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孝敬父母的歷史故事,最好是用四個字概括
割股奉親-唐太宗年間,有孝子名鄭興,因家中貧寒母親病重時想吃肉,於是將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給母親熬湯。
B. 歷史上既盡忠又盡孝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1、方觀承千里探親
清朝乾隆年間,安徽桐城的方觀承,是一位出了名的孝子,他千里探親的故事,至今被人們傳為美談。
方觀承的祖父、父親都曾做過朝廷命官。清朝的文字獄使其祖父、父親因一朋友寫了一書而被株連,流放到黑龍江充軍服役,其家產也被沒收充公。年幼的方觀承兄弟無依無靠,只得到寺廟中暫棲其身。
在寺廟中,方觀承兄弟含淚度日,備嘗艱辛,但方觀承最想念的還是祖父和父親。他鼓足勇氣,向長老提出請求,允許他倆前往邊疆探望長輩。長老念及二人年幼,盡管有些孝心,恐怕不能成行,便極力勸阻。
方觀承則懇求說:「祖父、父親遙在天涯,對家中親人望眼欲穿,我們若能前往,定會增添些許慰藉。為給二老一點安慰,我們即使受點折磨,遭受點艱難,也在所不辭。請長老思准,讓我們啟程。」方家兄弟的義舉,感動了長老,長老送其路費,含淚目送他們踏上探親路程。
一路上,他們風餐露宿,跋山涉水,忍飢挨餓,攙扶相行,衣破成條,腳生老繭。幾個月後,他們終於見到了二老。四人抱頭痛哭之後,祖父、父親心中為自己有這樣的孝順後代頓生快慰,一家四口人陶醉在融融的天倫之樂之中。
2、曾國藩孝敬父母的故事
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在曾國藩的家書中寫道,「父母大人金福萬安……阿膠兩斤,高麗參半斤……」,託人帶回湖南老家,以略盡人子之孝。
曾國藩後來出將入相,位極人臣,這些東西當然唾手可得,但在道光二十四年,他還是個翰林院編修,是個窮京官,弄到這些東西並不容易。
特別是在他的家書中,將阿膠與高麗參並列,而且阿膠位居高麗參之上,可見當時社會風尚,以阿膠為難得的滋補上品,甚至比名滿天下的高麗參還難得。後來曾國藩的家書中,屢屢出現寄贈阿膠的字句,阿膠成為曾國藩為父母盡孝的最好方式。
3、許世友五跪慈母的故事
許世友未到10歲時父親便去世了,母親更加辛勤勞動。一天,許世友到山上挖野菜回家晚了,母親迎著寒風站在村口等他,他一陣心酸,流出了眼淚,心疼地跪在地上對母親說:「娘,俺曉得你最疼俺,俺這一輩子不管有沒有出息,一定盡心奉養您!」
許世友16歲那年,誤傷了一個地主的兒子,地主勾結官府到處追捕他。一年後,許世友悄悄回到家中,跪在母親面前,喊了一聲:「娘,俺走後,讓您老受苦了!」
許世友投身革命斗爭之後,反動派對他恨之入骨,曾幾次抄他的家,許世友的母親被迫帶著兩個女兒逃到外鄉。一次在行軍路上,許世友偶而碰到正在沿街乞討的母親和妹妹,難過得淚如泉涌,一下子跪在母親的面前,泣不成聲:「娘,孩兒不孝,連累您老人家無處安身……」
4、包拯辭官盡孝
包拯是北宋有名的清官。他不僅辦案公正無私,還十分孝順。
公元1027年,包拯憑借自己的才學考中進士,被授任為建昌縣(今江西永修)知縣。這本是一件好事,可包拯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原來,建昌縣離包拯家很遠,他的父母年紀大了,經受不住長途跋涉,沒有辦法與他一同前往,但他又不忍心離開父母,所以非常苦惱。
最後,包拯只好上書請求皇上,讓他安排自己到離家近的地方任職。皇上被包拯的孝心感動了,就任命他在離家不遠的和州任監稅官,專門掌管錢糧稅收。
包拯一接到任命,就立刻回家告訴父母,希望父母能夠與他一起前往和州。父母捨不得生活了幾十年的地方,說什麼也不肯離開,但是一想到兒子要離家到外地做官,他們又忍不住傷心難過。包拯看在眼裡,既心疼,又著急。
晚上,包拯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父母年紀越來越大,身體也一天不如一天,家裡又只有自己一個孩子,到底該怎麼辦呢?他想來想去,也沒想出什麼好辦法,最後只好再次上書,請求辭去官職,專心留在家裡侍奉父母。
包拯每天盡心盡力,無微不至地照顧父母。幾年後,他的父母相繼去世了。他也沒有馬上離開,而是在父母的墳墓旁搭了一間草廬,為父母守喪。
5、介子推——盡忠盡孝,堅貞不屈
早年重耳出亡時,先是父親獻公追殺,後是兄弟晉惠公追殺。重耳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據《韓詩外傳》,有一年逃到衛國,一個叫做頭須(一作里鳧須)的隨從偷光了重耳的資糧,逃入深山。重耳無糧,飢餓難忍。
當向田夫乞討,可不但沒要來飯,反被農夫們用土塊當成飯戲謔了一番。後來重耳都快餓暈過去了,為了讓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溝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與採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
當重耳吃後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重耳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報答介子推。在重耳落難之時,介子推能如此肝腦塗地,忠心耿耿,實屬難能可貴。
C. 幼兒園國學經典故事
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類的生產生活有密切關系,他們迫切地希望認識自然,於是便以自身為依據,想像天地萬物都像人一樣,有著生命和意志。下面是我整理的幼兒園國學經典故事,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陸績懷橘
三國時期有個人叫陸績,他特別孝順父母。
6歲那年,一次他到袁術家裡做客,袁術命人取出蜜橘招待他。但他沒吃,而是悄悄藏在懷里。
後來他向袁術行禮告辭,叩頭的時候,懷里滾出三個蜜橘來。
袁術大笑道:「你吃了不夠,還要拿呀?」
他回答說:「我沒見過這么好的蜜橘,捨不得吃,想拿給母親嘗嘗。」
袁術聽了大為驚訝,心想一個6歲孩兒便懂得剋制自己,孝敬長輩,實在難能可貴。
他感嘆道:「小陸郎有這樣的品德,來日必成為報效國家的棟梁!」的確,據有關歷史記載,陸績長大後對國家的貢獻相當大。
故事點評:陸績六歲就懂得體念親心的行為並非偶然,實為得力於良好的家庭教育。除了父母以身作則外,他還研讀經史,無數古聖先賢的存心和德行,從小就在他心裡紮下了根。 小朋友們,我們要尊敬父母,孝敬父母,做個孝順的好孩子。
元覺勸父
古時候有個孩子叫孫元覺,從小孝順父母、尊敬長輩,可他父親對祖父卻極不孝順。
一天,他父親忽然把年老病弱的祖父裝在筐里,要把他送到深山裡扔掉。
孫元覺拉著父親,跪著哭求不要這樣,但父親不理。
他猛然間靈機一動,說:「既然父親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沒辦法,但我有個要求。」
父親問什麼要求,他說:「我要把那個筐帶回來。」
父親不解道:「你要這個干什麼?」
「因為等你老了,我也要用它把你扔掉。」父親一聽,大吃一驚:「你怎麼說出這種話!」
孫元覺回答:「父親怎樣教育兒子,兒子就會怎樣做。」
父親想想,就沒敢按以前的想法去做,趕緊把老人接回家贍養。
故事點評:《弟子規》中說:「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假如父母的言行舉止有過失,性格難以溝通,從盡孝的角度而言,子女還是應以婉轉的語氣勸說他終止不良行為,但不能語言犀利、態度不好。
感動殺手的人
春秋時期,有個昏君荒淫無道,他有一位大臣叫趙宣子,為人忠誠,時時處處都在勸諫君主。
君主很不耐煩,有一天突然起了歹念,雇殺手想把趙宣子殺掉。
這個殺手叫鋤麑(ní),天不亮就到了趙宣子的家。
這時趙宣子已經起床,端端正正穿好朝服,在那兒稍微閉目養神,等著上早朝。
殺手見了很感動,心想:「一個人平居時都畢恭畢敬,這絕對是國家的棟梁。假如我殺了他,就是不忠,對不起國家,對不起人民;假如不殺他,又失信於君主,這是不信。不忠不信,哪能在世上做人呢?」
最後他不得已,就撞樹自殺了。
故事點評:一個人的威儀如理如法,竟可以產生這么大的力量。《弟子規》中說:「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意思是說:一個人的穿著應該整齊,不要不倫不類。戴帽子也應該戴正,不要歪著斜著。一個人如果有涵養,從外在的儀容裝束上可以體現出來。
三人成虎
魏國大夫龐恭,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假如一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相信。」
龐恭說:「如果兩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將信將疑。」
龐恭又說:「倘若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相信了。」
龐恭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可經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老虎了。現在趙國離魏國比這里的街市遠多了,議論我的又不止三個人,如果我走後有人說我壞話,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有分寸。」
後來太子結束了人質的生活,但魏王果真聽信了小人讒言,沒有再召見龐恭。
故事點評:判斷一件事的真偽,不能偏聽偏信,必須經過細心考慮,不然就會誤把謠言當真。評論他人要小心謹慎,看別人有過錯時,一定要再三觀察,否則,妄加揣測就開始誣陷,有時不經意的一句話,會給他人帶來終身的傷害。
黃州菊
以前,蘇東坡到王安石那裡拜會,恰好他不在家,蘇東坡就呆在他書房裡等候,看到書桌上有一首他未完成的詩:「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意思是,昨晚西風吹過園林,菊花的花瓣落了一地,猶如黃金鋪滿大地。
蘇東坡不由暗笑當朝宰相連常識都不懂,菊花開在秋季,最能耐久,就是乾枯也不會落瓣。
於是,他在詩句下面寫到:「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說是秋菊不像春天的花會落瓣,請詩人你仔細審查一下。
王安石回來看到後,並沒有說什麼,次日上朝時,暗地裡請皇上把蘇東坡貶到黃州。
蘇東坡被貶後心裡很不服,知道是王安石因詩而報復他,但自己也沒辦法。他在黃州住了將近一年,轉眼到了九九重陽,便邀好友到後園賞菊。
由於秋風颳了多日,到園里一看,只見菊花紛紛落瓣,滿地鋪金,他頓時目瞪口呆,詢問友人之後,才知菊花通常不落瓣,但黃州的比較特殊,是落瓣的。
又想起給王安石續詩的往事,蘇東坡醒悟到自己見識不廣,只看一面而不知總體,從此不敢輕易笑人。
過了幾年,王安石又把蘇東坡調回京城。蘇東坡曾專門為續詩一事,找王安石虔誠地道歉認錯。
故事點評:不見高山,不顯平地;不見大海,不知溪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每個人其實都是渺小的。判斷一件事或一個人,務必要先詳細觀察。在不了解事情真相之前,千萬不能輕信謠言,隨便亂說。
以人為鏡
唐太宗是一個文武雙全,英明蓋世的能人,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在他身邊有兩位監督他言行的「明鏡」:一為長孫皇後,另一位乃忠義賢良的魏徵。皇上一有過錯,他們立即會巧妙地指出。
據《貞觀政要》一書所載:唐太宗喜歡一隻小鷂子,一日正在玩鳥,魏徵來了,太宗怕魏徵指責自己,趕快把小鳥藏到懷中。魏徵假裝沒看到,故意留下來與他商談國家大事。太宗心裡雖為鳥著急,卻也怕暴露,因為他信任、敬畏魏徵。等魏徵走後,太宗取出懷里心愛的小鳥一看,早已命歸黃泉了。
於是傷心地回到後宮,大發雷霆說:「我非殺掉這個田舍翁不可!」
皇後聞之,問明原委,立刻穿上大禮服向太宗行禮道賀:「恭喜陛下,賀喜陛下!唐朝有魏徵這樣的好臣子,又有您這樣的好皇帝,這是有史以來沒有過的好現象,國家興盛指日可待。」故使太宗漸漸平息了怒氣。
唐太宗就「以人為鏡」常觀察自己,真正做到了勇於改過、從善如流。
後來魏徵死了,唐太宗惋惜地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而今魏徵不在了,朕就少了一面鏡子。」
故事點評:身體的儀表妝容,可以用鏡子來觀察;而自己的心態行為,就要靠別人來監督,或靠自心來反觀,一旦發現了錯誤,就要立即改正。能得旁人監督、提醒、指出自己的過失是相當重要的,若是具有德行的智者指出你的過失時,就可以推知自己肯定有過失,應反觀自己力圖改正,並真誠地感謝指責自己的人,也應萬分珍惜這種福報機緣!
對症下葯
一次子路問孔子:「如果我聽到一個好主意,是不是應該馬上行動起來?」
孔子回答:「你父親、兄長都還在,他們的閱歷與經驗比你豐富,應該先問問他們,不要急著動手。」
接著,冉有也問孔子同樣的問題:「如果我聽到一個好主意,是不是應該馬上行動起來?」
孔子回答:「當然要馬上去做。」
站在一旁的公西華聽後,大惑不解,就問:「子路和冉有的問題是同樣的,為什麼您的答案卻不一樣?」
孔子答道:「子路為人冒冒失失,做事不經觀察,比較草率沖動,所以我要他三思而後行;冉有遇事畏縮,沒有魄力,他需要勇氣與膽量,所以我鼓勵他不要猶豫,聽到好主意就要立即行動。」
故事點評:智者對不同的人,所作的調教截然不同。就算他們犯的錯誤觀點或做的功德完全一樣,但也因為性格不同,造成的利害迥然有異。因此,我們遇到具體問題時,要具體分析、對待,不能一概而論。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傳說,王母娘娘舉辦蟠桃會,請來了各懷絕技的八位神仙。蟠桃會散後,八位神仙相伴回家。他們一同來到東海,駐雲觀望。只見東海中波濤洶涌,巨浪滔天,景象蔚為壯觀。呂洞賓建議說:「今天我們要是乘著祥雲飄過東海,未免有失我們神仙的身份。不如各顯一下身手,各自拿出一樣東西,投入水中,乘之過海,怎麼樣?」各位神仙齊聲說好。於是,鐵拐李率先將拐杖投入水中,站在上面渡過東海;藍采和又坐在自己的花籃中悠然過海;接著,呂洞賓、張果老、韓湘子、曹國舅、漢鍾離、何仙姑也紛紛乘著各自的劍、紙驢、簫、玉版、蓮花飄然渡過了東海。
孟母擇鄰
孟子,名軻,是戰國時期知名的思想家,相傳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承擔了教育孟軻的職責。孟母為了教育他,曾經三次搬家。
起先,他家住在一座山下,山上有很多墳墓,他便經常學著上墳人的樣子,又燒紙又跪拜。孟母怕兒子誤入歧途,就把家搬到人多的集市上,可是他家的鄰居是個屠戶,孟軻又學著吆喝賣肉。孟母十分擔心,又把家搬到一個靠近學堂的地方,他每天聽到的是讀書聲和先生的教導,學堂里琅琅的書聲吸引了孟軻,他漸漸地學著念起書來。孟母終於滿意了。
在孟母的努力下,孟軻終於找到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後來,他拜孔子的孫子子思為師,最後成為偉大的思想家,被人們譽為「亞聖」。
智慧小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什麼樣的人相處,常常會影響到自己。也有說:學好三年不足,學壞一日有餘。因此,善於學習之人,會很謹慎地選擇朋友,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弟子規》中說:「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不親仁,無限害。小人近,百事壞。」意思是說:親近仁德之人,親近良師益友,可以提高我們的道德學問。而與不善之人相處,便會受到影響,損傷道德。
狄仁傑是武則天當政時的名宰相。他在當豫州刺史時,辦事公正,執法嚴明,受到當地人民的稱贊。於是,武則天把他調回京城,任為宰相。
有一天,武則天對狄仁傑說:「聽說你在豫州的時候,名聲很好,政績突出,但也有人揭你的短,你想知道是誰嗎?」
狄仁傑說:「人家說我的不好,如果確是我的過錯,我願意改正。如果陛下已經弄清楚不是我的過錯,這是我的幸運。至於是誰在背後說我的不是,我不想知道,這樣大家可以相處得更好些。」
武則天聽了,覺得狄仁傑氣量大,胸襟寬,很有政治家風度,更加賞識他,敬重他,尊稱他為「國老」,還贈給他紫袍色帶,並親自在袍上綉了12個金字,以表彰他的功績。
後來,狄仁傑因病去世,武則天流著淚說:「上天過早地奪去了我的國老,使我朝堂里沒有像他那樣的人才了。」
智慧小語:氣量與胸襟都是人格賢善的基石。學會公正地看待流言,往往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晏嬰是齊國的相國。
春秋末期,諸侯均畏懼楚國的強大,小國前來朝拜,大國不敢不與之結盟,楚國簡直成了諸侯國中的霸主。
齊相國晏嬰,奉齊景公之命出使楚國。楚靈王聽說齊使為相國晏嬰後,對左右說:「晏平仲身高不足五尺,但是卻以賢名聞於諸侯,寡人以為楚強齊弱,應該好好羞辱齊國一番,以揚楚國之威,如何?」
太宰一旁言道:「晏平仲善於應對問答,一件事不足以使其受辱,必須如此這般方可。」楚王大悅,依計而行。
晏嬰身著朝服,乘車來到楚國都城東門,見城門未開,便命人喚門,守門人早已得了太宰的'吩咐。
指著旁邊的小門說:「相國還是從這狗洞中進出吧!這洞口寬敞有餘,足夠您出入,又何必費事打開城門,從門而入呢?」
晏嬰聽罷,笑了一笑,言道:「這可是狗進出的門,又不是人進出的門,出使狗國的人從狗門出入,出使人國的人從人門出入,我不知道自己是來到了人國呢,還是狗國呢?我想楚國不會是一個狗國吧!」
守門之人將晏嬰的話傳給楚靈王,楚靈王聽罷,沉思了一會兒,才無可奈何的吩咐打開城門,讓晏嬰堂堂正正地進入楚都。
智慧小語:以貌識人,只能顯示出自己的無知。智慧依靠強大的心靈和優秀的頭腦,而不是外貌。僅靠表面現象來看待人和事物的時候,首先被欺騙的,往往是我們自己。
《莊子》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孔子帶著弟子到楚國去,路上經過一個樹林,在樹林中有個駝背老人在用竹竿粘知了。他粘知了非常輕松,就像在地上撿知了一樣。孔子問:您的動作真是巧啊!有什麼門道嗎人說:我確實有自己的辦法,我經過五、六個月的練習,在竿頭累疊起兩個丸子而不會墜落,這樣失手的情經很少了;疊起三個丸子而不墜落,這樣失手的情況十次也不會超過一次;疊起五個丸子而不墜落,就會像上拾取知了一樣容易。我立定身子,猶如立著的斷木樁,舉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樹枝。雖然天大地大,萬物繁多,但我一心專注於知了的翅膀,從不思前想後、左顧右盼,絕不因紛繁的萬物而改變對蟬翼的注意,這什麼不能成功呢!最後孔子轉過身來對弟子說:「專心致志,本領就可以練到出神入化的地步。這就是駝背老說的道理。」
智慧小語:一個人如果能夠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擾,集中精力,勤學苦練,就可以掌握一門過硬的本領。
子欲養而親不待
孔子在前往齊國的路上,突然聽到有人在哭,聲音顯得很悲哀。孔子對駕車的人說:「這哭聲,雖然聽起來很悲哀,卻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聲啊!」於是,趕著馬車尋聲到前面,前進一小段路後,便看到一個不尋常的人,身上掛著鐮刀,系著白帶,在那裡失聲痛哭,然而卻不是哀喪之哭。孔子於是下車,上前問道:「先生,請問您是什麼人呢?」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孔子問:「您現在並不是服喪的時候,為何會哭得這樣悲傷呢?」丘吾子哽咽地說:「我此生有三個過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覺悟到,但已經是追悔莫及了。」孔子便問:「您的三個過失,可以讓我聽聞嗎?希望您能告訴我,不要有什麼隱諱啊。」丘吾子悲痛地說:「我年輕時喜歡學習,可等我到處尋師訪友,周遊各國回來後,我的父母卻已經死了,這是我第一大過失;在壯年時,我侍奉齊國君王,然君王卻驕傲奢侈,喪失民心,我未能盡到為人臣的職責,這是我第二大過失;我生平很重視友誼,可如今朋友間卻離散斷絕了,這是我第三大過失。」丘吾子又仰天悲嘆道:「樹木想要靜下來,可是風卻刮個不停;兒子想要奉養父母,父母卻不在了。過去了永遠不會再回來的,是年齡啊;再也不能見到的,是父母啊!就讓我從此辭謝這個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盡了。孔子很感嘆地對弟子們說:「你們應記著此事,這足以作為我們的借鑒啊!」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叫陳蕃,他學識淵博,胸懷大志,少年時代發奮讀書,以天下為己任。一天,他父親的一位老朋友薛勤來看他,見他獨居的院內雜草叢生、穢物滿地,就對他說:「你怎麼不打掃一下屋子,以招待賓客呢?」陳蕃回答:「大丈夫處世,當掃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當即反問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陳蕃聽了無言以對,覺得很有道理。從此,他開始注意從身邊小事做起,最終成為一代名臣。
老漢粘蟬
《莊子》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孔子帶著弟子到楚國去,路上經過一個樹林,在樹林中有個駝背老人正在用竹竿粘知了。他粘知了非常輕松,就像在地上撿知了一樣。孔子問:您的動作真是巧啊!有什麼門道嗎?老人說:我確實有自己的辦法,我經過五、六個月的練習,在竿頭累疊起兩個丸子而不會墜落,這樣失手的情況已經很少了;疊起三個丸子而不墜落,這樣失手的情況十次也不會超過一次;疊起五個丸子而不墜落,就會像在地上拾取知了一樣容易。
我立定身子,猶如立著的斷木樁,舉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樹枝。雖然天大地大,萬物品類繁多,但我一心專注於知了的翅膀,從不思前想後、左顧右盼,絕不因紛繁的萬物而改變對蟬翼的注意,這樣為什麼不能成功呢!最後孔子轉過身來對弟子說:「專心致志,本領就可以練到出神入化的地步。這就是駝背老人所說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