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老保險 > 中國古代哪個朝代對老年給養老金

中國古代哪個朝代對老年給養老金

發布時間:2022-07-31 19:17:04

❶ 古代有沒有退休金制度古代人如何養老呢

在中國古代,除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國理念,更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那古代的養老制度會是什麼樣的呢?咱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

清代,康熙、乾隆兩帝憑借國家雄厚的財力、安定的社會環境,先後幾次舉行規模宏大的「千叟宴」,為「康乾盛世」添寫了一段佳話。清朝規定,兒子再窮也必須設法贍養父母,如果因貧困導致父母自縊身亡,要按照過失殺父(母) 罪被杖責100下,流放1500公里。

《詩經·大雅·既醉》雲:「孝不匱,永不爾類。」意即孝子敬老的孝意無窮無盡,勢必經常感化影響整個家庭,乃至整個民族。古代敬老、養老習俗,相沿至今,是值得發揚光大的優良傳統。

看完這些之後,您有沒有想過要穿越到古代去養老呢?

❷ 唐代統治者對養老非常重視,他們都是怎麼養老的呢

我國自古就有以孝治天下的理念,更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樂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其中唐代的養老政策超過之前的任何一個朝代。

唐朝頒布了相應的法律,規定老人可以安排護工。年紀超過80歲的老人,國家都會分配一個人來服侍他們。超過90歲,可以分配兩個人服侍。超過100歲分配5個人來服侍,這一切都是免費的。當然古時候能夠活到80歲的人非常少。

同時還進一步規定了不孝之人的懲治辦法,對於毆打父母不贍養父母,法律上有相應的嚴懲辦法。唐代還設立了專門的早期養老院給孤獨老人,這些都提高了老人的地位和待遇,促進了家庭的和諧和社會的穩定。

❸ 在唐朝時期的老人,會享受哪樣的待遇和照顧呢

一、序言

《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禮記中記載的大同社會雖然一直未曾被封建王朝所實現,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歷史上的封建王朝未對實現大同社會的目標進行努力。

養老問題關系社會秩序與倫理體系的穩定,唐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的強盛朝代,對養老問題尤為重視。

先前已經有許多人對官僚階層的養老進行了分析,這里想將目光放到那些社會最底層的普通民眾,和大家一起探討唐朝的農村養老,希望能給大家一個關於古代農村養老更完整的認識。

五、結語

通過本文回顧及分析,不難看出唐朝的養老制度已經達到了較為完備的制度,體現了唐朝統治者對實現“老有所養”的追求,這種追求固然有統治者自身維護統治的需要,但客觀上也起到了緩解百姓負擔的作用。

不過,這些養老制度固然不錯,但是我們也不應過高評價,理由在於唐朝時期絕大多數民眾實際上很難活到上述照顧年齡,這就使得這裡面的部分制度實際上無法得到適用。

❹ 中國古代哪個朝代的官臣退休待遇最好

就古代來說,應該是宋朝的官員的退休待遇最佳,宋朝可以說是士大夫的黃金時代,據考證,官員退休後是可以繼續拿著工資的。

❺ 古代退休制度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各朝各代退休制度什麼樣

退休制度是當今社會重要的制度之一,國家公務人員到了法定年齡就可以退休並領取養老金,其他公民可以依法繳納養老保險,到了法定退休年齡就可以領取養老金,給老年生活多一份保障,健全的退休制度也是很好的福利保障。一個和諧的社會應該是老有所依,壯有所用,幼有所長,良好的退休制度也是檢驗社會福利程度的標志。

之後的每個朝代都在周朝的基礎上進行了改善,漢朝時可以自願請求退休但自由受制於皇帝,唐朝時對於退休的官員有了更多的優待。宋朝時允許官員蔭補後孫和半退,清朝時退休年齡變為六十,直到現代退休制度也在日趨完善。求關注求點贊呀。

❻ 古代有沒有退休金制度古代人如何養老

養老,是每個人都關心的問題,同時也是每個時代都關心的問題。養老制度不是今天才產生的新鮮事物,而是從古至今伴隨著文明的進步在不斷地發展變化著。那麼古代人有“養老金”嗎?如果有,是什麼樣的?如果沒有,他們又靠什麼養老呢?

小編通過查閱古代文章典籍才發現,原來古代人的養老方法並不比現在遜色。而且古代以孝治天下,不孝兒女不僅受到社會的唾棄,同樣受到法律的制裁。那麼,他們到底是怎麼做的呢?

一、養兒防老

不用說,靠兒女孝敬養老一直是養老最根深蒂固的思想,尤其在古代農耕社會,人是最重要的勞動力,多生養孩子,不僅能老有所養,還能夠增添家中勞力,從而增加家庭收入。

清代延續明代制度,繼續開辦“養濟院”和“施棺局”。即便到了清末國家較為衰弱之際,對養老的支出也毫不吝嗇。

除了建養老院,政府也通過賞賜財物、減免稅負、授官賜爵等方式讓一部分高齡的或有特殊情況的老人(比如在戰爭中立過功勞的老人)安享晚年。授予老人官位開始於北魏。北魏孝文帝曾下詔,授予70歲以上的老人各種官位。而賜爵的做法在漢代就有了。

五、民間資本養老

古代民間資本養老主要出於公益而不是盈利。很多是富商大官通過捐獻自己的財物秀建養老院。例如在與南宋對峙的金國興中府,有位叫劉廂使的漢族人,遣散家中奴婢,拿出全部財產興建“孤老院”。

除了資源捐獻,有時皇帝也會下令強迫一部分富人捐贈。朱元璋時期就強制或引導,讓富人出錢,在全國各地建立公共墓地,使那些死後無錢買墳地的老者能夠落葉歸根。還有,養濟院和施棺局等救濟機構的運行資金,很多都是民間大戶人家和官宦貴族捐助的。

明清時期,在明清時期,各類養老機構大都是民辦的,養老資金得到了各地中產階層以上人家的大力捐贈。如施棺局,在清代,90%以上都是民辦的。

六、乞討養老

無可否認,社會和家庭都盡最大努力讓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但中國人口眾多,因為各種原因,還是有一部分老人流離漂泊,無依無靠,只能靠街頭乞討來度過餘生。

看完古代的養老制度,不禁感慨,原來他們也有這么多完善的制度,甚至有因為不贍養老人而處以死刑的法律,古人對孝文化的推從不是現代社會能夠比擬的。

❼ 現在的養老制度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又是怎樣的

養老制度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在那個時期,有個梁武帝,他為有疾病的,無法養老的人建立了孤獨院,讓很多老年人在那裡養老,並派人去照顧他們的起居飲食,也是比較賢明的一個君主了。後來的朝代為了彰顯君主的賢明,也設立了不同名稱的養老院,比如唐代的悲田院,還有宋代建立起來的福田院,清朝的普濟堂、明朝的養濟院等等,這些院落都是供養老人,負責給他們善始善終的地方,而且很多朝代,不僅給老人養老,還給他們免費看病,所以,我們現在的養老制度也是流傳了很多年了。

養老制度已經流傳了上百年了,歷朝君主都比較看重百姓的幸福指數,尤其是老年人的,他們將老年人作為國家的重點保護對象,無非也是想在歷史上能留下一個好的名聲,但是現在的養老制度是最為完善的。

❽ 古代歷史上哪個朝代的,官臣退休待遇最好

我們現在國家的退休年齡都是在60歲左右。大家到了60歲便開始頤養天年。但在古代的時候,雖然是有退休這個制度,但是很多的情況下是到一定70多歲才可以退休的。在古代能夠活到70多歲也是比較不容易的。縱觀這么多個朝代,退休待遇最好的應該就是屬宋朝了。其他的朝代都是變相去壓榨那些官員。

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中,可謂是越來越好,從古至今,現在大家已經可以在60 歲左右就退休了。可以用自己剩餘生命的時光去感受這個世界的不一樣。讓大家的年老的時候也可以很安心的享受自己的晚年時光,這是一個國家的強大所帶給我們的福利,也是一個國家強大最好的證明。

❾ 古代有沒有類似現代的福利養老制度

我覺得古代的時候國家是有相當於現在的養老制度的,因為中華上下五千年來基本上所有的朝代都信奉的是孔子的治國思想,以仁愛為中心,推崇孝道,治國治家,我覺得中國人在孝這方面還是有很大值得贊同的地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是我國尊老愛老的傳統美德,很多史料記載,歷朝歷代有很多好的養老措施。

也正是因為我國把孝看的很重要所以自古以來出了許許多多令人贊嘆的孝心人物,現在亦是如此,孝的觀念深入人心,孩子們知道孝順父母,關心父母,國家也對老人的贍養問題出了相關的規定,讓老人在老了之後也能享受到國家的關懷。

❿ 我國最早的養老法令出現在什麼朝代

養老起源於原始社會末期,夏商兩代繼承之,但西周才在制度上臻於完善。《禮記·王制》:「凡養老,有虞氏以燕禮,夏後氏以饗禮,殷人以食禮,周人修而兼用之。五十養於鄉,六十養於國,七十養於學,達於諸侯。」這說明西周規定按年齡大小由地方或國家分別承擔養老責任,在政策上,不僅中央要負責養老,地方也要負責養老。凡年滿五十的則養於鄉遂之學,年滿六十的則養於國學中的小學,年滿七十的則養於國學中的大學。這種養老制度,自天子以達諸侯,都是相同的。不過一國的長老,由諸侯致養,若是天下的長老,則由天子致養。西周養老不僅鑒於老年人積累有豐富的知識經驗,更出於宗法的等級社會的需要:按長幼之序,定尊卑之禮。正如《王制》所說:「養耆老以致孝。」《禮記·鄉飲酒義》也說:「民知尊長養老而後能入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長養老,而後成教;成教而後國可安也。」這就是西周重視養老制度的根本原因。
國人一直非常關心孩子的成長,有關家教方面的理論與實踐很多,甚至一些名門望族的家訓成了傳家法寶,像嚴氏和曾氏就是比較著名的。但對老人的贍養似乎遜色得多,既缺乏必要的機制,也缺乏系統的理論。特別是今天的中國,已經進入老齡社會,老年人口過億半,養老越來越成為社會的大問題。縱觀古今,各朝各代贍養老人的做法差異很大,最好的要算漢代了。
西漢初期,國家剛剛恢復安定,皇帝就頒布了養老詔令,凡80歲以上老人均可享受「養衰老、授幾杖,行糜粥飲食」的待遇。漢高祖詔曰,凡五十歲以上的子民,若人品好,又能帶領大家向善的,便可擔任「三老」職務,由鄉而縣,與縣令丞尉「以事相教」。盡免徭役,每年十月還賜予酒肉。漢文帝詔令:「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飽。今歲首,不時使人存問長老,又無布帛酒肉之賜,將何以佐天下子孫孝養其親?今聞吏稟當受鬻者,或以陳粟,豈稱養老之意哉!具為令。」
到了成帝建始年間,又將享受這種法定待遇的老人最低年齡降到了70歲。每年秋天,由地方政府普查人口,對高齡老人進行登記造冊,舉行隆重的授杖儀式。如《後漢書·禮儀志》中記載:「仲秋之月,縣、道皆案戶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哺之糜粥。八十、九十,禮有加賜。玉杖長尺,端以鳩飾。鳩者,不噎之烏也,欲老人不噎。」從這個記載來看,漢代的養老敬老,不僅務實,而且還有良好的健康祝願。
據1959年在甘肅武威縣咀磨子18號漢墓內出土的一根鳩杖杖端系著的王杖詔書木簡,以及1981年在同一地點漢墓中出土的一份西漢王杖詔書令冊木簡記載,漢朝的養老敬老法規始終一致,沒有間斷過,而且每隔一段時間皇帝就要詔告天下。
最耐人尋味的是西漢詔書中明確寫道:「高年賜王杖(即前文中的玉杖),上有鳩,使百姓望見之,比於節。」「年七十以上杖王杖,比六百石,入官府不趨。」當時的「六百石」官職為衛工令、郡丞、小縣縣令,相當於處級幹部。那也就是說,漢代的七十歲老人在「政治」上享受處級待遇,持王杖進入官府不必趨俯,可以與當地的官員平起平坐。
漢代老人的「政治」待遇還體現在可以「行馳道旁道」。馳道是專為天子馳走車馬的,絕對禁止他人行走。即便是皇子,也不允許。可見漢代老人是何等特殊!
詔書還明確規定,各級官府嚴禁對高齡老人擅自徵召、系拘,也不準辱罵、毆打,違者「應論棄市」。其中記載了汝南地區雲陽白水亭長張熬毆辱了受王杖者,還拉他去修道路。這件事影響很大,太守判決不了,廷尉(相當於今天的最高法院院長)也難斷決,只好奏請皇帝定奪。皇帝說:「對照詔書,就該棄市。」張熬被判處死刑。今天看來不可思議。

與中國古代哪個朝代對老年給養老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洛陽秦皇島哪個城市更適合養老 瀏覽:713
2021年養老退休金還會上調嗎 瀏覽:860
老年人便秘吃什麼最快排便 瀏覽:18
重陽節百度ppt 瀏覽:346
父母向孩子道歉有什麼好處 瀏覽:484
長壽花苞外層都乾枯了怎麼回事 瀏覽:570
老年人骨頭變窄 瀏覽:874
對老公的父母的稱呼有哪些 瀏覽:111
老人家適合吃哪種人參 瀏覽:770
行孝順事做感恩人演講稿200字 瀏覽:311
敬老院床頭的關心祝語 瀏覽:913
上饒養老金查詢 瀏覽:848
西安體檢怎麼樣 瀏覽:204
長壽北到南天湖有多少公里 瀏覽:514
老人的退休金兒女可以瓜分嗎 瀏覽:182
做建築的父母是什麼脾氣 瀏覽:586
老年人腰痛偏方 瀏覽:901
長壽花怎麼讓葉片大又肥厚 瀏覽:939
女孩子說自己是老年人怎麼回 瀏覽:1
老人家暈倒後一直拉肚子 瀏覽: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