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老保險 > 各國的養老金

各國的養老金

發布時間:2022-07-28 01:05:34

❶ 退休的各國情況

法國:法定退休年齡60歲,實際退休年齡59.4歲

法國法定退休年齡為60歲;實際平均退休年齡59.4歲,男59.5歲,女59.4歲。法國2010年新生兒預期壽命為81.6歲(聯合國數據,下同),養老金支付總額是GDP的12.5%。

在法國,工作滿40年就可以領取「全額養老金」,即退休前工資的80%。

德國:法定退休年齡65歲,實際退休年齡62歲

德國法定退休年齡為65歲;實際平均退休年齡62歲,男62.6歲,女61.5歲。德國2010年新生兒預期壽命為80.2歲,養老金支付總額是GDP的10.7%。

英國:法定退休年齡男65歲,女60歲;實際退休年齡62.6歲

英國法定退休年齡為男65歲,女60歲;實際平均退休年齡為62.6歲,男63.6歲,女61.7歲。

希臘:法定退休年齡男65歲,女60歲;實際退休年齡61歲

希臘法定退休年齡男65歲,女60歲;實際平均退休年齡61歲,男61.6歲,女60.5歲。希臘2010年新生兒預期壽命為79.7歲,養老金支付總額是GDP的11.9%。

希臘政府雖然規定法定退休年齡是65歲,但也同時規定,交滿30年的養老保險可自願退休。

義大利:法定退休年齡男65歲,女60歲;實際退休年齡60.4歲

義大利法定退休年齡男65歲,女60歲;實際平均退休年齡60.4歲,男61歲,女59.8歲。義大利2010年新生兒預期壽命為81.4歲,養老保險支付總額是GDP的14.1%。

義大利的法定退休年齡也是名義上的,如果職工交納的養老保險達到一定年限即可退休,所以,很多義大利人未到法定退休年齡就選擇退休了。

義大利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重點不是放在提高退休年齡上,而是逐步降低養老金的發放標准,由工資的90%逐步縮減到70%,把全社會養老金的支付總額控制在GDP的15%。

西班牙:法定退休年齡為65歲,實際退休年齡62.1歲

西班牙法定退休年齡為65歲;實際平均退休年齡62.1歲,男61.8歲,女62.4歲。西班牙2010年新生兒預期壽命為81.3歲,養老金支付總額總額是GDP的8%。

❷ 各國養老保險制度模式

養老保險制度指國家立法強制徵集社會保險費(稅)形成養老基金,當勞動者退休後支付退休金,以保證離、退休人員基本生活需要為目標的一種養老保險制度。養老保險制度是社會保障制度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世界各國實行養老保險制度有傳統型、國家統籌型和強制儲蓄型三種模式。

想了解更多的保險知識,可以進入 >> 「多保魚講保險」進行免費咨詢!

❸ 養老金制度的改革趨勢

亞太養老金制度及其改革趨勢
亞洲人口結構正面臨劇烈且重大的挑戰,整個亞太地區未來的養老金體系景像正在成形。
亞洲擁有全球六成人口,正面臨全球最為劇烈的人口結構轉變。2050年,亞洲平均老年人口依賴比率預計將從10%增加近3倍,至27%,而某些國家甚至可能高達70%。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及都市化程度日益增長,亞洲傳統家庭結構也日趨解體,並引發劇烈社會經濟變革。在亞洲,老年人多半依賴子女奉養,在歐洲相當普遍的養老金准備,在亞洲尚屬特例,並非常態。
亞太各國家和地區政府已開始建構穩健與財務健全的養老金制度,以應對未來需求。亞洲政府正試圖避免重蹈西歐國家的覆轍—西歐的錯誤正是在於遲遲未能推動全面性的養老金改革。本報告將著重探討亞太地區正在發展中的養老金制度,檢視個別地區或國家為應對迫在眉睫的老年人口貧困問題而增加養老金覆蓋率及提供充足的收入替代的種種做法,並分析亞太地區未來養老金市場的成長前景,同時也是德盛安聯資產管理在出版西歐、東歐國家養老金制度報告後,系列養老金制度研究報告一部分。
亞太各國在養老金改革的步調上頗多差異。其中,澳大利亞改革壓力最小,其養老金制度為全球所稱道,能夠為所有人口提供長期、財務健全的養老金收益,足以滿足其財務需求。改革壓力最大的則是印度,該國只有9%的工作人口加入各種養老金計劃中,而政府也才剛剛推動養老金改革,以期彌補現有養老金制度的種種缺失。
亞太地區政府面臨的挑戰是,在老年人口快速增加的情況下,必須在極短時間內做好養老金准備。他們已經開始在強制性或自願性的養老金制度中推行基金式養老金計劃。
至2015年時,亞太養老金資產將較成長逾250%,金額從1.1萬億歐元擴增至2.9萬億歐元。以規模計,日本是亞太最大的養老金市場,然而在未來10年內,預期其養老金資產將不再明顯增長。人口最多的中國內地與印度將最具成長潛力,終將成為全球最大養老金市場。
當前,隨著全球養老金儲備缺口愈來愈大,養老金資產管理將逐漸成為討論重心。由專業資產管理者進行養老金投資,將影響退休人士所能取得的養老金福利水準與養老金制度的整體籌資成本。強化投資回報是民營資產管理業者的核心競爭力之所在,因此,基金式養老金的資產應由民營部門管理。投資監管應強化養老金投資組合最優化的過程,而不應干擾這一過程。卓越的投資解決方案有助於緩解養老金改革壓力與全球養老金制度提存不足的問題。
日本與澳大利亞
為更清楚地描繪出本報告提及之亞洲國家養老金制度,我們認為,將其區分為工業化國家,即日本和澳大利亞,與其他亞洲新興經濟體兩部分較為適宜。
日本與澳大利亞擁有全面性的、傳統的三支柱養老金體系,類似前述所提之教科書架構。
澳大利亞相當倚重基金式養老金制度,第一支柱提供了普遍性的、依據生計與資產調查(means- andasset-tested)的全民養老金制度;第二個支柱則藉由強制性的、與收入相關的架構以為營運。自1992年起,只要員工收入在特定水準之上,每位僱主最多必須貢獻員工薪資的9%至對應的「養老金基金」(super annuation)中。僱主的強制性供款外,個人亦可自願向現有或分立「養老金基金」賬戶供款。澳大利亞相當倚重基金式養老金制度,且其養老金制度的建構,祉有舉足輕重的重要性令其為即將來臨的人口結構挑戰做好准備。
同澳大利亞不同,日本的養老金制度更為復雜。1961年,日本建立了全民性養老金架構。其中,第一支柱由統一費率的基本養老金,即「國家年金」(NationalPension),及與收入相關的職工養老保險(Employee Pension Insurance,簡稱EPI)構成,此兩種方案均為「隨收隨付」制。這些強制性的養老金計劃通常同基金式就業養老金方案配合使用,一般是受益基準(defined benefits,簡稱DB),但可以轉換為供款基準(Defined Confnibution,簡稱DC)。
要應對人口結構變化可能帶來的問題,日本養老金制度改革的需求至為必要與殷切。當前,日本擬將可以領取養老金的年齡從60歲提高至65歲,並調降公共養老金制度的收入替代水準。為了維持退休後生活的穩定,個人養老金准備將更顯重要。
總之,由於人口結構情況日益惡化,加上高度依賴隨收隨付制,日本養老金制度前景並不若澳大利亞的樂觀。
未來
綜觀亞太各國家與地區養老金制度,有些特點相當明顯。許多國家養老金制度涵蓋比率明顯低於多數工業化國家水準,且收入替代率通常更低。各新興經濟體中,只有少數提供全面性養老金制度,在老年人口逐漸增加,且原有社會結構無法再支撐退休生活時,這些國家正在推動養老金改革以解決浮現中的老齡人口貧困問題。
改革浪潮幾乎席捲各地,基金式養老金制度的重要性亦與日俱增。基金式養老金安排通常被設計為「供款基準」(DC)式,並通過僱主組織,非常適合拓展養老金涵蓋范圍。然而在許多國家,這些基金只開放讓部分人口參與,如政府員工或正式部門勞工(如在印度的情形)等。
但當不同職業或企業設立自己的養老金架構時,從業人員轉職時將更為困難,原本的工作年資也不見得會被承認,最終,勞工的養老金准備依然不足。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讓養老金制度內不同的基金開可以互相移轉,比如當員工在不同產業間轉換工作時都能適用。
政府角色
在新加坡和印度,養老金基金由政府控制,甚至成為政府的一部分。這就帶來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而如果養老金制度是「供款基準」制時尤為如此。
「供款基準」式的養老金安排意味著個人要承擔養老金的最終投資風險。如果運氣不佳或年屆退休時仍有相當規模的高風險投資,則退休時可能無法取得足夠資金。在強制性「供款基準」式養老金制度中,基金由政府管理所引發的一個有趣的問題是,從基金經理人的角度看,究竟什麼水準的風險-回報權衡水準才是恰如其分的。如果政府直接或間接管理養老金基金,基金經理人的動機和一般民營基金經理人不同。民營基金經理人會在可接受的風險水準下追求最大回報,但政府的動機則並非如此,因為養老金准備不足將使政府增加額外支出,以社會保險或任何其他型式的社會福利來「掏腰包」援助貧窮的老年人口。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養老金余額超過必需,政府並不因此受益,而如果余額不足,政府則可能處於不利地位,因此,政府普遍採用回報與風險較低的投資策略。
正因如此,將養老金基金交由專業化民營公司管理與操作,是較為恰當的作法。只要基金管理公司間有足夠的競爭,對客戶沒有過高的轉換成本,且搭配適當的規范與監管,民營資產管理業者將最能滿足客戶的需求。另外,養老金基金外包管理還有其他優點,即養老金基金不會被挪用為政府項目融資—畢竟,政府項目的投資回報通常極難量化。
如果政府將其核心任務定位為提供基本養老金、以實現社會財富的再分配,則在養老金方面,政府與民營部門間可以形成良性分工。再者,政府必須設定養老金准備規則,並為民營產業建立適合的規范架構。公眾亦必須明白了解自己在養老金方面的權利及其與養老金提供者的關系,並要接受充分的教育,了解有關投資過程的相關知識,從而明了自己需要承擔為晚年生活儲蓄的責任。
然而,「完美」的養老金制度在現實中幾乎不存在。在現實世界中,政府在養老金准備方面扮演著
相當重要的角色。隨收隨付式的養老金只能由政府運營,因為這種制度必須以政府稅收為依託。但從歐洲經驗看,隨收隨付制根本無法應對老齡人口依賴比率日益高漲的情況,必須仰賴基金式養老金制度的輔助。這種情況最好交由民營部門解決,但實際上很多國家選擇了一條不同的路徑。
有時政府會選擇在重新設計養老金制度的過程中設立一個中央緩沖基金,其目有在於趁人口結構情況尚未惡化前積累資金,等到人口結構情況不再如以往樂觀時再予提取應用。此類緩沖基金已在法國出現,中國內地也有類似的發展。中國內地的全國社會保障基金(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Fund)的資金來源包括來自國有企業民營化的收入、彩票銷售收益與政府注資,成立目的在於部分填補當前尚無資金准備的養老金缺口。
由政府主導成立的這些基金未必非得由政府管理不可,相反,要設定適當的激勵模式,從而最大化養老金資產風險調整後的回報,此類基金的管理通常應外包給資產管理公司管理。
政府基金投資
除了民營的基金式職業養老金計劃,政府養老金基金亦積聚了大量資產
截至2004年底,政府養老金基金資產管理規模已達7090億歐元,約占民營(或基本為民營)的職業養老金市場規模的63%。截至目前,日本政府養老金基金(GPIF)規模達5470億歐元,是全球規模最大的養老金基金,韓國的國家養老金(NSF)以900億歐元規模居次。此外,中國內地的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印度的員工強制基金組織(EPFO)、中國台灣的公務人員退休撫恤基金(PSPF)、勞工退休基金(LPF)與勞工保險基金(LIF)、泰國的政府養老金基金(GPF)等,也擁有大量資產支撐政府的養老金負債。
這些基金成立目的與架構差異極大:日本的政府養老金基金管理國家養老金體系中的基金式部分;中國內地的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則屬於緩沖基金,在省市政府第一及第二支柱負債發生緊急情況時為其後盾;印度、韓國、中國台灣及泰國的養老金基金則屬強制性的養老金基金,是基金式或部分基金式的養老金安排,只有特定人口可以加入。
這些基金傳統上均屬國家所有,資金經常被挪用為基礎建設融資,或做「經濟導向投資」,如投資於社會或房屋等福利計劃等,甚至將資金轉貸回政府機構亦是相當普遍的事。養老金基金投資回報通常差強人意,有時甚至還比不上通貨膨脹,等於實質虧損。因此,許多政府已經開始讓養老金基金管理更加專業化,意圖強化與穩定投資回報。
改革的第一步是政府開始轉移投資標的,從原來的政府項目,轉向應用可以由市場定價的金融資產上。養老金基金管理的可靠性、透明度與治理因而得以大幅改善。
第二步允許基金資產配置適度多元化。過嚴的投資范圍與量化投資規則可以帶來次佳回報。養老金准備的最終目的在於覆蓋收益基準制下的養老金負債,或最大化供款基準制下的養老金福利。因此,養老基金的投資政策不應為與此無關的目標所影響,否則,必然會導致儲蓄錯誤配置與投資回報低於最優值的風險。

❹ 各國退休年齡分別是多少世界各國退休年齡介紹

目前大多數發達國家的法定退休年齡是65歲
歐美國家和地區,90%以上的退休者不單純依靠領取政府發放的那塊基本養老金來養老。這些國家還有一個非常發達的保障老有所養的輔助網路。比如,美國在稅收政策上實行間接的財政轉移,支持養老金制度;德國則是每年要拿出幾百億歐元支撐其龐大的養老保障系統運轉。
而退休金的來源,各國有許多不同之處。在美國,僱主和雇員各拿出工資收入6.2%的稅收,形成專用「社安金」。其中85%用於支付養老金,15%則用來支付殘疾金、遺屬遺孤撫恤金等其它社會保障基金。在法國,基本養老金由僱主交8.2%,雇員交6.55%;法國對遺屬遺孤補助的資金來源於由僱主按雇員收入的5.4%交納,作為困難家庭補助
很多國家的退休職工領取的退休金並沒有一個固定額,要視退休年齡、工作年薪和年限、供職崗位等情況的不同。少者,領不到原工資的50%;多者,可以領到原工資的100%以上。
瑞典的養老金分成兩塊,一部分是基本養老金收入,令一部分是「養老附加金」,這是瑞典特有的。「養老附加金」據退休前的收入狀況和納稅情況而定,工齡越長,工資越高,「養老附加金」積累的就越多,退休後就能領到越多的退休金。
而在法國,情況就不一樣了。法國是世界上公認的實施社會福利比較「慷慨」的國家。一般職工退休後可以領取原工資50%的退休金,公務員則按退休前工資的75%計算。法國法律規定,必須交滿160個季度的養老保險金並滿65周歲以後申請退休,才能全額按比例享受退休金。法國對一般退休者原工資收入的計算基數是由當事人收入中最佳25年的平均值構成。比如,某人一生中最好時期的月收入達4000(約4萬元人民幣)歐元,最差時期的月收入僅1000歐元,而最佳的25年的月收入平均為2500歐元,那麼他能領取的退休金就是1250歐元。對於年齡到了65周歲但沒有交足養老金的人來說,退休金要按比例扣減。比如,假設一個到了65周歲但只交了90個季度的養老金,25年的月收入平均值為2000歐元,他就只能領取562.5歐元的退休金(90÷160×2000歐元×50% )。看來,繳納養老金的年限對退休金收入的影響還是很大的。

❺ 解體後的蘇聯對各國的養老金是怎樣過度的

養老金屬於國家級別的,俄羅斯繼續延續蘇聯全民醫療免費,白俄羅斯完全的把蘇維埃制進行了現代化,非常成功,其他國家全部變成資本主義,只能說是福利,沒有養老金。

❻ 社保養老金有幾個檔次

社保養老金有分為四個檔次:

養老繳費由養老、基本醫療+大病互助(8.5%+1%)、生育險共同組成。

1、最低檔(40%):月繳費金額共548.57元。

2、一檔(60%):月繳費金額為692.37元。

3、二檔(80%):月繳費金額為835.97元。

4、三檔(100%):月繳費金額為979.77元。

養老保險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有利於保證勞動力的再生產。

2、有利於社會的安全。

3、有利於促進經濟的發展。

(6)各國的養老金擴展閱讀:

一般來說,檔次越高越好,交的越多,交的年限越長,退休時領取的退休金就越多。但是也要結合自身的經濟條件,如果有足夠的錢,還是建議交較高的檔位。

在繳費年限相同的情況下,基礎養老金的高低取決於個人的平均繳費指數,個人的平均繳費指數就是自己實際的繳費基數與社會平均工資之比的歷年平均值。低限為0.6,高限為3。

因此在養老金的兩項計算中,無論何種情況,繳費基數越高,繳費的年限越長,養老金就會越高。養老金的領取是無限期規定的,只要領取人生存,就可以享受按月領取養老金的待遇,即使個人帳戶養老金已經用完,仍然會繼續按照原標准計發。因此,活得越久,就可以領取得越多,相對於交費來說,肯定更加劃算。

❼ 各國的退休金是如何計算的

各國的退休金當然是不一樣的,小費結束前結算,然後你攪得越多吧,酒城楊晶悅多久的經驗多你退休工資領了之後也是越多的,一般都是按照你的繳費基數進行計算。

❽ 世界各個國家都應有養老金這就是人類的哲學

世界各國都應該有養老金,這是人類的哲學,其實這個不是人類的哲學,它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到一定階段所產生的必然現象。

❾ 退休金最高的國家

加拿大的福利制度很好。
加拿大的社會福利制度
國民福利的內容大致包括養老保險,就業保險,醫療保險,殘疾撫恤金等。加拿大社會保險體制總體結構分三層,有五種主要類型:
一、老年收入保障計劃
這一層保險的來源是國家稅收,它又包括老年保障金、保障收入補貼、配偶補助三個方面的內容。老年保障金的受益者是全體國民,但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年齡達65歲;二是年滿18歲以後在加居住滿10年以上。這項保險的金額標准因人而異。保障收入補貼顧名思義是一種有針對性的保險,對象為一部分低收入的老年人。根據1997年12月的標准,單身者為每月482加元,有配偶的為每人每月314加元。配偶補助的對象為60至64歲之間、未享受老年保障金的人和60至64歲之間、喪偶的孤寡老人。目前約有10萬人受益於這項補助,而且受益人多為婦女。 養老金二、養老金計劃
(Old Age Pension) 這層保險來源是僱主和雇員的繳費。政府規定凡年滿18歲已參加工作的雇員,必須繳納工資的2.95%來作為將來退休後的福利,僱主出同樣比例。自謀職業者全部個人繳納。 養老金也稱退休金;加拿大政府允許每個人工作到自己想退休的年齡,但養老金數量有區別。
三、個人登記退休儲蓄計劃
(Registered Retirement Saving Plan,簡稱RRSP) 這是一個自願性的保障項目。這項資金來自本人的投資儲蓄,一般不得超過本人工資的18%,如此可予以免稅。私營企業也有養老金,稱為私營養老金。它是由僱主選擇一個保險公司,和雇員雙方簽定投保協議,也是雙方繳費,這項儲蓄積累保證喪偶生存的一方至少可得到余額的60%,所以很受雙方歡迎。公務員養老金計劃是政府為雇員提供的附加性退休收入,金額頗高,僅此一項便為個人工資的75%。公務員享受的此項福利要比私營企業的雇員優厚得多。
四、就業保險
(Employment Insurance,簡稱 EI) 就業保險在1998年以前被稱為「失業保險(Unemployment Insurance,簡稱 UI)」,也是社會保險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業保險旨在通過一些具體形式來幫助那些失業而暫時還沒找到工作的人,主要有收入福利補貼、培訓協助、流動付款等。它的積累是僱主、雇員共同繳費,費率為個人繳納工資的2.7%,僱主繳納雇員費率的1.4倍。可以在失業後兩周開始領取保險金,每次申請最多可領45周。基本能得到本人工資的55%。由於這項保險針對個人不同的情況,所以補貼會因人因地因時而異。
五、國民基本醫療保險
加拿大的國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不僅使加拿大在西方資本主義各國中尤顯優越,而且使加拿大人民為之自豪。醫療保險的費用由加拿大聯邦政府和各省政府負擔,主要來源為聯邦政府和省政府所得稅。在不同省份,醫療保險制度有不同的名稱,例如在安大略省,此保險項目被稱為安大略健康保險計劃(Ontario Health Insurance Plan,簡稱 OHIP)。政府醫療保險的對象為加拿大公民、永久居民、難民和在加拿大有工作許可證的外國人等。1968年聯邦政府曾推廣學生醫療保險計劃,制定了醫療保健法。1984年,在以前的有關法案基礎上又公布了健康法案。國家衛生和福利部門負責制定法案,建立保險的基本標准和條件,具體事宜由各省自行制定,比如撥給各醫院的經費等。國家下撥的經費主要用於醫院的各項基本支出。加拿大的醫療保險是非盈利性的,此醫療保險體系的實施在於保證低收入家庭與個人也能得到較好的醫療。

閱讀全文

與各國的養老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6浙江退休養老金調整 瀏覽:979
上海寶山有哪些養生館 瀏覽:13
2017年北京基本養老金 瀏覽:703
職工養老金單位繳納 瀏覽:328
復利養老保險 瀏覽:217
祁陽老人換一口牙需要多少錢 瀏覽:567
黨員有養老金嗎 瀏覽:515
宜昌退休金長多少 瀏覽:395
養老保險越早交 瀏覽:65
北京老年人俱樂部 瀏覽:346
老人仰卧腹部起伏快是什麼原因 瀏覽:843
騰訊體檢檢查哪些 瀏覽:465
簡陽城鄉居民養老保險2017 瀏覽:456
一般重陽節是幾月幾日 瀏覽:348
有多少人不給親生父母聯系 瀏覽:352
水源管理員80元體檢都查什麼呢 瀏覽:439
廣東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政策 瀏覽:656
江西女退休年齡 瀏覽:294
年輕父母應該怎麼選擇嬰兒床 瀏覽:799
退休金2018月人均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