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養老金0.6系數是什麼
養老金的多少,是由基本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決定的。
而個人賬戶養老金又等於個人賬戶金額除以總數月數。基本養老金=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1 +平均付款指數)/ 2 * 1%付款期,個人的平均貢獻指數是社會年平均工資基數/社會年平均工資,然後計算其平均值。下限是0.6, 高限制是3。
(1)養老金中知識分子系數擴展閱讀:
養老金繳費基數為0.6和1肯定是有差別的。
例如:某職工的月工資為2000元,職工養老金的 低檔為60%,那麼就是2000*60%=1200元。而若繳納 高檔為300%,也就是100%的話,就是2000*300%=6000元了。
根據我們當地靈活就業養老保險來看,百分之百的與百分之六十的同時 低繳費15年,兩者退休以後工資相差1000元左右。業務區域不同,繳費不同,退休後工資也不一樣。
基本養老金也稱退休費,是一種最主要的養老保險待遇。
2021年4月,印發《關於2021年調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通知》。總體調整水平為2020年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的4.5%。
中國養老金主要分為兩類: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退休養老金和企業人員退休養老金。
二者實行的不同制度,被輿論廣泛稱為養老「雙軌制」,兩者待遇差距巨大,是一種歧視性的制度,在中國已經持續20年。
具體表現為三個不同:
一是統籌的辦法不一樣即企業人員是單位和職工本人按一定標准繳納,機關事業單位的則由財政統一籌資;
二是支付的渠道不一樣即企業人員由自籌賬戶上支付,而機關事業單位則由財政統一支付;
三是享受的標准不一樣即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金標准遠遠高於企業退休人員,差距大概是300%~500%。
企業與機關事業單位由於養老保障制度的不同而造成了兩者之間待遇差異較大,且這種差異已引起群眾的不滿,要求縮小差距、統一制度的呼聲日益高漲。
領取條件
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滿15年的,就可以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
也就是說,參加養老保險的職工要領取養老金必須符合兩個條件:
一是達到法定退休年齡;
二是累積繳納養老保險費滿15年。
所謂法定退休年齡,就是指職工退出工作崗位並有資格領取養老金的年齡。
按照相關規定,我國法定的企業職工退休年齡是:男年滿60周歲,女工人年滿50周歲,女幹部年滿55周歲。
從事井下、高空、高溫、特別繁重體力勞動或其他有害身體健康工作(以下稱特殊工種)的,退休年齡為男年滿55周歲、女年滿45周歲;因病或非因工緻殘,由醫院證明並經勞動鑒定委員會確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退休年齡為男年滿55周歲、女年滿45周歲。
2. 2016年寧夏企業退休金怎麼計算
按月領取:
基礎養老金=(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a+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 費工資版)÷2×繳費年限(含視同繳費年限)×1%;
個人賬戶養老金=個人賬戶儲存額÷個人賬戶養老金計發月數;
以上兩項之和為每月領取額。
注意:基權本養老金每年7月根據全省統一公布的方案實施年度調整。
3. 養老金繳費檔次系數怎麼算
法律分析:基本養老金崗職工月平均工資(1 +平均付款指數)/ 2×1%付款期,個人的平均貢獻指數是社會年平均工資基數/社會年平均工資,然後計算其平均值。下限是0.6, 高限制是3。社會保險的月繳費標准為最低檔(40%)、一檔(60%)、二檔(80%)、三檔(100%)四個檔次。其中,最低檔的繳費金額共548.57元:一檔(60%)月繳費金額為692.37元:二檔(80%)月繳費金額為835.97元:三檔(100%)月繳費金額為979.77元。養老保險是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保險五大險種中最重要的險種之一。所謂養老保險(或養老保險制度)是國家和社會根據一定的法律和法規,為解決勞動者在達到國家規定的解除勞動義務的勞動年齡界限,或因年老喪失勞動能力退出勞動崗位後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簡單說養老保險是由國家通過立法強制實行,保證勞動者在年老喪失勞動能力時,給予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基本養老保險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帳戶相結合。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第二條 國家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等社會保險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傷、失業、生育等情況下依法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
第三條 社會保險制度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方針,社會保險水平應當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
第四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用人單位和個人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有權查詢繳費記錄、個人權益記錄,要求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提供社會保險咨詢等相關服務。個人依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有權監督本單位為其繳費情況。
4. 養老金系數是什麼意思
養老保險系數就是指居民在繳納社會養老保險時可選擇的繳費基數檔次。
【拓展資料】
計發系數是計算個人賬戶養老金公式的一個指標,也叫計發月數,是國家統一規定的,是國家根據平均壽命測算出來的。
基礎養老金月標准按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統一辦法計算後乘以計發系數確定;個人賬戶養老金按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統一辦法計算。
計發系數=〔按統一辦法繳費年限+∑(按雙低辦法繳費年度企業實際繳費費率/按雙低辦法繳費年度企業正常繳費)〕/ 全部繳費年限之和。
∑保留3位小數。繳費年限不足12個月的部分,換算成以「年」為單位,換算後的繳費年限及計發系數均保留兩位小數。
養老金也稱退休金、退休費,是一種最主要的社會養老保險待遇。即國家有關文件規定:在勞動者年老或喪失勞動能力後,根據他們對社會所作的貢獻和所具備的享受養老保險資格或退休條件,按月或一次性以貨幣形式支付的保險待遇,是造福社會的需要,主要用於保障職工退休後的基本生活需要。養老金本著國家、集體、個人共同積累的原則積累、運作。當人們年富力強時,所創造財富的一部分被投資於養老金計劃,以保證老有所養。
從2005年開始至2015年,盡管中國政府連續第11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水平,但由於受養老金水平差異較大、貨幣貶值和物價上漲影響,社會各界並不「領情」,相反,卻是對養老金替代率連年下降的不滿和質疑。養老金占工資比例連降九年,已跌破國際警戒線。
截至2020年8月,全中國31個省份均已落地實施養老金調整工作。2020年養老金平均漲幅為5%,各地都對一些特殊群體落實了傾斜政策。
2021年4月,人社部、財政部印發《關於2021年調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通知》,總體調整水平為2020年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的4.5%。
5. 養老金系數
法律分析:基本養老金=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1 +平均付款指數)/ 2×1%付款期,個人的平均貢獻指數是社會年平均工資基數/社會年平均工資,然後計算其平均值。下限是0.6, 高限制是3。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第二條 國家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等社會保險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傷、失業、生育等情況下依法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
第三條 社會保險制度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方針,社會保險水平應當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
第四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用人單位和個人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有權查詢繳費記錄、個人權益記錄,要求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提供社會保險咨詢等相關服務。
個人依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有權監督本單位為其繳費情況。
6. 醫院事業編退休工資計算
基礎養老金=(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繳費年限×1%=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1+本人平均繳費指數)÷2×繳費年限×1%
過渡性養老金=指數化月均繳費工資×建帳前繳費年限×1.3%(1.43%知識分子)
個人賬戶養老金=個人賬戶儲存額÷計發月數(50歲為195、55歲為170、60歲為139,不再統一是120了。
7. 武漢市39年工齡退休能拿多少錢
一、工齡39年工人退休工資是多少
退休後的養老金計算,需要根據數據計算。比如,參保人的繳費年限、繳費指數、個人賬戶存款、退休年齡、當地上年度社平工資等。沒有這些數據,無法准確計算。
二、工資計算標准
基本養老金=基礎性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個人賬戶調節金
基礎養老金=上年月均在崗工資×(1 平均指數)÷ 2×繳費年限×1%
過渡性養老金=指數化月均繳費工資×建帳前繳費年限×1.3%(1.43%知識分子)
個人賬戶=賬戶額÷計發月數
調節金=110元-11×(退休年度-2006)
舉例說明:靈武毛紡廠退休職工徐某某,1954年7月出生,1971年1月參加工作,為原固定工,2014年7月退休,繳費年限為43年7個月,專業技術職務為:中級,繳費工資總額為209400,指數為:34.1873,賬戶累計儲存額:20763.36。
工資構成:1、基礎養老金;2、個人賬戶性養老金;3、過渡性養老金;4、調節金;5、知識分子地區津貼;6、知識分子工齡補貼。
計算辦法:
1、基礎養老金:(4348.75 3457.69)÷2×43.58×1%(或除100)=1701.02元
4348.75為上年全區在崗職工社會月平均工資。
3457.69為指數化月繳費工資=平均指數×上年全區月社會平均工資{平均指數: 職工各年的繳費工資總額除以繳費當年全區在崗職工社會平均工資為當年指數, 將歷年指數相加除以算指數的年數之和得出平均指數(繳費指數)。}
43.58為繳費年限=為視同繳費年限 實際繳費年限(43.7年換算為十進制為43.58)。
2、個人賬戶性養老金:20763.36÷139=149.38元
20763.36為賬戶累計儲存額。
139為國務院38號文件統一規定的計發月數。
3、過渡性養老金:3457.69×25×1.43%=1236.12元
3457.69為個指數化月繳費工資。
25為個人賬戶建賬前年限,1996年開始記個人賬戶,徐某某為1971年7月參加工作,所以記1971年7月至1995年12月。
1.43%為系數,中專學歷以上及中級職稱以上為1.43%,無學歷無職稱為1.30%。
4、調節金:22元,此調節金自2006年度110元,以後逐年遞減11元,到2016年1月1日退休人員不再享受調節金。
5、知識分子地區津貼:10元
(1)、博士、碩士研究生畢業和取得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資格的幹部每月享受20元補貼。
(2)、正式本科、大專畢業和取得中級專業技術職務資格的幹部每月享受10補貼。
6、知識分子工齡補貼:12元
綜上所述,關於工齡39年工人退休工資的計算,我們在進行計算的時候,是要綜合考慮參保人的繳費年限、繳費指數、個人賬戶存款、退休年齡等方面的因素的,只有這些因素綜合考慮的時候,才能夠清楚的計算出工資的多少
8. 企業退休金計算方法裡面的系數是怎麼確定的
企業退休養老金主要由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和過渡性調節基金組成。計算方法如下:養老保險繳費系數按上年度社會工資計算,繳費比例一般單位為20%,個人為8%,由政府規定。養老保險至少要交15年,以後退休才能終身享受養老金。如果你是男性,60歲退休正好是15年後,可以保證退休後每月領取養老金。
現在大家最關心的是養老金的計算,也就是說我們退休後會交多少養老保險。這是一個關繫到工作和生活的人之間關系的大問題。養老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而是一個需要大家自己選擇的大問題。現在,我們來談談養老金的計算公式。我們可以根據公式自己計算。公式為:基礎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退休前一年全市職工月平均工資×20%(繳費年限不足15年的為15%)+個人賬戶本息和÷120+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1997年底前繳費年限× 1.4%。有了公式,就可以算出你的具體情況。
9. 39年工齡,,退休工資多少錢
退休金多少取決於你的工齡、在職時繳費水平、退休年齡等許多因素,單憑一個工齡是沒法判斷你的退休金的。不同工作年限的職工,如果同單位、同等級,養老金的計算方式方式會不會一樣呢?
這里的退休工資有兩種計算情況,如果工齡等同於養老保險繳費年限(或視同繳費年限),那麼39年工齡肯定要比35年工齡領取的養老金更多;如果工齡不等同於繳費年限,那麼就難以比較兩者的大小了。
我國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實施改革,並與1995年開始建立養老金個人賬戶,實施個人繳費。
1991年6月26日,國務院發布《關於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國發[1991]33號),開始全國性的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實行社會統籌並從1992年4月開始個人繳費。
1995年3月1日,國務院發布《關於深化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通知》(國發[1995]6號),建立養老保險統籌賬戶和個人賬戶,退出了兩套方案,由各省、直轄市、自治區選擇試行,各地開始建立個人賬戶,但建立的時間不一,最早的從1995年1月1日起實施,最晚的建立於1998年元月1日。
自1995年建立了養老保險個人賬戶之後,養老保險制度就逐漸實行了省級統籌,並逐步實行全國統籌。
39年工齡和35年工齡,參加工作的時間都早於1995年,因此這兩類人都是「中人」,他們的養老金都有三個構成部分,即個人賬戶養老金,基礎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
兩者適用的計算公式是一樣的,但由於繳費年限和視同繳費年限不同,因此養老金賬戶中的額度也不一樣。
假設工作單位、職位、收入水平、繳費基數、退休年齡都是一樣的,那麼39歲和35歲的基礎賬戶額度是相同的,但是個人賬戶和過渡性養老金卻不一樣,39歲的賬戶裡面會比35歲多4年的繳費時間,額度自然也會高很多,每月領取的養老金大概相差5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