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老保險 > 農村養老服務工作方案

農村養老服務工作方案

發布時間:2022-05-16 23:12:41

㈠ 如何解決農村養老問題

我國農村敬老院多破舊、簡陋、缺少醫療和專業化照料,同時,大量敬老院沒有登記注冊,缺少法律上的合法身份,農村養老形勢非常嚴峻。今天,全國老齡委辦公室副主任閻青春、資深媒體人曹保印和您聊聊「」。為何農村物質條件提高,老人生活質量卻在下降? 曹保印:農村人口的流動性太大,老人只能依靠自己,兒女把錢寄回家,而老人卻已經沒有力氣去購物,去享受,甚至連吃的力氣都沒有。精神層次上更嚴重,沒有人陪伴,農村的老年人只能養一些寵物解悶,消解寂寞。另外,由於很多青年農民出去打工,孩子都交由老人照顧,常常一兩個老人要照顧好幾個孩子,老人自我生存能力已經很成問題,再承擔起照顧孩子的責任,身體和心理的負擔可想而知,身心交瘁的生活又何談提高生活質量。如何解決城市養老院一床難求,農村養老院床位閑置 曹保印:農村養老院的利用率並不高主要是因為醫療問題,農村養老院條件好,環境優美,但是離醫院太遠,老人很多都有慢性病,還有可能會突發疾病,醫療問題得不到保障,會使老人的生活沒有安全感。提高養老院利用率不僅僅只考慮老人的觀念,經濟問題等,還應該考慮養老院的功能是不是齊全,讓養老院更加專業化。失能,失智老人及流動人口如何安置 曹保印:照顧失能,失智老人的成本非常高,單個家庭承擔不起,應該由家庭、社會、政府三方共同承擔。家庭首先應該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承擔老人的養老問題,然後可以求助社會的慈善募捐,最後由政府做一些輔助。不止是經濟問題,還應該更多的投入人力資源的培養。包括專業人才和志願者服務人才。同時還需要制度性的支撐,比如志願者的體系,可以對從事志願服務的人提供一些政策優惠。 對於流動人口,首先從政策方面來說要實現城鄉一體化。另外,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社會管理模式一定要創新。既然社會發生變化,流動人口數量大幅增加,那麼社會的管理也應該與時俱進,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讓大家在權利上平等,即無論一個人在哪裡工作,納稅,他都應該享受當地的公共服務和權利。農村敬老院的改革和轉型 閻青春:農村敬老院轉型的走向和趨勢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要適應養老服務對象的變化,逐步實現主要收住社會上失能高齡的對象。 第二要適應管辦分離,政事分離的要求,實行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分配製度的改制改革,實現多種經濟成分並存,多種服務方式並舉,多種分配形式並行的農村養老新模式。 第三要加快建設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以適應農村老齡化,使敬老院真正辦成農村的養老服務資源中心,發揮養老服務的管理指導中心,信息管理管理中心,物流中心,培訓中心,示範中心的作用,向形行政村和家庭輻射,發揮輻射引領帶動的作用,發揮示範作用,開設家庭病床,進一步開設相對集中的護理服務等。 第四要加速專業化建設的步伐,要合理布局,明細分工,形成各專業類的農業養老機構,同時加快人員的職業化、專業化建設的步伐,提高服務的專業品質。 曹保印:需要補充的是:第一,由國家投資建設信息中心,提供一個時間表,告知招收養老人員的日期。第二,統計農村失能失智老人的人數,根據他們的身體狀況計算國家需要投入資金的具體數目,將資金直接補貼到在老人的手裡,或者設立一個專門的監督機構,給出補貼資金的准確數額。

㈡ 博樂市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實施方案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基本原則:即「保基本、廣覆蓋、有彈性、可持續」。
一、從農村實際出發,低水平起步,籌資和待遇標准要與經濟發展及各方面承受力相適應。
二、個人、集體、政府合理分擔責任,權利與義務相適應。
三、政府引導和農民自願相結合,引導農民普遍參保;四是先行試點,逐步推開。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採取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模式和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籌資方式。
滿60周歲以上的農村居民個人不再繳費,直接享受中央財政補助的基礎養老金,但其符合參保條件的子女應當參保繳費。也就是說,只有年滿60周歲的農村老年人,並且其符合條件的子女參保繳費,才可享受政府發放的基礎養老金,這既是政府組織引導下的農民自願參加,又是「待遇享受」的必要條件。
各地根據本地實際認真選擇試點地區,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各有關部門要加強統籌協調和監督管理。做好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與家庭養老、土地保障、社會救助等其他社會保障政策的配套銜接工作。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納入同級財政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並建立公示和信息披露制度,加強社會監督。

想了解更多的保險知識,可以進入 >> 「多保魚講保險」進行免費咨詢!

㈢ 農村養老保險補助方案,詳細點兒

截至目前為止,從法律依據上來講,僅此二○○九年九月一日《國務院關於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一部規定,也比較詳細,一看就明白了。
附:國務院關於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
國發〔2009〕32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根據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國務院決定,從2009年起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以下簡稱新農保)試點。現就試點工作提出以下指導意見:
一、基本原則
新農保工作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的要求,逐步解決農村居民老有所養問題。新農保試點的基本原則是「保基本、廣覆蓋、有彈性、可持續」。一是從農村實際出發,低水平起步,籌資標准和待遇標准要與經濟發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適應;二是個人(家庭)、集體、政府合理分擔責任,權利與義務相對應;三是政府主導和農民自願相結合,引導農村居民普遍參保;四是中央確定基本原則和主要政策,地方制訂具體辦法,對參保居民實行屬地管理。
二、任務目標
探索建立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新農保制度,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與家庭養老、土地保障、社會救助等其他社會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農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2009年試點覆蓋面為全國10%的縣(市、區、旗),以後逐步擴大試點,在全國普遍實施,2020年之前基本實現對農村適齡居民的全覆蓋。
三、參保范圍
年滿16周歲(不含在校學生)、未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農村居民,可以在戶籍地自願參加新農保。
四、基金籌集
新農保基金由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構成。
(一)個人繳費。參加新農保的農村居民應當按規定繳納養老保險費。繳費標准目前設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個檔次,地方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增設繳費檔次。參保人自主選擇檔次繳費,多繳多得。國家依據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等情況適時調整繳費檔次。
(二)集體補助。有條件的村集體應當對參保人繳費給予補助,補助標准由村民委員會召開村民會議民主確定。鼓勵其他經濟組織、社會公益組織、個人為參保人繳費提供資助。
(三)政府補貼。政府對符合領取條件的參保人全額支付新農保基礎養老金,其中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按中央確定的基礎養老金標准給予全額補助,對東部地區給予50%的補助。
地方政府應當對參保人繳費給予補貼,補貼標准不低於每人每年30元;對選擇較高檔次標准繳費的,可給予適當鼓勵,具體標准和辦法由省(區、市)人民政府確定。對農村重度殘疾人等繳費困難群體,地方政府為其代繳部分或全部最低標準的養老保險費。1
五、建立個人賬戶
國家為每個新農保參保人建立終身記錄的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及其他經濟組織、社會公益組織、個人對參保人繳費的資助,地方政府對參保人的繳費補貼,全部記入個人賬戶。個人賬戶儲存額目前每年參考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金融機構人民幣一年期存款利率計息。
六、養老金待遇
養老金待遇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組成,支付終身。
中央確定的基礎養老金標准為每人每月55元。地方政府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提高基礎養老金標准,對於長期繳費的農村居民,可適當加發基礎養老金,提高和加發部分的資金由地方政府支出。
個人賬戶養老金的月計發標准為個人賬戶全部儲存額除以139(與現行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養老金計發系數相同)。參保人死亡,個人賬戶中的資金余額,除政府補貼外,可以依法繼承;政府補貼余額用於繼續支付其他參保人的養老金。
七、養老金待遇領取條件
年滿60周歲、未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農村有戶籍的老年人,可以按月領取養老金。
新農保制度實施時,已年滿60周歲、未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不用繳費,可以按月領取基礎養老金,但其符合參保條件的子女應當參保繳費;距領取年齡不足15年的,應按年繳費,也允許補繳,累計繳費不超過15年;距領取年齡超過15年的,應按年繳費,累計繳費不少於15年。
要引導中青年農民積極參保、長期繳費,長繳多得。具體辦法由省(區、市)人民政府規定。
八、待遇調整
國家根據經濟發展和物價變動等情況,適時調整全國新農保基礎養老金的最低標准。
九、基金管理
建立健全新農保基金財務會計制度。新農保基金納入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單獨記賬、核算,按有關規定實現保值增值。試點階段,新農保基金暫實行縣級管理,隨著試點擴大和推開,逐步提高管理層次;有條件的地方也可直接實行省級管理。
十、基金監督
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要切實履行新農保基金的監管職責,制定完善新農保各項業務管理規章制度,規范業務程序,建立健全內控制度和基金稽核制度,對基金的籌集、上解、劃撥、發放進行監控和定期檢查,並定期披露新農保基金籌集和支付信息,做到公開透明,加強社會監督。財政、監察、審計部門按各自職責實施監督,嚴禁擠占挪用,確保基金安全。試點地區新農保經辦機構和村民委員會每年在行政村范圍內對村內參保人繳費和待遇領取資格進行公示,接受群眾監督。
十一、經辦管理服務
開展新農保試點的地區,要認真記錄農村居民參保繳費和領取待遇情況,建立參保檔案,長期妥善保存;建立全國統一的新農保信息管理系統,納入社會保障信息管理系統(「金保工程」)建設,並與其他公民信息管理系統實現信息資源共享;要大力推行社會保障卡,方便參保人持卡繳費、領取待遇和查詢本人參保信息。試點地區要按照精簡效能原則,整合現有農村社會服務資源,加強新農保經辦能力建設,運用現代管理方式和政府購買服務方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新農保工作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不得從新農保基金中開支。
十二、相關制度銜接
原來已開展以個人繳費為主、完全個人賬戶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以下稱老農保)的地區,要在妥善處理老農保基金債權問題的基礎上,做好與新農保制度銜接。在新農保試點地區,凡已參加了老農保、年滿60周歲且已領取老農保養老金的參保人,可直接享受新農保基礎養老金;對已參加老農保、未滿60周歲且沒有領取養老金的參保人,應將老農保個人賬戶資金並入新農保個人賬戶,按新農保的繳費標准繼續繳費,待符合規定條件時享受相應待遇。
新農保與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等其他養老保險制度的銜接辦法,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會同財政部制定。要妥善做好新農保制度與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水庫移民後期扶持政策、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政策、農村五保供養、社會優撫、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政策制度的配套銜接工作,具體辦法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訂。
十三、加強組織領導
國務院成立新農保試點工作領導小組,研究制訂相關政策並督促檢查政策的落實情況,總結評估試點工作,協調解決試點工作中出現的問題。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充分認識開展新農保試點工作的重大意義,將其列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年度目標管理考核體系,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要切實履行新農保工作行政主管部門的職責,會同有關部門做好新農保的統籌規劃、政策制定、統一管理、綜合協調等工作。試點地區也要成立試點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本地區試點工作。
十四、制定具體辦法和試點實施方案
省(區、市)人民政府要根據本指導意見,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制定試點具體辦法,並報國務院新農保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備案;要在充分調研、多方論證、周密測算的基礎上,提出切實可行的試點實施方案,按要求選擇試點地區,報國務院新農保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審定。試點縣(市、區、旗)的試點實施方案由各省(區、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並報國務院新農保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備案。
十五、做好輿論宣傳工作
建立新農保制度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社會保障體系的重大決策,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擴大國內消費需求的重大舉措,是逐步縮小城鄉差距、改變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基礎性工程,是實現廣大農村居民老有所養、促進家庭和諧、增加農民收入的重大惠民政策。
各地區和有關部門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運用通俗易懂的宣傳方式,加強對試點工作重要意義、基本原則和各項政策的宣傳,使這項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引導適齡農民積極參保。
各地要注意研究試點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積極探索和總結解決新問題的辦法和經驗,妥善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把好事辦好。重要情況要及時向國務院新農保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報告。
國務院
二○○九年九月一日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㈣ 貴州提升農村養老服務能力的主要舉措有哪些

摘要 依託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貴州將在街道層面建設具備全托、日托、上門服務及對社區養老服務提供技術支撐等綜合功能的居家社區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在社區層面建立嵌入式養老服務機構。貴州還將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打造以社區為平台、社會組織為載體、社會工作者為支撐的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三社聯動機制」;探索「物業服務+養老服務」和互助養老服務模式,將失能老年人家庭成員照護培訓納入政府購買養老服務目錄。

㈤ 如何有效的改善農村養老服務存在的問題

1.建立農村養老需求評估機制

首先,建立鄉、鎮、村三級服務需求評估系統。由村委會人員和從事養老服務的專門人員對村民進行走訪調查,盡可能詳細的掌握每一戶村民家庭的老年人信息情況,為每一位老年人建立檔案信息卡,利用互聯網分析採集到的數據,以准確匹配符合老年人實際的需求,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養老服務活動。其次,可參照上海老年照護需求評估機制建立評估機制,評估對象為全體農村老人,以老年人的健康情況、自理能力、子女的供養情況等為指標,由專業的評估人員對老年人實地調查後制定評估方案。

3.完善相關政策制度

首先,政府各部門應從當地養老服務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出發來制定相關的政策條例,以讓農村養老保障有法可依。其次,從上級部門到基層部門嚴格貫徹相關政策法規,嚴格執行農村養老服務保障體系,對其中有不遵守者,給予嚴厲的處分。最後,各部門應當結合社會的力量完善農村養老服務體系,保障農村養老服務權利。

㈥ 農村老年人如何養老

在我國的農村地區,主要有以下幾種養老方式:

1、家庭養老

這是我國農村最主要、最普遍的養老方式,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孝」的集中體現,它具有其它養老方式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在短時期內不會被其它養老方式取代,仍然是我們主流養老方式。但是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這種傳統的養老方式正受家庭規模縮小、人口流動、失地、老齡化等因素的挑戰,目前這種養老方式的質量有下降的趨勢。

2、集體養老

這是一種在農村很常見的養老方式,它是由集體經濟組織對年老多病、無依無靠的老人進行贍養的制度。其主要形式有五保制度和養老院制度。這種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一部分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但是適合這種養老方式的,只是農村老年人口中很少的一部分人,並不能成為解決農村老年人養老問題的主要形式。

3、養老保險

隨著農村老年人口數量增多及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養老保險也是一種好的養老制度來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

4、儲蓄養老

這種養老方式只有少部分的農村老年人採用,他們依靠平時的積蓄用來防老,在農村仍然有一定的市場。一些農村居民對養兒防老已喪失信心,他們認為只有錢財是可靠的,因而盡可能省吃儉用,節約儲蓄以備老年需要時用。

拓展資料:

養老制度的變化:

改革開放前

改革開放之前,城鎮家庭的養老功能強大,家庭和單位合力使老年人的養老服務資源得到很好的發揮,盡管資源有限,但各盡其力。在農村,政府和集體合力為「五保」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而其他農村居民只有靠家庭,有時需要求助親戚和鄰里來照顧。中國社會的二元結構特徵在養老服務領域也表現得淋漓盡致。

改革開放後

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市場經濟的介入,「單位人」演變為「社會人」,企業辦社會的現象消失了,單位的福利待遇越來越少了。很多企業在轉軌後,職工已經完全失去了享受單位福利待遇的機會,退休後實行社會化管理。迄今為止,依靠單位提供各種養老服務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由社區和企業以及各種組織提供的養老服務。

綜上所述,隨著人口、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結構的急劇變動,原有的養老服務賴以存在的社會基礎已經不復存在,為適應時代要求,重構養老服務體系、制度成為當務之急。

㈦ 農村養老服務,如何實現離家不離村

咱們農村,自古就有鄰里互助的優良傳統,做為村幹部,應該引導這種優良傳統的發揚光大,組織身體健康的、比較年輕的老年人,對體弱多病的老年人,提供幫扶2014年,呼瑪鎮申請建設幸福大院,他們採取分批選址建院、無償循環使用、民主自治管理等辦法,四年間共建成21棟92戶幸福大院,107名符合條件的老人入住。

閱讀全文

與農村養老服務工作方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臨城縣農村養老保險管理所 瀏覽:82
央企女處級幹部退休年齡 瀏覽:347
敬老院慰問老人詩歌朗誦 瀏覽:53
訪談60歲以上老人 瀏覽:613
大平孝敬爹和媽現場版 瀏覽:790
全國人大領導退休年齡 瀏覽:587
呂不韋為什麼能長壽 瀏覽:29
聾啞人多少歲進養老院 瀏覽:384
60歲裸體女人 瀏覽:472
漢代父母官叫什麼名字 瀏覽:837
父母進廠打工怎麼說 瀏覽:495
很討厭老年人喝酒怎麼辦 瀏覽:999
老年人脊椎列怎麼治療 瀏覽:328
龍游縣養老保險繳費基數 瀏覽:330
燈塔市瀾潮養生會館門票多少錢 瀏覽:306
重陽節爬山高中畫 瀏覽:219
老人補肽多少克 瀏覽:395
預防老年痴呆症ppt 瀏覽:988
養老院加盟好項目 瀏覽:241
為什麼喜歡重陽節 瀏覽: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