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何孩子去外地上學後,就不愛給父母打電話了
步入大學校門的學生脫離了高中「早五晚十」的學習生活,沒有了父母無時無刻的管束,對一切都感到新奇。面對嶄新的生活,孩子的內心是激動的,他們時不時會跟家長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分享自己的心情。
首先,要體諒孩子的心理,不要一味責怪孩子不聯系自己。很多家長很「孩子心性」,他們不希望孩子長大,一旦孩子脫離自己的掌控,他們會很煩躁,甚至責怪孩子。家長要明白,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然趨勢,一味地控制孩子很容易起到反面的效果,甚至讓孩子更加地厭煩。學會體諒孩子,理解孩子的不容易,這更有利於家長和孩子的溝通。
其次,和孩子約定時間交流。一般情況下,大學生的白天生活很繁忙,從課程學習到社團活動,佔用了學生很大一部分時間。在這些時候,孩子是不方便聊天的。家長可以和孩子約定一個合適的時間,比如每個周末的晚上等,或其他孩子空閑的時間。
㈡ 很多大學生只有在要生活費的時候才會聯系父母,他們為什麼不主動聯系了
對於大部分的家長來說,他們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讓孩子進入大學,在孩子進入大學之後,很多家長都認為自己的任務已經完成了,畢竟。從小學到高中教育還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不僅僅是學生的壓力很大,家長身上所需要承受的壓力也是非常大的,現在家長與孩子一起完成了這個共同的目標,考上了大學,本來是一件皆大歡喜的事情,但是卻有很多家長發現自己家的孩子在進入大學校園之後,除了伸手向自己要生活費之後,平時很少會聯系自己,這讓很多父母都感到非常疑惑,難道自己家的孩子是一隻白眼狼嗎?除了要錢平時根本就不與自己聯系。
另外就是進入大學的孩子們,他們已經成為了一個大人,於是他們的思想則會變得越來越成熟穩重,從以前事事都要與父母分享的小孩子,已經變成了一個成熟穩重的大人,認為很多事情都是不必要告知父母讓他們擔心的,所以那些他們認為無需講出來的小事情都是放在了自己的心裡,除非一些必要的事情才會與父母聯系外,平時一些瑣事並不會告知父母,所以會導致他們的聯系越來越少。父母在遇到這個時候,不應該責怪抱怨孩子應該對於孩子這種行為進行理解,因為孩子長大了有著自己的思想以及決定,可以試著與孩子溝通一個時間,在這個固定的時間里溝通交流。
㈢ 為什麼孩子上了大學之後,就很少跟父母聯系了
首先,孩子到了大學後,他交了新朋友,過著豐富的生活。一些孩子在參加高考時會選擇離家很遠的學校。那時,他們選擇學校的想法可能是盡可能遠離家鄉。畢竟,在同一個地方呆十多年真的很無聊,他們也渴望去一個遙遠的城市,看看那裡的生活有什麼不同。當我們上大學的時候,我們會遇到一些新朋友,他們可能來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生活習慣。然而我仍然和這些朋友有很多共同的話題,一開始我可能會想家,但在大學呆了一段時間後,我完全融入了那種生活。當一個孩子在學校很開心的時候,他可能不會想到每天給他的父母打電話。如果孩子屬於這種情況,他的父母應該更幸福。畢竟,這個孩子在學校表現很好,這肯定是他父母所期望的。
在孩子不主動聯系我們的時候,我們也應該主動給孩子打幾個電話,問問孩子在學校里生活得怎麼樣?家長其實是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的
㈣ 進大學後,越來越不想和父母聯系,是心理問題嗎
就算是一種心理的成長吧!進入大學後。我們就開始了,自己的獨立生活。再也不是依靠父母。衣來張口飯來伸手。我們要學會自理。有時候會覺得不想和父母聯系。其實是自己內心的一種獨立。這是成長必經的一個階段。
我們的父母不可能和我們在一起一輩子。我們終究會脫離自己的父母,獨立生活。所以不想和父母聯系,代表的,不僅生活可以獨立,而且心理上也真的是不再依賴父母。其實應該為自己高興。自己終於真正的長大。真的成年。在這個社會上可以自己生活。不用讓父母為自己擔心。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我們在大學里。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有絢爛多姿的大學生活陪伴的我們。我們總是沉迷於新奇的事情。不再受父母的管制。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用著父母的錢。敢自己想乾的事。雖然這種自由可能非常的好。這種生活可能覺得非常的自由自在。但是我們必須要調節好這種心理。因為這種心理是錯誤的。我們認為自己獨立了。我們可以自己照顧自己。但是有一點我們必須承認。我們經濟來源於父母。還是依靠著父母的錢來過生活。所以並沒有真正的獨立。我們還沒有真正的長大。越來越不想和父母聯系。只是想脫離他們的那種管束。這是一種小孩子的心理。我們已經上大學。是成年人啦!要有責任與擔當。我們不僅是要學好知識。同時也要擁有良好的品格。關心父母,魏家有個責任也是必要的。雖然我們有了自己獨立的生活。但我們可以一個月給父母打一次電話。只要盡到責任,孝心,父母會理解我們的。
大學生活,豐富多彩。但是不要忘了我們還有一個家。家裡有盼望,我們成才的父母。要沉迷於現在啊,忘記了,一心為我們好的父母。常回家看看。常與父母聯系,盡我們自己微薄的一點孝心。
㈤ 兒子讀大學了除了要錢其它時間不主動聯系父母,是正常的嗎
兒子讀大學了除了要錢其它時間不主動聯系父母,是正常的。
我覺得應該不是從大學突然開始不聯系的。只是離家遠了你突然發現了。應該起碼從初中、高中開始就很少主動聯系父母了。
因為我個人就是這樣。我家裡,說好聽一點是獨立,說難聽一點就是不想聯系。
跟父母打電話是只會讓我自己心情由好變壞、又糟糕變得更糟糕的體驗。
今天吃了好吃的真開心給父母打個電話吧。「有事嗎,沒事打電話幹啥,你快說,我忙著呢」。「哦,跟你說忙啥有啥用,你能幫上忙?天天在外面吃怪不得錢不夠,你那麼胖還吃」。「還有事沒沒事我掛了我還忙著呢」。
㈥ 上大學的孩子為什麼不喜歡跟家長溝通
摘要 1.從小到大被家長約束,想過自主的生活,所以不主動和家長聯系,免得家長干擾他的生活。
㈦ 孩子在上大學後就不和家人聯系,作為家長應該怎麼辦
孩子上大學後,除了要生活費,幾乎從不主動聯系家長,家長咋辦?我覺得家長應該調整心態,要為自己而活!
孩子高考的時候,很多家長都非常擔心:擔心孩子參加高考發揮失常,擔心孩子的高考成績考不上理想的大學。孩子考上大學之後,很多家長又有了新的郁悶:「為什麼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學之後幾乎從來不主動聯系自己,而只是在要錢的時候才聯系自己?為什麼孩子把含辛茹苦將他們養大的父母當作『透明人』了,連個電話也不打呢?」一些家長的存在感在孩子上了大學之後就彷彿消失不見了,所以他們就開始慌了。有些家長感覺到恍惚,心生疑惑——自己的孩子呢?怎麼感覺如同失蹤了似的?
在相應的行業上已經退休的家長,更要注重自己平時的養生,讓自己的身體更健康一些,心態更健康一些,這樣不僅讓自己過得更自在,而且也能為將來的孩子減輕負擔,你說對吧?
㈧ 哪些家庭出身的孩子,上大學後便不再和父母聯絡
每到法定節假日,單位里必然大包小包堆滿整面牆,為的就是下班後立刻趕往各大交通站,早早回家陪父母過個節。對比大家的積極主動,文文大概是最無動於衷的一個,甚至會主動提出替我們值班,畢竟三倍工資呢。
這次也一樣,大家都拉著箱子下班時,只有文文一身輕松,明顯是不打算回家。
在我詢問她原因的時候,文文才告訴我,她從上大學開始就不再回家了,不到春節,不想熱鬧。倒不是父母如何苛待她,只是有些成長經歷註定孩子更加自立,也意味著不需要來自家人的聯絡。舉例來說,以下家庭出身的孩子,上大學後便不再與父母聯絡了,理由現實又扎心。中了的及時糾正,別到二三十年後再抱怨孩子白眼兒狼。
忽略情感交流的家庭
中國父母在對孩子的教育上習慣了“上位者”的角度,比起鼓勵溝通,更喜歡用大人的方式去解決問題。表面上沒什麼,實際上早已觸犯了孩子的自尊心和獨立性。
事實上,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家長若是不溝通交流,就很難明白孩子心裡到底在想什麼。久而久之,兩代人之間的隔閡越拉越深,孩子也變得越來越不愛說話,等到長大成人,孩子發現父母不在身邊更舒服時,就會果斷離開家庭,奔向快樂。
㈨ 上了大學後,孩子開始不愛和家長溝通怎麼辦
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在沒有上學的時候,像個橡皮糖一樣,天天黏在自己身邊,有什麼說什麼,不跟他說話,他還主動找你說話。總之這時候,父母就是孩子的全部世界,孩子整天都圍著你轉。但是等到孩子上學後,一切情況就變了。
孩子上學後,越來越不願意和父母聊天,其實父母也不用過分擔心,通過以上方法,總能找到一個非常有效的解決途徑。
我們所有的家長都應該明白一個問題,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父母也應該陪著孩子一起成長。
成長從來不是孩子的事情,而是一個家庭的事情。父母要學會和孩子一路同行,這才是真正的關心和愛自己的孩子。
㈩ 為什麼很多孩子在上大學以後就減少和家長的聯系了
許多父母都是覺得:小的時候總嫌孩子粘人,但是孩子的年紀越大,好像離自己越來越遠。而這兒並不單純性的指身體的間距,是心與心的距離好像變遠了。
校園里的日常生活豐富多彩有意思,這種都比聽父母絮叨開心得多。高校的學習任務相對性於普通高中而言或是很輕輕鬆鬆的,孩子們有很多的時間參加院校的各種各樣社團活動和主題活動,充分發揮自身的專長。這種多種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當然比父母老調重彈的絮叨更有意思,因此許多在校大學生當然會把重心點放到院校,而有關這一點,父母們的內心得了解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