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養老保險繳費對賬單顯示的過賬是什麼意思
養老保險繳費對賬單顯示的過賬是您已經提取了養老保險費,或者是已經將養老保險返還到了你的賬戶上。
B. 領養老金必須是本人的銀行卡嗎
摘要 您好親,是的哦,一定要本人的卡。應該是個人帶身份證去社保局指定的銀行去辦理銀行卡。
C. 2019年社會養老保險男多少歲才能拿到養老保險金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改革時間表:2018年起延退
對於改革的時間表,社科院的報告建議,2015至2017年實現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退休金制度和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並軌,2018年開始延遲退休年齡。
按照其設計,未來我國退休年齡將有兩類:一是職工養老保險的養老金領取年齡,二是居民養老保險的領取年齡。對於職工養老保險的退休年齡改革方案,報告建議:
第一步,2017年完成制度並軌時,取消女幹部和女工人的身份區別,將職工養老保險的女性退休年齡統一規定為55歲。為了減小對女性工人的影響,可以規定在一定的時期內,女性工人可保留選擇按照舊制度退休的權利。
第二步,從2018年開始,女性退休年齡每3年延遲1歲,男性退休年齡每6年延遲1歲,直至2045年同時達到65歲。
而就居民養老保險的退休年齡改革方案。張車偉認為,這項制度建立時間不長,也需要保持一定的穩定性,以保證制度的嚴肅性和信譽度。因此,建議從2033年開始每3年延遲1歲,直至2045年完成。
醉翁之意不在延退,在於補養老金缺口
為啥要延遲退休?初衷無非是為養老保險基金「卸包袱」。有專家指出,到2035年中國將面臨兩名納稅人供養一名養老金領取者。如果把退休年齡男性提高到65歲,女性提到60歲。則多收5年養老保險,少發5年養老金。有專家算過賬,退休年齡每延遲一年,全國養老統籌金可增長40億元、減支160億元,減緩基金缺口約200億元。
養老並軌後,我國更面臨萬億成本的缺口,延遲退休尤顯得必要和緊迫。顯然,推行延遲退休政策,主因在於緩解養老保險金的缺口。而這,其實與「70歲身體還好」並無太多關系。
延遲退休之殤:新的「以貧養富」
目前,中國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繳費占工資收入的28%,居全球最高水平之列,而機關和事業單位未納入社保體系,不用個人交一分錢,退休時養老金卻是前者的3倍。這種不公平成為目前人們反對延遲退休的主要原因。而如果延長退休年齡,就意味著企業又要多繳五年費用,這樣的負擔實在太重。
反對者最普遍的理由是「在工作崗位撐不到65歲」;同時,「可能成為部分權力階層繼續保有權力的借口」也成為反對者的第二大隱憂。其次,給青年人就業帶來壓力、想盡早拿養老金享受生活都成為反對的主要因素。對普通勞動者而言,工作沒有權力利益,辛辛苦苦熬了一輩子好不容易熬到了退休,卻又趕上了延遲退休,自然心生不滿。
而官員和專家大多希望延遲退休,因為這對他們最有利。延遲的不僅是工作,更是權力利益。
計劃趕不上變化
為什麼養老會讓我們不知所措?「冤有頭,債有主」,這一切都要從養老政策的變化說起。
對此,有網友這樣描述這些年的變化:「30年前宣傳『計劃生育好,政府來養老』;20年前改為『計劃生育好,政府幫養老』;10年前徹底顛覆了過去的承諾,改成了『養老不能靠政府』;現在我們老了,又說適時推遲養老計劃!我們怎麼辦?」
推遲養老計劃意味著,從25歲開始工作到65歲,要繳納40年的社保,而以2011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73.5歲計算,卻只能享受8年養老社保。對此尷尬境況,有網友調侃,「我們要做孫悟空,活得長,才是硬道理!」
要活多久才能把養老金賺回來
假設小白領王三在北京工作且長期定居,月薪是一萬元,連續交滿了30年養老金,那麼他交的總額是:
10000×28%×30×12=100萬,個人繳納部分是29萬。
等到他退休了,每個月可以領取的養老金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個人繳納除以168,也就是1700元,另一部分是社會平均工資的30%,因為他交了30年,4672×30%=1400。兩者相加,1700+1400=3100元。
這就是他每個月能拿到的養老金。很幸運,他只需要花27年就能夠拿回本金,此時他已經是87歲。由於社會平均預期壽命是74歲,其中的差額13歲就是你的目標線,你必須要活過平均年齡13年,才能拿回本金,保證自己不虧。
D. 走賬是什麼意思
會計上「走賬」有兩個意思。
1、業務發票開具你公司戶頭,付款從你的公司戶頭付出,進入你公司成本費用。
2、資金打進打出,只需要你的銀行戶頭,不需要你入賬,為別人轉一下款的意思。
(4)養老金過賬擴展閱讀:
廣義上:走賬就是記賬,借貸同時計入而已。狹義上:根據借貸相等原則,現金或銀行(還可以是應收應付科目)一方很好確定。另一方計入哪一科目就指的"走賬",就是記賬的意思.走賬,就是記到帳裡面。理論上所有相關業務都要記賬,但是有些不正規的企業,就會隱瞞部分業務,不記賬,這是違法的。
E. 養老保險農轉非有5年自己個人交了6年單位交了4年,該怎麼計算交費年限
「4050」向城鎮標准看齊
和周大爺一樣,家住大竹林街道的農轉非「4050」人員石增凡也曾有過疑慮。
老曾家的土地於2006年被徵用,拿到27600元補償安置費後參加了儲蓄式保險,每月能領取210元的養老金。「如果參加了新養老保險,這筆錢就沒了。」老曾說,剛開始時,他非常擔心辦了養老保險後一家人的生活會越來越難過,然而當他細細算過賬後,想法卻有了改變。
「我今年52歲,我個人一次性繳費總額為20500元,因為政府已經補貼了一半,我自己只承擔一半。」他說,按照相關規定,如果之後不繼續繳費,自己到退休年齡後將按450元的最低標准領取養老金,比現在的210元養老錢高一倍還多。
「『4050』人員在一次性繳費後,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前,鼓勵其繼續按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規定繳納養老保險費,多繳多得。」孫志堅說,繼續繳費不滿5年的參保「4050」人員,養老待遇在最低養老金基礎上,每繳一個月增發最低養老金的1%;繳費5年以上的參保「4050」人員,則將按城鎮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計發辦法計算其基本養老金,「這個待遇將大大超過最低養老金標准。」
中青年人員繳費年數可累計
江北區觀音橋街道的宋莉娟對被征地農轉非養老保險的政策理解得很明白,她參保後就拿到了財政給予的5000多元補貼。
原來,宋莉娟以前曾以個人身份參加了養老保險,並已繳費4年。按照被征地農轉非養老保險政策,她參保後繳費年限將前後合並計算。由於財政對農轉非養老保險參保人有補貼政策,按照有關計算標准,她以個人身份參加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4年時間,政府要補貼5000多元。
但像宋莉娟這樣明白政策的人是少數,更多的被征地農轉非人員並不清楚,一些人甚至還擔心參保後若沒有繼續繳費,之前投保的錢會打了水漂。
「其實他們完全可以放心。」孫志堅說,中青年農轉非人員參保後,若不立即接續參保,錢也不會白繳的。因為今後若參加工作,或以個人身份接續參保的養老保險繳費年限可以前後合並,在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計算。只要繳滿15年,時間一到就可以按月領取養老保險待遇。同時,他提醒廣大被征地農轉非人員,該社會養老保險辦理的截止時間為2009年6月底,現在還沒有參保的,務必抓緊時間,及時辦理。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F. 活到多少歲養老保險才夠本
這個問題沒法具體回答你的。因為誰也沒法幫你計算出幾十年之後的養老金,養老金計算涉及到諸多因素:當事人每一年的繳費基數、當地每一年的社平工資、參保時長、屆時個人賬戶余額等幾十上百個數據。但根據目前來說,當事人的繳費金額(公司繳費金額本身就與當事人沒有關系)一般是在退休後6年左右就可以全部領會。
拋開上述不說,用人單位本就應當按照《社會保險法》相關規定為當事人參加包括養老保險在內的五險,否則就有可能被社保處罰。另外,即便是單位違法給當事人發放所謂補助的方式頂替養老保險繳費,也必然不是將公司繳費金額全部給個人,因為那樣的話不但沒有節約成本,還要承擔被社保處罰的風險。
G. 養老保險繳費賬單顯示的過賬是什麼意思
過賬意思就是說明交費入了養老保險徵收賬戶了。
H. 為什麼我入職時候養老金單位交的多,越來越交的少
有人問,為什麼退休工資比年輕人月薪還高?很多年輕網友紛紛表示,這太不公平了,心理不平衡。回答這個問題,咱們實事求是、客觀公正討論,不是來拉仇恨的,好嗎?
前不久,某企業搞自願申請提前內退,單位大院的大門差點被擠破。在職時工資3200元,內退變成4200元,內退回家收入還漲了,所以,許多四十歲以上的員工爭先恐後申請內退。對企業來說,員工內退了,省的錢不止4200元,只要有人上班,各種成本就要嘩嘩流出,效益不好,還不如讓他們內退呢。
僅僅因為內退就漲1000元,估計還不夠吸引大家報名的,單位還承諾,在內退期間,在職員工漲工資,內退人員也漲「內退金」,以保證正式退休後,收入不降低。有的人算了,熬到正式退休後,養老金高的可以拿到六七千,甚至七八千。
用膝蓋都能算過賬來,如果不辦理內退,在崗位上無所事事,工資也就3000出頭。內退回家,要麼玩,要麼找點事情做賺錢,收入比在職還高,何樂而不為?
有人說,企業怎麼這么傻呀?其實,企業一點也不傻。一是這么多人上班,又沒有活干,不消耗成本嗎?二是企業又不是自己的,為何不給員工辦好事呢?三是企業內部員工都是鄉里鄉親的,管理層也有提高內退待遇的心態。
第一,內退和退休老人的養老金比年輕在職人員高,這種「工資倒掛」現象部分存在。
就像上面的例子,企業不調高內退待遇,誰內退啊?那麼,對企業就有好處嗎?一大群員工上班,又沒有效益,產生更多的問題。如果沒有好處,員工也不內退啊。所以,一個政策的制定,總要符合人們的需求,否則,就無法執行。
為什麼退休後養老金又高一塊呢?這是因為社會統籌機制在發生作用,比如,企業效益好的時候,員工繳的養老保險高,當地的社平工資也高,社會統籌的資金就足,這個地區的退休金標准就高。在職年輕員工,有的起薪才2000多元,高一點的3000多元,與五六千、七八千的退休金相比,確實有點「倒掛」。原因是多樣的,見下一節分析。
第二,退休人員比在職年輕人收入高,主要的原因有三個:
一是當地公務員、事業編退休後,基本執行在職時的工資,有的人退休前還故意安慰式提職加薪,就是為了提高退休金標准。比如,山東某地的公務員、事業編(比如教師),退休後養老金低的五六千元,中的七八千元,高的(處級以上人員)退休金可達萬元。請問,當地一些國企、私企的年輕員工,月薪低的兩三千元,中的三四千元,高的七八千元。退休的普遍比在職的高,這不很正常嗎?
二是當地國企、央企的員工退休金,不如公務員、事業編高,但如果企業有企業統籌,或者當年社保基數高,退休金也是比較高的。低的三四千,中的五六千,高的七八千。那些國企剛入職的年輕人起薪才三四千元。
三是當地的私企員工退休金不算高,因為當年交的社保基數低,比如,退休金三四千元。私企新入職的員工起薪也是三四千元,可是扣除五險一金之後,就在三千左右了。感覺在職的不如退休的高。
第三,如何正確看待退休工資與在職工資的局部「倒掛」現象呢?
一是,這是好事啊。誰都父母,自己也有老的時候,退休金高一點,讓老人老有所依、頤養天年不好嗎?父母退休金高了,不需要子女補貼,甚至還可以補貼子女,減輕子女負擔,不好嗎?再說了,你也老的時候吧,當你退休時候也可以享受這個待遇啊。
二是,退休金比在職工資高,這是因為地區社平工資、地區社會統籌金、當地平均水平決定的。人家在職時交社保交的多,為什麼退休後不能高工資啊?!再說人家拿的退休金也是當年人家年輕時繳納的呀。還有人家地區社保金充足,社會統籌部分標准高一點,你攀比不著呀。
三是,當地公務員、事業編退休隊伍越來越龐大,他們的退休金普遍比較高,有些人退休之後心理不平衡,愛吹牛說工資高,自己給自己找平衡,給當地年輕人造成退休人員工資高的這種「錯覺」。
總之,年輕人要這么想,你們的青春剛開始,現在起薪低,不等於未來也低,你們的工資會越來越高,有一天可能達到兩三萬、三四萬,遠遠超過退休工資。那些退休老人,還能活多久,他們這點退休金還能拿多久。人總有老的時候,老人好才是真的好,老人頤養天年,才是最好的社會。
I. 退休養老手冊有94年到99年的個人養老金繳納記錄,但社保局查沒有
摘要 請您看看,你有沒有一個叫《職工養老保險手冊》本子。這個是社會保險信息管理系統未上線之前,依靠手工記載參保職工基本情況及企業和職工繳納養老保險費的憑證,是退休參保人員退休時計發養老金的依據。需要到參保地社保機構將《職工養老保險手冊》裡面的基數、比例、個人賬戶金額過賬至社保系統,這樣就好了。
J. 交勞動局的養老保險必須用自己的銀行卡嗎
是的,一定要本人的卡。應該是個人帶身份證去社保局指定的銀行去辦理銀行卡。
很多地區的社保局已經不收現金了,只接受銀行卡過賬。
社保局收費只要劃卡就繳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