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職工養老保險每月能領多少錢
目前政策,退休以後的養老金由基礎養老金+個人帳戶老金組成(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以前版參加工作的權,還有過渡性養老金)。
計算方法如下:
一、基礎養老金=(參保人退休時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繳費年限×1% 。
二、個人賬戶養老金=個人賬戶儲存額÷計發月數(50歲為195、55歲為170、60歲為139)。
因為,目前不知道退休時當地上一年度全省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額和你的平均繳費工資指數、繳費年限,以及養老金個人帳戶上的儲存額,所以無法准確計算退休時能拿多少養老金。
(註:
①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平均繳費工資指數。
②平均繳費工資指數是指參加養老保險社會統籌人員歷年繳費工資指數的平均值,稱為平均繳費工資指數。它是由參保人每年的繳費基數除以當地上年的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得出繳費當年的繳費工資指數,如此每年計算一次,到退休時,把每年的繳費工資指數相加,然後再除以實際繳費年限得出的。)
② 職業年金開始後,每月能領取多少養老金
職工每月繳納4%也劃入職業年金賬戶。退休時按退休人員除以計發月數就是每月可以領取的職業年金。
舉例:
2018年退休時職業年金賬戶有35000元,男性退休年齡是60歲,60歲對應的計發月數是139,所以每月領取職業年金是35000÷139=251元。
退休中人養老金待遇重新核算後,因為是新老辦法對比計發養老金,新辦法計發養老金待遇包括職業年金和基本養老金待遇,所以職業年金沒有獨立在基本養老金重算中列支,最終結果就是有很多退休中人養老金待遇重新核算後,並沒有覺得職業年齡已經算在新待遇里了。
職業年金按計發辦法可以分為待遇確定和繳費確定兩種基本模式,即DB和DC兩種模式,國外公職人員實行的是DB模式,企業的補充保險是企業年金,主要由一開始的DB模式逐步轉變為DC模式,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DC模式已經超過了DB模式。
職業年金按資金的籌集方式分為現收現付型、基金積累型、部分積累型。公職人員養老保險一般實行的是現收現付型,企業職工養老保險主要實行的是資金的完全積累型,有部分國家實行的是部分積累型。按照職業年金的組織管理方式,有英、美為代表的信託管理型;有保險公司根據契約管理的公司型;有以德國為代表的傳統的企業內部管理型等。
③ 自己交養老保險40年退休時每月能領多少錢
計算方法:
1、退休後每月領取的養老金 = 基礎養老金 + 個人賬戶養老金
2、基礎養老金 = 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1+本人平均繳費指數)÷2 ×繳費年限×1%
3、本人平均繳費指數 = 本年繳費工資與上一年本地平均工資之比相加 ÷ 實際繳費年限
4、個人賬戶養老金=個人賬戶儲存額÷計發月數
四、舉個例子
小明在北京25歲入職,65歲正常退休,活到了80歲,每月稅前工資10000元。已知北京市2015年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為6463元
繳納滿15年
1、退休前個人繳納的費用:個人繳納費用=10000×0.08×12×15=144000
2、退休後每月領取養老金:6463(1+1)÷2×15×1%+10000×0.08×12×15÷101 = 2395元
繳納滿40年
1、退休前個人繳納的費用:個人繳納費用=10000×0.08×12×40=384000
2、退休後每月領取養老金:6463(1+1.2)÷2×40×1%+10000×0.08×12×40÷101 = 6646元
(3)養老保險每月能領多少擴展閱讀
社會保險的客觀基礎,是勞動領域中存在的風險,保險的標的是勞動者的人身;
社會保險的主體是特定的。包括勞動者(含其親屬)與用人單位;社會保險屬於強制性保險;
社會保險的目的是維持勞動力的再生產;保險基金來源於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繳費及財政的支持。保險對象范圍限於職工,不包括其他社會成員。保險內容範圍限於勞動風險中的各種風險,不包括此外的財產、經濟等風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社保(計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