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愚孝是孝順么淺析子女對長輩應有的孝
導語
孝道在現今社會,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古人的孝道故事流傳至今,但那些故事在現代的人文發展看來,是偽善、不合人倫的。那麼,什麼才是現代社會認同的孝道呢?這篇文章就「孝道」話題,分析古代孝道和現代孝道觀念的不同,以及什麼才是正孝。
話題開始前,先說說我身邊的一個案例
年前回家過年的時候,哥嫂也都回來了,父親提出讓大哥繼承家業——在家務農,好讓自己安享晚年,可大哥拒絕了。
如今,三十有四的大哥,在外面開了三家店面營生,生意不大,但比老家的生活條件好太多了。
大哥覺得,就憑老家那幾畝田地的收入,還不夠他一人的生活費用。為了更好的生活條件,他拒絕得乾脆,父親怒罵:「不孝子!」
大哥的做法無可厚非,人如果能更好地活著,為什麼要倒退回到舊文明社會的生活方式呢?
父親認為的孝子,就是聽話、事事順從的孝子。這真的是孝嗎?不是!那什麼是孝呢?
一、什麼是孝?
孝在作為動詞的運用上,其意就有盡心奉養、尊敬和順從父母的意思。比如:孝順、孝敬。
而在作為名詞的運用上,又有孝道的意思。孝道的詞義相比孝順、孝敬更為廣泛。
所謂孝道,即尊敬、關愛老人,為其養老送終等。孝道,由古至今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美德,只是隨著時間的變遷,現代社會所認同的孝道與古代大不同。有什麼不同呢?
1.古代孝道思想觀念不同
在《論語》中,有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意思是不要違背父母意願,活著要以禮侍奉;去世要以禮埋葬;以後更是要以禮祭祀。這其中,順應父母意願、禮奉長輩是孝的一種。
又有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孔子說:「能贍養父母是孝嗎?那些狗馬都能養活,不敬父母,和養狗馬有什麼區別?」
這里,孔子說,除了贍養父母還要尊敬父母,這是人孝。
所以古代儒家思想的孝道是不違逆父母、順其意志、禮奉長輩,更要尊敬長輩。
古人重孝,更是以孝治國,孝是家和國的根基。
孔子又言:「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這句話道明了家和國、孝與忠、小家和大家的聯系;道明了孝的本質。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系家庭關系的道德規則,亦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古人孝順父母的例子不勝枚舉,有虞舜的孝感動天、閔子騫的單衣順母、王祥的卧冰取鯉等,可這些孝順長輩的做法,在現代社會卻是有一定的流弊。
2.現代孝道思想觀念不同
孝道在歷史的長河中,幾經變革,現代人的孝道觀念顯得更為人格化。
《大學》中的「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現代社會更提倡、盛行人人平等,在孝道上講「父慈子孝」,只有父母仁善、慈和,為人子女才更孝敬、禮奉父母,而不是一味地盲從、愚孝。
先在著名作家魯迅的作品《二十四孝圖》中,對「老來娛親」和「郭巨埋兒」的愚孝思想推崇表示了強烈的反感和排斥。因此,他不敢再想做孝子,也害怕父親做孝子。
後有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曾在微博發表《孝道是對人性的逆襲》一文中,表示對孝順的「順」很不贊同,「順」是在束縛自我,掩埋真相。他覺得孝順就是心理學說的向強者認同。
我們孝敬父母,天經地義,但不能愚孝,愚孝是陷國家於不仁、陷父母於不義、陷自己於不利。
二、愚孝的危害
愚孝的影響有多方面,在婚姻中,如果一方有愚孝的行為,可能會導致家庭矛盾、婚姻破裂的結果,這是在家庭關系中的影響。
還有思想上的限制,愚孝的人沒有自己的主見,為人處事往往聽從別人的意見,事業上更是沒有什麼建樹。
社會的文明和諧發展,皆來自於個人和家庭的影響,愚孝是阻礙社會前進的步伐。
都市家庭情感劇《都挺好》中,作為家中長子的蘇明哲,在很多父母的眼中就是「孝順」的典範,也正因為他的「孝順」,與妻子屢屢發生矛盾,甚至失去了工作,生活的重壓,讓他疲憊不堪。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父母讓穿衣,就算天氣不冷,心裡又不願意,還是會順從地穿上,結果熱傷風了。
父母讓報考師大,而自己的志願是醫大,心裡雖有不甘,可還是孝順地報了師大,結果與夢想失之交臂。
現實生活中的我們,有多少次為了孝順父母,而錯失了思想的進步;錯失了自我的升華;錯失了更美好的生活方式?
錯誤的「孝順」思想觀念,在我們的心裡扎了根,就算如此,我們應該及時止損,回歸正孝。我們應該找回失去的自我、真理和幸福;我們應該認清真相,了解孰是孰非,才能做到真正的孝。
三、什麼是正孝?
《孝經·紀孝行章》中說,「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至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言。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
這里說的孝是,我們平時生活中要尊敬父母,事養父母時要讓其心情愉悅,生病之時要盡憂慮之心,喪亡時要終其哀情,祭拜時要嚴肅對待。
這是正孝,這是人倫綱常,然而,現代社會人的思想開明,父母仁善,子女才會尊重、愛戴,也有些父母失德無義,對子女非打即罵,以孝道道德綁架,有些子女會聽話順從,有些則會逆反抗拒,造成的結果輕則家宅不寧,重則家破人亡。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人與父母的關系因血脈相連而有了牽絆。父母在大多時候,會有意無意地表現出自己作為父母的上位姿態,教育、指使子女做對的或不對的事情。
幼時的子女無法反駁,甚至沒有判斷事情對錯的能力,被動接受父母的「關愛」。待成年後,思想、觀念已成型,對是非對錯有自己的判斷能力,在孝道上,更是成正比反饋給父母,父母對自己好,自己也會善待父母;父母傷害了自己,自己也會以同樣的方式相待。
每個人的思想、人格是獨立的,不受約束的,受約束的是身體、是血脈。父母子女的牽絆關系天生註定,是不可改變的事實,在兩者發生沖突的時候,「孝」就是最好的平衡方法。
真正的孝,是雙向的,是相互的尊重、理解、包容,是彼此的幫助和關愛。
大孝治國,小孝治家,正孝利國利家。
四、如何孝敬父母,才是正孝?
《禮記·祭義》曾子曰:「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1.大孝尊親
真正做到孝子,要真心實意地愛戴、尊敬父母,這是對他們最好的回饋方式,養親不敬,不如犬馬,不是孝。
2.其次弗辱
做不仁義道德的事,使父母被人非議,遭受侮辱,這是不孝,為人子女正己身是孝的本質。
3.其下能養
贍養父母是子女應盡的義務,也是子女回報父母的生育之恩,父母生養子女一場,費心耗神,其中艱辛只有做了父母才知曉。
4.不盲孝,回歸正義
孔子曰:「事父母,幾諫;幾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意指,子女事奉父母,若親有不當行為,應委婉相勸,若父母不聽從,仍應該尊敬,不違逆,擇機再勸諫。這里孔子說的不違逆父母,也是不違背真理。如果父母有不當行為仍聽之任之,這就是盲孝,是陷父母於不義。
結語
盡孝不是我們每個人應盡的義務,但卻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美德。我們也許做不到像虞舜那樣的孝子,但我們能做好自己,正孝父母,是子孫後代的榜樣。願我們每個人家庭幸福、和睦。
『貳』 聖經中帶有應許的誡命 — 孝敬父母
長久以來,我對父親節和母親節一直無感甚至有意迴避,甚至在教會母親節禱告祝福中口無遮攔的吐露了這種想法,我似乎天生對任何形式化的東西都會保留存疑的態度。
武志紅的巨嬰論更是啟發我去思考 「孝順」 是否是一種包裹在傳統道德外衣下的道德綁架,這本書被下架的命運也暗示了它與現在社會的主流道德體系並不兼容。
聖經中指出,孝敬父母是基督徒必須遵守的並帶有應許的誡命,對不孝敬的行為以及不孝敬的後果給出了細致的描述,這些行為無一例外在我們現在的社會中已經司空見慣。
例如當下因為拆遷引發的老輩財產分配調解類節目依舊是上一代人熱衷觀賞的欄目,似乎每個人都認同在法律條款下指導的公平分配的正確性和合理性,卻不知已經深陷在偷竊父母的罪中,他們也因此承受了失去喜樂、安穩,家庭破散甚至生命終結的懲罰,先知們的話語無不一一應驗。
箴言中簡潔明了的指出什麼是孝敬 —— 就是使父母歡喜快樂。
當下社會對如何使父母喜樂也給出了行為標准,「常回家看看」 可以算是其中的經典之經典。基督徒們相信神會為每個人預備下他們所需要的,而需要的並不一定是他們出於人的意念所想要的那些。我們父母受所處社會觀念的影響,自己所理解和想要的孝敬,可能並不是他們真正需要的,最終短暫的快樂過後終歸原樣,正像傳道書中說的一切日光之下的事終歸是虛空。
聖經的經典之處在於它不僅能夠在真理的層面上給出定義、反例和預言,還給出了具體實踐 —— 父母喜樂的本質是因為自己的孩子成為了義人。
義人指那些信靠神;不斷追求真理;拋棄罪里的舊我;與耶穌同釘十字架活出新生命;領受了神的恩典、智慧、喜樂、幸福的人,小時候常聽見老人說:「孩子淘(氣)點兒沒關系,道兒別走偏了」,就有點類似這個道理。
作為基督徒的自己,能夠將福音帶給父母,讓他們能夠看到自己孩子在新生命中的改變,並有機會在真理中活出自己的新生命,獲得神所應許的喜樂、平安、幸福時,就是最好的孝敬之一。
『叄』 為什麼我不愛讀武志紅
武志紅被「公認」為心理巨匠,擁有十數萬粉絲,每年能在網上講課出文並出心理書籍。我的四個小孩也都是武的忠實粉絲,買書買課學習心理課,想得到自我提升。現狀是通過學習產生了痛恨埋怨父母埋怨曾經的困難,與家庭產生強烈對抗,動轍譴責父母在他們小時侯(70年代)只管了他們吃飯,只督促他們努力學習完成學業卻沒有愛他們。這些話對對長輩傷害太大了,不知感恩反而仇恨,我真不知道武志紅的心理課是在疏解心中疑慮還是在呼喚制選仇恨?重效果而不信邪說攪辯,判斷武志紅心理講課的效果也只能普查一下受教者的現狀。我恨武志紅,他害了我的四個孩孑,也許被害者並不認為被害。上了賊船怎樣能下船,只有國家正面封殺才有效。想當年劉太醫之案再看今日武志紅的心理危害案,如出一轍。出手吧!正統宣傳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