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老保險 > 養老保險雙軌制改革

養老保險雙軌制改革

發布時間:2020-11-29 00:23:16

『壹』 如何評價養老保險破除「雙軌制」的並軌改革

時事評論背景:據新華社報道,山東省政府近日印發《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建立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實施意見》,將之前分別實施的城、鄉養老保險制度合二為一,實施統一的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由此,在全國范圍率先實施城鄉養老並軌的省份,已呈日漸擴大之勢——此前,江蘇已於今年初實施城鄉養老保險並軌,廣東亦已基本實現城鄉低保並軌。實現城鄉養老保險並軌意義重大,應盡快推進。可以通過減少地方行政支出,增加國企紅利上繳比例等方式,為全面落實農保轉城保提供新增補貼支出的資金來源。實施城鄉養老並軌,意義重大。其不僅體現了城鄉居民在基本民生保障層面的公平,更為新一輪城鎮化消除了因民生保障不均所造成的阻力。也許,有人會認為,城鄉養老並軌改革的方向是對的,但當下全面實施的條件仍不成熟。因為,當下實施城鄉養老保險並軌的省份,均為經濟較為發達、財政相對寬裕的省份,而這對於其他經濟相對欠發達的省份來說,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不客氣地講,這是一種托辭。實施城鄉養老保險並軌,將農保轉為城保,固然會相對增加地方養老保險補貼支出,但是,這部分相對增加的養老保險補貼支出,並非多得會導致地方財政失衡的地步。以江蘇實施城鄉養老並軌為例,實施後由農保轉為城保的新增人數近1000萬人,由此增加的養老保險補貼支出每年約為20億元。試問,區區每年20億元的財政增加支出,誠心實施城鄉養老並軌,有哪個省份擠不出來,更何況許多省份的人口要遠少於江蘇。其實,實施城鄉養老並軌的話,各地只要相對減少些行政支出,減少對某些企業的不必要的政府補貼,或相對增加國企紅利上繳比例(僅為5%-10%),就沒有問題。將這些錢轉為養老保險補貼支出,即使經濟再欠發達的省份,也完全有能力實施城鄉養老並軌改革。歷年來,我國養老保險的雙軌制,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養老保險的雙軌制,二是城鎮職工和行政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的雙軌制。而這其中,客觀而論,盡快實施城鄉養老保險並軌,不僅是最為緊迫的,亦是阻力相對較小的。盡快實施城鄉養老保險並軌,其緊迫性在於,農村居民在社會保障層面最為欠缺,更何況在新一輪城鎮化行將開啟之際,如果不能給予農村居民更多的社會保障,其推進的阻力(尤其是土地流轉)無疑是巨大的。實施城鄉養老保險並軌,與打破城鎮職工和行政事業單位養老保險雙軌制,會直接造成公職人員的強力抵觸情緒相比,其改革阻力毫無疑問會小得多。實現城鄉養老保險並軌,意義重大,應盡快推進。實際上,實現城鄉養老並軌,所需要的資金規模並不龐大。就按江蘇新增的1000萬人,每年支出20億元為標准來計算,全國實現養老並軌每年所需要支出的也就幾百億元的規模。這與全年超過10多萬億元的財政收入相比,並不算什麼。以此觀之,推進城鄉養老保險並軌現實條件已經具備,需要的主要是決心了。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貳』 我國養老保險雙軌制研究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上世紀90年代,為適應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要求,中國在企業先行建立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現單位保障向社會保險轉變。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相對滯後,總體上仍然實行單位退休養老制度。
由於改革進程的不同步,20多年來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的養老制度在籌資方式、待遇計發調整和管理方式上的不同,造成退休後因身份不同而養老金懸殊的「雙軌制」,這種現象長期以來飽受質疑。
有研究顯示,中國城鎮職工繳納養老保險,退休後養老金僅為其工作時收入的50%左右;而機關事業單位人員不需要繳費,卻能拿到70%-80%。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的研究顯示,2013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月人均養老金近1900元,事業單位月均養老金是企業退休職工的1.8倍,機關公務員退休人員養老金水平是企業的2.1倍。
「中國公務員與事業單位職工退休金採取現收現付財務模式,實行財政供款、預算管理、單位包辦等,個人不需繳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說,「這樣有違公平正義,因為財政資金不應替代個人為自己養老承擔義務。」
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一個統一、五個同步。「一個統一」,即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建立與企業相同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行單位和個人繳費,改革退休費計發辦法,從制度和機制上化解「雙軌制」矛盾。

『叄』 養老保險雙軌制帶來了哪些問題

養老保險雙軌制與我國原計劃經濟下的勞動用工管理體制有關系。 實際上起初無論是國企還是機關事業單位其職工退休後的待遇都是有單位自行解決的。只是由於社會保險制度改革的不同步等多方面原因才導致目前養老保險制度的雙軌制。
1,計劃經濟時期,我國企業基本上都是國有性質,企業職工是「單位人」,在職時的工資、退休後的養老,完全由單位負責。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的國有企業改革沖擊了傳統的勞動保險制度,職工養老的負擔較重,且不同行業企業人員待遇相差很大。為平衡不同企業的退休費用負擔,廣東等地開始試行退休費用社會統籌。隨著企業用工制度和工資福利制度改革的深入推進,1991年,國務院頒布了《關於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規定社會養老保險費用由國家、企業和個人三方共同負擔,實行社會統籌。統賬結合的養老保險制度在企業大規模覆蓋是從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開始的。當時,我國國有企業普遍出現經營困難,許多企業發不出退休金。有的企業用賣不掉的產品抵退休金,有的乾脆不給辦退休。在此背景下,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加快擴面,並提出了「確保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的任務目標,解決職工「領不到養老金」這個最突出的矛盾。企業職工養老從「單位保障」邁向了「社會保障」,隨著社保制度的發展,現在已經做到了養老金的社會統籌,保證了退休職工的養老金發放。
2,實際上,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們行政事業單位職工也是「單位人」,也是由單位自行承擔退休職工的養老待遇發放。由於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經濟組織不同,沒有自主經營收入,故只有通過財政撥款解決退休職工養老金的待遇問題。在這個階段,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也進行了研究探索,但改革進程相對滯後,至今仍實行單位退休養老制度,即通過財政撥款而非社會保險來解決退休職工的社保待遇。
由上可以看出,由於改革的不同步,兩種制度在籌資方式、待遇計發調整和管理方式上均不同,形成了所謂的養老「雙軌制」。

『肆』 養老保險雙軌制的意義

養老保險雙軌制與我國原計劃經濟下的勞動用工管理體制有關系。實際上起初無論是國企還是機關事業單位其職工退休後的待遇都是有單位自行解決的。只是由於社會保險制度改革的不同步等多方面原因才導致目前養老保險制度的雙軌制。

養老金「並軌」:指對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實行和企業職工一樣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其目的在轉機制,而非降待遇,改革可能需要財政的大力支持,適當調整公務員和事業單位職工工資水平,彌補因個人繳費而增加的支出,維持改革前後職工的基本生活水平。雙軌制——企業養老金和事業養老金採取不同的退休養老金制度。

(4)養老保險雙軌制改革擴展閱讀:

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已列入「十二五」規劃,在《決定》中,對養老保險全國統籌的表述為「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相對於「推進」、「研究」等詞,「實現」一詞更表現出政府落實此項改革的力度。

養老金全國統籌這一政策目標雖然已經提出多年,但是連省級統籌也沒能完全實現。2012年社保基金審計報告中顯示,截至2011年底,全國有17個省尚未完全達到省級統籌的「六統一」標准。

省級統籌以及全國統籌的主要阻力,在於央地之間的利益博弈。金維剛指出,2012年養老保險基金結餘2.4萬億,但一半以上集中在東部幾個省市,中西部許多地區出現養老金收支缺口,需要中央財政轉移支付進行發放。

在有些地區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支失衡,需要中央大量補助的同時,經濟發達省份則形成了超過千億元的養老保險基金結余,卻由於未實現全國統籌,中央不能調劑使用。

在養老保險補助方面,多年來也形成了地方依賴中央的格局,2010年中央和地方兩級財政對基本養老保險的補助資金為1851億元,其中中央財政佔86%。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受國家發改委委託,目前正在草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方案。

該中心副主任楊立雄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方案最大的難點,在於採用什麼樣的方法,既能減少發達地區對於「被統籌」的阻力,照顧其利益,同時又能讓欠發達地區受益,並保證他們的征繳積極性,避免完全依靠中央轉移。

在實現全國統籌時,應在中央建立調劑金,讓有結余的省份拿出一部分放到中央形成基金,然後這個基金就可以用來分配到養老保險基金虧空比較嚴重的省份。

不要把所有的基金結余都收到中央來,那樣發達地區就沒有積極性。也不能讓不發達的省份就等著中央發錢,應當要調動起自己徵收養老金的積極性。「養老保險全國統籌,關鍵就是設立好激勵機制。」

統籌的另一層含義,是以財政為主,統一個人所得稅和社會養老保險的個人繳費,形成國民養老金。如此,即使由於收入過低而沒有繳納養老保險的人,也能夠得到一份基礎養老金,其本質相當於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但是其水平會進一步提高。

『伍』 雙軌製取消公務員們的養老金有什麼變化

根據中國政府網相關的說明
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關於自身待遇會不會降低?對此,官方曾明確指出,「改革的一個基本原則是確保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待遇水平不降低。」改革按照「老人老辦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過渡」的原則,處理改革前後退休人員待遇水平的平穩銜接。由此可見,「並軌」,並不意味著待遇水平的降低。同樣,「並軌」也不等同於「制度融入」以及「各群體待遇拉平」。
從全社會范圍看,「並軌後,不同性質單位和各類崗位的基礎養老金將趨同,待遇差別主要體現在與單位效益和個人績效直接掛鉤的職業年金。個人貢獻的多少與將來的待遇產生關聯。而所謂職業年金,是指公職人員補充養老保險。職業年金既不是社會保險,也不是商業保險,而是一項單位福利制度,是企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管理、薪酬福利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陸』 養老金雙軌制改革最新消息 如何算退休金

養老金雙軌制是我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首要問題,這個不解決頂互侈就儂腳疇協川茅好,其它的都是空話。從目前的進展來看,要解決這個問題,除非省市以上的領導能達成共識,強力推行(比如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否則很難成功。更重要的是,不能單單從事業單位入手,應該是公務員與事業單位的改革同步進行,否則事業單位改革也只能演變成加錢的鬧劇。

『柒』 退休金雙軌制的存在弊端有哪些

退休金雙軌制的存在弊端:

1、調查顯示,89%的網友對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的上調幅度和速度表示不滿,尤其對養老金「雙軌制」頗有微詞。

網友認為,企業退休人員工資過低,如今工資的漲幅也遠低於機關、事業單位,導致收入差距越來越大。為此,應該公開機關、事業單位退休員工資金錶,加大企業退休人員工資漲幅,甚至徹底取消養老金「雙軌制」。

2、「養老金雙軌制」造成除了保障體系的「雙軌制」問題外,其實與收入分配改革相關聯。改變不公平的「養老金雙軌制」,必須把它嵌入社會保障體系改革和收入分配改革里,才能理順分配關系,縮小不合理差異。

3、退休雙軌制使得機關事業單位人員與企業職工退休待遇差距較大,引發公平性質疑;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在養老制度上的雙軌制,而制度之間又缺乏合理的轉移接續安排,如果機關事業單位人員中途離職只能『凈身出戶』,阻礙了人才合理流動。

『捌』 養老保險雙軌制廢除了嗎

2015年1月14日,國務院發布《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決定》明確,建立待遇與繳費掛鉤機制,多繳多得、長繳多得,提高單位和職工參保繳費的積極性。對此,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胡繼曄在中國經濟網《經濟熱點面對面》節目中表示,此次「壯士斷腕式"的改革讓養老金正式實現"並軌",最讓養老金研究者揚眉吐氣,對於事業單位甚至整個社會來說,意義都非常重大。

『玖』 養老金雙軌制為什麼需要改革

養老金雙軌制是指不同用工性質的人員採取不同的退休養老金制度。
之所以進行改革是因為:
從總體上說,退休養老金雙軌制是計劃經濟時代向市場經濟轉型期的特殊產物。這是因為我國城鎮養老保險的改革是從企業開始的,企業先實行了社會化,而機關和事業單位仍然是單位管理,在這個過程中,就形成了一個差距。

『拾』 養老保險雙軌制是什麼意思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所謂「退休養老金雙軌制」,是指不同用工性質的人員採取不同的退休養老金制度。從總體上說,退休養老金雙軌制是計劃經濟時代向市場經濟轉型期的特殊產物。這是因為我國城鎮養老保險的改革是從企業開始的,企業先實行了社會化,而機關和事業單位仍然是單位管理,在這個過程中,就形成了一個差距。具體說來,我國城鎮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以及「退休養老金雙軌制」的形成主要有三個階段。一是傳統型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階段(1951-1978年);二是對養老保險制度實行社會統籌的探索階段(1978-1991年);三是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養老保險制度的實踐階段(1991年至2014年)。2015年1月14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於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決定從2014年10月1日起對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進行改革,機關事業單位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由單位和個人共同繳費。這標志存在了近20年的養老金「雙軌制」的終結,近4000萬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將和企業職工一樣繳納養老金。

閱讀全文

與養老保險雙軌制改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長壽花葉子乾巴怎麼辦 瀏覽:435
小學生養老院慰問老人作文 瀏覽:991
銀行退休平均工資多少錢一個月 瀏覽:346
50歲女人例假持續不斷 瀏覽:548
生活中尊老愛幼孝敬父母作文 瀏覽:882
父母軟弱下的孩子是什麼樣的 瀏覽:328
美容養生店起名怎麼取 瀏覽:383
盲目的孝敬父母是什麼 瀏覽:230
我的孩子很孝順 瀏覽:983
海囗老年大學 瀏覽:615
老人打瞌睡是什麼原因 瀏覽:757
交社會統籌養老保險多少錢 瀏覽:253
張家口老年大學國畫老師 瀏覽:707
養生湯吧是哪裡起源的 瀏覽:348
奇跡的50歲南條 瀏覽:575
預防老年痴呆的地方 瀏覽:147
孝順父母行善積德 瀏覽:912
一九有哪些養生知識 瀏覽:321
北京市哪裡有沒兒女的老人 瀏覽:821
老年大學瑜伽隊簡介 瀏覽: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