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父母倒數是多少

父母倒數是多少

發布時間:2023-03-19 00:52:08

㈠ 如何面對父母過高的期望

每位父母都會對你們的未來有美好的願望,這是很自然的事情。每位父母對你們的期望也是不同的,人們最常說的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常見的是:想讓你們上好學校讀書,將來考上大學,出國留學,學成後留國外發展,一生有個好的職業,收入豐厚,有自己的房子和汽車……有幸福的一生,等等。然而,父母對你們的期望越高,你們所承受的壓力也越大。

有個女孩在小學六年級時,父母就希望她能上重點中學,可由於基礎太差未能被重點中學錄取。後來父母想辦法讓她以擇校生身份擠進重點中學。上中學後。女孩很用功,早上5點就起床,背單詞、背定理,再騎40多分鍾自行車趕到學校,放學後回到家就寫作業,從沒有在晚上11點鍾前睡覺……然而,期中考試結果出來,成績是倒數幾名。父母商定:省吃儉用請家教。不料,女孩聽到此話情緒顯得非常激動,含著淚水大喊道:「不要家教,我很累,別再逼我了。」

從這些故事和個案,可以看到你們對於父母的期望往往都很不樂意。

父母高期望的原因

中國有句古話: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每位父母對你們都懷揣著不同的希望,據我國一些城市的調查表明,幼兒的父母期望子女在學業方面達到大學畢業以上程度的達95%,初中畢業生的父母期望子女升學的有95.5%,到了高中這種情況達99.4%。這是父母在子女受教育等級上的高期望,與此密切相關的是對職業等級的高期望:98%以上的父母希望子女將來成為科學家、工程師、醫生、經理、幹部和教師等。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父母們具有這樣的期望呢?

1.父母的社會需要與期望。從人的活動有其動機和目的性出發,我們可以看出父母的社會需要與期望關系十分密切。

中國古代社會父母撫育兒女是為了養兒防老傳宗接代和增加勞動人手等,也希望兒女成龍成鳳。「龍鳳」在這里指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帝王將相和達官貴人們權力的富貴的象徵,到了近代,成龍成鳳的內涵已大大發生了變化,雖然還有「人上人」的成份,但已復雜得多了。現代人養育子女的觀念「除了社會地位和身份、有刺激性、權力、經濟效益、道德和性的標准外,還有自我延伸感、創造感、成就感、能力感和社會比較競爭等」。

自我延伸感意指有了你們會提高父母的責任感、忘我精神,並促進父母自身的意願等在後代人身上體現。不管是讓你們繼承父業的,還是因為有補償心理讓過去自己沒有實現的願望,通過你們來實現的都是如此。通過當父母,幫助你們成長和發展,父母可感到一種快慰、產生創造感、成就感和能力感。許多父母盡心扶植你們,為你們所取得的每一進步而歡欣寬慰便是為了這些。你們的成就可以被父母用來同他人的子女相比以評價各自的成功與否,並從中獲得高度的自尊和滿足感。當然希望自己的子女一切都比別人好,什麼都比別人強的攀比心理也是不適當的。這些原因反映了父母們的社會心理需要,他們根據自己的經驗、學識和思維,為你們的成長和發展進行構思、規劃、設計和安排,這就形成了父母對你們的期望。這種期望是在你們還沒出生前就可能產生的,並且會影響到你們的整個成長時期。「可憐天下父母心」就是說這種期望在所有的父母身上具有普遍性。

2.父母期望中的目標價值趨向。在你們還小的時候,父母最關心的是你們的生命和健康,隨著你們的成長,父母開始關注你們的社會化發展和經濟上自我維持的行為能力,這包括你們的學業成就、道德品質、智能結構、人際交往、心理素質、職業定向、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等。我國目前的父母對你們最關心的莫過於學業成就和職業定向了。出現這樣的情況,社會學家認為:一方面,教育程度的高低可以影響個人社會職業地位的升降,以學業年限為主的教育升等是以體腦勞動比例多少為主的職業升等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各個國家受教育愈多的人愈容易獲得好聲望的工作。

另一方面,職業評價也影響到父母對你們的教育期望。職業所需專業素養是否符合個人的興趣愛好和特長,是否具有高經濟收入或工作自由度大等是職業評價的主要內容,而為選擇這種職業就需得到與之相適應的學歷。所以「教育動機和就業問題決定著你們的流進和輸出,制約著你們的成敗,因而也就控制著人們進入或離開教育領域」。

當然,隨著社會條件和社會輿論的變化,父母期望的標准會不同,如從文革期間的參軍熱到文革後的上大學、出國留學、藝術專長和經商熱即反映出父母隨社會而變的時尚性價值趨向。

一般說來,父母期望中的目標價值趨向標準是與其價值觀念密切相關的,如果以行為學家斯布蘭格的六類價值觀來探討父母期望中的目標或對你們將來從事職業選擇的意向的話,以知識真理為中心的理性價值觀期望你們成為科學家;以形式的協調和勻稱為中心的美的價值觀期望你們成為藝術家;以權力地位為中心的政治性價值觀期望你們成為管理者、領導人乃至政治家;以群體他人為中心的社會性價值觀期望你們成為教師、醫生、律師等一些以他人為直接服務對象的人員;以有效實惠為中心的經濟性價值觀期望你們成為實業家或富有者;以信仰為中心的價值觀期望你們成為文人學者或思想家。當然這六種價值觀並不是絕對單一的,可以是一主多輔或兼收並蓄的,也就是說父母期望中的目標會有多種價值體現,並且隨你們的成長和發展來顯示、實施和實現的。再者,父母期望中的目標水平還存在著不同的程度或層次,不是說所有的父母必然期望你們成名成家,但卻可能是期望讓你們具備某些有價值的素養。

如何面對父母過高的期望

作為一名中學生,要有應對父母過高期望的能力。怎樣面對父母過高的期望?中學生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1.學會理解父母,變對立為合力。對父母來說,「望子成龍」是十分合情合理的想法。每個父母都希望你們比他們強,長大有出息,在社會上能夠有理想的工作,有美滿的生活,並且大多數的父母都希望你們能實現他們未完成的理想。他們往往以自己的社會閱歷和生活經驗告誡你們,要把握機會,考入一流大學,進入熱門專業,贏在「起跑線」上。這些想法都是出於父母對你們的愛心和責任心,所以,作為子女應該理解父母,平時父母對你學習上的叮嚀、考試分數的嘮叨,實際上都是愛的一種表達方式。作為子女,不應該過多計較父母的語言、態度、方式和方法,而應該更多地體會父母對自己的幫助,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讓父母對你學習的態度放心,對你努力的行動滿意。在互相理解的基礎上,將父母對你的期望轉化成你們的共同目標。

2.學會與父母溝通,變壓力為動力。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往往出於自己內心的良好願望,可能有時也是非常理想化的。他們更多考慮社會的需要、自己的需要、家庭的需要,而忽視了你們個人的需要,較少站在你們的角度上看問題,比如,從你們的學習基礎、現有的知識水平、個人的興趣愛好出發來設計你們的未來目標。他們以為目標高一點,動力就會大一點,你們會努力一點,將來成績也就會好一點,但不知壓力過大就會變成阻力。父母方面的積極性只是你們的外動力,在內動力沒有跟上的情況下,只能成為一種壓力。所以,內外動力的協調,最好由你們自己來完成。當你們覺得父母的期望過高時,應該主動與父母聊天,把自己的真實感受告訴父母,把對實現目標的困惑轉達給父母,把達到目標的主客觀阻力加以分析,讓父母了解你的真實想法和實際能力,客觀地評價期望目標的合理性和實施的可能性。通過與父母的溝通,調整自己的目標,變壓力為動力。

3.學會調整期望,挖潛力為實力。只有合理、合適的目標才會激發人去努力,「跳一跳摘果子」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如果不管怎麼跳都摘不到果子,那麼,不論果子多大,也無法引起興趣。因此,可望而不可及的期望,只會使人產生自卑和抑鬱,最終選擇放棄。舉例來說,如果你們面臨中考或高考,那麼此時應該與父母坐下來,認真分析自己現有的實力,了解期望考入學校的實際要求,如去年的招生名額、入學的分數、對專業的限制條件等等。根據自己現有的成績基礎,權衡錄取的可能性;同時也需要考慮一些可能的變化因素,如學校今年是否有擴招計劃,個人方面是否有可挖掘的潛力,外加一定的保險系數,即考慮不可預料的因素,如考試中的身體狀況、考場發揮等。最後決定考入該校是否可以成為自己的奮斗目標,把努力的限度保持在自信而不自滿的程度。

4.學會制訂切實可行的計劃,使實現期望目標有保障。在明確了合理的期望之後,需要制訂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來保證目標的實施。計劃應該有三個月的、一個月的、一周的、一天的,也就是要非常清楚自己此時此刻該做什麼、怎麼做。一天可以完成一個「點」的問題,一周可以改變一條「線」的問題,一月可以解決一個「面」的問題,通過點、線、面的結合,就能使目標的實現有良好的保障。制訂計劃,要盡可能具體,可操作,可反饋,可修改。既要有獎勵方式,也要有懲罰措施。另外還需要明確求助方式以及支持系統,即當遇到困難時,可以請求誰的幫助和支持,是老師還是朋友,是父母還是親戚。如果你的困難是無人可幫、無法逾越的,那麼這個目標一定是一個「空中樓閣」,到頭來只能「勞民傷財」,一無所獲。隨著計劃的實施,還需要作兩方面的調整,一方面可以調整計劃本身,改進不合理的內容,或把目標放低;另一方面針對自己的行為,如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情緒等作調整,使目標與行為始終保持匹配狀態。所謂匹配狀態,就是內心有去完成目標的激情,平時有完成目標的行動,事實上有接近目標的變化。

人際交往心理輔導:

中學生不僅要與父母討論過高期望是否可行,還要與父母共同設計合理的期望,最終在父母的支持和自己的努力下實現理想目標。

㈡ 通常家中有哪2種父母,會導致孩子的成績是班裡倒數第一

班主任直言:班裡成績倒數第一的孩子,多半家中有這2種父母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到的教育通常分為兩種,一種是父母給的家庭教育,一種是老師傳授知識的學校教育。父母對孩子的生活點點滴滴進行教育,學校的老師給孩子唯凳亮灌輸知識。

在大部分家長看來,如果孩子學習成績不好,要麼是自家孩子太笨,要麼是老師水平不行。老師對此表示感到十分委屈,這是為什麼呢?班主任直言:班裡成績倒數第一的孩子,多半家中有這2種父母



總而言之,學習不僅僅是學校的事,而是一個家校合作的過程,家長也要承擔起家長的責任,在家做好對孩子的監督工作,家校共進,共同促進孩子的成長。

㈢ 哪三種不靠譜的父母,會教育出班裡成績倒數第一的孩子

朋友說,她每次參加家長會,都從老師的嘴裡聽到這樣的話「你家孩子很聰明」。一開始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很開心,可是聽多了也難免反感,覺得老師就是在應付家長,什麼孩子很聰明之類的,也許根本不是真的,因為既然孩子都很聰明,那麼孩子的學習成績差距為什麼這么的大?有一次朋友就忍不住問老師了:是什麼決定了孩子成績的天差地別?沒想到班主任想都沒想地說:是父母決定了孩子在成績上有差別,智力並不是關鍵的因素。班裡倒數第一的孩子,都有這幾種不靠譜的父母。



認為學習無用的父母

別看現在所有的父母都把孩子送到學校,就覺得他們是打心眼裡覺得學習管用。其實並不是,據我了解,一些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只不過是想找個地方幫他們看孩子,或者覺得孩子太小什麼事情都不能幹,待在學校多多少少學一點東西就好了。這種父母打心眼裡就覺得學習是無用的,認為學校只是託管孩子的地方,甚至覺得學習好壞不重要。所以,他們的孩子,在學校對待學習的態度也不認真,學習自然也就不好,倒數也是正常情況。所以,家長也要端正送孩子上學這件事的態度。

㈣ 父母的學歷子女智商高低

文丨福林媽咪

每年過年前的這次期末考試,對孩子們來說都像是一次需要像整個親朋好友交代的異常考驗:你考了多少分啊,成為拜年必聊話題,考的不好的孩子,過年都很難過的開心。
經過多年的「考察」,哪個孩子是學霸,哪個孩子是學渣,七大姑八大姨差不多心裡都有數了。可憐的還是那些本身是學霸的父母,面對別人「你學歷那麼高怎麼孩子成績這么差」的眼神,也只能剩下苦笑了。

身邊這樣的例子一抓一大把:父母清北畢業,孩子成績倒數,父母碩士博士,孩子成績倒數,父母文理學霸,孩子成績倒數……

不是態度有問題,也不是方法不正確,最後只能無奈承認,大概是孩子智商沒跟上。

有人會說,學霸的孩子大概率應該還是學霸的,你看高曉松,還有民國很多才子才女,只不過到了現在,這些有反差的事例容易讓人記住而已。

那我們就來看看,從概率上來說,學霸的孩子成為學霸的幾率有多大。

我們暫且把是否是學霸的判斷標准單一界定為能不能考上好大學。

有人研究了1980年到1994年出生的考上985、211的人數,和他們的父母考上大學、大專的人數之比(因為當時考上大專,和大學擴招後考上211學校的比例差不多,都是3%),發現當父母教育水平處於前3%時,子女教育仍然處於前3%的概率只有10%。
所以說,並不是爸媽是清北碩博,孩子就一定能考上好大學。

不過今天咱們要聊的不光是學歷,還有更有趣的,智商遺傳,很多爸媽們都非常關心孩子的智商遺傳規律。

遺傳學認為,人類智商的遺傳力在70%-80%,也就是說,孩子的智商受父母天生的影響因素佔比是70%-80%,後天的因素,例如鍛煉、飲食、運動等等,都會對孩子智商造成影響。

但是為啥學霸父母的智商,就沒能百分之七八十的遺傳給孩子呢?

達爾文的表弟高爾頓提出一個理論,叫做「均值回歸」,他認為父母的極端特徵不會完全遺傳給下一代,後代的這一特徵,會朝著均值靠近。

也就是說,不是孩子不爭氣,要怪只能怪父母太優秀。

想想也很正常,人類遺傳過程中一定是有這樣一個「均值回歸」趨勢的,這樣才能維持一個正態分布,保證人類的多樣性和均衡性,當一個特徵碰到區間的頂峰,一定會有一個回落,不然一代更比一代強,人類智商得突破成什麼樣。

不僅是智商,其他遺傳特徵也是同樣,比如身高、長相,很多長得非常高的父母,孩子成年後身高並沒有達到父母的水平。

高爾頓曾經測量過205對夫妻,以及他們的928個成年子女,實驗數據同樣印證了這個規律,這些孩子們會比普通人高,但通常會比自己的父母矮。相反,如果父母身高都非常矮,那麼孩子大概率沒有其他人高,但會比父母要高。

看,如果你的天賦特徵是得天獨厚,公平起見,上帝一定不會一直「寵愛」下去。

看到這里,是不是覺得遺傳也挺公平的?心理有了一絲安慰?

其實,孩子的智商、身高、外貌等特徵,都是不被父母和孩子的意志所左右的,我們都希望孩子們能遺傳到自己最優秀的部分,但是生物遺傳就是這樣神秘和不可控,不如多關心我們後台能夠坐什麼。

學霸父母,雖然不能完全把自己的超高智商遺傳給孩子,但是他們在孩子的培養上所花費的心思和力氣,往往會更大。

我們再來看一項調查。

范圍擴展到小學、初中、職校技校、大專、本科、研究生等各個學歷,看一下父母受教育水平和子女受教育水平的關系。

這次的結果就和大家想的一樣了,父母教育程度在大專以上的,子女考上大學的比例高達80%,遠高於同期大學評價錄取比例17%的平均值。

所以說,孩子考上大學的比例和父母受教育程度在一定情況下是成正比的。

為啥這和最開始提到的調查結果好像不一樣呢?

這正是孩子的成績和智商之間的關系。

孩子不一定會遺傳到學霸父母的智商,但是孩子對學習的態度,一定會受到父母的影響。即使沒有超群的智力,只要孩子好好學習,考上大學並不是難事。所以說,學霸父母不一定培養得出學霸,但是也會真的讓孩子變成學渣。

相反,他們對孩子的教育會更投入。

前兩天看了一篇名為《北京學歷最高的一批人,他們是怎樣教育孩子的?》的文章,文章說,北京海淀區的家庭,年收入的30%-40%都會用於給孩子報課外輔導班,從幼兒園開始,就被各種「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口號鞭打著向前,隨時在接送孩子上補習班的路上。

從前那些成功通過考上好大學改變命運的人成為了父母,他們的孩子也被賦予了一個特別的名字,叫做「考二代」。

好學校這樣的優質資源大家都在搶,有能力搶到的人,更是爭得頭破血流。

學霸父母們為孩子操的心,可以說是感天動地了。

在孩子看來,父母的焦慮帶給自己的是莫大的壓力,但是能夠為孩子的學習提供這樣的條件,確實是一種幸運。

就拿勸孩子好好學習這件事來說,學霸父母可以和孩子交流非常豐富,他們可以分析孩子每個時期的成績,可以在孩子進入高年級後依然看懂孩子的試題,他們可以和孩子在學習上的問題進行同頻的交流。

但是想到換做沒那麼有文化的父母,雖然用心良苦,雖然明知道學習這條路對孩子認生軌跡的影響有多大,但是面對孩子,他們會說的就只有那幾句話:「你可一定要好好學啊」,「我和你爸可都是為了你」,還有「放假跟我去地里幹活吧,看看是上學好還是種地好」……

雖說「我上的是清北,我的孩子最起碼得是個985吧」對學霸爸媽來說是種壓力,但是「學霸」確實是父母自身的一筆財富,雖然沒有辦法從基因上復制給孩子,但依然是孩子和其他家庭的孩子相比的優勢。

而對於普通家庭來說,同樣也是在盡自己所能給孩子提供好的成長環境,每個孩子將來擁有怎樣的人生,畫筆還是在他們自己手上。

㈤ 分子父母互換位置的兩個數,這兩個數互為倒數嗎

不是.除去0以外,分子分母互換位置的兩個數才互為倒數,因為0沒有倒數.

閱讀全文

與父母倒數是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孝順的兒子想你爸 瀏覽:463
重慶市退休金 瀏覽:327
什麼菜是名副其實的長壽菜 瀏覽:80
養老稅交了怎麼看 瀏覽:816
黃岩60歲老人補助金在哪裡領 瀏覽:548
領退休金不按手印 瀏覽:241
進廠4個月又要求體檢什麼情況 瀏覽:196
75歲老年人可以去九寨溝嗎 瀏覽:381
廣州老年人醫院 瀏覽:157
日常多吃什麼可預防老年痴呆 瀏覽:935
教會我孝順 瀏覽:270
老年公寓母親節主持詞 瀏覽:663
老人高壓低壓心率多少正常 瀏覽:60
紐西蘭退休金很少 瀏覽:403
龍須長壽面怎麼做 瀏覽:71
女人50歲怎麼保養皮膚 瀏覽:58
老年人減肥半夜餓怎麼回事 瀏覽:658
郭振養父母為什麼不判刑 瀏覽:435
70歲女人有外遇表現 瀏覽:174
老人家吃不下愛睡覺 瀏覽: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