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中國人要孝順父母
這個問題,首先是很多國家的人都會孝順父母不僅僅只有中國人。其次,中國人孝版順父母主要是因為權根植在中國傳統裡面的觀念,俗話說百善孝為先。而且,我們從小到大,父母都一直陪伴我們成長,給與我們所要的東西,而且在我們成年之後也還一直擔心我們,還一直為我們付出。所以我們孝順父母不管從義務上還是情理上也是應該的。
2. 百善孝為先,為什麼說「孝」是傳統文化之根
我國古代出現了很多的思想家和有道理的思想,其中的很多想法綿延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卻用一生來踐行遵守。俗話說的百善孝為先,就是我們要始終去貫徹落實的事情,為什麼會有人說孝是傳統文化之根呢?第一,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我們如果連父母都不能孝順,那麼我們還會對什麼上心?第二,一些君王將他們稱為君父,希望百姓們能夠像對待父母一樣,去將自己的全部奉獻給君王。第三,還是因為儒家思想的深入人心,一些名人先哲讓我們敬仰。
自從孔子之後,歷朝歷代都將儒家文化作為自己的正統文化,向百姓們宣傳這些東西,孝仁禮義信。希望百姓們能夠受這樣熏陶,能夠全力的支持自己的統治。孝文化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一些家長的也都希望自己的晚年生活能夠很好,因此,就要求們子女們要孝。百善孝為先,孝是中國傳統文化之根,就這樣來了。
3. 孝道在中國是怎樣一個存在,與西方的愛父母有哪些區別
一、孝道內涵:
「孝」作為一個倫理觀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義有:
1、尊祖敬宗。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廟通過奉獻供品祭祀祖先,盡孝的對象是死去的人,這帶有一定的宗教形式。
2、傳宗接代。在周朝的人們看來,祖先是我輩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續下去,生生不息。總之,西周時期的孝是一種封建宗教倫理。
二、中西區別:
1、傳統不同:
(1)中國的孝講「無違」。魯國大夫孟懿子曾經向孔子請教過關於「孝」的問題,孔子對自己的弟子樊遲說過這件事。孔子的回答,簡單說就兩個字「無違」。意思就是說對於父母盡孝不要超乎禮法,要合乎規矩。
(2)西方親子之間是講平等的,不要求孩子絕對服從父母的意志,而且鼓勵孩子要有獨立見解,不人雲亦雲,要自我選擇、自我發展。
2、養老模式不同:
(1)中西孝文化在贍養父母方面存在的差異,主要由養老模式不同所致。傳統的養老模式極大豐富了中國的孝文化。在中國,幾千年來,贍養的義務主要由子女完成。直到現在,由於人口基數龐大,養老的形式仍然以家庭養老為主。在中國,比西方更為強調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
(2)西方國家,子女並沒有突出的贍養老人的義務。尤其是進入工業社會以來,其父母年邁後,贍養的義務主要靠國家通過社會保障制度來完成。
3、家庭觀念不同:
(1)中國人家庭觀念濃厚,父母在子女身上的付出也是最大的。中國人一般都與父母住得比較近,即使到外地工作,一旦條件允許,便傾向於把父母接到身邊,以盡孝心。
(2)西方國家,子女一旦已經成年,都必須努力自食其力,不需父母過多的付出。子女成年後要獨立在外闖盪,或上學,或工作,他們租房或買房,不願意與父母同住,其父母也絲毫沒有將子女留在身邊盡孝的念頭。
4. 全世界只有中國需要贍養父母嗎世界其他國家有沒有規定子女有贍養父母的義務
不是只有中國法律才規定子女有義務贍養父母,國外很多國家均有立法,但相對來說在經濟發達地區更加側重於精神贍養老人。 法國的現行法律不僅規定成年子女必須給無經濟能力的父母提供生活資助,還必須「尊敬和關懷」老人。 不僅法國如此,對於歐洲而言,「精神贍養老人」都成為主要義務。在瑞典、芬蘭等北歐福利國家的法律中,都有有關子女對父母「精神贍養」的具體要求,以保證老人們晚年的幸福。 這些要求以量化的方式具體規定了子女與父母的居住距離,每年、每月、每周乃至每日應當與父母接觸的時間和次數;連子女與父母談話的忌語都受到限制,從而最大限度地從立法上保證贍養行為的質量。 日本的子女應常回家看看「空巢老人」的問題是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經濟騰飛時凸顯的。日本是一個較典型的「男子中心主義」社會,婦女一直是贍養照顧老人的重要力量,但是在工業化和都市化的迅猛沖擊下,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婦女走出了家門,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使家庭的護理、贍養功能弱化。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以來日本制定的《老年人福祉法》、《老年人保健法》、《高齡社會對策基本法》等,更多地強調國家、地方政府和相關社會組織的養老責任,很少見到家庭養老的內容。 近年來,由於社會養老成本過高,以及難於解決精神慰藉問題,政府開始強調家庭養老的價值,並對家庭養老給予政府補貼。 上世紀70年代,日本家庭的「空巢」現象十分嚴重,倫理學家提出了「一碗湯距離」的概念,即子女與老人居住距離不要太遠,以送過去一碗湯而不會涼為標准。這樣子女既有自己的世界,又能夠方便照顧長輩。 2007年,在印度南部城市海德拉巴,一個火葬場的工人正准備焚燒一具屍體時,屍體竟然「活」了過來!此人被救後哭著說:「我不想活了,為什麼要救我?!」此人已75歲,來自當地一個殷實家庭,但身患癌症後,子女不願付醫療費,於是他絕望地走向火葬場。 面對這一不斷嚴重的社會現象,印度立法「出手挽救」。印度立法文件中寫道:「大家庭系統消退,老年人目前正在被拋棄。」這部法律規定,如果孩子不照顧父母,將被關上三個月。 印度媒體大多認為這部法律出台的重要意義在於將來。 印度是個「年輕」國家,11億總人口中51%低於25歲,2/3人口低於35歲。但與此同時,老齡人口也在快速上升,到2016年估計會增加到1.13億,到2026年這一數字會攀升到1.79億。 1994年,新加坡制定了《贍養父母法》,規定在新加坡,如果發現子女確實未遵守該法,法院將判決對其罰款一萬新加坡元或判處一年有期徒刑。 1996年6月根據該法,新加坡又設立了贍養父母仲裁法庭,仲裁庭由律師、社會工作者和普通公民等組成,地方法官擔任主審,若調解不成再由仲裁法庭開庭審理並進行裁決。 韓國建設交通部2006年9月發布的《住房認購制度改革方案》規定,那些贍養父母、岳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家庭將獲得優先購房權。這項規定一方面緩解了孝順子女的購房壓力,另一方面也鼓勵了贍養老人的良好風氣。
5. 中國古代說,「百善孝為先。」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是什麼
「百善孝為先」出自清代著作《圍爐夜話》。它是一種穩定倫常關系的表現。 其是中華傳統文化提倡的行為,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心意,反映清代極為重視孝的觀念。
6. 孝順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那國外的人孝順么
外國人有孝順的也有不孝順的,這與孝順是中國人的傳統美沒有太大關系。
西方社會主要講獨立自主,孩子成年後,父母一般不怎麼管,也不負責養育,父母老了後,主要生活來源是退休金,也即由國家贍養。
7. 中國人強調孝順,西方人則沒有孝順的觀念,那麼我們應該孝順父母嗎
應該。這說明西方人在倫理道德上面有缺陷,不應該成為我們中國人的榜樣,父母對我們有養育之恩,我們當然要孝順父母,但是千萬不能愚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