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愛民如子的故事
問題一:愛民如子的君王故事 孝文帝在位二十四年,重德治,興
禮儀,愛民如子,注重發展農業,到了播種的時候,親自帶領大臣到鄉下耕地、播種
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身為皇帝
非常虛心,而且知錯就改,在位期間,沒有建新宮室,把省下的錢用來照顧孤兒和老人
他治國有方,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賢明的皇帝,與漢景帝一起被譽為「文景之治」。
在他八歲時,高祖封他做代王,因為他是庶出的,母親是薄姬,後來稱薄太後
漢文帝的天性很孝順,薄太後曾經生病整整三個年頭之久,文帝心憂如荼①,早晚侍奉
毫無倦怠,和顏悅色來安慰自己的母親,用親情為母親解憂,照顧得非常周到。夜間
睡覺的時候,衣不解帶,每次端葯都要親自嘗一嘗後再給母親喝,可見漢文帝的至孝
之心!雖然貴為天下之尊,奴婢成群,但他都親自來侍候著自己的母親,以自身的仁
孝治天下。
問題二:岳飛愛民如子的故事 廉潔奉公
衣――全家均穿粗布衣衫,妻子李氏有次穿了件綢衣,岳飛便道:「皇後與眾王妃在北方(靖康之難時被金兵俘虜)過著艱苦的生活,你既然與我同甘共苦,就不要穿這么好的衣服了。」自此李氏終生不著綾羅。
食――與士卒同例,部隊補給艱難時,則「與士卒最下者同食」。有次受地方官招待,吃到「酸餡」(一種類似包子的麵食)這種在官員富商們看來很普通的食物時,驚嘆道:「竟然還有這么美味的食物。」便帶回去與家人共享。
住――茅屋軍帳,與士卒同甘共苦。高宗曾要在杭州為岳飛建豪宅,岳飛辭謝說:「北虜未滅,臣何以家為?」
財產――南宋諸大將無不豪富,張俊為防盜,鑄一千兩一個的大銀球,稱為「沒奈何」,堆滿大屋,退休後尚有每年六十萬擔租米的收入。而岳飛被害抄家時,總家產只有三千貫(約合二千多兩銀),且其中含有數千匹麻布,顯然也是准備用於軍隊的。
犒賞――戰時,南宋對軍隊犒賞極厚,岳飛從來不取一文,全數分給將士。有次一名部將貪污賞銀,立斬。
嚴以律子,厚以待人
除了自己儉朴淡泊,刻苦勵志外,岳飛對子女教育很嚴。要求他們每天做完功課後,必須下地勞作。除非節日,不得飲酒。宋時有「任子恩例」,官員品級越高,子女可享受的官階越高,次數越多。
岳飛勉勵兒子們「自立勛勞」,僅用了一次「恩例」,還是為張所之子張宗本而用。而岳雲屢立殊勛(多次戰斗中「功第一」),岳飛卻多次隱瞞不報。為此張浚說:「岳侯避寵榮一至此,廉則廉也,然未得為公也!」(岳侯躲避榮耀到了這個地步,廉潔固然是廉潔了,卻不見得公正)岳飛答道:「父之教子,怎可責以近功?」(父親教育兒子,怎麼能讓孩子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又說:「正己而後可以正物,自治而後可以治人,若使臣男受無功之賞,則是臣已不能正己而自治,何以率人乎?」
岳飛前妻劉氏,在戰亂中拋棄婆婆和兒子改嫁韓世忠手下小校。岳飛得知後送去500貫資助她,這才另娶李氏。
虔城百姓暴亂時曾驚擾孟太後車駕,被岳飛平定後,高宗密旨屠城,岳飛冒險屢次求情,保全了一城老小。
令出如山,賞罰分明
「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是岳家軍的口號,也是真實的寫照。損壞莊稼,妨礙農作,買賣不公……斬!在古代,令出不行者斬,很多軍隊做得到,號稱損壞莊稼買賣不公斬的也不少,但真正做得到的,恐怕只有岳家軍一支。所以岳家軍所到之處,民眾無不歡欣圍觀,「舉手加額,感慕至泣」。
士卒傷病,岳飛親自撫問;士卒家庭困難,讓相關機構多贈銀帛;將士犧牲,厚加撫恤外,還「以子妻其女」(部將犧牲後僅余孤女無人照料,岳飛讓兒子娶她),李氏亦時常慰問將士遺孀。如此賞罰分明官兵同心的軍隊,自然是「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問題三:三國中劉備愛民如子的至少兩個故事情節 鞭撻督郵 火燒新野不肯放棄百姓
問題四:魯迅愛民如子的故事 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 漓的鮮血。 ―― 魯迅 偉大的成績和辛勤勞動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 勞動就有一分收獲,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 跡就可以創造出來。 ―― 魯迅
魯迅的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原名周樟壽,後改為周樹人, 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家、政治評論家、新文化運
動的 重要領導人。人稱「文思革」。代表作:小說集《吶喊》《阿Q正傳》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華蓋集》等。 光緒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 魯迅生於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 (今紹興市)東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縣。 青年時代受達爾文進化論和托 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898年更名為周樹人,字豫才。1902年公費至日本 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理想以自己的雙手去治病救人,後因戰亂紛起 改行為作家,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見《吶喊》自序)。 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 論》等論文。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 學。同年留日歸國,任時兩級師范(現杭州高級中學)生理、化學教員,兼 日語助教。其講課及所編《生理學講義》,深受學生歡迎。同年冬參加木瓜 之役。1918年首次以魯迅筆名發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成為新文學典範。 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於上海。著作收入《魯迅全集》,作品及《魯迅書 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後於1981年出版《魯迅全集》(共十 六卷)。2005年出版《魯迅全集》(共十八卷)。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說、雜 文為主,小說中《祝福》、《阿Q正傳》、《狂人日記》等較為知名。魯迅 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 《祝福》、《阿Q正傳》、《葯》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北京、上海、紹興、 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同時他的作品被譯成英、 日、俄、西、法、德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魯迅以筆代戈、奮筆疾書,戰斗一生,被譽為「民族魂」。 *** 評價 他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華文化革命的主將。「橫眉冷對 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先生一生的寫照。
魯迅於1881年出生在浙江紹興一個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歲那年,他的原來在京 城做官的祖父因科舉舞弊案入獄,此後他的父親又長期患病,終至死亡,家境敗落下來。 家庭的變故對少年魯迅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是家庭的長子,上有孤弱的母親,下有幼弱 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親一起承擔起生活的重擔。天真活潑的童年生活結束了,他過早地 體驗到了人生的艱難和世情的冷暖。他經常拿著醫生為父親開的葯方到葯店去取葯,拿著 東西到當鋪去變賣。在過去家境好的時候,周圍人是用一種羨慕的眼光看待他這個小「公 子哥兒」的,話語里包含著親切,眼光里流露著溫存。但現在他家窮了下來,周圍人的態 度就都變了:話語是涼涼的,眼光是冷冷的,臉上帶著鄙夷的神情。周圍人這種態度的變 化,在魯迅心靈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對他心靈的打擊也太大了,這使他感到在當時的 中國,人與人之間缺少真誠的同情和愛心。人們是用「勢利眼」看人待物的:對有錢有勢 的人是一種態度,對無錢無勢的人又是另一種態度。多年之後,魯迅還非常沉痛地說: 「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 《〈吶喊〉自序》 家庭的變故和變故後的人生體驗,也使魯迅從少年時候起就親近下層人民。他的......>>
問題五:愛民如子的君王積累故事 康熙重視吏治,雍正帝仍然重視。他說:「夫吏治不清,民何以安?」為改善吏治,他對官員實行「吐故納新」。雍正賞識執法嚴,作風雷厲風行,嚴猛行政,有開拓氣魄,政績顯著的官員。胤G還是皇子時,曾囑托內務府員外郎鄂爾泰替自己辦些私事,被拒絕。胤G即位後非但沒有打擊他,還贊揚說:「你擔任郎官,拒絕皇子的要求,執法嚴格,我很高興。」後來鄂爾泰青雲直上。再如田文鏡、李衛在河南、浙江清查錢糧做得好,被譽為「模範督撫」。
問題六:列舉劉備親賢愛士愛民如子的故事 劉備人望上的巔峰之作發生在曹操南征時。「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比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輛,日行十餘里」。劉表死後,荊州吏民立馬選擇了深浮人望的劉備,而不是劉琮。諸葛亮勸他攻劉琮,占荊州,他卻說「吾不忍也」,而三國志記載,劉表臨終想將荊州託付給劉備,劉備卻以「此人待我厚,今從其言,人必以我為薄,所不忍也」拒絕了。
和十多萬民眾一起走,日行只有十餘里。眾人勸他先走,他說:「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終於被曹操的虎豹騎追上,劉備大敗,1W多士兵被打散,妻子死,兩個女兒失散亂軍中,那個該死的阿斗卻沒死掉...... 說他作秀?那真是小人之心了。戰爭無眼,這樣做會掉腦袋的劉備不知道?中國古代史上這樣的行為都很少見。軍事上劉備大敗,政治上卻贏得了萬世的贊譽。
問題七: *** 愛民如子的小故事(短) 地球上最後的天堂――朝鮮 當很多人歡呼、激動,金什麼的又是最高軍事領袖!因為,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朝鮮是個英雄的國家,有個性。利用國家機器,可以做假鈔,可以販毒。金老大可以活到一萬歲,全朝鮮人民心中的紅太陽。老大一句話,可以隨時翻臉,可以隨時毀掉承諾。一個搖搖欲墜的老頭,敢跟世界叫板,最多就是跟著這個國家一起毀滅。拿整個國家的人民來做賭注。是的,朝鮮可以免費醫療,免費住宿,免費吃飯,免費~~~~我終於知道了,為什麼中國的監獄里大多是那些條件不是很好的人了。原來在那可以享受到這樣好的條件!
朝鮮在一面痛訴中國的變質,一面無休止的索要各種物資,糧食。指責中國的各種不公平。的確,做為地球最後的一個天堂,他們可以傲視人間,更加痛恨地獄!但是,很多人忘記了。我們是人,我們要吃飯,我們要穿衣服,我們有人性。所以我們有慾望。我們追求自由,所以我絕對不願意去監獄享受平等,公平,享受免費的一切!我吃飽了,我想吃有營養的東西,吃自己喜歡的味道。因為我知道我活不了一萬歲!身體不舒服,我想找合適的醫生,生命只有一次。我做錯了什麼,我願意接受法律的制裁,因為我敬畏法律,而不是哪個人來決定!
天堂不適合人住,我是人,所以我不想去天堂!馬克思他們的確適合在天堂!
問題八:關於愛民如子的童話故事 廉潔奉公
衣――全家均穿粗布衣衫,妻子李氏有次穿了件綢衣,岳飛便道:「皇後與眾王妃在北方(靖康之難時被金兵俘虜)過著艱苦的生活,你既然與我同甘共苦,就不要穿這么好的衣服了。」自此李氏終生不著綾羅。
食――與士卒同例,部隊補給艱難時,則「與士卒最下者同食」。有次受地方官招待,吃到「酸餡」(一種類似包子的麵食)這種在官員富商們看來很普通的食物時,驚嘆道:「竟然還有這么美味的食物。」便帶回去與家人共享。
住――茅屋軍帳,與士卒同甘共苦。高宗曾要在杭州為岳飛建豪宅,岳飛辭謝說:「北虜未滅,臣何以家為?」
財產――南宋諸大將無不豪富,張俊為防盜,鑄一千兩一個的大銀球,稱為「沒奈何」,堆滿大屋,退休後尚有每年六十萬擔租米的收入。而岳飛被害抄家時,總家產只有三千貫(約合二千多兩銀),且其中含有數千匹麻布,顯然也是准備用於軍隊的。
犒賞――戰時,南宋對軍隊犒賞極厚,岳飛從來不取一文,全數分給將士。有次一名部將貪污賞銀,立斬。
嚴以律子,厚以待人
除了自己儉朴淡泊,刻苦勵志外,岳飛對子女教育很嚴。要求他們每天做完功課後,必須下地勞作。除非節日,不得飲酒。宋時有「任子恩例」,官員品級越高,子女可享受的官階越高,次數越多。
岳飛勉勵兒子們「自立勛勞」,僅用了一次「恩例」,還是為張所之子張宗本而用。而岳雲屢立殊勛(多次戰斗中「功第一」),岳飛卻多次隱瞞不報。為此張浚說:「岳侯避寵榮一至此,廉則廉也,然未得為公也!」(岳侯躲避榮耀到了這個地步,廉潔固然是廉潔了,卻不見得公正)岳飛答道:「父之教子,怎可責以近功?」(父親教育兒子,怎麼能讓孩子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又說:「正己而後可以正物,自治而後可以治人,若使臣男受無功之賞,則是臣已不能正己而自治,何以率人乎?」
岳飛前妻劉氏,在戰亂中拋棄婆婆和兒子改嫁韓世忠手下小校。岳飛得知後送去500貫資助她,這才另娶李氏。
虔城百姓暴亂時曾驚擾孟太後車駕,被岳飛平定後,高宗密旨屠城,岳飛冒險屢次求情,保全了一城老小。
令出如山,賞罰分明
「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是岳家軍的口號,也是真實的寫照。損壞莊稼,妨礙農作,買賣不公……斬!在古代,令出不行者斬,很多軍隊做得到,號稱損壞莊稼買賣不公斬的也不少,但真正做得到的,恐怕只有岳家軍一支。所以岳家軍所到之處,民眾無不歡欣圍觀,「舉手加額,感慕至泣」。
士卒傷病,岳飛親自撫問;士卒家庭困難,讓相關機構多贈銀帛;將士犧牲,厚加撫恤外,還「以子妻其女」(部將犧牲後僅余孤女無人照料,岳飛讓兒子娶她),李氏亦時常慰問將士遺孀。如此賞罰分明官兵同心的軍隊,自然是「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② 孝文帝的故事
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北魏的第6位國君。年幼的拓跋宏由祖母撫養並代為攝政。公元490年,24歲的拓跋宏開始親政,他開始大刀闊斧地進行漢化改革。孝文帝當政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遷都洛陽。
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後,決心開始進行改革。他的漢化改革之所以能夠推行,首先得力於他知人善任。他不僅重用主持改革、提倡漢化的鮮卑貴族,還重用了許多有才乾的漢族人。他深知籠絡漢族地主對於鞏固北魏統治的重要性,所以他一直不持民族偏見,重用漢人。對南朝投降過來的官吏,他也能不加懷疑,待之以禮。孝文帝不拘一格地選用人才,為自己的改革組織了一個智囊團,在這些智囊的支持和幫助下,孝文帝從改革鮮卑舊俗,學習漢族的生活方式和典章制度著手,開始了自己的改革。
他首先下令,禁止鮮卑貴族穿著胡服,一律改穿漢族衣服。後來又禁止鮮卑貴族講鮮卑語,一律改說漢語。公元496年,孝文帝又下令改變鮮卑貴族的姓氏。他先把皇族的姓氏拓跋氏改為元氏,所以孝文帝拓跋宏又稱為元宏。還把其他的100多個鮮卑姓氏改為漢姓。同時下令改變鮮卑人的籍貫。規定凡是遷到洛陽的鮮卑人就算是洛陽人,死後不許歸葬塞北。孝文帝這些強制性的政策,都是為了減少民族差異、民族隔閡。許多貴族雖然心懷不滿,卻也只能執行。
為了拉攏漢族地主,擴大統治基礎,孝文帝還主張同漢族通婚。他自己率先娶漢族大姓盧、崔、鄭、王4家的女兒為妃,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漢族大姓,還為自己的5個弟弟都娶了漢族地主的女兒為妻。這種姻親關系,把漢族地主和鮮卑貴族的利益聯系在一起,壯大了北魏的統治力量。而且,血統的交融,加速了鮮卑的漢化。孝文帝還廢除了鮮卑族原來的政治制度,讓王肅仿照南朝齊,重新制定了一套官制禮儀,修訂法律,改革官職名稱等。
孝文帝還延用了漢族的門閥制度。他把鮮卑貴族和漢族地主按門第分成4等,並按照門第等級,來確定官職的高低。這套制度在北朝一直沿用,從而形成了關隴氏族和代北氏族兩大門閥集團。直到唐朝,武則天修《姓氏錄》,才徹底否定了門閥制度。
孝文帝對漢族的文化藝術也有很大興趣。他從小就接受漢族文化的教育,不僅「五經之義」能拿過來就講,史書傳記、諸子百家涉獵頗多;對漢族的詩文也很有研究。孝文帝不僅改革鮮卑貴族的生活習俗,還教育他們學習漢族文化,從更深的文化層次改造他們。孝文帝對自己民族的落後有清醒的認識,不夜郎自大,不固步自封,虛心學習。他積極創辦學校,傳播文化知識,還搜集整理天下書籍,使因戰亂而衰落的北方文化開始復興。在他的帶動下,鮮卑人進步很快。
孝文帝對北魏宗教藝術的發展也有很大貢獻。孝文帝的父親獻文帝就是個極其虔誠的佛教徒,他本人也崇信佛教。因此,孝文帝大力提倡佛教。在他統治期間,佛教迅速發展起來。佛教的發展推動了佛教藝術的發展。當時最重要的佛教藝術形式,就是石窟藝術。我國三大石窟之一的洛陽龍門石窟就是孝文帝正式遷都洛陽那一年開始開鑿的。
通過孝文帝的改革,鮮卑族的經濟文化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比起同期進入中原的其他民族,如羯、氐等,鮮卑族的漢化程度無疑是最高的。
生活速寫
拓跋宏的父親獻文帝信仰佛教,對政治極其厭惡,總是想超脫俗世,去修身養性。所以,公元471年,拓跋宏才5歲的時候,獻文帝就把皇位讓給了他。北魏拓跋家一直引用漢武帝的老辦法,「立其子殺其母」,就是在立兒子做太子的同時,殺掉太子的母親,以此來防止呂後那樣的悲劇重演。拓跋宏的生母也是這樣被殺死的。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北魏的第6位國君。年幼的拓跋宏只能由祖母撫養。所以在471年至490年的20年間,政權一直由太皇太後馮氏把持。
馮太後對拓跋宏一直存有戒心,拓跋宏聰慧早熟,馮太後擔心他長大後會對自己不利,所以並不喜歡他。有一次,她聽信讒言,杖罰了幼小的拓跋宏。又有一次,馮太後在大冷天里,把穿著單衣的小皇帝關在一間空屋子之中,3天不給飯吃,還打算廢掉他。後來因為大臣穆泰的勸阻,拓跋宏才保住了皇位。拓跋宏3歲時生母就被賜死,所以一直都不知自己的親生母親是誰。他生性孝順,因為從小就跟著馮太後,就一直把馮太後當親生母親一樣。所以,雖然馮太後對他並不很疼愛,但是拓跋宏卻真可以算是馮太後的肖孫,即使被責罰也毫無怨言。
傳世佳句
�白日光天無不曜,江左一隅獨未照。——北魏孝文帝
名人年譜
公元471年,拓跋宏襲皇帝位。
公元494年,北魏正式遷都洛陽。
公元499年,病逝於南征路上。
洛陽是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立業之所,也是漢文化積淀深厚之地,遷都洛陽是北魏孝文帝一生最重要的功業之一。作為少數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這一舉措體現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孝文帝為何要遷都洛陽,今天仍值得我們去探究。
第一,與傾慕漢族文化有關。孝文帝拓跋宏受過良好的漢文化教育,對漢民族的文化極其崇拜。他從小由其祖母馮太後撫養,馮太後是漢族人,知書達理,聰明果斷,曾執掌北魏大權二十多年,她參照漢族的文化制度,頒布了許多重要的改革措施。孝文帝在她的熏陶下,成長為漢文化忠實的推行者。
孝文帝說過:「此間(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魏書·任城王傳》),這段話清晰表明:為了向先進的漢文化學習,改變本民族的落後面貌,就必須遷都到漢族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去,而洛陽是中國文化比較集中的地方。遷都以後,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可見孝文帝遷都與其傾慕漢族文化有關。
第二,統治中原的需要。孝文帝是一個有作為的政治家,他不願僅僅做「夷狄」君王,還要做中國人的君王。要想做中國人的君王,自然要把國都放在中國正統的國都所在地更名正言順。孝文帝曾說:「國家興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魏書·任城王傳》)這表明孝文帝遷都洛陽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北魏都城平城位置偏北,不利於對廣大中原地區的統治。他關於「帝宅」、「王里」的說法,說明他要通過遷都洛陽以獲得漢族地主認可的正統地位。另外,孝文帝在遷都洛陽以後,連年對南齊用兵,直到卒於南征的軍事行動中,可見孝文帝還希望通過遷都洛陽達到統一全國的目的。
第三,解決糧食供給問題。平城偏北地寒,糧食產量非常有限。當時有人作《悲平城》詩:「悲平城,驅馬入方中,陰山常晦雪,荒松無罷風。」後來,作為京城的平城人口日益增多,官吏隊伍逐漸龐大,糧食供給問題凸顯出來。當時平城沒有水陸漕運,交通極不發達,從關內運糧到平城,不僅費時費力消耗多,成本也極其昂貴。而洛陽處於北方的中心地帶,平原地區,交通便利,遷都洛陽就解決了最根本的糧食問題。
第四,地理環境的影響。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地處偏北,地形多山,氣候乾旱,氣溫偏低,不利於農作物的生長,自然條件制約著北魏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洛陽地處黃河中下游西岸,卧居中原,山川縱橫,素有「九州暖地」之稱,四季分明,氣候宜人,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也自然成了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場所。曾是東周、東漢、曹魏等朝代的都城。孝文帝遷都洛陽真乃明智之舉,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孝文帝遷都洛陽的舉措,不僅展現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其結果使洛陽在曹魏、西晉之後再度繁華、輝煌。
③ 孝文帝喂母親喝苦葯的故事叫什麼
漢孝文帝懂得孝敬母親 ——親有疾 晝夜侍 葯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漢孝文帝,母病在床。三載侍疾,湯葯親嘗 漢朝時有個漢文帝, 叫劉恆, 是漢高祖劉邦的第 三個兒子。 文帝從小就很孝順父母。父母親叫他的時候,總 是立刻答應, 父母親讓他做事的時候, 總是馬上去做; 對父母的教誨,總是恭敬地聆聽, 對父母的責備, 總是 順從地接受。早晨總是主動向父母請安,晚上還要向 他們告別;出門時總要告訴父母一聲,回來時也要和 父母打個招呼,以免父母掛念。父母如果有了過失, 他就耐心地勸說,讓他們自己改正。勸說時態度十分 和顏悅色。有時父母不肯接受勸說,就等到他們心情 好時再勸。 後來,父親去世後,他雖然做了皇帝,每天要處 理很多公務 ,但是卻從來沒有忘記到母親的房間進 行問候;朝朝夜夜,奉養這位母親,從來沒有懶惰的 意思。 有一次母親薄太後生病一直沒有好轉, 漢文帝 就不分曰夜, 盡心照顧母後, 把侍奉母後當成一件大 事來做,怕宮女不夠細心,文帝服事他母後的病,總 是殷殷勤勤,看護得精心周到。夜間睡的時候,眼睛 也沒有閉上過, 衣帶並沒有解開過, 沒有睡一個安穩 覺。對於母後的湯葯,一定親自嘗嘗,確定熱度適當 時 ,才放心地端給母後服用。常言道:久病無孝子。 漢文帝侍奉母親,卻從不懈怠,母親足足病了三年, 他也服侍了三年。 母後的身體在他的息心照顧下, 才 好轉了過來。這件事感動了文武百官及天下的百姓, 漢文帝孝順親人的故事成為了千古傳頌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