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金磚四國」是誰提出來的
「金磚四國」來源於英文BRICs一詞,是指巴西(Brazil)、俄羅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國(China)四國,因四個國家英文名稱首字母組合而成的「BRICs」一詞,其發音與英文中的「磚塊」(bricks)一詞非常相似,故被稱為「金磚四國」。BRICs一詞最早由高盛證券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在2001年11月20日發表的一份題為《全球需要更好的經濟之磚》(The World Needs Better Economic BRICs)中首次提出,2003年10月,該公司在題為《與BRICs一起夢想:通往2050 年的道路》(Dreaming with BRICs:The Path to 2050)的全球經濟報告中預言,BRICs將於2050年統領世界經濟風騷,其中:巴西將於2025年取代義大利的經濟位置,並於2031年超越法國;俄羅斯將於2027年超過英國,2028年超越德國;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中國可能會在2041年超過美國從而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印度可能在2032年超過日本;BRICs合計的GDP可能在2041年超過西方六大工業國(G7中除去加拿大),這樣,到2050 年,世界經濟格局將會大洗牌,全球新的六大經濟體將變成中國、美國、印度、日本、巴西和俄羅斯。高盛的這份經濟報告,使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四國作為新興經濟體的代表和發展中國家的領頭羊受到世界更多的關注,由此BRICs(譯稱 「金在2003年首創「金磚四國」(BRIC)稱謂的高盛公司調查顯示,預估至2027年, 「金磚四國」的GDP總和將超7大工業國(G7),時間比原先的預估提前將近10年。西方國家在2008年開始的金融風暴中受挫嚴重,相對讓「金磚四國」的GDP佔世界經濟的比重上升速度很快,四國的地位也日益看漲。中、俄、印、巴四國都是主要的新興市場國家,在國際上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有共同的利益和關切,也促進了共同的發展。後來由於南非的經濟發展強勁,因而「金磚四國」(BRICs)變為「金磚五國」(BRICS),加南非(South Africa)的稱謂便風靡世界。
⑵ 金磚四國 是一個組織嗎
「金磚國家」從本質上來說是一個非國家行為體,它與國家行為體構成互補關系,在國際關系中應具有雙重特徵:一方面,它是國際政府間組織,另一方面,它是國際非政府組織。以往,我們比較重視金磚國傢具有國際間政府組織屬性的一面,而忽視了國際非政府組織的一面。非政府組織由於其草根性特徵決定了它具有構建社會基礎的潛質。國際非政府組織由於它代表民意,因而在國際關系中可以發揮政府機構所不能發揮的作用。
傳統「金磚四國」(BRIC)引用了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的英文首字母。由於該詞與英語單詞的磚(Brick)類似,因此被稱為「金磚四國」。南非加入後,其英文單詞將變為「BRICS」,並改稱為「金磚國家」。
⑶ 「金磚四國」是指哪四個國家
中國、 印度、 俄羅斯、巴西。
⑷ 什麼是金磚國家
金磚四國是指巴西、俄羅斯、印度及中國四個有希望在幾十年內取代七國集團(由法、美、英、西德、日、意、加主要西方工業國家最高級首腦組成)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的國家。這個簡稱來自這四個國家的英文國名開頭字母BRIC (Brazil、Russia、India、China)的諧音BRICK(意指「磚頭」)。一般認為,這個概念最先是由一份高盛投資銀行的研究報告提出的,從而被廣泛討論。這份2003年的報告,其主要觀點是金磚四國的經濟發展迅速,在2050年將超越現在世界上大多數最富有的國家。另外,金磚四國的概念,有時也用來定義謠傳中的這四國在2002年所簽署的關於貿易與合作的協定。實際上,由於高盛該份研究報告被廣為接受,金磚四國的概念被廣泛的用來定義這四個國家所組成的一個市場,甚至更一般的用來定義所有新興的工業國家。 金磚四國這四個國家中,巴西被稱為「世界原料基地」;俄羅斯被稱為「世界加油站」;印度被稱為「世界辦公室」;中國被稱為「世界工廠」。 中國——世界工廠 中央之國——中國堪稱世界最具發展活力的經濟區域,引進外資額最高,成為全球最大企業集團的生產基地。擁有13億居民的中國是世界上的第一人口大國,充裕、廉價、可靠的勞動力驅動了中國經濟繁榮,除了無以倫比的價格優勢之外,就業人員的素質也在不斷提升。國際輿論認為,在"金磚四國"中,經濟發展最突出 的就是中國。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在近30年的時間內經濟年平均增長率超過9%。美國高盛公司研究報告稱,只需保持當前發展態勢,中國經濟規模將先後在2016年超過日本,在2041年超過美國。不過,世界經濟增長的發動機下面也潛藏著危機。雖然中國央行制定了貸款限制措施,經濟過熱的隱患依然未能消除;城鄉、個人收入之間的巨大剪刀差也令發展失衡,危及社會穩定;環境污染更加惡化。另外,中國股市缺乏獨立、有效的監控機制,政府操縱股市;原料不足、能源缺乏等一系列問題都為中國經濟製造了瓶頸 巴西——世界原料基地 巴西是南半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國土面積和人口分別占拉美地區的1/3。 巴西的國民生產總值高居拉丁美洲之首,在2008年達到1.23萬億美元,人均GDP達6485美元。除傳統農業經濟之外,生產、服務行業也日益興旺,更在原材料資源方面占據天然優勢。巴西擁有世界上最高的鐵、銅、鎳、錳、鋁土礦蘊藏量,另外,通訊、金融等新興產業也呈上升趨勢。巴西前總統、工人黨領袖卡多佐制定過一套經濟發展策略,為其後的經濟振興奠定了成功的基石。這套經改政策後來為現任總統盧拉所發揚光大,其核心內容在於:引入靈活的匯率體系;改革醫療、養老制度;精簡政府官員系統。然而,有批評家認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工人黨內部貪污受賄不斷,在很大程度上動搖了現任政府的統治根基。南美這塊沃土之上的經濟騰飛是否具有可持續性?機遇背後的風險也是巨大的。立足於巴西市場的長期投資者因此而需要強韌的神經和足夠的耐心。 印度——世界辦公室 印度被認為是亞洲經濟奇跡的象徵。自1991年經濟改革以來,印度GDP一直呈穩步增長態勢。而且 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民主國家,6000多家上市公司也使其股市規模空前壯大。在過去的20年間,印度經濟以每年平均5.6%的速度穩定成長,而在經濟前台的背後,是一支高素質的就業大軍。據初步統計,西方企業在印度約2300萬高校畢業生眼中越來越富有吸引力。 美國最大的1000家公司當中,四分之一的企業使用在印度開發的軟體。印度葯業也在全球市場占據了重要地位。世界上40%的「學名葯」(專利期已過的葯品葯劑)是在印度生產的,這一行業帶動個人可支配收入以兩位數字的增長率飛速上漲,與此同時,印度社會出現了一批註重享受、樂意消費的中產階級。另外,一些大的基礎建設項目,如6000公里長的高速公路網路、興旺發展的出口貿易也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後繼力量。有報告稱,到2020年,印度將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其對外貿易在世界各國外貿排名榜上將躍至第10位[4]。當然,印度經濟也存在不可忽視的弱點,例如:基礎設施不夠完善、高額財政赤字、能源及原材料依賴性過高等。政治方面,社會倫理道德觀念變化、克什米爾地區局勢緊張都有可能引發經濟動盪。 俄羅斯——世界加油站 走過1998年金融危機的俄羅斯經濟就像從灰燼里飛出的一隻浴火鳳凰,在新近國際信用評級當中,被著名的證券研究機構——標准普爾評為投資等級。石油和天然氣價格上漲無疑為俄羅斯經濟增添了雙翼。這兩大工業血脈的開采和生產控制了今天五分之一的國民生產,並且創造了50%的出口貿易產值和40%的國家收入。另外,俄羅斯還是鈀、鉑、鈦的第一大產國。與巴西的情況有些類似,俄羅斯經濟的最大威脅也隱藏在政治之中。普京政府雖然在其五年任期內成功地將國民生產總值提升了30%,可支配國民收入也有明顯增多,但政府當局在處理尤克斯石油公司一案所體現出的民主缺失卻成為遠期投資的毒葯,無異於一把隱形的達摩克里斯劍。雖然俄羅斯地大物博,能源豐富,如果缺少了有效遏制腐敗的必要體制改革,政府在未來發展態勢面前依然不能高枕無憂。如果俄羅斯從長遠角度來看不滿足於只做世界經濟的加油站,當務之急必須致力於現代化改革進程,提高生產效率。投資者應該尤其密切關注當前的經濟政策變化,這是除原料價格之外,影響俄羅斯金融市場的另一重要因素。。
⑸ 金磚之國 觀後感 2000字
《金磚之國》觀後感
近期,觀看了最近央視熱播的大型紀錄片《金磚之國》,我用了將近兩天的時間把金磚之國的九集內容從頭到尾看了一遍,並記錄下了相關的內容。何為金磚之國?金磚國家是高盛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吉姆·奧尼爾在十年前最先提出的,通常指四國:中國、俄羅斯、巴西、印度。而在央視大型紀錄片《金磚之國》中把南非也列入其中,這樣,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南非五個國家的英文名稱首字母組合而成的「BRICS」一詞,其發音與英文中「磚塊」一詞非常相似,故被稱為「金磚之國」。紀錄片《金磚之國》以每個國家兩集的篇幅,對俄羅斯、印度、巴西、南非四個金磚國家進行系統、全面的介紹,給中國民眾提供了一個系統了解「金磚國家」的窗口。該片闡述金磚國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把握機遇、經濟騰飛的過程,揭示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力量步入上升期的客觀現實。《金磚之國》是全球范圍內第一部從整體上全面反映金磚國家發展變遷的紀錄片,是首部梳理了金磚國家經濟崛起歷程的紀錄片。該片從經濟發展、民生民情、文化習俗等各個方面全面介紹這四個國家,雖然各國在政治、經濟體制、文化習俗等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金磚國家都是經過一系列改革,從最初的失敗、迷茫、疑惑慢慢走向成功的,這其中夾雜著辛酸、懷疑、忍耐和努力,但卻為後來的成功打下了基礎。金磚國家的改革歷程告訴我們,無視本國國情,盲目照搬別國經驗的狂飆突進式改革,會給社會帶來動盪和風險。只有開放和市場化才是當今世界新興國家經濟改革的必由之路,它必然要破除固有經濟體制、文化思想、政治框架、社會習慣的藩籬,不付出代價的改革只是一種空想。「全球化」一詞是金磚國家經濟迅速走向世界的代名詞。俄羅斯自1991年蘇聯解體後,展開了以「休克療法」為只要方式的改革,全面擁抱市場經濟。印度、巴西、南非也開始相繼轉向市場化、全球化、科學化的實施。回想中國在清政府執政時期採取的閉關鎖國政策,使當時的經濟、科技文化水平遠低於一些國外發達國家,這也是導致近代中國落後於世界的原因之一。1978年底,中國開始打開國門,以改革開放的姿態,逐步探索市場經濟的道路。中國做為金磚國家之一,不僅要克服全球化帶來的弊端,還要抓住機遇,發展經濟。2012年3月5日,對於俄羅斯人民來說,這是激動人心的一天,因為總統候選人、現任總理普京以63.75%的得票率再次贏得總統選舉,這是他繼2000年首次當選總統、2004年成功連任後第三次任總統。普京——一位俄羅斯的傳奇領袖,他的當選不僅是俄羅斯的驕傲,更是俄羅斯民眾的希望。普京當時在俄羅斯正面臨國內動盪不安、「休克療法」尚無見效且弊端顯現不斷地雙重情況下上任的,他的上任不僅改善了俄羅斯的經濟危機;縮小了貧富之間的差距;有力穩定了俄羅斯的國力,改善了人民生活。他注重對國內教育、衛生、養老金以及住房等方面的實施,俄羅斯國家的困難戶享有18平方米的免費住房,還享有學齡前的免費教育。我想做為普京領導下俄羅斯的人民應該是發自內心的感覺幸福。
看著《金磚之國》紀錄片,我們會隨時想著我們中國的發展問題。看到休克療法給俄羅斯帶來很多糾結的時候,我們慶幸我們始終堅持漸進主義改革。我們看到南非資源依賴性的發展模式,因為資源在逐漸減少和枯竭的時候,帶來了很多新的困難。我們就想到中國發展的資源瓶頸,我們一些資源型地區,將來該如何轉型和升級。我們看到印度的服務業非常發達的時候,會想到中國的服務業還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套用《金磚之國》紀錄片的總顧問陳雨露先生的話「金磚之國更貼近中國」。在觀看了九集記錄片之後,我總結了以下金磚國家的共同特點:1、都是發展中國家 2、都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 3、都具有巨大的人口優勢 4、本國的經濟政策越來越靈活。用一句話來形容的話,那就是年輕充滿未來的國家。就如同我們這樣年輕朝氣蓬勃的一代。80後的我們正是「金磚」的一代。俄羅斯,在蘇聯解體之後繼承了大量的負債和落後的國營企業。它負重前行,藉助債卷、依靠豐富的自然資源如今厚積薄發、飛速成長成為一個新興的經濟體。巴西,從1929年之前的單一經濟——出售咖啡,慢慢轉變為輕工業,到當今幾乎能觸及到所有商品的貿易。聯想我們自己,身世處境如同俄羅斯那樣落後,知識、能力又像巴西那樣單一、粗糙。我們是否該學習它們那種負重前行、不斷完善自身的精神呢?我們年輕人,如同那些年輕的國家一樣,沒有強大的靠山,沒有豐富的經驗和技術,什麼都要靠自己。盡管我們知道自己有很多缺點,但好強的我們不願正對自身的錯誤。我們是有朝氣的、我們是有希望的、我們亦是有能力的。只要我們把這份好強的勁,充分利用在事業上、利用在為家庭創造幸福上、為了國家及整個社會的建設上。那麼我們就會有一個精彩輝煌的人生。國家的改革必須大手筆、大膽創新地去干,同時又面臨著很大的存亡風險。一些領導者,不惜冒著成為歷史罪人的壓力實行著自己的改革方案。鄧小平是如此,南非國父曼德拉亦是如此。即使被打入萬丈深淵,他們也堅信著自己的信念,渴望著有朝一日使那些反對者們最終能理解,並為之而奮斗著。他們那份執著、自信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國家在不同時期需要改革,人也需要改革。不斷審視自己、改變自己、完善自己。拋開之前所有陳舊的觀念,下狠心改正自己的缺點。想要在競爭激烈的現代化社會中證明我們自身的能力,尤為的需要全面的認識自我,在清楚了自身的詳細情況後,我們才能夠對症下葯,減少自己的缺點強化自己的優點,慢慢的達到完善自身的目的。改革總是痛苦的,但時代在前進,已經容不得我們再有半點的懈怠,讓我們與時間賽跑,朝著美好的未來奮勇前進吧!拋開《金磚之國》所要表現的政治問題、文化問題、經濟問題。就說它的拍攝及製作,其宏大的場面,恢宏的音樂,以及極具創意的特效,堪比一部聲勢浩大的電影,深深的震撼了我。其中所講述的內容又包羅萬象,看後受益匪淺。也許其中所涉及到的政治、文化、改革、發展,離我們已遠。但這樣的製作水平,正是我們所要努力學習的高度。可以參照其中的編劇、拍攝、製作、配音等方式,自行模擬製作片子,以便了解其中的難點,認識自己在製片中的不足,怎樣揚長避短,把片子做好。這樣既提高了製作技術,又為今後製作比現今更高水準的片子打下良好的基礎。我們的企業是新興企業,稍加時日必能如「金磚之國」那樣,厚積薄發、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