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主要的習俗是什麼
這首詩寫的是傳統節日—-重陽節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代: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登高時佩帶茱萸囊,據說可以避災。茱萸,又名越椒,一種有香氣的植物。
三四兩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遙想兄弟如何在重陽日登高,佩帶茱萸,而自己獨在異鄉,不能參與,雖然寫出了佳節思親之情,但會顯得平直,缺乏新意與深情。
詩人遙想的卻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說,遠在故鄉的兄弟們今天登高時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卻發現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內。
好像遺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鄉的兄弟共度佳節,反倒是兄弟們佳節未能完全團聚;似乎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處境並不值得訴說,反倒是兄弟們的缺憾更須體貼。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
而這種出乎常情之處,正是它的深厚處、新警處。杜甫的《月夜》:「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和這兩句異曲同工,而王詩似乎更不著力。
此外,重陽節還有其他習俗:騎射活動 賞菊花 吃重陽糕 飲菊花酒
❷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山指的是
這里的「山」,指的是西嶽華山。蒲州在華山以東,所以王維稱自己老家的兄弟為山東版兄弟。所權以這首詩,抒發的是詩人王維在重陽節這個特別的日子裡因為不能回家與家人團聚而在心中升起的對親人的思念和對故鄉的眷戀之情。
開篇第一句,「獨在異鄉為異客」,很多人認為,這是這首詩中份量最重的一句,最為傷感的一句,一千年來最能引起共鳴、最為漂泊之人所認同的一句,因此這一句應該是全詩的精華所在。
(2)運城的九九重陽節怎麼過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此詩原註:「時年十七。」說明這是王維十七時的作品。王維當時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中國有些地方有登高的習俗。《太平御覽》卷三十二引《風土記》雲:「俗於此日,以茱萸氣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頭,言辟熱氣而御初寒。
❸ 中國運城舜帝德孝文化節的主題創建
為了全民動員、身體力行,讓全區人民講德孝話、行德孝事、做德孝人,進而從整體上提高廣大幹部群眾的思想文化素質和道德情操、從根本上創優人文環境,鹽湖區委、區政府創新思維、深入實踐,實施了「德孝在鹽湖—五進五創」主題創建活動。「五進五創」就是讓德孝文化進機關創建文明和諧單位、進校園創建文明和諧學校、進農村創建文明和諧鄉(鎮辦)村、進社區創建文明和諧家園、進廠礦(公司)創建文明和諧企業,通過廣泛深入地開展以愛黨愛國、遵紀守法、敬業奉獻、助人為樂、孝老愛親、見義勇為、扶孤助殘等為主題的系列活動,讓每一個公民都能積極參與並接受德孝文化的教育、熏陶和洗禮。「五進五創」活動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力求手段和模式上創新。
——重心下移式。為政之德在於為民,這既是舜帝德孝文化的精髓,也是我們黨對全體黨員領導幹部的總要求。在德孝文化進機關活動中,為了強化廣大黨員幹部的德政意識,密切干群關系,增強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思想品德,鹽湖區委、區政府出台組合拳,開展了「黨政幹部下基層包村增收、扶貧助弱」「四套班子包聯項目」「全體黨員幹部包村住戶」「十大課題大調研」等活動。區委書記王志峰、區長王吉敏率先帶頭下基層,撰寫調研報告、民情日記,還和農民群眾同吃同住,體察民情,了解民意,逐個解決具體問題,區政協把常委會、區委宣傳部把宣傳委員例會開進了田間地頭、廠礦企業。為了促進幹部下基層,區政協還在政協委員中開展了「十比十看」活動。鹽湖區把這種幹部下基層的做法叫做「重心下移」。
——內外互動式。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進行交流互動。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和未來,是德孝文化傳承和弘揚的生力軍。德孝文化進校園是「五進五創」活動的重頭戲,從今年6月起,鹽湖區分別在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四川大學、山西大學、運城學院等高校開展了大學生德孝傳承活動,採用德孝文化版面展覽、德孝聖土傳遞、演講、辯論、微博等形式,廣泛傳播德孝文化。區委書記王志峰親自登臨大學講壇,講解德孝文化;同時,對積極參與者贈送運城根祖文化考察實踐旅遊套票,以這種方式吸引全國各地的高校學子關注運城、關注德孝文化並親臨德孝之鄉考察實踐。活動開始後,一些高校學生利用暑期紛紛前來運城。同濟大學學生來到鹽湖區後與鹽湖當地學生交流互動、演講辯論、看望慰問孤寡老人,其中一名女大學生還在敬老院認下了一位「親奶奶」。「孫女」為「奶奶」梳頭捶背親如一家,其情其景感人至深。
——競比激勵式。在廣大農村開展了每周為父母改善一次生活的活動,看誰家做得好、每月給父母清掃一次居所,看誰家干凈、每年為父母增添一套新衣,看誰家漂亮等競比活動;有的村開展了「曬被子、比孝心」活動,有的社區開展了「為老人送一束生日鮮花」「做一次健康體檢」「洗一次熱水澡」等活動。本屆文化節組委會通過層層篩選,在鹽湖區評選出了「十大孝順媳婦」。
——典型示範式。在創建活動中,涌現了一大批好的德孝典型,有見義勇為楷模原菲娜,有和諧建設楷模楊春霞,有孝老愛親楷模賈長龍,有未成年人道德建設楷模楊紅娟等等。對他們的事跡利用新聞媒體及各種場合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起到了良好的示範帶頭作用。
——借力引導式。在德孝文化弘揚和傳承中,企業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他們有一定實力,熱心公益事業,有意願履行社會責任。本屆舜帝德孝文化節得到了眾多優秀企業的贊助,亞寶葯業集團,山西鑫源兄弟實業集團、南風化工集團等優秀企業鼎力相助文化節,「五進五創」活動恰好為他們建立企業文化、塑造公德形象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崔志宏披著「德孝」研究會長外衣的「狼」2012年5月9日至10月23日,第三屆中國·運城舜帝德孝文化節如期舉行。本屆文化節由中共山西省委宣傳部、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中共運城市委宣傳部聯合主辦,中共運城市鹽湖區委、運城市鹽湖區人民政府承辦。本屆文化節延續第一、二兩屆的主題「德政千秋,孝行天下」,旨在將舜文化所倡導的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為代表的五教理念和以明德為代表的德政思想繼續傳承延續,以期影響到更多的年輕一輩。
本屆文化節的活動包括「文化節啟動儀式暨德孝實踐論壇」、「《101℃的愛》德孝歌曲徵集和德孝歌曲大家唱活動」、「第二屆『探路先鋒杯』全國老年人才藝大賽」、「『德孝在鹽湖——五進五創』主題活動」、「文化節閉幕式暨文藝演出」五大部分。
(一) 文化節啟動儀式暨德孝實踐論壇:文化節啟動儀式暨德孝實踐論壇於2012年5月9日,在北京全國人大會議中心舉行。文化節啟動儀式邀請了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務副主席、上海市社會科學院部門經濟研究所所長厲無畏,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全國婦聯名譽主席彭佩雲,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何魯麗等全國人大、全國政協、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文化部的領導同志,全國各有關方面的專家學者共100餘人參加。
舜帝德孝實踐論壇以「舜帝德孝文化內涵與現代傳承」為主題,國家、省、市領導及專家學者、新聞媒體代表就舜帝德孝文化的歷史演進、舜帝德孝文化的時代內涵、舜帝德孝文化的現實意義及對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等方面進行了交流和探討。
(二) 《101°C的愛》德孝歌曲徵集和德孝歌曲大家唱活動:
專輯定位:專輯採用年輕人喜愛的表現方式去表達對父母的深厚情誼和感恩情懷,抒發對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的美好願景,在音樂聲中感悟德孝、踐行德孝。
德孝歌曲徵集:2012年5月9日-7月9日,文化節通過網路專區面向全球徵集德孝歌曲。歌曲徵集期間專題頁面瀏覽量超過38萬,組委會共徵集到來自全國各地的285位參賽者上傳的346首符合本次活動主題的參賽歌曲。最終查新的歌曲《媽媽》、羅漢的歌曲《爸爸》、李季委的歌曲《牽掛》,3首歌曲入選《101°C的愛》德孝專輯。
《101°C的愛》德孝專輯共收錄11首歌,分別是呂薇《為母親唱首歌》、譚晶《婆婆就是媽》、蘇夏《哭嫁》、常思思/張友殿《夕陽無限美》、南合文斗《父親》、王宏星《感恩》、瑞君《我的爸爸媽媽》、李季委《牽掛》、查新《媽媽》、羅漢《爸爸》、趙蕾《中華德孝歌》。
《101°C的愛》專輯首發暨德孝歌曲大家唱運城首站演出:10月22日在山西運城鹽湖區舉行,海政歌舞團青年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全國青聯委員,德孝文化節形象宣傳大使呂薇出席專輯首發儀式並演唱了專輯主題曲《為母親唱首歌》。此外,德孝歌曲大家唱的北京站也正在籌備中。本次活動通過網路德孝歌曲徵集、德孝歌曲大家唱的形式將孝悌之義融入歌聲中,對於年輕人來說,傳唱德孝歌曲是對德孝文化的又一次深刻理解和心靈洗滌。
(三) 第二屆「探路先鋒杯」全國老年人才藝大賽:活動時間為2012年7月至9月,分初賽復賽決賽三個環節,整場比賽歷時近3個月的時間,全國共有160多支代表隊報名參賽。本屆大賽的參賽選手除了來自運城和山西本地,還有專程從河南、山西、陝西、遼寧、北京、上海等8省市遠道而來的老年朋友。
2012年10月21日全國老年人才藝大賽決賽經過4個小時的激烈角逐,共評選出一等獎3名,二等獎3名,三等獎5名,優秀獎13名,特別獎1名。山西運城市老幹部活動中心的舞蹈《映山紅》、遼寧省大連市的模特表演 《國色天香》、山東省青島市的京胡獨奏《夜深沉》榮獲大賽一等獎。
(四) 「德孝在鹽湖——五進五創」主題活動:運城市鹽湖區委區政府通過開展德孝文化進農村創建幸福村莊,進社區創建和諧社區,進機關創建德政單位,進企業(公司)創建誠信企業,進學校創建愛心校園的活動,並評選出十大道德楷模、十大德政單位、十大幸福村莊兩大和諧社區、鹽湖區十大美德少年、鹽湖區十大孝順媳婦。
(五)文化節閉幕式暨文藝演出:2012年10月23日(農歷九九重陽節)在運城鹽湖舜帝陵德孝主題公園隆重舉行。閉幕式上,運城市委市政府的各級領導為十大道德楷模、十大德政單位、十大幸福村莊、兩大和諧社區、鹽湖區十大美德少年、鹽湖區十大孝順媳婦、德孝楷模特別獎、德孝文化節傳播特別獎等獲獎者頒獎,同時舉行了公祭虞舜聖帝金秋大典及閉幕式文藝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