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何家裡最孝順的孩子,往往最不被父母待見原因太扎心
都說越長大才能越看到現實的殘酷,許多人到了一定的年齡,進入了社會,特別是有了孩子之後,就會發現一個殘酷的現實:在多子女的家庭里,往往最孝順的那個孩子過得最委屈,也最不被父母待見。為什麼家裡越孝順的孩子,越不受父母待見呢?真相太戳心。
1、嘴巴甜的人討人喜歡。
不少人會發現那些嘴巴甜、能說會道的孩子,就算在家裡什麼都不做,同樣會讓父母很喜歡。而那些孝順的孩子,不管做了多少,做得多好,都比不過人家的一句甜言蜜語。在許多父母看來,孩子做得再好也不如說得好。因此現實生活中那些不做事,沒有實際行動,但能夠對父母曲意逢迎,甚至能哄能騙的人,更能得到父母的寵愛。而那些孝順的孩子雖然幹得多,但經常實話實說,卻讓父母很不愛聽,所以不會受父母的待見。
2、孝順的孩子太老實。
欺軟怕硬是人的本性,其實父母也是這樣。孝順的孩子往往很老實,總是不爭不搶,有時候吃虧也不爭辯、不抱怨。時間一長,父母會在心裡自動把你劃為吃虧的那一類,在生活中各方面都會讓你吃虧,父母也會傾向於欺負老實的孩子,而且一般孝順的孩子都比較聽父母的話。因為順從已經成了習慣,父母也會認為理所當然。一旦孝順的孩子偶有不從,就會成為父母心目中的不孝之子。
要知道,父母之所以欺負老實的孩子,偏心不孝順的孩子,其實是害怕不孝順的那一個。因為不孝順的孩子有脾氣,會甩臉色,會跟父母鬧,所以父母只能討好,希望他們對自己好一點。老家的大嬸人很厲害,稍有不滿意就跟爺爺奶奶鬧,兩個人不知吵了多少回了,但是爺爺奶奶就是對人家好,還心心念念說著人家的好處。
只要大嬸一需要幫忙,馬上樂呵呵的去幫,天天想著給大嬸家的孩子買這種東西。而反觀小嬸家呢,因為小叔小嬸都比較實在,也不知吃了多少虧了。但這種結果就是孝順的人會越來越寒心,而不孝順的人卻越來越有恃無恐。
但是父母要記住:父母對孩子越偏心、越溺愛、付出越多,孩子其實越自私、越貪心、越不孝順,別為自己年老埋下禍根。
Ⅱ 為什麼孝順的子女越來越不受父母的待見了呢
一、孝順子女常被視為「軟柿子」捏古代有雲:「馬善被人騎,人善被人欺」。研究顯示,家庭中最為孝順的孩子,往往性格善良、老實、乖巧,對家庭和父母的付出也最多。然而,往往那些最關心家庭、默默付出的人,卻往往被父母和兄弟姐妹視為理所當然,甚至覺得他們好欺負,對他們呼來喚去,不知珍惜和感恩,更別提喜歡和愛護。例如,電視劇《都挺好》中的蘇明玉,雖然從小被家人輕視,在五口之家中,她吃得最差、住得最差,即便如此,她在母親去世後,還是主動承擔起為父親養老的責任,成了整個蘇家最孝順的孩子,卻依然得不到父親的關愛。
二、孝順子女通常較為理性通常,父母更喜歡嘴甜、會哄人的孩子,而不受寵的孩子則傾向於深思熟慮,他們在孝順父母這件事上,也表現得更加持久。有些孝順的孩子喜歡和父母聊天,逗父母開心,但有時這樣做卻可能適得其反,容易招致父母的批評。孝順的子女愛管事,通常比較理性。他們在遇到原則問題時,會干涉到老人的生活;而不孝順的子女很少陪父母聊天,也不太在乎父母的飲食健康等。即使偶爾陪父母一次,也是說些好聽的話哄騙父母,因此父母自然會比較開心。
三、沉沒成本的影響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在做出決策時,常常會受到過去已經發生且無法收回的成本,即沉沒成本的影響。一旦前期投入過大,為了避免這些投入被浪費,人們更傾向於繼續投入。在家庭生活中,那些一直被忽視的孩子,他們投入得越多,得到的回報卻越少。受寵的子女容易形成依賴心理,而失寵的子女則養成願意吃虧的習慣,認為多做一些就能贏得父母的關注。等到父母真正需要照顧時,那些從小被寵的子女付出的較少,還覺得不公平。相反,那些一直被忽視的子女,樂於付出,還覺得理所當然。因此,父母對「不孝順」的子女付出了更多的感情成本,自然也就更加在乎他們。
四、得到的越多,越不在乎心理學的「邊際報酬遞減效應」指出,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如果一種投入要素連續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後,所提供的產品的增量會下降,即可變要素的邊際產量會遞減。在家庭生活中,這個原理同樣適用。比如,有兩個孩子的父母,從孝順的子女那裡得到了更多的愛,滿足感就不如最初那麼強烈了;這時,他們可能更傾向於向另一個子女索取更多的關懷。
結語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果父母因為孩子對自己的照顧,反而產生種種不滿,不待見他們,甚至偏愛那些付出較少的子女,這樣很容易傷害到孝順子女的心。要知道,人心不是一天變冷的,當失望積攢到一定程度,孝順的子女也會感到不滿。到那時,父母想要依賴他們,可能已經無法回到過去了。因此,父母應該避免因為偏見而讓孩子感到失望,畢竟手心手背都是肉,每個孩子都是與自己有著不可分割的血緣關系,應該盡可能做到公平對待。尤其是對那些付出更多的子女,父母應該給予他們認可和肯定。
Ⅲ 有些家庭越孝順的孩子越不受父母喜歡,過來人講的話很戳心,你怎麼看
許多人直覺上認為父母總是偏愛孝順的孩子,但實際情況可能與此相反。觀察周圍的情況,我們會發現,那些非常孝順和懂事的孩子往往並不受到父母的特別青睞,而那些被認為「不夠孝順」的孩子卻能得到更多的關注和照顧。父母可能會認為,孝順的子女更加聽話,會遵從他們的意願行事,甚至有時父母會認為孩子的順從是理所當然的。那麼,為什麼孝順的孩子反而不被父母喜歡呢?
父母內心的偏好可能是不自覺的。以電視劇《都挺好》中的蘇明玉為例,她是一個非常成功和有能力的人,理應得到父母的驕傲和喜愛。然而,蘇明玉的父母卻似乎忽視了她的成就。這可能是因為他們習慣了蘇明玉的優秀,將其視為女兒應有的表現,因此不再特別感激或贊賞。這種心理可能導致父母對孝順子女的認可度降低。
此外,孝順的子女可能無意中給人一種「容易被欺負」的印象。古語有雲:「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這在子女與父母的關系中同樣適用。孝順和懂事的子女可能會被父母更加嚴格地要求,而且父母可能會因為子女的順從而變得更加嚴厲,甚至可能覺得孝順的子女更容易控制。
總之,以上兩點可能是導致父母不喜歡某些孝順子女的原因。然而,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都是父母辛勤培育的成果。孝順和懂事的子女是父母的福氣,父母應當心存感激,而不是認為子女越孝順就越容易對他們施加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