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養老院中老人的心理問題
養老院中老人的心理問題
「有幾個老太太有點糊塗,得讓著她們,她們才能贏幾把!」 80歲的張穩坐在屋頭的陰涼地里,就著一張小桌子與三位老人一起打「跑得快」。
他是老年公寓的一位普通老人,每天6點左右起床,然後逗逗小狗,再去菜地里數數自己種的白菜,早飯後或者午飯後跟一幫「志同道合」的老人們玩牌。
不過,老爺子念念不忘當初和兒子打的那場拆遷款官司。「人年紀越大,心就越小。等變老了,脾氣性格都跟小孩子一樣,得好好哄著。」嘉德老年公寓法人王岩在經營了5年養老院後,覺得開養老院跟幼兒園沒什麼兩樣。
隨著子女外出工作成為常態,以及住房等生活負擔的增加、「421」家庭的增多,將老人送到養老院已經成為一些家庭的選擇。
在目前情況下,人們為老人挑選養老院的因素包括:可以為老人提供良好的住宿、飲食條件,有經過培訓的專業陪護、服務人員,足夠的醫療支持等等。
然而,贍養並不僅包括良好的硬體條件。對於這些步入人生最後階段的老人來講,他們的黃昏更為特殊和敏感。
「周五病」
「哎呦,疼啊!我這渾身都疼,腰疼、背疼、大腿也疼,我得上醫院!」護工將韓淑琴一推進養老院的辦公室,她就開始大聲喊疼。
輪椅上的韓淑琴今年70多歲,腦血栓後遺症讓她再也無法下地。雖然嘴裡大聲喊著疼,但老人厚厚的老花鏡片下,不停轉動的眼睛裡不時還會透出一絲「狡黠」。
韓淑琴家裡有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兒子都是司機,女兒做護士,有兩個孫子還在讀書。因為子女們無暇照顧老人,將她送到了嘉德老年公寓。
「到周五了,是該疼了,一見到兒子就好了!」坐在辦公室里的郭俊笑著悄悄對本刊記者說。其實,老人平時身體還不錯,但每到周五這天,她就害怕子女們因為各種原因不來看她。所以,她總是以身上疼為理由讓孩子們帶她去醫院檢查。這樣,她就可以和家人待在一起。
「人老了心也越來越小,逐漸回歸到跟孩子一樣。如果想要孩子們陪著了,他們就會耍一點點小聰明。」郭俊是嘉德老年公寓的專職大夫,今年已經58歲,退休前曾在雲南一家醫院擔任心外科副主任醫師。作為嘉德老年公寓的專職醫師,他的日常工作不僅包括老人們身體診療,還要對老人進行心理幫助和護理。
郭俊舉例說,老人只是牙周炎出點血,快到周末時也會打電話跟孩子講吐血了,「孩子聽見後,立馬趕來探望。」
「有時候,都住在養老院的老兩口之間也會製造一些小摩擦,希望引起子女們的注意,」北京協和醫院心理醫學科副主任醫師洪霞說,這種情況在心理學上稱為軀體化症狀:就是像小孩子一樣,老人也會通過身體的方式表達自己想要的內容,以引起周圍人的注意。
如果平時和家人一起居住,老人們也會有類似情況。但養老院的生活使他們表現得更為明顯。
它反映了一個突出問題:老人們即使接受養老院的生活,仍不會把這里當做自己的家,他們還是需要和家人在一起。所以,把老人送到老家的養老院寄養,自己在另外一個城市工作,並非很好的選擇。
一直以來,在可以得到更好的看護以外,人們都認為老人們在養老院可以和很多同齡人在一起,不會太寂寞。但養老院的陪護人員仍然要面對老人們新的心理問題。
退休後遺症
下午3點多,77歲的王淑興沒有和其他老人一起玩牌或者喂狗,而是一個人徑直走到老年公寓大門前,雙手緊緊攀住門鎖,嘴裡念叨著「下班了,下班了」。她要打開門出去找老伴、找孫子。
「她已經糊塗了,經常念叨上下班的.事情。」王岩說,王淑興患有老年痴呆,老伴過世後一個人住進養老院。她每天除了念叨著要下班,就念叨當年上班時的事情。
「其實退休對人的影響特別大。之前在位時權勢在身,退休後突然安靜下來,很多人很長時間都無法適應過來,」郭俊說,養老院里有個老人退休前是通州一家中學的校長,同樣患有老年痴呆症,見面一開口就說開會。如果不答應,老人就會鬧脾氣。
為了滿足老人的願望,王岩還經常向他「匯報」養老院發展的事情,「老人就特別高興,每次都會很認真地聽,聽完後總是說:這個問題我要考慮考慮。」
其實對於普通人來講,個人生活能力、工作能力的下降也會導致明顯的失落感。特別在進入養老院初期,很多人都會覺得到這里就是對社會沒有作用了。
遇到周末,許多子女到養老院探望老人或者將老人接回家時,子女沒有出現的老人就會非常失落。王岩說,這時養老院往往安排聚餐或者組織文藝活動,轉移他們的注意力。
老人們一般都很敏感。王岩舉例說,比如有的老人睡覺時打呼嚕,即使很輕,同屋老人第二天肯定鬧脾氣。再比如,聽見有人咳嗽,有些老人就懷疑會不會有傳染病,「我們還得給他們解釋這是什麼類型的咳嗽,講咳嗽的醫學常識,告訴他們普通支氣管炎比較容易治療,也不會傳染。」
還有位老人得知孫子要出國後非常不開心,甚至拒絕跟周圍的人講話。王岩安排老人通過視頻聊天跟孫子說話,老人的情緒才逐漸穩定下來。「現在他們家有哪些人、做什麼工作、發生過什麼事情,他都掌握得一清二楚。」
「我永遠都不能原諒他」
其實無論如何,老人們都無法脫離與家庭的關系,甚至體現在他們對子女的怨恨上。
8月14號是張穩80歲生日。身高有一米八的老爺子雖然年已八旬,但看起來非常健壯。他已經習慣在夏天裡光著膀子,肩膀頭搭著一條毛巾,說會兒話就抓起毛巾擦擦臉上的汗水。
張穩在嘉德老年公寓已經度過了4年時光。他16歲就當了八路軍。解放後從部隊轉業學習修車,1990年以44年工齡從北京建工集團退休。
老人有過兩次婚姻。第一次離婚後,由他撫養兒子,再婚後又生了個女兒。他在朝陽區有兩處平房,後來拆遷時有108萬元補償。本來他准備將這些錢平分給兒子和女兒,沒想到兒子將他訴至法院,獨自獲得這筆補償款。
「我永遠都不能原諒他!」一提這件事,老人就滿臉憤怒,拐棍連續戳地,白色的胡須和眉毛隨著呼吸不停地翕動。
張穩說,現在他只有女兒一個親人了,女兒、女婿時常帶著5歲的外孫女來看他,這些都讓他覺得幸福。沒事打打撲克,帶領大夥高聲唱《大海航行靠舵手》,「只要不想起兒子」,這些有規律的作息和生活都讓他覺得十分開心。
「中國人並不喜歡恨這個感受。」洪霞說,老年人對子女仍然有無法釋懷的恨意並不多見,「人老了以後更多地願意為兒女犧牲。但老人的心理需求最基本的就是親情等等。如果這些最基本的都得不到滿足的時候,讓他們原諒什麼事情就特別困難。」
所以,在養老院為老人提供了很好的物質條件以外,心理贍養仍然是子女們無法避免的問題。
;❷ 把老人送敬老院的弊端有哪些
首先,老抄人可能會有非襲常強烈的抵觸心理,會認為他好人一個,不需要別人幫助,有的甚至認為你嫌他是個累贅,故意把他「扔」進去。最重要的是,現在很多敬老院都信不過,內外不一。而且也不太方便,有什麼事情又要走來走去。但如果老人本身同意,敬老院有極高的信譽,交通方便,還是進去比較好,特別是患病的老人,多個人照應還是好的
❸ 把老人送敬老院的弊端有哪些
把老人送敬老院可能存在以下弊端:
情感上的孤獨與被嫌棄感:
不利於老人的身心健康:
適應能力與溝通障礙:
親人探望的困難:
飲食與生活習慣的不適應:
活動范圍受限與自由受限:
❹ 請你談一下對養老院老年人心理特點的理解,並針對養老院老年人的身心特點為其製作一日生活計劃
老年人的心理特點都是喜歡熱鬧的,就和小朋友是一樣的。
❺ 如果養老院是所有老人的歸宿,老人會寒心嗎你怎麼看
目前我國人口的老齡化程度正在快速加重,如何養老?不僅考驗著上億的老人,以及他們的家屬子女,更是嚴峻考驗著整個 社會 。
老齡化程度不斷推進,確實令人堪憂。據有關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人口老齡化又將迎來一個高峰,預計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老齡化水平將達到17%,其中80歲以上老人將達到3067萬。2025年60歲以上老人將達到3億,成為超老年型國家。由於計劃生育政策因素,2040年我國人口老齡化將迎來最高峰,然後逐漸進入減速期。
如果養老院是所有老人的歸宿,老人們會心寒嗎?從當前 社會 實情分析,確實很多老人會心寒,包括他們的子女也很難接受,能夠坦然去養老院養老的人很少,「養老院」好像就是一個貶義詞。為什麼會造成如此局面?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
一是老人過不了心理關。在幾千年的中華傳統精神文化中,「百善孝為先」、「養兒防老」幾乎根深蒂固的一代傳一代,盡管 社會 文明意識不斷演進和升華,但是尊老敬老的方式還是比較傳統。就養老而言,在老人看來,既然我養育了你,我老了以後子女就應該,或必須陪伴照顧我,如果是送到養老院,那就是大逆不孝,有違道德,不尊老敬老,令我十分丟面子,這是他們的真實心理反映。
二是子女也會受到強大的 社會 輿論壓力。實際上這也是傳統文化與現實生活的再次碰撞,即使子女很有錢,但因為各種原因沒有時間照顧老人,想送老人去養老院也畏懼三分。一方面面對養育自己的父母,難以啟口,害怕因此而割裂父子和母子感情;另一方面還會受到周圍領居和親朋好友的「好評」,鄙視或指責。
三是目前養老院的數量和質量確實令人不放心。在數量上,政府養老機構非常有限, 社會 養老機構才剛剛起步,總量上與老人數量還不匹配,老百姓的選擇空間不大,供不應求,導致費用偏高;在質量上,無論硬體和軟體都參差不齊,很多養老院設施設備沒有「家」的感覺,將就應付。軟體上,管理水平低下,護理人員素質不高,時常發生打罵老人,甚至欺負虐待事件,確實令家屬不放心。幼兒園都經常發生的事,何況養老院,這與整個 社會 的認識和重視程度,以及監管處罰力度有非常大的關系。
好在這一現狀已經引起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已經陸續出台了關於支持建立 社會 化養老機構的相關扶持政策,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養老事業,以促進養老方式的多元化,合理化解當前 社會 面臨的重大難題。
不過政策的落地生效,還是需要大多數老人和家屬先過「心理」關,這道坎邁不過去,國家和民營機構再給力,也是一廂情願,效果也會打折扣。說實話,現在的老人幾乎都是30/40年代的老人,那個時候都是多子女時代,現在他們老了,幾個子女輪流照顧也是有時間的,經濟發展了富裕了,實在沒有時間請個家庭護理也是可以承受的。但是50/60/70年代的人,10年以後我們也會變成老人,而且多是獨生子女,怎麼陪你養老?從時間上,現代 社會 是高強度高節奏時代,除了節假日,平時要抽出時間陪伴確實很困難;從經濟上,一個家庭將面臨照顧四個老人現實,如果老人沒有一定儲蓄基礎,僅靠子女收入,很多家庭是無法承受的。未來的現實就是這樣,你不需要迴避,也迴避不了,只要養老院的管理服務水平上去了,有家的感覺,又為何不可?
養老院最好建成老人樂院,年滿70歲老人國家免弗進入養老院,所有退體金停發,這樣才能每個老人都去養老院,養老院成為老人旳樂院,也不要小輩擔心,真正做到老有所養。
關於這個問題,我用父母住養老院六年的真實感受和這些年在養老院的所見所聞來回答,這樣也許最有說服力。
父母住養老院之前在離我僅兩三分鍾距離的對門院子居住。因我們平日工作較忙,家裡人多,父母喜安靜,嫌人多太吵,不願意與兒女同住,所以二老單獨居住。母親性格怪癖,個性很強,不好相處,先後請的幾個保姆幹不了幾天,就被母親趕走了,所以她堅決不要保姆,非要自己做家務,伺候父親。
隨著父母年齡慢慢增大,母親開始腦萎縮,記憶力衰退,在家做飯燉肉,經常忘了關火,把鍋都燒爛了二十幾個;常常忘了什麼時候該做飯,有時一天吃了五頓飯,有時一天才吃兩頓飯;去超市買菜常忘了時間,逛幾個小時不回家,嚇得全家人出門去找;父親有糖尿病,母親為圖方便,竟然全天給父親煮湯圓吃,血糖高到非常危險的程度,送醫院搶救。即使這樣,母親都不肯跟兒女居住,也不準請保姆,無奈之下,在老朋友的勸說下,他們願意到養老院試住一下。
為了讓父母滿意,我把成都大部分養老院考察了一遍,最終選定了一家有一定品質的養老院。父母看後很滿意。養老院在一個公園旁邊,環境優美,居住條件很好,飲食都是由營養師按老人的身體狀況調配,護理人員大都是護士學校畢業的,護理非常專業,一旦突發急病,身邊二十四小時有人照看,有人專業施救。父母住進去再也不用為每日的衣食住行操心。更重要的是父母都是知識分子,比較注重精神生活,在養老院有圖書室,棋牌室,書畫室,健身房,電影院等免費供老人使用。居住的老人大多是知識分子,彼此有共同語言,有交流的對象。
我們做兒女的每周去養老院看望父母一兩次,父母也覺得即不耽誤兒女的工作,不增加兒女的負擔,自己又自得其安,自得其樂,兩全其美。
剛進養老院時,父母還抱著試一試的想法,住了不到一個月,就決定長住養老院,不回家了。
常有朋友問他們住養老院的感受,父母都會說:不住不知道,住了才知道養老院住著又安全,又舒服,又不寂寞。在他們的影響下,他們的好多朋友都選擇了住養老院。
至於標題中提到的養老院是老人的歸屬,老人會寒心的提問,至少我在父母身上沒有看出他們寒心,在養老院其他老人身上也沒感覺到有寒心的情緒。畢竟時代變了,國家富裕了,更注重對養老機構的建設投入。現在的養老院早已不是幾十年前的敬老院,專門收納孤寡老人的場所,現在的養老院,尤其是有品質的養老院,用父母的話說:相當於四星級酒店。
如果有老人認為進養老院是兒女不孝,是被兒女嫌棄,甚至會感到寒心,就不妨去養老院考察一下,試住一下。
我不知道別人怎麼想,我是一定一定,非常非常寒心的。
要是我老了,去養老院不寒心,人生就剩那麼幾天了,有啥唧唧的,有個地方住,有個地方吃飯,就知足吧,如果一定在兒女家,會給兒女在身體精神上,帶來沉重負擔,他們要掙錢養家,要帶孩子,負責孩子的一切,從幼兒園到小學到中學在到大學,還得為他們買房娶妻。
如果在伺候老人,一個老人還好說,現在都是獨生子女,四個老人,你說不上養老公寓咋辦。
其實養老公寓也不是,像老人想像的那麼慘凄涼,在一起 娛樂 ,書法,繪畫,麻將,象棋,人老了就別那麼想不開了,
❻ 養老院老人有哪些心理需求
到老年後,精力、體力、腦力都有所下降,有的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希望得到關心照顧。子女們很孝順,由於各種各樣的因素不能時時刻刻的在身邊照顧他們,所以很多老人都會入駐養老院,然而養老院老人有哪些心理需求?進入養老院的老人怎麼克服心理障礙?
老人心理健康小知識:
和睦需求:老年人都希望自己有個和睦的家庭環境,鄰居關系融洽,互敬互愛,互相幫助,老年人就會感到溫暖和幸福。我們要經常組織老人進行進行必要的情感交流和社會交往,開展文化活動和社會交往,開展文化活動,對老人進行保健知識教育,幫老人樹立向上的老年價值觀,幫助老人進行心理調適和處理好老人之間的關系。
安靜需求:老年人一般都喜歡安靜,怕吵怕亂。老年人閱歷豐富,有自己喜歡做的事,且有自己的主張,我們也要給他們屬於自己的個人世界。
變化需求:變化需求是適應生理變化和社會角色變化的一種心理現象.我們應幫助老年人應順應客觀現實,如生理更年期,離退休等變化,積極面對人生.
求知需求:中老年人離開工作崗位後,也希望能認真系統地學習,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積極用腦可延緩衰老.
倍領安全網提醒您:為了避免老人在養老院心理出現問題,我們一定要多關注老人心理狀態,學習一些敬老院養老心理知識來為老人排憂解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