,同時造成基金收入小於基金給付需求的狀況,給社會保障制度帶來了巨大的財務風險,也增加了基金增值的壓力,使得養老保險制度的公信力以及政府部門的公信力得到影響。

Ⅳ 社會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超4萬億是好事還是壞事

是好事。雖然現在是空賬,只有數字沒有錢。

但國家稅收或出售國有資產的收入必須劃歸社保賬戶一部分,除非國家滅亡了,
那幾乎不可能。

Ⅳ 隱形債務的保全處理

企業改制後發現的隱形債務並不能以企業改制轉型為由,淡化或取消原企業與債權人的債權債務關系,無論採取的改制形式如何。對於改制前已經知悉並經過評估、清理但 在改制方案中協商未履約的隱形債務,由改制後的公司制企業承擔債務。對於改制過程 中沒有暴露出來的隱形債務,對於惡意串通損害債權人利益的,由原企業和改制後的公 司制企業共同承擔並清償,除此之外,應由原企業在改制後的公司中的股份承擔有限責任。但是需要特殊說明的是,如果企業是部分改制或是分立改制,事後發生的隱形債務 則只能由母體公司承擔,原因在於如果由分立出去的部分來承擔,則有抽逃注冊資金之嫌,當然如果母體公司承擔不足的,可再由分立出去的部分在公司制企業中的股份承擔。
把「隱形債務」限制在合理的范圍內
我國現行社會保障體制中存在的最大問題,是養老保險的「隱形債務」。近些年來,由於參保職工人數增長緩慢甚至減少,離退休人員增長迅速,基本養老保險繳費欠費嚴重,導致社會統籌基金入不敷出,只能通過挪用個人賬戶來實現當期支付平衡,形成個人賬戶的「空賬」運行及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的「混賬」管理,長此以往將影響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健康運行。
養老保險「隱形債務」逐年增加
截至2004年底,全國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空賬」規模累計已達7400億元,而且每年還會以1000多億元的速度增加。
我國現行社會保障體制中存在的最大問題,是養老保險「隱形債務」,以及由此引發的個人賬戶空賬運行問題。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決定》確立了現行社會保障制度框架。90年代中後期以來,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與建設步伐明顯加快,初步建立起了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社會保障體系,主要包括城鎮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等社會保險制度,以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一個突出特徵,是在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中實行了「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金模式。「統賬結合」把社會保險基金運行的「現收現付制」與「基金積累制」結合起來,是一種「部分積累制」的基金模式,也就是馬丁所說的「混合型的社會保障體制」。這種改革方案在世界社會保障制度發展史上是一個新的嘗試。但是在實踐中,「統賬結合」模式遇到一些挑戰和難題。最大的挑戰來自養老保險轉制中出現的巨額「隱形債務」問題,即轉製成本問題,而且這種成本無法通過市場機制來自動消除。
據有關機構和專家估計,「隱形債務」規模很大,世界銀行專家1997年估計為當年GDP的46%-69%;一些經濟學家估計佔71%-94%;原國務院體改辦課題組的估計高達145%。按此計算,以1997年建立統一養老保險制度計算,當年政府遺留的養老金「隱形債務」負擔約2-5萬億元。近些年來,由於參保職工人數增長緩慢甚至減少,離退休人員增長迅速,基本養老保險繳費欠費嚴重,導致社會統籌基金入不敷出,只能通過挪用個人賬戶來實現當期支付平衡,形成個人賬戶的「空賬」運行及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的「混賬」管理。這實際上已經違反了現有制度設計規則,長此以往將影響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健康運行。截至2004年底,全國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空賬」規模累計已達7400億元,而且每年還會以1000多億元的速度增加。
轉製成本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國家採取了三大措施,並進行了相關試點,這些措施緩解了轉制帶來的養老保險基金支付壓力,但轉製成本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為了解決養老保險「隱形債務」以及與此相關聯的「空賬」、「混賬」等問題,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顯效果,但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主要採取了三條措施:一是為保證養老金當期的正常支付,從1998年開始,中央財政連續每年大幅增加對養老保險的支出,主要用於補助部分省市的養老金支付缺口。截至2004年底,中央財政通過轉移支付的方式,對地方的養老保險基金缺口補貼累計達2290億元。另外,地方財政也累計投入92億元。二是2000年8月,中央決定建立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同時設立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負責管理運營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包括管理中央財政劃撥入的資金、減持國有股所獲資金及通過其他方式(如彩票公益金)籌集的資金。截至2005年底,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總資產約1800億元。三是從2000年開始,國務院在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方案中,提出對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進行局部改革和調整。基本思路是:繼續堅持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調低個人賬戶比例,由原來的11%調整到8%,全部由個人繳費組成,同時要求逐步做實個人賬戶,提高統籌層次。降低個人賬戶規模,無疑會適當減少「隱形債務」,但「統賬結合」制度模式並未改變,轉製成本依然存在。國務院自2001年起在遼寧省進行了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到2004年底基本結束;2005年,國務院將試點范圍擴大到吉林和黑龍江兩省。這些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轉制帶來的養老保險基金支付壓力,但轉製成本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變現一部分國有資產
我國過去長期實行低工資制度,勞動者在得到工資前已經扣除了隱性的社會保障資金,但這個扣除部分並沒有折算成社會保障基金,而是用於投資建設,形成了國有資產的一部分。
變現一部分國有資產,用於社會保障支出完全是合情合理的。應該看到,政府作為社會保障制度的主體,對轉製成本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為過去國家沒有給勞動者積累養老保障基金。關於解決轉製成本的思路很多,比如提高企業繳費水平、增加財政投入力度、發行特種國債、特殊稅收政策(例如,馬丁提出通過增值稅來解決養老保險基金缺口問題。我們認為馬丁的這個建議不妥)等,但比較共同的看法是,變現一部分國有資產用於社會保障支出。理由是,我國過去長期實行低工資制度,勞動者在得到工資前已經扣除了隱性的社會保障資金,但這個扣除部分並沒有折算成社會保障基金,而是用於投資建設,形成了國有資產的一部分。這一方案早在1993年就已經提出。近些年來的國有股減持,是朝這個方向前進的一小步,但可惜並不成功。 1999年10月,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推動中國證監會推出配售方式減持國有股的方案,所籌集的資金補充社會保障基金,隨後進行了試點。2001年6月,國務院發布《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暫行辦法》,並開始具體實施。然而結果是,兩次減持國有股的嘗試均引發了股市大跌。2002年6月,國務院宣布停止通過國內債券市場減持國有股,並不再出台具體實施辦法。但通過變現國有資產解決養老保險轉製成本的思路,卻是一以貫之的。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首次明確提出,「採取多種方式包括依法劃撥部分國有資產充實社會保障基金」。
借鑒國外「三支柱」養老保險模式
這種改革方案的最大好處,是可以把隱形債務規模限制在一個合理、穩定的范圍,而不會不斷放大。
繼續改革養老保險制度,盡量減少轉製成本的總體規模。按照國務院關於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意見,個人賬戶繳費比例從11%降低到8%,並要求做實個人賬戶。按照這一思路,隱形債務規模會有所降低,可一定程度緩解養老保險轉制的壓力。可以考慮,進一步改革養老保險制度,借鑒國外「三支柱」養老保險體系的模式,把社會統籌部分與個人賬戶部分分開。第一支柱是社會統籌,可作為國家養老金,立法強制執行,覆蓋所有企事業單位,基金通過社會保障稅征繳,實行現收現付、全國統籌。第二支柱是個人賬戶,作為企業年金,由用人單位和職工自行選擇參加,國家給予稅收優惠,基金實行完全積累制。第三支柱是商業養老保險、社會互助保障和個人儲蓄性保障等。這樣,國家只需要在第二支柱中對「老人」(已退休人員)和「中人」(有一定工齡的在職人員)做實個人賬戶負責,而對「新人」(剛參保的人員)無須負責。對於第一支柱,可通過正常的「代際轉移」、加大財政支持等措施,來應付老齡化帶來的未來養老金支付危機。這種改革方案的最大好處,是可以把隱性債務規模限制在一個合理、穩定的范圍,而不會不斷放大。在此基礎上,再研究變現國有資產充實社會保障基金的具體操作問題。

Ⅵ 養老保險2019空賬數據

國家徵收養老保險後,應該把個人繳納的8%(也就是上班的時候自己扣的)單位設立賬戶存起來,用來保障這個人以後退休的待遇。但由於現在錢不夠發,所以不能存,只好把這筆錢用來給現有的人員開資。不過現在的新聞上說空賬2萬億是瞎扯的,這個數據不準。因為中國一共也沒有1億人參加保險。而人均賬戶不到2萬元,也就是說就算一分錢也不記也沒有2萬億啊。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Ⅶ 我國養老金個人賬戶空賬4.7萬億 養老保險基金會崩盤嗎

不會崩盤,只是及時給付會有困難。

Ⅷ 養老金空賬額是什麼意思

養老金的空帳問題或者是缺口的問題,指的現在對應到每個個人賬戶的錢沒內有做實,有很多賬戶雖然應容該有這么多錢,實際上是空的,是因為我國現在實際養老金的運行模式是一種通脹結合的方式。2012年,中國養老金空賬達到1.3萬億元。
我國現在實行的是個人賬戶和社會統籌相結合的養老保險(這里指的是城鎮職工的養老保險),在這個保險當中實際上分兩部分:一部分是社會統籌的基金,一部分是個人賬戶的基金。我國養老金繳費的比例占工資的總額約為28%,其中20%是需要企業繳費的,企業繳費的錢進入到社會統籌基金裡面,而個人繳費的8%的錢是進入到個人賬戶裡面。
沒有做實個人賬戶,就無法割斷統、賬基金之間的聯結,鎖定統籌基金的債務。一些地方為了滿足當期的支付需要,大量動用中人和新人積累的個人賬戶基金,這就造成了個人賬戶的空賬問題。

Ⅸ 我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解讀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按照統籌推進、重點突破的要求加快改革步伐,更好發揮改革牽引作用。其中,要推動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加快出台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案。

老有所養,是重大民生工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將給人們生活帶來哪些變化?對經濟發展又會產生什麼影響?老齡化程度加深,養老保險能否兜得住?

並軌擴面

養老改革啃下硬骨頭

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關系著每個人年老後的生活,對經濟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社會保障是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支柱性制度安排,肩負著維系國家長治久安與人民世代福祉的重大責任。而養老保險又是整個社會保障體系中的支柱性制度安排。養老保險改革無疑是全面深化改革中關鍵性、基礎性重大改革項目。」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認為。

把推動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放在「更好發揮改革牽引作用」的重要位置,如何理解?

鄭功成表示,養老保險制度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牽引作用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化解養老後顧之憂,維護老年人生活質量,促進社會公正與文明進步。二是優化制度結構與功能,均衡並適度降低法定勞工成本,創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三是平滑個人收入,提振居民消費,持續助力經濟增長。「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有利於惠民生、促公正、穩預期、助發展,既是穩中求進的重要基石,又是穩中求優的重要方面。」

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全面深化改革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3年來,養老保險領域多項改革措施出台,啃下了不少硬骨頭。

——由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共同構成的法定養老保險體系正式形成。

——養老保險覆蓋面取得新飛躍。2014年,啟動實施全民參保計劃;截至2016年9月底,領取養老金人數達到2.4億人。

——養老保險基金投資機制明確。

「最近,國際社會保障協會把『社會保障傑出成就獎』授予中國政府,是對近年來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發展的肯定。」鄭功成說。

改革提速

堅持統賬結合不變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加快出台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案。這引發不少人暢想:養老保險改革舉措推出不少,還會有哪些改革?

「下一步改革的重點,是形成養老保險頂層設計方案,促使養老保險制度從單項突破向總體優化轉變,最終使養老保險制度走向成熟定型。」鄭功成表示。

養老保險頂層設計,應該圍繞什麼?鄭功成說,基本內容至少應包括5個部分。一是明確發展目標,即養老保險要追求制度統一、均衡責任負擔、保障適度水平、完善多層結構、維護公平公正。二是確定多層次架構及其功能定位。即以基本養老保險為根本,輔之以企業年金或職業年金,積極發展商業保險,建立起多層次的保障體系。三是均衡責任主體的負擔,即政府、用人單位與參保者個人的負擔相對均衡,同時逐步降低用人單位繳費費率。四是盡快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以更高層次社會統籌充分體現社會公平。五是設計合理過渡方案,為實現頂層設計目標提供操作依據。

基本養老保險是整個養老保險制度的主體和根基。一段時間以來,基本養老保險採取什麼樣的制度、是否要在此輪改革中調整,一直存有爭議。「穩中求進是當前經濟工作總基調,也應當是深化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總基調。我國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這一點不會變。那種主張大賬戶或全賬戶制的觀點,不符合法定養老保險制度常識與規律,只會導致制度異化。」鄭功成說。

據了解,我國養老保險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制度,在基金籌集上採取傳統的國家、單位、個人共同負擔模式,實行社會共濟,在養老金計發上強調個人賬戶養老金激勵因素。經過20多年發展,這項制度運行平穩有序,效果總體良好。深化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將進一步完善個人賬戶制度,但堅持統賬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這個前提沒有變。

迎接挑戰

通過改革實現全國統籌

我國正加速進入老齡化社會。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1.77億人,已佔總人口13.26%。公眾對於養老保險高度關注,格外擔心可能出現的風險。特別是近兩年,「養老保險不保險、一半省份靠財政補貼」「養老保險基金缺口擴大」等說法時時冒出來,更讓參保者緊張。

養老保險制度是否可靠?改革將如何增強養老保險可持續性?

「老齡化的確給養老保險制度帶來巨大挑戰,但並非不可應對。」鄭功成解釋,養老保險制度是否可靠,不取決於一時一地之基金多寡,而取決於責任分擔機制是否合理、取決於能否根據人口結構等變化對制度進行合理微調。我國5項社會保險基金累計結餘5.9萬億元,其中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節余約4萬億元。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還管理著約2萬億元戰略儲備基金。這些數據表明,養老保險基金狀況良好。此外,我國還有2億多青壯年勞動者應納入基本養老保險,職工平均退休年齡54歲左右,第二、三層次養老保險發展空間巨大。這些因素對於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都非常有利。

鄭功成認為,對養老保險制度有必要澄清3個認識誤區。

——財政是否應當補貼養老金支出?「回答無疑是肯定的。這不僅是國際慣例,更是確保老年人合理分享國家發展成果的正常途徑。我們可以探討財政補貼方式,但不能否定政府財政對養老金制度應當承擔的法定補貼義務。」

——眼下局部地區出現收支缺口是否必然導致全局性風險?答案是否定的。這只是現行養老保險制度採取地區分割統籌導致的結果,未來應通過改革實現全國統籌。

——我國養老保險制度會不可持續嗎?「這種悲觀看法沒有根據。包括德國在內許多國家的養老保險制度採取現收現付制,都在穩步持續發展。我國有數以萬億元計的戰略儲備基金與滾存結余基金,還有巨大政策調控空間。只要加快改革步伐,構建起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一定能實現可持續發展。」鄭功成認為,我國養老保險值得信賴,是可靠的制度安排。隨著改革推進,養老保險制度不僅能為全體人民提供晚年生活穩定安全預期,也將為整個經濟社會健康持續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閱讀全文

與養老保險空賬4萬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敬老院表演什麼好 瀏覽:327
王陽明其實活了80歲 瀏覽:794
50幾歲的人如何鍛煉養生 瀏覽:791
長壽的壽的組 瀏覽:442
怎麼算養老金上漲 瀏覽:977
春節體檢提前准備多久 瀏覽:136
久卧鋪老人掉黃色粉是什麼病 瀏覽:592
養生筷子灸怎麼做法 瀏覽:904
老年人公糧 瀏覽:569
靈活就業醫保和養老哪個重要 瀏覽:16
老人經常低溫怎麼回事 瀏覽:545
80歲老人平血找不道願因 瀏覽:449
寶山區老年活動中心 瀏覽:521
養生行業如何招聘 瀏覽:717
農村養老保險女的多少歲時領取 瀏覽:803
健身環老年人 瀏覽:17
父母持證上崗需要准備什麼 瀏覽:25
老年人表情包製作 瀏覽:842
當父母突然不管你了意味著什麼 瀏覽:706
加盟養老院連鎖30萬 瀏覽: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