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人生算術題,算哭多少人
一道很簡單的小學數學題,竟然算哭了無數長樂人,你敢算一算這道小學數學題嗎?
從兒時的「1+1=2」開始,
我們一生都在做著無數的算術題。
上學時,
算術題是必須完成的作業和考試;
工作後,
我們開始計算著收入,計算開銷;
結婚生子後,
我們又開始算多少錢可以養家糊口,
該為孩子存多少錢可以讓他過得更好。
可你最終有沒有算過,
自己還能陪父母多久?
◆◆◆
這是一組殘酷的數據
根據新浪的調研數據顯示,工作後,僅有34%的人每年能回家陪伴父母超過30天,20%的人陪伴時間不足30天,24%的人陪伴時間僅有7至9天,而22%的人陪伴父母的時間竟然不到7天。也就是說,進入職場之後,66%的人常年在外,不能陪伴在父母身旁。
◆◆◆
這是一道殘忍的親情計算題
你每年能回家幾天?
除去吃飯睡覺和應酬的時間,
每年你能真正地陪伴父母幾個小時?
如果父母還能健健康康地活30年,
這30年間你們還有多少共處的時光?
◆◆◆
這是一個觸目驚心的結果
如果你跟父母住在一起,那麼你很幸運,你還能陪伴父母很長時間。除去應酬、上班、睡覺等時間,你平均每天能陪伴父母4小時,一年大約能陪伴父母1460小時。
而在異地工作的人群中,許多人只能在過年時回家。過年假期一般在7天左右,除去往返耗時、外出訪友、睡覺等時間,實際上一年能陪伴父母的時間大約在24小時左右。
這道「親情計算題」,讓許多在外地工作的子女猛然意識到,原來未來能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真的少之又少。我們總以為還有大把的時間可以去浪費,然而現實卻是如此地殘酷...
◆◆◆
這是一段心酸的回憶
我們在媽媽的肚子里呆了10個月,
在媽媽的懷抱中呆了兩三年,
在媽媽的手裡又是五六年,
在媽媽的眼裡十幾年,
然後,
我們用餘下的幾十年活在媽媽的耳朵里...
想想自己從呱呱墜地,只會哇哇啼哭,
到喃喃學語叫出第一聲爸媽,
再到第一次光著小腳丫跌跌撞撞地走路,
第一次背著書包走向學校,
第一次拿回考試成績,
第一次離開父母去遠方求學...
我們一直在爸媽的心裡,
可卻離他們越來越遠了。
曾看過這樣一句話:如果爸媽不是為了給我們全部好的一切,那麼花費在我們身上的錢他們都可以環游世界了。
看完這句話的時候突然有點感動,有點想哭,為了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父母付出了很多。可是我們又為了父母做了什麼呢?你留意過父母的變化嗎?
如果有一天,
你發現父母愛吃煮得爛爛的菜;
如果有一天,
你發現父母經常忘記關瓦斯;
如果有一天,
你發現父母不再想要天天洗澡;
如果有一天,
你發現他們過馬路行動反應都慢了;
如果有一天,
你發現他們不再愛出門;
如果有一天......
那麼,我要告訴你,你要警覺父母真的老了!
有一種愛叫「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有一種愛叫「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有一種愛叫「你養我長大,我陪你變老」;
但是有一種來不及叫「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
這是人生最大的遺憾!
所以從現在開始,無論你多忙,趁老人還在,就多回家去看看,哪怕打個電話、嘮嘮家常。不要等到一切都來不及的時候才後悔!
快過年了,都回家吧!也許從你離開那日起,父母就早已在心裡默默算起你下次歸來的日期。
B. 這輩子,你能陪父母的時間,有多久
「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句話很多人都知道,但很多人不在一些特定時刻永遠感受不到這句話的意義,以及背後的無奈。 ――編者按
前兩天有朋友說起一件事,他老家有很多人專門騙老人的錢。騙錢的套路大家都熟,開一個保健品的店,免費為老人提供保健知識講座,經常去的老人隔三差五還能領到一桶油、一袋米的禮品。工作人員對到來的老人體貼、溫情,給予親生兒女給不了的關懷和陪伴。
一兩個月後,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開始推銷各種昂貴劣質的保健品。老人們紛紛上當,孩子們苦勸不聽。
朋友希望我能寫篇文章,叫醒糊塗的老人。這真的是難為我了。抓騙子,我沒那個本事,也沒那個權力,最多罵幾句,屁都沒用。揭露真相,勸說老人,親生子女都做不到的事情,我更是束手無策。何況,我實在是不忍心。看看過得還不如一條哈巴狗的中國父母,連一句責備的話我都說不出口。
薛憶溈寫了一本書叫《空巢》。書中講述了一個80歲的老母親遭遇電信詐騙後飽受煎熬的一天。
順帶也講了一點這樣的保健品詐騙。
主人公是這樣的生活狀態:「我啊,不僅孩子們已經遠走高飛,老伴也已經撒手人寰,我僅有的妹妹也在千里之外的北方。沒有親人陪同我過周末,甚至沒有親人一起過春節。我屬於『真空』級『空巢』老人。」
她有兒子,定居倫敦:「最近一段時間,我與兒子通電話的時候都很想知道他下次什麼時候回來。他總是說還沒有安排,還沒有安排。等他有安排的時候,我還在這個世界上嗎?我已經有三年沒見過我兒子了。」
她有女兒,住在紐約:「她不但不理解、不同情、不支持,還要橫加指責。這就是我自己的女兒,我自己的孩子……」
她遇到了賣保健品的小雷:「她那麼細心,那麼體貼,她將我當成自己的母親。那種細心和體貼帶給我的幸福感讓我淡忘了自己的孤獨和處境。我好像不再是生活在社會邊緣的『空巢老人』了。」
老人生病了,送她去醫院的是小雷。醫生問是她的女兒還是兒媳婦。她回答醫生:「哪裡會有這么好的兒媳婦啊。」小雷向她推薦保健品,她照單全收。「不管小雷向我推薦的那些保健品和器械對我的身體有沒有用,它們都能夠給我帶來幸福感。因此我的錢花得痛快、花得開心、花得心甘情願。想起來真是荒唐,我自己辛辛苦苦養大的女兒從來沒有給我帶來這種做母親的幸福感。」
小說里的主人公,就是我們父母的寫照。他們和騙子之間的關系,更像是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明明知道錢花得不值,明明知道一切溫情都只是假象。他們依然心甘情願上當。他們不是老糊塗了,他們只是需要那一點假象來麻醉自己,熬過一天又一天的孤獨。他們希望自己還活著,而不只是在等死。
這是誰的錯?
又是誰的悲哀?
在三年前,國內有幾家大型調查機構,針對25-50歲,收入中等的群體做了一個調查發現:63%的人每年和父母團聚的次數少於3次;這些人每年和父母相處的時間平均為78小時,即3天6小時。怎麼解讀這組數據?假設你今年30歲,父母55歲,且能長命百歲。在剩下45年的時間里,你和父母相處的時間是146天,不足半年。
咱們的父母能長命百歲嗎?恐怕難。
與之相對應的還有一個針對60歲以上老人的調查結果:
• 我國空巢老人數量超過了50%;
• 有超過65%的老人覺得心靈孤獨;
• 70%以上的老人缺少陪伴,覺得生活不幸福。
在孤獨中飽受煎熬,他們如何能夠長命百歲?就算長命百歲,又有何意義?
這是三年前的數據,今天的形勢恐怕更不樂觀。
如果你的父母現在50歲。從今天起,你每天陪伴他們,在他們的餘生里,你們相伴的時間,大概就是他們陪伴你直到你大學畢業的時間。如果你很忙,每年只能回家看他們1次,每次1天。那這一輩子,你陪伴父母的時間總計剩下1個月。如果你回家的時間是春節,七天假期,除去來迴路上時間各1天,剩下5天分秒不離地陪在父母身邊,這個時間將延長到5個月。1個月也好,5個月也好。試想,這一輩子,和父母相伴左右的時間僅僅剩下這么點,作何感想?
也許他們和我們之間有代溝,很多話題聊不到一塊兒;
也許他們終其一生,也沒給我們一套房子;
也許他們沒有讓我們所謂贏在起跑線上;
也許……
看到這個數據,這一切是不是都該忽略不計了?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此生,見一次就少了一次。
好不容易見了,就多點耐心吧。
據說季羨林老先生曾經八年沒有回家看望老母。接到老母親病危的消息,他日夜兼程趕回去,卻只見到一副冰冷的棺材。鄰居的老太太告訴他,母親臨終前有兩句話告訴他:
第一句:早知道你出去了就不再回來。我真後悔當年讓你出去。
第二句:這幾年我日夜想著你。這種痛苦,是你無法想像的。
季羨林聽完,趴在母親的棺材上痛哭不止。
後來,他寫下散文《永久的悔》:「看到了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於地下。我後悔,我真後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
前面提到的《空巢》,書中有這樣一個橋段:80歲的老母親和計程車司機閑聊。得知司機原來奔波在外,後來因為老父親得了腸癌,決定回家開計程車,陪伴父親。
老母親隨後感慨:「我知道我的孩子們如果沒有進過國內外名牌大學,如果他們只是一個普通的計程車司機,而不是在倫敦和紐約的大公司工作,我會有多麼失望。可是現在,這個計程車司機讓我對他們有了更深的失望。」
所有的父母開始都想盡一切辦法將孩子送走。所有的孩子都去了廣闊的天空自由翱翔,忘了回巢。年老的父母獨守空巢。找時間,找機會多回去看看吧。就看在他們曾經那麼努力將我們送走的份上。是作家,也是心理醫生的畢淑敏寫過一篇文章《孝心無價》:「我相信每一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願,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必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可惜人們都忘了,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
盡孝,好像不用著急。明天不晚,將來也行。
恰恰是這種不著急,讓我們忽略了歲月正在一點點剝奪父母的年華。等我們著急的時候,一切都已經來不及。
三亞的離退休幹部樹某有一套政府分的福利房。自從退休以後,樹某一直獨居。為了照顧老父親的起居,孩子們雇了保姆唐某。七年以後,樹某因病去世,孩子們發現父親在生前立了一份遺囑:將價值近500萬的房產贈與保姆唐某。遺囑有三亞公證處的簽章,一切符合法律程序。
孩子們不服氣,將保姆告上法庭。兒子們的理由很簡單:我們才是你的親生兒子,她不過是一個沒有任何關系的保姆。還是我們花錢雇的呢!老父親的理由更簡單:七年的時間,是保姆陪伴了自己的日日夜夜。不是子女,勝似子女。
孔子說:「……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有別乎?」
寵物皆有養,不陪,還不如寵物。
很多人覺得每個月給父母打幾百、幾千塊錢,就是盡孝了。
很多人花錢養寵物,每天還抽時間出去遛狗、遛貓,卻很少陪伴父母。
我們的父母,活得還不如有人養的一隻哈巴狗。這話雖然略顯粗糙,可是仔細想想現實是不是這樣的。這輩子,我們不能陪父母太久,如果錯過,這世界上最愛你的人,就再也沒有了。
我後語:我們總是給父母承諾、給自己承諾:你等我衣錦還鄉,你等我榮耀歸來,給我時間證明我愛你,可是當我們終於歸來,父母是否還在……如果有一天,父母不在了,家就沒了。趁著我們年輕,趁著我們有時間,多陪陪父母吧!
C. 人生算數題,算算自己陪父母的時間有多少
我們還能陪父母多久看完這道計算題大家都哭了
你爸媽的生日你知道嗎?他們穿多大碼的衣服鞋子你知道嗎?你有沒有算過你真正陪他們的時間還剩幾天?他們的內心世界你了解過嗎?哪些小細節讓你感覺父母確實在慢慢變老?怎麼樣看待陪伴的意義?諸如此類,第一個問題就難到我了,我只隱約記得父親的7月份,母親的是10月份,具體時間真的不知道,也沒有算過自己還能陪他們多少年。平時忙著工作,忙著自己的生活,完全沒有了解過他們的內心世界,這些問題讓我感到很羞愧,想到他們從小到大為我的付出,想到小時候的一些事,讓我覺得無地自容·····
小時候家裡很窮,在我讀小學3年級的時候,家裡窮的連我50塊錢的學費都交不起,離開學只剩下10天了,還沒有籌到,我媽坐在田埂在直嘆氣,我爸也在旁邊埋頭乾地里的活,農村的孩子都早熟,我知道沒錢交學費就自告奮勇的跟他們說,我去跟隔壁的林嬸嬸那借吧,我爸直瞪眼,小孩子家懂個屁,讀好你的書就行了,瞎操心啥,我也就不吭聲了,到了第二天中午吃飯的時候我爸兜里攥著50塊錢回來了,我爸的笑容止都止不住,跟我說,你有學費了,這下不用擔心沒錢交學費的事了,這件事我到現在還記得,我爸當年為了50塊的學費跟人低三下氣的借錢,現在想起來還是感覺鼻子酸酸的,後來好不容易熬到我上大學了,家裡剛好有點錢,就給我交了學費,當時我弟弟也在上高中,學費雖然不貴,但是對於貧困的家庭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從小到大,雖然家裡沒錢,但是不管多窮,爸媽從來沒有委屈過我,不管我要什麼他們都會盡力滿足我。我們應該感恩自己的父母,在我們成長過程中,父母為我們的成長成人成才乃至成家立業付出了畢生的心血。他們的付出是不求回報的,自把我們帶到這個世界開始,從第一聲啼哭到咿呀學語、蹣跚學步。再到後來進學校學習,到出來工作,父母陪伴著我們人生的每一步,我們應該跟父母說聲謝謝。
我們總有一種感覺,覺得父母是不會老去的。時光會一直都停留在他們三四十歲的年紀,彷彿他們一直都會那麼強悍著存在在我們的生活里。其實不是他們沒有老,而是你沒有仔細去觀察,你有沒有發現當年一根白頭發都要叫你拔掉的父母,現在已經不叫你拔了,當年長了一條小細紋都大呼小叫的母親,已經很久沒有抱怨過她臉上的皺紋了,乾脆利落的他們現在手腳越來越慢,每次看到這些場景,我都覺得很心酸。所以只要有空,我都會回去陪他們聊聊天,吃頓飯也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父母要的並不多,只要你多陪陪他們,他們就很開心了,不要用工作很忙,應酬很多來當做借口,在忙也有空閑的時間,想想你父母多少歲了,還有多少年可以陪他們,等你有了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家庭,你陪伴他們的時間就更少了,我覺得那句話很對,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作為子女,我們要善於看穿父母的堅強,這件事越早越好,不要等到來不及了,也不要等到沒有機會了,就像所有的父母都不願意缺席子女的成長,我們也不應該缺席他們的衰老。不要給自己留下遺憾,因為有些遺憾一旦發生,就來不及彌補了。、
別讓愛來的太遲。
D. 上班族的我們,都有時間陪父母孩子嗎
我在北京上班已經5年多了,每年只有過年的時候才可以家看看自己的父母,我覺得每年都很愧對我的父母。
因為出門在外面不能陪伴自己父母中秋節和父母的生日,感覺對不起父母,不能陪伴父母!
E. 作為80後,你還能陪伴在父母身邊的時間還有多長時間
我在外地打工,平時經常加班,就很少給父母打電話,一般幾個月打一次電話,一聊就是1個小時。總感到有說不完的話,明明很想跟他們在一起,為了生活卻要奔赴他鄉,一年到尾就見幾天,人生短短幾十年,我不知道還有多少時間可以見到他們,但我會珍惜我們在一起的每一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