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樣過重陽節
登高遠眺賞菊花
② 朝鮮如何過重陽節
朝鮮春節民俗:吃了幾碗年糕湯
同屬東方文化圈的朝鮮把春節稱為「民俗節日」。每逢春節,朝鮮人有一套獨特的禮儀習俗。
朝鮮把過春節大致分為五個步驟,一是做准備,二是穿新衣,三是拜年,四是節日飲食,五是民俗游戲。
節前,家家戶戶打掃衛生,機關企業的門口或裝上彩燈,或掛起六角形的燈籠,或擺上花籃,以渲染節日氣氛。大年初一,男女老少都穿起民族服裝,尤其是婦女和孩子的民族服裝絢麗多彩。
春節的拜年活動首先從祭祀祖先開始,然後向家中長輩一一拜年。長輩們會准備一些簡單的禮物,在接受拜年的時候送給晚輩,並給孩子們一些壓歲錢。向鄰里的長輩、老師拜年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環。凡是向長輩拜年,晚輩都要跪下磕頭,行大禮。同輩朋友相互拜年時則是說些祝福、鼓勵的話。
朝鮮人也吃團圓飯,並且以民族飲食為主,各種打糕、八寶飯、松糕是必備的食品。尤其年糕湯是春節最主要的食品,也是招待前來拜年賓客的食品。按照傳統食譜,年糕湯里要放進雉肉(野雞肉)。但是雉肉比較難得,久而久之,人們就以雞肉代替雉肉,從而產生了「雞肉代替雉肉」的朝鮮俗語,意為「在不得已的時候相互替代」。
在朝鮮,春節吃年糕湯意味著又長了一歲,因而春節期間大人問孩子歲數時,往往不直接問幾歲,而是問他「吃了幾碗年糕湯」。
民俗游戲是朝鮮人過春節不可缺少的內容。這些民俗游戲包括擲尤茨、跳跳板、抽陀螺、放風箏、滑冰車等等。擲尤茨是朝鮮民俗游戲中最獨特的一種,男女老少都能玩。據說,尤茨是朝鮮古代的一種官職名稱。擲尤茨是一種用四根木棍玩的游戲,把木棍高高拋起後,以落地時木棍的正、反以及是否相壓等來計算成績。游戲者分成兩隊,相互競爭,緊張熱烈。跳跳板是婦女的「專利」,一上一下,令人賞心悅目。抽陀螺、放風箏、滑冰車則是孩子們最喜愛的游戲。
此外,朝鮮的劇場、影院、體育館、飯店等公共場所也增添了不少新的服務項目,一些新電影、歌舞、民族音樂會、書畫比賽等在春節期間相繼出台。體育館開放一些體育器材供人們使用,飯店裡則准備各種民族飲食供人們挑選。隨著社會的發展,朝鮮人過春節正不斷增添著新內容。
③ 中國人怎麼過重陽節
其實在重陽節除了拿風車登高爬山外,還可以在廣場或公園放孔明燈,這些都是為了為專自己和家人祈福消災的屬。想知道重陽節是怎麼來的嗎,想聽聽它的傳說故事嗎?那就到淘寶網 尋寶傳奇店 看看吧!不知道樓主可能採納我的意見。
④ 重陽節時哪個民族有特殊的習俗
重陽節是漢族重要節日,習俗眾多。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喝重陽酒
「重陽酒」即用優質糯米釀成的甜酒,於重陽節裝進小陶瓷壇子密封保存。可能是因為溫度和濕度比較適宜,所以釀出的酒特別醇,是米酒中的上品,甜純美,男女老少皆宜,起源於西北少數民族。
「重陽酒」即「菊花酒」。每年重陽節時,最早的菊花花骨朵已長成,欲開花時,這就是製作「重陽酒」的上好的材料!
⑤ 全國各地的重陽節都怎麼過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版賞秋、登高遠眺權、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歷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游的春節,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
⑥ 我國是不是各個民族都過重陽節,那習俗有什麼不同
重陽雜俗
由於我來國疆域自廣闊、民族眾多,歷史上,我國不同地方還形成了各自獨特的、非代表性的一些重陽節俗,也可以稱之為重陽雜俗。如江南人有在重陽日讓婦女休息的習俗。明代劉侗《帝京景物略》:「(九月)九日,父母家必迎女歸寧,食花糕。」北京《大興縣志》則有:「九月九日,父母家必迎女歸寧,亦曰女兒節。」可見明清時北京已有重陽日是「女兒節」的說法。而相反的是,在山東滕縣一帶又忌諱出嫁不滿三年的女兒重陽節回家,浙江紹興一帶也忌諱重陽走訪。另外陝北習俗是在晚上過重陽節;福建莆仙在重陽節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河北武強「重陽蒸花糕,祭天地」;浙江桐盧縣九月九日備豬羊以祖,稱為秋祭,同時也在重陽節綁粽子,互相饋贈,稱為重陽粽;廣東省臨高縣民重陽節早起齊聲高喊「趕山貓」,以此為安和富利之吉兆;廣西隆安縣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覓食,俗語說:「九月九,牛羊各自守」;四川南溪縣讀書人舉辦「岑公會」;等等,不一而足。
⑦ 請教一下,蒙古族重陽節會怎麼度過,很需要
吃糕點。在寧夏的時候,會有一種棗糕,是在重陽節的時候,必吃的。當然,其他的地方也有吃糕的習俗,一般會叫重陽糕。大家在重陽節的時候,可以買些糕點到家裡吃,也應應重陽節的景兒。
賞菊。重陽節的時候,正是菊花開滿枝的時候。對於古人傳下來的傳統來講,重陽節的時候,是需要去賞菊花的。所以,如果有條件的話,城裡人也可以到例如植物園或者是苗圃園里,欣賞一下菊花哦。
飲菊花酒。在賞花的時候,男人們是喜歡飲點兒酒的,這樣才可以增加情趣。對於女性賞菊花也是如此。所以,賞花的時候,喝點兒菊花酒,才是情趣中的樂趣。
插茱萸亦或菊花。賞菊的時候,就應該在頭上插幾朵兒菊花以此來展示你的美,這對於女性更是如此。而插茱萸則是為了避災消災求福的。所以,在家的門上插入茱萸是很傳統的一件事情。
對於年輕人來講,可能不喜歡傳統的。那講一下現代的。自撿茱萸。如果你不想買茱萸的話,可以自己到農村,或者是小河邊尋找茱萸,自己挖,這樣,得來的過程,絕對是十分開心的。我常常就會和朋友在重陽節前,去挖茱萸的。
步驟閱讀參加文化活動。重陽節的時候,一些地方會舉辦一些活動,不管是講解傳統還是向大家宣傳這個節日的來歷或者是重要性,我們都可以去參加一些這樣的文化活動,感受來自中國幾千年的濃濃的文化氣息。
對於家庭主婦來講,重陽節如果不願意參加活動的話,也可以幾個好姐妹,組織一下社區里的人,進行一場糕點的製作比賽。這樣,不僅讓人能嘗到你做的糕點,而且也豐富了社區的文化生活。
去養老院。我們都知道,重陽節也是問候老人的時候,如果想要讓這個節日有意義的話,就到養老院里去關心和關照一下老年人的生活,去幫助他們。當然,這是沒有老人的家庭可以做的,或者是離家裡老人遠的年輕人可以選擇的。
陪父母在家。如果你家裡的老人的話,建議可以在家裡陪著老人一起過重陽節,因為重陽節本身就是老人的節日呢。
⑧ 哪些民族過重陽節有哪些獨特的風俗
現在全中國56個民族都過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這是一個很古老的節日,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
在中國數字中,一、三、五、七、九為陽數,二、四、六、八為陰數。因此,九月初九被稱作重陽或重九。中國古代,重陽節是一個重要的節日,這一天要舉行各種活動,如:登高、賞菊、插茱萸、吃重陽糕等。
登高是重陽節的主要習俗。古人認為,九九重陽,登高可以避禍免災。後來,重陽節登高爬山,逐漸演變成了人們放鬆心情、鍛煉身體的體育和旅遊活動。
插茱萸和賞菊也是重陽節的傳統習俗。茱萸是一種植物,果實可以吃,莖、葉都是葯材。菊花在九月盛開,有「長壽花」的美稱。為了避免瘟疫,驅除惡氣,重陽節這天,人們就把茱萸和菊花插戴在身上,還要觀賞菊花,飲菊花茶和菊花酒。
重陽糕是一種用面做的食品,可以加棗、銀杏、松子、杏仁做成甜的,也可以加肉做成鹹的,講究的還要做成九層,再在上面做兩只小羊,以諧「重陽(羊)」之音。
現在過重陽節,已經見不到插茱萸等風俗了,但是很多人仍然會在這一天登高賞菊,觀賞秋天的美景。近年來,這個古老的節日又增加了新的內容,成為一年一度的「敬老節」。每當佳節來臨,人們都要舉辦各種敬老活動,祝願老年人步步登高,健康長壽。
⑨ 怎樣過重陽節
重陽節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習俗。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各地過重陽節的風俗
除了以上較為普遍的習俗外,各地還有些獨特的過節形式。
重陽節在陝北正式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陽,收呀么收秋忙。穀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場」。陝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面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裡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宋代《玉燭寶典》雲:「九日食餌,飲菊花酒者,其時黍、秫並收,以因粘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清初莆仙詩人宋祖謙《閩酒麴》曰:「驚聞佳節近重陽,纖手攜籃拾野香。玉杵搗成綠粉濕,明珠顆顆喚郎嘗」。近代以來,人們又把米果改制為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時,撈出瀝干,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用水溶解)攪拌,加紅板糖(摻水熬成糖濃液),而後置於蒸籠於鍋上,鋪上潔凈炊布,然後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若干時即熟出籠,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一些地方的群眾也有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後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國成立後,重陽節的活動充實了新的內容。1989年,我國重陽節定為老人節。第到這一日,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人們回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