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老年痴呆的症狀表現
老年痴呆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疾病,尤其是多發於老年人。但是很多老年人患上老年痴呆之後家人和自己卻往往不知道,因此了解老年痴呆的症狀和表現也就非常重要了。那麼老年痴呆有哪些症狀?老年痴呆的症狀表現是怎樣的?哪些情況表示患上了老年痴呆?
1、記憶力下降
記憶力下降是老年痴呆的主要症狀,表現為丟三落四,說完就往,經常對同一問題反復提問。初期僅僅是相對與新近發生的事情出現遺忘,而對過去的事物記憶力相對正常;但隨著病情的進展和痴呆的加重,記憶力下降明顯加重,並逐漸忘記對以往事物回憶的障礙。
2、學習能力下降
初期患者對已經熟練的工作還能勝任,但學習新知識很困難,不能夠接受新鮮事物,工作稍有變動則難以完成。
3、計算能力下降
早期患者計算速度變慢,復雜的計算不能夠完成。如買東西時不能算出該付的錢,嚴重的患者連簡單的加減乘除都難以完成。
4、理解能力下降
常常不能理解別人說話的意思,回答也令人難以理解,給人東拉西扯、答非所問的感覺。
5、語言能力下降
早期詞彙量明顯減少,談話常常常常因找不到合適的詞語表達而中斷,交談能力逐漸下降而導致患者不能夠參與交談,最終出現緘默無語,甚至僅僅能發出不可理解的聲音。
6、精神障礙
老年痴呆的患者一般都伴有精神障礙,主要為個性及人格的改變。痴呆早期常有多以及敏感,常因為小事與人發生爭執,情緒極不穩定。疾病發展到後期,患者極度冷漠,對周圍的事物沒有反應,呈現無欲貌,也沒有任何動作和情感交流。
7、老年痴呆能治那
1、老年痴呆情緒不穩
老人情緒不穩恐因中風造成初期失智症
黃偉俐醫生進一步指出,憂鬱症與焦慮症病人的腦部功能會下降,記憶力會降低,而這與血清素有關,廣泛性焦慮症病人因過度緊張也會使記憶力下降。中老年則是要注意失智症問題,常見的失智症包括血管型與阿茲海默型失智症;值得注意的是,若是老人出現情緒不穩定,有可能是出現初期失智症,應就醫檢查是否有小中風,有可能是有血管型失智症。
2、飲食與運動可改善
飲食與運動可改善血管型失智症
飲食與運動有可能改善甚至可逆轉血管型失智症。黃偉俐醫生說,血管型失智症與膽固醇有關系,運動可以使HDL(高密度膽固醇)增加,HDL就有如血管清道夫;至於多吃些抗氧化物也可以降低LDL(低密度膽固醇)堆積,而NO(一氧化氮)以及堅果也有幫助,但仍比不上預防血管阻塞來得重要。還有很多老年人活動量不足,血壓太低,致使腦部循環不足,記憶力也會不好,以及容易有暈眩現象,所以老年人血壓控制要適度,而且營養很重要。
3、老人整體營養不好
黃偉俐醫生強調,老年人假如獨居或缺乏照護,往往整體營養不好,容易缺乏維生素B12以及缺乏B9葉酸,會有記憶力退化與失智,甚至出現精神病症狀。而維生素B12多含在糙米、裸麥、紅肉與_臟中,但現在人吃很少,因此常有維生素B群缺乏。此外,喝酒與使用安非他命會造成記憶力缺損,而喝酒與維生素B1缺乏有很大關系,若是喝酒又缺乏B1,則會造成失憶現象,記憶力會變得不好,例如喝酒鬧事後,隔天就都不記得,這就是酒精性失憶症。
4、均衡攝取營養素
雖然補充維生素B1與葉酸很重要,但也不能亂補,黃偉俐醫生提醒,葉酸補太多反而會導致B12往下掉,造成B12缺乏,所以均衡飲食很重要,身體會有均衡的系統。另外,有些保健品有很多成分混合在裡面,在使用之前應該要詳讀_容,也可就醫咨詢醫生和營養師的建議,不要自行亂補,以免適得其反,反而是均衡的攝取各種營養素更重要。
② 阿爾茲海默症有哪些症狀
臨床表現
該病起病緩慢或隱匿,病人及家人常說不清何時起病。多見於70歲以上(男性平均73歲,女性為75歲)老人,少數病人在軀體疾病、骨折或精神受到刺激後症狀迅速明朗化。女性較男性多(女∶男為3∶1)。
主要表現為認知功能下降、精神症狀和行為障礙、日常生活能力的逐漸下降。根據認知能力和身體機能的惡化程度分成三個時期。
第一階段(1~3年)
為輕度痴呆期。表現為記憶減退,對近事遺忘突出;判斷能力下降,病人不能對事件進行分析、思考、判斷,難以處理復雜的問題;工作或家務勞動漫不經心,不能獨立進行購物、經濟事務等,社交困難。
盡管仍能做些已熟悉的日常工作,但對新的事物卻表現出茫然難解,情感淡漠,偶爾激惹,常有多疑;出現時間定向障礙,對所處的場所和人物能做出定向,對所處地理位置定向困難,復雜結構的視空間能力差;言語詞彙少,命名困難。
第二階段(2~10年)
為中度痴呆期。表現為遠近記憶嚴重受損,簡單結構的視空間能力下降,時間、地點定向障礙;在處理問題、辨別事物的相似點和差異點方面有嚴重損害;不能獨立進行室外活動,在穿衣、個人衛生以及保持個人儀表方面需要幫助。
計算不能;出現各種神經症狀,可見失語、失用和失認;情感由淡漠變為急躁不安,常走動不停,可見尿失禁。
第三階段(8~12年)
為重度痴呆期。患者已經完全依賴照護者,嚴重記憶力喪失,僅存片段的記憶;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呈現緘默、肢體僵直,查體可見錐體束征陽性,有強握、摸索和吸吮等原始反射。最終昏迷,一般死於感染等並發症。
(2)失智老年人初始症狀擴展閱讀:
早在古希臘羅馬時代,當時的哲學家和醫師就已經發現年老與失智的關聯性。1901年,德國精神科醫師愛羅斯·阿爾茨海默描述了第一個阿爾茨海默病病例。這名病患是一名名叫奧古斯特·迪特的50歲女性,阿爾茨海默持續追蹤迪特的病程進展至病人於1906年死亡為止,並在之後發表該病例。
其後五年,陸續又出現了11例類似的病例報告,其中有些論文已經用「阿爾茨海默病」來稱呼此疾病。1910年7月15日,艾米爾·克雷珀林於《精神科學課本》第八版中首次將這些症狀描述為一個單一疾病,並將奧古斯特的部分症狀(如幻覺和妄想)及病理特徵(血管硬化)劃出該病的描述范圍。
艾米爾採用了「阿爾茨海默病」這個名字,並同時將其稱為「早發性老年痴呆症」(presenile dementia)將其視為是老年痴呆症的一個亞型。
截至1970年代為止,阿爾茨海默病的診斷仍然僅限於描述45至65歲之間,提早出現特定痴呆症狀的患者。直到1977年,一場阿爾茨海默病研討會共識認定,阿爾茨海默病和老年痴呆症的臨床和病理表徵大致相同。
雖然同時也強調兩者的病因學可能不同,但這樣的共識已促使阿爾茨海默病的診斷,不再應該限定於特定年紀的的患者。此後一段時期,超過65歲且擁有阿爾茨海默病症狀的患者,另被描述為「阿爾茨海默型老年痴呆症」(senile dementia of the Alzheimer type,SDAT)。
如今,阿爾茨海默病已經被接受為醫學的正式名詞,描述各年齡患者某種共同特定症狀的病徵。
③ 什麼是失智症。。
失智症是一種因腦部傷害或疾病所導致的漸進性認知功能退化,且此退化的幅度遠高於正常老化的進展。
特別會影響到記憶、注意力、語言、解題能力。嚴重時會無法分辨人事時地物。失智症可分為可逆或不可逆,視疾病成因而異。只有不到10%的失智症是可逆的。失智症是個不特定的概括名詞。也稱痴呆症。
失智症的症狀
最常見的失智症種類是老人失智症(即阿茲海默氏症)。其典型之起始症狀為記憶障礙。病人會遺忘剛剛發生的事 (短期記憶差),而較久以前的記憶 (長期記憶)則相對在發病初期不受影響。
失智症影響語言能力,理解力,運動能力,短期記憶,辨認日常用品的能力,反應時間,個性,執行能力,解題能力。就算沒有智力衰退的跡象,也常有妄想(阿茲海默型有15-56%),例如懷疑鏡中的自己是另外一個人。
失智症之症狀也包括人格或行為改變。很多最後診斷為失智症的個案在住院初期時出現過激烈的混淆症狀。老人也可能因其他葯物、手術,感染,睡眠不足,飲食不正常,脫水,換住處或是個人危機而有智能改變之症狀。這叫譫妄,症狀類似精神病或失智症。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失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