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父母官」與「公僕」
父母官與公僕,是兩種不同的官職稱呼,代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管理理念。
在中國古代,縣令以上的地方行政首腦被稱為「父母官」,這個稱呼來源於儒家文明,強調的是權威與管教。君臣父子的等級制度下,皇帝是君父,大臣是臣子,生殺大權掌握在君、父手中。父母官擁有管理地方行政、財政、民政、司法等一切事務的權力,對不服管教的百姓,會施以大刑。
而現代則改稱為「公僕」,這個觀念源自基督教文明和騎士精神。公僕強調服務,地位高的為地位低的服務,強者為弱者服務。這種管理方式下,官員服務於人民和事務,不敢輕易得罪選民,更不敢施以大刑。在英美社會中,這種理念至今依然存在,著名的格羅頓中學校訓就是「統治就是服務」。
管人管事與服務於人、服務於事,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方式。例如,紐西蘭奧克蘭市市長在接待儀式後,只做一件事情,那就是為參會代表進出會議室開門、關門。這樣的行為,在國內的市長或村長身上是不可能發生的。
觀念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行為,父母官與公僕,是兩種管理方式的鮮明對比。理解這些差異,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識和適應不同的社會環境。
Ⅱ 古人為何管地方官叫父母官有歷史什麼說法嗎
父母官的由來是因為召信臣和杜詩兩人做官做的非常好,得到了百姓的高度贊譽,這才有了父母官這一種叫法。相信有經常看古代影視劇的朋友都會發現,古代的百姓都會稱當地的縣令為父母管,主要的原因與縣令的職能有關,因為縣令主要就是管理縣城內的大小事務,這對於百姓來說縣令就像是他們的父母一樣,而且也可以看出縣令在當地百姓的心中有著很高的地位,其實父母官其實是指兩個人,下面我們就來具體聊一聊父母官的由來。
一、父母官與西漢的召信臣有關。相信對歷史有一定了解的的朋友對於召信臣應該有一定的了解,召信臣是西漢中後期的一位名臣,由於他對工作兢兢業業,對百姓愛護有加,因此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贊頌,在他的治理下,當地百姓安居樂業,當地的人口和經濟發展都有著一個相當不錯的發展,而且召信臣本人與百姓的關系也非常融洽,對百姓非常愛戴,當地的百姓對他也是非常尊重,所以就用“召父”來稱呼召信臣,這就是父母官中父字的由來。
你對於父母官還有什麼看法呢?歡迎來評論區與我交流。
Ⅲ 什麼叫父母官
舊時對地方官的稱呼。此詞透露著濃濃的官本位思想和舊社會階級觀念。
在封建社會,父母是子女的主宰,同時父母又最疼愛自己的子女,所以父母官就兼具了領導與愛護的兩種特點,一個好的地方官應該像愛護子女一樣愛護百姓,這就是「愛民如子」,當百姓的權利受到傷害時,官員理應加以維護,這就是「為民做主」。
因此所謂的「父母官」其實是百姓的一種贊譽。
古人為官其先是通過孝廉賢良方正等名目的舉薦,後來主要通過科舉考試,一旦成為朝廷的命官,出於避嫌的原因,常常是異地為官。這樣就離開了家鄉父老。而那些朝中的大官,除了本身祖籍就在京城的,大多數人父母都在地方,所以這些人對那些家鄉的官也稱之為「父母官」。
(3)縣令為什麼叫父母官擴展閱讀
父母官:官本位思想和舊社會階級觀念
1、「官本位」以是否為官、官職大小來評價社會地位。
「官本位」把所有職務職稱、個體身份、地位都相對應於或摺合成一定級別的官階,並以官階定尊卑、高低,而不以真才實學、對社會的實際貢獻來衡量個體的價值,形成了「萬般皆下品,惟有做官高」的社會心理。
由此造就一種對權力、官位、官員的崇拜和敬畏,進而導致長官意志、權力至上觀念和依附意識及其現象盛行。在一些地方,官職可以衡量:政治待遇、社會名聲、經濟收益、工薪多少、住房大小、專車檔次,等等。
2、「官本位」是以「官」的意志為轉移的利益特權。
作為一種意識層面的現象,「官本位」也反映了一定階層的利益需求。一些領導幹部之所以「官本位」意識濃厚,就是因為有「官」就有利,或者可以「官」謀利。
有的領導幹部視黨和人民賦予的職權以及自己的地位、影響和工作條件為既得利益,不是用這些職權和條件來為黨、為人民更好地工作,而是把從政看成是謀取個人或小集團利益的工具,想方設法追逐對公共資源的特權,撈取自己的特殊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