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兒子孝順是傳統的

兒子孝順是傳統的

發布時間:2020-12-20 18:15:40

『壹』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做兒女有愛孝順父母。談談人是為什麼要孝順父母。50字

父母是給予我們生命的人,他們任勞任怨的養育我們,給予我們最好的生版活、教育、物質等等。權當別人看不起我們的時候,只有父母會豎起大拇指:「你是我們的驕傲!」他們無時無刻的給我們關懷與照顧,我們犯錯了,他們會包容我們,我們遇到苦難了,他們會幫助我們。他們是我們永遠的依靠,他們對我們付出的太多太多,我們應該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報答他們這一生的付出。

『貳』 在中國重男輕女的傳統思想下,是女兒孝順還是兒子孝順

捫心自問,都不孝順。想想身為子女,我們未父母都做了哪些有意義的事情?估計少的可憐。

『叄』 孝順是中國的傳統美德,有關古代歷史關於孝順的典故都有那些

可以看看《二十四孝》里的故事,由歷代二十四個孝子從不同角度、不同環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下面列舉裡面的幾個:

1、卧冰求鯉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肆』 百善孝為先,為什麼說「孝」是傳統文化之根

我國古代出現了很多的思想家和有道理的思想,其中的很多想法綿延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卻用一生來踐行遵守。俗話說的百善孝為先,就是我們要始終去貫徹落實的事情,為什麼會有人說孝是傳統文化之根呢?第一,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我們如果連父母都不能孝順,那麼我們還會對什麼上心?第二,一些君王將他們稱為君父,希望百姓們能夠像對待父母一樣,去將自己的全部奉獻給君王。第三,還是因為儒家思想的深入人心,一些名人先哲讓我們敬仰。

三、儒家思想熏陶佔中國主流文化

自從孔子之後,歷朝歷代都將儒家文化作為自己的正統文化,向百姓們宣傳這些東西,孝仁禮義信。希望百姓們能夠受這樣熏陶,能夠全力的支持自己的統治。孝文化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一些家長的也都希望自己的晚年生活能夠很好,因此,就要求們子女們要孝。百善孝為先,孝是中國傳統文化之根,就這樣來了。

『伍』 傳統的孝是什麼

中國傳統孝文化
我國孝文化歷史悠久,形成發展過程復雜,內容不斷變化。據記載,孝字最早出現於《尚書·堯點》,「克諧以孝。」《尚書》以後的文獻中對孝的記載很多,最早對孝作出解釋的是漢代的許慎,他在《說文解字》中提到:「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善事父母可解釋為奉養和服從父母。孝在西周至春秋之前,其初始是尊祖敬宗,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善事父母一經產生便成為了孝的基本涵義。狹義的孝,是指子代對父代和祖先的情感和相應的行為表現。這里的情感和行為是自發的、樸素的,也是最真實的。廣義的孝既是指作為家庭倫理的孝,也指被泛化到社會倫理和政治倫理的孝。孝的基本含義是對父母的贍養和順從,是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父母子女之間的倫理規范。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孝的含義卻遠遠超出家庭倫理的范圍,它有一個由家庭逐步擴展到國家和社會的過程。孝文化是指一切有關「孝」的物質、精神和制度等的總和。「中國孝文化」是指中國文化與中國人的孝意識、孝行為的內容與方式,及其歷史性過程、政治性歸結和廣泛的社會性衍伸的總和。當代孝文化是對傳統孝文化批判性的繼承。
「孝」應是由周人先提出,在周代發展。西周時期,「孝」擴張為倫理政治范疇,影響了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周代的「孝」,字從「考」、從「子」,強調父子相承,表現了男子在生育中的獨尊地位。在周代孝的發展步入了成熟期,成為人們普遍接受的一種觀念。春秋戰國之際,「孝」的含義有一個重大轉變,這就是由西周春秋之尊祖敬宗,向善事父母的轉變。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接過了「孝』,把它作為自己學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孝」之所以能得到儒家的看重,是因為儒家學說的思想基礎就是原始的男性生殖崇拜文化。儒家經典論及「孝」時,幾乎都以「善事父母」為核心。
漢代在中國歷史上以「孝治天下」而著名,它建立了以孝為核心的社會統治秩序,並把孝作為自己治國安民的主要精神基礎。孝觀念滲透到漢代社會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由此,孝道發揮著對家庭和對社會的雙重功能,以及協調兩方面關系的功能。可以說,漢代的孝道思想,通過對前代孝道思想的繼承和改造,完成了由奴隸制型向封建制型倫理觀念的轉變。如果將董仲舒的三綱五常學說看作是由傳統家庭人倫思想向社會政治思想在理論上的完成的話,那麼以「孝治天下」成為漢朝統治者實現這種轉變在實踐上的完成。《孝經》的推廣、傳播,成為實現這種轉變在教育上的完成。
「孝」作為一種文化體系、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而發展的,而在當代孝文化作為一種最基本的親系關系,應該也可以發揮它應有的當代價值,有助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黑格爾曾說過「中國純粹建築在這一種道德的結合上,國家的特性便是客觀的家庭孝敬。」孝在中國歷史上經歷了幾個歷史變遷,先秦時期孝道的形成與確立、漢魏隋唐時期「以孝治天下」、宋元明清時期孝道走向極端化、愚昧化、近代孝道的變革與社會相適應。
不論時代如何進步和改變,作為根源於人類血緣關系的"孝",都在不同程度上發揮著作用,影響著中國歷代人們的思想,也成為支配人們行動的准則和評判人的德行的標准,雖然它的內容、實現形式及作用會隨著社會的變遷而變化,但作為道德准則卻依然有其存在的價值。
在我看來,對於作為社會倫理的孝道,應加以揚棄,而不是簡單的否定,「想 要劃清文化遺產中民主性精華與封建性糟粕的界限」必須做到這一點。如果我們把孝道和封建主義的扭曲影響加以區分和剝離,作為社會倫理觀的孝道,在社會仍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積極作用,「孝」的觀念和行為中的合理成分,還需要繼承和發揚。 首先,我國目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社會公共福利事業還不夠完善。這一切就決定了我國社會還需要家庭養老的傳統,做為子女必然承擔贍養父母的義務。同時,在物質生活的需求基本得到滿足的境況下老人也需要兒女對他們的精神的贍養。滿足老人的物質需要、豐富老人的精神生活,使他們「老有所養、老有所樂」,這是子女對父母應盡的基本的道德義務與社會責任。明確的提出弘揚「孝」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於解決當前家庭關系、促進家庭和睦、推動社會文明、實現社會的安定祥和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其次,傳統孝道是一種擴展性和開放性的倫理規范,它體現出中國傳統倫理始於家庭而伸展向社會、始於私德而擴展為公德的特點。孝是最基本的倫理道德,是人自幼就有的一種樸素感情。作為人們調整家庭關系的重要規范,有利於建立民主和睦家庭生活,如果孝由小到大,由愛家推而廣之去愛社會,愛天下,愛世界萬物,則孝文化有力的培養了良好的社會氛圍,整個世界就少了許多戰亂、沖突和紛爭,而多了團結、和諧與溫情。 社會在進步,人的意識也在進步,要發揮傳統孝文化的積極作用,就應使傳統的東西與時俱進,做到傳統文化的時代化、社會化,使孝文化永遠散發燦爛的光輝,並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近代社會,尤其到了晚清民初,隨著中國現代化的步伐加快,西方文化的漸漸侵入,民主、自由的思想開始深入人心,人民的自覺性和主體意識不斷增強,一大批文化先驅站在時代的高度,從自然人性的角度來揭露封建孝文化的專制性、絕對性,並且使孝文化融入了時代。 「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受到嚴厲批判的傳統孝文化開始洗去塵封多年的封建專制性,轉而向新型孝文化發展。 在此引導下人們的時代意識、社會意識逐漸增強,許多人沖破家庭的牢籠和羈絆,站在時代前列,以天下和社會為己任,為民族盡其大孝。比如,在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兩黨都曾以儒家忠孝道德作為動員、團結民眾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武器。 1939年3月12日,國防最高委員會頒布的《國民精神總動員綱領及實施辦法》中指出「唯忠與孝,是中華民族立國之本,五千年來先民所遺留於後代子孫之寶,當今國家危機之時,全國同胞務必竭忠盡孝,對國家盡其至忠,對民族行其大孝。」 1939年4月26日,中國共產黨的《為開展國民精神總動員告全黨同志書》指出「一個真正的孝子賢孫,必然是對國家民族盡忠盡責的人,這里唯一的標准,是忠於大多數與孝於大多數,而不是反忠於少數和孝於少數。違背了大多數人的利益就不是真正的忠孝,而是忠孝的叛逆」,在這里,孝成為民族團結、興旺的精神基礎,成為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孫中山先生曾經說過「現在世界中最文明的國家,講到孝字,還沒有像中國講到這么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要能夠把忠孝二字講到極點,國家便自然可以強盛。」 從歷史的不斷發展中我們可以看到,傳統孝文化在促進國家和諧、人際關系和諧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國歷史上流傳著許多孝敬父母,尊君愛國的動人事跡,至今仍為人們津津樂道、傳頌不休,成為培育中華傳統美德的母本。
但是,從封建社會一路走來的孝文化,毫無疑問帶著封建的糟粕性,所以,和對待所有傳統文化一樣,對傳統的孝文化,我們應該辨其真偽,學會揚棄。
在上大學期間,我們要逐漸學會各種社會生存的技能,畢竟以後是我們自己在這個社會上獨自謀生,沒有別的人再可依靠,所以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已經很好了,至於在物質上給與父母,我們暫時還是消費者,還不能為父母提供豐裕的物質享受,但是偶爾買件衣服,補品,這又何嘗不是一種盡孝。在時間上,要充分的給足時間,讓他們做好自己的工作,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社會價值,要時刻記住,父母的社會價值絕對不是只來自與子女,要鼓勵和支持父母的工作,也許這更是一種人生價值的實現。當父母年邁時,我們要更加多的給父母提供精神上的關心,要更加精心的照顧,耐心的安慰。
父母養育了我們,教會我們如何做人,是他們讓我們明白了生活的意義並給與我們極大的支持。所以以後不管我們身的哪裡,心一定要記得父母,而且更要趁現在還在他們身邊,多孝敬他們,還是那句老話,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事情就是孝敬父母!

『陸』 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有哪些

扇枕溫席 形容對父母十分孝敬。
孝子賢孫 孝敬父母的有德行的子孫。
綵衣娛親 傳說春回秋時有個老菜答子,很孝順,七十歲了有時還穿著彩色衣服,扮成幼兒,引父母發笑。後作為孝順父母的典故。
孝子順孫 指孝順父母的兒子,有德行的孫子。
孝子慈孫 對祖先孝順的子孫。
父慈子孝 父:指父母;子:子女。父母對子女慈愛,子女對父母孝順。
母慈子孝 母親慈祥愛子,子女孝順父母,是封建社會所提倡的道德風范。
入孝出悌 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謂回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愛兄長。
王祥卧冰 王祥卧冰求魚以奉母。比喻子女孝順父母。
孝悌忠信 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忠於君主,取信於朋友。此指封建社會所提倡的道德標准。
老萊娛親 〖解釋〗表示孝順父母。
孝悌力田 〖解釋〗指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努力務農。

『柒』 作為兒子怎麼孝順父親

很多人認為現在的年輕人早就不像以前那麼重視父母了,孝順也不是傳統的概念了。那麼在現代社會, 在中國的傳統家庭中,男人多半不和自己的兒子做過多的交流,尤其是在三妻四妾的社會,男人只是在孩子小的時候去問問自己孩子的功課。成人成家後就更少過問了。而男人們作為兒子也同樣更少去用更多的精力去關注父親。其實你的父親需要你這樣孝順:偶爾陪他們下下棋 如果一個老父親喜歡下棋或喝酒 ,亦或是討論討論經濟之事,不妨融入他們,也發展自己和父親相關的愛好,你馬上就會發現他們就像一個那方面的專家,能說會道侃侃而談。這樣能幫助他們快樂,做兒子的這樣的孝順做起來簡單易行,而且可操作性強哦!跟他們說說你的麻煩 你事業上阻礙,你的心得,你的成長和你的困惑,他們都是過來人,你的父親往往會幫你看開很多事,而做父親的也願意幫你解答這些問題,這些會讓父親更親近兒子,也讓他們操點他們能操的心。這也是一種孝順,不要拒絕和自己的父親談論困擾,讓他們操些能操的心,他們會更放心。 照顧好你的母親和妻子 不論家裡的父親是否健在,他們都有一個心思,就是要你照顧自己的母親,這是男人的一種對家庭的保護欲。而作為兒子一旦有了自己的妻兒,做父親的自然就會讓兒子照顧好母親和妻兒。這也是一種孝順。 兒子孝順父親的途徑其實要根據自己父親的特點和需要去指定,如果你的父親拮據,那麼不妨給他們生活幫助,如果你的父親健壯且樂觀,不妨多跟他聊聊。這孝順往往是因人而異的。

『捌』 傳統文化中為什麼只一味的強調子女孝順父母,而對父母應該做的隻字不提。這根本就是壓迫

家庭很多事情基本是父母做的都是對的,子女都不能反駁和對著做,這不僅有損家庭和諧,而且有傷害父母的心,子女只能將就父母,讓他們多開心一些

『玖』 很多人說還是兒子比女兒孝順是真的嗎

一般都說女兒比兒子孝順,
1、中國人的傳統思想都是養兒防老,女兒感覺都是嫁人回了,就是答別人家的人了。
2、但是現實情況是,兒子往往和媳婦過一起,兒媳矛盾不容忽視。
3、女兒過年過節還經常看望老人,而兒子就不一樣,男人都比較粗心大意。
4、其實兒子女兒都一樣。老人要給孩子一定的空間,做兒女的要尊重關心老人
闔家團圓 是最好的。

與兒子孝順是傳統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年人半月板磨損手術 瀏覽:403
社保交了15年還沒到退休年齡還需要交嗎 瀏覽:164
中老年人吃維生素c 瀏覽:429
重慶家庭護理床老人床多少錢 瀏覽:698
男生的退休年齡是多少 瀏覽:879
老年人60歲以後會得哪些病 瀏覽:247
父母把房過戶給我手續怎麼辦 瀏覽:965
2016退休金細則 瀏覽:30
染色體檢查前要做哪些准備 瀏覽:915
雜訊崗前體檢為什麼要查尿檢 瀏覽:600
50周歲還能交社保 瀏覽:298
中老年人必吃的健康食物 瀏覽:93
醫院怎麼開失能老人證明 瀏覽:618
2013年沈陽養老保險繳費基數 瀏覽:160
你們有退休金嗎英語怎麼說 瀏覽:440
70歲的人刑事犯罪規定 瀏覽:223
國家政策對軍人父母有哪些好處 瀏覽:899
70歲老人手指抽筋怎麼辦 瀏覽:170
幼兒繪畫重陽節 瀏覽:603
豐富老年黨支部活動 瀏覽: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