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培養男孩子的孝心呢
孩子是否孝順,不需要特地的去培養,身教就可以了,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孝順了,兒女自然而然的就孝順,是不需要培養的。
我的媽媽就是一個很孝順的人。我媽媽能成為這樣的人都是因為我的姥姥。我姥姥的婆婆是一個很彪悍的女人,所以我姥姥一直被欺負,但是她從來不跟婆婆頂嘴,我姥姥的理念就是:她是長輩,我是晚輩,我不能跟她頂嘴,不能跟她吵架。
從我記事開始,就沒聽見媽媽跟奶奶頂過嘴,什麼事都順著她,家裡做什麼好吃的都讓我們去叫奶奶來吃。有時候奶奶真的很過分,但是媽媽還是讓著奶奶,所以媽媽在我們那是個很孝順的媳婦,周圍的人都知道。
因為我有一個這樣的媽媽,所以我們姐弟四個都很孝順,我覺得身教大於言傳,以身作則更重要。
您好,我是一位從事嬰幼兒護理工作的寶媽,和您一起分享帶娃路上的困擾與經驗,也可私信。
要培養孩子的孝心做法如下:
父母要好榜樣,我給大家講個真實的故事,我的大學老師她兒子現在讀高二了在這方面做的很好,我們老師在照顧她公公(癱瘓在床上不能自理)的時候從來沒有抱怨過,現在是她婆婆(生活上也不能自理)我們老師有些時候還沒回到家,她婆婆要上廁所她的兒子就扶奶奶上廁所還給奶奶正悔擦屁股。這就是父母做榜樣的力量。
見過很多一心一意為了孩子的父母,自己捨不得吃捨不得喝,舍棄了所有的愛好跟社交,最後卻培養出一個自私自利的孩子。
很多家長不甘心,覺得自己對孩子盡心盡力。為什麼卻培養出了一個自私自利對父母漠不關心的孩子。
我覺得我們要走出以下幾個誤區:
第一,對孩子太好,什麼事情都替他做好。
第二,覺得孩子還小,什麼事兒都不懂,只要好好學習就可以了。
如何培養一個有孝心的孩子,我個人覺得有以下幾點:
首先,不要把孩子當做生活中唯一的重心,兩口子什麼都不做了,一心只圍著孩子轉,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生活和樂趣,這會讓孩子的心態發生改變,就是除了自己,其他一切空舉都是不重要的。
第二,不要替孩子做的太多。不要覺得孩子辛苦,在生活中大包大攬。正確的做法是,不但要讓他做好自己的事,小一點兒的洗襪子,洗短褲,根據不同的年齡來衡量,大一些的還要讓他幫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斗清碧務事。
要讓他知道這個家不僅是大人的,他也是家裡的一份子。他也得為自己的家做些什麼。從而避免孩子自私自利。
第三,適當的時候家長要示弱。特別是媽媽,不要什麼事兒都往自己身上攬。出門不要大包小包的都是自己扛。有的時候要讓孩子知道,媽媽並沒有那麼強大,很多時候需要你的幫助,從而培養他的男子漢的責任感。
最後就是言傳身教了。畢竟你怎麼樣對待你的父母,孩子全都看在眼裡。有樣學樣,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百善孝為先」,然而現如今的孩子,大多數家庭條件都很優越,物質上也很充足,還有很多是獨生子女,甚至一大家子圍著一個孩子轉,讓孩子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壞毛病,使孩子對父母給予的一切都習以為常,不知道應該感恩、尊敬和孝順父母。那麼,作為父母,應該怎麼讓孩子從小學會感恩父母、孝敬長輩呢?孩子的孝心是從日常中父母的言傳身教,以及很多小事慢慢點撥培養起來的。
1、 父母以身作則
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教育當中最省力的做法是身教,即以身作則。現如今子女對父母物質上的給予越來越容易,然而父母最需要的可能是你一個輕輕的擁抱,可能是你給他們修剪修剪指甲,也有可能是一杯暖茶或者是節假日你給父母做一頓簡單卻有意義的晚餐……所以當你 看望自己的父母(孩子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時,要帶上孩子一同前往,讓孩子親眼看到你為自己的父母做的一些瑣碎卻溫暖的事情。
2、讓孩子體驗到父母的辛苦
你不妨把你的日常工作向孩子說一下,或帶孩子去上一兩次班,讓他知道你上班走什麼路線,每天都做些什麼事情,你的工作中有哪些困難,需要怎麼樣去克服;你還可以告訴孩子下一個月、下一年家裡都需要買什麼東西,需要花多少錢。總之是讓孩子看到、體驗到父母的難處,讓他知道自己所得到的一切並不是那麼的輕松,而是父母的辛苦勞動所得,讓他更懂得珍惜,而不是只讓他聽父母說「我很辛苦」。
3、盡可能的陪陪孩子,和孩子有更多的互動,建立親情
每天適當的讓孩子做一些簡單的家務,家長可讓孩子幫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給爸爸捶捶後背揉揉肩。讓孩子知道每天是爸爸媽媽在家裡做這些事情,飯菜一定要有人燒才會熟,地一定要有人拖才會干凈,既培養了親情也讓孩子懂得了感恩,很多時候就是一些容易被我們忽略的細節。
4、經常和孩子聊聊天
家長一定要定期抽出點時間和孩子談心聊天,要知道孩子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有什麼苦惱,或者說在學校里有沒有什麼有趣兒的有意義的事情發生,也可把自己的難處和家裡的難處有選擇地告訴孩子。通過談話,可以讓孩子體驗親情,啟發孩子孝敬父母的意識。
百善孝為先,不論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都要學會孝順,孝順是一個人的良好美德,也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想要培養孩子的孝心:
一,加強孩子孝心方面的思想教育。 我國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孝道的培養,關於孝道的成語故事數不勝數,比較出名的有:
扼虎救父
楊香 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
嘗糞憂心
庾黔婁 任縣令時赴任不滿十天,忽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凶,要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婁於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裡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後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制三年。
賣身葬父
董永 少年喪母,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
卧冰求鯉
王祥 王祥,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
二,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為孩子做好榜樣。
中央電視台之前熱播過一則公益廣告,廣告講的是一位年輕母親在給自己的兒子講小鴨子的故事,講完後,母親去給孩子的奶奶端洗腳水洗腳,那個年幼的孩子見了,便跑到衛生間……當媽媽給孩子的奶奶洗完腳,回到自己的房間里時,發現兒子不見了,回頭一看,只見她的兒子正吃力地端著滿滿的一盆水,蹣跚地走過來童聲童氣地說:「媽媽洗腳。」媽媽欣慰地笑了。隨後電視畫面上跳出了一行字「其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想要孩子有孝心,大人首先要反思,自己做到孝順了嗎?父母的行為直接影響了孩子的一生。如果大人孝順,孩子從小耳熏目然,長大了自然也會孝順,相反,大人對老人不管不顧,不盡贍養義務,那等你老了,孩子自然也不會管你!
一個人如果連生養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那麼他的為人就可想而知了。孝心不僅僅體現在對父母物質方面的幫助,更重要的是抽出時間來陪伴父母。沒事多帶老人出去走走,給老人洗洗腳,剪剪指甲。或者多回家看看,陪父母吃下下棋,聊聊天,都是孝順的體現。
三, 讓孩子從小事做起,從小養成孝順父母的行為習慣。
現在家庭,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寶貝。給孩子吃好的、用好的,讓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這樣養出來的孩子,根本不懂得感恩,更談不上孝順。所以大人應從小就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讓他們從小事做起,幫大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比如,洗碗,抹桌子,給父母捶捶背。在父母生日等重要節日時,學會問候父母,關心父母,感恩父母。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更何況是作為人類的我們?
想盡孝要趁早!趁父母身體還硬朗,帶父母來一場難忘的旅行!趁父母牙齒還堅硬,為父母做一頓可口的飯菜!不要總認為來日方長,你還有漫長的時光可等,但是父母等不了。千萬不要有一天傷心懊惱,子欲養而親不在……
做父母的,應該注意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細節,意識到你的行為就是男孩的榜樣,你現在怎麼對待你的父母,男孩耳濡目染,將來就會怎麼對待你。給父母的建議一:在培養男孩孝敬父母的同時,自己首先應該孝敬自己的父母,為男孩做出榜樣。家長應該以德養德,以行導行。給父母的建議二:注意細節,在平常的一些小事上,要體現出做人的善心和孝心,這對培養和教育男孩是很重要的。給父母的建議三:人之初,性本善,調教什麼有什麼。教育男孩從小就孝敬父母,懂情懂義,一事當先,先替父母想想.從小懂得父母恩深,長大才能做到父子情長。給父母的建議四:如果對自己的生身父母能夠做到這些,以小喻大,長大成人立事之後,也就能夠懂得祖國母親的雨露恩深,才能奮起上進,報效祖國,回報人民,做個對 社會 有用的人。
這個不用培養的,父母是他最好的榜樣,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再就是這也沒有特別的好方法培養,看他有沒有那份心了,有那份心慢慢會懂的,會懂得父母的不容易,會好好的孝順他們的,現在可能不懂,將來做父親了,他就會明白,父愛多麼偉大,母愛多麼無私。
男孩子的心,可能沒有女孩的細膩,可能有時候,不怎麼愛表達對父母的愛,但是相信他,一定是愛爸媽的。
作為父母來說,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更多的關心孩子,多和孩子溝通,更多平等的溝通。孝心,往大了說,需要培養孩子的責任心,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人,自然不會對自己的父母不孝順。
孝道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傳統,由祖,父輩言傳身教,不需要重點培養的,
從小要培養孩子懂禮貌習慣,比如見到長輩向長輩問好,同學之間互相幫助,禮貌用語要時刻掛在嘴邊
㈡ 越愛孩子,孩子反而越不孝順,這是為什麼呢
孩子有沒有孝心,跟大人是不是喜歡這個孩子沒什麼關系。有一些孩子從小就會有愛心,有愛心的孩子,才會有更多的孝心,孩子的愛心是要從小給他培養的。